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和劣势

合集下载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

技术、借鉴其成功的管理经验 三、模仿和创新相结合 四、制度改革、对外开放 五、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充满竞争意 识的现代企业制度 六、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后发地区战略选择(以中国西部为例)
“根据木桶理论:制度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
木桶上较短的”木条”。因此西部地区的政 府必须在基于后发展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 将制定改革和对外开放置于最中心的位置来 看。”引自《迟发展效应的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对西
希望苗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制作人:张勋龙
学号:14109106
部大开发的启示》
五、后发地区战略选择(以中国西部为例)
从宏观上: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进行政府
职能改革,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和取消不合 理的行政管制制度,对外开放就是要革新观 念、打破地区封锁,通过市场体制和经济机 制的创新,为西部开发构建一个坚固的发展 平台。 从微观上讲: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充 满竞争意识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制度、观 念创新促进技术创新。
五、后发地区战略选择(以中国西部为例)
具体战略:推行制度创新、优先开放战略、
市场导向战略、知识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战 略、信息化战略、人力资本开发战略、可持 续发展战略等。(PPT中不赘述)
附:参考文献


1.吴玉鸣,李建霞,徐建华.《迟发展效应的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对 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2.黄伟,叶慧,王雅鹏.《西部农村工业化的后发优势与实现途径》 3.王文龙,唐德善.《后发劣势:对后发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层思考》 4.魏云海.《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基于技术扩散角度》 5.王文龙,金丽馥.《后发劣势的理论分析及其意义》 6.徐莎莎,黄春兰,盛杰.《后发优势理论研究述评》 7.方大春.《后发优势理论与后发优势转化》 8.唐仁健《切实转变资本积累战略——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一 种思路》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实质和焦点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实质和焦点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实质和焦点
长期以来“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一直是经济发展中十分热门的问题。

尤其是在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更是倍受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典型的就是杨小凯和林毅夫的论战。

“林杨之争”的实质和焦点其实就是“技术模仿”和“制度模仿”的争论,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于如何宪政转轨。

杨小凯先生在他著名的《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和劣势》的文章中有个著名论断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经常谈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但是他们很少注意西方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后发劣势。

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又被称为'对后起者的诅咒'。

它是指下列现象:经济发展中的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

因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痛既得利益,更多模仿技术的空间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缓。

这种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的策略,短期效果不差,但长期代价极高。

”其最后的结论是:真正要利用后发优势应该提倡“制度兴国”,“民主宪政兴国”。

而林毅夫先生认为“技术模仿”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的必备条件,因此林先生用大量篇幅来证明“技术模仿”的重要性,同时也举了那些虽然实行了民主宪政却没有繁荣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的例子来反驳制度模仿。

因此总结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实质和焦点可以概括为:要不要“制度模仿”,以及“制度模仿”是不是首要的?如果只有“技术模仿”而没有“制度模仿”,或者“制度模仿”不及时的话,那么会不会转化为“后发劣势”?。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三、后发国家的措施与策略四、后发优势理论的不完善性和局限性五、后发国家需要面向全球化发展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后发优势理论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本文将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分析后发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探讨后发国家需要如何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选取一些经济体制不同的后发国家,分析他们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后发优势理论是源于加拿大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哈维等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可以利用其相对本土资源和技能、商业环境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来追赶发达国家,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崛起。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看,该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后发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从理论意义上看,后发优势理论不仅填补了国际竞争理论中的空白,还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照。

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崛起,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并面对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后发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发国家成为了吸引外来投资的热点地区和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际领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机会。

其次,后发国家有更高的经济增长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许多后发国家具有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国家的技术和产品都有长足的进步,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然而,后发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后发国家的产业基础较弱,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其次,后发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存在许多稳定性和延续性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摘要】中国经济在后发优势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策倾斜和市场需求的结合,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劳动力资源的丰富性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互联互通;国际合作和资源整合为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在后发优势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路径将更加清晰,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倾斜,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国际合作,资源整合,可持续性,发展路径,展望。

