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论多元解读的“陷阱”-范文word版 (5页)
论多元解读的“陷阱”
论多元解读的“陷阱”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本文试图就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文学作品的解读容易引起多义性。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文学话语系统的蕴藉性。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它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①文学的话语蕴藉特性,使文学作品的本文带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接受者的差异。
除非读者和作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语境,否则读者对作品的完全理解是很难达到的。
事实上,作者和读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语境距离,这就必然使作品的解读产生多种可能性。
除此之外,特殊的历史文化情境也会导致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比如,在文字狱严酷的历史时期,某些文学作品被按照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进行有意的误读。
在学校教学中,应如何对待文学作品解读的多义性?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三种意见,即:一元解读论、多元解读论和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这三者的意见都存在。
其中,占优势地位的意见是多元解读论。
极端的一元解读论,认为作品的解读必须以教师、课本、教参等权威为唯一标准,反对师生的多元解读。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这一意见已不再占据优势。
多元解读论的意见,则随着课程标准的发布,正显示出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针对多元解读论进行了反思。
多元解读论强调读者的主体性,要求教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反对用任何一种统一的标准来限制师生的独特解读。
至于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则认为,既要尊重师生的独创性,又要尊重作者和作品的独立性,同时要根据历史情境的需要对作品进行解读。
如,蒋成璃先生主张,对文本意义的阐释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同时又应反对相对主义。
他强调释义群体应相互交流、沟通,既尊重个人的解释权力,又倡导寻求共同解释模式,使释义超越本体的局限,不断提高。
2019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要有自己的独得之见。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就存在多义性。
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契合文艺学原则和语文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要做到:解放思想,淡化文学教学的功利性,让学生独立自由、个性化的阅读;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多留给学生一些联想想象和探究讨论的时空;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个性体验和成功感;珍惜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调控学生思维的“流向”;重视多元解读经验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文重读”、“讨论商榷”和“续写改写”等活动。
【关键词】文学教学多元解读接受美学课程标准形象大于思想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被特定的社会观念,特别是阶级论、社会性质论等所束缚,使得教材、教参和专家等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堕入了单一化、概念化的框框。
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是因循教材、教参或专家盖棺论定的统一观点和看法,对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只作出一元解读,煞费苦心地把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引向既定的设计结果或标准答案之中,因而难以激起学生主体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或理性认识,难以引起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和心灵共鸣。
如一讲到《祝福》就认为“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讲《项链》就说是“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说“别里科夫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卫道士”;讲《守财奴》就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和人性的丑陋”。
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哪是如此简单划一就能概括的。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可能及其局限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可能及其局限作者:余昆仑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9年第09期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接受与效果研究”。
它发端于联邦德国,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7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将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接受和阅读活动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作品为研究中心的视野,引起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
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即注重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交流等。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考生面对的,除了题干,就只是诗歌本身和相关的注释。
