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7 核能 教案
核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2.了解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3.了解核能和平利用的进展,了解核能的优点和核能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4.了解核电站中发生的能量转化(二)能力目标;能根据示意图来区分裂变和聚变(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核电站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2.通过对核事故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在不断的进步的【教学重难点】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爆炸后的长崎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将两颗外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投到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这两座城市在瞬间化为废墟。
【设问】你知道原子弹爆炸巨大的能量是怎么产生的?(二)新课学习提问:请根据化学课中讲过的内容,说说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情况?教师归纳小结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明确: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区域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组成的。
板书:讲述:科学家在研究时发现,发现了极其微小的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也是可以变化的。
为了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α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我们把它叫做核能。
(1)什么叫核能?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原子能。
(2)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释放核能可以有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两条途径。
一、裂变1.定义: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为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用中子轰击铀235,可以使它分裂,变成两个新核(氪和钡),同时向外放出能量和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如果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就会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产生链式反应。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科学探究与实验第一节:科学探究第二节: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操作实施。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探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2. 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小发明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是教学难点之一。
科学探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分类、比较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设计与操作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简介与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3. 电路的分析与应用4. 电磁现象5. 光的传播与反射6. 信息的传递与通信7.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物质、能量、电路、电磁、光学、信息、生物遗传及环境等领域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电路分析、电磁现象、光学原理等。
2. 教学重点: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生物遗传与进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教学目标3. 重难点知识4. 例题及解答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2)举例说明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3)分析电路图,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4)解释光的反射原理。
(5)简述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关系。
2. 答案:(1)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2)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3)根据电路图,运用欧姆定律求解。
(4)光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
(5)生物遗传与进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科学相关书籍、参加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安排。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电热器》教师优选教案1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电热器》教师优选教案1 浙教版第7节电热器一、〖教材分析〗本节从学生熟悉的用电器入手,让学生认识常见电热器及其工作原理,重点通过实验探索电热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后讲述焦耳定律及应用。
对于电热的应用,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电热器电阻大,熔点高的金属来制作发热体,应当适当的给展示一些电热器的基本结构,增强学生的实际知识的应用。
讲电热的防止时,应当结合实际例子来进行,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找出防止危害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悉常见电热器,知道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2.理解电流通过导体发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焦耳定律;3.初步学会运用焦耳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4.体验电热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5.培养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6.通过实验探索电热的影响因素的教学,和焦耳的研究简介,增强学生科学探索精神;7.通过电流热效应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用辨证观点看待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研究电热大小的影响因素;焦耳定律的应用。
难点:研究电热大小影响因素中,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阻值为2Ω和8Ω的电阻丝各一根,装满煤油带玻璃导管的烧瓶两只,开关、滑动变阻器、示教电流表、学生电源各一,电炉、电烙铁等电热器。
(用焦耳定律演示仪器更好)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程序〗一、情景导入提问:(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回答:发烫。
【演示】将电炉通电一段时间,让学生感受电炉发热。
【问】1、电流通过电炉时,电能转化为什么能?(生:电能转化为内能)2、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哪些用电器通电工作是为了产生热量的?生:电热毯、电饭煲、电热壶、电熨斗、电吹风机----------引出课题:电热器二、新课学习(一)常见电热器及其工作原理【讲述】其实,电流通过任何一个导体,导体都要发热,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叫电热。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 核能的利用教案 新版浙教版
拓展:1、1千克轴235在裂变时释放的能量相等于2500吨优质煤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
2、介绍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历程、意义。
3、对我国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讨论:学生自学课本P127, 比较聚变和裂变有哪些不同之处。
拓展:1、从原子核内部结构和同位素原子分析:氘核+氘核→氦核
讨论: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有得失,而核内质子和中子为什么这么团结、牢固呢?
