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歌的自然观对其好奇特质的影响
岑参诗歌 感觉印象
岑参诗歌感觉印象
岑参的诗歌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印象。
他的诗歌以浓重的色调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以及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
他的诗感情炽热、气势磅礴,以奇特的想象造成鲜明的诗句,奇伟瑰丽而又富于生活实感。
首先,岑参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边塞特色。
他的诗中经常出现西域的景色,这些西域美景相比于内陆来说本就属于奇景,加上他真实形象的描写,边塞的异景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他不仅仅善于发现奇景,也善于展开奇思妙想,这些奇思也增添了其边塞诗的新奇之感。
其次,岑参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从小就极具文学天赋,因此他具有一双发现奇景的眼睛,同时也具有一颗感受异象的玲珑心,这两者的结合使其诗歌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此外,岑参的诗歌还具有悲壮有力的笔触。
他的诗有的以悲壮有力的笔触,描绘战争场面;有的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示不满。
总的来说,岑参的诗歌给人一种新奇、浪漫、悲壮的感觉印象。
他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
岑参的诗歌有哪些特色
岑参的诗歌有哪些特色导语: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那大家知道岑参的诗歌有哪些特色吗?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一一介绍吧!诗文特色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
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有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一、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岑参在西域从军六年的独特经历给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奇闻异事,他以浓丽的色彩和新奇的画面,展现了西域奇特的自然风光。
西部那亘古未老的山川明月,在诗人笔下满含着雄奇壮丽与乐观昂扬。
那里黄沙莽莽“白草磨天涯,胡沙莽茫茫”,狂风怒吼: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那里有炽热的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沸腾的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西部最壮观的景象,恐怕要算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了。
岑参是这样描写边塞地域的广大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迥绝人烟的沙漠,月光下呈现出一片朦胧景象,景色虽略显苍凉,但气象壮阔、形象鲜明。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首句写置身于荒漠之中,不仅前路迷茫,而且心情迷惘。
“四望云天直下低”,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
“地尽”和“天低”重述了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诗的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足见天地之未尽。
岑参的诗具有令人心动的图画美,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是描写西部冰天雪地的奇寒,奇妙的是,诗人将春天的梨花用来比喻北方早来的白雪,不仅抓住了万树一白的相似点,触发人们的联想,而且使一望无际的雪披上了神奇美妙的幻景,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客观的自然景色被巧妙地诗化了。
岑参诗歌的这种壮美风格与他执著为国立功的英勇气概不无关系。
他在青年时代就有大志雄图:“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
”出塞之后,特别是到了封常清幕府后,因和主帅关系和谐,受到赏识和知遇,因而情绪开朗而昂扬。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他报国雄心的体现。
岑参诗歌地位、影响与评价
总述:岑参是个优秀的诗人,一说到他,就会想到边塞诗。
他的边塞诗对后来者影响有起有伏。
早期著作虽不以边塞诗闻名,但他已经展露出他独具一格的诗风,杜甫就曾说他的诗堪比沈约、鲍照,而施补华亦将他与“尤善五言”的宋之问比肩,由此不难窥探岑参的文风一二。
而宋爱国诗人陆游可以说是岑参的忠实粉丝了,留下“诵公天山篇,流涕思一遇”的肺腑之叹。
除了这些人,还有很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惊人一笔的人给岑参做出很多中肯的评价,当然言过其实者亦有之,如明“前七子”之一的边贡,竟说岑诗有着李白诗的“俊逸”,有着杜甫诗的“悲壮”、“雄奇”,李杜不能兼有这些优长,而“岑诗近焉”,吹捧太过了。
到清朝,岑参主要以他的边塞诗闻名了,虽然当时统治者因他诗中的“胡”、“夷”等字眼在政治上压迫其诗,可岑参的诗歌地位仍然稳步上升。
如今,岑参已是论及边塞诗时必不可少的代表了。
现在的人们多多少少能诵上一两首,他的名诗从启蒙书到大学课本隐隐可见,已经成为语文课本中教书育人亮眼的一页。
一、唐朝诗人们对岑参诗的评价:1、杜甫:岑参多好“奇”,“多新诗”、“佳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杜甫(高岑并举之始)意谓高岑二人成名较晚,才学堪比沈约、鲍照除此之外,杜甫还在其他诗中高度赞扬岑参的诗篇:“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濮陂”——《濮陂行》“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阕见赠》“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九日寄岑参》2、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岑参:“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近建安之遗范”杜确《岑嘉州诗集序》2、殷璠《河岳英灵集》是唐代最有影响的一部选诗集,选岑参诗7首,并评论了岑参诗歌的四句名句,所摘的句子出自《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和《暮秋山行》。
(这么多诗选入其中,由此可见,在唐朝,岑参的诗歌就有了很高的地位)遗憾的是,天宝八载至十载岑参入安西已创作一些“边塞”诗,殷璠没有注意到岑参那些描摹西域风情的“边塞”之作,故所录岑参7首诗,无一首“边塞”诗。
