《抱怨的艺术》-工程一室201201
像达芬奇一样工作_第十章、创新,达·芬奇的激情之源
1.让创新拥抱工作达·芬奇决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不会给自己限定一个“框框”,也不会满足于被限制在前人的领域里,对于他来说,每件作品在开始创作之前都是0,他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描绘成他所希望的样子,而不是一味模仿。
“一个画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作自己的标准或者典范,那他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一个画家如果自己每一幅都是一个风格、一个模式,那他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这是达·芬奇对艺术家的理解,也是他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所以达·芬奇每创作一件作品,都会引起轰动,都会给人全新的感觉。
《哺乳的圣母》创作于1885年,如今藏于列宁格勒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这幅表现人间真爱母性题材的作品一诞生就引起巨大反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人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画面上柔美、温合的慈母,天使般的圣子,画的背景更让人流连:过去类似题材画的背景往往都是阳光照耀下的美丽花园、庭院之类,而达·芬奇则出人意料地把背景画成了两扇窗,看似与画毫不相关,但隐隐约约又引人遐想,这两扇窗是象征着母亲和儿子心灵沟通的窗口?还是希望这幅画能够成为观众和画(或者说是作者)深层次交流的窗口呢?当然,作者什么也没有说,但又似乎通过这超越常规的构思在述说着什么。
“同一幅画中重复相同的姿态和表情是画家最大的弊病。
”不仅在整个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上,达·芬奇力求与众不同、有所突破,而且在同一幅画的细节表现上,达·芬奇也要求有所变化,因此在他的作品里,你找不到重复的地方。
相反某些画家的作品,在细节的表现上都是在复制和模仿,在达·芬奇看来,这种死板的、或者说偷懒的工作方式是艺术的天敌。
但比较悲哀的是,当时代已经远离达·芬奇600年,这种达·芬奇所诟病的工作方式在艺术界,还有在日常的工作领域中仍然在蔓延,芸芸众生中很多人是完全在按照书本上的或者说是别人的经验在做事情(工作思路十几年不改变、同一种工作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被套用等等),权威、服从、复制、拷贝、模仿这些词被大量的滥用,反映出的是很多人的工作心态,对于他们来讲,他们懒得去追求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甚至是一丁点的改变,当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有能力去做一些创新。
《设计学概论》第七章 设计批评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2
一、两者的范围与特征
设计批评的对象既可以是 设计现象又可以是具体的设计 品;设计创作的一切形式,包 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 及环境设计。 而设计批评者是设计的欣 赏者和使用者,批评的活动诉 诸文字、语言,也可以体现为 购买行为。
设计的批评对象及其主体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3
二、设计批评标准的历时性
设计批评的标准
工艺美术运动的批评标准: 工艺美术运动为机器产品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使工艺的价值延 伸到了设计领域。它以中世纪的手工业为楷模,以中世纪浪漫主义为设 计理想,与其时代机器大生产的社会现实背道而驰。 其批评标准也有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手工业可以缩小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的 距离,从观念上和生产上对设计品倾注更多的爱心; 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意味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和廉价商品。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3
二、设计批评标准的历时性
设计批评的标准
后现代主义设计批评标准;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设计批评的概念,始于70年代詹克斯 (Charles Jencks)发表的建筑理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代表了人们对 现代主义的幻灭,人们已失去了对进步、理性、人类良心这些现代主义 信念的信心。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批评将重点由机器和产品转移到了过程和人,消 费者的反应成为检验设计成功与否得决定因素。设计的“消费者化”与 灵活性已成为设计的必要特征和手段。为了适应各不相同的消费集团, 甚至为了满足个人爱好,机器大生产逐步地调整为灵活的可变生产系统, 市场研究成为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
设 计 概 论 | 第 七 章 设计批评
徐轶婧:“未完成”的家
堡 堡 塞廑 丝堡叁 剑重星 2星丕星 堡 建 堡进堡矍 二墼
没 错 ,家 就 是我 们 工 作 生活 的 延 伸 。我 和我 先 生 的创 意 工 作室 SANS 于 201 0年 创 立 ,对 设 计一 l 活 开放 、物 尽 其用 等 原则 。在 家庭 装 修 时 ,首先 根据 我 们的 生活 习 惯 ,确定 功能 布 局和 动线 ;再 确 的 材质 和做 法 ,三 合木 板 做橱 柜 家具 ,公 寓 旧墙 铲掉 墙 皮刷 清漆 ,新 增 隔断 刷 白色 乳胶 漆 ; 日光 灯 使 用 ,创 造不 同 场景 Bgt,T,境 光线 。有 了 这些 好 的基础 后 ,加 上过 去 几年 的 桌椅 板凳 旧木 箱 ,添 些绿 }j 个 舒适 的家 了 。同 时我 们也 为未 来 留出一 些可 能性 ,并不 是所 有的 角落 都 “设计 ”完了 。
蛀呈E _1 】 }j 眦-『l FPnRT
112
1I 『}
{ I
徐 轶 婧 :“未 完 成 ” 的 家
XU Yijing:Unfinished Home
采 访 /丁 夏 DING Xia 图片提供 /SANS
SANS (三思创意策划 )工作室 由徐轶 婧和 Neil 于 年 创办 。他们 将空 间
((佳医 二 认为-次攀蝗 堡旦生 多少2 羹蝗 量 鸶堡 堡 堂堡圈笪焦 至 堡 塞量否叁 垄 菱修 槌重薹 董 ,重董燕 蟹 变 面 i三要、欠 蝗 卫能丝2
设计类书单