猜想:可能核内巨大的能量束缚着质子和中子。
讲述:科学家通过长期的实验发现改变有些时会释放 出巨大的能量(板书:核能)
问题:根据同学们已查阅的资料,原子核有哪些变化?你知道获得核能的途径吗?(板书)
讨论并投影:裂变和聚变的模型
讲述: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新原子核,同时释放能量,如铀235的原子核在中 子轰击下会变成两个更小的新核——氪核和钡核。
拓展:1、铀235是铀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
2、在元素周期表上找到铀、氪、钡三中元素的位置,并比较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新核的质子总数没有变,中子总数数少于旧核的中子数,少量中子在释放时又轰击其他铀核,使铀核持续裂变,出现链式反应。
3、原子弹的制造原理就是 上述的链式反应。(出示链式反应的模型图片并讲解)
讲述:同学们的评论很丰富,从图片中我们看到原子弹的威力很大,可以说是毁性的,大家一定感到疑惑,威力为什么会如此巨大?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化学反 应的本质是什么?(用模型结构复习原有知识,用已知知识为切入点,学生接受更自然)
思考:上述反应中存在怎样的能量变化?原子核内部有变化吗?
讲述:在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燃烧是放热反应和有些固体加热反应需吸热,但在这些反应中还不能使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其实原子核内部储存着巨大的能量。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科学探究1.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出科学问题。
1.2 假设与预测: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假设和预测。
1.3 制定计划: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和调查方案。
2. 章节二:生物与环境2.1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功能。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试管等。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生态系统组成的例题,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完成练习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
2.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功能。
生物与环境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列举其组成及功能。
2. 答案:科学探究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生态系统组成及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因素,以及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核能教案
课题:核能授课时间课时安排课题类型授课班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2、了解核能的优点,还要知道它可能带来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通过图画,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核聚变、核裂变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
链式反应模型、各种挂图。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科学家们发现铀、钋、镭等元素能够放出射线,这种射线能够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就像光线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一样.那么,放出的射线究竟是什么呢?放射现象人们让射线通过很强的磁场,看看它有什么反应,以此来考察它的性质.如图所示,把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在铅盒里,留有一个通道让射线射出,外面加有强磁偏转较小的那一束叫做α射线,由带正电的α粒子组成,α粒子所带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两倍,α粒子的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研究表明,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偏转较大的那一束叫做β射线,研究表明,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不偏转的那一束叫做γ射线,是一场.人们发现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射线由带电粒子组成,而且带有异种电荷.另一束不偏转,说明这束射线是中性的.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中γ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甚至能穿透水泥墙和薄钢板.由于穿透本领强,所以可利用γ射线来检查金属材料内部有没有砂眼和裂缝,用来检查金属板的厚度.还可利用射线照射种子,使农作物增产.γ射线还可用来检查和医治恶性肿瘤.过量的射线照射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在利用放射线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用铅玻璃板、铅板等把放射性物质与人体隔离开.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避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有些物质的分子就是一个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径不到一个纳米.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大广场中央一小块弹丸之地一样.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核能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裂变发生裂变时有核能释放出来,这时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裂变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 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科学家们发现,较聚变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释放出核能本课练习册。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1.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 物质的密度与结晶2. 第二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与分类3.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现象3.1 光的传播3.2 光的反射与折射4. 第四章电磁现象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4.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密度与结晶。
2. 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会力的测量与运动描述。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分类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光的传播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质样品、天平、量筒、显微镜力计、运动装置、光学器材电磁实验器材、电路元件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力与运动、光学与电磁现象。
2. 教学新课:第一章:通过实验与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密度与结晶。
第二章: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运动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第三章:介绍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通过光学实验与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第四章:阐述电磁现象,讲解电流的产生、作用与电路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实践性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密度、结晶2. 第二章:力的概念、测量、运动描述3. 第三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第四章:电流、电磁现象、电路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计算物质的密度与结晶第二章: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第三章:解释光学现象,如影子的形成、镜子成像第四章:设计简单的电路,分析电路原理2. 答案:根据教学内容与例题,为学生提供详细答案。