简论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简论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岑参的边塞诗以其深沉的情感、雄奇的景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首先,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之一是情感的深沉。
边塞地区的特殊环境使得岑参的诗作充满了对战争、生死和别离的思考和描绘。
他通过对战争场景和士兵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痛苦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种描绘给人一种深沉、凄美的感觉,使人们对边塞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之二是景象的雄奇。
岑参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和形象描写,将边塞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描绘了草原、河流、山脉等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岑参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种描绘使人们感受到了广袤无垠的边塞大地,让人们对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之三是独特的艺术手法。
岑参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音韵效果,使诗作更加生动有力。
他善于运用对仗、排比、夸张等手法,使诗句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写道:“胡尘虏骑大如山,铁衣冷峻金鸡翎。
”这种对仗和夸张使诗句更加有力量感和表现力。
此外,岑参还善于运用音韵效果,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种音韵效果使诗句更加悦耳动听。
总之,岑参边塞诗以其深沉的情感、雄奇的景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备受赞誉。
他通过对战争残酷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描绘了边塞地区特殊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他通过对边塞大地壮丽自然景观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他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音韵效果,使诗作更加生动有力。
岑参边塞诗作品充满了深情厚意和雄奇壮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岑参边塞诗“奇”<摘要>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更加壮观。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其中岑参就是当时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
<关键词> 岑参、边塞诗、奇一、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岑参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①。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对岑参边塞诗的艺术评价,历来不外“奇”、“壮”二字。
即如陈铁民、侯忠义在《岑参集校注》前言中所概括:“岑诗发展变化的趋向是由‘奇'转向‘奇壮',并在第二次出塞时,最终完全形成‘奇壮'的独特风格。
”②(一)奇景奇景即是描写对象的奇,岑参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在盛唐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其诗具有“异域色彩”。
岑参笔下所描绘的边塞,让“异域色彩”显得格外浓厚。
他的大部分边塞诗篇,描写的基本都是大漠、草原、雪海、火山。
比如描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经火山》)描写荒原:“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描写边城欲雨:“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武威春幕闻宇文判官使还已到晋昌》)这些景,奇而不怪,异而不俗,是在现实景色的感受中提炼描绘出的具有高度审美理想的奇丽风光。
直到现在其实的风格都对描绘边疆风景的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这些影响多表现在前面所述“异域色彩”的追求上。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岑参边塞诗“奇”<摘要>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更加壮观。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其中岑参就是当时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
<关键词> 岑参、边塞诗、奇一、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岑参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①。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对岑参边塞诗的艺术评价,历来不外“奇”、“壮”二字。
即如陈铁民、侯忠义在《岑参集校注》前言中所概括:“岑诗发展变化的趋向是由‘奇'转向‘奇壮',并在第二次出塞时,最终完全形成‘奇壮'的独特风格。
”②(一)奇景奇景即是描写对象的奇,岑参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在盛唐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其诗具有“异域色彩”。
岑参笔下所描绘的边塞,让“异域色彩”显得格外浓厚。
他的大部分边塞诗篇,描写的基本都是大漠、草原、雪海、火山。
比如描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经火山》)描写荒原:“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描写边城欲雨:“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武威春幕闻宇文判官使还已到晋昌》)这些景,奇而不怪,异而不俗,是在现实景色的感受中提炼描绘出的具有高度审美理想的奇丽风光。
直到现在其实的风格都对描绘边疆风景的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这些影响多表现在前面所述“异域色彩”的追求上。
岑参诗歌“奇丽”的具体表现
岑参诗歌“奇丽”的具体表现岑参诗歌“奇丽”的具体表现引导语:悲壮奇丽是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那么关于岑参诗歌中的“奇丽”,是怎么体现的?奇丽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评价,历代都离不开“奇丽”二字。
