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储层动力学刍议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208afb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8.png)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储层是指地下的含油、含气等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层。
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讨论储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储层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研究和储层模型构建。
储层特征研究通过物性实验、岩心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储层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储层模型构建主要通过地质建模技术,将不同尺度的地质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三维储层模型,为油气储量预测、生产调整等提供依据。
其次,储层研究的前瞻主要包括储层改造技术和储层工程实践。
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驱、聚合物驱、CO2注采等多种方法,通过改变储层内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分布,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储层工程实践是指通过地质、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将储层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施,并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优化改进储层研究技术和方法。
储层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深水油气开发的迫切需求,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复杂储层的深入研究,例如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综合应用,通过地震资料处理、岩心分析、沉积学、地质力学等方法相结合,提高储层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
再次,随着储层工程实践的不断推进,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提出更加可行的储层改造方案和生产优化策略,提高储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总之,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储层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2017年整理]苏北盆地区域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c90a0a0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b.png)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现状及其展望
![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现状及其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a6803b2a417866fb94a8e09.png)
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现状及其展望摘要:随着浅部资源的日益减少,进入深部开采已成为国内外矿产资源开采的必然趋势。
深部“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使得深部岩体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响应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也在造成了岩爆、突水、顶板大面积来压和采空区失稳等灾害性事故在程度上加剧,频度上提高,成灾机理更加复杂。
因此,正确认识深部开采工程岩行力学与浅部开采岩石力学的区别,深入研究深部开采条件下的岩体力学特性、工程稳定性控制理论及其设计方法,对于避免深部资源开采中的重大事故发生,降低深部开采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21世纪我国主体能源的后备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深部开采;岩石力学;现状;展望深部开采岩石力学,主要是指在进行深部资源开采过程中引发的与巷道工程及采场工程有关的岩石力学问题。
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逐步增加,开采强度也不断加大,这些都造成了浅部资源的日益减少,因而国内外的矿山都相继进入深部资源开采状态。
而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工程灾害也随之增多,这对深部资源安全高效的开采造成了巨大威胁。
1.深部开采岩体的力学特点1.1开采环境深部开采和浅部开采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深部岩石所处的特殊环境,也就是“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
“三高”主要是指高地温、高地应力和高岩溶水压。
“一扰动”主要是指强烈的开采扰动。
当进入深部开采后,岩体呈现塑性状态,即由各向不等压的原岩应力引起的压、剪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并且对岩石造成破坏。
1.2力学行为特性深部岩石的“三高一扰动”复杂环境,对深部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行为特征和工程响应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深部岩体动力响应的突变性,深部岩体应力场的复杂性,深部岩体的大变形和强流变性,深部岩体的脆性一延性转化,深部岩体开挖岩溶突水的瞬时性等五个方面。
2 深部开采工作今后研究重点2.1强度确定在浅部开采条件下,由于所处的地应力水平比较低,其工程岩体强度一般采用岩块的强度即可,即在实验室对岩块迸行加载直至破坏所确定的强度。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https://img.taocdn.com/s3/m/931ed21a52d380eb62946d79.png)
地
球
物
理
OF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GEOPHYSICS
Vol. 49, No. 3 May , 2006
