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实用完整打印版整册每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先复习旧知引入课题,这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探究有理数加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并讨论,从而发目前理数加法的性质,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支亲身体验的产生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例题来巩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及时地掌握所学的新知,对于学生起到有效地巩固作用。
有理数加法是小学学过的加法去处的拓展,学生已经有了正数、负数、数轴和绝对值等知识。加法法则实际上给出了确定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
规则,它是通过分析两个有理数哩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再归纳出同号相加、民号相加、一个有理数与0相加三种情况而得到的。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准备的限制,在分情况讨论、应分成哪几种情况、如何归纳不同情况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甚至是直接讲解。同号两数的加法法则比较易于理解,而异号两数相加时情况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另外,根据法则做加法,需要注意“按部就班”地计算,这是一个培养不错运算习惯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回顾这一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的地方,为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将本课总结如下:
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我力图体现新《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通用8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通用8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1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很差,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知识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在重难点突破的问题上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探讨,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与交流的活动,自主得到同类项的概念,并利用实际问题和学生一起观察并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第一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上周和薛校长还有数学组的几个同事一起听了杜超老师和夏纪超老师的《有理数的乘法》这节课,感触颇深。听完课后薛校长和我们一起在数学组交流了一番。薛校长提出了两句话我比较受启发:方向比努力重要,努力比观望重要!
奔着校长的思路昨天(9、26)我试着上了同样的这节课,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七年级是新分的班,以前上的一节课(有理数的减法),感觉学生不太好调动,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就担心自己上课时,本身又不熟悉学生,学生会不会不配合。备课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导入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上下楼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勇于展示自己,以至于同学们都抢着板演,抢着回答问题。
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比较充分,整节课就是以引导为主,把问题不断的“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适时引导。
反观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在乘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是:通过观察两组算式(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正数)发现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变成它的相反数时,乘积变成原来积的相反数。很多同学看出并有两位同学回答出了这一规律,没想到第三位同学直接说出了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说心里话,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我真后悔再让第三位同学回答,当时我就有点懵,下面还怎么探究呀?思维急速旋转,问了一句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解释是通过上面两组题目对比发现。本想追问:仅仅观察了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正数就能确定任意两数相乘都适用吗?比如一个因数是0又该如何计算呢?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数学课,学生自学、预习之后应该怎么上?自学、预习之后再怎么引导学生探究?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角的度量、角的表示法及如何通过角的比较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包括大小比较和数量关系比较。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角的运算规则,如角度的加法、减法以及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等。同时,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学生对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
为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数学教材、黑板或白板、投影仪、教学课件、例题和练习题等。同时,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角的比较与运算。可以首先展示几个不同大小的
角,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随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角有关的生活问题,如“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转弯时,如何判断转角的大小?”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二、知识铺垫
在正式进入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学习之前,教师需要先对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铺垫。这包括角的定义、角的表示方法、以及之前学过的与角相关的基本概念。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三、角的比较教学
1. 比较方法介绍
教师首先介绍几种常用的角的比较方法,如重叠法、度量法等。在介绍每一种方法时,都要详细说明其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销售中的盈亏》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销售中的盈亏》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销售中的盈亏》的教学反思最近,我在初一(4)班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课题是《3.4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本节课是探究课,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时事点评和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计算,归纳销售中的常用公式,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高效完成本节学习任务。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六个环节:第一,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课题;第二,尝试练习,熟悉公式;第三,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第四,小组展示,解决探究问题;第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第六,归纳总结销售问题中常见的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有:
1.设计情境,引入课题,体现教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汉滨初中对面的电脑城中销售一种路由器,先将进价提高20%,后再降20%出售,卖96元一台,问商家是盈是亏?”通过本问题,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引入课题,二是看待问题的方式不能只看表面而做出解答,必须用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在做出判断。
2.精选练习,达到让学生熟悉公式的目的。
3.化解探究问题中的难点,把问题细化为6个小问题,便于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完成任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学生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5.在教学中能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3.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3.1.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等式两边的可加性、可减性、可乘性和可除性。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等式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等式变换、求解未知数等。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等式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等式变换的规则和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能力,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具和教学资源。教材应包括初中数学教材和等式性质的相关资料。教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用于辅助教学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和练习题,以便于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 引出前课知识