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岑参的边塞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充满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
书中还引用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的诗句,说明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文物。
诗人方东树认为岑参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唐人殷番也称岑参边塞诗是“诗语体峻,意亦造奇”。
奇丽的艺术的风格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瑰丽奇伟,骋翔天地。
屈原的奇,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更是得到普遍的体现。
岑参诗歌“奇丽”的具体表现(一)、岑参边塞诗的写实之“奇丽”岑参边塞诗当中既有“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薯五能反语”,“浑灸犁中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的生活之奇;也有“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的物候之奇;还有“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山雪崔嵬”的边地自然风光之奇,所有这些,岑参给我们展现了一副边关神奇雄浑的巨幅画卷,令我们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但它又是边关生活的真实再现,与屈原的上天入地,驰骋天地的想象不同,岑参所言,都是现实生活的事物,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又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银山碛口风似箭,……飒飒胡沙迸人面。
(《银山碛西馆》);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轮台路上马蹄滑。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早期诗歌选材与好奇性格对岑参边塞诗影响
早期诗歌选材与好奇性格对岑参边塞诗影响早期诗歌选材与好奇性格对岑参边塞诗影响岑参早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好奇的性格,这一性格促使他在边塞诗创作时追求构思奇、想象奇和景色奇。
岑参早期的诗歌创作多为写景及赠答之作,中期两度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晚年居于蜀中多为写景诗。
在诗歌研究这一方面,学者们给予岑参边塞诗的关注较多,研究成果颇丰。
鲜有研究诗人早期诗创作对边塞诗的影响。
《感旧赋・并序》载有:“参,相门子,五岁读书,九岁著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
”可知岑参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都隐居于嵩山。
在嵩山诗人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青年时期,在那里诗人接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的情操,养成了好“奇”的性格。
我们认为,有必要考察其早期的诗歌,从诗人自身创作的发展的角度去探究它与边塞诗创作的内在渊源。
一、岑参早期诗歌选材特征岑参在早期时多创作写景诗。
诗人早期隐居在嵩山,读书之余,畅游在山水林泉之中。
这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经历,养成了诗人善于观察事物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力。
这种生活环境决定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其诗歌的风格。
其间诗歌选材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取材于自然景物,另一种是选用地名。
岑参的诗歌选材特征使他早期的诗歌呈现出清幽、雅致的风貌。
辛文房说“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
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
”[2]这一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1、绚丽多彩的自然意象岑参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到处都是富有情感的景物,包括清幽的竹林,洁白的云朵,鸣叫的秋蝉,快乐的小鸟以及美丽的花朵等。
这些意象构成了岑参早期诗创作选材特征的自然美,岑参尤为钟爱“云”、“鸟”和“花”这三个意象,并在他的诗作中多次运用。
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秋风飒飒、朝霞满天,辽阔壮美的景色浮现于读者眼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在《丘中春卧寄王子》中岑参写道:“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竹林的深处传来悦耳的鸟鸣声,春花已谢露出绿意盎然的山峰。
试论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试论岑参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岑参的诗被学术界公认为唐人边塞诗的顶峰。
其边塞诗以高度的思想性、神奇的美学价值早已在历史上有了公认的评价。
在这里本人不揣谫陋,也谈谈岑参诗的美学风格以就教于方家。
一、岑参边塞诗的写作背景岑参生活的年代恰是唐王朝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向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时期过渡。
唐王朝承六朝及隋之遗绪,开百年盛世,为整个唐代人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隋以来的南北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动荡,融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灵秀铸造出了一个积极进取,追求功名与事业的英雄主义时代。
那是一个文化昌盛,尊重知识与文化,鼓励个性张扬的时代。
知识和才华成了封建士子立身处世的根本。
也正是这个时期,唐王朝积极开土拓疆,自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候君集灭高昌后的一百多年里,唐先后与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大食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
到了玄宗时代,唐、蕃西域之争更为激烈,无数文臣武将投笔从戎、效命沙场。
