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太宗为何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残酷真相
历史趣谈:李恪怎么死的?李世民儿子李恪为何没当上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恪怎么死的?李世民儿子李恪为何没当上皇帝导语: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
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
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他一生的命运确是不幸的,因为毕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安身立命谈何容易。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宝贝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
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由于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诸子为了争夺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伤,此时李世民曾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终落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晋王李治身上,这对于当雄心勃勃的李恪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因此有了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
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
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
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
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
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
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段话似是劝告,更像是警告。
至于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生活常识分享。
揭秘古代皇太子的凄苦命运:被废贬囚禁或被毒死
揭秘古代皇太子的凄苦命运:被废贬囚禁或被毒死导读:封建社会的皇太子,又称储君,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和尊贵。
然而,皇太子也是一个风险度极高的角色,在被朝中诸臣抬举和追捧的同时,也会因此招来皇帝的担心和猜疑。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即使是亲生儿子,仍有履冰临渊之危,朝不保夕之虑,在权力魔杖面前,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往往变得冰炭难容。
别的朝代先不论,单看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唐,太子们的命运便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死于三弟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
政变成功的李世民坐了皇位,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这位有足疾的太子从一开始就受到父皇的冷落,唐太宗最喜欢聪慧英武的三子李恪,但他的母亲杨妃出身不好(隋炀帝之女),朝中大臣一致反对立他为太子。
而自暴自弃的李承乾一再犯错误,先是宠爱宫女,再是染上断袖之癖,被太宗严惩后,竟和居心叵测的侯君集密谋造反,终于被贬为庶人,囚禁终生。
唐高宗李治的太子们命运更悲惨:太子李弘为萧淑妃的女儿说了一句同情的话,便被母后毒死;二子李贤,学识渊博,心地善良,立为太子后,很得朝中大臣拥戴,却被武后以“谋反罪”流放,残杀在巴州。
高宗病逝后,三子李显继位(唐中宗),在位不到一年,就被皇太后废为庐陵王,另立幼子李旦为傀儡皇帝,最终临朝称制的太后登上帝位,当了女皇。
一代明君唐玄宗,尽管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同样犯了大错。
他有三十个儿子,却迟迟不立太子,在宰相张说的坚持下,才立长子李瑛为太子。
李瑛闭门读书,百般谨慎,仍躲不过背后射来的暗箭。
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欲立她的儿子李瑁为太子,便勾结奸相李林甫,抓住李瑛和兄弟李琚、李琰一起发过几句牢骚,罗织了“诬圣上”的罪名。
玄宗一怒之下,将李瑛贬为庶人,流放他乡,就在离开长安不远的一个驿站里,命人毒死了太子,一起被害的还有李琚和李琰。
这三位皇子都是文武兼备的优秀人才,即使毫无血缘关系的人都痛惜不已,作为一位父亲,对待亲生儿子,竟如此绝情寡义!相关阅读推荐:乾隆17位皇子选嘉庆继位的真相!乾隆继承人之谜历史上最爱父亲的皇帝是谁大明朝的性情皇子们明代18岁皇帝如何专宠35岁宫女:竟杀死无数皇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皇帝亲自抚养的皇子是谁?乾隆帝与大臣之妻的偷情秘闻“福尔康”是皇子?震惊!历史上以“皇子”身份上位的女婴皇帝是谁。
【课外阅读】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篡位”是被逼的吗?
