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古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赏析

古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赏析

古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翻译赏析《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前言】《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注释】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⑶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⑷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⑸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⑹脱鞍:一作“脱衣”。

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翻译】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鉴赏】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Org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

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岑参—文学鉴赏

岑参—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浅谈中唐时期岑参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朝代:唐诗人: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代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诗歌的天堂,所谓“唐诗宋词元曲”要谈到诗歌必然谈到唐代,而谈到唐诗就不能不与唐代的崛起、发展、繁荣与衰落联系在一起。

总之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岑参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其风格主要倾向于粗狂豪迈,其思想中的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岑参的诗,极具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最擅长七言歌行。

他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说到个人就绝不能不与国家、历史相结合,只有在一个时代大的背景下才能更加的清晰分析出诗人作品中意境、情感基调等蕴含的含义。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唐时期也叫盛唐时期,盛唐诗歌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唐代岑参的经典边塞诗赏析

唐代岑参的经典边塞诗赏析

唐代岑参的经典边塞诗赏析岑参,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我在此整理了唐代岑参的经典边塞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唐代岑参的经典边塞诗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2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唐代岑参的经典边塞诗2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代〕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岑参边塞诗及赏析导语:岑参幼年之时,跟随兄长读书习字,十五岁后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

二十岁来到长安求仕不成,于是各地漫游。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岑参边塞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歌鉴赏】王勃《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勃《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原文及翻译赏析王勃《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原文之南高台,高台迢寄绝沉埃,瑶轩绮构何崔嵬,鸾歌凤吹明且恸。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

高台洞庭同,帝乡佳气郁葱葱。

紫阁丹楼纷照曝光曜,璧房锦殿二者妩媚。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

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队Shajapur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朱输翠砌不败春,砌树层楹相对起至。

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

锦衣昼不襞,罗帏夕未空。

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白。

为吾恩宝髻,蛾眉辞花丛。

狭路尘间黯将暮,云间月色明如素。

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罔顾。

银鞍绣毂丰繁盛,心疼今夜宿倡家。

倡家少妇不须?,东园桃李片时春。

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

王勃《乐府杂曲?宣扬曲辞?之南高台》译者待更新王勃《乐府杂曲?宣扬曲辞?之南高台》赏析《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词作品。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的诗词全集。

古诗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其一翻译赏析《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其一》作者为唐朝诗人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前言】《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是唐代诗人岑参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记述封常清率军大破播仙之战。

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

全组诗歌颂了封大夫的丰功伟绩,言辞间充满着战斗豪情。

每首诗独写一事,六首诗又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注释】⑴播仙:即播仙镇,指新疆且末城,故址在且末县西南。

车尔臣河北岸。

当时为吐藩建立的地方政权。

⑵封大夫:唐朝御史大夫封常清,时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

【赏析】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

“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

《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

“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剽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

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

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

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

“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

岑参诗词鉴赏

岑参诗词鉴赏

【导语】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与⾼适并称⾼岑。

唐朝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岑⽂本、伯祖岑长倩、伯⽗岑羲都以⽂墨致位宰相。

⽗岑植,仕⾄晋州刺史。

下⾯是整理的岑参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逢⼊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 东望家乡路程⼜远⼜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纸笔,请告家⼈说我平安⽆恙。

注释 ⑴⼊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

卞和《退怨之歌》:“空⼭歔欷泪龙钟。

”这⾥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信。

赏析 这⾸诗是写诗⼈在西⾏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使者,勾起了诗⼈⽆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欲建功⽴业⽽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已经离开“故园”多⽇,正⾏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以⾄于把两⽀袖⼦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不住。

这句运⽤了夸张的修辞⼿法表现思念亲⼈之情,也为下⽂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个很⾼的铺垫。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者匆匆的⼝⽓,写得⼗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京使者的故⼈,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过,⼀个继续西⾏,⼀个东归长安,⽽⾃⼰的妻⼦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带个⼝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的⼀⽚深情,寄⾄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赏析翻译