1. 引言1.1 后发优势的概念后发优势是指相对于先行者而言,在某一领域中由于后来者的特殊条件和优势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先行者的现象。

在经济发展中,后发优势通常指的是一些相对贫穷或者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市场环境、资源条件或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后发优势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并且频繁出现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

相对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可以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快速增长和提升实力。

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市场开放的背景下,后发优势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战略选择,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非常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不断进行改革和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市场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为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成本相对较低,为生产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指的是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下,追赶者相对于领先者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

在经济、科技和商业领域,后发企业或者国家与先发企业或者国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直接影响着后发者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本文将分别探讨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并就如何克服劣势和利用优势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探讨后发优势。

后发者相对于先发者,拥有以下几个优势:1.借鉴先发者的经验:后发者可以从先发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教训。

借鉴先发企业或者国家的经验,能够减少试错成本,避免重复造轮子,快速学习并追赶领先者。

2.技术跳跃:后发者可以跳跃过传统技术阶段,借助新兴技术实现超越。

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的发展,研发更先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技术跳跃可以使后发者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先发者。

3.省去前期投入:后发者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更好地利用掌握的信息和了解市场需求。

他们可以避免尝试和犯错,节省了前期的投入成本。

这使得后发者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4.特定市场机遇:在一些特定的市场情况下,后发者能够发现领先者所忽略的商机。

后发者可以利用市场变化和趋势,满足市场的新需求或者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这使得后发者能够在新的市场中获得优势。

然而,后发者面临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1.技术落后:后发者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方面相对落后于先发者。

他们需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资金和人力资源,才能追平或超过先发者的技术水平。

2.资金限制:后发者通常面临资金的限制。

相对于已经占据市场份额的先发者,后发者需要更多的投资来建设生产设施、推广市场等。

缺乏资金可能限制后发者在市场竞争中的触角和快速发展。

3.市场竞争:市场上优势巨大的先发者在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和市场份额后,能够形成竞争壁垒。

后发者需要应对已经占据市场的品牌和影响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后发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针对后发劣势,后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创新与研发:后发者应该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不断改进产品和技术。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一、定义后发优势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

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

(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我认为中国的发展存在后发优势,因为目前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才能更好利用后发优势。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第一,资本的后发优势
根据经济学,要素收益具有边际递减的特性。

第二,技术的后发优势
大多数先进科技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科技被公认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用。

第三,人力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的国家的人力资本丰富,成本相对低,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
第四,结构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最初是从农业国开始发展,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过渡,最终实现工业化,在过渡的过程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发展。

第五,制度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得到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

发展中的问题
1我国收入财富不均,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弱势群体收入下降,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满足,那么下一代的受教育权利也不能满足,从而导致人均劳动生产率降低,就会造成后发优势的障碍。

2我国的技术创新没有深入
要判断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的潜力,其实要看这个国家社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有多大。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主要通过两个方式:第一个是发明(这种方式经过设想,发明,发展,成熟阶段,风险大,成本高);第二个是引进(成本低,收益大)。

一般,发展中国家都选择引进,所以对于技术创新只是在引进技术本身,而没有创新。

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后发优势成为了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路径。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同时,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的后发优势和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一、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为晚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获得某种发展资源或技术,而获得在相关领域中具有竞争力的机会。

这种优势可以体现为成本优势、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等。

1. 成本优势由于中国在许多领域的开始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中国拥有更低的劳动成本和物资成本,这是中国得以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竞争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国手机品牌领袖华为和小米都拥有优秀的成本优势。

华为和小米通过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生产和组装手机,获得了低廉的人工成本。

对于这些手机生产商来说,在中国境内制造手机成本更低,他们可以受益于中国国内廉价供应链设施。

2. 技术优势虽然中国晚于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技术研究和发展,但是中国通过引入技术、拥抱创新、加强研发等方法,逐渐走到了技术创新领域的前沿。

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汽车等企业,不仅组合了海外先进的技术,也把握了中国市场上电动汽车的潜力。

这一产业的需求也随着政府的支持持续增长,根据汽车市场分析机构JATO Dynamics的数据显示,2019年1到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2万辆,同比增长52%。