【课外阅读】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篡位”是被逼的吗?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历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
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几个浑蛋史官一笔勾销;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无耻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计;他一直深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可于仁义道德上,比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的贡献。
可历史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
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不然,他也不会有君子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我们只能叹息地说一声: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血洒玄武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大唐太子李建成与其弟齐王李元吉正欲上朝,唐高祖的爱妃张婕妤慌张而来,她告诉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昨日在高祖面前诬陷他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今日又带了诸多兵将前往玄武门。
李元吉明白,欲进宫就必须走玄武门,他所认识的李世民阴险狠毒,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况且,李世民还带着兵马。
他建议李建成:“先把你我二人兵马集结起来,然后派人告诉父皇你我生病了,看看形势再说。
”李建成却道:“集结兵马倒有必要,但托病不去却不可。
世民诬陷我们,我们要去父皇处说明白。
倘若不去,不正说明了我们心里有鬼吗?”李建成在这种时候还敢于去见唐高祖,无非是因为玄武门守将常何是自己的心腹,即使李世民有什么小动作,玄武门兵将只要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也无大虑。
两人似乎都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带了几名扈从就骑马赶到玄武门。
进了门,到临湖殿时,两人觉得形势不对:父皇的侍卫一个也未见,常何也不在;而且,一路行来,总觉得天上地下都是杀气。
李建成道:“恐有不测。
”一向骁勇善战的李元吉也感觉到了危机,他随着李建成掉转马头正欲回东宫,临湖殿左右早闪出了李世民和诸多兵将来。
历史趣谈: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 国舅长孙无忌支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立储的关键因素国舅长孙无忌支持
导语:李承乾的图谋败露,皇太子的地位不保,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挑选什么人来取代他,让唐太宗很费思量。
唐太宗一度倾向于魏王李泰,朝廷中
李承乾的图谋败露,皇太子的地位不保,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挑选什么人来取代他,让唐太宗很费思量。
唐太宗一度倾向于魏王李泰,朝廷中岑文本、刘洎也公开提出这个建议。
唐太宗还把这种想法当面告诉了李泰。
第二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谈起这件事,说:“昨天,李泰扑进我的怀里,对我说:‘今天是我的重生之日,从现在开始,我才真正称得上陛下的儿子。
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我死的时候,要把他杀了,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晋王。
’父子天性,李泰能对我说出这种话,实在让我怜爱。
”
褚遂良不以为然,说:“陛下的看法不对。
魏王的想法不成立,陛下百年之后传位给魏王,将来魏王再杀死自己的爱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天下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当初陛下立承乾为皇太子,却在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犹移不定,嫡庶不分,魏王享受的一些待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造成的混乱一直沿续到现在。
如果陛下一定要立李泰,请先妥善安置好晋王,才能保全他们。
”
唐太宗听了褚遂良的一番话,立刻涕泗横流,哭着说了三个字:“我不能。
”
选择李泰的另一个障碍是长孙无忌,在两个亲外甥当中,长孙无忌倾向于晋王李治,唐太宗无法逾越他这个障碍。
但李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就是性格过于柔弱。
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李治,李治仁懦,让我为国家社稷担忧,怎么办?”
李泰知道舅舅长孙无忌不站在自己的一边,干脆自己出面,直接去生活常识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篡位之谜
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篡位”是被逼的吗?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历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
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几个浑蛋史官一笔勾销;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无耻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计;他一直深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可于仁义道德上,比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的贡献。
可历史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
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不然,他也不会有君子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我们只能叹息地说一声: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血洒玄武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大唐太子李建成与其弟齐王李元吉正欲上朝,唐高祖的爱妃张婕妤慌张而来,她告诉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昨日在高祖面前诬陷他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今日又带了诸多兵将前往玄武门。
