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现阶段科学教育的反思-教育文档资料

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现阶段科学教育的反思-教育文档资料

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现阶段科学教育的反思

一引言

自从英国18世纪60年代进行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逐渐看到了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各国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科学发展重大的支持,并且逐渐意识到,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作为国家的公民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能力,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科学技术以维持科学不断向前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广泛的利益。因此,学校教育中,也逐渐出现了从重视人文学科向科学学科过渡的现象。在中国同样也经历了从轻视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到重视科学技术与科学教育的过程。并且在当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学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我国近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面对用坚船利炮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开始大规模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从此,我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洋务运动等功利性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及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之后,逐步确立了科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1.近现代科学教育发展概况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用炮火无情地打开国门之后,面

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很多人都主张“师夷长技”。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应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则抱着强兵救国的愿望兴建了一大批以军事为目的,教授科学技能的学堂。至此,科学与技术在近代第一次被国人所接受,使国人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这个时期的科学教育的规模零散,科学教育内容并没有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篇一

《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姓名:黄永超班级:2010020901 学号:105020940026 指导老师:刘晓研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通过条约体系,不仅夺占了大量中国领土,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而且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使其侵略势力逐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与此同时,中国缓慢地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促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救国救民

【正文】

一、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廉价工业品的大量倾销,又促使了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走向解体,同时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首先,中国从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中国人民面临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的同时,还必须遭受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受洋鬼子的种种欺压。其次,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社会性质的改变,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中国教育历史论文

中国教育历史论文

中国教育历史论文

中国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这种教育注重个体的德育和修养,强调孝道、忠义等传统价值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并发展,形成了科举制度和私塾教育。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官僚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私塾教育则是在家庭或私人经营的学校里进行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家庭富裕或贵族阶层的孩子。

随着西方文明的介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发生了变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创办了许多近代学校和大学。同时,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开始强调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发展,包括取消科举制度、实行义务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等。同时,中国也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正朝着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方向努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加强师资培养、推进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同时,中国也在推动教育国际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而努力。

总的来看,中国的教育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取得了许多成就。同时,中国的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抓住机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的投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模式,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

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

近代时期

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

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论中国近代教育史

论中国近代教育史

论中国近代教育史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教育史的相关概念,并且以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为例分析了近代我国的教育发展的状况,并做了深入的剖析,希望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教育史留学教育

一、教育史的含义

教育史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规律,一般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

段,又划分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现代教育史三大部分。古代教育史从中国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为止,其中包括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代教育史从鸦片战争(1840)到“五四”运动前夕(1919)为止,现代教育史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当代部分。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但是中国教育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从清朝末年开办的师范学堂到中华民国初期的师范学校,都曾开设教育课程。以后,随着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开展,才陆续有中国教育史专著问世,从20~30年代先后出版了60

部以上。如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和陈东原的《中国教育史》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从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王充、韩愈、朱熹,到近代和现代的蔡元培、杨贤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

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始于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留学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

重视理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理论教育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教育往往采取填鸭式、命令式、教条式和硬性灌输的方法,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成为教师单向灌输的工具。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简单落后的灌输教育模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抨击。

一、当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的必要性

理论教育通常也叫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形式,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这里的彻底击中就是指把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闪电灌输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园地。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他认为,科学的、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自觉地教育,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只有进行理论教育,才能引导人们超越个人、家庭为单位的局部范围,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武装自己,认识社会和阶级的整体利益,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社会责任。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是,我们的理论始终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因此我们讲的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

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

念。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论文

第一篇:中国教育史论文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国之一,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式文明,能使中国文明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不可否认,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教育活动,可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在思想意识上和文化教育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有儒家、墨家、到家等,但对中国影响根深蒂固的,当数儒家。

关键词: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观念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一个字上面——“仁”。孔子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不论种类、族类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中都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他的弟子中有富贵子弟、商人、贫农、偷盗者等等。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2000字课程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2000字课程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2000字课程论文

推荐文章

浅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论文热度: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热度: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热度: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热度: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评价论文3000字热度: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到1949年这110年间的历史,是我们全国人民都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的2000字论文篇一:《浅谈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摘要: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关键词:近代中国历史命运革命策略社会主义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从鸦片战争开始,就由其性质决定了,那就是要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富强。对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似乎都没有异议。尽管他们都怀抱着这样的理想,但基于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所选择实现理想的道路、方法和谋略也是大大不同。

