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
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
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
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译文】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中战鼓的敲击;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注释】⑴焉耆(yānqí):指焉耆都护府,为安西四镇所辖都护府之一,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终南别业:指岑参在长安东南终南山所居住的高冠别业。
别业,即别墅。
⑵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
⑶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⑷虏(lǔ):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⑸鼓鼙(pí):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
鼙,鼓的一种。
⑹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⑺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创作背景】天宝八载(749),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此诗当为诗人于天宝九载秋天行役于焉耆时作。
【作品赏析】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
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
诗歌就从这里开头。
“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
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
“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
“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
“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
“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
岑参诗歌鉴赏
称岑嘉州。后来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前期: 以山水诗为主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 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 奇。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等。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sa4)如有人。 苍旻(min2)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ti2jue2)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岑参
岑参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 阳,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去世之时 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现存诗三百 六十首,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 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 擅长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 称“高岑”。
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所以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
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这首诗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
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后期:以边塞诗为主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 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 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和悲惨。三首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轮台歌》。 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 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 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 渐趋消沉。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 都官至宰相。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 衰落。早岁孤贫,从兄就读,自幼遍览史籍。二十 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京城), 漫游河朔(黄河以北)。744年三十岁时中进士, 授兵曹参军。
岑参经典十大诗词赏析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描绘冬雪为主题,通过对武判官离别和对故乡的思念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岑参最著名十首诗: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登润州馆楼寄归费县丞侍御》
代表作:
《白马篇》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被誉为经典名句。
2. 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追思,展现出岑参对古人丰功伟绩的赞叹和敬仰之情。
3. 诗中的意象精细而深刻,语言优美流畅,表达了岑参对人生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怀古思人
PART FIVE
05.
《渡汉江》情感真挚,历史烈士感人至深。
PART FIVE
《渡汉江》
《渡汉江》
经典十大诗:
1.《登高》:通过登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 文学表现手法:岑参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联想等,使整个诗意更加深远而内敛。他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也启示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娴熟运用各种手法。
3. 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岑参的诗歌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体现出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特色。通过对他的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风貌。
3.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感悟
岑参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扬子江地区文化的感悟。他在诗中用文字描绘出了那种瑰丽的山峦和蔚蓝的天空,表达了他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之美的认同。同时,他的诗作还体现出他对扬子江地区人民的深深情感,它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
描写长江壮丽壮观景象
一、长江壮丽景象描述:
1.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描述长江在青山之间蜿蜒流淌的壮美景象。青山之美和长江之妩媚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诗歌鉴赏】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翻译及赏析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注释、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馆:客舍。
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2、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半解:半数人懂得。
解,懂得,明白。
3、萧萧:象声词。
此处形容风声。
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4、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
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
故人:旧交;老友。
5、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贫贱:贫苦微贱。
6、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
斗酒,比酒量。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翻译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
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
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
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
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岑参《冬夕》原文及赏析
岑参《冬夕》原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描写冬天夜晚的古诗:岑参《冬夕》
冬夕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译文
作者:佚名
大风夹杂着霜雪猛烈地肆虐在天地之间,温泉火井(火井可能是炭炉)旁边也了无生气。