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赏析翻译
参“西征”诗本事质疑》从边疆历史地理的实际出发,对上述两家说法细加考察,认为闻一多将两诗系于天宝十三载封常清摄御
史大夫之后固然是正确的,但把它同《凯歌六章》并列为征播仙之作,则显然不妥。胡文认为,常清之破播仙,当在天宝十三 年冬末至次年初春,岑参乃作《凯歌六章》以颂之;而《轮台歌》、《走马川》所叙西征事,当在十三载九月,或十四载九月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 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 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 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
常清返京之前。在胡文发表后不久,孙映逵撰《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与胡文商榷,孙文认为西征与破播仙是一 役,闻说是确当的,岑诗中的“西征”即是征讨入寇吐蕃,同时也是征讨吐蕃支持下的叛镇播仙;而且三诗所写地理位置亦合, 在行军路线和地点上也无矛盾。胡大浚《再论“西征”本事――答孙映逵同志》再次强调“西征”与“破播仙”并非一役,且就二诗
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 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 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岑参于开元三年生于河南仙州,时父为仙州刺史。岑参的高祖善方时已由南阳棘阳迁居荆州江陵。他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 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 被流徙的数十人。他的父亲植曾作过仙、晋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全文,翻译赏析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全文,翻译赏析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全文,翻译赏析朱鹭【原文】朱鹭,鱼以乌①。

路訾邪②鹭何食?食茄下③。

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④。

【注释】①鱼以乌:指鹭鸟吃鱼,但吃掉鱼后又想吐。

②路訾邪:表声音,无义。

③食茄下:这句说的是鹭鸟在荷茎下进食。

茄,荷茎。

④问诛者:诛,一作“谏”。

意思是问进谏者。

【译文】鹭鸟吃鱼,吃掉后又想吐。

鹭鸟以什么为食呢?它在荷茎下进食。

是要咽下去呢,还是要吐出来?这得去问击鹭鸟鼓的进谏者,他们究竟是要对皇帝吐露真情,直言进谏呢,还是把有些言语自己咽下去,不说给皇帝听呢?【赏析】古代朝廷上树立一面大鼓,上面装饰有一只红色的鹭鸟。

这面鼓,就是面谏皇帝时用的。

朝臣向皇帝进谏时,就要先击鼓。

此诗假借咏鼓,以勉励进谏者要敢于向皇帝尽情吐露忠言。

战城南【原文】战城南,死郭①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②谓乌:“且为客③豪④,野死谅⑤不葬,腐肉安能去子⑥逃?”水深激激⑦,蒲苇冥冥⑧。

枭⑨骑战斗死,驽马⑩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释】①郭:城郭,外城。

②我:作诗者自称。

③客:战死的士兵都来自他乡,所以称“客”。

④豪:与“嚎”相通。

号哭吊唁的意思。

⑤谅:当然。

⑥子:指乌鸦。

⑦激激:清澈的样子。

⑧冥冥:茂盛繁密,显得晦暗。

⑨枭:勇敢的人。

⑩驽(nú)马:比喻怯懦者。

梁筑室:是指在桥上盖屋,表示社会秩序不正常,也有说是在桥上筑营。

良臣:指忠心为国的战士。

【译文】城南和外城以北都有战事,阵亡的人死在野外,尸体被乌鸦啄食。

诗人见阵亡者弃尸原野,只能用乌鸦啼叫来代替亲人的号哭招魂。

那些阵亡的人死于野外,自然无人收葬,他们的尸体逃不开乌鸦啄食。

城外水深清澈,蒲苇茂密繁盛,野外一片晦暗的景象。

勇敢的人为战争而献出生命,怯懦者面临战争则徘徊不前。

在桥上盖屋,分不清哪是南哪是北,社会秩序极不正常。

无人收获庄稼,你们统治者吃什么?即使愿为忠臣,但怎能做得到呢?思念那些忠心为国的战士,那些忠臣真的是值得人纪念,天刚亮他们就得忙着去进攻敌人,晚上很晚了还没回来。