就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大师泰斗映照文坛的时代,孕育了岑参——这样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二、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1. 精神美。
正是由于唐前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可能性的时代,诗人们都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建树。
有了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大气磅礴般撼人心魄。
岑诗几乎每篇、每字之间均有这种精神充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等。
2. 意境美。
唐诗高度的成就,就在于提出了“境”或“意境”。
而岑诗的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意境之美。
如《走马川奉送出现西征》一首,为烘托将士出征前的豪迈慷慨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不是直接写将士的精神面貌,而是极力渲染和夸张环境的恶劣,以反衬人物。
莽莽黄沙,寒风怒吼,展现出西域绝塞的画面;“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又“幕中草檄砚水凝”句,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岑参诗歌之奇
论岑参诗歌创造奇象奇境的艺术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陆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实中求奇”和“想象出奇”是岑参创作边塞诗和山水诗的两种表现方法。
他最擅长运用夸张、拟人与比喻。
他的诗歌构思新巧,善写奇幻的梦魂。
造语奇峻,起句尤奇丽警拔。
多用因果句和名词语句,并与杜甫同时创造颜色字置于第一字的奇句,更奇妙的句式是使抽象词与具象词直接联结。
他炼字以意胜,常把名词与形容词用作动词,其动词诗眼平字见奇,常字见险,使诗句的意象活灵活现。
【关键词】岑参诗歌奇象奇境艺术盛唐诗人岑参在其边塞诗和山水诗中,创造了以“奇”为鲜明特征,兼有奇丽、奇逸、奇崛、奇峭、奇幻、奇壮等风格的意象与意境,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价值。
自唐代殷璠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1以来,历代的诗论家评岑参诗,都用了这个“奇”字,如“清新奇逸”2、“磊落奇峻”3、“奇姿杰出”4、“奇气益出”5、“奇逸而峭”6等。
各种中国文学史和岑参研究论著在前人评论的基础上,对岑诗的奇意奇象、奇体奇语加以阐释,有些论著还分析了岑诗形成奇壮风格的主客观原因。
笔者认为,对岑参怎样创造奇象奇境的艺术,仍有较广阔的探讨空间,并期望此文能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拓展。
一“实中求奇”,是岑参作诗的艺术追求,也是一种主要的创作方法。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渼陂行》)岑参确有爱好新奇事物的天性。
他早期的山水行旅诗,就有奇丽、奇巧的特色。
后来,自天宝八载(749)冬迄至德二载(757)春,岑参曾两度出塞。
首次出塞时,因对边塞的荒凉与艰苦生活不习惯,诗多写乡愁与个人失意的苦闷。
第二次出塞,由于诗人已经历过边塞生活的磨炼,又得到主帅封常清的赏识,因此情绪比较开朗乐观。
边防将士的英雄气概激发出诗人为国安边的壮志,祖国边疆的奇异风光更使他奇情逸发,诗兴泉涌。
他怀着浓郁的兴味注意观察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由于对它们不同于内地的奇特之处感受格外敏锐,往往在创作中如实刻画,便自然显出意象奇、意境奇的艺术特色。
岑参山水诗之“清奇”特色
岑参的 山水诗首先给人 的感受 是 “ ,无论 是诗 中的 清”
淡的 山野之趣 , 透露 出作者意欲远 离尘俗 , 退隐山林 的思想 。
意境 、色调 ,还是所 用的语言 ,都让 人觉得 清新 明净 ,空灵
飘逸 。
岑参 山水诗 的用色多以清淡、雅 致的颜色为主 。早年的 岑参 ,诗 中多选 “ 、“ 、“ 、“ 青” 翠” 黛” 苍”等淡雅的暖色 调 景物来构造 山林的清丽 ,如 “ 结宇依青嶂 ,开轩对翠畴 。 ”
(南溪别业 > ;石潭积 黛色 , ) “ ) 每岁投金龙 ……夜来 闻清磐 , 月 出苍 山空”( 秋夜宿仙游 寺南凉堂呈谦道人 > ) )后来随着 世俗 的纷扰进入 山水中 , 诗人对 山水 的唯美观照就不可避免 地染 上个人情绪 。自走出嵩阳一 隅那刻起 ,岑参创作 中的清
岑参 的早期的 山水诗多描写 山林 、清溪、佛寺等清幽之
色 ,这客观上也造就 了清寒之境 的形成。如 : 郭外 山色暝 , “ 主人林馆秋” (宿 岐州北郭严给 事别 业 ;“ ) 苍翠烟景曙 ,
收 稿 E期 :2 l —0 —2 t 00 9 0
作者简介 :巢晶 晶 ( 9 2 ,女 ,湖南长沙 人,长沙 18 一) 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 生。成松柳 (9 6 15
适之情 ,这些都与他 享受 山水之乐 的创 作心境是契合 的。 在 山林溪壑之 中 , 既寄托 了自己高尚其志、不与世俗合 流的人
富, 但细读岑参的诗集会发现他所涉及 的题材非常广泛 , 其
中 山水诗所 占的比例也 比较大 。而 且 ,岑参 的山水诗呈现
出他 独特 的 “ 清奇 ” 的 艺 术 风 格 。“ ” 是 其 诗 歌 的 艺 术 特 清 色 ,而 “ ”是 其 诗 歌 的创 作 手 法 。热 情 爽 朗、乐 观 天 真 的 奇
岑参诗歌与中唐诗变
岑参诗歌与中唐诗变岑参是唐代中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也是当时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咏史、赞颂、议论为主,既有大气磅礴的奋笔疾书,也有细腻温情的抒情之作。
与其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岑参的诗歌风格有着显著的个性化和多变性,表现出了中唐时期诗歌变革的特点。
中唐时期是唐朝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和变革。
从唐代初唐到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是雅正、清丽、柔婉。
而到了中唐时期,诗歌的创作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个时期,诗歌的创作更加注重“文字中的人”和“人中的文字”,充分展现出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情感。
这种以人为本的诗歌创作风格,推动了中唐时期诗歌的变革。
岑参是中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反映了中唐时期诗歌变革的方向和特点。
岑参的诗歌有着强烈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豪迈奔放、壮志凌云的意境,同时他也有细腻动人的抒情作品。