河海中的龙蛇也冻得不得伸展(或者是,河海像龙蛇一样冻得不得伸展),连四季常青的松柏都退去了绿色,显得消瘦了许多。
赏析
人抒发的寒冬下触景生情,主旨就是表达了冷、冬季得严寒。
若是还有深意,那就只能找下当时的时代环境了,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可能还存有战士对归家的向往吧,冬日思乡,更感冷冽。
作者介绍
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
冬天,指冬季。
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
描写冬天夜晚的古诗《冬夕》,就是描写了冬天最冷时候人内心的无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逐句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逐句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
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中军帐内,为饯别武判官,设下了盛情的酒宴,奏起了优美的乐曲。
帐内:主客举杯劝酒,乐曲舒缓悠扬,深情话别。
帐外呢?暮雪纷纷落于辕门内外,冻僵的红旗挂在杆头,任随寒风吹拂,纹丝不动。
极写了天气的寒冷,与前两句酒宴饯别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里,离别自然是依依不舍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最末的四句表明,诗人不仅把武判官送出辕门,送出了轮台东门,而且还一直望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伫立沉思着武判官归途的遥远,行路的艰难。
我们从此可以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
结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同一的境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至此,咏雪与送人已浑然交融了。
这首诗造句平易,除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个词组带句的特别句子和“将军角弓”“都护铁衣”这个对偶句外,其余都是散文句子,不用典故,没有生僻词,用词精炼确切,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在冷冻的天空中,旗幅被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
只这一个“掣”字,把旗的重量与风的力量一并表现了出来,有质感,有量感,描绘得真如浮雕一样。
这种用得确切的词,看来只是单词只字,好像是细微末节,但要是拈出这样的字而换用别的,那就会减损表现的力量。
在用韵上,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互相结合,既奔腾跳跃,又转换自如。
全诗韵脚先由撮口呼起,依次转换为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开口呼,齐齿呼,开口呼,最后由合口呼煞尾。
韵脚的这些变化和北风呼啸、白草摧折、梨花盛开、狐裘不暖、饯行话别、雪上马迹、惘然若失这些诗情的起伏,二者配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诗歌富于音乐美,或铿锵,或圆润,开合舒促,情韵悠扬,纯乎天籁,音调与诗情融合无间。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全诗鉴赏篇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写的歌行体送别诗。
这首诗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
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描写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
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装的树木,突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这个新奇的联想,表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通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又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其中"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了送别。
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上,给人奇异壮伟的深刻印象。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墓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掣'精确真实的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动的情况。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想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样的结尾,正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
全是关键在四个"雪'字,一送别前的雪景,二饯别时的雪景,三临别时的雪景,四送别时的雪景。
故虽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章法严谨。
【诗歌鉴赏】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原文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注释、山房: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
春事:春色、春光。
2、恬:这里指风柔和。
3、衣桁(héng):又称衣架,挂衣服的横木。
4、笔床: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
5、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
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
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6、极目:尽目而望。
萧条:冷落荒凉。
7、发:绽放。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翻译其一:风和日丽,满目荡漾着春天的色彩,天气回暖,蝴蝶和蜜蜂也开始忙碌起来,不时厅房飞进飞出。
道旁低一点的杨柳枝条新牙初发,低过了晾衣的横木,春风携带片片花瓣飘进窗内,散落在桌案之上。
其二:曾诗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飞着几只乌鸦。
竭尽目力望去,萧条冷落之中,远远近近只横陈着两三户人家。
满园的奇木异树,不知已人去楼空。
春天到来之后,还像往年春天一样开花。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赏析《山房春事二首》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第一首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满天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此诗写景细致,语言朴素自然。
第二首是一首怀古诗,写梁园的春景,前两句从正面极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
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感情沉痛而出语含蓄。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
作者先写近景,在他笔下,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盎然。
第二句选取了春天里很有代表性的生命:蝴蝶和蜜蜂,作者没有描写它们忙着采蜜的景象,而是写了它们误入厅房,并着一“乱”字,生动形象表现了蜂蝶之忙,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
【诗歌鉴赏】“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注释翻译赏
【诗歌鉴赏】“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注释翻译赏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译文]今天夜里真不知要住宿在哪里了,在这无边无际没有人烟的荒凉的沙漠中。
[出自于]岑参《碛中并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无人知晓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碛(qì):沙漠。
跑:骑著。
辞:告别,离开。
见到月两回圆:则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平沙:广阔的沙漠。
绝:没。
译文骑著马向西跑几乎走进天边,离家以后已看见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赏析:《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碛中并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能够给人相同的艺术体会。
起至句存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浑壮美而豪放。
次句情哲理离,含蕴多样。
三句以复述小黑转回,宕上开前句,存有转折点转盘的韵致。
结句似答非请问,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并使人深感气象壮丽。
整张诗散发出凄美壮阔的艺术体会。
杜甫赞扬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递彭州低三十五魏人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就是所指他的诗结尾雄浑,气象高耸,不容窥其涯际。
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并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高耸,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就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独特的形象造境写下情,情与景切合无间,情哲理离,含蕴多样,令人字字珠玑别存有神韵。
岑参诗词鉴赏
【导语】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与⾼适并称⾼岑。
唐朝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岑⽂本、伯祖岑长倩、伯⽗岑羲都以⽂墨致位宰相。
⽗岑植,仕⾄晋州刺史。