李元吉明白,欲进宫就必须走玄武门,他所认识的李世民阴险狠毒,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况且,李世民还带着兵马。
他建议李建成:“先把你我二人兵马集结起来,然后派人告诉父皇你我生病了,看看形势再说。
”李建成却道:“集结兵马倒有必要,但托病不去却不可。
世民诬陷我们,我们要去父皇处说明白。
倘若不去,不正说明了我们心里有鬼吗?”李建成在这种时候还敢于去见唐高祖,无非是因为玄武门守将常何是自己的心腹,即使李世民有什么小动作,玄武门兵将只要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也无大虑。
两人似乎都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带了几名扈从就骑马赶到玄武门。
进了门,到临湖殿时,两人觉得形势不对:父皇的侍卫一个也未见,常何也不在;而且,一路行来,总觉得天上地下都是杀气。
李建成道:“恐有不测。
”一向骁勇善战的李元吉也感觉到了危机,他随着李建成掉转马头正欲回东宫,临湖殿左右早闪出了李世民和诸多兵将来。
历史趣谈:杀兄逼父 唐太宗李世民走上帝王之位的手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杀兄逼父唐太宗李世民走上帝王之位的手段导语: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
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
根据历史上记载,李世民真正继位是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
那么李世民到底与玄武门之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李世民的父亲名叫李渊,是一个贪图享乐,爱好酒色之人。
李渊在位期间对朝中政治事务漠不关心,听信谗言错杀良臣。
对于儿子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兄弟之间的矛盾未能及时化解,成了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的导火索。
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玄武门之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边境来犯,太子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元帅,他想借机除掉秦王李世民。
没想到李世民知道了这个事情,他没有办法只好先发制人,诬告太子与李元吉在玄武门起兵造反。
没等皇帝李渊下旨处制,李世民在玄武门设兵将太子李建成杀害。
随后李世民命令手下进宫告知皇上,当时旁边的大臣见状十分害怕。
宫中军队也都受制于秦王李世民,李渊看到如此情形知道大事已去。
玄武门之变李渊无耐之下,写下了招书,全国上下军队都听令于秦王李世民,并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虽然在情急之下被迫发动政变,但是他对父亲李渊,只要李渊在世一天都孝顺伺候于他。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手上几乎没有了皇权,最后愿意早些退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也就是李世民继承皇位的经历。
李世民杀兄弑父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唐太宗待遇最差的儿子吴王李恪结局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待遇最差的儿子吴王李恪结局怎么死的?
导语:为何说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待遇最差的儿子?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
为何说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待遇最差的儿子?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
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
”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
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
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生活常识分享。
唐太宗有14个儿子,为何偏把皇位传给李治?只因所有人中他最懦弱
唐太宗有14个儿子,为何偏把皇位传给李治?只因所有人中他最懦弱本文导读: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共有14个儿子,其中嫡子有三人,分别为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其余皇子中也不乏人中龙凤,三子吴王李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一众皇子之中,最受唐太宗青睐的是嫡次子魏王李泰,他曾在朝臣面前夸耀此子最像自己,那为什么唐太宗没有立李泰为储,反而是选择了嫡子中最为软弱的李治呢?难道是太宗不清楚李治的性格吗?其实李世民很清楚李治的懦弱性格,之所以选择李治也正是这一原因。
晚年时,唐太宗身体不好,而且经常做噩梦,时常梦到大哥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前来向其索命,加上心底对当年杀兄囚父一事颇为内疚,因此对兄弟阋墙、手足相残之类的行为很是厌恶。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唐太宗想尽一切办法来杜绝——对于那些争强好胜又有能力的皇子,他一向采取打击态度,因为这些人继位以后必然会通过打击异己的方式稳固统治,很有可能对昔日兄弟痛下杀手。
思来想去,李世民不打算让有能力又有心机的皇子继承皇位。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储君之位出现空缺。
或许是因为父皇宠爱,魏王李泰逐渐生出了谋储之心,为争夺太子之位,他不断示意身边的官员为其上表进书。
然而李世民似乎并没有立李泰为储君的意思,他不仅将百官诏书驳回,还将李泰王爵降封,转而立九子李治为储。
对于晚年的李世民而言,嫡次子李泰的野心太大,要是他当上了皇帝,指不定李家又会上演“玄武门之变”,所以他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
为了不让儿子们自相残杀,他最终决定将最软弱胆怯的李治立为太子。
由于李治乃是长孙皇后嫡出,即使他只是九皇子,也不违反“立嫡”的传统,而李泰得知是同胞兄弟抢了自己的储君之位后也不便发怒,朝中大臣对此决议的阻力也比较小。
为了让身体不好、能力较差的李治顺利继承皇位,李世民临终前特意委派了赵国公长孙无忌等人为托孤大臣。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果然对自己的兄弟们很是照顾,不仅加封他们,而且从来没有对以前参与夺嫡的兄弟们进行清算,护住了李氏皇族的安全。
历史趣谈:李恪深受李世民宠爱但结局却是如此悲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恪深受李世民宠爱但结局却是如此悲惨
导语:关于所谓的“两朝血脉”问题想来很多人都知道缘由。
便是上一个朝代所遗留下来的血脉被后来的皇室所接受后诞生的后代。
而李恪的母亲是谁呢?
