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属于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的内容,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让学生在摆姓名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讨论、摆摆、圈圈等过程得出韦恩图的雏形,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体味新知的价值。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建立起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学模型、集合思想、数形结合等策略与方法,其中“模型思想”和“集合思想”是“重叠问题”的核心,在生活中也比较广泛的应用。
该内容的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德育范畴:1.思维严谨:教材编排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和有理有据的推理与表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理性精神:教材选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旨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用严谨的语言表达思想。
通过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加强学生建模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3.数学审美:学生在探索重叠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味韦恩图直观形象的作用,感受数形结合和集合思想的数学美;同时在建立“重叠模型”中感受重叠问题的模型之美;学生在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进一步体悟数学之美。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学会分清主次、抓住本质,思维严谨。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韦恩图,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同时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兴趣。
3. 渗透集合、数学建模和数形结合等思想,匡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言必有据、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_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素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椭圆圈等。
教学过程:一、小故事引出大学问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时候排队的问题。
(从座位上请出了鹤鹤同学)如果从前数鹤鹤是第5个,从后数也是第5个,这个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呢?(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11个,有的说10个,还有的说9个。
)当答案不一样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找计算和画图的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
预设生1:○○○○●○○○○;生2:5+5-1=9师:(指着画图的方法)真聪明,他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他还把表示鹤鹤的这个圆圈涂上颜色。
大家一块儿数一数多少人?师生齐数,一共9人。
而且符合题目要求:从前数鹤鹤排第5个,从后数鹤鹤也排第5个。
教师指着算式5+5-1=9,启发学生互相提问:“这两个‘5’都在哪儿?”“这个‘1’是谁呢?”,并在图中圈一圈。
如图:师引导学生发现:代表鹤鹤的黑色的圆被重复算了一次,而我们班只有一个鹤鹤,所以应该-1。
师:谁还有不同的算法?生:4+1+4=9师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的算式:把9个人分成三部分,鹤鹤前面的4人,鹤鹤后面的4人,再加上鹤鹤自己,一共就是9人。
(如图所示)师总结:今天的排队问题有一个人重复了,多算了一次,要减去。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9~90页。
[教学目标]1.经历用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韦恩图产生的必要性。
2.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
3.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用集合图(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建构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用写真板等。
学具:研究单、同桌操作用的名单、磁板等。
[教学过程]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咱们学校经常组织大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昨天老师在校园里又看到了这样一则通知。
根据通知要求,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活动?怎么算的?预设:学生会想到用10+9=19人。
师:一定是19人吗?(抽生交流)师:这是四年级一班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名单,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
(课本情境图)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同学重复参加了两项活动,那能用10+9直接求出总人数吗?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种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二、合作探究,感知模型(一)动手操作,思维碰撞师:先来进行一个同桌竞赛,这是竞赛内容和规则。
(抽一对同桌到黑板上用大学具板演,其余同桌比赛)(有的同桌会出现争抢的情况。
)你们俩你争我抢的怎么回事?(少重复的几个人)每对同桌的名单中都有重复的这几名同学。
(他们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却只有一个)同桌协商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二)交流方法,分析策略选不同方法磁吸在黑板上,分析不同的解决策略。
师:思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生交流想法,逐步引出韦恩图。
【教学设计】-重叠问题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建设路小学东校刘金宝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9-90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叠部分,解决生括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叠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呼啦圈、小纸片、记号笔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欢迎大家进入今天的数学课堂,同学们,趁着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玩个猜猜看的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可要把眼睛瞪大了仔细看:(课件展示)一对父子加一对父子一共等于几个人?(指名说:4个)为什么是4个呢?(因为一对父子是2个人,再加一对父子就是4个人)你解释的真清楚的,请坐!那接下来可到了验证奇迹的时刻了,请同学们再把眼睛瞪大仔细看:(展示带头像的课件)一共有几人呢?(3人)本来是4人怎么变成了3人,哪3个人呢?(爷爷、爸爸和儿子)问题出在哪?(爸爸身上)怎么出现在爸爸身上了?(课件)(爸爸他既是爸爸又是儿子)爸爸出现了几次?(2次)哦,爸爸重复出现了,所以这里应该一共有3个人。
也就是说一对父子加一对父子可能是4个人,也可能是3个人,当什么时候是3个人呢?(当爸爸重复出现时就应该是3个人。
)同学们觉得好玩吗?(好玩)!想不想再玩一个游戏?(想)一、导入谈话:老师小时候经常玩一个叫抢板凳的游戏,今天就请同学们也体验一次抢板凳的游戏。
