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
岑参经典十大诗词赏析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描绘冬雪为主题,通过对武判官离别和对故乡的思念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岑参最著名十首诗: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登润州馆楼寄归费县丞侍御》
代表作:
《白马篇》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被誉为经典名句。
2. 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追思,展现出岑参对古人丰功伟绩的赞叹和敬仰之情。
3. 诗中的意象精细而深刻,语言优美流畅,表达了岑参对人生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怀古思人
PART FIVE
05.
《渡汉江》情感真挚,历史烈士感人至深。
PART FIVE
《渡汉江》
《渡汉江》
经典十大诗:
1.《登高》:通过登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 文学表现手法:岑参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联想等,使整个诗意更加深远而内敛。他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也启示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娴熟运用各种手法。
3. 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岑参的诗歌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体现出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特色。通过对他的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风貌。
3.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感悟
岑参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扬子江地区文化的感悟。他在诗中用文字描绘出了那种瑰丽的山峦和蔚蓝的天空,表达了他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之美的认同。同时,他的诗作还体现出他对扬子江地区人民的深深情感,它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
描写长江壮丽壮观景象
一、长江壮丽景象描述:
1.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描述长江在青山之间蜿蜒流淌的壮美景象。青山之美和长江之妩媚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出自唐代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
边塞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经典古诗词诵读与赏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的风格和壮丽的景色描写而著称。
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述了岑参在征战途中对长安故园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豪迈、忧国忧民的情怀。
我们通过对这首诗的诵读与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岑参的诗意和情感,以及那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底蕴。
我们从诗的整体结构来分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共八十四句,每一句的长度都不一,在形式上展现了一种磅礴恢宏的气势。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铺陈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气势磅礴,饱含深情。
通过诗的结构和形式,我们能够感受到岑参内心的激荡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我们可以从诗的意境来进一步赏析。
诗中岑参写道:“烽火照西州,心随母夜哭。
重门日深掩,当户绮罗幕。
”这些诗句展现了岑参对乱世的深沉体会和对家国的无尽怀念。
由于长安故园已然不复存在,岑参只能在诗中怀念故园往昔的繁华和现实中的萧条。
这种对故园的怀念之情,使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成为了颇具触动人心的诗篇。
我们还可以从诗的用典和意象入手进行诵读和赏析。
诗中的“兄弟分明年,故人感恻恻。
破国汉王师,驻辕扶危士。
”这些诗句用典丰富,意象鲜明,通过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的引入,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真挚和深刻。
在总结回顾性的内容中,我们可以针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题进行全面、深刻的探讨。
通过对岑参的诗意和情感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灵活地了解唐代文学和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对于故土、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
对于我个人而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民族忧患情感,也让我对唐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一首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诵读与赏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岑参的诗意和情感,以及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底蕴。
这首诗也使我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期待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学精品。
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出了诗人对故园乡土的深情眷恋和对家国的忧国忧民之情。
岑参的诗词《登古邺城》注释和赏析
【导语】《登古邺城》是唐代诗⼈岑参的作品,通过对古都邺城荒芜凄凉景象的描绘,感慨⼈事代谢,江⼭依旧的情怀。
下⾯就和我⼀起来了解下岑参的诗词《登古邺城》注释和赏析,欢迎阅读! 《登古邺城》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暮⼊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去尽,年年春⾊为谁来。
【注释】 1、邺城:春秋时齐桓公所建,战国时曾是魏国的都城。
公元204年(东汉建安九年),曹操破袁绍后以此为都城。
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约25公⾥。
邺城是我国的古城遗址,现⼤都湮没,地⾯尚存铜雀、⾦凤两台遗迹。
2、野⽕:此指焚烧枯草的⽕; 3、飞云殿:似是魏都宫殿之⼀。
4、望陵台:即铜雀台,公元210年冬(建安⼗五年)曹操所建,故址在今临漳县西南三台村;漳⽔——即漳河 5、武帝:即曹操。
【鉴赏】 ⾸句点题,次句⼀个“空”字,统领全篇。
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是诗⼈⾝临其境所产⽣的茫然⽆着⼼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
“复何见”三字,以⼀设问,⾃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
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
然⽽,在邺城却只有野⽕伴随着东风,暮霭充斥空殿。
那曾经象征着兴盛的望陵台只能与孤城默默相对,漳⽔⽆语东流。
此四句承“空”⽽来,⼀写春⾊之“空”,⼆写君王之“空”,三写红粉之“空”,“漳⽔”句归结以上三“空”,总写昔⽇繁荣景象和昌盛基业已尽逐东流⽽去,即四写时间之“空”。
末两句抒慨,感叹⼈事俱⾮,春⾊依旧。
这⾸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寓情于景。
诗篇前四句五⾔,后四句七⾔,中间换韵,韵调深沉,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
扩展阅读:岑参的历史评价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胆,⾊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岑参诗词鉴赏
【导语】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与⾼适并称⾼岑。
唐朝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岑⽂本、伯祖岑长倩、伯⽗岑羲都以⽂墨致位宰相。
⽗岑植,仕⾄晋州刺史。
下⾯是整理的岑参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逢⼊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 东望家乡路程⼜远⼜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纸笔,请告家⼈说我平安⽆恙。
注释 ⑴⼊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
卞和《退怨之歌》:“空⼭歔欷泪龙钟。