3. 市场优势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增长机会。

例如,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就在中国。

中国企业,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创新支付技术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

随着中国大众消费升级和物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市场前景依然看好。

4. 政策优势中国政府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政策竞争力和市场优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作者:————————————————————————————————日期:ﻩ一、定义后发优势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

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

(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

杨小凯论后发优势

杨小凯论后发优势

[转帖]杨小凯论后发优势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经常谈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但是他们很少注意西方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后发劣势。

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又被称为“对后起者的诅咒”。

它是指下列现象:经济发展中的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

因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痛既得利益,更多模仿技术的空间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缓。

这种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的策略,短期效果不差,但长期代价极高。

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后发劣势。

世界上第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英国是靠宪政秩序,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富强起来的,而法国经济在19世纪前却因专制制度和政府任意侵犯财产而落后。

我们可以推断,在20世纪前,靠国有企业,专制制度和中央计划绝不可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

但是苏联1930年代却用专制制度,国有企业和中央计划,通过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这种短期的成功,使俄国的宪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础设施至今没稳固建立起来。

俄国人民为此付出极高代价。

不但长期经济发展受损,很多人更因此被迫害至死。

这是一个后发劣势的例子。

清朝的洋务运动是另一个例子。

日本政府是抱着当个好学生的态度模仿资本主义制度的。

日本政府除早期人民完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少数'模范工厂'外,基本不搞国营企业。

它很快卖掉'模范工厂'后,基本再不办国营企业。

政治制度也学西方,搞政党自由和议会政治,只是不肯放弃天皇的实权。

但是后搞洋务运动的中国,却想在不改政治制度的条件下,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

这在当时效果当然好过洋务运动前的中国经济。

但是这却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

最有趣的是,洋务运动中由于政府坚持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垄断资源,很多私人企业就真的不如国营企业有竞争力。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一、定义后发优势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

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容。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小凯教授商榷》)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

(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一.技术创新和后发优势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于三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生产要素,如果各种生产要素都增加,总产量、经济水平当然提高;其次是产业结构,给定生产要素,如果将这些生产要素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经济总体水平也会提高,尽管要素总量并没有增加;第三是技术创新。

给定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如果技术创新,经济水平同样可以提高。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

其中土地,在十八、十九世纪,有些国家可以通过殖民地而增加供给,但对二十一世纪的国家而言,国土面积可以说是外生给定的。

对于劳动力而言,劳动力会增长,但增长速度亦相当有限,受到人口增长速度的限制。

劳动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其增长率不过是2%~2.5%,很少达到3%,许多国家维持零增长,这方面国与国间差异不大。

差异比较大的通常是资本积累,一个国家资本积累可以非常快,每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或更高;而有些,如一些非洲国家,则不但没有资本积累,甚至因为折旧而呈负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数据,发达国家的平均的资本积累率在20%左右,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则在40%的水平,它们之间差距很大。

所以就生产要素而言,最关键的是资本积累的速度。

在上述三种主要条件当中,最重要是技术创新,因为前面两者都决定于后者。

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技术不创新,资本不断积累,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和积累的意愿就越来越低。

所以,除非保持一个很快的技术创新速度,否则就不会有一个很高的资本积累。

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产业。

工业革命以后,新产业不断出现,这是新技术的结果。

比如纺织业是原来有的产业,因为有技术变迁,机械化生产比手工生产效率更高,如果把资本、劳动力转移到机械化生产上来,附加值就比较高。

又如后来出现的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汽车制造业、航天产业和信息产业,都是新技术的结果。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发展奇迹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研究的对象,许多人尝试解释中国成功的原因。

一个基本的说法是,中国拥有后发优势,并有效地利用了这个优势,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探讨后发优势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旨在深入了解这个理论在中国成功的背后所起到的作用。

后发优势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后发国家相对于先发国家,可以通过借鉴和学习的方式获取技术和知识,避免重复前人劳动,从而节约研究成本,加快自身发展的速度。