有没有同学愿意贡献一下自己的小板凳?(选取两名贡献板凳的同学并邀请他们参加游戏)同学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我们就用猜拳的办法再选取1名同学来参加猜拳游戏(选出4名同学进行猜拳)。
小学数学_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
【教学准备】名单卡片、任务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玩脑筋急转弯吗?(喜欢)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注意听题:有2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为什么买三张票就够了呢?(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引出新课。
师:也就是说爸爸在这里是双重身份,在数学中也会遇到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的《重叠问题》。
【设计意图】:一是借助脑筋急转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
二、经历过程,探究新知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光明小学四年级的同学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参加小记者活动,有的参加小交警活动,已知参加小记者的有5人,参加小交警活动的有6人,那么问题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回答得出11人)师提出疑问:一定是11人吗?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的人数呢?(不一定,有的人这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师: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参加者名单)同学仔细观察这两张名单,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这两张名单上都有李明和张小帅。
)师:也就是说这2名同学这两项活动都参加了,他们2个重复了,那参加这两项活动的实际有几个人?(9人)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在观察这两张名单的时候,是怎样找到重复的这两个人的?(看出来的,体会到了不方便,引发问题。
小学数学_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材分析:智慧广场是以“韦恩图”渗透画直观图方法的延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关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数学素养,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教学准备:课件及姓名卡片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方法课件出示问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个队一共多少个同学?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题目,谁想读题给大家听?生读题。
师:这个队一共多少个同学呢?请思考后解答?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找计算和画图的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一起来看,这位同学写的:5+5-1=9(个)。
请在图上找一找,5在哪儿?并圈一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师:那么这个5又在哪儿?请再圈一圈,并说一说表示什么?师:你发现了什么?生:重叠了。
师:怎么办?生:减去。
师:这位同学和刚才那位同学不一样,请看:4+1+4=9(指那位学生)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个小问题是谁帮我们弄明白思路的?生:画图。
师:是的,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知识,现在我们长大了,不应这么简单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重叠问题,借助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学习重叠问题时的活动经验及知识经验,构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找准学生旧知与新知的街接点,为展开新知的教学奠定基础。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实录与评析
基于核心素养、数学文化和学科德育的教学设计-------以《重叠问题》一节为例五、教学实施过程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学校特色课程图片。
师:我们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
看都有什么?生一边看着课件一边说:机器人、合唱、足球、面塑、篮球。
师:老师在上课前对二年级六班学生学习机器人班和足球班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请看大屏幕。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学机器人的有8人,学足球的有7人。
(教师及时适时评价)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报机器人的比报足球的多多少人?(教师评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生2:报足球的比报机器人的少多少人?(教师评价这个学生真会转换)生3:报机器人的和报足球的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评价非常好,请学生坐下)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报机器人和足球的一共多少人?”的问题。
师:你能列算式解答吗?生:8+7=15(人)教师板书。
师:真的是这样吗?(有学生发现看出其中两个人的姓名出现了两次,重复出现,举手表示怀疑。
教师让学生起立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为了便于观察,我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粘到黑板上,可是得请大家帮忙,念一下名字。
开始学生读名字,教师负责粘贴。
【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渗透点:在本环节中,教师设对教材情境做了改动,以实际班级中学习机器人和足球的名单进行引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初步进行计算,再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中有重复的部分,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欲望】【核心素养(数据分析观念)渗透点:在本环节中,教师出示实际班级中学习机器人和足球的名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整理这些数学信息,提升学生全面观察数据,深刻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真的是这样吗?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敢于质疑。
】二、创造韦恩图、解决问题。
师:这次你发现问题了吗?生1:有两个人两个课程都报了。
生2:有两个人的名字重复了。
师:这样贴还是不能很好的发现,谁能帮我们来整理一下,一眼就能发现这两位同学。
小学数学_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课【边播课件边说】同学们,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学校计划本周周末组织四年级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具体的通知【课件出示通知】自己把通知内容快速的读给自己听【生读】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记录【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参加小记者的有5人,参加小交警的有6人】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参加社会实践的一共有几人?】谁来帮他解决?【5+6=11(人)】和他想法一样的举手。
果真是11人吗?请你再来观察情境图,你又有什么发现?【补充信息出示完整的情境】【指导生口述完整:既……又……】像这种情况下还能用5和6直接相加的方法来解决吗?【不能】像这样两部分有重复的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二、探索新知1、动手操作【对号入座】通过刚才学们的发现和交流我们知道了:参加小记者的李明和参加小交警的李明其实是一个人【贴出李明名帖】;同样参加小记者的王强和参加小交警的王强也是一个人【贴出王强名帖】。