中国部分:《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中国设计史》高丰《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中国工艺美术史》徐思民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中国设计艺术史纲》朱和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王荔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中国设计理论辑要》郭廉夫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设计史鉴》-审美、文化、技术、思想王琥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成器之道》尚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王琥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三联书店《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王荔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沈榆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西方部分:《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熙旸著《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李格尔著《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平面设计史》梁梅著《工业设计史》何人可著《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现代设计史》大卫瑞兹曼著王栩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平面设计编年史》史蒂文海勒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平面设计史》约翰娜德鲁克广西美术出版社《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佩夫斯纳著《世界工艺史》爱德华·卢西·史密斯《20世纪的设计》伍德汉姆《大设计》斯帕克《欲望之物——1750年以来的社会与设计》阿德里安·福蒂《设计问题》《设计文化》《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评》《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2002年《世界设计史》[美] 维克多·马格林著2020年11月艺术方面:《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现代主义艺术二十讲》马永健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后现代主义艺术二十讲》马永健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后现代主义艺术谱系》岛子著重庆出版社 2001《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策略》乔纳森费恩伯格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著广西美术出版社《美的历程》作者: 李泽厚2002年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IDEO,设计改变一切》作者:[美] 蒂姆•布朗(Tim Brown)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年: 2011年《设计中的设计》作者:[日] 原研哉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06年《设计的觉醒》作者:[日] 田中一光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作者: [日] 杉浦康平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6年《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维克多·帕帕奈克中信出版社 2012 《负建筑》《十宅论》隈研吾《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柳冠中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设计史研究》杭间上海书画出版社《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唐纳德诺曼中信出版社 2012《疾风迅雷》作者: 杉浦康平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6年《艺术与视知觉》作者: (美)阿恩海姆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1998年《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作者:[美]约翰森(Jeff Johnson)著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今日文字设计》作者: 赫尔穆特·施密德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年: 2007年建筑类书籍:《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建筑氛围》《思考的建筑》萃姆托《空间的诗学》Gaston Bachelard《街道的美学》《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weiyanwu 《安藤忠雄论建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路易斯 I 康的空间构成》《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黑川雅之《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Francis D. K. Ching 《庇护所》《拼贴城市》《疯狂的纽约》雷姆库哈斯《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伯纳德屈米《城市建筑学》《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比特·文丘里《建筑诞生的时刻》平面设计史字体排印学《American Line Type Book》(《美国铅字排印书》)《Spécimen Général:Tome 1》(《通用字体样本:第一卷》)《Die Neue Typographie》(《新版面设计》)吉安·塔希萧尔特《Modern and Historial Typography》(《现代和历史上的字体排印》)埃莫·莱纳《The Letter as a Work of Art》(《文字作为艺术作品》)杰拉德·库特尔博士《Manuale Typographicum》(《字体排印手册》)赫尔曼·察普夫《The Encyclopaedia of Type Faces》(《字体百科全书》)W·特纳·贝里、A·F·约翰逊、W·P·加斯帕特《Alphabet Thesaurus Nine Thousand》(《字母辞典9000》)《An Atlas of Typeforms》(《字体图表集》)詹姆斯·萨顿,艾伦·巴特拉姆《Wood 2》《木活字体2》《American Wood Type:1828—1900》(《美国木活字体1828—1900》)罗布·罗伊·克里《Letraset》(《拉突雷塞》)《A