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战国策,史记与左传共73页文档
5.《战国策》张仪事迹与《史记》对比分析
<《战国策》>和<《史记》-张仪列传>有关张仪篇章的对比分析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战国策》秦策,楚策,韩策,魏策,赵策,燕策,齐策中均有张仪游说该国君主的篇章.《史记》更是将张仪单列入七十二传之一做详述.本篇挑《战国策》中记载关于张仪的著名片段和《史记》张仪列传中相应片段进行简要分析.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此片段主要记载司马错与张仪分别向秦王陈说伐蜀和伐韩的理由.两书内容基本相同,但有几处较明显差异值得探讨:1.《史记》记载“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战国策》则记载“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两书关于塞**之口地名的记载有不同.《战国策》中轘辕、缑氏均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方位的军事要地,《史记》中什谷的具体位置有待考证.2.《史记》记载张仪说“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战国策》则记载张仪说“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史记》用的“伦”字有“类,辈”的意思.而《战国策》用的“长”字这里做“首领”讲.两字的意思完全不同.但是值得推敲的是,后文《史记》和《战国策》中记载的司马错又都说: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在这里两书司马错都说蜀是“戎翟之长”.我们细细品位的话会发现《史记》的“伦”字似乎用的更妙一些.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戎翟之伦就是戎翟之辈或戎翟之类,意思是“同北方戎翟这些野蛮的民族同属一类”.这一个“伦”字将张仪对蜀国的轻视画龙点睛般地点了出来.而《战国策》张仪说“戎翟之长”则不足以显示出其对攻蜀的轻视,相反倒有抬高蜀之意.两书记载司马错说“戎翟之长”相同,也有其用意,就是表现司马错强调蜀的重要,为其攻蜀说提供依据.所以从上下两文对比可以看出《史记》的记载应该符合逻辑情理.3.《战国策》记载“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史记》记载“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文学常识
《国语》的思想倾向
❖ 《国语》的思想基本上体现的仍是儒家思想, “重民”源自“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 现。
-- 精品--
《国语》的文学特色
❖ (一)《国语》以记言为主,穿插着一系列的故事, 有时候也能写出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亦 有虚饰现象。
❖ (二)《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会集中 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显示向纪传体过渡的趋 势。
3、《左转》内容、笔法
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 和传说,把《春秋》中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完整 的叙事散文。
忠实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 各方面活动,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 及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 潮。
-- 精品--
四年共242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 书,为后代编年史的滥觞。
《春秋》原文18000多字,语言极为精练。现存 16000多字。
-- 精品--
●《春秋》三传: 《左传》鲁·左丘明 《公羊传》齐·公羊高 《谷梁传》鲁·谷梁赤
三传异同: 《公羊传》《谷梁传》用今文(隶书)撰写,
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左传》用古文(篆 书)撰写,增补不明史实。
记录。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春秋时期从容 辞令的行人,演变而为剧谈雄辩的说士。不 少文章,观察敏锐,,见解深刻,方式巧妙, 语言机敏,一直被认为是古典散文中的典范。
-- 精品--
❖ 1、灵活机智的进言方式: ❖ (1)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投其所好,避其所忌,
由近及远,因小见大。 ❖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赵策一》) “邹忌讽
❖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辩:雄辩; 丽:夸饰;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史记》与《战国策》对比
《冯谖客孟尝君》和《孟尝君列传》的同与异出自战国策的《冯谖客孟尝君》和出自史记的《孟尝君列传》虽然都记载了孟尝君与之宾客的故事,但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写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异。
首先,从具体内容上看,一个最大且最浅显易见的区别在于,《孟尝君列传》从孟尝君的父亲靖郭君写起,还对孟尝君童年时的言行故事进行了一定描写,后期则着重写孟尝君与多个食客之间发生的事,还兼有太史公等人对孟尝君的评价,更加详尽,所着重表现的也是孟尝君本人;而《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只写了冯谖和孟尝君之间发生的事,且文中对冯谖其人的言语、行为描写更加浓墨重彩,重点好像更多的放在了食客身上,而对孟尝君只是侧面表现他爱才、善于用人的形象。
由于两者内容上的差别很大,下文将只就《冯谖客孟尝君》和《孟尝君列传》中记载冯谖部分的内容进行对比。
第一个非常有趣的区别是,这两篇文章中孟尝君的食客冯氏的名字竟然不一样,一作“冯谖”而另一个作“冯驩”,这也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可能在当时“xuan”和“huan”的读音是一样的,也可能在时代的演替中他的真实姓名发生了误传。
其次,史记更注重还原事物的原貌,对事情的因由过程都记述地更加详细,比如对于孟尝君为何派人前往封地收债,战国策中并未给出原因,而《孟尝君列传》(以下简称为列传)则清晰地表明是因为:“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其实当时上课时老师讲解《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时,我就曾跟同学讨论过,孟尝君要养三千食客,还要给予丰厚的待遇,他的钱财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从列传中我们就能够得到答案了,通过封地的收成和债务获得,而且在收成不好的年份里还会出现没钱的情况。
再者,对于收债人的选择,二者的记述也有所不同,列传中说是由他人推荐的:“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