1、不同的救国道路

林则徐在封建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又在失去封建皇帝支持的情况下无奈承认其失败。洪秀全则继承了林则徐反对帝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其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宣告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阶级是不甘于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命运的。但不同于林则徐的是,洪秀全完全和封建皇帝站在了对立面,在反对封建皇帝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既反帝又反封的革命,对以后的革命开启了极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孙中山就称自己为洪秀全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革

略论中国近代教育与“近代化”

略论中国近代教育与“近代化”

略论中国近代教育与“近代化”

一、关于中国近代教育主流的问题

在近代史开端之外再设一个近代教育开端,从现有资料来看,始于20~30年代。如舒新城先生在“近代中国教育史问题”一文中,指出没有必要拘泥于历史学上的时代划分,并把1862年(同治元年)同文馆的设置界定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其后,包括日本的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在内,又出现了几种界定方法。其中以1904年的癸卯学制开端说最为有力。

从近代史开端和社会各领域开端的逻辑关系来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开端不可能与近代史的开端不一致。因为之所以说近代史的开端为1840年,是由于其时社会各方面起了变化。因此近代史的开端不可能离开社会各部分的变化来界定。虽然如此,但若是近代教育开端确实显示出了与近代史开端不相吻合之处,本着科学的态度,则有必要加以特别的针对性研究。而要看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同近代史的开端是否一致,首先只能看鸦片战争时的教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整个近代教育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回顾鸦片战争,在直接受侵略者危害的广东、福建、浙江、上海、长江流域,以及东部沿海等地,由民众的积极抵抗所需要,在教育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以广东社学的变化和民间知识分子的反应最为明显。

关于广东社学的变化,已为一些研究所论述。社学也叫义学,本是元代以来兴起的为乡间民众普及教育的官民合办之教育组织,到了清代,民办的成分要大一些。社学区别于为培养参加科举考试学生的学校,是实实在在的为生活的学校。清朝建立以后一直加以大力提倡,又比前代有所发展。在当时,除民间社团、民间传说和民谣等代代相传的教育形式,民众接受教育的设备场所基本上是在社学。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投降路线下战败后,手无寸铁的民众被暴露在侵略者的枪口下。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1841年,广州附近的民众以社学为组织核心,展开了反侵略的武装斗争。6月成立了作为团练机关的升平社学公所,7月成立了东平社学公所。两处社学公所,成为当时广州民众抵抗侵略的核心组织。到了1848年,社学公所又有增加。在各社学公所领导下的武装民众,至少有几十万人。事实表明,作为传统民间教育机关的社学,在鸦片战争期间变成了联系民众抵抗侵略的组织机构。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开始着手改革和建设新的教育制度。
改革历程
1949-1952年
这个时期,我国政府开始对旧教育进行改革,主要措施包 括接管和改造旧的教育机构,制定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以及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新教育。
1958-1965年
这个时期,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 同时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满足当时社会和经济发 展的需要。
进一步改革
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政府开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注 重实用性和现代化。
重要百度文库件
《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
该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国家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过的学制。
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强调学术独立、民主管理、科学精神 和自由思想等教育原则。
1953-1957年
我国政府开始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开始实施扫盲教育 ,以满足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966-1976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我国的教育制度遭受了严重的破 坏,但在此期间,我国政府依然坚持发展教育,并逐步完 善了各项教育制度。
重要事件
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为我国的教育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 等维新派人士主张废除科举制度 ,建立新式学校,推广西学,以
培养实用人才。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

近代中国教育发展

近代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与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冲突和交融的历史。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教育也开始慢慢的发生变化,由教会创办的西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二、近代教育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主要由洋务派地方官吏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创办,培养通晓外国语言的外交人才以及西方的近代军事、工业、科技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是同文馆,广方言馆以及福州船政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出清末的大部分外交官和严复、邓世昌、魏翰、詹天佑等各方面的杰出人才,但是这种只学技术不学制度的毕竟无法改变大清王朝的困境。为中国教育摆脱科举束缚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奠定了基础。

三、戊戌变法后,随着民主思潮在上层社会传播教育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后来享誉全国的学术圣殿北大清华就是根据光绪皇帝的《定国是诏》确定的。这是西方的教育体制第一次被最高当局接受并决定施行。

四、新文化运动同时努力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引起了教育思想的革命。男女平等、白话文教学、新的教育思想传入等。

