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导学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第1课时)导学案(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林山人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人,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代表作。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
啐( ) 攥( ) 星宿( ) 磕头( ) 讳( ) 绾头发( ) 桑梓( ) 踹( ) 赊欠( ) 侥幸( )
整体感悟:
1、这篇小说,你最喜欢哪个片段?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并说出你喜欢它的理由。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把相关重点词语写下来)
3、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成功刻画了哪几个人物?
关于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起源: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八股取士,清代实行分级考试。
2、清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试。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科举历程: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4、科举内容:八股文、五经、四书。
词语积累
作揖( ) 行( )事 醺醺( ) 腆着( )商酌( )
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4.体会课文的感情色彩和艺术形式。
【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请同学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看标题讲述的主题,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你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
2.呈现课文,鼓励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三、核心探究1. 思考导读问题:为什么《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幽默的故事?2. 组织学生快速识读课文。
1)第一段,主要表达了田家炳的一个行为,你对他的行为有何评价?2)第二段到第七段,主要讲述了怀疑出现。
分析田家炳怀疑的内容。
3)第八段到第十一段,延续讲述了怀疑的揭示。
分析田家炳怀疑的真相。
4)第十二段到课文结尾,描写了田家炳通过学问获得的智慧,你认为是怎样的智慧?四、拓展思考1. 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以及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2. 思考一个问题:你在生活或学习中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怀疑与学问的经历?请讲述一下。
五、课后巩固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描述你对田家炳的评价。
要求清楚表达你的观点,并用适当的例子和论据支持。
六、课堂讨论1.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言并互相交流。
2. 引导学生发表对田家炳的评价,并寻找支持观点的具体例子和论据。
七、整理总结1. 回顾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在评价田家炳时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整理,得出对田家炳的评价的综合结论。
【导学案】一、课前导学我想你们一定很好奇,什么是“怀疑与学问”?在课文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节呢?请你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 根据标题,思考“怀疑与学问”的意义,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你们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
2. 鼓励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核心探究1. 思考导读问题:为什么《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幽默的故事?2. 组织学生快速识读课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第19 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镇头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单)课题:《范进中举》课时安排:三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武丽娟审核人:上课人: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的】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把握小说故事情节,感知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2.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3.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领会夸张手法的运用及其讽刺效果。
【学习重难点】l.对话描写人物为重点。
2.欣赏讽刺艺术为难点【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工诗词散文。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第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今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
二、作品介绍:《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
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三、知识备查:古典讽刺小说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种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
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写实性讽刺小说。
它用夸张的手法和嘲讽的态度,揭露、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时弊,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
代表作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等。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科举考试的真实写照【独学初探】1.给下列字注音:醺癞攥挈一宿绾商酌啐星宿畜生侥幸拙病桑梓宿舍畜牧2.解释词语倒运:狗血喷头: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的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十九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重点】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
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3.相关资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初三九班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讲学稿十九范进中举1、品尝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亮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熟悉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鲜亮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熟悉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文题点明白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大事(中举)。
"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与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2.走近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阔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3.相关资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由于范进与自己的遭受特别相像。
周进最初考了很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终他做生意的一个伴侣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由于如此,他才对范进非常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桑梓()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屠户把银子()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9课《X进中举》学案教师寄语:势利二字成了多少人生,败了多少人格?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对比、夸X手法。
3、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一、基础预览1、根据拼音写汉字。
星xiǜ()不xǐng()人事商zhuó()zuàn()紧作yī()带qiè()避huì()ji è()元2、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粗词语。
①.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②.众邻居道:“这自然,何消吩咐。
”说着,一直去了。
③.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④.X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3.下列句子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指出。
(1)你不看见城里X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2)邻居内一个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X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3)(X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4)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
()4.对下面各句表现的人物性格有误的一项是()A.“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这句表明胡氏对丈夫病情的关心和考虑怎样治病的心理。
B.“当下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
这几句写“众邻居”周济他人,表现邻里相处和睦的好风气。
C.“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几时才得好?’”这句表现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束手无策的心理。
D.“X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
’”这句写X乡绅故意与X进亲近,表现他另有意图的虚伪性格。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9.怀疑与学问素养目标1.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2.把握文中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第1课时◎重点:理清课文思路,能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情境预设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成。
