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岑参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fbdb3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9.png)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岑参的诗词名句
![岑参的诗词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41aeb4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0.png)
岑参的诗词名句
摘要:
1.岑参简介
2.岑参的诗词创作特点
3.岑参的诗词名句及代表作品
4.岑参诗词名句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公元718 年,卒于公元769 年,字子明,唐代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内乡县)人,世称岑嘉州。
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丰富多样,以边塞诗著称,与高适、王之涣、王之涣、李欣、杜甫等人并称“初唐七杰”。
岑参的诗词创作特点鲜明,他的诗歌以写实为主,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边塞风光和戍楼生活。
同时,他的诗歌充满豪放、激昂、悲壮的气息,反映了盛唐气象。
在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岑参的诗词名句众多,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边塞突降大雪时的奇景,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临洮逢李使君》)则表达了诗人对知己的珍视和距离产生美的意境。
这些名句都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佳句。
岑参的诗词名句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他的边塞诗不仅拓宽了唐代诗歌的题材范围,还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他的诗词名句也成为了后人传颂、学习和研究汉语诗史的宝贵财富。
描写岑参的诗句
![描写岑参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77ed6d6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c.png)
描写岑参的诗句摘要:一、介绍岑参及其作品特点二、分析描写岑参的诗句中所展现的意境和风格三、举例解析描写岑参的诗句中的艺术手法四、总结岑参诗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正文:【提纲】一、介绍岑参及其作品特点岑参(约618年-约682年),唐代著名诗人,与高适、王之涣、孟浩然并称“初唐四杰”。
他的诗歌作品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具有豪放、奔放的个性,展现出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戍楼烽火的生活。
同时,他还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富有诗意和情感。
【提纲】二、分析描写岑参的诗句中所展现的意境和风格描写岑参的诗句中,意境开阔、雄浑,充满豪迈、奔放的气息。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边塞风光:岑参的边塞诗描绘了戍楼、烽火、雪山、草原等边塞风光,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首是前程”。
2.戍楼烽火:岑参的诗歌作品表现了戍楼烽火的艰辛生活,如“戍楼望边烽火,已知和在万里”。
3.豪放奔放:岑参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展现了他英勇无畏的气概,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提纲】三、举例解析描写岑参的诗句中的艺术手法1.比喻: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首是前程”,用火山象征边塞的艰险,生动形象。
2.夸张: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明月与天山的高远之美。
3.对仗:如“戍楼望边烽火,已知和在万里”,通过对仗展现了戍楼烽火的艰辛生活。
4.抒情: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通过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感慨。
【提纲】四、总结岑参诗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岑参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
他的边塞诗开创了一代新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他的山水田园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句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抒情、优美的意境,为后世诗人树立了典范。
岑参简介_岑参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岑参简介_岑参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ab8df38b0717fd5360cdce5.png)
岑参简介_岑参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岑参(cén hēn) (约715年—770年)唐朝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岑参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古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
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a/cencanhtm,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经典十大诗词赏析
![岑参经典十大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1d390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6d.png)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描绘冬雪为主题,通过对武判官离别和对故乡的思念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岑参最著名十首诗: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登润州馆楼寄归费县丞侍御》
代表作:
《白马篇》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被誉为经典名句。
2. 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追思,展现出岑参对古人丰功伟绩的赞叹和敬仰之情。
3. 诗中的意象精细而深刻,语言优美流畅,表达了岑参对人生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怀古思人
PART FIVE
05.
