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教案

合集下载

“格物致知”教案

“格物致知”教案

“格物致知”教案第一章:格物致知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应用1.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格物致知的方法和应用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介绍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1.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3.3 案例分析:分析格物致知的方法和应用,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1.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格物致知的实际应用场景,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第二章:格物致知的实际应用2.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2.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问题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通过案例介绍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2.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2.3.3 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问题2.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经验和感悟第三章: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3.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掌握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3.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方法和技巧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解决问题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介绍格物致知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3.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方法和技巧3.3.3 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解决问题3.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经验和感悟第四章:格物致知的哲学思考4.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与哲学思考的关系掌握格物致知的哲学思考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4.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与哲学思考的关系格物致知的哲学思考方法和技巧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哲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介绍格物致知与哲学思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4.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哲学思考方法和技巧4.3.3 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哲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4.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经验和感悟第五章:格物致知的实际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的实际案例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5.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的实际案例分析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问题5.3 教学步骤5.3.1 导入:通过案例介绍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5.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方法和第六章:格物致知的科学研究6.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6.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案例分析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6.3 教学步骤6.3.1 导入:通过案例介绍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6.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6.3.3 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6.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经验和感悟第七章:格物致知的日常生活应用7.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智慧7.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分析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7.3 教学步骤7.3.1 导入:通过案例介绍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7.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7.3.3 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7.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经验和感悟第八章:格物致知的跨学科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8.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实际案例分析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运用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跨学科问题8.3 教学步骤8.3.1 导入:通过案例介绍格物致知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8.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运用8.3.3 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跨学科问题8.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经验和感悟第九章:格物致知的现代意义9.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9.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现代社会问题9.3 教学步骤9.3.1 导入:通过案例介绍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9.3.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9.3.3 实践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现代社会问题9.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经验和感悟第十章:格物致知的综合应用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了解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的综合应用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在综合应用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10.2 教学内容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的综合应用案例分析格物致知的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目标应具体、可测量,并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明代名臣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选段。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心学文章,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讲述了应有格物和目的论的含义,后三个部分阐述了致知和知行并进的关系。

通读全文,发现本文的核心思想是“知识来自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实践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阳明的思想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目标:1.通过对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2.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观察下面的图片,大约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批判性思维: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

让学生对中国书法的审美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出示文章,并引导学生做“读前思考”活动,鼓励学生在读之前先花两分钟时间,列出自己想到的问题或者思考点。

读完全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述练习。

让每个学生口述自己的理解,以此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思维拓展1.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找出两个与“格物致知”相关的成语及其含义。

2.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出“知识来自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实践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这个思想的核心表述。

通过对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巩固固有内容使用“语文小故事”环节,向学生介绍一些心学家,理解心学家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小故事的传递,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五)作业布置布置可以自己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格物致知’一段经历”的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

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思考、交流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思考、交流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思考、交流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感受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或展示人物图片)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谈作者的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

二、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

(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2、汇总、概括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讨论。

突出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要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填写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8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8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8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8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白水县城关一中卢玲设计思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本文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读书人的头脑”。

深刻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文化的一部分”。

结尾提出了对一代人的希望。

故我采用三步曲教授此文:第一步圈点法。

让学生自渎完成重点内容的筛选和观点的提炼,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实验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第二步讨论法。

对本文论证方法的学习以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每组自行指定发言人进行交流,此举是让学生学会辨别道理和事例论据,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此环节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第三畅所欲言,讲述自己积累的“实验”故事,使认知更深刻,使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更深入的理解实验的重要性,把实验精神贯穿到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求知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求知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一种通过观察周围物体及其变化,以此来识别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张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只有通过格物,观察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属性,从而获取知识和智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育单元,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此次单元设计,旨在通过举例和思辨,引领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使学生在掌握手段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他们对物质世界本质与规律认识的能力。

接下来,我将分别从课前预习、授课过程、学生作业和教学总结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优秀教案。

一、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论语》、《大学》《中庸》等古代经典名著中提到的格物致知精神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关键词汇。

让学生了解这些经典作品中的中心思想和重要著述,和格物致知精神的发展历史和作者对其的解读。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把格物致知的思想应用到实际中去,能否在现代人的工作与学习中发现其中的价值。

二、授课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精确的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探讨。

首先,以将活生生的事例来帮助学生了解格物致知的内涵,如产生静电时的物理原理、反应树木生长规律的环境条件以及掉头发的原理等。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并围绕学生们的描述发起相应的关于格物致知的提问,以此展开讨论。