岑参的诗歌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通过描写武判官离别的场景,表现了岑参浓郁的怀旧主义情感,揭示了他对于旧时辉煌的回忆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在《白雪歌》中,岑参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和象征手法,赋予了诗歌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性。
尤其是诗中那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了后世人们引用、传颂的经典句子。
岑参的诗歌创作也表现出了典型的中唐时期的变革特点。
首先,在受到诗歌创作环境的影响下,岑参的诗歌创作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特征。
他的诗歌内容更加多元化,题材涉及咏史、抒情、议论等多个方面,而且写作受到很大自由度。
此外,岑参的诗歌创作在风格上也更加多元化,不局限于华丽之风,而是尝试更纯粹、朴实的诗歌形式,表现出中唐时期的变革特点。
中唐时期的诗歌变革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于唐代以及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岑参的诗歌作品反映了中唐时期诗歌变革中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在此之外,岑参的诗歌还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发展需求,是当时诗歌的缩影。
岑参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岑参诗歌对后世的影响1. 岑参的诗歌那简直是后世文学的宝藏啊!他的奇丽想象,就像给后世诗人打开了一扇奇幻的大门。
你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描写得多绝啊,难道不是给后来的人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吗?2. 岑参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可太大啦!他那种对边塞风光的生动描绘,不就像是给后人指引了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嘛。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样的画面感,谁能不被震撼呢?3. 岑参的诗歌真的是影响深远啊!他的豪迈气概,是不是就像一团火,点燃了后世文人心中的激情呢。
像“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多有气势啊!4. 岑参诗歌对后世的影响那是杠杠的!他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为后世的文学语言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呀。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多有韵味!5. 岑参的作品对后来人影响超大的好不好!他对军旅生活的刻画,不就像是给后人展现了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嘛。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太震撼了吧!6. 岑参诗歌对后世的作用那可是不可小觑呀!他的独特视角,是不是像一束光,照亮了后世文人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呢。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多深刻啊!7. 岑参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力真的牛啊!他的浪漫情怀,就像一阵春风,吹拂着后人的心灵。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画面感绝了呀!8. 岑参诗歌对后世的影响真心厉害!他的那种大气磅礴,不就像是一座高山,让后人仰望和学习嘛。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太霸气了吧!9. 岑参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那是相当深远哟!他的细腻情感,就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后人的心田。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多感人啊!10. 岑参诗歌对后世的影响简直绝了呀!他的创新精神,不就是给后世文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嘛。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多有新意啊!总之,岑参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那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在描写手法、情感表达还是意境营造等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岑参诗歌的自然观对其好奇特质的影响
2020年第!期(总第851期)丈敖冬‘科岑参诗歌的自然观对其好奇特质的影响陈+霖(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好奇”是岑参诗歌的一大特8#岑诗对“奇”的捕捉和构造与其对自然的描绘和DE有密切关联。
在岑诗中,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关系,这种自然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岑诗好奇特质的展现#本文在对岑参诗歌进行文本细读的基O上,探究其自然观对好奇特质的影响作用,以对这一特质的形成、展现及其蕴涵的作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关键词:岑参诗歌自然观好奇特质盛唐诗人岑参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质是“好奇”。
唐代殷皤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可谓开历代以“奇”论岑诗之先@(114)+杜甫《湊坡行》中有:“岑参兄弟皆好奇”,明代王世贞言其歌行“磊落奇峻吨,胡应麟亦有“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尤奇悄”$'6)之评语。
清代翁方纲言“嘉州之奇悄,入唐以来所未有”%4)),则更将“奇”推为岑诗一大具有高度区别的特征%—特质亦有方的%,岑诗之“奇”是展现,又是如形成的?“奇”之艺的背后是否有更的蕴涵?迫有的%胡震亨在《唐'中引陈绎曾语评岑诗“尚巧主景”&48),指出岑参诗歌“”的特点。
这启示我们,从岑诗之“”其奇之特质,具有一的可行。
“”集中体现岑参的诗诗中,其中又以之为%岑诗的“奇”质便在人的的中现%岑诗的的造,其中体现的其好奇特质的影响,进一其%一、无人之境:无限与封闭在岑参的诗歌中,“人之境”的造是意的%它以的形现,成为入整体诗境的一“”%J 有意意一人,的自然。
