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隐者不遇教案

合集下载

三、《寻隐者不遇》教案:古诗背诵

三、《寻隐者不遇》教案:古诗背诵

三、《寻隐者不遇》教案:古诗背诵古诗背诵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寻隐者不遇》并了解诗歌背后的含义。

2、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原文阅读:让学生阅读《寻隐者不遇》的原文,并正确读出每个字的音。

同时,教师可以将同音字和多音字讲解清楚,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2、诗歌赏析:教师可以分析《寻隐者不遇》背后的意思和文学特点。

同时,也可以结合唐代文学的特点来讲解这首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3、文化内涵理解: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作品与当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相互关系,以增强对这个时代的理解。

4、与生活结合:善于将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从诗文中学习人生哲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体悟人生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1、其中难点在于对于唐代文学及其特点的介绍,让学生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环境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2、对于学生来说,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需要耐心地讲解,让学生对每个语言点都有更好的理解。

四、教学作业1、作业一:阅读《寻隐者不遇》,理解意思,并朗读一遍。

2、作业二:查找唐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并对其中一篇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

3、作业三:与唐代文学相结合,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发表到课堂上。

五、教学方法1、阅读法:教师通过阅读让学生逐步了解《寻隐者不遇》的意义和词汇含义。

2、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诗歌的有关背景和文学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

3、讨论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体会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古代文学作品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因为这些作品中充满了人文、智慧、美和温情,能够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精髓。

《寻隐者不遇》教案实用10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实用10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实用10篇《寻隐者不遇》教案 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寻隐者不遇课时目标:基础性目标: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

完成目标1、2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

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

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

(学生小组合作学*,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3、完成《补充*题》三三、质疑问难,讨论释疑完成目标5、6、71.学生就刚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

2.教师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1)“云深不知处”中的“深”是什么意思。

(2)诗中的隐者到底是何许人也?3.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

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

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

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

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贾岛。

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

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

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十分精妙。

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

而且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情绪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说――读――演”四个步骤来进行。

“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习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二、初读课文。

一年级语文教材寻隐着不遇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材寻隐着不遇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材寻隐着不遇教案教案一年级语文教材《寻隐者不遇》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教材内容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小孩寻找隐者,虽然没有找到,但是从童子的话中表现出了隐者的高洁品质,教育学生与高尚的人交友。

1.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美,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1.1.3 教学重难点:理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意思,学会本课的生字。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分析2.1.1 课文背景:本文选自《汉语言文学读本》第一册,是一篇描写寻找隐者的故事。

2.1.2 课文结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孩寻隐者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小孩与童子的对话,第三部分是童子的话。

2.1.3 语言特点:课文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内容分析3.1.1 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语言美。

3.1.2 辅助内容:学习生字,进行朗读、复述、讨论等活动。

3.1.3 拓展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了解隐者的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1.2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灵活运用。

4.1.3 了解隐者的品质,学会与高尚的人交友。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意思。

5.1.2 学会本课的生字。

5.1.3 体会课文语言的美。

5.2 教学重点5.2.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美。

5.2.2 学会本课的生字。

5.2.3 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课文课件或黑板6.1.2 生字卡片6.1.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 学具准备6.2.1 课本6.2.2 笔记本6.2.3 彩色笔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 教学环境准备6.3.1 安静、整洁的教室6.3.2 每个学生有一个独立的座位6.3.3 教学设备正常运行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6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6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6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篇一课时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

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二、读。

(读通古诗)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

(板书:读)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

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

(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重点解决:(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

(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

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

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

(云雾缭绕。

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14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14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14篇)《寻隐者不遇》篇1教学目标:双基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

《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1、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

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1、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2、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4、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1、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2、集体交流。

寻隐者不遇教案导入(优秀5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导入(优秀5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导入(优秀5篇)寻隐者不遇教案导入篇一《寻隐者不遇》是部编版一下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中的一首古诗,贾岛所作。

这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的焦急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隐者的无限仰慕之情,教学中课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懂古诗,读出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对本次教学实践,我做了以下反思:一是我用什么教学方法达到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二是我为什么认为这些方法能够达到这些目标?我是用教授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的。

第四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首古诗:《静夜思》,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对于划分节奏已有初步的感知,对于本首诗的节奏已有一些基础。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