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玉门关盖将军歌岑参(唐代)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译文盖将军,真是大丈夫,三十岁就当上了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的关城偏远又单孤,黄沙万里百草都干枯。

南邻犬戎北面接着胡,将军来此防备意外事。

带着五千甲兵胆壮气又粗,军中无事只知求欢娱。

暖屋里挂着绣帘烧起红地炉,织成的壁衣还有花氍毹。

灯前的侍婢倾泻玉壶,金铛里乱点的是野酡酥。

紫绶金印的在左右趋,一问才知不过是家中奴。

美人一对闲且都,红唇翠眉映着那明泸。

清歌一曲世上所无,今日高兴地听到了《凤将雏》。

可爱啊完全胜过了秦罗敷,使君五马只能空踟蹰。

她们穿着绣有野草的紫罗襦,拿着红牙雕的赌具玩樗藕。

纤手往玉盘中投成卢,众人夸奖说从来没有输。

马槽里昂昂地都是骏马驹,那桃花叱拨的价最殊。

主人骑着它打猎在城南隅,腊日射杀了千年狐。

我来塞外考察边储,为君一醉酒剩沽。

醉里争着酒盏相互喧呼,忽然想起那长安的旧酒徒。

注释1.玉门关:旧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唐代属河西节度使辖境内。

2.盖(gě)将军:当为盖庭伦,当时任河西兵马使。

3.行年:犹言年纪。

4.执金吾:金吾将军,唐时武官中的显要职位。

5.迥(jiǒng):遥远。

6.白草:西北草原上的野草,到秋天干枯变白,称为“白草”。

7.犬戎(róng):古代西方戎族的一支,诗中借指西北的少数民族。

8.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是一部古代中国音乐文学集,收录了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

乐府诗起源于秦汉时期,是一种用于宫廷、民间和宗教仪式的诗歌。

鼓吹曲辞是指用鼓和吹奏乐器伴奏的诗歌,多用于宴饮、庆贺、迎宾等场合。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如下:
1. 《将进酒》: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写了宴会上的欢乐氛围和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2. 《关山月》: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戍边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长相思》:汉代无名氏的作品,通过女子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感,表现了离别之苦。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它们也反映了古代音乐与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古诗文系列: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鉴赏: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 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 “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 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 “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 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 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 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古诗文系列: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鉴赏:
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 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 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 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 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 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 “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 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 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古诗文系列: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鉴赏:
“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 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 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 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 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 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 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 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 沉寂的效果。
古诗文系列: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鉴赏:
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 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 “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 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 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 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 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 破播仙之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 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①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②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③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

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

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

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

肃宗朝拜右补阙。

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

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

罢官后客居成都。

其诗以边塞诗着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

因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

【注释】①旌头:即“髦头”,也即是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旧时以为“胡星”.旌头落:意谓胡人败亡之兆。

②戍楼:驻防的城楼。

③虏塞:敌方要塞。

【评析】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

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

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

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

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岑参诗集

岑参诗集

汉中二良将,今昔各一时。

韩信此登坛,尚书复来斯。

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

错落北斗星,照耀黑水湄。

英雄若神授,大材济时危。

顷岁遇雷云,精神感灵祇。

勋业振青史,恩德继鸿私。

羌虏昔未平,华阳积僵尸。

人烟绝墟落,鬼火依城池。

巴汉空水流,褒斜惟鸟飞。

自公布德政,此地生光辉。

百堵创里闾,千家恤茕嫠。

层城重鼓角,甲士如熊罴。

坐啸风自调,行春雨仍随。

芃芃麦苗长,蔼蔼桑叶肥。

浮客相与来,群盗不敢窥。

何幸承嘉惠,小年即相知。

富贵情易疏,相逢心不移。

置酒宴高馆,娇歌杂青丝。

锦席绣拂庐,玉盘金屈卮。

春景透高戟,江云彗长麾。

枥马嘶柳阴,美人映花枝。

门传大夫印,世拥上将旗。

承家令名扬,许国苦节施。

戎幕宁久驻,台阶不应迟。

别有弹冠士,希君无见遗。

31。

岑参诗鉴赏分析(1篇)

