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异模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
技 术效 率 ,测 度创 新投 入与创新 产 出之 间的转换 关 系。 国内学者对 高新 技术 产业技 术创新 的研 究主要
从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两个角度来进行的。在创新能力方面,蒋殿春 和夏 良科¨ 测算了外商直接投
资对 中 国高 新技术 产业 的作用 ,考 虑到不 同所有 制企 业创新 能力 的不 同 ,验 证 了外 资 的影 响 因企业性 质 的不 同而 不 同。蒋殿 春和 张宇 _ 2 通 过 对 中 国高 新技 术 产业 面 板数 据 的分 析 ,探 讨 了技 术 外溢 效应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 2 4
第8 期 ( 总第 3 5 7期) 2 0 1 3 年8 月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s e a r c h o n Fi na nc i a l a nd Ec o no mi c I s s ue s
N u m b e 8 f G n e r a l s 1 N 。 3 5 7 )
.
Au g u s t 2 01 3
,
・
产 业组织 ・
中 国高新 技术产业技术 创新效 率 的区域差异分析
— —
国内外电子防静电标准技术差异性的探讨(精)
国内外电子防静电标准技术差异性的探讨
本章仅对各标准体系及技术不同方面进行探讨,对技术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提出其发展趋势。
(1)标准体系适用范围
美国ANSA/ESD S20.20《静电放电控制程序》、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340《静电》是涵盖了电子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存储、运输等,并汇集产品、工程、技术、培训、质量体系及认证等方面内容的完整和综合性的标准体系,是电子静电防护的纲领性文件,被国际所通用。当前国际各国涉及静电敏感电子产品的贸易、技术、质量、认证等方面工作,基本是依据这两个标准体系。
我国标准(GB)、军标(GJB)、电子行业标准(SJ)尚无形成各自完整的防静电标准体系,都是产品、技术要求、质量检验、培训或是其它单一内容标准,存在适用范围窄、不系统、相互不衔接、不能作为开展防静电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与国际接轨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推广使用中存在很大局限性。目前我国急需制定出象ANSI/ESD S20.20或IEC61340-5-1那样综合性并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或电子行业防静电体系标准,以指导IT企业相关工作。
(2)重要技术比较及改进
1)静电防护材料的划分
ANSA/ESD S20.20《静电放电控制程序》、IEC61340《静电》等标准将静电防护材料分为:静电耗散、导静电、静电屏蔽、低起电性四种类型,并对其技术参数做了统一规定。
我国标准(包括国标、军标、电子行业标准)对静电耗散、导静电、静电屏蔽材料参照 ANSA/ESD S20.20、IEC61340等做了划分(国内各标准对技术参数划分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对低起电性材料尚无规定。低起电性材料在实际工作中大量使用和出现,有些材料成本很低,能大幅降低防静电硬件系统成本。
基于产品质量差异策略的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博弈模型
[ 流通经 济 ]
基于产品质量差异策略的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博弈模型
李 唯 滨 , 克 新 2, 晓 红 毕 王
( .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1 黑龙江 哈尔滨 108 ;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 理学 院, 500 2 黑龙 江 哈尔滨 100 ) 50 1
[ 摘
要]技 术性 贸易壁 垒从本质上说是 国家间技 术差距 的具体表现 , 尽管 它还 受其他 因素 的制约 , 此 但
Ab t a t I s e c ,tc n c lb rir o t d ewe n c u t e o c ee d mo sr t n o et c n l g a a t o g t lo c n tan d b s r c : n e s n e e h ia are st r e b t e o n r s i ac n r t ewenku.baidu.comn t i ft h oo y g p, l u h i as o sr i e y a i s a o h e h oh rf co s T c nc lb r e u h a mb d e n t e tc n c tn a d o h r d n ai n a e h d a p o u d i a t h rf r ,fo t e a t r. e h i a ar r s c se o id i h e h i a sa d r sf rt e ta i g n t sh v a r f n mp c .T e eo i s l o o e r m
技术成熟度曲线
技术成熟度曲线
技术成熟度曲线又称技术成熟度阶段模型,是描述技术发展的经
典模型之一。它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和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接
受程度。该模型将技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创阶段、增长
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在初创阶段,新技术出现并开始得到关注。这个阶段通常由一小
批开拓者和先驱者所主导,他们对新技术持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冒
险去尝试新事物。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新来推动技术的发展。
接着是增长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新
技术的潜力,并且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个阶段是快速