五、民国时期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在全国各省陆续出现,今天全国知名的优秀大学大多都是那时候创办的,这些大学中培养出了各方面的世界级的学术大师,包括李政道、杨振宁、崔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人文领域也呈现出一篇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的景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伟大教育思想在中国建立起来,为民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民国的基础教育从数量上依然十分落后,普及率十分低,用李敖的话说就是一个高中生后面跟着4000个文盲;但是从质量上说十分优秀的,那时候的中学教员中有过鲁迅、朱自清、徐志摩、杨振宁等,

民国教育论文

民国教育论文

民国教育论文

引言

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自清朝灭亡以来,中国社

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传统观念和制度被颠覆,教育也不例外。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背景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教育形态。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民国

时期增设了许多新的学校,如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等。这种变革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教育改革

2.1 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

民国政府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

育法》,该法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制定了教育的规范和标准。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2.2 学校管理改革

在民国时期,学校管理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前的私塾教育主要由个人或家族

负责,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而在民国时期,学校开始设立教务处、学生处等管理机构,为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3 教育内容的改革

民国时期,教育内容也发生了重要的改革。传统的儒学被摈弃,代之以新的学

科和教材,如科学、数学、外语等。这些变化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3.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3.1 提高人才素质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提高了人才的素质。通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

新精神,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文化名人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3.2 推动社会变革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论文

学术自由与中国教育发展

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教育的产生,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就有了教育活动。对于教育的发展,从古自今,人们各抒己见,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的生产力、政府政策、传统文化……纵观我国的教育的发展,学术自由与我国的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有了人类存在,便有了教育。原始时期,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等生活资料,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参加集体的或是氏族的劳动生产。为了生存,人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分化,没有思想的束缚,所以这个时期是学术最为自由的时期,但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育以生产劳动教育为主,虽然有生活习俗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和文字的产生,但是教育的发展终究围绕生产的发展而进行的,所以教育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相对于那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来说,教育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

到了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形成,国家的出现,教育在受到了奴隶主的控制,学术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教育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夏代已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国家设立机构管理教育工作;商代有了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的手段,并且把文字记载在甲骨或是玉石上,用来记载事件;周代有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夏、商、周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是随着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不断的加强了对学术和人们思想的控制,他们推崇宗教迷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到了商代,出现了只有官府有学,民间私家无学术—“学在官府”的现象。这种“学在官府”的出现导致了教育只是贵族等小部分人的教育,同时也容易导致学术自由的被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相对于原始社会的低生产力水平来说,在生产力水平相对高些的夏、商、周时期,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减缓的趋势。

浅析晚清三次教育变革.doc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浅析晚清三次教育变革.doc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浅析晚清时期的三次教育变革

[摘要]晚清教育改革的历程,经历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三个改革阶段。纵观晚清的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虽然有其跨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层面来看,也有其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只有了解这一次改革的动机、具体措施及其效果,客观完整地分析其进步意义和不足,我们才能以史为鉴,明确今天我们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晚清教育改革中体西用留学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而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到新式学堂的建立,再到现代大学的设立;从四书五经“仁义礼智信”的灌输到科学思想的传播,这一切都与从晚清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有着莫大的关联。

晚清教育改革的历程,经历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三个改革阶段。纵观晚清的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虽然有其跨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层面来看,也有其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只有了解这一次改革的动机、具体措施及其效果,客观完整地分析其进步意义和不足,我们才能以史为鉴,明确今天我们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晚清三次教育改革的动机和措施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西方的资本主义和科学思想逐渐进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发展起来。这些变化使得清朝统治阶级部出现了分化。统治集团部一批较为开明的官员提出了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要求办“洋务”,兴“西学”,被称为“洋务派”。而洋务派所做的一系列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兴办新式教育是一项重要容。盛宣怀曾说:“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1]洋务运动的开展需要大量新式人才,而这些是中国传统儒学教育所无法培养的。洋务派虽然积极引进西式的生产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却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培养人才的方式,改变只会是皮毛。

333中教史近代

333中教史近代

333中教史近代

摘要:

一、近代中国教育的背景与特点

二、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

正文:

一、近代中国教育的背景与特点

近代中国教育,通常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 年)开始,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教育。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代中国教育的背景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开始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也促使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振兴之路。其次,国内政治动荡,战乱频仍,对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次,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革,这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中国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制度的变革:传统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开始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2.教育内容的更新:传统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近代教育开始传授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培养实用人才。

3.教育方法的改进:传统教育以背诵、讲解为主,近代教育则注重学生的

实际操作和能力培养,引入实验、实习等教学方法。

4.教育层次的多样化:近代教育开始兴办大学、中学、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使得教育逐渐普及。