锐 , 李秋 生等 . 中 国青 藏高 原深 部地 球物 理探 测与 地球 动力 学研 究 ( 1958 ) 2004) . 地球 物理 学报 , 2006, 49 ( 3) :
Deep geophysical probe and geodynamic study o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 1958 ) 2004)
LU Zhan_Wu, GAO Rui, LI Qiu_Sheng, GUAN Ye, ZHANG Ji_Sheng, HE Ri_Zheng, HUANG Li_Yan
计完成长约 45000km 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 , 取得了 许多科学数据 , 为 探讨高原地 壳上地幔 结构、 隆升机制和 动 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 , 作者广泛收集资料 , 总结了 中国学者在青藏高 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 , 并按照方 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 . 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 上地幔的横 向不 均匀性、 岩石圈的电性结构、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 青藏高原地球 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 所取得的 主要成果做 了 概略 的评述 . 已有资料表明 : 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 , 且在几条 重要缝合带 莫霍面两 侧都有断错 ; 根据 目 前的探测结果 , 高原在 20 ? 5km 埋深范围内普遍存 在壳内 低速高 导层 , 速度一 般为 51 6~ 51 8km Ps, 电 阻率约 为 1~ 10 8 #m, 厚度一般为 5~ 10km, 但横向分布不连续 . 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 厚 度在趋势上一致 , 但不十分吻合 . 天然 地震的研究结 果表明 , 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 各向异 性方向 大致相同 , 各 地块的 分界处各 向异性 方向往 往 有明 显的变化 ; 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 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 升、 多种 机制共同 作用的结果 这 一点已达成共识 . 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 , 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 , 形象地表达 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 . 这些工 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 地壳上地幔 , 地球物理探测 , 工作程度 , 地球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P315, P541 收稿日期 2005- 08- 04,2006- 01- 11 收修定稿 文章编号 0001- 5733( 2006) 03- 0753- 18
《2024年特低渗透储层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范文
![《2024年特低渗透储层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117fb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06.png)
《特低渗透储层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紧张,特低渗透储层因其丰富的储量成为了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
然而,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难度大,需要借助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本文以特低渗透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对储层的物理性质、渗流规律及开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1. 实验原理特低渗透储层大型物理模拟实验是基于相似性原理和流体动力学原理,通过模拟地下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渗流过程,研究储层的开发策略和开发效果。
实验中需保证模型与实际储层在地质条件、物性参数、渗流规律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2. 实验方法(1)模型设计:根据实际储层的地质条件、物性参数等设计实验模型,包括模型尺寸、材料选择、边界条件等。
(2)实验装置:采用大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包括高压驱替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观察系统等。
(3)实验过程:通过高压驱替系统向模型中注入流体,观察并记录流体的渗流过程及压力变化,同时采集相关数据。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1. 实验过程(1)模型制备:根据设计要求制备实验模型,确保模型与实际储层在地质条件、物性参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2)实验装置安装:将模型安装到大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上,连接高压驱替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
(3)实验操作:启动高压驱替系统,向模型中注入流体,观察并记录流体的渗流过程及压力变化。
2. 结果分析(1)渗流规律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流体的渗流过程及压力变化,分析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规律。
(2)物性参数分析: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孔隙度等。
(3)开发策略研究:根据渗流规律和物性参数,研究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策略,包括注水方式、采收率等。
四、结论与展望1. 结论通过特低渗透储层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规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岩石性质、流体性质、温度、压力等。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491a6a0f03d8ce2f006623a5.png)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