所有参加活动的这些同学都有一张属于他自己的姓名卡片【贴出剩余的卡片】,那你能帮这些卡片对号入座吗?【贴出小记者小交警纸片】。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操作要求【课件出示,老师放慢速度读】对于操作要求你清楚了吗?找一组同桌到黑板前来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
2、学生合作操作,师巡视指导【搜集作品】【快摆完时切换投影】3、全班交流摆法展示:第一组【位置不合适的】你对他们的摆法有什么要说的?【李明和王强摆在这不合适】那你觉得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为什么?【摆在中间,因为他们两个既参加了小记者又参加了小交警】你们也同意摆在中间吗?看来摆在中间的确是个不错的注意。
第二组【位置合适的】这组的摆法行吗?黑板上的呢?【不合适,让他们自己上来调整一下】,下面摆的不合适的也抓紧调整一下。
4、圈一圈看黑板上这样摆你能找到参加小记者的5人在哪吗?一起数一数,师指生数【快速数1、2、3、4、5】参加小交警的6人呢?【数:1、2、3、4、5、6】看来大家心里明白他们分别在哪,但是看起来好像不是太清楚。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在授课之前,我先给学生呈现一个实践情景:小明有一本故事书,他想把书中的故事按照发生地点进行分类,但是有些故事发生的地点相同,该如何分类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重叠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66页至67页,关于重叠问题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重叠问题的定义、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以及重叠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学会用画图和列举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难点是理解重叠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以及一些与重叠问题相关的实际例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小明的故事分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重叠问题。
2. 讲解:讲解重叠问题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一些重叠问题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叠问题。
3. 示范:用一个具体的重叠问题为例,讲解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画图和列举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重叠问题,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解决,然后分享解决过程和答案。
5. 应用:让学生思考重叠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学校举办运动会,有跑步、跳远等多个项目,如何安排比赛顺序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叠问题:1. 定义:两个或多个事物部分或全部重叠在一起的问题。
2. 解决方法:画图、列举。
3. 实际应用:运动会比赛安排。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华有一本故事书,书中有10个故事,其中有3个故事发生在森林里,2个故事发生在海边,1个故事发生在城市,还有4个故事的情节不明确。
请用画图或列举的方法,帮助小华把这些故事按照发生地点进行分类。
2. 答案:森林里:3个故事海边:2个故事城市:1个故事情节不明确:4个故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重叠问题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叠问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重叠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重叠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叠问题的概念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3. 重叠问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能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重叠问题的实质,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家庭成员、学校社团等,引导学生发现重叠现象,激发学生对重叠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叠问题。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如韦恩图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并尝试用所学方法解决。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重叠问题的概念、解决方法及应用。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重叠问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讲解是否清晰、实例是否恰当等。
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是否积极参与,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是否得到培养。
通过以上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实践操作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实践操作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分组讨论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应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5人。
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能力等因素,力求使每组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挥作用。
重叠问题(教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标题:重叠问题(教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重叠问题的概念,学会用集合图和列表法表示重叠问题,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重叠问题的概念,学会用集合图和列表法表示重叠问题。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图和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重叠问题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参加篮球和足球兴趣小组的学生,引出重叠问题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集合图和列表法表示重叠问题,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重叠问题的应用。
3. 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5. 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主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在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的讲解和练习环节。
这部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叠问题概念和解决方法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实施。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并能用集合图和算式两种方法来解答重叠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智慧广场—重叠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用集合图和算式解答重叠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计算重叠部分的数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引出重叠问题的概念。