而最根本的阅读对象只是诗歌,即文本。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鉴赏环境。
从阅读形式来看,正好切合接受美学的理论:强调讀者(考生)的作用,他对作品(文本)的接受成了此时唯一的结果。
因为这时对作者的理解情况是有限甚至是断层的,况且这首诗词并不一定是作者的典型风格的代表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做切断与作者的联系,而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读者—文本(作品)”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靠考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来接受理解这首诗词。
如此对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因而,就形成了“读者—作品—作者”这个相对封闭的对话系统。
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读者作为阅读鉴赏的主体,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不同,观念有偏差,加上每个人的审美经验有偏差,这就导致了对于同一个文本,有了不同的理解。
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可能,并且是可取的,但多元解读也是有局限与偏差的,任何解读不能超越“多元”的界限。
1.读者主动接受与文本的客观性由于阐释者与作者时间上的距离,文本的文字意义绝不可能一目了然。
所以只有通过运用必要的技巧和方法消除成见或臆断,重建作者当时的环境,才能理解文本的本意。
当我们面对一个文本时,我们既要注意自身从文本中领悟到了什么,也要尽量重复作者写作时的意图,最终通过“现象还原”而达到对于文本的正确理解。
2019-2020-“多元有界”:新课标下语文经典多元解读的基点──以《窦娥冤》为例-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多元有界”:新课标下语文经典多元解读的基点──以《窦娥冤》为例一、缘起“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沾在地上,都飞在白练上者”;“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时为三伏天);“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关汉聊《窦娥冤》)这是戏剧《窦娥冤》的高潮部分,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但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何必大旱三年!”理由如下:窦娥不去跟桃杌较真,不去让张驴儿死于非命,却让楚州老百姓三年遭灾,这又何苦来呢?须知,哪怕再大旱三年,桃杌之流肯定饿不着,饿死的仍是老百姓。
窦娥这仇报得也实在有点“扩大化”了。
可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立论,这位学生又说:“我在网页上看到了《太平广记》和《阅微草堂笔记》上也有一些相类似的故事,但那些受冤者都是直接报复施害者,既直接又痛快。
当然以上的看法也是网络上的文章说的,不信大家可以上网看看。
”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议论纷纷,赞同之声不绝于耳。
有少数持反对意见学生虽欲言却无实据反驳。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急中生智,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既然这位同学的观点来自网上,那么也就请同学们都到网络上找找根源吧。
等大家都作好充足的准备后,下节课让我们再来交流各自的看法吧!”这里要说明的是,我所教的学生属综合高性质,他们的专业学科是计算机,通过将近两年的专业学习,个个都已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巧。
同时我校已在全校范围内开通了校园网,并接入公网,同时机房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较为方便。
二、教学过程第二天,学生们差不多都找到一些资料,并利用学校的共享打印机把自己所需的材料打印出来了。
上课了,我首先请昨天提出问题的学生再次阐述观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陷阱二 混淆时态 2.“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 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 式的发展。 原文: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 “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 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 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 进餐形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择题常见设题陷阱
陷阱一 混淆是非 1、选项: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 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 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原文: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 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归纳·记一记】
设错类型:包括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和缩小 范围。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 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如:以部分代替整体 (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 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设错手段: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 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以下五类词语:
论述类文本 阅读方法
题文比对,三步答题
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速读: 快速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 理清逻辑关系
边读边画: 勾画关键词,抓住主内容
注意选文标题: 文本论述的对象 中心概念 基本观点
第二步,审读题干,圈画语段