Contructed Roman Alphabet》(《建构罗马字母表》)大卫·兰斯·戈因斯《Igarashi Alphabets》(《五十岚威畅字母表》)五十岚威畅《London's Handwriting》(《伦敦的书法》)科林·班克斯《Helvetica:Homage to a Typeface》(《向Helvetica字体致敬》)拉尔斯·穆勒资料读物《Handbook of Designs and Devices》(《设计和设备手册》)克拉伦斯·P·霍侬《Printed Ephemera》(《短期印刷物》)约翰·刘易斯《Semiologie Graphique》(《图形符号学》)雅格·伯汀《Letter and Image》(《字体与图片》)罗伯特·玛辛《Trade Marks & Symbols》(《世界商标与符号》)桑山弥三郎《Label Design》(《标签设计》)克劳德·亨伯特《Symbol Sourcebook》(《符号大全》)亨利·德雷夫斯《Handbook of Pictorial Symbols》(《图形符号手册》)鲁道夫·莫德利《Words and Buildings》(《文字与建筑》)乔克·金尼尔《The Dictionary of Visual Language》(《视觉语言词典》)菲利普·汤姆森、彼得·达文波特《Old Advertising Cuts from A—Z》(《老式广告插图A—Z》)查尔斯·斯宾塞·安德森《Today's Hieroglyphs》(《当代象形字图案》)汉斯·鲁道夫·鲁兹《Alphabets & Other Signs》(《字母及其他标志》)朱利安·罗森斯坦、梅·古丁(编辑)教科书《Layout in Advertising》(《广告设计》)威廉·艾迪生·德威金斯《Mise en Page》(《页面布局》)阿尔弗雷德·托尔默《Colour in Advertising》(《色彩在广告中的应用》)约瑟夫·宾德《Language of Vision》(《视觉语言》)乔治·凯佩斯《Vision in Motion》(《运动中的视觉》)拉斯洛·莫霍利—纳吉《The Graphic Artist and His Design Problems》(《平面艺术家和他的设计问题》)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Typography》(《字体排印学》)亚伦·伯恩斯《Typography:Basic Principles》(《字体排印的基本原理》)约翰·刘易斯《Graphic Design Manual》(《平面设计手册》)阿明·霍夫曼《Visual Presentation of Invisible Processes》(《不可见过程的视觉呈现》)安东·斯坦科夫斯基《Typography》(《字体排印学》)埃米尔·鲁德《A Sign Systems Manual》(《符号系统手册》)克罗斯比/弗莱彻/福布斯公司《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的网格系统》)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量化信息的视觉呈现》)爱德华·R·塔夫特《Notes on Book Design》(《图书设计概述》)德里克·伯兹奥尔历史图书《The New Graphic Art》(《新平面艺术》)卡尔·格斯那﹑马库斯·卡特《Functional Graphic Design in the 20's》(《20年代的功能平面设计》)艾克哈特·纽曼《Pioneers of Modern Typography》(《现代字体排印先锋》)赫伯特·斯宾塞《Images of an Era》(《一个时代的图片》)约翰·加里甘、弥尔顿·格拉瑟、多尔·阿西顿、阿兰·高旺士《The Language of Graphics》(《平面设计语言》)爱德华·布兹—克利本、达尼埃勒·巴尼罗《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史》)菲利普·B·梅格斯《Typography:When Who How》(《字体排印:何时、何人、何为》)弗里德里希·弗里德耳、尼古拉斯·奥特、伯纳德·斯丁《Graphic Styles》(《平面设计风格》)史蒂芬·海勒、西摩·切瓦斯特《Graphic Design: A Concise History》(《平面设计:一部简史》)理查德·霍利斯选集《Seven Designers Look at Trademark Design》(《7位设计师眼中的商标设计》)埃格博特·雅各布森(编辑)《Polski Plakat Filmowy》(《波兰电影海报》)塔德乌什·科瓦尔斯基(编辑)《Graphic Design:Visual Comparisons》(《平面设计:视觉比看看》)艾伦·弗莱彻、科林·福布斯、鲍勃·吉尔《Publicity and Graphic Design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化学工业的公共宣传和平面设计》)汉斯·纽伯格《Design Coordination and Corporate Image》(《设计统合和企业标识》)弗雷德里克·亨利·凯·亨里翁、艾伦·帕金《Graphis Diagrams》(《图表设计》)沃特尔·赫德格(编辑)《Top Graphic Design》(《顶级平面设计》)弗雷德里克·亨利·凯·亨里翁《The Liberated Page》(《解放的页面》)赫伯特·斯宾塞(编辑)《Typography Now》(《当代字体排印》)爱德华·布兹—克利本、Why Not 设计公司、里克·鲍伊诺《Carouschka's Tickets》(《卡劳奇卡的纸质票据》)卡劳奇卡·斯特雷杰夫特、彼得·吉尔加尔德专题著作《Thoughts on Design》(《关于设计的思考》)保罗·兰德《Esposizioni e Mostre》(《展览和表现》)伊尔伯托·卡蒙尼《Visual Design in Action》(《动作的视觉设计》)拉吉斯拉夫·苏特纳尔《Love and Joy about Letters》(《爱字体,得欣喜》)本·沙恩《Milton Glaser:Graphic Design》(《米尔顿·格拉瑟:平面设计》米尔顿·格拉瑟《The Graphic Design of Yusaku Kamekura》(《龟仓雄策的平面设计》)龟仓雄策《Jan Tschichold:Typographer》(《吉安·塔希萧尔特:字体排印家》)拉里·麦克莱恩《The Art of Advertising》(《广告的艺术》)乔治·刘易斯、比尔·皮茨《The Complete Tadanori Yokoo》(《横尾忠则的作品全集》)横尾忠则《‘Walk Away René’》(《“走开,雷尼”》)乔治·哈迪、斯托姆·索格森《Living by Design》(《设计推动生活》)彼得·戈伯(编辑)《Forget All the Rules You Ever Learned about Graphic Design:Including the Ones in this Book》(《忘记你学过的关于平面设计的所有规则:包括这本书的这些》)鲍勃·吉尔《Lo Studio Boggeri:1933—1981》(《波杰利工作室:1933—1981》)布鲁诺·蒙古齐(编辑)《Paul Land: A Designer's Art》(《保罗·兰德作品集:设计师的艺术》)保罗·兰德《Herb Lubalin:Art Director,Graphic Designer and Typographer》(《赫布·鲁巴林:艺术总监、平面设计师、字体排印师》)格特鲁德·斯奈德、艾伦·匹柯利克《Cassandre》(《卡桑德拉》)亨利·穆龙《The Left—Handed Designer》(《左撇子设计师》)西摩·切瓦斯特《Dorfsman & CBS》(《多夫斯曼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迪克·赫斯、马里恩·穆勒《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艺术》)布拉德伯里·汤姆逊《The