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物理第一章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总结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总结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总结八年级物理(上)双池中学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m、dm、cm、mm、m、nm.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与cm3113+1+15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1km=101010cm=10cm=10cm;又如要知道nm33113311dm=108dm.与d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1nm=10101010dm=10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150mm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4)一本书的厚度为8_mm_;课桌的高度约为80_cm_;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_cm_;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cm__;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cm__;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mm__;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_mm__;教室门的宽度是0.95_m__。
手指的宽度约为1_cm__;自行车的高度约为1.1_m_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100_μm__。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约为2_mm__;手掌的宽度约为1_dm__;一个分子的直径是20_nm__;分析:先把长度的几个单位都写出来,然后代入原题的数字,看一下是否符合常理,就可以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 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018-06-05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加速度部分)与练习题(含答案)
1、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tv v a t 0-=(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 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知识梳理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变化量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
3.公式:a=t v v t 0-,单位:m/s 2是速度的变化率。
由此推导出:at v v t +=0 4.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
5.注意v,tvv ∆∆∆,的区别和联系。
v ∆大,而t v ∆∆不一定大,反之亦然。
2、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每隔0.02秒打一个点,其中T=0.02 S)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 )1、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 (3)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5)断开电源,取下纸带(6)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 2、常见计算:(1)2B AB BC T υ+=,2C BC CDT υ+=(2)2C B CD BCa T T υυ--==图2-5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练习题1.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速度增大时,加速度不一定增大B.速度减小时,加速度一定减小C.速度改变量越大,加速度不一定越大D.加速度与速度的大小及方向无关2.某物体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该物体A.任意1s的末速度都是该1s初速度的2倍B.任意1s的末速度都比该1s初速度大2m/s C.任意1s内的平均速度都比前1s内的平均速度大1m/sD.任意1s的初速度都比前1s的末速度大2m/s3.两物体都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位移的大小决定于:A.谁的加速度越大,谁的位移一定越大; B.谁的初速度越大,谁的位移一定越大;C.谁的末速度越大,谁的位移一定越大; D.谁的平均速度越大,谁的位移一定越大4.我们知道,要拍打蚊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看准蚊子停留的位置,拍打下去时,蚊子早就不知飞向何方了,这是因为蚊子在感受到突然袭击而飞走时,具有很大的A.速度 B.加速度 C.速度的改变量 D.位移5. 某物体以2m/s2的加速度从5m/s均匀加速到25m/s需要多长时间?经过总时间的一半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6. 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弹射系统可以减短战机起跑的位移,假设弹射系统对战机作用了0.1s 时间后,可以使战机达到一定的初速度,然后战机在甲板上起跑,加速度为2m/s2,经过10s,达到起飞的速度50m/s的要求,则战机离开弹射系统瞬间的速度是多少?弹射系统所提供的加速度是多少?7. 小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约为2.5m/s2,如果其初速度为72km/h,则经过10s的时间,小汽车的速度为多大?8.一个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1s后速度大小为10m/s,则在这1s 内该物体的加速度可能为多少?9.滑雪运动员不借助雪杖,从静止由山坡以加速度a1为匀加速滑下,测得20s时的速度为20m/s,50s到达坡底,又沿水平面以加速度a2匀减速滑行20s停止,求,(1)a1和a2(2)到达坡底后6s末的速度10. 甲、乙两物体朝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t=0时,乙在甲之前一定距离处,则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图像应是:11. A 、B 、C 三个物体从同一点出发,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C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 A 物体做曲线运动;C. 三个物体在0~t 0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A >v C >v B ;D. 三个物体在0~t 0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A =v B =v C 。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飞行等都是机械运动。
- 参照物:- 定义: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 特点: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例如,当我们说汽车在行驶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如果以汽车里的乘客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2.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用公式v = (s)/(t)表示(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1m/s = 3.6km/h。
-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例如,速度为5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
-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变速运动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frac{s_总}{t_总}。