后发国家可以通过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加灵活的策略,追赶或甚至超越先发国家。

这种优势是经济学家已经深入研究的文明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的外部环境中,国际贸易的逐渐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和学习机会。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中国的全球化经济发展。

通过全球化,中国开放了国内市场,扩大了对国际市场的参与,发展了更加高效、可持续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一系列举措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是一种知识性的优势,而且侧重于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新技术的战略,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互联网+”战略等。

在技术方面,中国加强了对技术、知识产权、专利和意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例如“中国制造2035”的战略,支持创新和技术进步道路的谋划。

同时,中国还实现了多元化的投资和金融市场,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扩大市场规模。

中国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变得更加现代化,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加强公共领域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此外,中国海外投资的战略也表明了中国增强后发优势的成果。

因为早期国家先发优势的劣势,中国企业在投资和并购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而到了21世纪,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合作逐渐增强。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关于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体系不断变化,关于发展中国家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的争论不断加剧。

近期,林毅夫与杨小凯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本文将从5个不同的维度出发,逐一分析二人的观点及其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一、后发劣势的定义后发劣势是指在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后。

林毅夫较为倾向于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将后发劣势视作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杨小凯则更多地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待后发劣势,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生产效率不足的局面。

二、后发优势的特点后发优势是指在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国家虽然处于后发劣势的局面,但仍然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

林毅夫更偏向于从“人的优势”、“土地的优势”等角度,将后发优势视为一种资源优势。

杨小凯则更多地从市场竞争角度,认为后发优势可通过自身市场的竞争优势来实现。

三、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转化林毅夫认为,后发劣势并不是导致后发国家长期处于落后的必然条件。

相反,在后发国家发掘自身的优势有可能成为转化后发劣势的关键环节。

杨小凯则认为,后发国家只有摆脱生产效率不足、建立起自我完备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后发劣势到后发优势的转化。

四、影响后发优势的因素林毅夫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发国家实现后发优势的关键是科技、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的因素。

杨小凯则认为,现代经济主要是一种知识经济,因此,后发国家在实现后发优势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经济建构。

五、如何实现后发优势林毅夫和杨小凯都认为,后发国家应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建立独特的市场格局等。

以上针对林毅夫和杨小凯的不同观点,我们需要承认二者都有其合理性,这也为我们开拓后发优势开辟了多元化发展思路。

下面我们将列举5个实际案例来对不同观点进行深度分析:案例一: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观念一度被国外互联网公司所掌握。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作为同先发国家和地区相对应的后发国家和地区,既存在着独特的“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后发劣势”。

这些,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对此,应予以全面的把握。

否则,如果只是注意了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的话,那么,便会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后发优势:六个方面的表现每个国家现代化的起步时间都不相同。

现代化起步时间早晚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现代化类型:先发类型(或称为早发类型)的现代化和后发类型(或称为晚发类型)的现代化。

对于现代化建设来说,后发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后发优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只要一个民族没有灭亡,那么它的一切重大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其自身体内,外部的因素是无法予以取代的。

毛泽东所说的“自力更生”一语,至今看来仍是蕴意很深,对于后发国家与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后发国家和地区自身的动力。

必须看到的是,在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开放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必然抉择,也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动力的重要源泉。

在现时代,只有通过开放,面临着强手如林的外部环境,才能对后发国家和地区保持着有益的压力感,从而诱导出一种民族的超越精神,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原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启动。

后发国家和地区只有通过开放,面对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以及其他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其自身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民族意义,从而变压力为动力,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

其一,在发达国家和巨大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面前,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向心力。

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广大社会成员、各个利益集团、群体与阶层,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

由于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和简洁性,本国家和地区内原有的某些隔阂、离心因素可以消弥,至少可以不同程度地有所减弱。