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
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
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
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
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
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
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
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
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
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
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控制因素--以东濮凹陷文东沙三中油藏为例
![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控制因素--以东濮凹陷文东沙三中油藏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9345c6827d3240c8447ef4a.png)
文章编号 : 1 0 0 1 — 6 1 1 2 ( 2 0 1 4 ) 0 卜0 1 2 3 — 0 6
石 油 蜜
沾 届
V o 1 . 3 6. N o . 1
PE TRoLEUM GEOLoGY & EXPE RⅡ ENT
J a n . , 2 0 1 4
d o i : 1 0 . 1 1 7 8 1 / s y s y d z 2 0 l 4 O 1 1 2 3
深层 高压低渗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 特征及控制 因素
以东濮 凹陷文东 沙三 中油藏 为例
王 瑞 飞 , 齐 宏 新 , 吕新 华 , 国殿 斌
A c a s e s t u d y o f m i d d l e s e c t i o n o f 3 r d m e m b e r o f S h a h e j i e F o r m a t i o n i n W e n d o n g 0 i l F i e l d , D o n g p u S a g
( 1 . 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 , 西安 7 1 0 0 6 5 ; 2 . 中国石化 中原 油田分公 司 , 河南 濮 阳 4 5 7 0 0 1 )
摘要 :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 , 对东濮 凹陷文东沙三 中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 样品进行测试 分析 , 通过可动 流体百分数 、 可动流体孔
用喉道半径 区间分 布表征微观孔 隙结构对可动流体分布的控制 , 效果较好 。物性越好 , 大喉道控制 的可动流体量越高。
关键词 : 核磁共振技术 ; 可动流体 ; 控制因素 ; 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 ; 文 东油田; 东濮 凹陷
地球物理与优质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复杂岩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与优质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复杂岩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4b6c9fa9b89680203d82549.png)
(测井、地震和地质在复杂储层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和预测技术)汇报内容一、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二、研究技术的主要进展和实例分析二三、储层预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发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储层的预测与研究又是其中的关键,•基于岩石地球物理响应的开发测井和波动在弹性介质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手段。
开发测井特点:多信息、极高的纵向分辨率高精度测井地震勘探特点:纵向分辨率低,制约点!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早期的地震技术主要用于确定地下油气藏的构造,随着三维地震和各种提高地震分辨率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把地震引入到解决油田开发问题的油藏描述和动态监测中.出现了开发地震(Development Geophysics)或储层地震(Reservoir Geophysics)新技术.它们在方法原理上与以往的地震勘探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所谓开发地震就是在勘探地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针对油藏的观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地质,测井和各种测试和动态资料,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对油藏特征进行横向预测和完整描述。
地震反演、储层特征重构与特征反演、地震属性分析与烃类检测、相干体分析、定量地震相分析、地震综合解释与可视化、井间地震、VSP、时间延迟地震、多波地震及分辨率足够高的地面三维地震等缺点是,纵向分辨率低,这是储层预测和描述中的主要制约点。
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以单一的地质研究来解决问题,而是由一般的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表征的方向发展与测井地质解释、地震地层学紧密结合,可更有效地发挥储层沉积学的作用。
储集层的论述及方法
![储集层的论述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944f8ee53a580216fcfe9c.png)
摘要储集层和盖层是油气聚集成藏所必需的两个基本要素。
从理论上讲,任何岩石都可以作为油气储层,在组成地壳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中都已发现有油气田,但99%以上的油气储量集中在沉积岩中,其中又以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主。
这些具有一定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油气储层是油气藏的核心,储集层的层位、类型、发育特征、内部结构、分布范围以及物性变化规律等,与油气储量、产能、产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油气勘探、开发的部署。