本课时教学从回顾前课所学开始,重点强调等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借助具体例子,如购物时使用的价格等式,来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定义和结构。
2. 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如“你们认为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等式的性质,如等式的两边相等性、可交换性等。
二、教学互动
1. 探究等式性质
(1)展示一个典型的等式例子,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具有哪些相同的特性。
(2)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例如: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
的加减;第三章几何图形初步;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本册教材主要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
算能力。但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的加减运算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
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温度、身高等概念,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习,根据实践,经过练习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初中数学_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教学设计:
()、实例导入,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刻度尺上数的规律?又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从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
量工具,引出数轴表示数的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 零下10° C用-10表示。
(2) 零下30° C用-30表示。
(3) 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学习:与温度计类似,数学上有一种工具用来表示正数、负数和0,从而引出课题:
数轴。
()、学习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提问:什么是数轴、大家一起来学习
(1) 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
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 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 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
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思考判断,动手画图,加深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
(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销售中的盈亏》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销售中的盈亏》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销售中的盈亏》的教学反思
最近,我在初一(4)班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课题是《3.4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本节课是探究课,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时事点评和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计算,归纳销售中的常用公式,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高效完成本节学习任务。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六个环节:第一,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课题;第二,尝试练习,熟悉公式;第三,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第四,小组展示,解决探究问题;第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第六,归纳总结销售问题中常见的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有:
1.设计情境,引入课题,体现教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汉滨初中对面的电脑城中销售一种路由器,先将进价提高20%,后再降20%出售,卖96元一台,问商家是盈是亏?”通过本问题,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引入课题,二是看待问题的方式不能只看表面而做出解答,必须用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在做出判断。
2.精选练习,达到让学生熟悉公式的目的。
3.化解探究问题中的难点,把问题细化为6个小问题,便于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完成任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学生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5.在教学中能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绝对值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绝对值的定义、性质以及绝对值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教材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绝对值的性质,让学生在理解绝对值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绝对值性质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轴、有理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绝对值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数轴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绝对值的定义,掌握绝对值的性质。
2.能够运用绝对值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
1.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
2.绝对值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3.运用绝对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绝对值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
中感受绝对值的意义。
2.数形结合法:利用数轴直观地表示绝对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绝对
值的性质。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绝对值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和思维品质。
4.归纳总结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绝对值的性质,加深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2.数轴教具:准备数轴教具,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绝对值在数轴上的表示。
3.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2023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新学期,新气象。新的学期开始了。当我再次接手新的级三班,看到级二班一个个幼稚而又懵懂的面孔,我知道,又一个既紧张又刺激,既水深火热又心心向往的三年开始了。我要重新洗涤我的灵魂,让我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归位,将自己的心灵恢复宁静,让自己的状态重归激情。
刚刚开始的这一周里,我和这些个懵懂的孩子们一起从基本的.生活起居到紧张有序的在校生活节奏上进行着学习和适应,从小学的无序学习到初中的理解记忆,每一节课都是对我的耐心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孩子们学习意识和学习理想的大检验。看得出这些个在小学里没有找到自我的孩子们,是那么的渴望能在我们这个新的环境里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同学、老师还有父母面前得到鼓励和肯定。
《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4.3.3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能够准确判断两个角是否为余角或补角,并理解其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灵活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明确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余角和补角在几何图形中的实际应用,并能自主进行相关计算和推理。针对难点,我们将通过例题解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几何图形模型等教学资源。课前,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课堂上,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概念和图形,利用几何模型进行实物操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知识。此外,还需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课后巩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本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兴趣,并为其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可首先展示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图形和问题情境,例如:“在画一幅房子侧视图时,房屋的两堵墙相交会形成一个什么角?”进而引导学生感知这些角度之间特殊的性质,比如他们的角度和与补充。之后引出今天的核心概念——“余角”和“补角”。