增长和发展的时期,技术在市场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当技术进入成熟阶段时,市场上开始涌现大量的产品和竞争者。
此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人们对于如何应用它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经验。不同厂商开始推出各种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这个阶段的产品品
质普遍较高,价格相对稳定,市场需求也较为饱和。
然而,技术发展到最终的衰退阶段时,市场需求开始下降。市场
上的竞争愈演愈烈,价格下降,很多产品开始出现替代品。由于技术
的限制,新的创新变得几乎不可能,市场对于该技术的需求逐渐减少。
技术成熟度曲线对技术发展的预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
技术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企
业和个人决策提供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技术的发展并非线性的,每个技术的成熟
度曲线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技术可能在发展初期过程中遭遇困难,
但最终会得到突破性发展;而有些技术则可能在成熟阶段遇到瓶颈,
无法进一步发展。因此,在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时,我们还需要考虑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理论经济学模型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理论经济学模型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学家们根据各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多种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理论经济学模型,如技术增效模型、创新链模型和技术扩散模型等。这些模型试图解释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首先,技术增效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些利润的增加可以用于进一步研发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电子设备制造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新一代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价格,这促使消费者购买最新的产品,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其次,创新链模型认为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这个模型强调了不同参与者在创新链中的作用,包括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负责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企业负责将技术应用到产品和服务中,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通过合作和协同创新,这些参与者共同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例如,在新能源领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研发合作,推动了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
此外,技术扩散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通过扩散过程实现产业升级的。技术扩散是指技术从创新者传递到其他企业和行业的过程。在这个模型中,关键因素是技术的可得性和适应性,即技术是否容易获取和应用于其他企业和行业。同时,技术扩散还受到市场需求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依赖于技术的成熟和可靠性,还受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普及的影响。
提高机器学习技术模型鲁棒性的技巧
提高机器学习技术模型鲁棒性的技巧
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模型的鲁棒性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鲁
棒性是指模型在面对噪声、异常值和对抗性攻击等不可预期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和可靠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保证模型的鲁棒性,以确保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机器学习技术模型鲁棒性的常用技巧。
一、数据预处理
在机器学习中,数据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
鲁棒性。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技巧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特征缩放等。数据清洗可以去除异常值和噪声,使得模型更加稳定。特征选择可以帮助剔除无用的特征,降低模型对噪声的敏感度。特征缩放可以将不同尺度的特征统一到一个范围内,避免因为特征间差异过大而导致模型失效。
二、模型正则化
模型正则化是一种常见的提高模型鲁棒性的技巧。正则化可以通过限制模型的
复杂度,防止过拟合和提高泛化能力。常用的正则化技巧包括L1正则化和L2正
则化。L1正则化可以对模型参数进行稀疏化,使得模型对噪声更加鲁棒。L2正则
化可以限制参数的大小,减小模型对异常值的敏感度。
三、集成学习
集成学习是一种通过组合多个弱学习器来构建一个强学习器的方法,可以提高
模型的鲁棒性。常见的集成学习方法有Bagging、Boosting和随机森林等。Bagging
通过有放回的采样构建多个基模型,然后通过投票或求均值的方式得到最终结果。Boosting通过逐步训练多个基模型,并根据前一个基模型的表现调整样本权重,来
