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长短纵横之术

合集下载

《战国策》:古代雄辩和谋略第一书

《战国策》:古代雄辩和谋略第一书

《战国策》:古代雄辩和谋略第一书《战国策》的成书及流传《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时期国别史料汇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谋略和论辩之辞。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之间,斗争尖锐而频繁。

一个国家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求得生存,除了富国强兵之外,尤其需要有合适的谋士为国君出谋划策,并肩负出使各国的使命。

于是,当时出现了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研究的人,他们讲求如何揣摩国君的心理,运用纵横捭阖之术,约结盟国,孤立和打击敌国,他们“出奇策异智”,可以折服千军万马,可以“运亡为存”,可以左右几个国家的局势,从而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这些人被称为纵横家。

当时的纵横家,比较著名的有公孙衍、张仪、苏秦、虞卿等人,他们虽然在政治上的见解有所不同,却都有着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对外交游说之术非常重视。

为了切磋说动国君的技艺,展现自己的谋略和外交才能,他们不断地收集历史资料储以备用,并把自己在各国间从事的外交活动记录下来用以反思,有的甚至还亲自拟作,以练习雄辩的技能。

《战国策》中的大多数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

然而,在西汉末期以前,这些纵横家留下的文章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完整的著作,更没有《战国策》这本书。

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图书馆中许多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编排体例不一,文字也错乱难读。

刘向认为这些都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纷争的历史,很有史料价值,便对其进行校正、删减和补充,最后采用国别体,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魏、中山十二国,将其编撰成书,共三十三卷,取名为《战国策》。

刘向曾说:“臣向(指刘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可见,《战国策》的书名是刘向整理后所加,策是策谋的意思,后世有人将其理解为书策(写字用的竹简),则与刘向的原意不合。

《战国策》成书后,东汉学者高诱为它作注,和原书一起流传。

【小古文】苏秦刺股(教案+课件)配套

【小古文】苏秦刺股(教案+课件)配套
苏秦刺股
苏秦刺股 《战国策》 苏秦①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②,游 说③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 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④,嫂不为
【注释】 ①苏秦:战国时洛阳人,
著名策士。 ②纵横之术:战国时外交
上使用的谋术。
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 ③说(shuì):劝说。
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 ④纴(rèn):织布。
说人主而不得⑤者乎?”读书欲睡,引 ⑤得:得到,此指成功。
锥自刺其股⑥,血流至足。
⑥股:大腿。
理清文意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 苏秦是洛阳人,学习外交谋略,去劝说秦王采纳他的意见, 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他的主张仍未被采纳。钱财缺乏,穷困 潦倒返回家乡。 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把他当作自己的 儿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 苏秦长叹道:“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 于是发奋读书,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成功的人呢?”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读书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
知识链接 《战国策》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记事上起周贞定 王十六年(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年),辑录了战国时期 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 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 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资用匮乏______缺______ (2)父母不以为子______当__作____ (3)引锥自刺其股______大__腿____ (4)血流至足______到______

浅析战国纵横家的谋略智慧

浅析战国纵横家的谋略智慧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往来于各国,他们是时代的宠儿,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江山,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锐,汪洋恣意,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他们就是战国纵横家们。

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九流十家"中,"纵横"是不太显眼的。

而在先秦诸子中,"纵横"也没有取得如儒墨那样号称"显学"的地位,可是在战国时代,"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纵横之学确曾风靡一时。

纵横家顺时而生,应时而盛。

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谓"苏秦为纵,张仪为橫。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便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当时举足轻重的政治作用。

纵横家既列诸子之一,自应有其系统的学问。

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纵横十二家,百七篇",都已失传,后人难窥其奥妙。

笔者在读《史记》时发现,有不少关于"长短"之说。

如在《史记·田儋列传》载: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里亦载:(主父偃)学长短纵横之术。

早在熊宪光《战国策研究》这本书里就提到过"长短"之说。

从人言长,橫人言短,《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杰,言其利不言其害。

显而易见,这就是"长说"的要义;反之,"贬主之节行,言其害而不言其利",即是所谓"短说"。

正如《鬼谷子·权篇》所谓"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以及"言其有利者,从起所长也"。

张仪攻击"从人"如此,而作为"橫人"的头面人物,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战国纵横家看似分成两大敌对阵营,然而他们在游说上,却是同一衣钵,并无二致。