”而《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却说是冯谖自荐的:“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精品)比较战国策,史记和左传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 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 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 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 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 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 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 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已 无可考,书名亦为西汉刘向所凝定。它是一部国 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 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 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 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 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 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 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 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 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 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左传》 《史 记》 《战国策》
比较
叶曦 邱维 王云坚 王丽 俞炜涛 安天威 赵俊豪 刘巍 郭栋 周文果
目录
版本比较 作者写作心态比较 文本体例年代比较 细说:孟尝君比较
作品评价比较
文本比较 作者写作背景比较 作品影响比较
作品文风思想内容比较 作品特点比较
关于文本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西汉时称之为 《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 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 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 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 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左传》与《战国策》的粗略比较
国, 还把 武姜软禁 起来 , 而且发 誓永不 相 见 , 这又 是对伦 常道 德 的破坏 行为 , 也是
。
作者所 反对的
最后 ,
颖考叔出面调 和 了
母 子 的矛 盾 , 君子 对颖 考叔 “ 纯 孝” 的评
论 , 其 实都 是作者 企 图 运 用道 德 观 念 来迸
。
行 说教
在今天看来 ,
这 种 笔 墨好象是多
余的 ,
但在 当时 ,
。
却是煞 费苦心 的
这反
映 了 《左传 》尊礼 义 的 思想 倾 向。 《战 国 策 》却不再 讲礼 米 , 只 言 功
。
。
利 苏 秦是 个典型 例子 苏 秦追 求 功 名
利 禄 , 先 以连 横说 秦主 , 不 成功 ; 后 来又
、
以 合纵 说 燕王
赵王 ,
大获成 功 。 没 有固
行为,
。
好 寻 找机 会 收拾共 叔段
最后 , 共 叔段 准备攻 城 , 武 姜 为 内
应 , 庄 公采 取断 然措施 , 打 败 了共 叔 段 ,
还处置 了武 姜 , 遂置姜 氏于城 颖 , 而 誓 之
曰:
“不 及黄 泉 , 无 相 见 也” 。
既
而
。
悔之
这就是说 ,
。
把 武姜 软禁 起 来了
但是 ,
知 族 , 而 七 国则 无 一 言 及 之
春
秋时 扰宴 会赋诗 , 而 七 国则 不 闻
夹 , 春 秋 时扰 有赴 告 策书 , 而 七
国
则无
。
有矣
从顾 氏 的这 段话 中 , 可 以 看出 春秋 战 国不
。
同时代 的 不 同思 想 倾 向和 不 同 的文 风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
科目:中国文学史作业:《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班姓名:周全鹏学号:22教师:李老师《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士大夫或游士说客的言论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而记载的文章如雨后春笋。
《左传》和《战国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
同时这两部书都是我过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高的奠基作用。
在对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应该说各有其特点,在研究上我支持张寅关于《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说辞,比较支持张宏文的理论说法。
《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左传侧重反映了春秋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一、在叙事描写上《左传》最为擅长的是描写战争,叙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情节也紧张动人,故事性强。
如《烛之武退秦师》,它不仅叙述了事情起因——晋秦围郑,也叙述了郑伯请求烛之武出使秦,烛之武如何用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晋国也撤兵而使郑安宁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
又如《曹刿论战》,虽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叙述仍是脉络连贯,条理井然,事件也环环相扣,情节也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战前的背景、布局、力量的对比、人心的背向及战后的反应等方面来反映战争,使读者能更好地感悟出战争胜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文中详写论,略写战,目的在于突出人心的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左传》每一篇文章都是层次分明,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但表达方式上以叙为主,文学色彩味不够浓。
《战国策》比起《左传》来,叙事明快,铺陈贴切。
作者不但善于运用环境气氛来渲染、烘托人物,还出现生动、细腻、传神的人物神态描写或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左转》与《战国策》语言的比较
语言方面:《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记事叙述完整,文笔严密;记言委婉动听,措辞有力。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强调游士的作用。