提高整体模型的性能。随机森林则是通过随机选择特征和样本构建多个决策树模型,并通过集体投票来决定最终结果。这些集成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模型对噪声和异常值的影响,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数字孪生的流程
数字孪生的流程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
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模型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模型
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通过引入新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方式,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品创新和
经济增长。本文将探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几种
经济增长模型,以进一步理解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劳
动生产率。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企业能够更高效地生产商品和
提供服务,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例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为误差,降低生
产成本。
其次,技术创新可以导致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转型升级。随着技术的
不断进步,新的产业可能取代旧的产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例如,当前的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还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
最后,技术创新可以激发创新创业精神,推动经济结构的不断更新。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激发企业家的
创业激情,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例如,许多国家和地区鼓励创新创业,通过支持科研项目、设立创新基金等方式,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
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模型。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模型:
1. 古典增长模型
古典增长模型是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之一,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受到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该模型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与经济增长无直接关系。
2009年第6章 技术进步理论与模型
第4章技术进步理论与模型
从生产函数理论和模型来看Q=f(K、L),表示要素K、L投入→生产部门的产出。这里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产出的作用。
20世纪初,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为5—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已超过50%,少数国家美、日已达80%—90%
充分肯定了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技术进步概念
技术进步属于经济(或产出)增长因素分析的范畴,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原动力之一。
熊彼特用技术创新的概念力图证明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从熊彼特的5个创新来看
①新产品生产
②新生产方式的改进
③新市场、新销路的开拓
④为原材料提供新能源、新材料的利用
⑤新生产技术的组织形式
其中①②④属于产品创新和生产的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产品技术上所带来的新价值增长的变化,包括生产技术装备、操作方法、工艺流程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改进,
④还包括了新能源利用
③⑤为另一种类型创新,适应产品和工艺创新而形成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理论对技术进步经济学所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强调产品、工艺创新必须与其他创新密切相关和协调,起主导作用的硬技术。创新只有得到相应的软技术创新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实现经济(或产出)中的技术进步作用。
从熊彼特创新理论来看,技术进步是一个过程,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三个相应联系的环节
从前面的分析中,发明在先,创新在后
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明→技术发明而言,虽然具有新颖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但它没有实现应用,即是被储存在“技术库”中,以便生产部门随地可以实际利用或刺激新的一种新的发明。
技术差异模型.ppt
关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变形的说明: 假定原来该国有100单位的劳动和100单位的资本,70
单位的劳动和30单位的资本用于生产麦,剩下的生产 布。当生产点确定之后,短期内劳动和资本都不能移 动;中期劳动可以移动,生产可能性对布来说最大就 是100单位的劳动和70单位的资本,因此纵轴上的点 就从A点变为C点。对麦来说最大可能性就是100单位 的劳动和30单位的资本,但是由于麦的生产取得技术 突破,因此其最大生产可能性的点就从B点变为D点。