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它之所以能够封盖油气,是由于它们具备相对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盖层的类型、分布范围对油气聚集和保存有重要控制作用。
所以,盖层研究同样是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储集层,岩石物性,碎屑岩,碳酸岩,渗透特性第一章石油的形成和储集层的概念一.什么是石油石油是一种黑色、呈粘稠状的可流动液体,它是由碳(C)、氢(H)和少量的氧(0)、硫(S)、氮(N)等元素构成的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在岩层的孔隙内,经常以液体或气态存在,有时部份凝结成固态。
石油三相态的相对体积,随着地下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当石油以气态存在,称为“天然气”,主要成份为每个分子含3个碳原子以下的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烷、丙烷、并有少量含4个碳原子以上的碳氢化合物。
液态石油的主要成份为含碳原子在4到3O个之间的碳氢化合物。
而固态的石油以含高碳的石腊及沥青为主。
二.石油的形成人类对于石油生成的认识,是在勘探和开发石油矿藏的实践中逐步加深的。
从18世纪7O年代到现在,人们对石油生成问题,先后提出了几十种假说。
按照生成石油的物质的不同,可以把许多种假说归纳为两大学派,即无机生成学派和有机生成学派。
无机学派认为层。
石油是无机物变成的。
有机学派则认为石油是有机物变成的,即由动物和植物的尸体在适当的环境下变成的。
储层沉积学研究范文
![储层沉积学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a75c9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6.png)
储层沉积学研究范文储层沉积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物类型、岩石特征及分布、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等方面。
首先,沉积物类型是指储层中存在的各种沉积物,包括砂岩、泥岩、碳酸盐岩等。
沉积物类型的研究可以了解各种沉积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有助于评价储层质量。
其次,岩石特征及分布是研究储层沉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岩性的储层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如孔隙度、渗透率、压实度等。
对岩石特征及分布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储层的物性分布规律,为储层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沉积环境是储层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沉积环境包括陆相、浅海相、深海相等,每种环境下的沉积作用过程和物质组成都不尽相同。
了解沉积环境有助于解释储层岩性变化、预测储层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储层特征是储层沉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储层特征包括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类型等。
通过对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评价储层的储集能力和藏盖条件,为储层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储层沉积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地震解释等。
野外地质调查是最早且最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采集野外地质样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储层的性质和分布。
岩心分析是通过对岩心样品进行物性测试和岩石薄片观察,获得储层的详细信息。
测井解释是通过分析地下测井曲线,确定储层的厚度、物性、含油气性等。
地震解释是通过分析地震勘探资料,揭示出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
储层沉积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和勘探开发效果。
通过研究储层沉积学,可以揭示储层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帮助确定勘探区块和目标区。
同时,可以对储层进行评价,确定储层的储集性能,为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储层沉积学研究还可以帮助研究区域的油气资源潜力,指导石油勘探工作的部署和管理。
综上所述,储层沉积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储层的沉积物类型、岩石特征及分布、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储层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为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 储层性质研究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 储层性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757dec0975f46527d3e1e5.png)
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的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评价油藏、发现产能潜力以及预测最终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因此,近年来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宏观到微观②从静态到动态③从定性到定量储层研究的方法:①地质分析方法:沉积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微观孔隙结构、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储层物性、储层含油气性。
②地球物理测井法:岩性、物性、含油气性、沉积相。
③地震方法:储层分布、几何形态、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气性。
④动态测试法:储层的动态表现(吸水剖面、产液剖面、环空测试、示踪剂测试、压力监测)。