再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再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aau tt aaa ..rgsvte a r.btean dng nast aa g g k 。..rg vte dtt ddn ast a ean ; a a n
再 谈 “ 发 优 势 ’ “ 发 劣势 ’ 后 ’ 后 与 ’
■ 本 刊记 者 天 勤
记者 :最近各 界讨 论最 多 的有几 推 出 备 受 争 议 的新 《 动 合 同法 》 劳 。表 个话题 ,一个就 是 围绕 新 ( 动合 同 面 看 起 来 这 些 现 象 互 不 相 关 ,但 却 都 ( 劳 法》的一些争议 , 另一个话题就是 中国 是 中 国 式 渐 进 改 革 的 必 然 结 果 , 如 果 经 济正 在 出现新 的变 化 ,再 一 个话题 再继 续下去 ,可 能到 哪一天 经济倒 退
BACKG R0 U ND 背景透视 l
在, 我们的确正在经历杨小凯讲的 “ 后 是 说 , 去 l0 所 完 成 的 人 均 收 入 增 这 l 亿 的产 出 在 1 0 以前 是 不 可 过 2年 万 0年
发 劣 势 ” 我 真希 望 更 多 人 能 认 识 到 这 幅 ,是 l 8 年 之 前 近 两 千 年 人 类 所 完 有 的。 。 80 换句话说 , o 年前 的晚清
Ie aoa F ac g n r tnl i ni] tn i n n
从 改革开放 0年 的成就和 问题 中,更能理解几年前杨 小凯跟
林毅 夫关于 “ 后发优 势”和 “ 后发劣势” 的争论 。“ 后发优势”指 的是后 发展 的国家可 以从先发达 国家那 里很快模仿 到技术 、不 用 重复先发 达 国家走过 的弯路 ,这即为优 势。而杨 小 凯的 “ 后发劣
劣 势 ” 的 争 论 。 “ 发 优 势 ” 指 的 是 后 后 发 展 的 国 家 可 以从 先 发达 国 家 那 里 很