同时,教师还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的方式,进一步地通过观察与科学推理的方式来挖掘发现背后的规律,最终理解事物背后的本质属性与规律。

三、学生作业在学生作业中,教师主要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阅读一张杂志或新闻文章,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知识点,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探索它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格物致知”教案

“格物致知”教案

“格物致知”教案“格物致知”教案 (⼀)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能⼒训练点 理解本⽂运⽤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法。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的学习,让学⽣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名有开拓精神的⼈。

(四)美育渗透点 本⽂作者针对中国学⽣这⼀特定对象,引⽤富有中国⽂化特⾊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

我们从⽂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化的博⼤精深令美。

⼆、学法引导学习本⽂,可让学⽣⾸先认真阅读课⽂,领会句意、节意后,结合书后练习⼀,从整体上把握⽂章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实际,深⼊理解本⽂的论点,让学⽣⾃觉养成“格物致知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本⽂运⽤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法论证中⼼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3.疑点:本⽂作者的.写作⽬的仅限于向⼈们介绍“格物致知”的意义吗?, 4.解决办法:对于“重点”宜让学⽣在⾃读⽂章后,结合议/lw/Index.html>论⽂三要素知识⾃我理解体会;“难点”在⽂中阐述得已⽐较具体、清楚,只是需要教师进⾏强调指出,以加深学⽣的认识;⾄于“疑点”,这是在初读⽂章或是对⽂章不甚理解的时候,可能产⽣的。

只要让学⽣带着这⼀“怀疑”,反复读课⽂,答案也是不难得出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师⽣互动活动设计 1.学⽣⾃读课⽂,在了解⽂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深⼊理解课⽂后,激发学⽣努⼒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步骤 (⼀)导⼊ 列举现实⽣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初步分析这⼀现象产⽣的原因,进⼊本课的学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意义;2. 能够理解“物”的概念,了解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3.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观肯定、客观否定原理,明确认识知识、文化的局限性;4. 能够理解哲学思维方式,运用哲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1. 在探究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过程中增强对现实的敏感性;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思维品质与学习方法》第一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学习哲学的入门单元,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观肯定、客观否定原理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等。

三、教学方法3.1 概念定义法教师首先会引导学生探究“物”的概念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我们的影响,接着将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进行概念定义,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故事比喻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比喻的方式,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

3.3 问题解答法在学习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上,通过区分知识与认识、本体和现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认识和本体的认识。

3.4 推理辩证法在学习辩证唯物主观肯定、客观否定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推理辩证法,以批判的思维态度反思自身认识,明确认识知识、文化的局限性。

四、教学手段4.1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图表、影像、录音等资源完美地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直观的图像世界,增强教学效果。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1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1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优质8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优质8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优质8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学习议论文的阅读方法,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

3、学习“格物致知”精神,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努力做一个具有实践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教学难点: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文并释题。

二、作者简介。

重点谈其成就和身份,引发阅读兴趣。

三、思路探究。

1、学生默读,进入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理清文章思路,同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归纳文章的思路,点拨明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四、重点探究——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1、从课文结尾处的结论入手,引导学生探究。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和结尾两方面意义相联系的语句或段落。

3、交流探究结果,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指导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五、发表创见。

讨论:作为一个中国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2)一、学习目标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学习方法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三、重点难点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四、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了解作者。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9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本文从反而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世界;从正面论证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论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来展开论述并归结出论点:在研究学术中、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建议“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

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

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

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说理方法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

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

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思想路线,也是孔子提出的“四端”中的第一端。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认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和认识的方法。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还将其列为高中教育必修课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

该篇文章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也是一篇很好的素材,适合拓展课上内容。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教案的设计。

一、课程核心思想阐释:1. 了解“格物致知”的概念及儒家思想;2. 解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文学形式及其思想内涵;3. 探讨“应有格物致知”的不同层面。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1.掌握“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文学形式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3.通过课文学习,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三、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通过图文展示儒家经典《大学》的核心内容——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通过讲解课程的背景,使学生对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知。

2、语篇阅读通过全班共同朗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艺术语言和张弛有度的体裁结构,从而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着重让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格物致知”的思想内涵。

从文字中找到“物”“知”“学”“贵”“明”等关键字,并进行文字解析,从而梳理文章的思想脉络。

3、文学鉴赏让学生观赏几幅人物画,谈一谈这些画中的人物素养有哪些相通之处,明白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应有格物致知”的高级境界。

学习欣赏课文,了解其中心理表达、象征、讽刺等文学手法的运用。

通过分组分配选段并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的生动形象和夸张手法感受文学艺术之美。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精选9篇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能力目标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突破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