九年级科学上册37核能的利用教案新版[浙教版]
3.7 核能的利用①掌握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②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平利用核能③了解我国核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裂变和聚变的异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对核能的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请各小组同学将自己查阅的有关核能的资料与同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对难以明白的内容加以记录(之前布置查找资料和怎样用百度搜索)。
(5分钟后,各小组讨论和记录完毕,教师要求各组汇报讨论中的疑问,在纵多的问题中教师要进行筛选部分。
)1、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为什么大的惊人?2、核电站是通过怎样发电的?3、核电站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吗?4、什么是核反应?5、核辐射怎样防护?6、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多吗?氢弹有吗?哪种威力大?讲述:人类所需的能源大多数来自于太阳能。
你知道从太阳射向地球的电磁能(光)是怎么产生的吗?(核聚变产生的核能转化过来。
)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板书:核能的利用)修正策略教学过程新课教学:出示二战期间“小男孩”和“胖子”炸毁广岛和长崎的资料照片,请学生针对照片中的情景发表自己的评论(评论的落点:1、巨大的能量是释放形式是怎样的;2、这些能量若被我们利用可以创造多少的财富)讲述:同学们的评论很丰富,从图片中我们看到原子弹的威力很大,可以说是毁性的,大家一定感到疑惑,威力为什么会如此巨大?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复习: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用模型结构复习原有知识,用已知知识为切入点,学生接受更自然)思考:上述反应中存在怎样的能量变化?原子核内部有变化吗?讲述:在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燃烧是放热反应和有些固体加热反应需吸热,但在这些反应中还不能使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其实原子核内部储存着巨大的能量。
讨论: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有得失,而核内质子和中子为什么这么团结、牢固呢?猜想:可能核内巨大的能量束缚着质子和中子。
讲述:科学家通过长期的实验发现改变有些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板书:核能)问题:根据同学们已查阅的资料,原子核有哪些变化?你知道获得核能的途径吗?(板书)讨论并投影:裂变和聚变的模型讲述: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新原子核,同时释放能量,如铀235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会变成两个更小的新核——氪核和钡核。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
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解决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终身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
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
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
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
(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
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
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
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
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
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
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
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章“物质及其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教案
第7节电热器
一、电流的热效应
二、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三、电热的计算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电饭煲、电热壶等),生活中的部分家电在使用中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新课教学
1、电流的热效应
提问:电热器的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你还能再举其它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电器吗?电热水器、电热毯、电烘箱、热的快、电取暖器等等…
例2: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其R1=4欧,R2=6欧,电源电压10伏,那么在1分钟时间内电流通过各电阻产生的热量是多少?总共产生了多少热量?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109第三题。
2、作业本第7节第二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40个
防止措施:加装散热系统(如散热电扇)或为了更好散热而特别设计的结构(散热窗)。(学生讨论举例)
3、电热的计算
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想:可结合生活经验,并说明简单的理由
(3)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装置,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幻灯(或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7节电热器
四、焦耳定律
Q=I2Rt
五、电热计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教学
1、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Q=I2Rt
课题
3.7电热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 核能教案2 新版浙教版1(word文档良心出品)
核能教材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7节核能教材分析核能作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有前途的新能源,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
目前,人类开发和利用核能的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对核能的利用也存在着如核废料的处理、核泄漏等问题。
本节通过介绍获得核能的方式,介绍核电站、核能开发的新进展,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等,使学生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科学的认识。
学情分析由于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而学生头脑里,这部分知识是一个空白。
因此,讲授过程中要贯彻通俗性原则,不宜过深,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比喻、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知道裂变和链式反应、聚变和热核反应,知道放射性及其应用二、过程方法①掌握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②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平利用核能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核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裂变和聚变的异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难点:对核能的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化学反应的模型图片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图片核电站的图片射线的应用场景教学过程利用)讨论: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有得失,而核内质子和中子为什么这么团结、问题:根据同学们已查阅的资料,原子核有哪些变化?你知道获得核能的途氘核志。