Graphic Language of Neville Brody》(《内维尔·布劳迪的图形语言》)内维尔·布劳迪、乔恩·沃普克拉夫特《Brodovitch》(《布鲁多维奇》)安迪·格伦伯格《Siegfried Odermatt & Rosmarie Tissi》(《罗斯默瑞尔·蒂斯&西格弗里德·奥德曼特:平面设计》)奥德曼特和蒂斯、杰克·华斯、维尔纳·M·沃尔夫(编辑)《Nova:1965—1975》(《诺瓦杂志:1965—1975》)戴维·希尔曼、哈里·佩西诺提、戴维·吉布斯(编辑)《The End of Print》(《印刷的终结》)刘易斯·布拉克威尔、大卫·卡尔森《Printed Matter》(《印刷物》)罗宾·金洛斯、雅普·范·崔斯特、卡尔·马腾斯(编辑)《Wim Crouwel:Mode en Module》(《维姆·克劳威尔:模块的风格》)弗雷德里克·惠更斯、休格斯·C·伯克拉德《I Am Almost Always Hungry》(《我总是那么饥渴》)卡汉联合公司《Tibor Kalman:Perverse Optimist》(《蒂博尔·卡尔曼:乖戾的乐观主义者》)彼得·霍尔、迈克尔·布雷特(编辑)《Weingart:Typography》(《魏因加特:字体排印学》)沃尔夫冈·魏因加特《Maeda @ Media》(《前田@媒体》)前田约翰《The Art of Looing Sideways》(《当代横看艺术》)艾伦·弗莱彻《Sagmeister:Made You Look》(《施德明:吸引你的目光》)彼得·霍尔《Make it Bigger》(《没有最大,只有更大》)薛博兰《Designed by Peter Saville》(《彼得·萨维尔的设计》)艾米莉·金(编辑)《8vo:On the Outside》(《8vo设计集团:在外面》)马克·霍尔特、哈米什·穆尔。
7设计概论 第七章 设计批评
20世纪早期
格罗皮乌斯 《全面建筑观》
历史表明,美的观 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 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 自己发现了‘永恒的 美’,他就一定会陷于 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 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 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 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
后现代设计批评理论
解构主义 产品符号 商品美学 软设计 绿色设计
解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否定整体、否定中心,否定终极意 义的存在,认为创作是一切,是没有目的性的, 而是强调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和增殖,可鼓励 设计的多元思维、多元风格的形成。
解构主义批评走出纯粹形式结构的框架,面向性 别角色、阶级关系和生产条件,促使艺术批评从
向内走向向外。
由结构主义的排除一切外来因素到与一切外来因
设计批评的主体和标准
中央电视台大楼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设计批评的主体和标准
“好设计”能被界定为: 情感的(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使用者都能感受到的情感) 未来的(提供新的生活方式的指引)
利益的(平衡企业,消费者,设计师利益的)
平等的(保有对人类的尊重,设计提供帮助,但不使我们沦为奴隶。) 社会的(关于设计的良心) 个性的(允许设计师和消费者保持的特质) 丰富的(物超所值。对设计本身而言,成为时代的烙印)
抱怨的艺术初稿
抱怨的艺术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
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他所倡导的,是构建一个不抱怨的世界。
因为他认为抱怨是最消耗能量,伤害彼此感情,却无任何意义的举动。
但是我们发现在生活与职场中,各种各样的牢骚、抱怨、批评甚至发飙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一个没有抱怨的世界根本不存在。
的确,抱怨大多对实际沒有意义,也微不足道,我们的抱怨也大多是一些小怨言,如“今天又在下雨,真烦人。
”“今天伙食团菜好难吃哦。
”“好不容易休个国庆假,出门一趟,还在高速路上堵起。
”我们还抱怨肥皂剧里的角色、情节太狗血诸如此类。
这些抱怨既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能使事情有任何改变,甚至还影响到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单位积极的主流。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抱怨,抱怨有用吗?怎样抱怨才能收到成效?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抱怨肯定是有用的,本书的作者美国的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认为:有效抱怨能够改变你的世界。
中国也有一句俗语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可是怎么哭、什么时候哭、对谁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可绝对是个要看准时机、对象的技术活。
1.有效抱怨能改变你的世界温奇博士在纽约新租了一套房子,房子位于位于高层,阳光充足,视野开阔,他很是满意。
然而不久后他发现旁边有一块空地,这意味着新的项目即将动工。
果然,几个月后,新摩天大楼开始建了,首先是挖地基。
钻孔机制造出来噪音和剧烈震动令他非常无法忍受。
于是他问了建筑业的朋友:“这个还得搞多久?”“钻孔嘛,很快就完了,”他安慰道,“顶多六周。
”他于是渡过了饱受煎熬的六周。
然而他又发现隔壁的这栋“豪华出租房”还要建一个地下车库,地基比他建筑界朋友之前预计的要深。
“到底有多深啊?”“还要再加两个多月吧。
”他回答道。
抱怨的艺术
我们80%的时间应该和孩子中立的交流,20%的时间命令和责备
2013-6-22
每天积累一点点
27
男性友谊:无声胜有声
男性友谊的形成大都在肩并肩的活动中(球场、烧烤等) 男性的友谊偏向于活动指向而非语言指向
当你向男性抱怨应该采取他们交流状态嘴一致的方式
女性友谊:抱怨不嫌多
女性的友谊偏向语言交流,也更有渗透力 更丰富、精妙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交流的细微差别体现得更为明显
解决问题或暂时缓和情绪也是抱怨的目的之一
抱怨总是伴随着危险:不可预计的危险大多难以应付
切忌沉迷亍抱怨带来的瞬时快感
抱怨往往伤害的是我们的情感和自尊,骄傲和荣誉
警惕抱怨的反作用,充分利用我们的常识,考虑行为的结果 抱怨要选好伙伴:“倾听我们抱怨的人物”
选择条件是基于过去他们对我们的宣泄给予的情感
2013-6-22
每天积累一点点
3
不要委屈自己
宣泄不过是抱怨的附加收益,是一种我们主动解决问题时得到的额外补偿 这种宣泄感并不是指大声的说出来,而是有人来听我们抱怨
抱怨的时候我们需要情感上的安全感,对方能够准确地理解我们,感同身受
宣泄情感的风险
我们的倾诉对象是否能够理解支持我们? 他的处境是否适宜来表现他的理解和支持? 抱怨的话题是否与我们的受众有关系?