通过示范朗读,可以再次强化学生读出节奏感,再通过角色扮演法,学生演读古诗,可以身临其境,入境入情,在自然中由景到情。

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诗境,走进诗人。

也正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

一是我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二是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教学意味着什么?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还有一些孩子的后鼻音ong读不清,容易和后鼻音eng混淆,平翘舌音有些分不清,比如“师、只、山、中、知”是翘舌音,“下、采、在、此、子”是平舌音。

对于读出清幽的山中意境,有些学生还是达不到这个目标,学生的感情并不能全然表达。

这意味着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将教学内容做删减,可以减少识字环节的反复交流,点到为止,识字环节精简一些。

在错音的时候需要及时纠正并且可以采用同音字去强化,或者通过后鼻音的字去区分。

对于诗意不需多讲解,一年级的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喜爱,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以打节拍读,可以同桌合作互读,可以更多形式的朗读去实现教学目标,寓难点突破于无形中。

这需要慎重设计教学。

一是我的课堂教学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我的教学目标?二是我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一些调整?我认为我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有90%。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

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

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

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

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

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

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

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

“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

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探究唐诗词——寻隐者不遇教案

探究唐诗词——寻隐者不遇教案

探究唐诗词——寻隐者不遇教案。

一、课堂教学目标1.了解《寻隐者不遇》的写作人杜甫,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2.了解《寻隐者不遇》的文学特点,包括题材、意境、语言艺术等。

3.理解《寻隐者不遇》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课堂教学重点1.教师引入唐诗词的背景和《寻隐者不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历史、文人墨客、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寻隐者不遇》的文学特点,如诗的结构、意境描写、语言艺术等方面。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寻隐者不遇》的主题,认真体会寻找不遇者的情感寄托,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表达情感。

三、课堂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文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文学史的概述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文化。

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词的流行、唐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唐诗词创作的主题和形式等方面。

2.分析《寻隐者不遇》的文学特点,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诗的结构、语言艺术、意境描写等方面。

通过分析诗人对寻隐者的描述,也可以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寄托和心理变化等。

3.深入理解《寻隐者不遇》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练习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寻隐者不遇》的主题。

学生应该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认真体会寻找不遇者的情感寄托,以及通过文学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通过学习探究《寻隐者不遇》教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文化,而且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这篇唐诗的文学特点,同时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寄托。

这样的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培育优秀文学艺术人才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唐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而杜甫的《寻隐者不遇》更是其中的佳作。

通过深入了解这篇诗歌的文学特点和主题内涵,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

让我们一起爱上唐诗词,享受中华文化的瑰宝吧!。

一、《寻隐者不遇》教案:唐诗精选

一、《寻隐者不遇》教案:唐诗精选

一、《寻隐者不遇》教案:唐诗精选唐诗精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将进酒》、《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

2.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创作唐诗的能力。

4.提供拓宽思路、促进思维发展的途径。

5.强化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6.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唐代两位著名诗人李白、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将进酒》、《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为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鉴赏和理解唐代诗歌的韵律、韵脚、语言、意境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8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并询问学生对唐诗的印象和了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接着,教师通过幻灯片和相关资料,向学生简要介绍唐诗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重点解释韵律、韵脚、语言和意境等方面。

此外,还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李白、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将进酒》、《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等。

3.学习案例(30分钟)在此环节,教师将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来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兴趣挑选部分唐诗进行讲解和欣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

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逐句默读原诗,感受诗歌的韵律、音韵、语言和意境,分析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和形式。

学生们还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简述出来,通过课堂交流,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诗歌之美。

4.个人创作(30分钟)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会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选择一首唐诗,进行个人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例如如何挑选主题、如何运用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如何通过语言营造意境等。

创作结束后,教师会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诵出来,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交流。

结束教学环节后,教师将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和总结。

寻隐者不遇教案范文

寻隐者不遇教案范文

寻隐者不遇教案范文寻隐者不遇教案范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寻隐者不遇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

“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遇,遇到,碰到。

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二、初读古诗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三、精读古诗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

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

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

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教案1教学目标: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题、研题1、寻?隐?遇?2、想想题目的意思3、引导质疑二、研读课文1、反复读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3、议:什么意思?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三、探究问句1、出示答句2、想问句3、分组汇报4、对话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四、书写指导重点指导药、深五、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六、课外作业给古诗题画板书:1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案2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初读得其韵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

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

)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

(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

)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小学三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精品教材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精品教材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精品教材教案三篇《寻隐者不遇》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

诗句虽然浅显,但耐人寻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精品教材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精品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想象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

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2、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画面,由这几幅画你们想到了哪些诗。