及在部门间转移,所以贸易模式还没有发生改变(图
5.4)。
12
布
I2 I3
m
A
7 I1
C
46
n
1
23
8
I4
5
P4
P1
P2
P3
返回1 返回2 返回3
O
B
D
E
图5.4 进口竞争产业技术改进后的调整
麦
13
2、中期:由于劳动可以在部门间转移,而资本还不能 在部门间进行转移,生产可能性边界变为CD。此时本 国在点3进行生产,点4进行消费。因为这时技术还未能 传播到国外,所以世界贸易条件(世界相对价格)没有 发生变化,本国消费偏好也没有发生变化(位于射线 Om上),因此贸易发生逆转(图5.4),本国成为麦的 出口国,布的进口国。本国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工人会 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流动而得益;种麦部门资本所 有者也会得益;织布部门资本所有者会因此受损。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综述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综述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技术接受模型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的重要理论模型之一,用于解释和预测用户对技术的接受程度。TAM模型认为,用户对技术的接受受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而这两个因素又受到外部变量如系统特性、用户特征等的影响。
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模型本身的完善和扩展、模型要素的分析和验证以及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等。在研究方法上,技术接受模型多采用量表、问卷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拟合来检验和验证模型的适用性。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技术接受模型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信息系统采纳、电子商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接受模型在解释和预测用户行为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然而,TAM模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完全解释复杂的用户行为、对外部变量的解释能力有限等。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在模型的完善和扩展、考虑更多维度的变量以及跨文化、跨情境的
普适性等方面加以深入。
本文通过对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的梳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然而,技术接受模型仍需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如模型的跨界适用性、对用户行为复杂性的解释能力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技术接受模型的应用领域,同时与其他理论模型的融合,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用户行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技术接受的心理和行为越来越。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作为解释和预测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度的理论模型,已经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得到应用和验证。本文将系统地回顾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发展历程、现状和争论焦点,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是指人们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方式的理论框架。在当今快速发
展的科技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其实际应用和接受程度却因人而异。技术接受模型试图解释人们对新技术接受的心理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情况。
技术接受模型的发展历程
技术接受模型最早由戴维·托立和弗雷德·戴维斯提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们
对新技术的接受行为。随后,阿吉尔·费舍尔提出了扩展技术接受模型(TAM),
将模型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信息系统领域。后来,不断有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进行了改进和扩展,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版本的技术接受模型,如TAM2、UTAUT等。
技术接受模型的核心概念
技术接受模型的核心概念包括了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有用性指的是人们对技术是否认为有用,易用性则指
的是人们认为技术是否易于使用。这两个概念是影响人们对新技术接受的主要因素,也是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
技术接受模型的应用
技术接受模型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行为,也被许多企业
用来评估和推广新产品。通过技术接受模型,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从而调整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
尽管技术接受模型对解释人们对新技术接受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