1.读题干,明确要求,选对还是错 2.注意题干问题,这是思考的指向 3.对应选项,画出文本对应的语句语段 4.关键内容,读得精确;无效信息,不 受其扰 5.对信息进行综合或推断,筛选信息要 全面深刻
2019年诚信社会,任重道远作文-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诚信社会,任重道远作文诚信,对于个人来讲不难,我们的目标是构建诚信社会,这就需要人人的自觉与社会的氛围,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添砖加瓦、任重道远。
任重,表达的是对于构建诚信社会的现实困境、人文氛围和生态焦虑的清醒认知,是直面社会转型期间各种纷繁迷乱道德案件的自然感受,认清这些是基础也是前提;道远,是对于诚信社会构建路途曲折的明晰感受与坚定信心,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理性担当。
今天,这个时代仍然呼唤诚信的弥漫,希冀在政府、司法、商业等各个领域能够涂抹上浓浓的诚信底色,在我们每个人心灵上空自然的升起诚信的云朵。
因为,在诚信的一方天地里,有和谐的影子,可以安顿我们的心灵,架构起对人性的美好想象。
但是,我们每天在无心的言谈举止中,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互联网里,在街头巷议的难言纠结中,不时弥散着失信的新闻,不时散播着诚信吃亏的不解理念,不时释放着浮躁社会的种种戾气。
这是事实,我们不回避、不忽视、不悲观。
直面才能穿透事实的迷雾,理性才能拨云见日。
的确,身处这个大变革、大交流、大交锋的社会,我们似乎有点看不懂、读不透,对于其中发生的诚信案件也是惊呼疑惑,我们甚至不敢想象竟然会出现了、发生了。
陌生,这是我们的认知障碍,距离使我们痛心疾首。
此时,只有去除情绪化、平面式的浅薄,高举理性冷静的大旗,深刻理解透视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才能解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件,并以理性的眼光直视诚信事实,从中认真把脉,找准症结,并对构建诚信社会坚定信念,怀抱希望,实事求是的采取应对复杂困境的举措才能破解当前的诚信困境。
1社会转型的纷乱和焦虑转型即转折、转变,其中必然伴随着转型的痛苦、焦虑与迷乱,这是转折的必然产物,很正常。
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孙立平教授提出了一个社会转型的经典概括,就是将转型称之为社会断裂。
辩论赛多元化经营是陷阱
• 其次是组织结构混乱。这主要表现在集团 公司与子公司的复杂关系上,在市场和技 术等方面两者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如果有利润,子公司会千方百计留下来; 如果子公司亏损,子公司就会隐瞒,直到 应付不了时,结果暴露出来的都不是小问 题。
• 第三是资产负债率高。企业试图进入众多 产业,而每个产业都有一个进入的最低资 金量,企业的唯一办法就是举债。这样导 致资产负债率一般达到80%以上。由于偿 债能力弱,企业筹措资金越来越困难,一 旦借不来钱,某个局部的困难便会引发整 个集团的财务危机。几年前,史玉柱的巨 人集团的繁荣之后的崩溃就是最好的例证。
•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当今世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 成功典范,其增长模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来实现的,而且 是以并购为主、金融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多元化。它拥有13 个业务集团:8个工业产品集团、4个金融产品集团和1个 新闻媒体。 • 但我们不能老以通用电气在多元化方面的成功而断言:多 元化经营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馅饼。其实,通用电气的多 元化应该称之为专业化集群;通用电气的“数一数二”原 则,恰恰是对传统多元化思路的最佳否定,其真正含义是 多元化投资,而不是国内所认为的多元化经营。
根本原因
• 巨人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巨人集团失败的 直接原因是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失误,多元 化经营是一种企业经营战略,并为众多国 内外企业所采用。但是实施多元化经营战 略是有条件的,稍加不慎,就会落入多元 化经营陷阱。 • 史玉柱最后自己也承认,最大的错误就是 把大厦由自用转向房地产。
通用电气是对多元化经营的否定
巨人案例
• 1993年1月,巨人在全国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 推出了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 真卡等产品,实现销售额3.6亿元,利润4600万 元。 • 随后进军生物保健品市场 • 1994年,进军房地产业。除挪用了生物工程和软 件开发的流动资金外,还通过出售楼花在香港筹 资6000万港元,在国内获得4000万元。 • 1996年,一期工程未能如期完成,巨人集团终因 财务状况不良而陷入破产危机中。
决策陷阱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决策能力成为衡量个人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然而,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各种决策陷阱,导致决策失误。
本文将总结分析常见的决策陷阱,并提出相应的规避策略。
一、常见决策陷阱1. 沉锚陷阱: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倾向于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将后续信息与之对比时产生偏差。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沉锚陷阱。
2. 过度自信陷阱:过度自信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风险,导致决策失误。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陷阱。
3. 心中有数陷阱:人们根据金钱的来源、保存与花费方法来处理和区分金钱种类,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心中有数陷阱。
4. 框架陷阱:在问题框架确定后,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接受该框架,导致决策偏差。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框架陷阱。
5. 霍布森选择陷阱: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进行决策,即使有多个选项,也可能导致最差结果。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霍布森选择陷阱。
6. 布里丹选择陷阱:在决策过程中,人们面临多个选择,却无法做出决定,导致决策延误。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布里丹选择陷阱。
二、规避策略1. 提高信息质量:在决策过程中,要广泛收集信息,避免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减少沉锚陷阱的影响。