强烈隐藏负面情绪会对我们的记忆和认知功能造成重大打击
重新建构:改变我们对外境的看法,降低处境对我们情绪的影响
我们通常要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来完成对它的重新建构 每个人的情感自动调温器的标准不尽相同,要区别对待
抱怨的艺术
无论主观与否,抱怨 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 其目的是发泄情绪或者达 成某种心理目标或人际目 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罗宾· 科瓦尔斯基
3. 抱怨具有社交功 能
◆抱怨的第一个社交功能非常像酒精
用抱怨来拉近人际关系
◆抱怨的第二个动机,是建立某种社交形象,或者是 在某一方面展现自我。
◆抱怨的第三个动机,是抱怨能为我们提供对比, 以便在各种情况下评估自己所处的形势。
4. 抱怨可改善家庭关系
抱怨其实就是有效沟通,只要善于沟通,一 切误解都会消除,我们的夫妻关系、人际关系 就会变得更加融洽。
5.抱怨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助力器
▲抱怨要适可而止 ▲要想让抱怨达到效果,得讲求策略。
一是抱怨的事实具有普遍 性和合理性。 二是抱怨找对了对象。
▲抱怨的时机场合不对,有时会起 反作用。 ▲抱怨不当真“要 命” 。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 伤害彼此感情,却无任 何意义的举动。
——威尔.鲍温
1.有效抱怨能够改变你的世界
2、抱怨可以宣泄情感,防止抑郁。 寓意:不管我 子但我 们多讨厌抱怨, 总是总我 有时候发发牢 能吱是讨 骚,抱怨两句, 得吱渴厌 搞出点动静来, 到叫望发 以获得关注, 油的和牢 还是必要的。 。轮平骚 / / /
最后,除非很有必要的投诉, 我们用得更多的其实是倾诉,倾诉 是抱怨一种方式,也是人人所需要 的。合理适度倾诉,的确对稳定情 绪有好处。
一次抱怨,核心的事只 讲一件。不要一大堆事 情,没有重点。
㈤要使抱怨有效,还要选好抱怨的方 式,这是做到有效抱怨的核心技术。 ㈥抱怨要是建设性的,美国 心理学家盖伊· 温奇把它称 之为“重新建构”。 ㈦对你所认为正确的抱 怨要持之以恒 。 ㈧良好的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很重要,慎用抱 怨这个手段,不要事事抱怨,或 者对同一件事重复抱怨。
《抱怨的艺术》等
《抱怨的艺术》等作者:来源:《青年时代》2011年第12期《抱怨的艺术》: 抱怨并非无用,只是需要技巧“不抱怨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当你压抑自己抱怨的冲动的时候,是否知道,这种压抑将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抱怨的本身并没有错。
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就永远不能进步!《抱怨的艺术》将告诉你——抱怨,能解决问题。
抱怨,能增进你的人际关系。
抱怨,还能增强你的自尊和自信!只要你知道,如何正确地抱怨。
当你抱怨,却受到冷遇,无法解决问题,是否会觉得深受打击,失望、无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你抱怨,获得认同,解决了问题,哪怕那只是一点小小的成功,是否也会让你如释重负,精神焕发?抱怨的本身并不是错误,伤害我们的其实是抱怨了却无法解决问题!告诉你怎样正确抱怨,成功投诉!它将令你获得更周到的商家服务,更和谐的家庭关系,更美好的社区,更快乐的生活。
抱怨并非无用,只是需要技巧!《寂静苍穹下——回不去的旅人》:一场心灵的漫长旅行《寂静苍穹下——回不去的旅人》说的是一个男孩在经历没有结局的爱情后,自我放逐、浪迹天涯的旅行故事。
一个人,滇川藏、青、新、内蒙,漫长的旅程,广袤的西部,回忆一点点爬上心头。
一个人,以风景为友,告诉他们自己曾经多么的爱过。
他走到她的家乡,想着她欢笑的声音;走在她曾经走过的大街小巷,想着她的相伴。
他在思念的原野,徒劳地捕捉正在渐渐走远的爱情幻影。
虽然深爱着她,但是爱情已无法挽回,只能以一篇篇散文寄托思念:虽然你不在风景里,但我看到你在奔跑和欢笑。
看到你就在我的面前,在挥手和呐喊,在哭泣和亲吻迎面过来的风。
杂志主笔才思+图文全彩+140余幅西部壮美的人文风景——解读你一直梦想的西部,开始一场心灵的漫长旅行《灵心小史》:纯洁心灵的爱的絮语《灵心小史》原本是一个法国小女孩在病榻上写就的自传,初版于1898年,第一版只印刷了2000册,立即销售一空,接着又很快再版。
不久,其他语言的译本也出现了,于是《灵心小史》又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地。
33024531
“ 十七年” 文学语境与“ 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 的确立
中国当代 文学 的开端 以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成 立为标
但是 , 当代文学 的精神内涵和发展走 向则是在共和 国 仅仅从现实主义文学的角度去描述 当代文学史, 志 。 是 这就是 14年毛泽东发表了《 92 在延 不是过于狭 窄了 , 不是就会忽略文学的丰富多样性 , 成 立之前就预设好 了, 是 就
接呼应着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启蒙思想 ,采用的是现 实主 因此从考察作 家的现 实主义态度入 手来描述文学史是有 义的创 作方法 , 生活在 “ 人间” 感受着 国家 、 , 社会和人 民 理论依据的 , 是能够把握到历史的脉搏 的。 中国政 治赋 而 的苦难。 创造社尽管强调艺术的激情 , 大举浪漫主义的大 予现实主义正 宗的地位 , 使现实主义成为一种显在 的、 主
无法涉及现 实主义文学流派以外的作家和作品 。如果 我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 《 ( 讲话》 。 99 月2 ) 14年7 9 们仅仅把现 实主义仅仅理解为一种创作方法 ,一种文学 日至 1 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 全国文学艺术 工作者 第一次 是中国当代文学 的第一次集结 , 就是在这次大 流派 ,那么就 的确会影响我们对文学史的全面描述 。然 代表大会 , 而, 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创作方法 , 而且也意 会 上 , 周扬所做 的主题报告中明确指出 :毛 主席 的《 “ 在延 味着一种世界观 。法国新 小说派 的领袖人物 阿兰 ・ 罗伯一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规定了新中国文艺的方 向。” @
利用这种意识形态 来对付邻人 ; 它还是一种品质 , 一种每 论 与方法论 , 个“ 而这 唯一 正确 和科学 ” 的方 法论准确地
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 在 15 年9 。 9 3 月召开的全国第 个人都认为只有 自己才拥 有的品质。历史上 的情况历来 说应是“
35472213
国王身着 白色的海军军服 , 僵硬地抓着他的剑 , 脸部被隐