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劣势_后发优势与政府作用_曾国安

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劣势_后发优势与政府作用_曾国安

・%’・
曾国安, 郑美琴: 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政府作用 不利条件,但专门讨论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后发 劣势的文献却鲜见。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 劣势不是单方面的, 在技术、 经济、 体制、 政策制定的 影响力、 精神等方面都存在着后发劣势。 !# 技术方面的后发劣势。技术方面的后发劣势 (! ) 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落后地 主要表现在: 区的技术发展水平低下。经济发达地区掌握着国内 最先进的技术, 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它们可以利 用它们在先进技术的领先地位占领或者垄断产品市 场,同时因为存在着通过引进获得先进技术的可能 性以及经济落后地区技术的落后会使经济落后地区 不愿意进行自主的技术创新,或者对自主技术创新 缺乏自信, 对本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抱悲观情绪, 在 技术方面容易形成对经济发达地区的长期依赖,就 会 造 成 经 济 落后 地 区 的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无 法 得 到 提 高, 无法超越经济发达地区, 这样经济落后地区在产 业 结 构 的 选 择、 竞 争 力 的 提 高 等 方 面 都 会 受 到 限 ( $) 制。 经济发达地区在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会使经 济落后地区的技术选择受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约束。 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标准化措施以及标准的提高使经 济发达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先发优势,它 们在技术选择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而落后地区在 技术方面的落后地位, 在技术选择上受到限制, 这会 限制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工业部门以及其他现代产业 部门的发展, 也会损害经济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 因 为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为标准,经济落后地区面 临着技术供给、 人力资源供给、 资本供给的约束, 许 多产业部门的发展会因为达到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 的技术的缺乏, 或者人力资源的缺乏, 或者资本的缺 乏而减慢。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落后地区技术选择 的约束会限制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 经济方面的后发劣势。经济方面的后发劣势 (! ) 主要表现在: 生产率劣势。技术的后发劣势以及 产业结构、 产业组织、 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劣势造成经 济落后地区低下的生产率水平,使其在市场占有和 ($) 市场拓展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 物质资本积累方 面的劣势。经济越发达, 积累规模越大, 通过自身的 积累和来自国内经济落后地区和国外的资本,经济 发达地区物质资本积累达到了很大的规模,经济落 后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经济落 后地区在物质资本积累方面的劣势决定了其在生产 ( % ) 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劣 能力方面的劣势地位。 势。这方面的劣势一方面是由经济落后地区在教育 方面的劣势地位所决定的,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政 府和居民可以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经济资源,使 居民接受更多的和更高水平的教育,而落后地区的 教育投资则受到限制;其次是由经济落后地区优质 人力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出所决定的,经济落 后地区优质人力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实际上 是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向经济发达地区的 转移,这种流动增强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积 ( &) 累, 而削弱了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 产 业结构劣势。经济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低于经 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在产业结构的劣势不仅 使经济落后地区拓展产品市场遇到困难,而且在国 (’ ) 内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企业规模劣势。企 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产生了一批规模庞大的企业,而且经济发 达地区由于积聚了庞大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优 质的人力资本, 更容易发展大企业, 扩展企业规模。 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规模巨大的企业的产值甚至比 一些经济落后省区的总产值还高。经济发达的企业 可凭借其规模优势获得多方面经济利益;经济落后 地区在开始进行经济发展时所存在的一般都是小企 业,在市场上必然就是以小搏大,由于企业的规模 小,经济落后地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 ( () 位。 市场劣势。经济落后地区的市场劣势既表现 在市场占有率低、 市场开发经验缺乏, 也表现在市场 意识弱等方面, 一个地区的经济越落后, 其在市场方 () ) 面的劣势就越大。 跨地区经营劣势。跨地区经营 能力与产业结构、 企业规模、 市场开发经验等都是密 切相关的,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在产业结构、企业规 模、 市场开发经验等所处的劣势地位, 其在跨地区经 营方面也处于劣势地位。经济落后地区在跨地区经 营方面的劣势地位又会强化其在企业规模、 生产率、 ( *) 市场开发经验等方面的劣势。 在与经济发达地区 争夺优质人力资源方面处于劣势。由于经济发达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水平会高于经济落 后地区 (一般来说这是经济落后地区优质人力资源 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主要原因 ) , 公共基础设施的 发展水平超过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的消费方式和消 费结构超前于经济落后地区,科学研究条件优于经 济落后地区,提供就业和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要多 于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有着 极大的诱惑力。结果会导致经济落后地区的优质人 力资源大量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如果经济发达地 区还采取吸引经济落后地区优秀人才的政策,就会 使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落后地区的优质人力资源产 ( ") 生更大的拉力。 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消费对经济落 后地区所产生的不良的示范效应。虽然消费要受到 收入的硬约束, 但由于消费所具有的模仿性、 向上攀 比性,会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消费对经济落后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废止政府控股和指派大私人公司董事长的特权。