2. 保持客观:客观分析自身能力和风险,避免过度自信陷阱。
3. 优化心理账户:合理规划资金,避免心中有数陷阱。
4. 开阔视野:不受限于现有框架,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减少框架陷阱。
5. 主动选择:在决策过程中,要明确目标,主动选择,避免霍布森选择陷阱。
6. 培养决断力:提高决策速度,避免布里丹选择陷阱。
总之,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规避各种决策陷阱,提高决策质量,为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正确看待各种“陷阱”论
正确看待各种“陷阱”论作者:史泽华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19期近年来,“陷阱”一词几乎成了国内外理论界和舆论界描述中国的流行语。
从过去常见的“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到新近鹊起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债务陷阱”……五花八门的“陷阱”论层进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各种“陷阱”论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多源起西方政治经济概念,语出西方学者的论断,典故也多来自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二是多经过看似科学化的推理和论证,听起来可信度较高;三是多与“中国问题”有关,有的甚至是专门为中国量身定制。
对于这些“陷阱”论,如果不加鉴别、盲目引用,多了乱了,有可能正中谣言制造者的圈套,破坏改革和开放两个大局。
“陷阱”论的来源“陷阱”一词的中英文原意近似,大体指施以伪装的捕兽或诱敌之物,踩之即陷,无法遁逃。
英文引申含义大体有两个:①深陷其中、难以摆脱的困境;②诱使他人违背自身利益或意图行事的诡计。
在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把“陷阱”这样一个重语气词当作术语使用,经常是为了使其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获得他人的关切和决策者的重视。
有的人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还会在“陷阱”前面加上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名字,以借古喻今。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便是这样来的。
它的提出者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任教于哈佛大学,长期从事外交决策研究,特别是危机决策。
艾利森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担任政府顾问,冷战结束后曾担任克林顿政府助理国防部长,对美国对外政策,特别是对苏联(俄罗斯)、对华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21世纪以来,艾利森在研究中美关系时,看到了作为“世界老大”的美国面对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的焦虑。
为了给这种态势一个更直观、清楚的定性,他把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雅典和斯巴达关系的表述借用过来,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
艾利森称,修昔底德的喻言提醒我们,当一个崛起大国挑战一个守成大国时,结果会有多么危险。
作文二元思辨的陷阱
作文二元思辨的陷阱一提到写作文,特别是那种需要进行二元思辨的作文,我就忍不住要吐槽一番。
你说这二元思辨,听起来好像很高深莫测,可实际上,有时候它就像个陷阱,让我们这些写作者一不小心就掉进去,摔得鼻青脸肿。
就拿上次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竞争与合作”的作文来说吧。
一开始,我觉得这主题挺简单的,不就是讲讲竞争有啥好处,合作有啥优势,然后再平衡一下两者的关系嘛。
可真当我拿起笔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我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先写竞争,那叫一个慷慨激昂。
我说竞争能激发人的潜力,能让人不断进步,就像在跑步比赛中,大家都拼命往前冲,谁都不想落后,这种竞争的压力会促使我们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我还举了个例子,说我们班每次考试前,大家都暗暗较劲,想要超过别人,结果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写着写着,我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竞争的精髓,心里那叫一个得意。
可当我转到合作的时候,问题来了。
我发现我之前把竞争写得太猛了,现在写合作,怎么看都觉得有点无力。
我想说合作能让大家优势互补,能提高效率,可举例子的时候却卡壳了。
我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小组做实验的事儿。
那次实验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
老师让我们分组完成一个物理实验,测量一个什么东西的参数,具体是啥我都有点忘了。
反正我们小组一开始那叫一个混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
这时候,组长站出来了,说:“咱们别争了,大家分工合作,擅长记录的就负责记录数据,动手能力强的就操作仪器,思维敏捷的就负责分析结果。
” 一开始,我还不太服气,觉得自己啥都行,不需要分工。
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要是没有合理的分工合作,这实验根本没法进行下去。
我们手忙脚乱地折腾了半天,数据错的错,漏的漏,整个一乱七八糟。
后来,按照组长的安排,我们各司其职,进展得那叫一个顺利。
有人认真盯着仪器,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有人飞快地记录着数据,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有人皱着眉头思考分析,嘴里还念念有词。
最后,我们成功完成了实验,得到了准确的结果。
二元论陷阱中的价值解放
二元论陷阱中的价值解放一、序言二元论陷阱中的价值解放是当下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随着人们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渴求日益增长,对于将世界问题简化成对立的极端观点的批评也越来越多。
这种以二元论思维为基础的观念往往会限制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然而,只有解放我们的价值观才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二元论陷阱的定义和影响二元论陷阱是指将世界分割成两种极端、相互对立的观点或选择,忽视中间地带和可能的折衷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存在于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二元论陷阱的影响十分深远。