下⾯是整理的岑参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逢⼊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 东望家乡路程⼜远⼜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纸笔,请告家⼈说我平安⽆恙。
注释 ⑴⼊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
卞和《退怨之歌》:“空⼭歔欷泪龙钟。
”这⾥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信。
赏析 这⾸诗是写诗⼈在西⾏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使者,勾起了诗⼈⽆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欲建功⽴业⽽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已经离开“故园”多⽇,正⾏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以⾄于把两⽀袖⼦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不住。
这句运⽤了夸张的修辞⼿法表现思念亲⼈之情,也为下⽂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个很⾼的铺垫。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者匆匆的⼝⽓,写得⼗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京使者的故⼈,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过,⼀个继续西⾏,⼀个东归长安,⽽⾃⼰的妻⼦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带个⼝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的⼀⽚深情,寄⾄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高考诗歌训练《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佳作,此诗是作者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八月由安西都护府派往北庭时创作的。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离愁别绪,对西北大地的壮美与苍凉感慨,以及归乡的期盼。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一、诗歌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年),这年岑参第二次出塞,担任安西节度使判官。
首次出塞是五年前,由于得不到主帅重用,他并未能发挥他的才华与能力,在极度苦闷中,他写了一首《赠酒泉郡守》诗:“送君酒泉去,相送大河头金马空官舍,铜驼沙苑秋。
叠云朝驿使,走马急春洲。
茅屋还飞燕,禾黍满田园。
”诗人借酒泉郡守赴任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思乡之情。
二、诗歌内容《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这首诗分三段,前四句为第一段,中间四句为第二段,后四句为第三段。
第一段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为引子,写出了离别家乡、离开亲人的离愁别绪。
作者用“黯然销魂者”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表达出对离别的悲痛和无助。
这一段中还提到了“故人”,这既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也是对朋友的思念。
第二段中,“塞鸿”指边塞的雁鸟,作者通过描述这些雁鸟南归的场景,暗示自己也要离开西北大地,前往遥远的中原。
“秋色”则描绘了西北大地的壮美与苍凉,这种壮美与苍凉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这一段中还提到了“汉使”,这暗示了作者对中原文化和故国的思念。
第三段中,“乡书”指家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归雁”则暗示着作者对归乡的期盼。
虽然作者此时正要离开西北大地前往中原,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三、艺术手法《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在艺术上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诗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其次,诗歌采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雁鸟、秋色等自然景观的描绘,暗示了自己的心境和离别的痛苦。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1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查看全文...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这一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查看全文...鉴赏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此诗就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查看全文...作者介绍岑参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岑参诗歌鉴赏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
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别具一格,匠心独运。
它没有一般送别诗的难分难舍之情,也没有那种因远离亲朋好友而产生的凄苦愁怨情绪。
自始至终充满着昂扬的气概,充分体现了一个边塞诗人保家卫国、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切合了边塞诗人的创作风格,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首句写出了西北六月酷热的天气,第二句交代了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道这段最艰苦的旅程。
在《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作者已有“火山五月行人少”的诗句,而六月火山的炎热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就与一般送别诗中的凄凉的情境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的另外一首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的虽是塞外的奇寒,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依然给人温暖如春的感觉,如果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的是慷慨悲壮的离愁别绪的话,那么这首诗所体现的则是赤诚豁达的思想情感,景物描写烘托出了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赴命前行的豪迈气概。
三、四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的“岂能”一词,暗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这两句写出了两个人作为知己的特点,作者深知李副使的生平经历和战斗生活。
李氏不平凡的经历,他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作者,激励着作者。
“岂能愁见轮台月”以反问句式表达了更加强烈的感情,这既是对李氏的赞颂,又是诗人自己的深深的自勉之辞。
五、六句诗人以酒为友人壮行,送君到前线击杀胡人,可谓豪气冲天,这就摆脱了一般送别诗缠缠绵绵、依依不舍的情感。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唐诗赏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原文译文赏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原文|译文|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译文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注释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dà 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五花:即五花马。
连钱:一种宝马名。
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
岑参诗词赏析
岑参诗词赏析岑参,唐代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被称为“岑诗”,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岑参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岑参的诗词作品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主题,他常常用雄浑磅礴的笔墨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在岑参的诗词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以雄浑磅礴的笔墨描绘了北国的冰雪世界,传达出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描绘的北国严寒的冬季景象,给人以冷酷的感觉,与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形成鲜明对照。
岑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其他诗词作品也同样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比如《赤壁》一诗中,岑参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展示了他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