二、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近代中国教育在艰难的环境中逐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式学校的创建:洋务运动时期,一批新式学校应运而生,如北洋水师学堂、江南制造局学堂等,培养了一批具备西方科技知识的人才。

2.留学教育的兴起: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大量中国青年赴美、赴欧留学,他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带回国内,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学科】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级别】本科生

【题名】中国近代教育家王力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关键词语】近现代;民办学校; 教育

【中文摘要】本文结合史实,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归纳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中国教育家王力进行考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形成论点,取得研究成果。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冬赴波兰讲学。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60年来,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

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讨。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摘自《王力故居》《北京大学图书馆》王先生对中国语言学有多方面的建树。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他继续探讨语法革新的途径,发表了《中国文法学初探》和《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两篇论文,还推出了自己语言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中国音韵学》(五十年代改名《汉语音韵学》)。这是他用现代语音学理论方法,把素称绝学的传统音韵学加以整理、阐释,使之现代化,成为有条不紊的科学音韵学教科书,既有功于古人,又抚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掌握了音韵学知识,直到现在还是广大读者学习、研究音韵学的重要参考书。王先生同时还撰写了多篇音韵学论文,《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提出了脂、微分部,这是对古音分部研究的一项突破。来源:

在西南联大时,他讲授“中国现代语法”和|“语言学概要”,1938年写出《中国现代语法》讲义,三易其稿,分作《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两部书,于1944、1945年先后出版。王先生借鉴西方语法理论,重视汉语语法特点,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他把曾在西南联大开过的一门“诗法”课的讲义,加以整理、充实,写成了《汉语诗律学》,开创性地从语言学角度深入研究文体特点,所建立的严密的科学系统,至今还难以超越。此书于1958年正式出版

王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最久,也是他在语言学多个分支学科作出重要贡献最多的时期。1954年他来到北大,招收了第一届汉语史研究生,开出了一门新课“汉语史”,综合他人和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写成讲义,三易其稿,出版了《汉语史稿》(1957-1958)。此后二十多年他围绕汉语史作了一系列研究,对《汉语史稿》作了一次全面的修订。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先后完成了《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部类别史。在汉语史的研究中,王先生强调语言的历史发展,强调语言的系统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地域性,重视语言发展规律的揭示。从理论到实践为创建汉语史学科作出了无人可比的卓越贡献。来源:

六十年代撰写的《中国语言学史》开启了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观点总结我国语言研究历史的先河。七十年代撰写的《同源字典》,以科学的训诂学作基础,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同源字必须是古音双声兼叠韵,必须有训诂的根据,开启了汉语语源学研究的新阶段。

王先生六十年代主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方式,推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获得了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出版以来,一直被全国高校用作古代汉语课的首选教材,年年重印,总印数一、二册已超过两百万册,三、四册也都接近两百万册。影响遍及国内外。文学、历史学、哲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多“家置一部”,其价值远超出语言学的范围。

1984年王先生还应中华书局之约开始撰写古汉语字典,去世前完成了子、丑、寅、卯前四集,后八集由他的学生按照他的嘱托和所定的体例编写完成,出版了《王力古汉语字典》(2000年)。四十年代王先生就写过《理想的字典》并发表了《了一小字典》样稿;耄耋之年还启动这样的大项目,以“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馀勇写千篇”的气概,去完成酝酿了四十多年的宿愿。这部字典成于众手,虽未能达到王先生预期的要求,但还是努力贯彻了他的指导思想,在词典科学化方面作出了多项努力,揭开了汉语历史词典编写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王先生在音韵学、语法学、诗律学、汉语史、语言研究史、语源学、历史词典学和古汉语教材建设等八个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他三十年代撰写的《江浙人学习国语法》,四十年代发表的《汉越语研究》,也是在方言研究、汉藏语研究方面的经典性的著作。

王先生固然语言学著述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又在培养语言学人才方面有卓著勋劳。他在中山大学办起了我国第一个语言学系。后来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也长期处在他的领导和指导之下。半个世纪以来,王先生培养我国语言学人才的成就,也远非一般学者所可比拟。他直接间接教过的学生,从清华到北大,决不止三千之数,说是“桃李满天下”,一点也不夸张。不少学生成了海内外语言学的著名学者,如张清常、朱德熙(北京)、董同龢、许世瑛(台湾)、张琨(美国),还有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英国学者韩礼德(M.A.K.Halliday)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辑出版的《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前言》在综述了王先生各方面的主要成就后,说:“还有在词汇学、语言逻辑、文字改革、汉语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