但是,我从不少中国人听到的,却是他们欣赏南韩的大公司制度,说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要搞公司集团。但我在南韩所了解的事实是,南韩的大公司绝大部分是私人公司,连大部分银行也是类似中国的民生银行的私人银行。改革前,这些银行也象民生银行一样由政府指定董事长。这政府的特权正是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我在浦东还听到政府办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事,更是大吃一惊,连风险投资这种最不宜政府做的事都偏要政府来做,而且以此推行政府的产业政策(英国成功的经济发展之特点就是没有产业政策),可见中国的后发劣势有多么严重。现在大家都在讲进WTO后,民族工业会如何受到打击。正如张维迎所言,如果打击的是国有企业,有可能对中国经济就是好消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没有竞争力,他们却没搞清,没有竞争力的是中国的国有汽车工业,而不是中国的私人汽车工业。我相信,如果限制私人经营银行和汽车工业的规例被废止,中国在10年内会有世界上最大的本国私人汽车制造商。看看私人公司'远大'的经验很多人也会同意我的看法。中国到处都?quot;科教兴国"、"教育兴国"的口号,这都是后发劣势的表现,真正要利用后发优势应该提倡"制度兴国"、"民主宪政兴国"。
我参观浦东时,对中国的后发劣势深有所感。浦东的加工出口区,85%的企业是'官商合办'(中国国营公司占50%以上的股份),基本上是政府以地头蛇的身份,利用其对土地和其它资源的垄断权,与外国和中国私人企业直接争利。大多数自由经济中的政府在加工出口区只是租地,提供服务,通常不经营企业。在自由经济中,私人企业很少会自愿与政府合资,而浦东政府在加工出口区又是用'官商合办',模仿技术和资本主义管理方法来延缓制度改革。表面上颇有成效,实际上留下制度隐患。我6月去南韩开会,了解到南韩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私人银行的控股和指派董事长的特权。金融危机后的改革也主要针对这一落后的制度,
股市是另一后发劣势的例子。中国股市的硬件已达国际水平,但严格限制私人公司上市,也不给私人公司开证卷公司的许可证,因此股市成为向股东吸血来补助低效的国有公司的工具。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吃了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股东'。这却被有些人说成是'制度创新'。日本和中国的比较说明,要获得后发优势,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在考试未及格前,一个坏学生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和劣势
杨小凯
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经常谈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他们很少注意西方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后发劣势。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又被称为'对后起者的诅咒'。它是指下列现象:经济发展中的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因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痛既得利益,更多模仿技术的空间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缓。这种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的策略,短期效果不差,但长期代价极高。
另几个中国的后发劣势的例子是电子商务,股市和期货市场。大家已看到了国有公司垄断的条件下,期货市场不可能成功。但却相信电子商务中国有后发优势。我却相信电子商务方面中国也有后发劣势。只要看看绝大多数网络公司都是国有公司或官商合办,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中国50年代也自认在电子工业中有后发优势,结果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成了历史笑话。当年在电子工业方面与中国差不多的日本,反而靠老老实实学资本主义制度成了工业大国。二战后,美国军事占领当局为日本起草了一部宪政主义(而不是将政府的无限权力制度化的苏联式)的宪法(由公民投票通过),国会又通过公平竞争法,解散了垄断性私人财阀(在美国压力下),形成经济中的战国纷争局面。宪法中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及专利制度成为日本成功的动力。今天中国想在政府垄断银行业和资信业的情况下获得电子商务的后发优势是绝不可能的。中国因为政府垄断银行业,信用卡和私人支票都无法普及,而这二者是电子商务付款的主要方式,没有它们电子商务怎能发展?
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后发劣势。世界上第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英国是靠宪政秩序,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富强起来的,而法国经济在19世纪前却因专制制度和政府任意侵犯财产而落后。我们可以推断,在20世纪前,靠国有企业,专制制度和中央计划绝不可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但是苏联1930年代却用专制制度,国有企业和中央计划,通过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这种短期的成功,使俄国的宪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础设施至今没稳固建立起来。俄国人民为此付出极高代价。不但长期经济发展受损,很多人更因此被迫害至死。这是一个后发劣势的例子。
清朝的洋务运动是另一个例子。日本政府是抱着当个好学生的态度模仿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政府除早期人民完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少数'模范工厂'外,基本不搞国营企业。它很快卖掉'模范工厂'后,基本再不办国营企业。政治制度也学西方,搞政党自由和议会政治,只是不肯放弃天皇的实权。但是后搞洋务运动的中国,却想在不改政治制度的条件下,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这在当时效果当然好过洋务运动前的中国经济。但是这却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最有趣的是,洋务运动中由于政府坚持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垄断资源,很多私人企业就真的不如国营企业有竞争力。
今天,我们都知道这种坚持官办企业的制度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香港和台湾的劳力密集产品出口导向新工业化模式及大量模仿西方新技术来实现工业化,却相当成功。很多乡镇企业也是相当于洋务运动中的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这种极落后的制度,在今天却被很多人说成是'制度创新'。从俄国的教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短期的成功,可能又是'对后起者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咒'。它可能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产生很高的长期代价。
80年代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基本是国有企业占主导,这个发展过程是个典型的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的过程。成套设备的进口是技术模仿,不搞私有化就是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政府垄断银行业,保险业,汽车制造业,电信业,并用模仿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来代替制度改革,也是中国的后发劣势。这种后发劣势的最重要弊病并不是国营企业效率低,而是将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既当裁判,又当球员。在这种制度下,国营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长期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