关于所谓的“两朝血脉”问题想来很多人都知道缘由。
便是上一个朝代所遗留下来的血脉被后来的皇室所接受后诞生的后代。
而李恪的母亲是谁呢?她便是上一个朝代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杨妃,李恪的父亲是谁,李世民是也!
在那个时候对于一个旧朝的公主来说,能够嫁给一个皇室之人做妻妾是做好的结局了,就像
北魏拓跋珪的皇后便是后燕慕容宝的女儿;拓跋嗣的姚夫人便是后秦姚兴的女儿西平公主;拓跋寿的赫连皇后便是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的女儿;右昭仪是北凉的兴平公主;东魏元善见的高皇后正是北齐的太原公主。
然而,对于杨妃来说,她的父亲是隋炀帝,而且李渊能够得到皇位也和这个隋炀帝的禅让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么对于这个前朝公主,李渊最起码也应该善待,要不就是自己收了,要不就是让她嫁给自己最重视的人。
可是都不是,李渊将杨妃给了李世民做妾。
没错,只是一个妾的身份。
这对于杨妃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不过所幸的是李世民非常爱自己的这个妾室杨妃,以至于爱屋及乌也很是喜爱他们的孩子也就是李恪。
李世民在当时是不受李渊看好的,在李世民上面还有李建成和李元霸。
如果不是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可能确实和这个李恪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李世民成功了,他成为了皇帝。
而作为最受李世民喜爱的李恪按理来说应该成为太子,但是都没有,这是为什么?
李世民是爱自己的儿子李恪的,但是当坐上皇帝那个位子之后很多生活常识分享。
李世民是怎么夺得皇位的?
李世民是怎么夺得皇位的?关于李世民是如何夺得皇位的,一种常见的版本是他在玄武门之变中通过政变夺权。
但这并不完全准确。
实际上,李世民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策略和手段,下面我将详细叙述这一过程。
1. 早期布局: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他对大唐帝国以及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很早就开始着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后来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 树立威望:李世民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
他积极推动各项政治改革,协助父亲李渊处理国家事务,展现出优秀的领导才能。
此外,他在战争中勇猛善战,成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使得他在朝廷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3. 争夺太子位:李建成是当时的太子,但因为性格懦弱、能力不足以及与李渊宠妃关系不佳等问题,他的地位并不稳固。
李世民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各种手段诋毁和排挤李建成,以争夺太子位。
他积极宣传李建成的过失,夸大他在处理国家事务中的失误,并试图赢得李渊的好感。
4. 发动玄武门之变:尽管李世民在争夺太子位的过程中取得了进展,但一直没有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采取更为激进的手段,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这场军事政变中,李世民率领的军队成功攻入了长安城中的玄武门,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控制了整个长安城。
5. 逼迫李渊退位: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掌握了实权,但他并没有直接登上皇位。
而是通过逼迫父亲李渊退位的方式,完成了权力过渡。
李渊在得知儿子发动政变并杀死自己亲生儿子后,感到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6. 巩固权力:尽管李世民已经成为了皇帝,但他还需要巩固权力,确保朝廷内外稳定。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安葬李建成和李元吉、宽恕其党羽、整合不同势力,并通过选拔贤能之士来加强中央集权。
此外,他还大力推动文化和经济发展,努力将大唐帝国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总的来说,李世民通过多年的布局、争夺太子位、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父亲退位以及巩固权力等手段,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是“懵懂一时”吗
贞观 十七年 (4 6 3年 ) 生性顽 劣而又跛足 的太 ,