(出示学过的古诗插图)3 、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寻”,怎么理解?什么样的人才称为“隐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称为“隐者”?“不遇”什么意思?现在你能自己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了吗?二、读通古诗,读懂诗意1、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

现在请大家读古诗。

指名读。

(1)读好了诗,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诗人 )松下问童子,( 童子)言师采药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童子)云深不知处。

男女生组合读(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诗人会问些什么呢?(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什么了?( )言师采药去。

到哪里去采药的?(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云深不知处。

(3)现在你可以连起来说说诗人的意思了吗?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

语文教案寻隐着不遇

语文教案寻隐着不遇

语文教案-寻隐着不遇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

熟悉“寻、隐、者、遇、药”5个字。

2。

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进程: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咱们已经熟悉了唐朝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今天,咱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熟悉一名唐朝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觅、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碰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碰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何没有找到?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

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门生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小徒弟。

师:老师。

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4.按照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当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诵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演出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情感地朗诵全诗,读出节拍。

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板书设计教案点评: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练,文字精练,诗句包含着丰硕的情感。

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情感”而设计。

引导学生按照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寻隐者不遇 古诗教案

寻隐者不遇 古诗教案

寻隐者不遇古诗教案教案标题:寻隐者不遇古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特点。

2. 理解并欣赏《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寻隐者不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3.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寻隐者不遇》原文和翻译。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对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创作有什么了解?探究:1. 分发《寻隐者不遇》的原文和翻译给学生,让他们先阅读原文,了解大致意思。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3.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运用,如山水、鸟兽等,让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4.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如对人生的无奈和追求等。

拓展:1. 邀请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寻隐者不遇》,培养他们对于古诗的语感和节奏感。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自己理解的古诗主题和情感表达进行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古诗的感悟和体会,鼓励他们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1. 总结古诗《寻隐者不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于人生的启示和意义。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古诗,提高其文学素养。

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于《寻隐者不遇》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诗,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特点,理解并欣赏《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培养了学生对于古诗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其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如何把“话”变成“画”。

(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学法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1.抓字眼、明诗意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提问题、想诗境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语文 -寻隐着不遇_一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 -寻隐着不遇_一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寻隐着不遇_一年级语文教案.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

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小徒弟。

师:老师。

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

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板书设计.教案点评: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十一小徐学军
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题材相近的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学诗情境。

二、导入:同学们,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去细细探究,就
会有一行不到的收获。

上节课我们就从《推敲》一文中,了解到“推敲”
一词来源于贾岛的诗句(学生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贾岛另一首有名的诗:《访隐者不遇》。

(师板书题目)请
同学们边书空边想:从题目中你能读到什么?(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孩子
们理解诗题:访------拜访、寻访;隐者------隐居的人;不遇------没有见
到、没有遇见。


三、学习课文: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师在荧屏出示诗句)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一学生)请其他
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不准的字音请帮他纠正。

(师生共议,如有不准的
字音,请该同学再读;如字音读准了,就全班齐读一遍。

)同学们刚才注
意了读准每个字音,这是学诗的好开端。

(教师相机板书:字音)
2.指导读出古诗节奏美。

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师读并配头脑的晃动)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引导孩子评议:读诗还必须注意节奏,教师相机板书:节奏)古诗的
节奏美,像音乐一样流畅、优美,你们能像老师那样再把这首诗读一读
吗?(指名读、齐读)注:以上两个环节可以合并教学。

3.读懂诗句诗意,体会语言美。

(1)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古诗中感受到了文字的音韵美,现在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了解古诗的语言美。

(师板书:诗意)谁能把贾岛这次的寻访
经历说一说?(指名回答,师引导理解:言------说;只------就;云深------
云雾迷蒙。

)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整首诗的意思再讲一讲?(指名回答)(2)贾岛的这次寻访经历是用什么样的形式写下来的?(生:问答的形式)贾岛“三问三答”很巧妙地藏在了诗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我建议同
桌的两个孩子说一说,认为自己不错的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学生们自由
练说,师巡视参与。

)请两位同学为我们表演一下。

(一组演后,请一孩
子做贾岛,自己指名找一位童子,再演)我们来对读一次。

徐老师是去
拜访的贾岛,你们就是诗中的童子。

(师:松下问童子,生:言师采药去,师:师往何处去?生:只在此山中,师:师在山何处?生:云深不知处。

)刚才的对话和原诗比较,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孩子体会古诗语言的精
炼。

)古诗的语言,美在简炼、生动,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

(3)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出诗人心情的起伏变化(板书:诗情)。

贾岛满怀希望而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回答使他有些失望,“只在此山
中”让诗人在失望中又萌希望,“云深不知处”,诗人只能失望地望山兴
叹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贾岛这种心情的起伏,再次读读这首诗吧。