图表现一种真实性 , 使绘画超越照片反映事物的本质 、 记忆的 蔽 的鸭舌 帽和太阳镜背后 , 象征着殖 民地 权力 遮蔽的匿名性 。 另一 幅作 品《 塑》 其原 型取 材于一个 黑人模样 的木制彩绘 雕 ,
置 , 烈 的视 觉 冲击 力 , 满 了 讽 刺 寓 意 , 不 留情 的揭 露 了 强 充 毫 比利 时 对 刚 果 殖 民 主义 的黑 暗统 治 , 直指 罪 恶 的殖 民侵 略 。
艺术 家吕克. 图伊曼斯用 自己独特的艺术语 言让画面徘徊在绘画与电影的边缘 , 描绘 着艺术家的观念 。
关键 词 : 念 ; 观 架上 绘 画 ; 吕克 . 图伊 曼斯 ; 影 摄 中图分 类号 :2 5 J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5 5 1 (0 0 1 - 0 6 0 1 0 — 3 22 1 )9 0 5 — 1
会对摄影图片中的形象直接挪用 、 复制 , 而是用 清晰尖锐的线 塑像 。一个几乎裸体黑人男子形象与全身 白色军装 的国王并
任何一个时代 , 任何一位杰 出的艺术 家都关 注时代 变化 , 根据 自己对社会生 活的观察和分析 , 表达 自己的观念。 资源匮 乏、 环境 污染 、 生态 破坏 、 原子武器 、 恐怖主义 、 经济全球化 、 等
自波普艺术兴起之后 , 置 、 装 行为 、 摄影 、 录像等新媒介逐 渐成为观念艺术家热衷 的艺术形式 ,代替 了传统 的架上绘 画 和雕塑 。观念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最终 目标并不是为 了 对 艺术 主体 的价值与观念 ,以及对人类面临 的各种问题的思 考。但这并不意味着被边缘化 的绘画形式不能成为观念艺术 的创作手段 ,出生在上世 纪 5 0年代 的 比利时艺术家 吕克. 图 伊曼斯就是一位有社会责任和政治关怀 的挑战者 ,也是新一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
以前吧,我总觉得抱怨就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发泄,没什么好的。
可是这本书啊,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
它让我看到抱怨原来还可以是一种艺术,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抱怨的方式和时机啥的。
有些地方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点头,心想“还真是这么个理儿呢!”比如说吧,作者提到有时候适当的抱怨能让别人更了解你的需求。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里,如果总是把不满憋在心里,别人可能永远不知道你到底想要啥。
但是呢,如果能巧妙地抱怨,就像给对方一个信号,让对方知道怎么能让你更舒服些。
有些内容我也不是完全能理解透。
像书中提到的一些特别复杂的抱怨技巧,我就感觉有点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我就在想,这在实际生活里真的能这么操作吗?也许是我还没有完全领会到其中的深意吧。
还有书里那些关于不同文化下抱怨的差异的描写,真的很有趣。
我就想啊,原来在不同的地方,人们抱怨的方式和接受抱怨的程度都不一样啊。
这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微妙的区别。
这个角色的结局其实有点开放,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呢?我是觉得这就像是作者故意给我们留下的思考空间,让我们自己去琢磨抱怨到底该怎么把握那个度。
读完这本书,我就一直在想,我们平时对待抱怨的态度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呢?抱怨其实也不完全是坏事,如果我们能像书里说的那样,把它变成一种艺术,是不是
生活里很多矛盾都能更好地解决呢?你看了这本书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还没看,推荐你去体验一下!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待抱怨的态度,真的是很有意义的一次阅读之旅啊!。
讲工程趣闻的书籍
讲工程趣闻的书籍01《走向新建筑》作者:[法]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在建筑理论上提出了许多革新和独特的见解,批评了看不到工业发展和建筑发展必然趋势的古典主义学派,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本书中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大生产、工业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主张设计要有整体观念,等等。
02《建筑保护史》作者:[芬兰]尤嘎·尤基莱托(JukkaJukilehto)尤嘎·尤基莱托所著的《建筑保护史》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
作者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保护史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很早就投身建筑规划和保护行业,因通晓多种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芬兰语等,故而在建筑保护领域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建筑保护史》是他二十多年的经验与思索的总结,对世界主要是西方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作出了全面介绍,并指出这种发展如何影响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书中包含大量的保护案例和系统丰富的史料,这些资料即便是专业人士都很难通过积累获得,遑论一般读者,因此可作为所有希望更好地了解建筑历史的人士的必读著作。
03《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作者:中国营造学社最早刊行于民国时期,共23期22册,16开本,约5600页,图版逾千幅。
1930~1945年,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阚铎、梁启雄、单士元、陈仲篪、王壁文等一大批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先后调查了全国15个省220多个县的历史遗构,测绘、调查、摄影了2000多个建筑,对唐、宋、辽、金代的建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自魏晋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实物资料;在文献典籍整理方面,他们对浩瀚的古籍进行考辨源流,对中国建筑自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为他们后来的研究工作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些成果全面反映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是我国一笔极其重要的文化财富。