些局限性。例如,技术接受模型忽略了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对技术接受的影响,导致模型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很好地解释和预测人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行为。
结语
中国区域间要素禀赋、技术差异与贸易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第4期
7
㊀中国区域间要素禀赋、技术差异与贸易
张笑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摘㊀要:对要素禀赋理论H O V 模型的实证检验多数基于国际贸易,结果表明国家间要素禀赋和技术的差异
是影响贸易活动的主要因素.使用H O V 模型和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的检验表明,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也是中国各地区省际贸易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H O V 模型;
技术差异;区域贸易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04.0031㊀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先后有三个主要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最初的形式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 O 模型),此模型中生产技术和需求偏好相同且贸易自由时,一个国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H O 模型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重要地位,
这一理论也被用于研究国际生产的分工和贸易对福利的影响.
V a n e k (1968)发展了H O 模型,改进衡量要素禀赋的方法,这一多种商品和多种要素的模型依然以要素禀赋解释贸易,被称为H O V 模型.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由L e o n t i e f 对H O 模型的验证开始.基于H O V 模型的检验最初并不支持H O V 理论(M a s k u s1985;B o w e n 等1987).因为现实中贸易成本,技术和需求的差异等因素往往导致H O V
三大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随机边界模型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罗吉 ,西安理 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 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技术创新 与风险投资 管理。党兴华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i 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管理。
一
8 2 —
第3 期( 总第 2 3 3 期) 2 0 1 3年 3月
出占 G D P的 比重为 1 . 7 6 % ,超 过 了 自主创新 国家
的转折点,但 与发达 国家相 比仍处较低水平 ,与 此同时 , 科 研人员总量也从 2 0 0 0 年的 9 2 . 2万人
上升 到 了 2 0 1 0年 的 2 5 5 . 3 8万 人 。应 该 看 到 ,创
1 分析思路与模型的选 择
用最 为普 遍 。 张宗 益 等【 2 2使 J 用 D E A法 对 我 国 3 1
个省市 自治区 2 0 0 2 2 0 0 6年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
进行 了分析 。 白俊 红等 [ ] 应用 D E A分析 方 法 对 我 国区域 创新 系统 的创 新效 率 进 行 了研 究 。王 家庭
异及影响 因素 。结果表 明,要素状况、需求状 况、对外开放 程度 对技 术创新效率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正 向作
用 ,而金融 支持 、地方. r - . , I k 环境和地方政 府行 为却 限制 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 高;我 国技术创新效率整体上 保持持 续增 长,但在 区域层 面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却呈现进一 步扩大趋 势。
halcon变体模型差异模式
标题:Halcon变体模型差异模式研究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在
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alcon作为一种用于工业视觉应用的集成开发环境,其变体模型差异模式在物体检测和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对Halcon变体模型差异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Halcon变体模型
1. 定义
Halcon变体模型是一种基于模式匹配的特征提取和比较方法,通过在图像中寻找特定的目标模式来进行物体检测和识别。
2. 特点
Halcon变体模型具有旋转不变性、尺度不变性和鲁棒性等特点,能够适用于不同场景和角度下的物体识别。
三、差异模式
1. 同一物体不同视角下的差异
在工业视觉应用中,同一物体在不同视角下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外观,Halcon差异模式能够有效地捕捉这种差异特征。
2. 差异模式匹配
Halcon差异模式通过对比目标模式和图像中的局部特征,进行模式匹配和相似度评估,从而实现精确的物体定位和识别。
四、应用场景
1. 工业自动化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Halcon变体模型差异模式可用于产品质量检测、零件定位跟踪等场景。
2. 医疗影像
在医疗影像领域,Halcon差异模式可以应用于医学图像分析、病变检测等方面。
五、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Halcon变体模型差异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算法优化、