(配
乐读)
四、探究“不遇诗”,体会隐者、访者之情,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1)古诗不但音韵美、语言美,最大的魅力还在于它给了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这就是古诗的意境美。

(板书:诗境)老师在学习这首古诗时,遇到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跟大家分享一下。

(出示几首不遇诗题)你们看了有
什么发现什么疑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发现谈疑惑)看来这“不遇”
大有考究,“隐者为何隐居?访者为何把不遇记下?”,就让我们再次深
入到贾岛的诗中,寻找心中的答案。

(2)(出示贾岛诗)请大家细细读诗,想想贾岛诗中的隐者在哪里?题目告诉我们他去------(生答:访隐者),松下问童子,问谁的去向?言师采
药去,“师”指何人?谁在此山中?最后云深不知处的又是谁?(引导
孩子发现每句中都隐藏着隐者形象)隐者为什么隐得如此之深,使人访
而不遇呢?我们要结合古时的环境来理解。

唐朝时的隐逸风气很浓,许
多人都曾到山中隐居。

我们熟悉的诗仙李白也曾经是隐居中的一员。


天,李白在山中接待了一位访客,把自己隐居的原因、隐居的心情都写
了下来。

(师课件示《山中问答》)大家来自学一下这首古诗,多读几遍,
看谁能有所发现?(学生自学,师巡视参与)请学生读诗,生读一句,
师解释一句。

)谁来谈谈李白为什么要隐居?(从“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体会)李白的隐居心情从哪个字看出来?(生答:闲)
你怎样理解这个字?(悠闲、自由自在的生活)
(5)现在回过头来看贾岛诗中的隐者,(师出示贾岛诗)你对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生谈自己的理解,结合“采药去”理解,隐者在山林隐居的
闲适生活)注:学生水平高的话,可以讨论:隐者是个怎样的人?(6)贾岛没有遇到这样一位超凡脱俗的隐者是一件很让人扫兴的事,难道只是扫兴、失望吗?来,我们先看看,李白拜访戴天山道士时也不遇,可
是他记下了自己所遇到的------。

(师出示李白《访戴天山道士》节选,
学生自读)他在路途中------听到了------犬吠(师指:犬吠,生答:犬吠
水声中),看到了(生答:桃花带露浓)在茂密的树林里不时看见(生
答:树深时见鹿),小溪旁(生答:溪午不闻钟),路旁的竹林(生答:
野竹分青霭),远山上(生答:飞泉挂碧峰),李白一路看到了这么多清
新优美的景物,贾岛呢?
(8)(师播放“云雾图”,诵读贾岛诗)谁来谈谈贾岛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
(生答:云、雾、松、童子)第一行诗告诉我们,他遇到了------(生答:松,师板画松树),他遇到的是怎样的松?(生答:青翠欲滴的松树,苍劲的松树等,师可引导用《三顾茅庐》中的“疏疏朗朗”形容)哪句告诉我们,他还看到了山?(生答:只在此山中,师板画山景)看到了怎样的山?(生答:雄伟的山,蜿蜒起伏的山、连绵起伏的山、千姿百态的山等)贾岛还看见山中弥漫着------(生答:壮观的云雾,千变万化的云雾,白茫茫的云雾等)此时的贾岛,不遇的失望心情也许会转化为------(生答:
高兴、愉快)面对如此美景,贾岛可能还会遐想:隐者现在会在山中何处,他又会遇到怎样的一幅美景啊。

贾岛在另一首诗里,这样记录自己的心情(师板书:一川风景好,恨不有吾庐,学生读)贾岛遗憾自己不能住在这里,这种遗憾恰恰是一种深深的向往,云雾深深中,贾岛的心和隐者的心相遇相通了。

三、背诵回味。

于是,贾岛挥毫写下了“访隐者不遇”,(师播音乐)让我们一起吟诵他的诗句,让我们在诗中和隐者、贾岛来一次心灵的相遇吧!(指名诵读,师生同诵)学到这里,孩子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谈学习收获)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丰收日。

这节课,我们赏读了古诗《访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的古诗。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让我们深入了解它,做个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吧。

(下课)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