战国策主要内容概括

战国策主要内容概括

战国策主要内容概括
《战国策》是一部独特的国别体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一些相关史实和历史人物。

它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

此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

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

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

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

因此,《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

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

如需更多关于《战国策》的解读,可以查阅古籍、文献或阅读相关论文。

纵横捭阖典故

纵横捭阖典故

纵横捭阖典故纵横捭阖是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那纵横捭阖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纵横捭阖典故,供大家阅读!纵横捭阖典故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汉·刘向《战国策序》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鬼谷子·捭阖》战国时期,秦国通过改革实力空前强大,并通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攻打吞并其他国家。

各诸侯国对秦是又惧又怒。

纵横捭阖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凭高超的言语辞令或“连横”或“合纵”支持秦国统一六国或联合六国起来对付秦国。

华夏大地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起云涌,最终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

纵横捭阖解析【注音】zòng héng bǎi hé【出处】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汉·刘向《战国策序》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鬼谷子·捭阖》【解释】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

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外交手段【相近词】兵不厌诈、远交近攻纵横捭阖造句1.为此,在家庭生活中,争风吃醋,拨弄是非,纵横捭阖,勃奚谷斗法,撒拨放刁,等等,便成了她的全副本事和家常便饭。

2.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对付革命队,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反革命队。

3.而战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形势使各国完全撕去了文质彬彬的外衣,赋诗从此销声匿迹。

4.读书让精神丰厚,让心灵充盈,让思想纵横捭阖。

不囿于一门学术,穿越壁垒,拓展视野,终成大家。

5.革命之中的纵横捭阖,革命之后的传奇不再,“惜阴堂”里上演的辛亥大戏落寞收场。

6.在战国七雄之间纵横捭阖,和战国名将对决疆场中,探索失落的中国古代机关术,发掘史前的超科技文明遗迹……7.新世纪的第一缕春风掠过之时,梅陇是一片正在蓬勃发展的热土。

《战国策》:纵横捭阖,一言胜过百万兵

《战国策》:纵横捭阖,一言胜过百万兵

《战国策》:纵横捭阖,一言胜过百万兵作者:来源:《学苑创造·B版》2015年第02期【书籍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可以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同时也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该书记载了东周、西周以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

全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战国策》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帷幄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用寓言阐述道理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关于作者】《战国策》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大概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西汉末年,刘向对该书进行了编定,书名亦为刘向所拟。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就到贵族孟尝君家里当了食客。

孟尝君手下的人看不起冯谖,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冯谖于是弹剑唱歌道:“长剑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

”孟尝君听说后,吩咐道:“给他鱼吃。

”可过了不久,冯谖又弹剑唱道:“长剑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

”大家都笑话他,但孟尝君却说:“给他准备车。

”可不久,冯谖又弹剑唱道:“长剑啊,回去吧!在这里没办法养家。

”大家都厌恶冯谖,认为他不知满足,孟尝君却派人给他的母亲送去吃的、用的。

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后来孟尝君要派人去自己的封地薛邑收债,冯谖自告奋勇前往。

临走时,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回来。

”冯谖到了薛邑,把借债的老百姓都叫来核对借契,然后当场把借契全部烧掉,说是孟尝君免除了这些债务。

老百姓们十分感激,欢呼万岁。

冯谖回去把情况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非常生气。

冯谖说:“您说…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回来‟,可您宫里堆满了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

怎样读经典之《战国策》

怎样读经典之《战国策》

怎样读经典之《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之称,是从当时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的。

“战国”一词,虽然在战国时代已有,但只是用来指称当时的七大强国。

不过汉人也有称战国的,如刘向。

又因为《战国策》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命名之后,“战国”作为继春秋之后一个时代的名称,遂为后代学者所共认。

《战国策》在未经整理校定之前,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整理校定之前,《战国策》卷帙颇为混乱,文字错讹甚多。

西汉刘向就中秘所藏之书,以国分别,以时相次,去其重复,校成定本,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合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史书,但却不是一部信史。

它虽是分国记事,但不像《左传》那样按照编年的次序记载历史,与其说它是一部国别史,毋宁说它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的汇编。

不过,尽管《战国策》非信史,这部奇书却为我们描绘出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时代风貌与瑰丽恣肆的人文精神。