让学生初步感知重叠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并找出重叠的部分。
(2)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尝试用算式表示出参加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实践应用(1)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用集合图和算式两种方法解答重叠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互相评价,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
4. 巩固拓展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及时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重叠问题的理解。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教师点评,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重叠问题,用所学方法解决,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充分感知重叠问题的概念。
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集合图和算式两种方法解答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践应用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3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青岛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3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智慧广场重叠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重叠问题的概念、分类及求解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1. 重叠问题的概念及分类;2. 重叠问题的求解方法;3. 实际生活中重叠问题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重叠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求解重叠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重叠问题的分类及求解方法;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文具盒、直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分类及求解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重叠问题的求解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叠问题的求解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重叠问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3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青岛版2. 重叠问题的概念及分类3. 重叠问题的求解方法4. 实际生活中重叠问题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巩固重叠问题的求解方法。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一些与重叠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后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智慧广场一重叠问题》(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智慧广场一重叠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重叠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叠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叠问题的概念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3. 重叠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叠问题的概念及其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重叠问题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重叠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重叠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重叠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解决重叠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重叠问题的掌握程度。
2.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以上就是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智慧广场一重叠问题》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它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重叠问题的概念及其解决方法,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公园里的重叠路径、排队时的重叠现象等,引出重叠问题的概念。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叠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叠问题的概念2. 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3. 重叠问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重叠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重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重叠问题。
3. 方法指导:讲解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解决重叠问题。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重叠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叠问题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与重叠问题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2. 学生能运用重叠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方法及应用,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与总结。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附件:教学课件、实践操作材料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出重叠问题。
例如,可以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两个重叠的圆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圆形的重叠部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重叠问题产生好奇心。
二、新课在新课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重叠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有两个集合A和B,它们之间有一些元素是相同的,这些相同的元素就是重叠部分。
小学数学_智慧广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9-90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图画纸,三种颜色的五角形,彩笔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老师听说咱班的同学非常的聪明,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一个脑筋急转弯考考大家,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敢)有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起去看电影,每人都要买一张电影票,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入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生:因为是外婆,妈妈,女儿3个人。