目前储层研究的主要特点:紧密围绕勘探、开发需要,发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即综合地质、地震、测井、测试等方法,以实验室和计算机为手段,对同一储层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研究。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都存在极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而均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只有在一定的非均质层次内,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才可以把储层近似地看作是均质的,绝对的均质是不存在的。
海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相对于陆相储层低,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都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对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指表征储层特征的参数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存在的不均匀性)。
双重性:赋存流体的岩石的非均质性;岩石空间中赋存的流体的性质和产状的非均质性。
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而岩石的非均质性则是首要的主导因素。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一) Pettijohn 分类:按规模大小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 ×10m砂体规模: (1—10)m2孔隙规模:(10—100)mm2层理规模:(10—100)um2(二)Weber 分类(1986):按规模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引起的非均质性;2、成因单元边界引起的非均质性;3、成因单元内渗透层引起的非均质性;4、成因单元内隔夹层引起的非均质性;5、纹层和交错层理引起的非均质性;6、微观非均质性;7、封闭、开启裂缝引起的非均质性。
深部储层勘探、研究现状及对策
![深部储层勘探、研究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8e0ead876a20029bd642d69.png)
于69m 00 的上侏 罗统诺 弗利特组 ( o h t砂 岩,L Nr l ) pe 孑
隙度 ( ) f2% , ( 大 0 渗透率( ) 1 0 0 m ( . P K 为 0 ×1一 2S 0 A Dxn 18)加 拿大新斯科 舍盆地文图尔气 田, . i ,99 ; o 在上侏 罗一下 白垩统砂 岩 ( ii ua 和 M c a M ss g 组 sa i c M 组 ) , 现 了 3个 次 生 孔 隙 带 , 深 度 分别 为20 中 发 其 40 20 m 30 40m 60 以下 , 中最 深的一 60 、70~ 1 和40m 0 其 个次生孔隙带的孑 隙度高达3 %(J . ne v L 2 LFJ s 和 . . a
维普资讯
黧 期
沉 与 提 地 S ey。 t 积 特 斯 质 e n  ̄gdh d t la y ia on a m r y n
V2o J 2 o2 uN 10 .0 n6 .. 6
文章编号 :0935 (06 0.080 10 8020 )206.4
发表了题为“ 砂岩成岩过程中次生孔隙的形成” 的著 名论文, 指出次生孔隙的形成与有机质演化有关 , 对 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 迫使人们以新思维 、 新观点重 新审视深部碎屑储 集层 的地质分布 ; 有关次生孑 隙 L 成因机制的观点有早期 的大气降水 、o. 酸盐假 c2 碳 说、 有机酸假说以及近年来的烃类与硫酸盐热化学
18 ) 98
Ta l Di rb to f t e wo l - d x l r d r s e t b e1 s i u i n o h rd wie e p o e e e s a t
h et —8m at  ̄ nqn 18 ) tedpho 4 (f rHu2 eg i。 98 f e
深部岩体力学研究与探索
![深部岩体力学研究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abc99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e.png)
深部岩体力学研究与探索一、本文概述《深部岩体力学研究与探索》一文旨在深入剖析和探讨深部岩体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探索方向。
随着地下工程的不断深入,深部岩体力学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地下工程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对深部岩体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概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背景支撑。
在概述过程中,本文将重点介绍深部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深部岩体的力学特性、本构关系、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分析等方面。
还将探讨深部岩体力学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如隧道、矿井、水电站等地下结构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力学问题。
本文还将关注深部岩体力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发展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深部岩体力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全面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探索思路,推动深部岩体力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地下工程的安全、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部岩体的基本特性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深部岩体的力学特性相较于浅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岩体的物理性质上,更体现在其力学行为和响应机制上。
随着深度的增加,岩体的应力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上覆岩层的重量增加,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逐渐由低应力状态转变为高应力状态。
这种高应力状态使得岩体的力学行为更加复杂,变形和破坏的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深部岩体的温度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逐渐升高,这使得岩体的物理性质如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发生变化。
同时,高温环境还可能导致岩体的热损伤和热软化,进一步影响岩体的力学行为。
深部岩体的赋存环境也更为复杂。