”这⾥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信。
赏析 这⾸诗是写诗⼈在西⾏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使者,勾起了诗⼈⽆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欲建功⽴业⽽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已经离开“故园”多⽇,正⾏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以⾄于把两⽀袖⼦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不住。
这句运⽤了夸张的修辞⼿法表现思念亲⼈之情,也为下⽂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个很⾼的铺垫。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者匆匆的⼝⽓,写得⼗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京使者的故⼈,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过,⼀个继续西⾏,⼀个东归长安,⽽⾃⼰的妻⼦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带个⼝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的⼀⽚深情,寄⾄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寄左省杜拾遗》诗词翻译及赏析
《寄左省杜拾遗》诗词翻译及赏析《寄左省杜拾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前言】《寄左省杜拾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这是一首委婉而含讽的诗,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感慨身世遭遇和发泄对朝廷不满的愤懑之情,名为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含深隐的讽刺之意。
此诗辞藻华丽,雍容华贵,寓贬于褒,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
【注释】⑴左省: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
杜拾遗:即杜甫,曾任左拾遗。
⑵“联步”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
联步:同行。
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⑶曹:官署。
限:阻隔,引申为分隔。
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
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⑷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
⑸惹:沾染。
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
⑹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
⑺阙事:指缺点、过错。
⑻自:当然。
谏书:劝谏的奏章。
【翻译】和你一起小跑着登上红色的台阶,隔着中书省、分属办公。
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带着御香回家。
满头白发哀伤花儿落下,羡慕在青云中高飞的鸟儿。
圣明的朝廷没有什么过失、缺点。
自己劝谏的奏章也少了。
【鉴赏】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
诗中运用反语,名义上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是暗含讥讽。
肃宗朝此事甚多,岑参和杜甫对此都不满。
只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写谏书而已。
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
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
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758年(唐肃宗至德二年至干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
“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
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
岑参诗词赏析
岑参诗词赏析岑参,唐代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被称为“岑诗”,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岑参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岑参的诗词作品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主题,他常常用雄浑磅礴的笔墨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在岑参的诗词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以雄浑磅礴的笔墨描绘了北国的冰雪世界,传达出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描绘的北国严寒的冬季景象,给人以冷酷的感觉,与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形成鲜明对照。
岑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其他诗词作品也同样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比如《赤壁》一诗中,岑参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展示了他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
另外,岑参的诗词作品中还经常涉及到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他用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岑参的诗词作品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也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坚持。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探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总之,岑参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他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作品既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又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岑参的诗词作品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用自己的作品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坚守。
岑参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歌鉴赏】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原文及翻译赏析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原文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上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特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容易。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注释、紫陌:京都的道路。
2、皇州:帝都,指长安。
3、仙仗:指皇帝的仪仗。
4、凤凰池:也称凤池,指中书省。
岑参《遣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译者五更鸡鸣,京都路上曙光略带微寒;黄莺鸣啭,长安城里已是春意阑珊。
望楼晓钟响过,宫殿千门都已打开;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官员。
启明星初落,花径迎来佩剑的侍卫;柳条轻拂着旌旗,一滴滴露珠未干。
唯有凤池中书舍人贾至,写诗称赞;他的诗是曲阳春白雪,要和唱太难。
岑参《遣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赏析《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以咏“早朝”为题的唱和诗,内容只尽力铺设早朝的庄严隆重而已,无甚价值。
诗围绕“早朝”两字作文章;“曙光”“晓钟”“星初落”“露未干”都切“早”字;而“金阙”“玉阶”“仙仗”“千官”“旌旗”,皆切“朝”字。
末联点出酬和之意,推崇对方。
表示谦卑,都恰到好处。
这首诗第一联说:鸡鸣的时候,路上除了黎明的寒气,在这暮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
从这一句看看,所述这些诗都就是在乾元元年三月里并作的。
第二联说:晓钟一响,宫中的千门万户都上开了,白玉阶两旁,警卫的仪仗队围著许多官员。
“万”“千”二字,都就是多的意思,金阙指宫廷。
上一句就是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
第三联也就是写下“晚”:花掉迎这些剑佩铿锵的官员,正是星星刚才隐落的时候,柳条吹来着旌旗,还带着露珠。