子李承乾 因谋反罪被废为庶人 。唐 太宗只得在剩 下
的两位嫡子李泰和李治中确 定新 的皇太子。 魏王 ( 后 来称濮王 ) 李泰 多艺 能, 唐太 宗一度很欣赏其才干 ,
,
之右 者”。但他惟独对李世 民立李治为太子一事大 不以为然。在读 《 新唐 书・ 李恪传 》时, 毛泽 东批道 : “ 李恪 英物 , 李治朽物 , 知子 莫若父 。然卒听长孙无
乾、 李泰 兄弟身上重演 。所 以当李承乾被废后 , 唐太
宗在选择接班人 问题上 ,便把如何避免兄弟相残的
悲剧重演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长子李承 乾、 四子 李泰和九 子李治均为长孙皇后所生 ,也就是正统观
念所讲 的三位嫡子 。在 为什 么要立李治为太子的 问 题上 , 唐太宗曾对大 臣们说 : 我若立泰 , “ 便是储君 之
忌之 言, 谓聪明一世, 可 懵懂一时 。 《 ”( 毛泽 东读文 史 古籍批语集 》, 中央 文献 出版 社 19 年 版 ) 以 93 我 为 ,虽然 毛泽 东的读 史批语 中有 许多真知灼 见, 但 也未见得每一条都是确评 。比如上述有关唐太宗立 太子 一事 的批语 , 属于一 家之 言 , 以进 一步 讨 便 可
论和反思 。
位可经求而得耳 。泰立 , 承乾 、 晋王皆不存 ; 晋王立 ,
泰共承乾可无 恙也 。” 又表示 : “自今太子不道 , 藩王
窥嗣者 , 两弃之 。 传之子孙, 以为永制 。 《 ”( 旧唐 书》 列传第 二十六 《 宗诸子 ・ 太 濮王泰 》,岳 麓 出版 社 19 年版 ) 李世 民正是看 中了李治 的宽仁 孝友 , 97 才
李恪那么受李世民宠爱,为什么当皇帝不是他?而且结局那么惨!
李恪那么受李世民宠爱,为什么当皇帝不是他?而且结局那么惨!秦汉三国晋统一 2018-09-12 09:49唐朝,是一个封建社会时期的鼎盛朝代。
古往今来,朝代不断更迭涌现。
其中,唐朝尤为盛世。
众所周知,谈到唐朝的历史,有不少人为之惊叹!今天就来说一说唐朝的这段故事。
唐朝是一个非常传奇的朝代,谈到唐朝,出现在大家的脑海的是“以胖为美”“武则天”“杨贵妃”等。
那么,唐朝的繁荣自然离不开开国皇帝李渊了。
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
后来李世民进行了玄武门之变,谋权篡位,坐上了皇位。
李世民一生子嗣众多,其中今天的主人公李恪便是他的儿子。
李世民在位之时,非常爱护李恪这个儿子。
但是,李世民这么疼爱李恪,李恪还没有成功当上皇帝呢?这就要从当时的历史说起了。
隋唐时期有三个家族,盛行一时。
他们是:独孤家、杨氏、陇西李氏。
而李恪和李愔,同为李世民的儿子,不仅流着皇室的血,也和这三个家族都有多多少少的关系。
李恪算得上“出身豪门”了。
在历史上,李恪也曾多次被众人推选为立储人选。
那么,李恪到底是何人物呢?李恪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而他的母亲可是厉害了,他的母亲正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妃。
李恪的父母都出身皇族,李恪的也算上是出身贵族了,他当时在青年才俊、皇家贵族中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李渊在位期间,李恪两岁时就被封为郡王,后来唐太宗在位时,他又被封为汉王。
十岁时,他又为蜀王。
当时,李世民对他可是极为看重,对他抱有厚望。
之后,李恪还被任命为刺史、大都督,这算是史无前例的授命。
李世民有多个儿子,李恪是受疼爱的。
但是由于一顿饭,却让李世民担心了起来。
李恪在赴任前和太宗吃了一顿饭。
吃完后,太宗向大臣说明担忧,身为父亲,他想和孩子多多亲近,可是,作为皇帝,他又怕太过接触,会让孩子有所谋图,害怕他们争抢皇位、加害自己。
仅因为一顿饭的关系,他就开始担心自己,怀疑李恪太过优秀,会有当皇帝的野心。
但是对于太宗的四儿子来说,太宗的宠爱是没有掺假的,一顿饭就怀疑李恪的忠诚,而对李泰,简直是宠爱有加,太宗让李泰留在长安,陪在他身边,甚至比太子的待遇都要好。
唐太宗为何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残酷真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太宗为何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残酷真相
导语:唐太宗立李治时的雷厉风行,在一干重臣面前以秀自杀为要挟,而反观李恪,唐太宗只对一个最不可能赞成的人随口说了一句。
而且从《资治通鉴》
唐太宗立李治时的雷厉风行,在一干重臣面前以秀自杀为要挟,而反观李恪,唐太宗只对一个最不可能赞成的人随口说了一句。
而且从《资治通鉴》的史料上看,就算李治十一月十七日拒绝纳妾,唐太宗疑其仁弱并立马想到了李恪,但短短的十几天,十二月初六,唐太宗却反过来警告李恪不要学燕旦,并说我已经帮你做准好了霍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唐太宗居然在临终前还对着长孙无忌提到了霍光,这其中的奥妙,有些人是不愿去想,也不敢去深究的。
当然,也有人声称唐太宗用燕王旦警告李恪是在“保护”李恪,为李恪“好”,让李恪自己谨慎小心一些,不过这真的是唐太宗在为李恪好吗?李恪作为亲王,无论是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命都不掌握在他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何况以李恪提名太子未果这件事,以及他敏感的庶长子身份,新皇登基后会发生什么事,以唐太宗的政治智慧不可能想不到。