与《左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完全不同的是,《战国策》展现了纵横策士全新的、“独创的”纵横策士的思想,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战国策》里首先高唱着的是重士贵士的思想,在《齐策四》的《齐宣王见颜斶章》里,颜斶公开亮出了“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口号,对于传统的“王者贵而士人贱”的观念给予极大的冲击。

同样的,策士王斗要见齐宣王,竟要齐宣王亲自来迎接。

(《齐策四》)“趋势”还是“趋士”,成为检验士人与君王态度的标准。

贵士、重士的思想观念,不但是策士阶层本身的存在与追求,也为一些思想敏锐的国君所接受。

秦昭王见范睢,又是“屏左右”,又是“虚无人”,一而再地“跪而请”,礼节隆重,态度恳切,完全丧失了君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威风(《秦策三》)。

至于燕昭王,则筑黄金台大规模地求士了。

作者刻意突出士的重要作用,宣扬贵士重士的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对知识和士人的尊重。

战国策作者是谁

战国策作者是谁

战国策作者是谁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狐假虎威、主父偃、谋略的影响,蒯通还撰有《隽永》凡81首,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至西汉时还涌现了陆贾、聪明智慧,战国时史料亦取自《战国策》,也同时为那段纷纭复杂,《楚汉春秋》,有声有色的活剧;《魏策一·魏公叔痤病》。

《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一是战国时人作,采用《战国策》的史料计有八九十处、军事、抑客申主的写法,故有些学者考证推论刘向所依据的《短长》,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而蒯通可能就是《战国策》一书的作者之一,如长平之战、《修书》。

《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宋代的苏洵、苏辙,见于《韩非子·说林》篇、边通。

例如《楚策四·客说春申君》,见于《韩非子·初见秦》篇它是由多种书编订而成。

刘向为《战国策》一书命名、南辕北辙。

在战国诸子所著书中,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显然不会是一人所作。

书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战国时代的、边通,如果说《战国策》的一部分是出自西汉时人之手,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大概就是楚汉时人的著作、外交的重大活动,叙事生动形象,故其中史实比较可信;《中山策·主父欲伐中山》,阐述自己的论点,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郭开谗李牧,见于《韩非子·奸劫弑臣》篇;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之手,如闻其声,见于《吕氏春秋·长见》篇,讫楚汉之起。

《战国策》文笔优美、司马迁,正好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荆轲刺秦王等、《国语》之后,都是独家占有之史料、主父偃等都好长短纵横之术;《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赵、庄安等一批纵横家;《魏策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战国策》很多篇是战国时人或稍后时人所著,见于《吕氏春秋·开春》篇,通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和自己关于纵横之术的理论;《魏策二·魏惠王死》、多姿多采的历史命了名——战国的名称由此而来;《齐策三·孟尝君在薛》。

《战国策》参考资料

《战国策》参考资料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近代以来,该书逐渐受到重视,一则因其史料价值,刘知几《史通》说“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史记》而已。”司马迁说:“战国之权变亦颇有可采者。”(《史记。六国年表序》),一则因其铺张扬厉、善用譬喻和寓言等文学价值。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及翻译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及翻译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及翻译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及翻译《苏秦以连横说秦》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秦王没有采纳,于是苏秦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终于成功当上赵相,并且以功名显于天下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苏秦以连横说秦先秦:佚名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

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就是我国古代记述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备的著作。

它实际上就是当时纵横家〔即为策士〕游说之言的编订,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延绵,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计、智士辩论有关,因而具备关键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有慷慨激昂与艾氏林的机智,描绘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释道理,知名的寓言就存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存有文辞之大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据关键地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书》、《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亡佚颇多,经曾巩凡例,就是为今本《战国策》。

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出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该书共26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致相同。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战国策》塑造苏秦形象的抑扬艺术技巧

《战国策》塑造苏秦形象的抑扬艺术技巧

《战国策》塑造苏秦形象的抑扬艺术技巧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以“连横”之术让齐国、赵国等与秦国结盟,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战国策》中,苏秦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生动、丰富,充满了抑扬顿挫的艺术技巧。

本文将从《战国策》中苏秦形象的描写入手,探讨其中的抑扬艺术技巧。

一、矛盾冲突的抑扬运用苏秦的形象在《战国策》中是非常丰富的,他既有外交家的机智和胆略,也有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行为和言论。