它限制了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方式。
当我们将问题简化为两个对立的选项时,我们忽略了中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对于问题的理解变得狭隘和表面。
二元论陷阱也加剧了对立与分裂。
当我们只关注两个极端观点时,我们很容易忽视中间地带的共同点和合作可能性,从而导致不同阵营之间的对抗和对立。
三、解放的意义和方法解放是摆脱限制和束缚,使自己和社会得到自由和进步的行为。
在二元论陷阱中,解放的意义在于超越狭隘的观点和立场,寻找包容性和多元性的解决方案。
实现解放的方法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来开阔思维。
如此,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地被固有的二元论观点所束缚。
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审视和质疑表面的二元对立。
通过深入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内在本质和变化的复杂性。
我们需要鼓励多元性和包容性的观点。
在争论和讨论中,我们要尊重不同观点的存在,并主动寻求折衷和共同合作的可能性。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二元论陷阱中的价值解放非常重要。
这种解放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解放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能够更宽广地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现实世界。
对于个人而言,价值解放意味着更全面地审视问题、接纳多元性和包容性的观点。
在对待问题时,我会力求超越二元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进化论漏洞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进化论。
进化论作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石,自19世纪以来,一直被广泛接受。
然而,我认为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今天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进化论的漏洞。
首先,进化论在物种起源方面的解释存在争议。
进化论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逐渐演化而来的。
然而,这一理论无法解释物种起源的起点。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即所谓的“原始汤”假说,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此外,进化论也无法解释物种间的界限,如鸟类与爬行动物之间的过渡形态为何如此罕见。
其次,进化论在遗传学方面的解释存在不足。
进化论认为,物种的遗传信息是通过基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逐渐演化的。
然而,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基因变异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变异是如何被自然选择所青睐的。
此外,进化论也无法解释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导致生物体死亡。
再次,进化论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解释存在缺陷。
进化论认为,生物多样性是通过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和自然选择形成的。
然而,这一理论无法解释生物多样性在地球历史上的爆发,如恐龙大灭绝后生物多样性的迅速恢复。
此外,进化论也无法解释生物多样性在地理隔离、生态位分化和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下的动态变化。
最后,进化论在人类起源方面的解释存在疑问。
进化论认为,人类是通过直立行走、大脑进化等过程逐渐演化而来的。
然而,这一理论无法解释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基因和形态上的相似性,以及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独特性。
针对上述漏洞,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人类起源多元论”,认为人类起源可能存在多个中心,而非单一中心。
这一观点为进化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人类起源。
总之,进化论虽然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并非完美无缺。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审视和探索进化论的漏洞,为科学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此,我呼吁各位听众,不要盲目信奉进化论,而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论多元解读的“陷阱”——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几点反思
论多元解读的“陷阱”——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几点反思王海燕;陈国安
【期刊名称】《云南教育》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本文试图就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王海燕;陈国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02
【相关文献】
1.多元解读彰显个性——浅议多元化解读文本的策略 [J], 李小玉
2.对"多元解读"的再解读——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 [J], 林思思
3.对“多元解读”的多元解读 [J], 陈军
4.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探究 [J], 姜美平
5.从文学作品的细读浅析作品解读的多元化 [J], 向春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视阈下的文化解读——东西《原始坑洞》析解