例如,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的总路程为100m,总时间为20s,则平均速度¯v=(100m)/(20s) = 5m/s。
3. 测量平均速度。
- 实验原理:v=(s)/(t)。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等。
- 实验步骤:- 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_1。
-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_1。
高一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分支。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本质的窗户。
在高一上册的物理学习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单位的运用。
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核心理论是运动学、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物理学研究大尺度的物体和运动,微观物理学则关注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运动规律。
二、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或现象的特征的,如长度、质量、时间、速度等。
物理量的表达一般用字母表示,并且通常使用斜体。
单位是用来表达物理量大小的标准,物理量与单位的乘积称为物理量的数值。
国际单位制(SI)是国际通用的单位制,便于各国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
常用的物理量包括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速度(米/秒,m/s)等。
三、物理量间的关系物理学中,有些物理量可以通过其他物理量进行计算或定义,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表示。
例如,位移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位置变化的,可以通过运动速度和时间来计算,公式为位移=速度 ×时间。
在求解物理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运用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所求的未知物理量。
四、物理量的性质物理量的性质包括标量和矢量两种。
标量是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标量之间可以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矢量之间的加减运算需要考虑方向和大小。
五、典型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并具有方向。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1.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篇一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2.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篇二动力学(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5.超重:FN>G,失重:FN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3.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篇三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说明;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20张ppt
新知4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1)化曲为直:把曲线变为直线,再用直尺测量.如选 用不易被拉长的软线或金属丝,先使它与待测长度 的曲线完全重合,再将线或丝拉直测量,被拉直的 软线或金属丝的长度即为曲线的长度. (2)化薄为厚:测量长度很小的物体,往往无法测量 或测量的误差很大,可取等长度的这种物体的整数 倍,测出总长度,再除以总数,得出该物体长度的 平均值.比如,要测一张纸的厚度,可取100张同样 厚度的纸,测出总厚度,再除以100,得出一张纸的 厚度. (3)等量代替: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测量时,可用 与它等长度的物体代替测量.比如用刻度尺和两块三 角板测球的直径、硬币直径等.
2.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C
3.如图1-1-5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 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图中放置正确的是 2mm ______刻度尺,该物体的长度为 __________. A 2.20cm
新知2时间的测量
(1)测量时间的工具的发展过程:日晷、沙漏、摆钟、
答案:1mm27.3mm25.2mm
举一反三 1.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正确的是() D
A.
B.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误差跟错误一样可以避免 C.只要测量时态度认真仔细,工具精密,就不会有误
D.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2.最小刻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200页书的总厚度,
四次测量记录分别为7.5mm、7.7mm、7.8mm和 7.85mm,其中错误的记录是7.85mm _________,书的厚度 7700 为_______mm ,合 _________μm. 7.7
解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 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所以放置正确的是甲;在读出甲物 体的长度时,要注意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甲物 体的长度在1.90~1.93cm之间都可. 答案:甲1.90cm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前言二、力的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2.力的单位3.力的作用三、力的测量1.测力计的原理2.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四、力的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五、力的作用效果1.物体的形变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六、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第二定律(运动定律)3.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七、练习与思考正文:一、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中,力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后续的物理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对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三、力的测量测力计的原理: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伸缩变形来测量力的工具。
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首先,要认清量程和分度值;其次,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最后,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四、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磁力等。
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力;非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不能相互抵消,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