2. 概念解析
接着,教师将详细讲解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在讲解过程中,使用图形、实例、动态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利用量角器测量两个角的角度,并计算它们的和或差,从而理解什么是余角和补角。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通用8篇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通用8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案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案可以梳理知识,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你是否在寻找优秀的教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1
刚上完整式的加减,觉得准备了很久,但讲完后发现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就教学过程做一点回顾和思考。
对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问题,设计还很好的,用学生去小卖部买东西为例,让生体会到数学在你的周围。
对于探究新知环节,有前面的问题自然过渡到新课上了。其整式加减本质就是合并同类项。
通过实践,在对教材的整合中,削去枝叶,使学生轻装上战,突出了重点,加强了练习,让学生在主干知识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充实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能力。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感觉最深的就是老师要用心的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以后在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努力,把课备好,多备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在欢乐中学习的乐园。
感到有些不足之处:
1.因为在新课引入时占用了不少时间,虽然学生可以对同类项的合并有了深刻的理解,但由于时间分配不是十分合理,使后面的内容先化简再求值部分练习不够到位,对于合并同类项并求值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的加强。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与学生机械的模仿,而是应该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我应该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坚定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
《1.1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
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覃昭霄
本节课是初中学段教科书的开篇,内容是“正数和负数”,主要目标是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为了让学生能接受这个“新数”,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本的例子和图片中出现的负数,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讨论交流,去感受和体验这个“新数”,最后教师作适当引导。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教学中我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这些例子又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学生接受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是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对小学学过的知识回顾,了解数的产生的意义,自然过渡到负数的产生也是因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样既注意了知识的衔接,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不好方面:教学设计没有创新意识,缺乏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问题的设计上,缺乏梯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缺乏选择性;在学习策略的制定上,缺乏学生的差异性。
今后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完成以下工作:
一、课后一定要写好教学反思。这种反思要围绕教学的设计、实施而开展,包括对备课、上课过程的自我回顾、评价及今后的调整方略。其目的就是要积累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完善、提高教学设计水平,进而增强教学能力。
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二、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学习目标要有层次性、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性、练习的设计要有选择性、学习策略要有全面性。要做到这几个特性,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情,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预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品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优
秀
教
学
设
计
(全册完整版含教学反思)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2课时)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1.负数的意义.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新课导入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二、推进新课
活动2: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温度计:
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一名同学手持温度计,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
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可参与活动,逐步引入负数.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3:分组活动,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2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3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互相监督,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活动4: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投影展示问题,讲解课本例题.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讨论后解决.
活动5: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第3页练习.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活动6:作业
习题1.1第4,5,6,8题
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
第2课时正数、负数以及0的意义
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
难点
理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在会计的账目本上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数据,如+1800元,—6932元,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思考:“0”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二、推进新课
活动1:尝试解释正负数的含义
教师出示问题
1.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2.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规定海平面的海拔为0).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它表示什么含义?吐鲁番盆地的海拔为-155米,它表示什么含义?
3.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活动2:感受数0的含义.
师:在前面的几个问题中出现的那些新数,我们把前面带有“-”的数叫做负数.并且为与负数相区别,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例如3,2,0.5等,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
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例如+2,+3,+0.5,+1
3
就是2,3,0.5,
1
3
.一个数前面的
“+”“-”叫做它的符号.
教师说明数0的意义.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是表示“没有”.
三、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例: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这是一道开放性练习题,意在考查正负数与相反意义量的表示能力.
四、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第4页练习题.
小结:谈谈你对正数、负数和0的认识.
五、作业
教材习题1.1第1,2,3,7题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重点
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里.
难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