岑参诗鉴赏分析(1篇)

岑参诗鉴赏分析(1篇)岑参诗鉴赏分析 1生平简介岑参(715—770 ),河南南阳人。

幼年丧父,家境艰辛,刻苦读书。

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做过兵曹参军的小官。

天宝八年随节度使高仙芝入安西,在高幕中任掌__。

当时胸怀报国壮志,很想在戎马生涯中施展鸿图。

未能实现,两年后回到长安。

天宝十三年又随节度使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判官,驻轮台(今新疆__区米泉县)。

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岑参又从西域回到长安,在杜甫和房琯的推荐下,任朝中右补阙。

由于直言敢谏,屡受排挤。

大历__做嘉州刺史,不久罢官,五十五岁时,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几度出塞,熟悉边塞的风光和戎马生活,有不少边塞诗作,被认为是历代“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流畅新奇、感情奔放,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诗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__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

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

“中军置酒”,显然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

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

?岑参诗众家集评

?岑参诗众家集评

岑参诗众家集评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官至宰辅。

幼丧父,孤贫,笃学。

天宝三载,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八载,入安西高仙芝幕,充节度掌书记。

返长安,与杜甫、高运等唱和。

十三载,复入安西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至德二载,至灵武,迁右补阙,后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大子中允、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虞部库部郎中等职。

永泰元年,出为嘉州刺史。

杜鸿渐镇蜀,表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在幕府。

大历三年七月,罢嘉州任东归,阻兵,流寓成都,遂终于蜀。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河岳英灵集》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

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尤工缀文。

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

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巧焉。

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

周紫芝《书岑参诗集后》参诗清丽有思,殊复可喜。

观少陵所谓“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之句,则亦可以得其为人之大略矣。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

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今年自唐安别驾来摄犍为,既画公象斋壁,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馀篇刻之,以传知诗律者,不独备此邦故事,亦平生素意也。

《后村诗话续编》岑参、贾至辈句律多出于鲍,然去康乐地位尚远。

《骚坛秘语》突兀万仞则不用过句,陟顿便说他事,岑参专高此法。

《吟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唐才子传》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寒堡,无不经行。

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

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

《塞上》原文及赏析

《塞上》原文及赏析

《塞上》原文及赏析《塞上》原文及赏析(15篇)《塞上》原文及赏析1原文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注释⑴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诗题一作“塞上闻笛”。

⑵楼:防卫的城楼。

⑶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赏析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

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

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

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

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

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

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此诗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

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塞上》原文及赏析2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鉴赏首句写塞外大风掠地而过,将烧山的猎火吹得火势熊熊,从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这座山头连到那座山头。

一方面显示了打猎场面的壮阔,另一方面也揭露边将沉湎于狩猎的情况。

次句接着写由于打猎之故,碎叶城城门大开,防守疏漏。

碎叶城在今中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唐时属安西大都护府。

“孤城”二字暗示碎叶城处在边防最前沿,孤立无援,形势严峻,对于能否扼守住边关,防止外敌之侵入,举足轻重,边将却骄奢轻敌,城门洞开地出猎而去,其危殆之势无异于引一发而垂千钧。

诗人的`焦虑和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写在守卫烽火台的戍卒的阵阵欢呼声中,将军猎归,大获猎物。

“烽子”,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唐凡烽候之所,有烽帅、烽副;烽子,盖守烽之卒,候望紧急而举烽者也。

”如今“烽子”不去守望敌情、举燃烽火,而去守候猎物、举燃猎火;不去呼报敌情紧急,而去欢呼猎罢归来,讥讽之意显而易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府杂曲。

鼓吹曲辞。

凯歌六首
唐代:岑参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鉴赏
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

“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

《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

“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

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

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

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

“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浸空城。

”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

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

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

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

“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