所以唐太宗要是真的在保护李恪,真的为李恪好,就不该是告诫李恪自己要谨言慎行一些,而是应该明确告诉未来的皇帝李治你要善待李恪。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汉高祖刘邦在改立刘如意失败后,特意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告诉他一定要照顾好如意这个弟弟;唐太宗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就是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能够同时活着——唐太宗既然能明确向自己的接班人李治表示日后一定要善待李承乾、李泰这两个哥哥,为什么不同样强调一下也要善待李恪呢?
所以唐太宗警告李恪只是警告而已,和保护李恪无关,更不是在为
生活常识分享。
揭秘:李世民与兄弟争夺皇位的前因后果
揭秘:李世民与兄弟争夺皇位的前因后果2018-04-12 21:11 来源: 天涯心李世民同母兄弟四人,长兄建成,被立为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李世民排行第二,被封为秦王;三弟玄霸,少年早死;四弟元吉被封为齐王。
李世民作为唐王朝的军事统帅,在统一战争中网罗了大量的文武之才,他的势力,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的势力。
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出现矛盾。
这个矛盾的焦点是以太子建成为一方、秦王世民为另一方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李渊称帝以后,建成取得了太子——皇位合法继承者的地位,而世民却在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中屡建功勋,并不断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
于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同秦王拥有最高的功勋、最强的实力这个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建成对世民有猜忌之心,世民对建成亦并非无取代之望,武德五年(622) 起,这种潜在的矛盾终于发展成公开的争夺和激烈的较量。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但他时时感到秦王李世民对他的地位有很大威胁。
他便同弟弟齐王李元吉密谋加害李世民,但几次都未能得逞。
皇帝为避免骨肉相残,决定让秦王李世民到洛阳去独守一方。
李建成和李元吉听说后,觉得如果要让李世民去洛阳,等于大权在手,势更难治,不如留在长安,设法除掉他。
就秘密派心腹数人,接连不断地上书皇上,说:“秦王的左右听了去洛阳的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去了就恐怕回不来了。
”高祖李渊被他们的谗言所迷惑,就把这事给放下了,时间一长也就忘了。
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李元吉贿赂收买秦王府的尉迟敬德,但被尉迟敬德拒绝了。
临淄侯房玄龄和杜如晦与李世民的关系特别密切,因而遭到了李建成的忌恨。
高祖李渊听信了他的谮毁,将房玄龄和杜如晦撤职,不许他们再去接近李世民。
李世民内心非常忿恨,且因皇上一再相信谗言,也就越发感觉到自身的危险。
这时,正赶上突厥兵又来侵扰,李建成就推荐李元吉带兵北伐,高祖李渊将兵权交给了李元吉。
李元吉就调动尉迟敬德为先锋官,又调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同去讨伐突厥。
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2015-12-04在中国历史上,“贞观之治”是封建治世的楷模。
“贞观”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他在位的22年间,由于知人善任、锐意改革、轻徭薄赋、发展文化,使国内经济一片兴旺,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民殷财阜的新气象。
据说,国家的监狱常常是空的。
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
社会秩序稳定,真的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
行旅往来各地,都不用自带粮食,路上随时会得到供应。
连年农业丰收,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
贞观时期的国家版图也相当大。
李世民灭掉了东突厥、西突厥,稳定了对大西北的统治,再无外族侵扰之害。
他还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番王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