B板书设计第7节核能一、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教学反思学习科学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学习科学是学习其他科目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
所以课堂要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教案在设计上很好的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和体现了以学生为课堂的主角,师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共同合作;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显然,教师在讲授本节课程时遇到怎样把原子核内部的世界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这种核变确实是我们都有的遗憾。
之外,核能离我们很远又很近,但我们没办法直接感受,让学生体会核能的巨大也很难,比较好的方法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数据、核电站工作原料等方面说明。
九年级科学上册 3.7 核能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7节核能》重点:裂变和聚变的异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难点:对核能的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①掌握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平利用核能。
③了解我国核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化学反应的模型图片、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图片、核电站的图片、射线的应用场景。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请各小组同学将自己查阅的有关核能的资料与同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对难以明白的内容加以记录(之前布置查找资料和怎样用百度搜索)。
1、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为什么大的惊人?2、核电站是通过怎样发电的?3、核电站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吗?4、什么是核反应?5、核辐射怎样防护?讲述:同学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很强,同时提出的问题也很吸引其他同学和老师,你们想要问题的回答,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板书:核能的利用)。
新课教学:一、裂变、聚变引入:原子弹产生的巨大能量是什么能?1、什么是裂变和聚变(1)裂变视频模型实例:原子弹。
(2)聚变flash演示实例:氢弹讲述。
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新原子核,同时释放能量,如铀235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会变成两个更小的新核——氪核和钡核。
2、裂变和聚变的应用二、战争中的核能核武器资料一:日本9.0大地震后,网上开始流传“这是日本人进行海底核试验”的猜测,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像地震波一样迅速传播,并且越传越显得有“理”。
有的说日本福岛海域前几年发生了很多次5.5~6级的地震,和原子弹试验产生的震级相当;有的说3月11日的大地震是氢弹试验造成的。
1、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核试验?核武器。
2、你知道哪些核武器?原子弹、氢弹。
3、你知道核武器的威力吗?日本受过核武器的重创,二战时长岛川崎原子弹爆炸。
视频:感受核武器的威力三、和平利用核能、核电站资料二: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沿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停堆,且若干机组发生失去冷却事故,3月12日下午,一号机组发生爆炸。
最新浙教九年级上册科学37《核能》优秀教案
第七节核能【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七节【主题】第七节核能【课时】第1课时一、教案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2.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平利用核能。
3.了解我国核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示意图来区分裂变和聚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教案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核电站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通过对核事故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在不断的进步的三、教案过程新课教案:一、裂变、聚变引入:原子弹产生的巨大能量是什么能?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1、什么是裂变和聚变(1)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观看动画:核裂变模型学习核裂变的应用:原子弹――根据核裂变的原理制成。
属于不可控制的链式反应的结果!观看演示:核聚变学习核聚变的应用:核聚变发电——核聚变发电是21世纪正在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主要是把聚变燃料加热到1亿度以上高温,让它产生核聚变,然后利用热能核武器——利用核聚变原理,制作氢弹。
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是如何转化的?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核电站的安全性核电引起的主要安全问题:1.核反应失控,会损坏设备,引起放射性物质的泄露;2.放射性废料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
三、放射性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放射性现象的应用X光检查癌症治疗核能发电消除静电知道肥料的吸收及流失灭虫鉴定古物所属的年代(放射性定年法)……●过量的辐射对人的危害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走进科学第一节科学及其方法第二节科学探究2.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第一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第三章生命的世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理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平衡2.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生命的多样性和环境保护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物质变化为例,展示能量守恒现象。
通过观察生物,探讨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2.例题讲解:解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
分析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
3.随堂练习: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结合实际,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板书要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性质、能量转化生物分类、生态系统2.板书布局:左侧:列出章节、节右侧:详细内容、图示、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实验报告。
分析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2.答案: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能量守恒实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学生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九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同步 3.7核能
九年级上册
1
情境导入
2
人类所需的能源大多数来自于太阳能。 你知道从太阳射向地球的电磁能(光)是怎么产生的吗?