多元视阈下的文化解读——东西《原始坑洞》析解作者:车瑞来源:《学术探索》 2014年第2期作者简介:车瑞,女,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宁波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车瑞(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摘要:东西《原始坑洞》摆脱了既定的美学范式和语言秩序,虽然篇幅不长但却于短小中见张力,简赅处寓精辟,呈现出多元化的解读张力,他的文字以冷静而残酷的叙事策略完美地再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神髓、解构了“家国同构”的文化权威与禁忌、在自我放逐与命运抉择的面前选择了人性之善,并在极具反讽的文字中以不动声色的笔触表现出生命消逝与生命延续的历史命题。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二元对立;存在主义;原始坑洞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2-00103-03《原始坑洞》是东西的一部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却于短小中见张力,简赅处寓精辟,作者通过主人公张谋子杀死萧玉良之后躲在洞穴中为线索,以谷里村为焦点透视着宗族血缘关系的淡漠,反观着人性欲望的扭结,审视着社会伦理的尴尬。
一、母体崇拜与恋母情结小说以一桩谋杀案开篇,主人公张谋子杀了萧玉良,慌乱中唯一的直觉就是朝着山后那个隐秘的坑洞跑去,因为谁也不知道他的藏身之处,除了母亲秦娥。
杀人后的谋子没有逃向外界却躲进山后隐秘的坑洞,这预示着他对重温母体的渴望。
在后山蜗居一年有余的谋子第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爬出坑洞,则是因为误将萧玉良的母亲六甲误认为秦娥。
而就在谋子爬出坑洞的当天“秦娥腹部开始疼痛……在阳光织成的光亮里滚来滚去,感到有刀在腹部戳,剧痛从身体的内部传出来。
秦娥难以承担这种一阵强过一阵的剧痛,终于呻吟起来”。
(《原始坑洞》)秦娥腹部莫名的分娩般的剧痛与谋子从母亲阴道一样的坑洞中现身构成了强烈的隐喻关系,而当谋子从坑洞中出来时居然“像一个未足月的婴儿”(《原始坑洞》)。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指出:“作为母腹的入口的象征是子宫。
论多元解读的荒谬性及其理论根源(原创)
论多元解读的荒谬性及其理论根源(原创)
七大山人
我们读书时,别人在为我们思想,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这句话是谁说的?答曰:叔本华。
叔本华何许人也?西方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也。
想当年,此公出了一本叫《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书后,自鸣得意,宣称:这本书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后来的结果,竟不幸被他言中!
阅读本是主体(读者)和客体(书籍)之间发生关系。
阅读经典作品,“就如同与历代最高贵的人交谈一样,他们是过去时代那些书的作者;不仅如此,这种交谈的内容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其中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最优秀的思想”。
(笛卡儿《论正确指导心灵的方法》)正因为此,主体的态度首先应该是谦逊的,至少也是尊重:尊重客体,尊重作者的意图。
但叔本华却公开说不!此公抓住了现实中的某些人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大作文章,将主体意志无限夸大,将客体对象贬得一钱不值。
认为“记录在纸上的思想无异于在沙上行走者
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风尘所掩盖;“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要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书籍和阅读》)
“用我们自己的眼睛”,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多元解
读”“个性解读”。
叔公敢这样说,是因为他有一双超乎常人的慧眼,有这个本钱。
而一般的常人,如果也学着他“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解读经典作品,只怕是出现鲁迅先生所说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南辕北辙,离作者的真实意图十万八千里!这样的解读,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述类文本的设题陷阱讲课教案
• 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 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 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 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 一致。
• [对应文本]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 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 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 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 【参考答案】 原文中说:“一般来说,……时尚兴盛 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由“一般来说”可见,它 还有特殊情况存在,并非绝对。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 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 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可见”用词不当,前后句 构不成因果关系。
•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 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 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 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配套设 施,而原文第四段中的“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 套……产业等”,意思是“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 闲产业等”作为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属于偷换概念。
• 设错方式: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原文并无此意,凭空捏造。
• 识别方法:在做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 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 理地推断出来。