文章也反映“士”的特点:出言无所顾忌,放言无惮;情感真实,贴近生活;气势雄壮,纵横驰骋;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左传》的辞令十分优美, 说理透辟,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但是,《左传》受编年体影响,为了寻求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的联贯性而大量运用严谨、后重的词语,从而道德意味浓厚,艺术趣味只能次之。
而《战国策》则语言流畅犀利,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
它的叙事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
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讲究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叙事状物,置地有声;议论说理,气势恢宏。
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气势和语言的力量。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中,第一段苏秦的说辞,对偶句、排比句叠出,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句式短促,整中有变,声调铿锵和谐,词锋雄辩犀利,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这与《左传》行文辞令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曲折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虽说《左传》和《战国策》有着很多相异之处,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页,需要我们携手去发扬光大。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一、性质方面:《左传》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它虽然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
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一部分国记述战国事迹的史料汇编,属于国别体杂史。
二、语言方面:《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是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与句外。
”(《史通》卷六《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色彩,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三、人物塑造方面:《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著作,它们在语言艺术方面有一些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共同点:1.古代汉字文化的影响:由于都属于古代文献,这两部著作都受到了古代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使用了古代汉字的表达方法和词汇,使得语言更加古朴、典雅。
2.原始性的叙述风格:这两部著作都力求客观、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
它们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原始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发展。
差异:1.文风差异:《左传》的文风相对庄重、严肃,注重客观描述和政治思考,语言简练而直接。
而《战国策》的文风更加活泼、生动,用词更灵活且富有感染力。
2.修辞手法的运用:《左传》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修辞效果。
而《战国策》则更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描写细节和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使叙述更鲜活生动。
3.叙述的侧重点:《左传》主要关注政治斗争和君臣关系,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因此,其语言更多地用于论述和陈述,强调客观性和客观评价。
而《战国策》侧重于战争和政治故事,更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更富有战略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虽然《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历史著作,但在语言艺术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左传》注重客观性和政治思考,采用简洁、直接的叙述风格和修辞手法。
而《战国策》更注重活泼、生动的描写,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这些差异使得两部著作在文学表达上各具特色,丰富了先秦时期文献遗产的多样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纪实文学与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纪实文学与历史故事纪实文学是一种通过描述真实事件,以第一视角的方式记录历史变迁的文学形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纪实文学作品涌现出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纪实文学与历史故事的重要性,以及其中几个著名的代表作品。
一、《左传》《左传》,是春秋时期东周国君臣记录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文学名著。
它以“左传”为名,是因为在春秋时期,史官将左边的篆字刻在了《春秋》的史书上,表示这是作为史料的纪实文学。
《左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生动地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以及社会风貌等内容。
《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杰出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和思想动态,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以纪实文学形式记录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重要著作。
它以论述各国政治、军事策略以及各国纷争之间的对抗和斗争为主要内容,深入描绘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局势和权谋斗争。
《战国策》通过记录各国之间的争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边缘化与分裂,同时也揭示了政治火拼的深层次内涵。