第四联就和贾至的原作相同了。
他说道:只有这位凤凰池上的人,能够搞这样一首不好诗,正像《阳春》《白雪》的曲子一样,并使大家都难于遣和。
这一联及就是恭维贾至了。
前人的对此诗的评价是:颈联绚烂鲜明,早朝意宛然在目.独颔联虽绝壮丽。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
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出自唐代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
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全文赏析这首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
于此地。
馆,客舍。
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
此时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然后随
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
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
“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
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
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
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赏析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赏析《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赏析1.引言在中国古诗词中,描述自然风景和描绘山水的诗句是非常常见的。
其中,“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岑参的《题乌江云雨山》,通过描绘云雨山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壮美。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这句诗,探讨其意境和艺术魅力。
2.形象描写“天忽作晴”是指天空突然放晴,云雾散去;“山卷幔云”形容山峦之间云雾缭绕,向上卷曲。
接下来的“犹含态石披衣”,则将景象进一步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人岑参通过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间云雾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变幻。
3.意境解析“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这句诗给人以一种变化莫测的感觉,正如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一般。
通过对云雨山的描写,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变化的时空相结合,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而“犹含态石披衣”更是将云雾山景与人类形象相联结,使其充满了生动的生命力和神韵。
4.个人观点对我来说,“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这句诗,不仅仅是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更是对大自然力量和神奇变化的赞美。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而这句诗正是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丽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当用心去感受和欣赏。
5.总结回顾通过对“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这句诗的赏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岑参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更能从中获得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这句诗也启发我们要用心感受世界,用心体会自然,发现身边的美好。
在文章撰写中,我将以探讨形象描写、意境解析、个人观点、总结回顾等方式来展开对“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这句诗的诗意赏析,以便能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壮美的自然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这幅画面中,天空突然放晴,山峦之间云雾缭绕,犹如一幅幕布被卷起,而石头仿佛披着衣裳的人形。
这幅画面既神秘又震撼,使人不禁为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而感叹。
《碛中作》岑参唐诗鉴赏
《碛中作》岑参唐诗鉴赏【作品介绍】《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原文】版本一碛中作⑴走马西来欲到天⑵,辞家见月两回圆⑶。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⑷。
版本二碛中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绝:没有。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话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创作背景】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
“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
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诗句赏析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诗句赏析【关键词】诗词名句,抒情,爱国,思乡,愁,边塞【名句】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出处】唐岑参《送人赴安西》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译注】万里之外的故乡景象将会在你的梦中出现,边疆的月光常常会引起你的别离忧愁之情。
【说明】《送人赴安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送朋友赴边疆卫国驱敌的诗。
诗人对友人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友人戍守边疆一定会产生思乡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
全诗充满爱国主义豪情。
【赏析】“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两句写思乡,与一般思乡的诗句不同的是,这是作者送别朋友时,设想的朋友思乡情景。
诗的开头从朋友从军起程写起,充满英雄气概;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的情景加以设想。
前后两句用“带吴钩”、“度陇头”这两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突出了友人英姿勃勃的形象。
颔联转入人物的内心描写,两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人的思想,从而把友人的行为提升爱国的高度。
古时,爱国与思乡是一对相对又统一的矛盾:爱国意味着远离家乡亲人,上战杀敌报国;而家庭安定的前提是国家的安定富足,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思乡情怀是与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岑参曾有过居留塞外的经历,他能更准确地把握住将士的思乡心理。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两句是作者的遥想,言语中充满关怀和爱护。
作者设想朋友在边疆会常常梦见万里之外的家乡,每当望见白塞的一轮明月,朋友的乡愁就会油然而生。
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苦战的情形,却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的,更具人情味。
更多古诗词名句请关注“”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祝愿。
上句愿友人建功立业,下句愿友人早归家园,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深厚的情谊。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高光复:“岑参的诗中有许多送友赴边之作,这些作总多英雄慷慨之语,而少儿女缠绵之词。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岑参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岑参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和诗。
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富丽之象,同时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和繁华。
颔联写春已降临,一派升平之景象,反映了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
以景寓情,蕴藉深沉。