另外,岑参的诗词作品中还经常涉及到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他用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岑参的诗词作品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也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坚持。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探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总之,岑参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他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作品既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又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岑参的诗词作品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用自己的作品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坚守。
岑参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赏析唐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赏析唐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通过描绘轮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封大夫出征西域的崇敬之情。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
1.选材:岑参在这首诗中选取了轮台这一典型的边塞景象作为背景,以展现唐朝边疆的壮美景色。
轮台位于今天新疆的乌鲁木齐市附近,是唐朝戍边重镇之一。
通过描绘轮台的景象,诗人展现了唐朝边疆的雄伟气势。
2.语言:岑参的诗歌语言流畅、明快,充满了豪放、激昂的气势。
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对比手法,如“铁马金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将战争的残酷与家庭的温馨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3.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轮台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封大夫出征西域的崇敬之情。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在诗歌的结尾,诗人用“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表达了对英勇将士的赞美和对战争胜利的期盼。
4.艺术手法:岑参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
这些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才华。
综上所述,《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首描绘边疆景象、表达崇敬之情、展现战争残酷与家庭温馨对比的优秀唐诗。
岑参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早上五盘岭岑参诗歌鉴赏
早上五盘岭岑参诗歌鉴赏《早上五盘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和所处位置。
中间八句详细描写了五盘岭的景色,由远到近,描绘出一幅山野图。
最后两句交代此次出行的原因,并发出感慨。
这首诗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语言华美而不繁缛。
《早上五盘岭》原文: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译文: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
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
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
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
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
诗歌鉴赏: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
全诗以开合变幻笔法写远景布近景,着力于染,归结于点,皴染调匀其色泽,勾勒妙画其形神,风烟美景,琳琅满目,尽人于画面,而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也豁落落地毕现。
诗句组对精严,语言华美而不繁缛,是岑参融六朝丰美华艳的艺术风格与唐之清新俊逸于一体的佳作。
诗末说“此行为知己,不觉行路难”,前文也只是比较有节制地描写蜀道之难。
杜鸿渐也是一位作家,岑参的新诗肯定是要给他看的,这就不可能完全自由地抒写,也就不可能十分精彩了。
先前杜甫入蜀时也经过此地,有《《五盘》诗云:“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
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
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
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
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
东郊尚格斗,巨猾何时除?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
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杜诗详注》卷九:“栈道盘曲有五重”,仇注云:“栈在上,江在下,岭在中间,故云仰凌俯映”。
杜诗及其注释可以与岑诗互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戏问花门酒家翁唐代: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标签抒情、生活译文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注释沽:买或卖。
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
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榆荚:榆树的果实。
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赏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
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
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
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
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
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
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雪中送客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1)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咏雪名句,请结合该句的修辞方法谈谈它的艺术效果。
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冰雪世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加上“忽”的配用,写出了雪下得大而急,也描绘了充满浓郁春意的奇丽壮美境界。
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作用这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下面写送别的场面,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
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
3)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在白雪的辉映下,那面静止的红旗多么瑰丽。
以纷纷下辕门的“暮雪”映衬冻不翻的“红旗”,以“动”衬“静”,以“白”衬“红”,表现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诗句奇特而壮美。
4)古人称赞本诗最末一句是景中藏情,你能体会出本句诗中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样的结尾,犹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写作特色:①这首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兼送别,而以“雪”贯串全篇。
以雪起,写送别前、送别时所在地的雪;以雪终,写送别后目送友人望到的雪景;以雪为叙事线索,写了送别友人的过程;又以雪为寄托离情之物,美丽纯洁。
②这首诗通篇写景,通篇有情。
借景抒情,景中有情。
如:饯别友人分手之际,“愁云惨淡万里凝”恰是诗人此刻心境的写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更是意味深长,不但流露了诗人当时“送君去”的依依惜别之意,而且揭示出作者“不见君”后心灵深处若有所失的虚空和惆怅,甚至还可能夹带着因友人归去而触发起来的思乡之情。
③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
这首诗不但出色地刻画了我国西北边疆奇特瑰丽的风光,还成功地表现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
写送别却豪壮、乐观,全无令人神伤之情,把依依的送别写得豪迈奔放,体现了诗人浪漫乐观的本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文解释:你没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黄沙扬起茫茫一片,一直连接到天上。
轮台到了九月狂风整夜地呼啸,走马川的石头像斗一样大,随着风势被吹得满地乱滚。
现在匈奴牧草茂盛军马正壮,金山西边,烟尘飞扬,汉家的大将就要出兵西征了。
将军的金甲在夜间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枪戈相互触碰。
风头凶猛锐利,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马身上的毛挂着雪片仍然汗气蒸腾,五花马身上斑纹的汗气立即变成冰。
在幕帐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水也凝结了。
料想敌军听到汉军出征定会惧怕,不敢短兵相接来交战,将士们一定可以在西门等候捷报。
主旨:充分表现将士英勇艰苦的战斗生活和积极激昂的精神面貌,诗的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信心。
赏析: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自然水到渠成。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