核聚变产生的核能转化过来。 核能:原子核是可以转变的。原子核在转变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称之为核能。 核聚变是原子核变化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原子核变化方式还有核裂变
3
讲授新课
15
放射线的危害
• 人类一直生活在有放射线的环境中。但这些辐射都在安全剂量范围内, 对人类没有伤害。
• 但是,过量的辐射对人体和动物的组织都有破坏的作用。
使用放射性物质要注意安全,同时防止放射性物质对空气、水、生活用品 等的污染
16
放射性的来源
17
本课小结 一、核能的获取途径:核聚变和核裂变 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三、核能的放射性
超高温
热核反应
在消耗质量相同的核材料时,核聚变比核裂变释放出更多的核能。
6
氢弹(核聚变) • 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
7
核裂变和核聚变都是获得核能的途径。 核能的能量是巨大的,能不能被人类和平利用呢?
可以控制核反应的装置称为核反应堆
8
核电站利用核反应堆提供的能量,使水变成蒸汽,再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推
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的
9
太阳能产生原理
• 核聚变产生。 • 核能从太阳核心向外辐射 • 辐射过程中,核能转化成
热能和电磁能(光),其 中有一部分到达地球。
10
• 核裂变可以控制,但核聚变现在还不行。 • 利用聚变发电,是未来核电发展的一个方向。 • ITER计划 • 核聚变发电相对于核裂变发电有什么优点?
18
拓展练习 聚变
原子核内 裂变
九年级科学上册 3.3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2 浙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科学上册3.3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2 (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上册3.3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2 (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科学上册 3.3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2 (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能量转化的量度讲述: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做同样的功,不同的情况,机器和人,机器和牲畜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也就是相等的时间里它们做功的多少是不相等的,即做功的快慢不相同,为了比较做功的快慢,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点明课题)。
[讲授新课]三、功率(比较做功的快慢)复习提问:在学习运动的时候,我们学过一个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什么?它是怎样定义的?生:速度,它的定义是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问:同样与速度定义类比,比较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可以怎样定义?生: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板书]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讲述:从功率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知道一个机器所做的功和做这些功所用的时间,就能够求出功率。
【迁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既有运动距离的长短之分,也有运动的快慢之分.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填表)物理意义定义公式量速度反映物体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v=快慢路程s/t【过渡】做同样多的功,不同的物体或机械所花的时间不同,比如一头牛一天耕的田,一台拖拉机只用几十分钟就能完成.大型挖土机几分钟能挖几十吨土,可以代替几个人一天的工作量.说明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还有什么区分?(快慢之分)用什么量反映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按一定的顺序填空表格第2行:意义→物理量→定义→公式→单位)讲述:知道了功率的计算公式,就可以用它来计算功率的大小,想一想功率的单位应由哪些量的单位决定?这些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就是焦耳/秒,读做焦耳每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电饭煲、电热壶等),生活中的部分家电在使用中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新课教学
1、电流的热效应
提问:电热器的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你还能再举其它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电器吗?电热水器、电热毯、电烘箱、热的快、电取暖器等等…
电热器:用来加热的设备。
主要元件是发热体,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体上制成的。
、
2、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热效应的利与弊。
优点:无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缺点:①在家庭电路中,由于长期的电流热效应,导线外的绝缘层会加速老化,甚至会烧毁绝缘层而引发火灾;
②同时,由于电流热效应,会影响家电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防止措施:加装散热系统(如散热电扇)或为了更好散热而特别设计的结构(散热窗)。
(学生讨论举例)
3、电热的计算
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想:可结合生活经验,并说明简单的理由
(3)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装置,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
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①控制t、I相同,研究电阻与热效应的关系
②控制t、R相同,研究电流与热效应的关系
③控制I、R相同,研究时间与热效应的关系
(4)进行实验:略
(5)获得结论:当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当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通电的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109第一、二题。
2、作业本第7节第一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39 个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4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