五、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形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六、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物体,它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一定受到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
七、练习与思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牛顿三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使用刻度尺应注意四点:放、看、读、记.2.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2)化曲为直法(如滚轮法、软线法和分割法);(3)等量代换法.3.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为15 min)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 s),并将它们相加.4.减小误差的方法有:(1)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2)改进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1.读取被测长度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该数位上无数,则应补零.2.测量结果后面应带上相应的单位.3.错误不同于误差.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如图所示,海螺的长度为________cm,硬币的直径为________cm.【提示】海螺的长度为2.15 cm,其中2.1 cm为准确值,0.05 cm是估读值;硬币的直径为1.20 cm,其中1.2 cm为准确值,数据末尾的“0”为估读数字.【答案】 2.15 1.20知识点1长度及其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 km=______m,1 m=______dm=______cm =______mm=______μm=______nm.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正确使用刻度尺:(1)放:________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_____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________,不能歪斜;(2)看:视线要________刻度线;(3)读:区分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要________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记录________,并注明__________.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1 h=______min=______s.4.实验时常用________测量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章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1.参照物 事先选定的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 2.注意: 同一运动系统中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形式也有 可能发生变化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1.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a.定义: 速度=路程/时间
v=s/t
b.速度的单位 常用单位m/s km/h 或者m.s⁻1 km.h⁻1
2.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 物体沿直线运动且运动速度不变的运动 B.特点 1.相同单位时间运动距离相同 2.任意时刻运动速度相等 3.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形式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见教材p23
刻度尺测量长度
1.正确放置刻度尺
2.读数
3.记录时要注意记录刻度值,还有单位
三.时间测量
1基本单位
秒——s 分—min
1h=60min=3600s
小时—h
四误差分析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引起误差的原因 1.测量者 2.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注意 1.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减少 2.测量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是由于错的方法,读数粗心 等造成,是不该发生的! 3.多次测量,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 小误差,但不能消除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测量
一.长度单位 1.基本单位——米,简写——m 2.单位换算关系 1km=1000m=10³m
1m=10dm=100cm=1000mm=10⁶um=10⁹nm 1nm=10⁻⁹m 1um=10⁻⁶m 1mm=10⁻³m
巩固练习
1.一天等于多少秒? 24பைடு நூலகம்=1440min=86400s 2.填入合适的单位 a.人身高175( ) cm b.地球直径6400() km C.坐火车从重庆到上海需要18( ) h
七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1. 什么是力?
答:力是使物体产生变化的原因或推动物体运动的原因。
2. 什么是质量?
答: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的量度。
3. 质量和重量有什么区别?
答: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重量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受的力的大小。
4. 如何计算力的大小?
答: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其造成的效应(加速度)来计算。
5. 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答: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的是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 什么是摩擦力?
答:摩擦力是起因于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的作用力。
7. 什么是重力?
答:重力是物体间由于质量存在而互相吸引的力。
8. 能量守恒定律是什么?
答: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指的是在一个系统内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量的总和始终保持不变。
9. 功是什么?
答:功是力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时所做的功,也可以理解为力在过程中所做的功。
10. 功的单位是什么?
答:功的单位是焦耳(J)。
参考答案供参考,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评估考试表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
是什么导致 物质的状态 发生了变化? 温度的变化!
水壶中的水慢慢变少
三、温度及其测量
甲:
冷
乙:
热
1.温度(t):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
实 验 用 温 度 计 体 温 计 寒 暑 表
.结构 玻璃泡 毛细管
玻璃外壳
刻度
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的刻度定标原理
0℃
思考:把一支无刻度的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 中时,水银柱稳定后长20cm,把它插入标准 大气压下的沸水里,水银柱稳定后长为40cm, 将它放入某液体中,水银柱稳定后长25cm, 25 ℃。如果水银柱稳定后 此液体的温度是_____ 长30cm,此液体的温度是_____ 50 ℃。
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温度:
分度值:每一小格代 表的温度值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分度值 1℃
量程 ~
最低温度? -20℃
想想议议
温度计里的液 体可能将温度 计胀破 如果所测的 温度过高,超出 了温度计所能测 量的最高温度, 会出现什么后果?
90 80 70 60 50 40 3 0 20 10
下面那种读数正确?为什么?