16139598_伊迪丝
Life ·职场生活·家居伊迪丝·华顿了解房子。
这位美国小说家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房屋装饰The Decoration of Houses》,这本书是华顿和一位建筑师奥格登·科德曼(Ogden Codman,Jr.)合写的,科德曼主张房屋装修是建筑学的分支,他明确反对“富人对建筑装饰的漠不关心”。
华顿和科德曼在这本书中表达了自己的革新观点,希望客户不要再把房屋的内部和外部装修作为单独的项目来对待,并开始寻求更简单,更简洁的装饰风格。
1904年,华顿还出版了一本名为《意大利的别墅和花园》的书,这本书是园艺设计领域的重要文献。
除了写书,华顿还在马萨诸塞州的伦诺克斯亲自承担起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她建造了一座乔治亚风格的豪宅蒙特(Mount)和一座美丽的花园。
在写给当时的文|赵宁宁在写给当时的情人莫顿·富勒顿的信中,伊迪丝·华顿说,“作为一个风景园丁,我比作为一个小说家更称职,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的作品,远远超过《欢乐之家》”。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小说和现实中的房子除了写书,华顿还在马萨诸塞州的伦诺克斯亲自承担起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她建造了一座乔治亚风格的豪宅蒙特(Mount)和一座美丽的花园。
情人莫顿·富勒顿的信中,伊迪丝·华顿说,“作为一个风景园丁,我比作为一个小说家更称职,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的作品,远远超过《欢乐之家》”。
蒙特庄园梦在俯瞰着月亮湖的黑暗水域和茂密树林的斜坡上,我们建造了一座宽敞而庄重的房子。
华顿这样描述蒙特庄园。
在她内心深处能够到访的人包括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外交家沃尔特·贝里和雕塑家丹尼尔·切斯特,当然了还有她大度而体面的朋友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詹姆斯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称蒙特庄园为“倒映在马萨诸塞州池塘中的一座精致的法国城堡”。
【心灵鸡汤】抱怨的艺术
【心灵鸡汤】抱怨的艺术年前,内地智联招聘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他们抽样调查了五千余名职场中人,结果显示其中六成每天都抱怨,抱怨次数在一到五次之间。
从成功的角度来看,抱怨糟糕的待遇、糟糕的公司和糟糕的同事。
这些行为幼稚而错误,会影响你的职业前途。
经过20多年对这种工作场所理论的熏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已经成熟,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然而,与此同时,令人遗憾的是,工作场所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正在增加,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英年早逝。
直到那时,我们才意识到成功并不是职场的唯一目标。
如果你坚持半生,最终成为“职场精英”,得不偿失。
国外专家早就研究出了女性之所以寿命长于男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善于抱怨,在抱怨中释放出压力和不良情绪,所以心理平衡状态较好。
男性处于自身社会角色的压力之下,不得不长期压抑自己,譬如不敢经常抱怨,担心被视为“娘娘腔”,结果就像一味以筑坝堵水,最终往往会有崩溃的一刻。
智联招聘调查报告中的六成抱怨者中,相信女性肯定大大多于男性。
如何平衡健康和未来?在“抱怨”问题上,世界应该关注场合和对象。
尽量不要在自己的工作单位抱怨。
不管这种抱怨是否合理,至少会影响球队的士气。
因此,为了职业道德,我们不应该在同事之间制造“怨恨”。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抱怨很容易被上级称为“小报告”,这对他们自己也是有害的。
人们其实可以在业余时间,对自己的朋友抱怨,这样起码比较安全。
有些“专家”认为对朋友抱怨会讨人厌,让自己渐渐被朋友疏远。
这种看法实际上很肤浅,一来抱怨是相互的,双方互为倾听者,互有倾诉需求,所以可以达到平衡。
二来抱怨并非都会让听者讨厌,譬如公务员朋友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意思,外资企业白领抱怨身体垮了……这种抱怨往往会让羡慕他们职业的听众产生愉悦感。
当然,这种愉悦感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不必用“不道德”的大帽子谴责之,毕竟圣贤只是极个别的特殊人类。
除了场合和对象外,还应控制投诉的规模。
一定不要上瘾,以免影响工作情绪。
多变求新的女设计师
多变求新的女设计师
靳埭强
【期刊名称】《包装世界》
【年(卷),期】2000(000)003
【总页数】10页(P36-45)
【作者】靳埭强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5
【相关文献】
1.第四届LVMH Prize青年设计师大奖决赛结果揭晓25岁法国女设计师夺冠[J], ;
2.对固本求新的思考——豫剧现代戏《香魂女》的舞蹈再创作 [J], 宋晓东
3.从中国文化特色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寄语中国汽车设计师 [J], 蓝澜
4.从中国文化特色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寄语中国汽车设计师 [J], 彼得·史蒂文斯; 蓝澜(译)
5.女设计师茱莉亚·诺兰-美霞的舞台打破多面围墙 [J], 司马勤;李正欣(编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分享-《抱怨的艺术》
帮他们解决了工作、人际、家庭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他将
自己的经验积累集结成书,以期帮更多的人解决问题。
书评
抱怨不是病,不会抱怨才容易病,你的情绪需要发泄,你 的问题需要解决。——畅销书作家 艾米 它是如此好看并且实用,把常见的失败而痛苦的抱怨,
提升到了身心健康的高度,做了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研 究和讨论。让人忍不住一边读一边回忆起不成功的抱怨, 思忖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迫不及待地想要实践本书所 传授的方法,让生活变的更美好。——毕淑敏
《抱怨的艺术》在字里行间让你懂得,抱怨了,才有解决
的可能,如果一味压抑,只能对自己长期无信心,所以, 张开嘴,说出你的不满,否则一切都没有希望。
——美国《洛杉矶时报》
“不抱怨的世界”真的存在吗?