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

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突破方法:设计语文活动: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

重读《绿色蝈蝈》,回忆《昆虫记》的内容,并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两篇文章,亮出你的观点。

不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很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

让学生在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

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3.语文活动。

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格物致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它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漫长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今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应有的格物致知精神。

而该精神实际上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完美诠释:通过启发学生发现世界与自我的不同之处,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奥妙,最终让他们逐渐成长为思考、创新和贡献的人才。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2、探究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和应用价值;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4、培养学生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热爱学习、勇于探究和创新。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0分钟)(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认为格物致知是什么?(2)老师解释格物致知的概念和涵义,引导学生了解该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

2、知识介绍环节(20分钟)(1)老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格物致知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完成格物致知的笔记,形成框架式的思维导图。

3、应用拓展环节(30分钟)(1)老师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研究格物致知的具体应用,分析其价值和意义。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篇关于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价值的小论文,并在课堂上交流和分享。

4、教材拓展环节(20分钟)(1)老师引领学生开展课堂调研,总结和梳理现代教育的格物致知教学模式和运用案例。

(2)学生集思广益,完成教学模式和案例的统计表格,以便后续复习和应用。

5、课堂检测环节(20分钟)(1)老师通过赛马赛的形式、抢答、表演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

(2)根据学生的表现,老师进行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深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同时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四、教学形式和要求1、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小组合作、课堂调研、赛马赛、抢答、表演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具体来讲,“格”是从事物的本质到现象的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物”则是指实在的事物本身,“致”则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知”则是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即达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格物致知”便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来不断拓展个人认知的边界,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事物本质: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即追寻事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探寻事物的原理和本质。

2.培育内在情感素质:在认知和探究事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沉稳、内敛、恬静的个性素质,以此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认识水平。

3.注重经验和实践: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基于直觉的感知和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演绎,因此,人要不断进行探寻和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格物致知”思想的意义1.唤醒人们的“自我认知”: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情感素质培养,提醒人们要不断探究自我,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探求,让个人能够自我超越和提升,从而得到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认知。

2.建立“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在具体经验中不断地提炼和认知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实践和经验是知识和信仰得以相互促进和交织的必要途径。

3.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人要从事物的本质和实践经验出发,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事物。

4.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那么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含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事物深入探究、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态度。

3. 引导学生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认识其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体会“格物致知”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将“格物致知”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观察和反思。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如关于“格物致知”的文献、案例等。

2. 准备教学课件,展示“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

3.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起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典型案例,让学生感受“格物致知”的精神。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分享个人见解的勇气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格物致知”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哲学家、学者或行业专家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格物致知的教案

格物致知的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理解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议论语言的准确性。

4.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二、教学重点:1、学会借助题目找中心论点;2、结合课文体会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你知道20世纪最伟大的10大科技发明是哪些吗?(飞机、坦克、火箭、机器人、原子弹、太阳能电池、激光、个人电脑、人造心脏、克隆技术)同学们,你是否意识到当代这些重大的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呢?中国学生“高分低能”,中国人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何在?今天让我们和继杨振宁后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2、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或是写的时候可能写不准的字;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字:肇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议论文题目的作用:论题;论点)3、再读课文,了解结构及本文的论证方法。

A、默读课文,思考本篇文章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怎么样学习格物致知分析问题(本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解决问题(结论):提出希望B、自读思考,结合课文实例探讨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王阳明“格竹”以失败而告终举例论证对竹的研究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4、三读课文,体会议论文文体特点议论文行文结构的严密性用语的准确性:表限制性的词语;关联词的运用如,“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中“不论……,还是……,都……”表条件关系,强调怀疑求真的态度和和实践精神的重要性。

八年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八年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八年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

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可让学生首先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句意、节意后,结合书后练习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本文的论点,让学生自觉养成“格物致知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3.疑点: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仅限于向人们介绍“格物致知”的意义吗?, 4.解决办法:对于“重点”宜让学生在自读文章后,结合议/lw/Index.html>论文三要素知识自我理解体会;“难点”在文中阐述得已比较具体、清楚,只是需要教师进行强调指出,以加深学生的认识;至于“疑点”,这是在初读文章或是对文章不甚理解的时候,可能产生的。

只要让学生带着这一“怀疑”,反复读课文,答案也是不难得出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蔓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

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
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
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Yang明“格物”失败告终。

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

王Yang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
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Yang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
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

“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

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
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

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格物致知”教案]相关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