但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后的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成果大,而有的人成果小,彼此有差距,有的甚至差距悬殊。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背景介绍: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
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怀疑与学问》是他治学经验的结晶。
1.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顾颉.( )刚程颐.( )萤.( )火懒惰.( )塾.( )师停滞.( )虚妄.( ) 步骤.( )2.认清词语,理解词义。
(1)流俗:(2)墨守:(3)虚妄:(4)盲从:(5)停滞:(6)不攻自破:3.温故知新,知识检测。
(1)议论文三要素:、和。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论据类型:论据,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和统计数据;论据,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事实论证)、、、、。
【答案】1.jiéyíyíng duòshúzhìwàng zhòu2.(1)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5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第2课时)教学要点:1.探究课文内理解胡屠户及其他众生相;欣赏课文的讽刺艺术。
2.理解作品主题。
导学过程使用备注一、复习巩固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
小说极力描绘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揭露了。
2.我认为范进是这样一个人:。
二、研读探究1.跳读课文,找到课文写胡屠户的语段,看看他在范进中举前后有哪些不同的表现,这些表现反映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仔细欣赏他的语言动作描写)范进中举前:范进中举后: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的市侩形象。
2.张乡绅是怎样一个人?3.课文写胡屠户和张乡绅的作用是:三、研析鉴赏——欣赏课文的讽刺艺术1.通读课文,把自己觉得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想一想: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2.找出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讨论其作用:3.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用了夸张(在文中做标注)?其作用如何?4.画出文中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归纳其作用。
小结:本文运用、、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借助讽刺反映严肃的主题,在笑的背后有着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丑恶形象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憎恶和轻蔑,否定和唾弃,有着作家愤世嫉俗的情感。
四、归纳中心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五、巩固练习——课内语段阅读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
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
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
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
”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
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
九年级语文上册 19《范进中举》导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中举后:X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来拜
2、X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吃
住
用
地位
明确:X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沉迷仕途,利欲熏心,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教师总结:
封建科举制使落第者贫困潦倒,同时也使及第者飞黄腾达,X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封建科举制任意摆布读书人的命运,造就了一大批精神空虚、人格沦丧的人,甚至毒化了整个社会。一个缺乏良知与真诚支撑的社会是令人恐怖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物的性格、命运注定是扭曲的,这或许就是X进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幅对联“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X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样天翻地覆的人生际遇究竟是为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X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三、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并体会“智取”。
四、小结
作者运用妙笔把这个人物丧魂落魄的丑态、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X进长期遭白眼,一旦考中,如发生天旋地转的变化,感情上承受不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听任封建统治者摆布,背后隐藏的是悲剧,既可怜又可悲。
板书设计:
学习流程
学
习
流
程
学案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文体:讽刺小说:小说类型之一。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或思想。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
九年级语文上册 19《范进中举》导学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教后反思: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正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举制度下,无数个封建知识分子一朝金榜题名,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巨变。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二、温故知新
众邻居在X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X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会的世态炎凉。
三、刻画人物手法
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X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X进喜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X进昏厥的怕人等。3、运用夸X、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X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X的手法,但并不失真。
X进中举
学习内容
第五单元第19课(节)X进中举(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学习重、难点:
1、分析胡屠户等艺术形象。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时间预计:导课3分、自学5分、交流10分、展示8分、小结_8_分、巩固6分钟
四、表现手法分析
(一)、以高超的讽刺笔法深刻生动地揭示人物心态和社会风貌
(二)、前后鲜明对比
(三)、人物语言个性化
三、形象分析
引导学生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四、小结: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X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X进中举癫狂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的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的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 )元作揖.( ) 兀.( )自带挈.( )绾( )了相.( )公细丝锭.( )子醉醺.醺( )腆.( )着肚子啐.( )在脸上星宿.(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倒运: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商酌:3.作者简介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
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教师寄语:全面的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住要害学习目标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方面看问题,能更好的解决疑惑。
自读导言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
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
自读要求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③完成课后习题。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约翰.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根深蒂固....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孜孜不倦轻而易举锲而不舍....二.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三.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1.资料补充《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整体把握.1、标出自然段分析本文结构:2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写出本文的论证方法:五、达标检测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渊博()锲而不舍()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根深dì固() jí取()zīzī不倦()()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导学案(人教版)
19《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
2、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对比夸张手法。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扩展题目,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堂探究当堂检测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
快些迎着去寻他。
”1、选文第一段除了从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范进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对他进行了____________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_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
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和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5、文中写老太太、报录人和邻居的反应都属于______描写。