甲
偏大
(俯视)
正确
乙
(平视)
丙
(仰视)
偏小
20
10
记作12℃ 读作12摄氏度
0
记作-4 ℃
负4摄氏度 或零下4摄氏度 读作读
0
10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量程 三看: 分度值 零刻度 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一不:
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质; 要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四要: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物质中; 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第一教师,服务教师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2011年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介质的温度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01s=17m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知识点汇总+练习过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1希望你喜爱物理1、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是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第一位用望远镜观察星空的人,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牛顿:英国科学家,创立了经典力学,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三大运动定律。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之父”。
创立了相对论。
1.2测量长度和时间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种测量。
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
2、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3、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4、单位换算关系:(1)长度单位:①1km=103m=106mm=109µm=1012nm;②1m=10dm=102cm=103mm(2)时间单位:①1h=60min;②1min=60s(3)质量单位:1t=1000kg,1kg=1000g,1g=1000mg(4)体积单位:1m3=1000dm3,1dm3=1000cm3,1cm3=1000mm35、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看: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破损,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记录的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即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并注明单位。
6、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2)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7、学会估测长度和时间:(1)知道1m的长度:会估常见物体的长度。
(走两步约1m,一层楼高约3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2)用脉搏估测时间: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例:测量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化曲为直法(例:测一段曲线长度、从地图上测京广线的长度)(3)三角板直尺配合测量法(例: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a、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①先用刻度尺测量出一沓纸的厚度为D,②数出这沓纸的张数为n(注:张数不等于页数,一张纸等于两页),③一张纸的厚度d=D/n。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的第一章通常是关于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内容:
1. 力的基本概念
-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
- 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
2. 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 力的作用点是力的作用发生的位置。
- 力的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方向。
3. 重力和弹力
-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 弹力是物体之间弹性变形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4. 摩擦力
-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5.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力为零,则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
-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为F = ma,其中F是力的大小,m
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7.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些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教材
的具体要求和章节标题进行更详细的学习。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与提高++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如何用刻度尺比较准确地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和一根铜丝的直径?请写出你的方法。
解析
可以用累积法。先测出一摞纸的总厚度,然后除以纸的数量,就 得到一张纸的厚度了。 测铜丝的直径时可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密绕n圈,求出其总长度L, 则直径d=L÷n。
2.要想测量注射器的活塞直径,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请把它们写出 来。
相对于月球表面、嫦娥四号,桅杆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是在运动的;
解析
相对于太阳翼,桅杆位置不变,所以是静止的。
5.观看电视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 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他 们是运动的呢?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屏幕中可以看到背景在飞快的后退,以背景作为参照 物,可以判定运动员跑的很快。
解析 "100"的含义是平均车速不能超过100km/h; 通过该区间的时间不能少于:
9.某同学自制了一个每秒滴下2滴水的“滴水计时器他把滴水计 时器固定在玩具车上,并把玩具车放置在水平木板上,用来测量 玩具车运动的速度,如图1-4甲所示。释放玩具车后,水滴在木 板上的位置如图1-4乙所示。如果他要测量玩具车在A、D间的速 度他还需要知道什么物理量?玩具车在4、D间的速度是多少?
7.某老师从家步行去学校,用时25min。他手机 上的运动应用程序记录的数据如图1-2所示。他的 步幅(一步的距离)约为多少米?他步行的速度是多 少?
解析 解: 步幅约为:1650m÷2243=0.74m 步行速度是:
8.图1-3是高速公路上的区间测速提示牌。其中“100“的含 义是什么?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通过该区间的时间 不能少于多少分?
解析 还需要知道A到D之间的而距离s家住在21楼。乘坐电梯回家时,他用手表测出:电梯从 1楼一直运行到5楼用时8s;在5楼时有人出电梯,电梯停了10s; 接着电梯一直运行到21楼,又用时30s。已知每层楼的高度为 3m,则电梯从1楼到5楼、从1楼到21楼运行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s=vt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
、v 则
v 2>v>v
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
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
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 v=s÷t t=s ÷v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速度和时间可求路程:s=vt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