当时与中国通使的国家有70多个,强盛的唐朝成了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
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可是,这样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千秋的一代君王却是靠一场血雨腥风的“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的。
“玄武门之变”大概是这样的:一天凌晨,李世民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9人率兵埋伏于玄武门内,把守玄武门的主将常何也已被李世民收买,只等在此地将上早朝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杀死。
天一亮,建成和元吉上朝走到临湖殿时,感到气氛反常,正要拨马回府,突然,李世民领着一彪人马狂奔而来,一箭将李建成射死。
齐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中,当场死亡。
然后,他们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赶到东宫和齐王府,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家,不论老少,全部杀死斩草除根。
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带兵冲入父王李渊的殿堂。
后来,李渊下了诏书,叫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别再为太子和齐王争仇泄愤,并让各路兵马由李世民指挥。
两个月之后,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后世之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杀太子而自立为帝是无君无父的行为;而杀自己的弟弟,穷凶极恶,更是惨无人道。
但是,史书上却说,这个凶杀事件不是“蓄意预谋”,而是临时应变;不是“违反父意”,而是合父王之意;不是“夺嫡篡位”,而是合情合理,该当皇上。
【吴王恪真的谋反吗】吴王恪冤死286年后,后裔重建唐朝,称雄江南
【吴王恪真的谋反吗】吴王恪冤死286年后,后裔重建唐朝,称雄江南说起吴王李恪,这是一个非常悲剧的人物,他本是唐太宗的第三子,隋炀帝的亲外孙,身负隋、唐两朝皇家血脉,本有机会继承皇位,但却卷入纷乱复杂的皇室斗争,最终含冤致死,令人扼腕叹息!人们不会想到,就在李恪冤死284年后,在江南竟然有人以他的后裔自居,重建大唐王朝,称雄江南半壁江山近40年之久!这是怎么回事呢?且看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网络配图这事还得从唐朝末年说起,当时天下大乱,各地藩镇为争夺地盘,不断爆发战争,百姓流离失所。
一个叫彭奴的少年,在战乱中与父亲走失,自此这个孩子就在濠州(凤阳)、泗州(泗县)一带流浪乞讨。
当时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略濠州,见到彭奴,非常喜欢,于是想收为养子,但因儿子们的反对,于是将彭奴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并取名徐知诰。
徐知诰喜欢读书,勤于练武,而且长得一表人才,就连见识丰富的杨行密都非常喜欢,他称赞道知诰俊杰,诸将子皆不及也。
杨行密死后,徐温掌握了吴国的实权,才识过人的徐知诰自然成为义父的得力助手。
918年,徐温的长子徐知训杀,徐知诰闻讯后,抢先赶到广陵平乱,从而控制了吴国朝政。
网络配图直到937年,徐知诰才正式称帝,国号大齐。
从当年的流浪儿到掌握一国的皇帝,徐知诰明白,是时候表明自己的身世了!939年,徐知诰恢复本来的李姓,并且改名为昪,同时改国号为唐,重建大唐王朝,史称南唐,而李昪也就是南唐烈祖。
既然是重建唐朝,那么就得有个名分,李昪自称是吴王李恪的十世孙,国号为唐,那是名正言顺!后来的南唐一度称雄江南,先后出兵消灭割据湖南的楚国、占据福建的闽国,在北方战乱期间,甚至一度与契丹勾结,准备北上中原,最盛时下辖35州,。
此外当时中原战乱,大批文人流亡江南,南唐历代国君重视文化,这里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最为昌盛的地方。
但真正的问题来了!李昪真的是李恪的十世孙么?网络配图恐怕未必!根据史料的记载,说李昪“世本微贱”,也就是说他的出身很低微。
李世民最优秀的儿子,文武双全英明果敢
李世民最优秀的儿子,文武双全英明果敢纵观中国历史,如果一位皇子被皇帝立为太子,在正常情况下,这位太子都能顺利继承帝位。
不过,太子之位通常都不是有能者居之,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喜好,所以中国历史才会发生这么多抢夺太子之位和帝位的事件。