颈联着力渲染上朝的情景,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盛唐气象,跃然纸上。
尾联点出酬和之题,表示谦卑,恭维对方而又不失礼仪和雅致,有浓厚的宫廷诗痕迹。
这首诗押韵奇险,对仗精工,辞藻富丽堂皇,是一首很好的早朝诗。
作品原文: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⑴鸡鸣紫陌曙光寒⑵,莺啭皇州春色阑⑶。
金阙晓钟开万户⑷,玉阶仙仗拥千官⑸。
花迎剑佩星初落⑹,柳拂旌旗露未干⑺。
独有凤凰池上客⑻,阳春一曲和皆难⑼。
词句注释:⑴和(hè):即和诗,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可和韵,可不和韵。
中书舍人:官名,时贾至任此职。
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⑵紫陌:指京师的街道。
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
⑶啭(zhuàn):婉转的叫声。
皇州:京都。
阑:尽。
⑷金阙(què):皇宫金殿。
万户:指皇宫中宫门。
⑸玉阶:指皇宫中大明宫的台阶。
仙仗:天子的仪仗。
⑹剑佩:带剑、垂佩绶,都为高官之饰物,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⑺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
⑻凤凰池上客:指贾至。
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⑼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
白话译文:韵译雄鸡啼鸣京城曙色光寒,莺啼婉转皇宫春色正阑。
宫殿报晓钟声催开万户,玉石台阶仪仗拥簇千官。
花迎朝臣佩剑繁星初落,柳拂旌旗仙人盛零未干。
只有凤凰池上舍人诸客,阳春高雅一曲和歌皆难。
散译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
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
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
古诗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翻译赏析
古诗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翻译赏析《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作者为唐朝诗人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前言】《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五言律诗。
此诗写作者对好友宇文判官出使西域顺利返回晋昌而感到高兴,同时抒发了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仍滞留边疆难以还家的伤感与无奈,充分展示了边塞诗人的柔情。
【注释】⑴武威:一作“武城”。
武威即凉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⑵岸雨:一作“片雨”。
⑶边防驻军的了望楼。
⑷塞:边塞。
客泪:离乡游子的眼泪。
⑸敝裘:破旧的皮衣。
敝:破损;裘: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
⑹瓜州:即晋昌(今甘肃敦煌)。
【翻译】片云吹过城头,黄莺飞上了戍楼。
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
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
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赏析】这是岑参一首很特别的诗,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些相似,但所蕴含的情感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李诗只是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而岑参既有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
武威是诗人自己的所在地,晋昌是诗人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返回到达之地。
“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则指出是听说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而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
这只黄鹂成了这环境恶劣的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似乎也传达的诗人内心的某种温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在首联,诗人的情感含而未发,并未明言,似有一丝苍凉,更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含蓄之美。
巴南舟中夜书事 翻译
巴南舟中夜书事翻译
巴南舟中夜书事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诗词《巴南舟中夜市》。
巴南舟中夜市原文如下:
《巴南舟中夜市》
〔唐代〕岑参
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流喧。
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孤舟万里外,秋月不堪论。
诗词翻译如下:
来到渡口已经接近黄昏,准备回家的人都争先恐后的往前走,周围一片喧嚣,近处寺庙里的钟声在响,远处,江边村落的灯火点点发亮。
见到大雁,迫切的想要让大雁告诉自己家乡的信息,听到猿猴的叫声,自己也跟着伤心不已,现在自己孤身一个人在外力之外的小船上,对于家人团聚,不敢谈论。
赏析:《巴南舟中夜市》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即景抒怀,前四句写尽了渡口的黄昏景色,后四句着意写思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 (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 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 五绝, 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 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 “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 (755) 安禄山起兵叛乱, 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 月唐军收复长安, 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 但久居长安, 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 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 句化用陶渊明 的典故。
据《南史。
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 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 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 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 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 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而更见思乡之 切。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 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 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 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 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仍贴题目中 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 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这句承接 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 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1 / 10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 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 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 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这一结句用的 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 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 弟皆好奇”(杜甫 《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 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 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 “北风卷地”四字, 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 