《渡汉江》情感真挚,历史烈士感人至深。
PART FIVE
《渡汉江》
《渡汉江》
经典十大诗:
1.《登高》:通过登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 文学表现手法:岑参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联想等,使整个诗意更加深远而内敛。他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也启示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娴熟运用各种手法。
3. 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岑参的诗歌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体现出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特色。通过对他的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风貌。
3.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感悟
岑参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扬子江地区文化的感悟。他在诗中用文字描绘出了那种瑰丽的山峦和蔚蓝的天空,表达了他对扬子江地区的文化之美的认同。同时,他的诗作还体现出他对扬子江地区人民的深深情感,它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
描写长江壮丽壮观景象
一、长江壮丽景象描述:
1.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描述长江在青山之间蜿蜒流淌的壮美景象。青山之美和长江之妩媚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岑参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岑参](https://img.taocdn.com/s3/m/af9b202c10a6f524ccbf85a3.png)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岑参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
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关于岑参的唐代诗人介绍
![关于岑参的唐代诗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69630e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b.png)
岑参的唐代诗人介绍关于岑参的唐代诗人介绍岑参幼年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岑参的唐代诗人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突出的边塞三诗是岑参的“两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送封大夫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河岳英灵集》载杜甫说:“岑参兄弟诗皆奇”;殷燔说:“岑参语及体峻,意亦造奇。
”(一)生平最能典型地体现盛唐气象的边塞诗人应属岑参(公元715—769年)。
这位唱出时代最强音的伟大歌手,著名的边塞诗人,祖籍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成长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市)。
为唐相岑文本之曾孙,名将岑长倩之侄。
父早亡,好读书,自幼兼资文武,常来往于京洛间。
天宝三(744)年三十岁始应举中进士,而所授不过右内府兵曹参军。
后弃笔从戎,先后两次赴安西、北庭。
天宝八(749)年第一次入幕于高仙芝麾下任掌书记,二年后返长安。
怛逻斯战后的天宝十三(754)年,又入幕封常清麾下,甚有所知。
曾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摄监察御史;后又抉任伊、西、庭支度营田副使,常往来于庭州、轮台、西州之间。
后为嘉州刺史,56岁时卒于成都任上。
(二)诗作岑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
”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与吐鲁番有关的诗作就不下14首;有《岑嘉州诗集》问世,今存诗408首。
岑参诗风以雄奇著称,即于雄浑之中透露着一种奇韵。
边疆的大好山川,奇丽风光,尽收诗卷3。
1.首吟火焰山诗人第一次见到火焰山时,随吟之句足感诧异,他对火焰山情有独钟地写到: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火氛蒸塞空。
《碛中作》岑参唐诗鉴赏
![《碛中作》岑参唐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4ba051367ec102de3bd8909.png)
《碛中作》岑参唐诗鉴赏【作品介绍】《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原文】版本一碛中作⑴走马西来欲到天⑵,辞家见月两回圆⑶。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⑷。
版本二碛中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⑴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绝:没有。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话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创作背景】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
“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
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岑参的诗词全集
![岑参的诗词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bfc6ddb3f705cc1755270966.png)
岑参的诗词全集岑参,是我国古代着名的诗人。
他的很多诗都入选了中小学课本。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岑参的生平及诗词全集。
1作者简介岑参(715年-770年),南阳人,唐朝诗人,宰相岑文本曾孙,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去世之时56岁。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1岑参的诗词全集《失题》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
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
可即疲献赋,山村归种田。
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
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
《登总持阁》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过酒》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愁里难消日,归期尚隔年。
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
《汉川山行》西蜀方携手,南宫忆比肩。
平生犹不浅,羁旅转相怜。
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
秋来取一醉,须待月光眠。
《南池夜》池上卧烦暑,不栉复不巾。
有时清风来,自谓羲皇人。
天晴云归尽,雨洗月色新。
公事常不闲,道书日生尘。
早年家王屋,五别青萝春。
安得还旧山,东谿垂钓纶。
《寻阳七郎中宅即事》万事信苍苍,机心久无忘。
无端来出守,不是厌。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诗赏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4c8f8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5.png)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诗赏析《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品介绍《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99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送别封常清西征之作,是写边地战争的诗歌。
此诗直写军情战事,写战局之凶险与气候之严酷,反衬出唐军誓师出征之声威与高昂士气,表现出全军将士坚韧不拔、雄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结构严谨,抑扬顿挫,情调激昂,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⑴作者:唐·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⑵,轮台城北旄头落⑶。
羽书昨夜过渠黎⑷,单于已在金山西⑸。
戍楼西望烟尘黑⑹,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⑺,平明吹笛大军行⑻。
四边伐鼓雪海涌⑼,三军大呼阴山动⑽。
虏塞兵气连云屯⑾,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⑿,沙口石冻马蹄脱⒀。
亚相勤王甘苦辛⒁,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⒂,今见功名胜古人。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注释⑴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
⑵角:军中的号角。
⑶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
古人认为它主载胡人兴衰。
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⑷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
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⑸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
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一说指阿尔泰山。
⑹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
⑺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
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
岑参诗词鉴赏
![岑参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cba53e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c.png)
【导语】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与⾼适并称⾼岑。
唐朝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岑⽂本、伯祖岑长倩、伯⽗岑羲都以⽂墨致位宰相。
⽗岑植,仕⾄晋州刺史。