×最有才、最出色、最厉害的那个皇子没有被立为太子,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非常多,唐太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唐太宗的文韬武略远胜兄长李建成,但始终无缘太子之位,兄弟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唐太宗在位期间,在选择帝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唐太宗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唐太宗有14个儿子,当中最厉害的那个当属第三子李恪。
李恪的名字,取得很奇怪,“恪”者,有恭恭敬敬、小心翼翼的意思。
比较文德皇后(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儿子的名字: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名字都是堂堂正正颇有王者气质。
唯独李恪,名字看上去相当谨小慎微。
×李恪的生母不是什么普通的名门望族,正是隋朝亡国皇帝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隋炀帝有记载的女儿只有两个,长女南阳公主嫁给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次女杨妃就嫁给了唐太宗。
虽然李恪一直低调行事,安安分分地做自己的皇子,享受属于自己的俸禄,但可能真的是因为优良基因过多,他从小就十分聪慧,很讨人喜欢,而且他为人处世一直低调,也没和什么人结怨。
史书对他的记载相对较少,但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旧唐书》,或者《新唐书》,都说明了李恪是有文有武之人,特别是在《旧唐书》中的太宗诸子传中,还讲述太宗常常说第三子李恪文武两双全,很像自己。
×唐太宗在第一次选择太子的问题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嫡长子李承乾,并且亲自花心血培养李承乾。
最初李承乾勤奋好学、循规蹈矩,是一个合格的太子,但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承乾突然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甚至做出雇凶刺杀自己老师和弟弟的不法行为。
公元642年,李承乾起兵谋反失败,唐太宗终于下决心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唐太宗为何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残酷真相
唐太宗立李治时的雷厉风行,在一干重臣面前以秀自杀为要挟,而反观李恪,唐太宗只对一个最不可能赞成的人随口说了一句。
而且从《资治通鉴》的史料上看,就算李治十一月十七日拒绝纳妾,唐太宗疑其仁弱并立马想到了李恪,但短短的十几天,十二月初六,唐太宗却反过来警告李恪不要学燕旦,并说我已经帮你做准好了霍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唐太宗居然在临终前还对着长孙无忌提到了霍光,这其中的奥妙,有些人是不愿去想,也不敢去深究的。
当然,也有人声称唐太宗用燕王旦警告李恪是在“保护”李恪,为李恪“好”,让李恪自己谨慎小心一些,不过这真的是唐太宗在为李恪好吗?李恪作为亲王,无论是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命都不掌握在他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何况以李恪提名太子未果这件事,以及他敏感的庶长子身份,新皇登基后会发生什么事,以唐太宗的政治智慧不可能想不到。
所以唐太宗要是真的在保护李恪,真的为李恪好,就不该是告诫李恪自己要谨言慎行一些,而是应该明确告诉未来的皇帝李治你要善待李恪。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汉高祖刘邦在改立刘如意失败后,特意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告诉他一定要照顾好如意这个弟弟;唐太宗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就是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能够同时活着——唐太宗既然能明确向自己的接班人李治表示日后一定要善待李承乾、李泰这两个哥哥,为什么不同样强调一下也要善待李恪呢? 所以唐太宗警告李恪只是警告而已,和保护李恪无关,更不是在为李恪好。
唐太宗若是真的为李恪好,就该告诉未来的皇帝一定要善待李恪。
还有人说警告云云也有记载是在贞观十一年的,但《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在没有确切时间记载的事,司马光通常是很统筒把事情记载在一个大事件后面,而警告别学燕旦,《资治通鉴》里明确记载了是“十七年,十二月,壬子”。
司马光与李恪无冤无仇,没理由去捏造一个日期来使得立李恪为太子变得可笑与不真实,所以这个日子就是唐太宗告诫李恪日子,何况《册府元龟》上也同样记载了此事发生在贞观十七年十二月。
综合对比一下上述史料,唐太宗为什么要提名李恪,也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