由于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深部岩体往往存在大量的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
这些不连续面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岩体的整体强度,还使得岩体的变形和破坏模式更加复杂。
因此,深部岩体的基本特性与浅部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及储、盖层研究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及储、盖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1020047cd184254b353514.png)
关键 词 : 气藏 ; 油 驱动 类 型 ; 储盖层
中图 分类 号
文 章编号 :06 7 8 (0 0 1—0 5一 O 10— 9 12 1 )0 16 3
一
油 气藏 的驱 动类 型是 进行 油气 藏开 采及 有效 提 高 采收 率 的基础 。储 集层 和盖 层是 油气 聚集 成藏 所 必 须 的两个 基本 要素 。本 文对 此进 行 了分析 并提 出 了存在 的 问题 。 1 油气 藏 的驱动 类型 研 究
为溶解 气驱 ( 兴家 ,0 2[ 陈碧珏 (9 7[进 一 卓 20 )引。 1 8 ) 。 步 指 出溶解 气驱 动能 量 的大小 主要 取决 于油 层 中原 油 溶 解气 体 的数 量 。据 M. 马克 西 莫 夫 (90 [ N. 18 )1 ]
点[ 6 1] - 认为 , 油藏的驱动类型大致可分为 5 , 种 即水
将 水 压驱动 定 义为 : 油藏 开采 后 由于压 力下 降 , 围 周 水体( 边水 、 水 、 人 工 注 水 ) 油 藏 能 量 进 行 补 底 或 对 给, 这就 是 水压驱 动 。 照能量 补给 而使 油藏 压力 的 依 保 持 情况 不 同 , 压驱 动 又 分 为 刚性 水 压驱 动 和 弹 水 性 水压 驱动 两 种 。谢 丛 姣 (04 [等 按 弹性驱 动 的 20)] 4
溶 解 气驱 和 弹性 驱 动 , 属 于 消耗 油 藏 自身 能量 的 都
驱动方 式 ; 靠 向上 的外力 作 用驱 油 , 括 边水驱 动 ② 包
和底水 驱动 , 作用 力强 的为 刚性 水压 驱 动 , 作用力 弱 的为弹性 水 压驱 动 ; 靠 向下 的外力 作 用驱油 , 括 ③ 包
重力 驱动 是石 油靠 本身 重力 作用 流 向井底 的 一 种 驱动 方式 [ 。谢 丛姣 (0 4 [将重 力 驱动 分 为 压 5 ] 2 0 ) 4 头重 力驱 动和 具 自由油面 的重力 驱 动两 种 。陈碧 珏 ( 9 7 [根 据 油 层 倾 角 的陡 缓 , 重 力 驱 动划 分 为 1 8 )3 ] 将
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
![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9cc0c60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7.png)
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
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涉及到地球深部特殊环境下岩石力
学特性的研究,是页岩气开发中的关键问题。
在深部地质环境中,
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地应力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其物理力学特性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和非弹性行为。
此外,页岩储层的微观结构也会对其宏观力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和实际开采数据的分析,以揭示页岩储层的力学特性和变形机制,并为气藏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岩石本构模型、地应力及其变化规律、断裂与裂隙发育特征、岩石破裂机制及其对渗透性的影响等。
目前,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相关成果也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持。
但是,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页岩气开采难度和环境风险。
- 1 -。
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
![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6f26290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e.png)
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页岩储层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油气藏类型,具有许多其他储层不具备的特点。
其中,深部地质力学机理是页岩储层形成与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理解并掌握的关键因素。
下面,我们将就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进行详细说明。
1. 岩石矿物成分与结构页岩储层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矿物组成。
其岩石结构与其他岩石也有所不同,其内部结构呈现出层层状排列的特点。
层间纹理和微观组成对页岩的裂缝特征和孔隙特性具有直接影响。
因此,在页岩储层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岩石学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其内部结构和矿物组成。
2. 孔隙结构与裂缝特征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裂缝特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较于其他油气藏类型,页岩储层的孔隙度非常低,且孔径小,表面积大,表现为互通性不强的纳米级或亚微米级孔隙。
同时,页岩储层中的裂缝特征也是一大难点。
其形成和演化的机理与其他岩石不同,其中包括了多个阶段和多种机制,如岩性、应力、地温等。
3. 应力环境与岩石变形机制在页岩储层的开发过程中,应力环境和岩石变形机制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应力环境对裂缝和孔隙的形成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应力状态又与岩石变形机制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页岩这种低渗透性储层,应力环境是影响页岩储层有效发育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岩石变形机制对裂缝和孔隙的形态和分布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了脆性破裂、塑性变形、蠕变等多种机制。
4. 地质历史与地温演化页岩储层形成和发育与地质历史和地温演化密切相关。