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 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 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 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 北风一吹, 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 比拟“北风” 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 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 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 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 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 竟至“千树万树”, 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2 / 10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 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 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 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 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 飘而来, 穿帘入户, 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 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 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 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 护铁衣冷难着”。
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 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 歌”歌咏的主题而言, 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 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 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
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 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 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 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 的沙塞雪景, 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酷寒恶劣的 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 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 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 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 ,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 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 刮得挺猛, 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 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 那冷色基调的 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 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
大雪 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 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 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 与开篇悉称。
看着“雪上空留” 的马蹄迹, 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 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 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3 / 10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 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 有大笔挥酒 (如“瀚海”二句) ,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 象 (如“忽如”二句) , 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 谊。
诗情内涵丰富, 意境鲜明独特,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 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 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诗中或二句一转 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 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 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 低回不已。
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三) 岑参《春梦》赏析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 往形于梦寐。
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 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 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 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 使读者感 到亲切和喜爱。
岑参这首诗,就是写梦而很成功的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
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 已经悄悄地来到。
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 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
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 的波动, 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
面对这美好的季节, 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 美人这个词, 含义比现代汉语宽 泛。
它既指男人, 又指女人, 既指容色美丽的人, 又指品德美好的人。
在本诗中, 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 但是男是女, 就无从坐实了。
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 那么, 这位美人就是女性。
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
那么, 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
这是无须深究的。
总之, 是在春风吹拂之中, 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 相距既远, 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
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
在枕上虽 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 程了。
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
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 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
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 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
(宋晏幾道《蝶恋花 》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即从此诗化出。
)在4 / 10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
谁没有这 种生活经验 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四)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