这是一、、的%在其,时可以限延展、交错,作为主体的亦可通过极致化、膨胀化的感官印象得以呈现%“人之”的构造,实质是一陌生化处理%远离日常习见的“人境”,人刻意疏远、立,带给人的是陌生、惊异乃至“恐吓”,从而推动了岑诗之“奇”的形成%1.空间的无限性与封闭性限的构造体现于岑参的诗中%最突出的莫过“绝域”一词的使用%“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安西馆中思长安》"、“孤城天北畔,域海西头”(《北庭作》)等%廖立笺《岑参诗笺》中将“域”一词为“极偏僻遥远之”®264",本身便含有杜少有人迹之意%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亦有“域苍茫更有”句,之广漠寂寥可知%上举岑诗,各用区区句五言,筑起一片的世,的莽荒苍茫的天、、海%“孤城”是一的人明的,而“孤”则是一的特质%有的星的明上的一磷火,已然失却生命,更休延%已成为的的一,将为其%除“绝域”一词的使用外,岑诗通过许多方式构建了无限的%《至大却城主人》中的“,”句诗将“人之”的限时呈现来,而之感。
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说明岑参边塞诗的特点:盛唐自李白、杜甫之外,岑参以其边塞诗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岑参两次出塞达六年,深刻的牛活体验和亲身阅历使他写出了许多斑斓光辉的边塞诗。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奇情壮采、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归结其诗风的形成原因,首先归结于盛唐开明的政治环境,其次是盛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的文化气象,再是岑参两次出塞丰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个人对外部环境独特的关注与理解四方面。
在边塞诗诗风特点上,岑参的边塞诗又可具体概括为“壮”“奇”两大代表特色。
“壮”如:壮烈的志向,主要表现在诗人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与宏伟抱负。
壮伟的形象,表现在诗人笔下的众多雄壮、威武的边庭健儿形象。
以及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奋发向上,乐观执着,坚定不移的豪壮格调等。
“奇”如:题材奇异,道人之所未见,叙人之所未闻,描写西域独特的景观,民俗,音乐舞蹈等。
构思奇巧,立意构思新奇,出人意表,意象独造,充满奇思妙想。
表现手法奇特,如想象奇异,修辞于法奇特,细节神奇等。
语言奇异,如炼字奇,将口语运用到诗中,造语奇警等。
另外还有诗体新颖,调、韵奇特的特点,岑参的边塞诗作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他的诗在《岑嘉州诗集》中三百六十首,其中约五分之一是在河陇、安西、北庭时所,这些诗歌题材广泛,以他独特的创作和审美给边塞诗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强的传播意义,并且对于以中原文化为丰的唐文化中沉淀的民族心态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体验不熟悉的边疆事物、异域情调的途径,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相瓦理解。
其次岑参边塞诗中豪迈慷慨,奔放昂扬,乐观积极的阳刚之气,对于盛唐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的转化具有直接的影响。
岑参的边塞诗: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早期山水田园诗
岑参早期山水田园诗岑参早期山水田园诗岑参边塞诗方面的成就在其早期写景诗中就已初见端倪,故无论是析其诗歌创作还是识其本人,都不可忽略对其早期诗歌创作的探究。
岑参向来与高适一起被并称为盛唐边塞诗坛的“双璧”。
尽管其最终以边塞诗而闻名,然其早期却主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并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风格。
岑参诗现存403首,边塞诗仅有77首,而山水田园诗却有80多首(还不包括边塞诗中的20首左右以写景为主的作品)。
可见山水写景诗在诗人全部创作中的地位并不亚于边塞诗创作。
可以说,山水写景诗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不仅如此,其山水田园诗的有些特点在其后来的边塞诗中还有所体现和发展,以致形成了其边塞诗独树一帜的风格。
故分析其早期诗歌,对于全面认识诗人及其作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
一社会内容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早期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一种诗歌题材,在数量上几乎占了其早期诗歌创作总数的三分之二。
纵观这些作品,不难发现该类诗歌内容上有一个由嵩阳时期的不涉尘世到长安时期、三次出塞的表现现实,社会意义日趋深刻的明显转变过程。
嵩阳时期,指的是诗人二十岁第一次“献书阙下”、谋求仕进之前,居住在嵩山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期诗人作为一个涉世未深、无忧无虑的少年,对社会廖无关心,尽管嵩山多和尚寺庙、道士道观、隐士草庐,然终究是与世隔绝。
故嵩山的秀丽风景也就自然成了诗人此时所日夜关注的事物。
因此作为该时期诗人诗歌创作的唯一题材――山水田园诗,内容上也就相对单一、空乏了些,笔下的自然一片清醇,尽显诗人之纯真、未经雕琢的心灵,如:“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
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有时著书暇,尽日窗中眠。
且喜闾井边,灌田同一泉。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
树交花雨色,溪合水重流。
竹径春来扫,兰樽夜不收。
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南溪别业》字里行间没有任何的尘世扰攘、人生苦辛、尔虞我诈、追名逐利,有的只是一份乐在其中的闲适、自在与宁静,在这平淡清新、明白如话的诗句中深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晓畅舒适、韵味隽永。
浅谈边塞诗人岑参的诗
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
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
本文浅谈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欢迎阅读。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
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名家辈出、众体兼具,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边塞诗在盛唐时代特别发达,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流派,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
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汉东府中即有《出塞》、《入塞》、《关山月》等诗体,但都没有形成流派。