页岩储层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湖盆沉积和煤生基质质量条件,同时还与地质历史和地温演化过程中的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气候气温、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输入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其地质历史和地温演化过程进行全面研究,以提高开发效果。
综上所述,页岩储层深部地质力学机理是页岩储层形成与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理解并掌握的关键因素,包括了岩石矿物成分与结构、孔隙结构与裂缝特征、应力环境与岩石变形机制以及地质历史与地温演化等多个方面。
深部储层石油勘探的钻井技术研究论文
![深部储层石油勘探的钻井技术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b7b42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7.png)
深部储层石油勘探的钻井技术研究论文深部储层石油勘探的钻井技术研究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于深部储层的概念进行阐述,从而对于我们国家深部储层石油勘探工作进行探究,同时对于我们国家深部储层石油的钻井勘探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
最后结合实际经验,对于我们国家深部储层石油勘探钻井技术的为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深部储层石油勘探钻井技术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深部储层;石油勘探;钻井技术1深部储层的概念阐述所谓的深部储层就是指在古代潜山当中的一种油气的聚集地带,经过很多年的风化作用以及地质构造的运动,形成了一种裂缝,这种裂缝后来也就形成了能够进行储层的空间,从而进行储层来自地下深部的油气。
地下深部的油气通过非整合的通道积聚到储层当中。
我们国家对于深部储层的相关了解,主要来自于我们国家对于深部储层类型的亚久,包括风化壳类型的储层、深潜山类型的储层以及变质岩潜山的储层和沉积形式的储层。
2我们国家深部储层石油勘探工作的探究我们国家的深部储层石油勘探工作,由于我们国家的地质结构特点,导致了我们国家对于深部储层石油勘探工作较为困难,下面将会重点阐述我们国家进行深部储层石油勘探技术的几项前期工作。
(1)对于深部储层及结构特征的分析和研究首先,为了有效的提升深部储层石油勘探的成功率,就必须要对深部储层属于上述的哪种类型以及具体的内部构造进行调查和来了解,同时也要对测井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于地质结构的调查数据,对于深部储层的特征以及深度和油气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根据这些数据来对深部储层石油进行判断,进而提升深部储层石油勘探的成功率。
(2)对于新型物理探查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深部储层石油的地质特点进行调查相对于浅层来说,会更加困难,所以以往的石油勘探技术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深部储层勘探的要求。
因此就需要积极的对深部储层石油的勘探技术进行创新,才能为深部储层石油的勘探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深部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进展
![深部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6bd166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5.png)
深部煤层气储层地质研究进展李松;汤达祯;许浩;陶树【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6(23)3【摘要】深部煤层气资源潜力巨大,将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个新领域.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已经成功实现了深部煤层气开发的商业化水平,而中国由于受当前开发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至今尚未形成规模性的开采.基于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的研究分析,从煤岩孔裂隙结构、吸附解吸性质、气体在煤层中的扩散渗流过程、煤储层的可改造特征等4个方面总结了深部煤层气储层物性的理论研究进展.研究指出深部煤储层处在高温、高压和高地应力的复杂地质环境中,煤储层储渗演化、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渗流平衡关系、煤岩应力应变行为等趋于复杂,开展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深部煤储层物性演化机理的研究,对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页数】7页(P10-16)【作者】李松;汤达祯;许浩;陶树【作者单位】煤层气国家工程中心煤储层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煤层气国家工程中心煤储层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煤层气国家工程中心煤储层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煤层气国家工程中心煤储层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2【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深部含煤层气系统储层组合特征 [J], 陈刚;秦勇;胡宗全;李五忠2.煤层气储层地质与动态评价研究进展 [J], 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李俊乾;张百忍3.深部煤层气储层测井解释技术及应用 [J], 原俊红;付玉通;宋昱4.深部煤层气储层测井解释技术及应用分析 [J], 张晓波;孙佳5.深部煤层气储层测井解释技术及应用分析 [J], 张晓波;孙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部煤岩体高温高压下的力学性质理论研究
![深部煤岩体高温高压下的力学性质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3d3990daef5ef7ba0d3cd4.png)
深部煤岩体高温高压下的力学性质理论研究国内近年来随着埋藏在中、浅部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深部煤炭资源。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一些大型国有矿井相继进入深部开采阶段,如大同、平顶山、阳泉等煤矿,未来几年内将不断有更多的˚大型煤矿进入800m以上的深部开采。
在深部开采中,煤岩体的力学性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破坏机理也随之改变,最常见的是煤岩体流变和热损伤问题。
