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三维教学目标”既互相渗透又相互依托。
在过程中体现方法、技能;过程结束意味着知识的获得;在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促进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三维教学学生素质创新人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试验)》中提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理解和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与学生综合素质有什么关系?“三维教学目标”相互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笔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几年循环教学后,对这些问题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领悟。
1 既重知识又重技能,为提高科学素养奠基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物理基础教育强调“双基”教学,双基原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后来发展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技术技能比较狭窄,一般指书本上的实验和用书本知识解决一些习题,最多是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忽视了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和现代科技的联系。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及科学研究中积累的经
验和成果。
年轻一代从先辈积累的知识宝库中吸取营养,继承先辈的智慧和经验并注意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同时,也应当看到,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的技能,决定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所以在基础教育中技能和知识应该同样受到重视。
实事上,基础教育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少数人将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所以应当在中小学时代就培养他们善于动手操作,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具有能独立完成简单物理实验的能力。
杨振宁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传统是重视那些会考试的人,对那些会动手的人不太重视,而现在中国国情最需要的是后一种人,就是会动手的人。
搞理论物理的人不需要很多,有那么一些人就够了,而会动手的人则越多越好”。
即使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能受到一定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对他们的科学研究事业也是十分有益的。
认识的提高,促进了我教学行为正确到位。
如认真讲授好“认识多用电表”、“传感器的应用”等内容,还注重对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扩展”、“资料活页”等栏目的教学,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使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2 突出过程与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传统教材的处理是通过两个演示实验给出加速度和力以及加速度和物体质量的关系,但这两个实验偏重于定性
和半定量,尤其是在加速度与质量的反比关系中,授课中通常在得出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的结论后,就直接给出两者反比的关系;或者好一点的情况,计算一下两者的乘积。
那么,在只有两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即使得出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结论,也不能不说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暗示之下完成的,很难体现科学发现的过程。
而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对教材也只能这样处理,不可能有太大的发挥余地。
新教材中,在讲授牛顿第二定律之前,专门加入一节探究性的学生分组实验课,由学生自由探索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我让学生利用多组实验数据从容地描绘出a-F,a-m曲线,学生利用熟悉的数学手段,自己发现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尤其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体会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强调从猜测开始,接着用实验探究、数学工具得出结论的方法,并且只有当这些结论推导出的新的结论都与事实相一致时,它才能成为“定律”。
这正是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
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不但能对物理的基本规律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更能逐渐熟悉和掌握前辈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并自觉地应用于日后对未知领域的学习之中。
如果说“过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那么“方法”就可以比作是交通工具。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模型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以及等效法、逆向法、反馈法、对称性思维等研究方法。
如在教学“电磁感应”时,我首先利用“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也应当能产生电流”的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在从“电生磁”
到“磁生电”的探索中,先后引入探索由磁场产生电流的六种情况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分析,自己得出电磁感应现象的结论,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对称法、逆向思维等物理研究方法。
由于强化了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运用先辈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3 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提高综合素质奠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使学生对物理学发生兴趣?这是物理课程在情感教育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我常常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以对话和讨论的形式提出物理问题,通过设计创新,尽量利用简单器具和有趣实验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使同学们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神秘,而且学物理很有趣。
在教学“能量守恒定律”时,我用经典一例:据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普朗克回忆,他的中学物理教师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一个泥水匠辛辛苦苦地把一块沉重的砖头扛到了屋顶上,他消耗的能量没有消失,而是以某种形式储存起来了,或许多年后,这块砖松动了,不幸落到了一个人的头上……”(这竟让普朗克记忆终生)。
我接着在这样的情景基础上,提出各种相关问题,如:那些能量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起来呢?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怎
样转化的?这些能量如何能被我们利用?怎样避免它们的危害?等等。
学生都积极去寻找答案,把课本或书包等放在地板上,然后又拿到桌面上,认真模拟,认真讨论、探究。
这样教学使得课堂气氛大大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要在物理教学中唤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注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科技活动热情,进而产生学好物理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将不断学习,努力通过改变教法,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习物理的毅力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还包括坚持真理、不怕挫折、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善于与他人合作等目标,限于篇幅,本文就不面面俱到的论述了。
4 “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试验)》指出“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机械分割。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有机统一地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我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从七个方面进行教学:①学生提
出自己的试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②用打点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③在课堂内用数码相机连续摄影,当堂分析下落小球的运动,增强学生应用日常器材进行物理探究的意识;④展示人类在月球上进行的金属球和羽毛具有相同下落规律的幻灯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激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⑤让学生制作位移随时间平方变化的图象,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⑥启发学生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⑦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三维教学目标”既互相渗透又相互依托。
在过程中体现方法、技能;过程结束意味着知识的获得;在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促进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塑造要求。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假于时日,必将培养出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的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