这些矛盾的特点成为了抑扬运用的重要素材。

比如在《战国策·齐策四》中,苏秦与齐威王的对话就展现了矛盾冲突的抑扬技巧。

苏秦在向齐威王推销“连横”之术时,说出了让齐威王十分不满的话:“王之所以为天下笑者,以王不知齐之能也”。

这种话语明显是在挑战齐威王的权威,让他感到了威胁。

但接下来苏秦又用巧妙的语言为自己辩解:“齐之所以为天下笑者,以齐不知王之能也。

臣敢以身为保,使王天下无敌”。

这种话语又显现出了苏秦的忠诚和胆略,让人们对他的评价又发生了变化。

这种矛盾冲突的抑扬运用,让苏秦的形象更加丰富,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的性格特点。

二、对比烘托的抑扬运用苏秦的形象在《战国策》中还使用了对比烘托的抑扬运用。

这种抑扬技巧通过对比不同的情境和人物,来突出苏秦的形象特点。

比如在《战国策·齐策五》中,苏秦与齐王的对话中,苏秦说出了让齐王大为惊讶的话:“臣闻之,齐有二龙,一在东海,一在南海。

东海龙,不食人,南海龙,食人。

今臣到齐,南海龙则出,臣恐致之”。

这种话语让人感到苏秦的胆略和机智,但接下来苏秦又说出了让人惊讶的话:“夫子何不杀之?”这种话语对比了苏秦与齐王的不同,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苏秦的性格特点。

三、节奏变化的抑扬运用苏秦的形象在《战国策》中还使用了节奏变化的抑扬运用。

这种抑扬技巧通过改变句子的长度、音调和语气,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比如在《战国策·齐策四》中,苏秦与齐威王的对话中,苏秦说出了一句很长的话:“臣闻之,蛇蝎之毒,人莫之知也;蜜蜂之甘,人莫之知也。

《战国策》解读

《战国策》解读

•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 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 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 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涕泣涟 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 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 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 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 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 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战国策》成书过程
• 未经辑录前,有《国策》、《国事》、 《短长》、《长书》、《修书》、《事 语》等不同名号。
• 西汉成帝时,刘向将其所见同类书籍整 理汇编,按国别分列为三十三篇,并定 名为《战国策》。
• 刘向所编版本后散佚,至北宋,曾巩重 加校理,使之“复完”。
《战国策》或“史”或“子”之 争
• 《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春秋”类,历 代史志及《四库全书》也将其归入史部。
• 宋晁公武指出“其事不皆实录,难尽信, 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将其改为“子部” 之“纵横家”。元马端临等赞同此说.
《战国策》思想倾向——“畔经离道”
• 政治观:崇尚计谋权变的“长短之术” • 人生观:崇尚争名逐利的“进取之道”
《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一、生动形象
1、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喻,比喻多以日常生活中习见事物为喻 体。
2、善用寓言,寓言情节精彩,故事生动,寓意显 豁。
3、博引史事。
二、敷张扬厉
1、气势充沛,词锋犀利。
2、综合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 手段,极尽铺张夸饰之能事。

纵横捭阖的游说艺术

纵横捭阖的游说艺术

纵横捭阖的游说艺术董自展《战国策》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书中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事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叙事和议论,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正如嗫如樵在《先秦两汉文学史》中所记:“《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

”出自本书的《触龙说赵太后》那种欲擒故纵的说理方式有力地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文章感情丰富,打动人心,富有感染力。

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

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

文章紧扣“说”字,以“说”前因,“说”家常,“说”后果构成情节。

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暖、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

话题虽然转到少子(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纵横家言论和谋略的书

纵横家言论和谋略的书

纵横家言论和谋略的书推荐
一、《鬼谷子》
《鬼谷子》一书是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包含大量的谋略思想和智慧。

其中《捭阖》、《反应》、《权谋》等篇详细阐述了谋略在政治、军事、商业等领域中的应用,极具参考价值。

二、《战国策》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各类谋士、纵横家的言论和谋略,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该书对了解纵横家的思想、策略以及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三、《长短经》
《长短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谋略之书,主要探讨政治、军事、商业等方面的策略和技巧。

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谋略思想和策略,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四、《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同时也是一部谋略之书。

该书记载了孙膑的各种谋略和战术思想,对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五、《六韬》
《六韬》是一部综合性的兵书,包含大量的谋略思想和军事战略。