因此碰到了许多与浅部开采不同的工程问题。
随着采深的增加,矿山压力与温度都随之不断增加。
在深部条件下,地温常达到30˚C~50˚C,围压达到很大,工人作业条件差,巷道维护困难,发生冲击矿压的次数与强度将显著增加,但对采场顶板压力大小的影响并不突出。
岩石圈及岩石流变已成为大陆岩石圈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受到国内外的科学家的重视。
1、高围压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在三向压缩条件下,随着围压的增大,岩石的屈服极限强度、强度峰值和残余强度都随之增大。
大部分岩石在一定的临界围压下出现屈服平台呈现塑性流动现象。
因此随着采深的增加,围压变大,煤岩体的极限强度变大,承载能力变强,岩石的韧性加强,使一些在浅部表现为比较坚硬的岩石在深部表现出软岩的大变形、大地压、难维护特征。
深部开采中,在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作用下,围压相比浅部高出很多,岩石承载能力和参与强度变大,脆性向延性转化,流变现象明显,破坏机理与浅部有较大区别。
王绳祖等对岩石的脆——韧性及塑性流动网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他指出,随着矿物组成、粒度、流变、压力、应变速率、液体介质因素的变化,岩石有脆性—>半脆性——>半延性——>延性转化,这种变化过程涉及力学行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物理机制,尤其是岩石共轭剪断网络和塑性流动网络的实验成果不仅深化了脆-韧性转化认识,同时为岩层多层模和塑性流动网络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对辉绿岩、辉长岩和石灰岩的脆-韧性转化,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 号 :00—52 20 )2 03 3 10 8X(O20 —09 —0
深 部储 层 动 力学 刍议
吴 富 强 李 后 蜀 , , 周 勇 , 胡 雪
(. 1 重庆大学 资源厦环境 科学学院博 士后流动站 , 重庆 404 ;. 0042 重庆 市地质矿产勘壹 开发 总公 司, 重庆 40 3) O 09
耗散结构理论是 6 年代 比利时化学物理学 家普 0 利高律(. 窘} e及其研究集体经过长达 2 年的研 I 0 ) 0 究结果。他们把系统分为孤立的系统( 与外界既无物 质又无能量安 换的系统 )封闭的系统 ( 、 与外界仅有能
量的交换 丽无 物质 交换 的系统 ) 和开放 系统 ( 与外界 既 有 物质 又有能 量交 换 的 系统 )指 出 只有 开 放 的 、 离 ; 远
地壳呈断块结构, 深大断裂是深部热流体运移的通道,
深部热流体 的物质和能量参与 了盆地内的一系列反
应, 由此可 见 深部储 层 不 断 地 与深 部热 流 体 进行 着 物 质 和能量 的交换 , 定为 一复杂 的开放 系统 ; 必 由于成 岩
作用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输运 ( 化学扩散、 热扩散 、 渗流和流动)能量的传递和耗散 ( , 热传导或能量转化)
维普资讯
2O O2年 2月
重 庆戈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Ⅵ .5 No 2 2 . Fb.0 2 e 0 第2 5卷 第 2 期
Junl f h 61 n e i N t a Si e i. ora 0 c 1g i r a r e neF o) C m nU v ̄ u l ,e  ̄f
2 深部储层具备产生耗散结构的一切条件
随着 各种 地球 物 理 技术 的改 进 、 深部 储 层 的勘探
以及盆地动力学的研究 , 越来越多的野外 观察 、 实验 、 理论研究表明深部储层并非是以前人们所想象的封闭 系统、 孤立系统 , 相反为一动态开放的 、 非平衡的复杂 系统 , 许多作用是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在作者 博士论文 深部热流体厘定” 一节中论述了盆地深部
此 相似 , 而具 有 “ 自相 似性 ” 。
虽然存在许多 非平衡现象 , 但并不是说平衡态热
力学 原理 就完 全不适 用 了。因 为平 衡 结构 和远离平衡
强调在盆地范 围内成岩 作用的 自行有序 的排列 和组 建, 即成岩物质的 自行再分配 。下面重点介绍耗散结
构 理论 。
结构是相对较少 的, 而近平衡结构才是广泛的 。
中图分类 号 : 1 .3 . P6 8 10 2 文献标识 码 : A
地质作用是一种巨大而 复杂 的物理 、 化学和生物 作 用 的综合 反应 , 它不 能 以常 规 的实 验 来 模 拟反 应 的 全过程 , 它要求地质学家超越专业和学科的界线 , 采用 各种先进理论和技术进行多方位的综合研究。
・
收稿 1期 :0 11- 5  ̄0 . 1 1 06 作者简介 : 吴富强 (9 4 , , 16 一)男 河南西峡人 , 理学博士 , 在读博 士后 。主要研究方 向: 盆地 动力学。
维普资讯
重庆大 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2o 02直
及 一 系列过 程 ( 学反 应 )且 这 些过 程是不 可逆 的 . 化 , 故 它必定 是一 非平衡 热 力学 和动 力学 体系 。深部储层 也 是一个 十分 复杂 的非 线性 动 力学 系 统 , 在 着有 机 与 存 无机 、 一化 学反应 、 力 流动与反 应 、 结与溶解 、 与 胶 扩散 对 流 、 部 流体与 自生流 体 、 造 与 岩 浆 、 石圄 与 软 外 构 岩
平衡态的 、 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的、 随机涨落的系统才能 从无序向有序状态演化 , 产生耗散结构。 Fats 当代法 国数学家 M ne r 创造的, r a是 ct adl a bt 指 具有 自相似性(d — iir ) s f S li 或膨胀对称性的几何现 m at y 象。所谓 自 相似性就是局部 与整体在形 态、 功能和信 息等方面具有统计意义上 的相似性 , 可适 当放大或 缩 小, 整个结构并不改变 , 即标度 (c ) Sa 不变性 , 形 l 分
就像一 座无 穷嵌套 的迷 宫 。 自组织 临界性 的实质是地 球化学 系统处 于一 种 临界状态 , 这种状 态下 , 在 众多子
系统之间强烈耦合 , 致使局部的微小扰动将 以多米诺
效应 的方式传 播并 放 大 而 遍及 整个 系统 , 即某~ 子 系 统 的微 小 变化( 振动 或 噪声 ) 可能 引起 邻 近子 系统大 的 响应 , 进~ 步触发后 者 邻 近子系统 更大 的 响应 , 直至 波
l 非线性理论简 介
6 0年代 I g e . 0 l 创立 了耗散结构理论 ,O {】 7 年代
H. ae Hkn创立 了 协 同学 ,0年 代 以来 , 8 自组 织 研 究 得 到迅 速 的发 展 , 如储层 研究 中 的地 球 化学 自组织作 用 ,
及整个系统 ; 从而小事件触发大事件, 而且大小事件彼
为什么 中国东部第 三系发现了众多 油气 田, 而西北第
三 系发现 油气藏 却较少 。笔者初 步认为 这是 由于 中国 东 部 、 部 自身构 成 一个 动力 学 、 力 学循 环 系 统 , 西 热 且
摘
要: 随着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人们逐渐认识到深部储层并非是一封 闭、 孤立
的系统, 而是一典型的耗散 系统, 其含 油气性 受深部 壳幔鲒构控制。借助非线性动力学思想, 尝试提 出
“ 深部储 层 动 力学” 一全 新 的概念及 它的基 本研 究 内容和 解决 问题的方 法 。 这 关键 词 : 非线性 动 力 学; 散 系统 ; 耗 壳幔 结构 ; 储层 动力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