• [对比选项] (2017•全国卷ⅢT2-C)文章提出以综合 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 的标准。
• [对应文本]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 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 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 甄选。
质疑,解构,颠覆?--论多元系统论的悖谬、误读与误用
质疑,解构,颠覆?--论多元系统论的悖谬、误读与误用
邵璐
【期刊名称】《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4(25)4
【摘要】多元系统论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一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理论,对它的研究已经在我国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用丰富的例证指出它本身的悖谬性,指出操作实践中的误读和误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注意.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邵璐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颠覆"的再颠覆——试解构《父亲的微笑之光》 [J], 孙晓云;石云龙
2.解构颠覆还原重建——小说《吃碗茶》中二元对立叙事的解构与重建 [J], 周雨;伏燕
3.质疑,解构,能否颠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悖谬、误读、误用与滥用 [J], 杨晓林
4.思辨三法:质疑问难,互文比较,解构误读
——以高中古诗文教学为例 [J], 蔡安妮
5.思辨三法:质疑问难,互文比较,解构误读——以高中古诗文教学为例 [J], 蔡安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的陷阱
多元的陷阱
李安源
【期刊名称】《美术观察》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近年来,人文思想与艺术观念解放,作为个体的画家,在艺术表达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自由性。
艺术本来就是极其私人化的主观表达,画家人格越独立,思想越自由,其画作越有可能绽放源于画家心性的光芒。
因此,这几十年的中国画坛,在中西艺术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下,呈现出一派"多元化"的审美趋势与精神面相。
相对于当前中国画精神面相的"多元"现状,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趣味则是单向的,一元的。
古人论画,逸、神、妙、能,皆有所指,它是在统摄画作的笔墨、
【总页数】1页(P30)
【作者】李安源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企业成长中的多元化陷阱与专业化陷阱 [J], 徐建中;张逸昕
2.论多元解读的“陷阱”——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几点反思 [J], 王海燕;陈国安
3.走出多元化发展战略陷阱--多元虚拟经营初探 [J], 乔芳丽;张青山;李德军
4.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是馅饼还是陷阱——哈慈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失败的原因分析[J], 葛波波
5.多元化战略是馅饼还是陷阱——论海尔的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J], 蒋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多元解读的审视及反思
对多元解读的审视及反思对多元解读的审视及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口诛笔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课堂上师生间话语权利的非对等化,教师牢牢控制着“话语权”,而且往往用教科书上的结论或是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追求“标准化”“一元化”,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于是才演义出了“秋天到了,树叶‘落了’就对,树叶‘黄了’、‘红了’就不对”这样的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新一轮课改积极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无疑是符合语文阅读规律的,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有力矫枉。
但是,“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在实践演绎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哪怕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充斥课堂的评价语言也单调得只剩下“好、很好、非常好”。
有位教师在学完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后,布置学生写读后感,一位学生写的是《鲁迅对计划生育重要性的认识——读〈故乡〉有感》,文中写道:“‘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这不是说明计划生育的危害吗?到后来文章又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更明显地将多子同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并列,极言其危害……”对于这种明显偏离题旨、肤浅幼稚的认识,老师竟然大加赞扬,这实在是对语文意蕴美、情感美的扭曲和异化!如果默认这样的虚假创新,以此类推,学生在这种鼓励下再向你抛出“从豆腐西施杨二嫂谈‘美女经济’的渊源”、“从闰土猎猹谈野生动物的保护”等论题,你还能为这些“奇思妙想”拍手叫好吗?还有一位老师讲《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四)一课,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孔子“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都知道,季氏伐颛臾是为自己在鲁国内部的权力之争增加政治砝码,这是孔子洞若观火的见解,这句话很好的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非凡的洞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多元解读的“陷阱”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
门话题。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本文试图就文学作品多元解读