当你压抑自己抱怨的冲动的时候,是否知道,这
种压抑将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抱怨的本身并没有错。
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就永远不能进步!《抱怨的艺术》
区乃至整个国家受益。
当我们投诉某项产品,促使其改进,其他消费者也将从 中获益。试想一下,如果大多数人都学会了有效地对真正重 要的事情抱怨,我们将给整个世界带来多大改变?
无效抱怨VS有效抱怨
由于累积的作用,抱怨行为对我们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是十分
惊人的。
无效抱怨伤害我们的自尊,导致抑郁和焦虑,妨碍我们的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抱怨的社交功能一
抱怨,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有
时它非常管用。
用抱怨来拉近人际关系有多种方式。“你觉得天气
热吗?”这句话我听到过无数次。而且它还有冬季 版:“他们不是说全球温室效应了吗?可是外面还 是冻死人了!”不论这些抱怨是否与我们有关,它 们通常都是良好对话的开端,帮助我们找到建立互 动的共同点。
著名艺术批评例子
著名艺术批评例子1. 《艺术的起源》(The Origin of Art)- 艾伯特·兹维尔纳艾伯特·兹维尔纳是一位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和哲学家,他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探讨了艺术的起源和本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表达形式,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2. 《艺术作品的解读》(Interpreting Artworks)- 威廉·库斯特曼威廉·库斯特曼是一位知名的艺术批评家和教育家,他在《艺术作品的解读》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解读艺术作品。
他强调了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的重要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背后的思想。
3. 《绘画的神秘》(The Mystery of Painting)- 埃里克·多伊尔埃里克·多伊尔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家和艺术评论家,他在《绘画的神秘》一书中探讨了绘画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绘画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绘画作品,艺术家可以传递独特的体验和观点。
4. 《后现代艺术的批评》(Critique of Postmodern Art)- 约翰·伯格斯约翰·伯格斯是一位知名的艺术批评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在《后现代艺术的批评》一书中对后现代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
他认为后现代艺术追求的是反传统、反规范和反权威的态度,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5. 《艺术与观念》(Art and Concept)- 罗蒂·斯特恩罗蒂·斯特恩是一位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在《艺术与观念》一书中探讨了艺术与观念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和技巧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作品所传达的观念和思想,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观众的解读都是与观念相关的。
6. 《艺术中的政治》(Politics in Art)- 菲利普·伯德菲利普·伯德是一位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和政治学家,他在《艺术中的政治》一书中探讨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创造空间举办“《…miss-miss-miss…》——2007陈希个展”
创造空间举办“《…miss-miss-miss…》——2007陈希个
展”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2007年9月22日至10月18日.北京大山子环铁艺术区A010创造空间举办了”《…miss-miss-miss…》——2007陈希个展”。
本次个展由创造空间主办主要展示了近两年来艺术家陈希的架上创作其中包括尺寸两米的作品12幅和尺寸介于几十厘米到一米五左右的小幅作品30余幅。
【总页数】1页(P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3
【相关文献】
1.2007马来西亚国际家具展将在三个展馆同时举办 [J],
2.刘庆和“白话”、陈淑霞“此在”双个展在香港举办 [J], ;
3.陈绫蕙当代空间举办“薛松2007个展” [J],
4.陈重武教授在台湾举办水彩个展 [J], 金山
5.一个展会两个展馆规模更大内容更精彩 1000家企业参展FIC 2007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购管理服务部员工读书活动推荐表》
推荐部门:工程一室
书名《抱怨的艺术》盖伊-温奇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书号ISBN:9787505728806
推荐理由:
与十年或更久前比对,我们的抱怨似乎多了不少。
抱怨贫富不均,抱怨分配不公,抱怨就医困难,抱怨交通梗阻,抱怨子女的教育环境,抱怨各种的霸王条款等等不胜枚举,那不妨闲暇时间来翻阅这本《抱怨的艺术》,或许可从别样的切入视角为我们释疑解惑。
员工读书心得(可另附):
《抱怨的艺术》读后心得
李明
任何事物多有正反两面,抱怨也同此理,它带来的不仅是负面的能量,也有正面的作用。
而有内涵和艺术的抱怨却能适时解决问题、增进人际关系、提升当事人的自信。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在《抱怨的艺术》一书中为我们给出如下有效抱怨黄金法则:
1.有的放矢:合理梳理抱怨内涵,抓住问题核心。
2.找准对象: 向能够解决问题的事主抱怨,不做招人烦的“祥林嫂”。
3.一次一事:一次只抱怨一件事,切忌累加重复。
4.先赞后怨:合理抱怨之前先赞美,这样对方容易接受(尤其投诉时)。
5.简洁抱怨:采用熟悉且易记的说辞,一定要简洁明了。
6.重新建构:不钻牛角尖,换个角度重新梳理,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既然“不抱怨的世界”在那不可企及的“远方”和脱凡历练的内心,那学会用智慧和艺术的抱怨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
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