其创作蔚为风尚,形成流派,则在盛唐,并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出现了像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边塞诗人。
其诗风兼融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岑参作为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开拓了边塞诗的广阔境界,取得了突出成就,历来受到高度评价。
岑参的诗“清新俊逸”、“语多造奇”。
唐杜确《岑嘉州集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边塞的壮丽风光、风俗人情、征战场景、壮志雄心。
这种传奇式的边塞从军生活、神异奇特的西域风光,是形成岑诗新奇峭丽风格的客观基础。
而好奇的本性又是形成岑诗风格特色的主观条件。
因此,“新奇、峭丽”是岑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杜确称其诗:“属辟尚清,用意尚切。
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
”指出了岑诗立意构思、遣词造境具有新奇、峭丽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诗歌的自然观对其好奇特质的影响作者:陈玥霖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5期摘 ; ;要:“好奇”是岑参诗歌的一大特点。
岑诗对“奇”的捕捉和构造与其对自然的描绘和引用有密切关联。
在岑诗中,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关系,这种自然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岑诗好奇特质的展现。
本文在对岑参诗歌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探究其自然观对好奇特质的影响作用,以对这一特质的形成、展现及其蕴涵的作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岑参 ; ;诗歌 ; ;自然观 ; ;好奇特质盛唐诗人岑参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质是“好奇”。
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①(8),可谓开历代以“奇”论岑诗之先②(114)。
杜甫《渼坡行》中有:“岑参兄弟皆好奇”,明代王世贞言其歌行“磊落奇峻”③(1006),胡应麟亦有“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尤奇峭”④(36)之评语。
清代翁方纲言“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⑤(47),则更将“奇”推为岑诗一大具有高度区别性的特征。
学术界对这一特质亦有多方位的阐释。
那么,岑诗之“奇”究竟是如何展现,又是如何形成的?“奇”之艺术性的背后是否有更深的蕴涵?这些尚有较宽的探索空间。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引陈绎曾语评岑诗“尚巧主景”⑥(48),指出岑参诗歌“主景”的特点。
这启示我们,从岑诗之“景”着手探讨其奇巧之特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主景”集中体现于岑参的边塞诗与山水诗中,其中又以自然之景为主。
岑诗的“奇”质便在对自然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描绘与构建中得到了呈现。
下面从岑诗的两种不同的自然空间构造出发,探讨其中体现的自然观及其对好奇特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内涵。
一、无人之境:无限与封闭在岑参的诗歌中,“无人之境”的构造是值得注意的。
它多以穿插的形式出现,成为侵入整体诗境的一块“飞地”。
它有意或无意地隔绝了一切人烟,只剩下近乎原始的自然。
这是一个封闭、排外、自足的空间。
在其内部,空间与时间可以无限延展、交错,作为主体的自然亦可通过极致化、膨胀化的感官印象得以呈现。
“无人之境”的构造,实质是一种陌生化处理。
远离日常习见的“人境”,自然与人刻意疏远、对立,自然带给人的是陌生、惊异乃至“恐吓”,从而推动了岑诗之“奇”的形成。
1.空间的无限性与封闭性无限性空间的构造多体现于岑参的边塞诗中。
最突出的莫过于对“绝域”一词的使用。
如“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安西馆中思长安》)、“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北庭作》)等。
廖立笺注《岑参诗笺注》中将“绝域”一词释为“极偏僻遥远之地”⑦(264),本身便含有杜绝或少有人迹之意。
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亦有“绝域苍茫更何有”句,边塞之广漠寂寥可知。
上举岑诗,各用区区两句五言,便构筑起一片广袤无际的世界,充斥着近于原始的莽荒苍茫的天、地、海。
“孤城”是唯一的人类文明的遗存,而“孤”则是它唯一被凸显的特质。
这残有的零星的文明如荒原上的一点磷火,已然失却生命表征,更休提重振旗鼓繁续蔓延。
它已然成为蛮荒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即将为其彻底吞没。
除“绝域”一词的使用外,岑诗还通过许多方式构建了无限的空间。
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中的“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这两句诗将“无人之境”的封闭性与无限性同时呈现了出来,而无丝毫违和之感。
“万里”为虚数,可作无限之代称。
前句“闭”字的使用化无形之阴气为有形,如高耸之密墙,极为传神地表现了气之浓、色之森,配以“万里无晶光”,则将一片萧森凛然之景生动摹出。
另有“苍茫秋山海,萧瑟寒松悲”(《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野旷不见山,白日落草头”(《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千里云雪闭”(《送狄员外巡按西山车》)、“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皆呈现了一片具有无限延展性的自然空间。
在这里,自然是主宰,以其对空间的无限化充斥占据了绝对的统治权。
隐藏的观望者——人,只能惊异于自然之伟岸磅礴的生命力,而深感自身的渺如芥尘,力量又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自然将人吞没,天地混沌而复归于朴。
与无限性有着对立统一关系的是这类空间的封闭性。
它自足、排外,在内中自由生长演绎,自然依旧是唯一的主宰。
在构造封闭性的空间时,诗人往往注重表现其“奇”,这固然可以理解为因其自足而少有人见之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空间之外的隐藏主宰者——诗人自己的着意取景框定,对“奇”的展现更有着重要作用。
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这日常鲜见的景观颇有几分奇特,“长风”“白茅”“野火”“枯桑”景物意象的选用与组合,展现了自然力量与生命的神秘莫测,同时又渲染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荒僻萧森之感。