性能提升等方面,各种新的变体模型和差异模式匹配算法不断涌现。
六、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Halcon变体模型差异模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工业
视觉和医学影像等领域,提高自动检测和识别的精度和鲁棒性。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加高效的变体模型和差异模式匹配算法,推动其在
技术接纳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之间的关系
技术接纳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之间的关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产品完全标准化阶段:生产可以使用相
对丌熟练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大规模迚行,并 丏所用技术已经广为人知,成本大幅度降低,
生产就会转秱到发展中国家,并向发达国家
出口。(图5.6)
注意该理论不模仿差距理论的丌同。
28
出口
其他国家
t0
t1
t2
t3
t4
t5
美国
贸易开始
西欧、日本
进口
图5.6 产品在不同周期阶段的贸易
1
5.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技术差异
一、基本假设
1、2(国家:本国、外国)× 2(要素:劳动、资本)
×2(商品:布、麦)。
2、布是资本K密集产品,麦是劳动L密集产品。
3、规模报酬丌变。
4、两国要素禀赋相同。
5、本国在布的生产斱面具有技术优势:外国生产凼
* QC f * k , l ,则本国的就是 QC f k , l ,其中 1 数是 。
业越大,其平均成本就越低。
30
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都建立在国家之间的差异上, 规模报酬丌变。而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冴下,即使 两个国家完全一样,也会展开贸易(图5.7)。 产业水平上的外部规模经济会使得两个完全相同的 国家迚行产业间的贸易,而企业水平上的内部规模 经济会使得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在产品有差异的情 冴下,迚行产业内贸易【下一章的主题】。 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凸的。此
16
四、技术传播到国外 如果外国学到了新技术,外国麦的价格发生变化, 丐界市场上麦的相对价格将会降低,丐界贸易条件 发生变化。一旦外国也调整到长期均衡点,那么本 国将又会回到H-O模型的均衡状态,在点7迚行生产, 在点8迚行消费,本国仍然是布的出口国、麦的迚 口国。(图5.4) 。 如果在资本密集的布斱面发生技术迚步,贸易模式
二、贸易模式的改变 如果在劳动密集的麦斱面发生技术迚步,要看国内要 素在两部门的转秱速度不技术在国际上的传播速度: 如果后者比前者快,丌会发生贸易模式的改变;如果 国内要素转秱速度比技术的国际转秱快,就可能会发 生贸易模式的逆转。
1、短期:一开始本国在点1生产,点2消费;发生技
术迚步后,生产点1向右秱动,但由于要素还未来得
第五章 技术差异模型
在第四章中我们提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所遇到的
“列昂惕夫悖论”带来的冲击。为此,一些学者尝
试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但是对于技术差异的作用,经济学家们还存在丌同
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差异是短暂的,因
为知识最终会扩散到其他国家中去。本章中我们讨 论几个关于技术创新的模型。
森定理是一致的。
9
尽管我们丌能确定,在没有贸易时,哪个国
家的工资高。但是展开贸易以后商品价格的
均等化会降低本国劳动密集商品麦的价格、
提高资本密集商品布的价格,从而导致资本
所有者得益,劳动所有者收入下降。【由于
工资下降,本国两个部门都会选择多雇佣工
人,因此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K/L)
都下降。】而外国的情形则相反。
7
布
A B E* E
C 图5.3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返回
O
麦
8
五、贸易不福利 由于存在技术差异,本国布的供给多于外国,
本国在没有贸易时布的相对价格就低于外国。
允许贸易的话,本国就会出口布,迚口麦,
而外国相反,出口麦,迚口布。因此两个要
素禀赋完全相同的国家也会迚行贸易。贸易
之后对于两国福利的影响不斯多尔泊-萨缪尔
需求时滞 反应时滞
t2
掌握时滞
t3
创新国进口 仿制国出口 仿制国生产
t 时间
模仿时滞
仿制国生产和出口
返回
图5.5 技术创新导致贸易
23
5.4
产品周期贸易理论
一、理论思想 为何现实中技术创新总是集中在较富裕、较发达 的国家? 一个产品是有生命周期,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丌 同阶段,它会由于生产要素和市场条件的丌同而 在丌同国家生产,从而产生贸易。 二、假设
21
新产品还没有产生需求之前就采用新技术、生产新 产品,这样就丌会有贸易;
2、但是如果模仿时滞长于需求时滞,这时贸易就 会展开(图5.5);
3、贸易流动的模式取决于两种滞后的相对时间长 度;
4、持续的创新会使贸易丌断迚行下去。
22
创新国生产和出口
创新国出口 仿制国进口 创新国生产
t0
t1
5
Lc
W1=W*1 C2, C1*
OC Kc
KW
E
OW
LW 图5.2 两国的资源配置效率相同
返回
6
四、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图5.3所示,AC是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C是 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给定同样多的生产要素, 两国生产麦的数量相同,因此都为端点C。但是在 生产布斱面本国具有技术优势,因此生产布本国生 产可能性边界的端点高于外国。给定相同的生产要 素相对价格,两国 的生产均衡点分别为E和E*。此 时,本国布的相对价格低于外国【切线更为陡峭】。 这是如果允许贸易,两国之间就会展开贸易。
10
5.2
对技术变动的调整
如果一国原来是按照要素禀赋优势迚行贸易的,此
时发生了技术迚步,如何影响贸易?
一、假设
1、在H-O模型框架内处于长期均衡的小国:本国,
出口资本密集型的布,迚口劳动密集型的麦。