师:你的意思是这个妈妈具有双重身份,她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孩子的妈妈。
同学们太擅于思考了,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擅于思考的优良品质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1.同学们,老师所在的学校在前几天举办了春季运动会,这里有我们学校四年级一班同学参加运动会的报名情况记录。
出示情境图: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出示问题师:谁能很快解决这个问题?生:5+6=11师板书:你反应太快了,说说你的想法。
嗯,有道理。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信息,还有不同的想法吗?(预设:不对,因为有两位同学两项都参加了,应该是5+6-2=9(人)。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说说你的想法。
这是你的猜测,同学们都认可吗?谁还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听他刚才用到了什么词?真棒!板书:重复。
你这里的“重复”是什么意思?师:像张海明、王立这样既参加了跑步比赛又参加了跳高比赛就是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初步渗透集合思想,在活动过程中体会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
3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画图纸等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出示秋景大雁图)秋天来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大雁飞的时候总是会排成一行。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图上的这一行大雁,里面还有一只穿花衣服的大雁呢,从前面数它排第6,从后面数它排第3,小朋友们你能说出这一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吗?2解决问题请你再仔细地读一遍题目,举手说说你的想法。
(生回答8只或9只)(1)演一演老师要找坐的最端正的一排同学来表演大雁,花雁是从前面数的第6位,请你举手,戴上头饰,那么,花雁是从后面数的第3位,我们再从后面数1、2、3,还是你。
这样我们一起再数一遍,(齐数)从前面数,1、2、3、4、5、6,从后面数1、2、3,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大雁,1、2、3、4、5、6、7、8。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大雁,就列算式6+3=9(只)(板书)这样对吗?生:不对!花雁数了两次。
要只数一次(少数一次)(2)摆一摆为了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请你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来根据题目的信息和我们刚刚的表演来摆一摆(比如用○代替花雁,用△代替其他大雁),摆好之后,数一数一共摆了多少个图形,也就是多少只大雁。
学生摆图形,展示部分作业,在黑板上摆一摆。
A 摆9个的,从前面数花雁排第6,从后面数花雁排成第几了?(第4)这样跟我们的要求就不对了。
B 摆8个的,从前面数花雁排第6,从后面数花雁排第3,跟题目要求一样,这样花雁被数了几次?老师在摆的图形上标出数的顺序,标明花雁被数了两次。
△△△△△○△△我们从前面数一数,数6个,从后面数一数,数3个,再一起数完,一共有多少个图形呢?(3)画一画现在请你把摆的图形画下来,这样是不是又快又清楚了?画○代替花雁,画△代替其他大雁,看看你画的是不是和摆的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发表时间:2018-09-13T16:27:33.7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1期作者:张玉娥
[导读] 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烟庄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25250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重叠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叠部分。
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姓名卡片、彩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没有具体人名)。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选择并板贴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师:怎样计算呢?
生:10+9=19(人)。
师及时板书。
2.制造认知冲突,引入课题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发现重叠问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重叠问题呢?让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情境图,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1.组织“抢姓名”游戏比赛,制造矛盾
出示比赛规则:两人一组,左边同学代表小记者,抢参加小记者的10人,摆好;右边同学代表小交警,抢参加小交警的9人,摆好。
姓名卡片就在信封里,看谁最先完成?
找两人到前面来比,把抢的结果板贴在黑板上。
(为板书及韦恩图的创建做准备。
)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评价。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学生利用学具“彩圈”动手操作,创造出直观集合图形,体验简洁美。
(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利用教师准备的教具圈一圈,其他的在下面圈。
教师巡视指导。
)
展示交流:利用黑板上的作品,指图让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介绍“韦恩图”的来历,渗透集合思想。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间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三、深入探究,总结方法
1.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根据韦恩图,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10+9-4=15(人);6+5+4=15(人)。
引导学生交流算法,理解算式,加深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理解。
2.深入探究,提炼方法
追问:如果重叠部分有 5人呢? 6人呢? 7人、8人呢?最多是几人?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
全班交流。
10+9-4=15(人);10+9-5=14(人);10+9-6=13(人);10+9-7=12(人);10+9-8=11(人);10+9-9=10(人)。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能总结出它的计算方法吗?当两部分有重复时,到底该怎样解决?两人讨论后,汇报交流。
总结方法:两部分之和减重叠部分。
(板书。
)
评析:通过重叠部分数量的变化,列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解决重叠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总结。
评析: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全面回顾总结,积累活动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策略,从而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五、板书
重叠问题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10+9-4=15(人)
总结:两部分之和减重叠部分。
评析:突出重点,展示过程,明确方法。
评析:突出重点,展示过程,明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