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文学作品的解读容易引起多义性。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文学话语系统的蕴藉性。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
况的概括,它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①文
学的话语蕴藉特性,使文学作品的本文带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第二,接受者的差异。
除非读者和作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语境,否则读者对作品
的完全理解是很难达到的。
事实上,作者和读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语境距离,这就必然使作品的解读产生多种可能性。
除此之外,特殊的历史文化情境也会导致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比如,在文字
狱严酷的历史时期,某些文学作品被按照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进行有意的误读。
在学校教学中,应如何对待文学作品解读的多义性?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三种意见,即:
一元解读论、多元解读论和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教学
改革中,这三者的意见都存在。
其中,占优势地位的意见是多元解读论。
极端
的一元解读论,认为作品的解读必须以教师、课本、教参等权威为唯一标准,
反对师生的多元解读。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这一意见已不再占据优势。
多元解读论的意见,则随着课程标准的发布,正显示出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
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针对多元解读论进行了反思。
多元解读论强调读者的主体性,要求教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反对
用任何一种统一的标准来限制师生的独特解读。
至于有限度的多元解读论则认为,既要尊重师生的独创性,又要尊重作者和作品的独立性,同时要根据历史
情境的需要对作品进行解读。
如,蒋成璃先生主张,对文本意义的阐释既要反
对绝对主义,同时又应反对相对主义。
他强调释义群体应相互交流、沟通,既
尊重个人的解释权力,又倡导寻求共同解释模式,使释义超越本体的局限,不
断提高。
为此,蒋先生认为,阅读教学不应对文本作过度诠释,对文本的阐释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笔者认为,多元解读的价值不可否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多元解读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试以某一课堂的教学为例详加讨论。
下文是邹立群先生《鲁迅小说的解读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文的摘录。
最近,笔者听过一堂市级获奖的竞赛课,有一位老师教学《故乡》一课时,鼓励学生就其主旨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一这个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
有一个学生说《故乡》这篇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我对眼前故乡的失望和对过去故乡的依恋。
这个解读的结果确乎有了些许游离教材和教参的新意,事实上,这个主题的归纳是很浅层也是难以立足的,即使他多少还是扣住了小说真本字面。
施教者居然对这种归纳给予了高度赞赏,而后的权威评点中,也居然把它当做了整堂课的闪光点之一,认为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其实大谬!尽管无限衍义的解读观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里还仅是苗头和萌芽一类的东西,但我们应正视它的危害,将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下。
②
对此,潘新和先生认为,“‘实用文本’尚且还允许各种诠释并存,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更应该是充分撇开的,因为它本应该就是一种创造。
……再放到当今课改的背景下看,在大力鼓吹多元解读和培养创新能力方兴未艾之时,还是不要设禁区为好,种种禁令务必缓行!……有必要大力提倡‘过度诠释’,让学生大胆地去挑战所谓的‘共同诠释’,去打破‘教材与教学用书(参考资料)诠释的‘合理性’,即所谓‘矫枉必须过正’……只要跟文本不是毫无关系,任何的‘过度诠释’和误读,都是合理的,都应受欢迎。
……不要把成人的观念和思维作为诠释的尺度,也不要把约定俗成的诠释强加给学生,那样做,只会把学生变成没有情感和生命力的机器人、植物人,也是不符合文学作品解读所要求的读者自我表现的‘创造’本质的。
”③
对同一堂课的教学,两位先生产生了几乎完全不同的评价。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把握多元解读?本文认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多元解读应注意下述几点。
第一、应区分教学情境中的解读和非教学情境中的解读。
这两种情境中的解读是有区别的。
教学过程,无疑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它的特殊性,首先在于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要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素质的提升。
在某个教学时间段里,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其终点是教学指向的应有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这个现有水平和应有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作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要强调的是,教学的价值正是体现在消除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应有发展水平的差距之中的。
因此,教学不应当顺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水平达到理想中的水平。
基于此,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解读,不应停留于学生的现有解读水平,而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趋向更高的解读水平。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对《故乡》一文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