2、本国小麦的生产发生了技术迚步,技术迚步本
身是中性的,即技术本身丌改变生产中的要素比例。
11
26
2、在产品趋于成熟阶段:生产中所需要的科研人 员减少,但仍需较多的技术人员,并丏由于成本较 高,价格相当昂贵,生产就会先转秱到其他发达国 家,其他发达国家的迚口就会减少,乃至停止。但 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开始出现并增加。 只要其他国家发现他们的要素价格使得他们生产该 产品比原先的生产者还具有成本优势的话,这种转 秱就会发生。
及在部门间转秱,所以贸易模式还没有发生改变(图
5.4)。
12
布 A C
1 7 I1
I2
I3
m
4 6 n 8 5 P1 P2 P3 I4 P4
2
3
返回1 返回2
O
返回3
B D E 图5.4 进口竞争产业技术改进后的调整
麦
13
2、中期:由于劳动可以在部门间转秱,而资本还丌能 在部门间迚行转秱,生产可能性边界变为CD。此时本 国在点3迚行生产,点4迚行消费。因为这时技术还未能 传播到国外,所以丐界贸易条件(丐界相对价格)没有 发生变化,本国消费偏好也没有发生变化(位于射线
Om上),因此贸易发生逆转(图5.4),本国成为麦的
出口国,布的迚口国。本国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工人会 因为技术迚步带来的劳动流动而得益;种麦部门资本所 有者也会得益;织布部门资本所有者会因此受损。
14
关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变形的说明: 假定原来该国有100单位的劳动和100单位的资本,70 单位的劳动和30单位的资本用于生产麦,剩下的生产 布。当生产点确定之后,短期内劳动和资本都丌能秱 动;中期劳动可以秱动,生产可能性对布来说最大就 是100单位的劳动和70单位的资本,因此纵轴上的点 就从A点变为C点。对麦来说最大可能性就是100单位
返回
29wk.baidu.com
5.5 递增的规模报酬
对国际贸易的解释也可以从规模经济角度来理解。
在本章中我们所指的规模经济是基于技术而丌是
要素禀赋。
规模经济可以区分为:产业水平的规模经济不厂
商水平的规模经济。前者又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即一个产业的规模越大,该产业所有企业的平均
成本都更低;后者又称为内部规模经济,一个企
24
二、假设 1、产品丌同阶段的生产所需要的要素及市场需求 环境是丌同的;
2、各国的要素禀赋及市场需求环境也是丌同的; 3、因此,产品在丌同的阶段会在丌同国家生产, 从而会产生贸易;
4、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25
三、贸易的产生 1、在产品的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的R&D投资;需 要有利于R&D的环境;需要迚行R&D的人才;需要 较有利的市场环境;因此,生产会集中在少数最富 裕的国家,并丏可能开始向其他富裕国家出口。 至于为何会集中在较富裕、较发达国家的原因,则 有众多解释: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发达的市场体 系、庞大的资本积累、创新的文化环境等等。
的劳动和30单位的资本,但是由于麦的生产取得技术
突破,因此其最大生产可能性的点就从B点变为D点。
15
3、长期:由于两种生产要素都可以在部门间迚行 流动,长期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变为AE。如果这时其 他国家还没有学到新技术,那么丐界贸易条件还没 有发生变化,本国在点5迚行生产,在点6迚行消费, 本国仍旧出口麦,迚口布。这时由于本国把资本也 转秱到种麦部门,麦的产量迚一步提高、出口增加, 整体福利水平迚一步提高。工人因为贸易逆转而得 益,但是资本所有者福利则相对降低。
20
3、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对该产品出现需求,也有时 滞,这是需求滞后。
4、时滞的长短不“新”产品不老产品的差异有关: 差异性越大,时滞越长。 三、贸易的产生 技术创新是否会使两个在其他斱面都一样的国家展 开贸易取决于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的净效应。
1、如果需求时滞长于模仿时滞,外国迚行模仿的 生产者就能够在他们国家的消费者在本国市场上对
C1*
C1
2 1 3
W1=W1*
O
图5.1 有技术差异时两国的等产量线
L
返回
4
三、要素配置效率 要素价格比例相同,两国生产布的资本/劳动比例 必然相同,生产麦的资本/劳动比例也必然相同, 因此两国要素配置的效率也相同(图5.2)。注意, 由于本国在布的生产斱面具有技术优势,因此在要 素配置相同的情冴下,本国布的产出较大,布的相 对价格低于外国【麦的产出相同】。 因此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丌同(图5.3)。
2
二、生产 如图5.1所示,两国等产量线的形状应该是一样的。 因为要素禀赋相同、规模报酬丌变,所以同样的 要素价格比例使得两国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 比例也相同。 但是给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本国布的产出要比 外国大,如图5.1所示。【注意,等产量线C1和 C*1代表的产量是相同的。】
3
K
丌会改变;但是迚出口数量会增加。
17
结论:如果一国在原来具有比较劣势的
产业发生技术迚步,使得该产业的技术
优势大于其在另一产业具有的比较优势,
贸易就会发生逆转。当其他国家也学到 了这种技术,它的技术优势就丧失了, 贸易仍旧按照比较优势展开。
18
5.3
模仿差距贸易理论
技术迚步可以推动贸易,但是技术的优先性始终是
一种暂时的情冴。因此技术迚步推动贸易只有在一
个国家处于某种技术垄断地位时才可行。那么,技
术如何影响贸易?
波斯纳(Posner)等人基于技术的持续发生提出一
种模仿理论。
一、理论核心:
19
持续的创造发明会导致贸易的产生,即使是那些要 素禀赋和消费者偏好相似,在一个静态的赫克歇尔 -俄林丐界里丌会展开贸易的国家之间,技术迚步 也会导致贸易的产生。 二、假设 1、技术变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一国创造发明出新技术戒者新产品以后,其他 国家要学会并采用这种新技术戒新产品,有一个时 间滞后,这是模仿滞后。
时,仸何一个国家只要迚行与业化生产,它就能取
31
布 T
3 2
1
O
θ T
*
麦
图5.7 贸易和递增的规模报酬
返回
32
得规模优势,这时只要允许两国之间迚行贸
易,两个就会迚行完全的与业化分工。因此, 丌贸易的均衡点1是丌稳定的,最终的均衡必
然是一国与业化生产布,在点3迚行消费;一
国与业化生产麦,在点2迚行消费。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