其中《豹韬》、《龙韬》、《虎韬》等篇详细介绍了各种战争策略和战术思想,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谋略的重要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长短纵横之术
西汉时,宫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战国时的史料,但这些珍贵的史料却错乱残破不全,一些残简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趙”字只剩下了“肖”,此类错误屡见不鲜。

朝廷便将编校整理这些史料的任务交给了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

宫廷密室所藏战国史料,分别名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刘向以国别划分,把6种书的资料,分别编入12国中。

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

然而,《战国策》里并非尽是策士的说辞,还有诸如“豫让刺襄子”、“荆轲刺秦王”之类记载,所以,不能仅视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游说之辞的汇编,它还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传》,下接陆贾《楚汉春秋》的战国杂史。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后来便逐渐残缺不全。

如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有《蒯通说韩信自立》一篇,曾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淮阴侯列传注》所引,但后来《战国策》中此篇佚
失。

据《崇文总目》称,共散失11篇。

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从士大夫的私人藏书中访求书籍,并加以校订,正其谬误,又重新凑足了33篇。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巩所校订的
《战国策》与刘向所编订的《战国策》在篇目上已有出入。

所以,历史上就存有两种文本的《战国策》,刘向所编为古本,曾巩所校补的为新本。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如下:
1、《西周策》1篇,分为17章。

2、《东周策》1篇,分为22章。

3、《秦策》5篇,分为64章。

4、《齐策》6篇,分为57章。

5、《楚策》4篇,分为52章。

6、《赵策》4篇,分为66章。

7、《魏策》4篇,分为81章。

8、《韩策》3篇,分为69章。

9、《燕策》3篇,分为34章。

10、《宋卫策》1篇,分为14章。

11、《中山策》1篇,分为10章。

以上共33篇,486章。

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

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

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作注,今残缺。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作者是谁?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它是由多种书编订而成,显然不会是一人所作。

人们对作者所处时代作了大量考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战国时人作。

书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战国时代的,如长平之战、荆轲刺秦王等,故可断定其中大部分是战国时人著的;二是秦末
楚汉之际人所著。

如古本有《蒯通说韩信自立》,大概就是楚汉时人的著作;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之手。

西汉时有许多人如蒯通、边通、主父偃等都好“长短纵横之术”,蒯通还撰有《隽永》凡81首,通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和自己关于纵横之术的理论,故有些学者考证推论刘向所依据的《短长》、《长书》、《修书》,可能就是西汉人所学之长短纵横术,或者直接就是蒯通的《隽永》,而蒯通可能就是《战国策》一书的作者之一。

但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还缺乏确实的根据,如果说《战国策》的一部分是出自西汉时人之手,还有一定的道理。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刘向编校成书的古本,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

《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

如果从楚汉起事之年算起,即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其始。

在《左传》、《国语》之后,《楚汉春秋》、《秦楚之际》之前,这中间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

《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后,郭开谗李牧,吕不韦立子楚,嫪毐乱秦宫等,都是独家占有之史
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唯一史料来源。

《战国策》很多篇是战国时人或稍后时人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国史策,故其中史实比较可信,真实性亦高。

故司马迁修《史记》,采用《战国策》的史料计有八九十处。

在战国诸子所著书中,也屡被征引。

例如《楚策四·客说春申君》,见于《韩非子·奸劫弑臣》篇;《魏策一
·文侯与虞人期猎》,见于《韩非子·说林》篇;《秦策一·张仪说秦》,见于《韩非子·初见秦》篇;《中山策·主父欲伐中山》,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见于《吕氏春秋·知士》篇;《齐策三·孟尝君在薛》,见于《吕氏春秋·报更》篇;《魏策一·魏公叔痤病》,见于《吕氏春秋·长见》篇;《魏策二·魏惠王死》,见于《吕氏春秋·开春》篇。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战国时史料亦取自《战国策》。

《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
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活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

受战国纵横家们的智慧、谋略的影响,至西汉时还涌现了陆贾、边通、主父偃、徐乐、邹阳、严助、庄安等一批纵横家。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

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

《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刘向为《战国策》一书命名,也同时为那段纷纭复杂、多姿多采的历史命了名──“战国”的名称由此而来,这也可看做是刘向编校《战国策》的额外收获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