下⾯是整理的岑参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逢⼊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 东望家乡路程⼜远⼜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纸笔,请告家⼈说我平安⽆恙。
注释 ⑴⼊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
卞和《退怨之歌》:“空⼭歔欷泪龙钟。
”这⾥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信。
赏析 这⾸诗是写诗⼈在西⾏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使者,勾起了诗⼈⽆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欲建功⽴业⽽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已经离开“故园”多⽇,正⾏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以⾄于把两⽀袖⼦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不住。
这句运⽤了夸张的修辞⼿法表现思念亲⼈之情,也为下⽂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个很⾼的铺垫。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者匆匆的⼝⽓,写得⼗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京使者的故⼈,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过,⼀个继续西⾏,⼀个东归长安,⽽⾃⼰的妻⼦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带个⼝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的⼀⽚深情,寄⾄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b8f92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3.png)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岑参作者简介
![岑参作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990b4d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a.png)
岑参作者简介岑参作者简介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下面是这位著名的诗人岑参作者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简介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
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
天宝三年进士。
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
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的创作历程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
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
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
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岑参诗词赏析
![岑参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b4b7c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f.png)
岑参诗词赏析岑参,唐代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被称为“岑诗”,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岑参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岑参的诗词作品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主题,他常常用雄浑磅礴的笔墨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在岑参的诗词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以雄浑磅礴的笔墨描绘了北国的冰雪世界,传达出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描绘的北国严寒的冬季景象,给人以冷酷的感觉,与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形成鲜明对照。
岑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其他诗词作品也同样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比如《赤壁》一诗中,岑参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展示了他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
另外,岑参的诗词作品中还经常涉及到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他用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岑参的诗词作品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也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坚持。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探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总之,岑参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他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作品既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又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岑参的诗词作品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用自己的作品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坚守。
岑参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182c43783e0912a2162a5d.png)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ad58f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9.png)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译文】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注释】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馆:客舍。
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
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半解:半数人懂得。
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
此处形容风声。
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
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
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贫贱:贫苦微贱。
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
斗酒,比酒量。
【鉴赏】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
馆,客舍。
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
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
岑参的古诗欣赏与他的简介
![岑参的古诗欣赏与他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eff070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9.png)
岑参的古诗欣赏与他的简介岑参的古诗欣赏与他的简介登嘉州凌云寺作作者:唐·岑参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登嘉州凌云寺作》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任嘉州刺史期间。
凌云寺:在嘉州州治(今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一名九顶山),与州治隔江,唐开元初建。
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凌云山与嘉州对岸……寺之殿阁磴道,依山盘曲。
”②外:犹“上”。
③朱楼:即指佛寺。
④搏壁:攀援崖壁。
⑤迥旷:旷远。
⑥烟景:美景。
⑦豁:开阔。
⑧棕楠:棕搁树、楠树。
⑨区中缘:尘世的俗缘。
⑩从:犹“向”。
11、回风:旋风。
片雨:夏日的.阵雨。
当:值,对。
虎穴、龙湫:乐山人郭沫若云:“所谓‘虎穴’、‘龙湫’,在凌云山上确有其地。
有一处摩岩草书一大‘虎’字,殆即所谓‘虎穴’。
又有一处摩岩草书一大‘龙’字,其下有泉,殆即所谓‘龙湫’。
就字迹观之,殆唐初人所为。
”(《李白与杜甫》第234页)。
12、回合:环绕。
13、寥落:稀疏。
14、胜概:佳妙的景象。
15、端倪:涯际。
16、天宫:指凌云寺。
17、讵:岂。
《登嘉州凌云寺作》作者介绍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岑参的诗全集栏目。
()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边塞诗人岑参介绍
![边塞诗人岑参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6a9bfa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f.png)
边塞诗人岑参介绍边塞诗人岑参介绍导语:岑参唐朝南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曾祖开始家中长辈多以文墨位至宰相。
到了岑参父亲岑植一代,也坐到了晋州刺史这个位置。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边塞诗人岑参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人物档案姓名:岑参别名:岑嘉州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唐朝出生地:河南仙州去世时间:公元770年出生时间:约公元715年职业:诗人、官员官职:太子中允、嘉州刺史等作品风格: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品:《岑嘉州集》《岑参集》十卷等主要成就: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人物简介岑参唐朝南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曾祖开始家中长辈多以文墨位至宰相。