“泉浇石罅坼,火入松心枯”(《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使交河郡》)、“人烟绝墟落,鬼火依城池”(《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等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而《火山云歌送别》则用通篇描绘了一幅更奇异的自然图画:“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开首四句即连用四个“火”字,造成了强烈的感官冲击,将火山之壮伟瑰奇渲染至极,亦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磅礴豪迈的奇势与奇情。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同样用通篇展现了相似的奇景:“侧闻西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些景象迥异于日常所见,加之诗人的饱含豪情的着意描画渲染,“煮”“旋”“燃”“煎”等奇特而颇为传神的词语的选用、景物的组合,将这一西域奇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封闭自足的空间结构中,自然以绝对的统治者身份,或悄然肃穆地存在,或极兴创造挥洒。
另外,这一封闭性特征使诗人借以绘“奇”的感觉印象得到了放大,作用于极致化的展现。
最明显的即对色彩的描摹。
岑诗的用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化倾向,或是极为素淡冷清,或是極为浓烈鲜明。
前者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磨天涯,胡沙莽苍苍”(《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平沙莽莽黄入天”(《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等,塑造以素白、苍黄为基调的背景,仿佛刻意要涤去其他色彩,让素漠充斥着整个空间。
后者如“九月山叶赤”(《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云歌送别》)、“火山赫金方”(《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鲜明浓烈的赤红色调铺满画面;或如“石潭积黛色”(《秋叶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江上云气黑”(《梁州对雨怀麹二秀才便呈麹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等,用色皆浓烈厚重,兼有不掺杂色的纯正,给人一气到底之感。
这种两极化的倾向,从艺术效果来看,分别营造了荒凉素净与壮丽崇高的美感。
2.时间的无限性与交错性与空间的无限性相应,岑诗也注重表现时间的无限性,多见于怀古登临之作中。
如“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屠》),“万古”一词,将时间线无限拉长,配合以宽广的空间,将壮伟之景、辽远之思、豪迈之襟怀倾尽挥洒展现。
明代陆时雍在《唐诗镜》中曾这样评论这两句:“形状绝色,语气复雄,……登高临下,一览皆了。
”清代毛先舒更是给予了极高评价:“词意奇工,陈、隋以上人所不为,亦复不办,此处乃见李唐古诗本色。
”⑦(182)而“五朝变人世,千载空江声”(《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则将人世之烟云变幻与江流之千古长存、江声之千载犹在相对比,寄托了对人生如过隙、物换星移变动不息的感喟,对时间、对自然之亘古永存的兴叹与敬畏。
“池中几度雁新来,洲上千年鹤应在”(《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亦有此韵味。
再如“自从巨灵开,流尽千万秋”(《东归晚次潼关怀古》),“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拆”(《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骊姬墓下作》)等,皆于时间维度上作了无限化处理,使得诗意更加深刻,情感更深沉。
另一方面,这种无限化也赋予了诗歌神话般的瑰奇色彩,仿佛穿梭翱翔于古今之长流,以超越性的视角俯瞰历史,重论兴亡。
尤其“自从巨灵开”“不知造化初”等句,其“溯源”式的造意颇为新妙,更增添了诗境之瑰奇壮伟。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意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无限性的时间代表着自然定律的不可抗拒改变。
在千古不变的时间的法则面前,在与天地共存的自然面前,人类何等渺小,无力抗拒也不可能抗拒,只能任其摆布。
在这里,自然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再次得到展现。
时间的交错性也是岑诗“尚奇”的重要表现。
在岑参的许多边塞诗中,格外重视时间错位的呈现。
如“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赵将军歌》)、“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北庭作》)、“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等,诗人精心挑选了最具典型化特征、有着强烈感觉冲击力的景物和现象,将边塞迥异于中原地区的自然时令特征刻画得鲜明、生动、可感。
这种时间的交错性,不仅再次生动呈现了异域之“奇”,而且暗含了诗人身处边疆时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思念而生的愁苦之情、孤独之感。
不难发现,在以上列举诗句中,边塞的特异时令呈现为明显的两极化特点:要么是绵绵无期的冰天雪地、风刀霜剑,要么是酷暑漫漫、焦炎难耐。
边塞的自然环境被描绘得极为严峻而残酷,自然与人的对立关系再次得到彰显。
另一方面,在这种对立关系中,蕴含了诗人矢志戍边、报国建业、不畏艰险的豪情壮志、乐观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概。
二、有我之境:融合与奇趣既然岑诗所构造的“无人之境”通过异域自然之奇景奇象的描绘组合彰显了其好奇特质,并表现了人与自然间疏远、对立的关系,另一类“有我之境”则通过诗人主体的积极介入,充分运用主体官能感受和情感思维,主动“探奇”,甚至“造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而岑诗所造之“有我之境”,则不仅仅是一个“我”为支配者的“我”的投影室,更是一个“我”与自然双边主体的和谐空间。
在这里,自然与人融合无间,和谐共处,人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进一步探索自然无尽的奇趣,并主动进行创造。
岑诗的好奇特质,便在这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得到了展现。
1.以我之眼观自然诗人将自己置身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这种融洽愉快的关系中展开探奇之旅。
在《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中,有“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两句,将山、日光、水、树等自然风物各得其所之快意表现得淋漓尽致,颇具清逸灵动之美,读之令人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