6.文中写范进见报帖以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原因是()A.喜讯来得太突然,不敢轻易相信。
B.范进已沉浸在喜悦之中。
C.范进已处于疯癫状态。
D.范进对中举无动于衷。
参考答案2、范进: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范进中举》二1、第一层写昏厥。
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
《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 (1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前者进行自我压制;后者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
10、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富有创造力的人灵感产生的过程)
11、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例如《斜塔上的实验》中,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发现了自然地节奏原则。
12、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智力练习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二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9课 X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阅读,了解《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的知识,掌握基础字词。
2.合作学习,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把握文章的讽刺艺术和对比手法。
3.把握主题,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知识】1.了解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2.背景资料: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随着清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步步胜利,其文化专制的毒害也日益加深,封建等级制度愈加森严,阶级对立,贫富悬殊。
官吏选拔使用科举制度,读书人一旦被选中成为封建官僚,不但享有巨大特权,而且贪污腐败,高踞于百姓之上,就使读书人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味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儒林外史》全书55回,描绘近两百个人物,细腻地刻画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而且塑造了周进、X进、马二、严贡生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典X。
作者成功地运用讽刺艺术来表达主题,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选择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创了一个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的先例,晚清的长篇谴责小说大都受到它的影响。
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里一种层层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止于1906年。
明代的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X。
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清代的科举制度:第一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资格考试)。
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被录取后称为生员。
生员分为三种:刚“入学”的新生称为附生,在学校成绩最好的称为廪生(名额有限,公家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生(名额有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教后反思:
批注
(3)作者是对文中的人物持什么样的态度?
(4)用简明的语言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研讨二: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X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研讨三:用三个以上的四字短语总结X进人物形象。
研讨四:细读描写X进发疯的片段(第五段),回答以下问题:
(1)X进发疯可分为几个步骤?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此段还有对其他人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X进中举》
课 题: 《X进中举》
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学习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法、学法:导读法、预习指导法
授课节数: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切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也有的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X进中举》这一课,看看X进的命运如何?
检测或作业
“X进中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X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X进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
1.《儒林外史》是一部体长篇 _____小说。作者 _____,字 _____,某某省全椒县人,__代小说家。
2.《X进中举》一文的中心事件是 _____。小说极力描绘X进喜极而疯的丑态,揭露了 _____。
《谈创造性思维》原创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学案第一课时【学习导言】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也无穷。
而寻求其他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查查写写、读读资料、想想写写、评改订正【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全文共有()小节。
【查查写写】1. 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汲.取()锲.而不舍()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一事无成2.本文作者是,(国籍)实业家。
【读读资料】读读课文115页《议论文的阅读(之一)》,了解什么是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想想写写】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课内对话:读读划划、想想说说、想想理理、说说议议【读读划划】我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圈点勾画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或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句及设问句等。
【想想说说】课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想一想,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我可以在课本中划出若干要素。
【想想理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和同学讨论后,我试着概括三部分内容。
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说议议】1. 开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来说说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
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我再举个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理由:实例:3.“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这篇课文却提出相反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是怎样论证的?我在文中找出来并加以概括。
课前尝试:完成作业、评改订正1.完成《语文作业本》P61—63第1、2、3小题。
2. 同一个“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说两文各自从哪个不同角度来阐发主题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对比夸张手法。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扩展题目,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堂探究
2、请大家找到范进“中举发疯”的片段,细读深思,说说范进疯的程度如何?
3、“中举”是范进梦寐以求的好事,他怎么会发疯了呢?
4、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问世后,中国的小说史上才有了称得上讽刺小说的作品。
可见讽刺性是本书的最大特点,请你联系文章想想,本文都讽刺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5、为了达到讽刺效果,作者采用了哪些写法?
当堂检测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
快些迎着去寻他。
”
1、选文第一段除了从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范进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对他进行了____________描写。
2、第二段中写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
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_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
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和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5、文中写老太太、报录人和邻居的反应都属于______描写。
6.文中写范进见报帖以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原因是()
A.喜讯来得太突然,不敢轻易相信。
B.范进已沉浸在喜悦之中。
C.范进已处于疯癫状态。
D.范进对中举无动于衷。
参考答案
1、吴敬梓和《儒林外史》: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
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2、范进: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范进中举》二1、第一层写昏厥。
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
“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
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
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2、联系课文内容,从个人生存境况、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讽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凶暴粗鄙,尖酸刻薄,趋炎附势……
张乡绅:道貌岸然,势力奸猾。
众乡邻:趋炎附势。
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逆来顺受,迂腐无能……
4、夸张,对比
三、1、行动语言外貌侧面
2.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
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
3、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4、夸张语言动作
5、侧面 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