到了岑参父亲岑植一代,也坐到了晋州刺史这个位置。
岑参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怎么也该生活富足,接受最好的教育,日后可能也会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入仕从官。
不过可惜的是,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自此家境日益困顿。
岑参幼年之时,跟随兄长读书习字,十五岁后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
二十岁来到长安求仕不成,于是各地漫游。
天宝三年的时候,岑参高中进士,此后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五年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今日我们都知道,岑参边塞诗写的最好。
他就是在这一年,初次来到边塞的。
天宝十年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人交好。
十三年,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
这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也是感受最深的时刻,他的边塞诗大多诗成此时。
乾元二年,岑参改任起居舍人。
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
后罢官准备东归,不想未曾断,最后客死成都居所,享年五十六岁。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共称高岑,其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4d9843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5.png)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译文】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中战鼓的敲击;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注释】⑴焉耆(yānqí):指焉耆都护府,为安西四镇所辖都护府之一,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终南别业:指岑参在长安东南终南山所居住的高冠别业。
别业,即别墅。
⑵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
⑶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⑷虏(lǔ):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⑸鼓鼙(pí):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
鼙,鼓的一种。
⑹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⑺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创作背景】天宝八载(749),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此诗当为诗人于天宝九载秋天行役于焉耆时作。
【作品赏析】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
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
诗歌就从这里开头。
“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
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
“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
“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
“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
“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
描写岑参的诗句
![描写岑参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33d4092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e.png)
描写岑参的诗句【最新版】目录1.岑参简介2.岑参的诗歌特点3.描写岑参的诗句举例4.结语正文1.岑参简介岑参,唐代著名诗人,字少府,河南郑州人。
他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卒于唐德宗元和年间,享年约六十岁。
岑参工于诗,与李白、杜甫、王之涣等人并称“初唐四杰”。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而著称,给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岑参的诗歌特点岑参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1)豪放奔放。
岑参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奔放著称。
他的诗篇中,词句豪迈,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展现了他雄心壮志的人生态度。
(2)清新高远。
岑参的诗歌中,词句清新,意境高远,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美感。
他的诗歌中,多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3)善于描写边塞风光。
岑参曾两度出塞,担任过边塞将领,因此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描绘边塞风光的诗句。
他的边塞诗不仅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还表现了戍楼将士的英勇顽强。
3.描写岑参的诗句举例以下是一些描写岑参的诗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诗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天梨花盛开的景象,形容边塞突降大雪的美丽景色。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出自岑参的《将进酒》,以黄河奔腾不息的景象,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出自岑参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山水相间、柳暗花明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坚持信念,终于重见希望的喜悦。
4.结语岑参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而著称。
他的诗篇中,词句豪迈,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展现了他雄心壮志的人生态度。
同时,他的诗歌中,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岑参导读: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岑参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
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雪中送客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1)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咏雪名句,请结合该句的修辞方法谈谈它的艺术效果。
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冰雪世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加上“忽”的配用,写出了雪下得大而急,也描绘了充满浓郁春意的奇丽壮美境界。
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作用这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下面写送别的场面,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
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
3)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在白雪的辉映下,那面静止的红旗多么瑰丽。
以纷纷下辕门的“暮雪”映衬冻不翻的“红旗”,以“动”衬“静”,以“白”衬“红”,表现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诗句奇特而壮美。
4)古人称赞本诗最末一句是景中藏情,你能体会出本句诗中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样的结尾,犹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写作特色:①这首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兼送别,而以“雪”贯串全篇。
以雪起,写送别前、送别时所在地的雪;以雪终,写送别后目送友人望到的雪景;以雪为叙事线索,写了送别友人的过程;又以雪为寄托离情之物,美丽纯洁。
②这首诗通篇写景,通篇有情。
借景抒情,景中有情。
如:饯别友人分手之际,“愁云惨淡万里凝”恰是诗人此刻心境的写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更是意味深长,不但流露了诗人当时“送君去”的依依惜别之意,而且揭示出作者“不见君”后心灵深处若有所失的虚空和惆怅,甚至还可能夹带着因友人归去而触发起来的思乡之情。
③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
这首诗不但出色地刻画了我国西北边疆奇特瑰丽的风光,还成功地表现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
写送别却豪壮、乐观,全无令人神伤之情,把依依的送别写得豪迈奔放,体现了诗人浪漫乐观的本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文解释:你没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黄沙扬起茫茫一片,一直连接到天上。
轮台到了九月狂风整夜地呼啸,走马川的石头像斗一样大,随着风势被吹得满地乱滚。
现在匈奴牧草茂盛军马正壮,金山西边,烟尘飞扬,汉家的大将就要出兵西征了。
将军的金甲在夜间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枪戈相互触碰。
风头凶猛锐利,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马身上的毛挂着雪片仍然汗气蒸腾,五花马身上斑纹的汗气立即变成冰。
在幕帐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水也凝结了。
料想敌军听到汉军出征定会惧怕,不敢短兵相接来交战,将士们一定可以在西门等候捷报。
主旨:充分表现将士英勇艰苦的战斗生活和积极激昂的精神面貌,诗的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信心。
赏析: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自然水到渠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