这部纪实文学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野和真实性,一直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三、《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实文学巨著。
“记”即记载,通过记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来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史记》通篇由五十简历组成,全书共一百二十篇,详细记载了从夏朝到汉朝初年的简史及历史故事。
其中,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揭示了当时诸侯国家的兴衰更替,以及各国之间的纷争和变迁。
《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对后世的史学影响深远。
四、《乐府诗集》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和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乐府诗集成为了一种记录人们思想情感的纪实文学。
比较战国策,史记和左传共75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比较战国策,史记和左传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传与战国策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 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 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 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 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 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 们。”
苏秦在秦国不被重用
继续游学,六国拜相,使秦十年不敢东望。
• 唐睢(sui)不辱命保护安陵君 • 安陵君被封安陵,紧邻秦国,秦王欲夺之。
一、战国策
• 1、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 2、国别体史书 • 3、苏秦——六国拜相 • 4、战国四公子
食客多达三千人
xuan
jia
一、战国策
• 1、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 2、国别体史书 • 3、苏秦——六国拜相 • 4、战国四公子
《左传》与《战国策》
• 二、《春秋》——春秋笔法 •Leabharlann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
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 为“春秋笔法”。 • 由于《春秋》写的过于简单,所以有一本 书专门对其进行翻译解释。 • 《左传》
•多 •行 •不 •义 •必 •自 •毙
• 齐鲁 • 长勺之战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 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 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 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史记》与《战国策》对比
《冯谖客孟尝君》和《孟尝君列传》的同与异出自战国策的《冯谖客孟尝君》和出自史记的《孟尝君列传》虽然都记载了孟尝君与之宾客的故事,但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写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异。
首先,从具体内容上看,一个最大且最浅显易见的区别在于,《孟尝君列传》从孟尝君的父亲靖郭君写起,还对孟尝君童年时的言行故事进行了一定描写,后期则着重写孟尝君与多个食客之间发生的事,还兼有太史公等人对孟尝君的评价,更加详尽,所着重表现的也是孟尝君本人;而《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只写了冯谖和孟尝君之间发生的事,且文中对冯谖其人的言语、行为描写更加浓墨重彩,重点好像更多的放在了食客身上,而对孟尝君只是侧面表现他爱才、善于用人的形象。
由于两者内容上的差别很大,下文将只就《冯谖客孟尝君》和《孟尝君列传》中记载冯谖部分的内容进行对比。
第一个非常有趣的区别是,这两篇文章中孟尝君的食客冯氏的名字竟然不一样,一作“冯谖”而另一个作“冯驩”,这也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可能在当时“xuan”和“huan”的读音是一样的,也可能在时代的演替中他的真实姓名发生了误传。
其次,史记更注重还原事物的原貌,对事情的因由过程都记述地更加详细,比如对于孟尝君为何派人前往封地收债,战国策中并未给出原因,而《孟尝君列传》(以下简称为列传)则清晰地表明是因为:“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其实当时上课时老师讲解《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时,我就曾跟同学讨论过,孟尝君要养三千食客,还要给予丰厚的待遇,他的钱财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从列传中我们就能够得到答案了,通过封地的收成和债务获得,而且在收成不好的年份里还会出现没钱的情况。
再者,对于收债人的选择,二者的记述也有所不同,列传中说是由他人推荐的:“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
”而《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却说是冯谖自荐的:“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Word版
科目:中国文学史作业:《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00211班姓名:周全鹏学号:2008021122教师:李老师《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士大夫或游士说客的言论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而记载的文章如雨后春笋。
《左传》和《战国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
同时这两部书都是我过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高的奠基作用。
在对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应该说各有其特点,在研究上我支持张寅关于《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说辞,比较支持张宏文的理论说法。
《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左传侧重反映了春秋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一、在叙事描写上《左传》最为擅长的是描写战争,叙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情节也紧张动人,故事性强。
如《烛之武退秦师》,它不仅叙述了事情起因——晋秦围郑,也叙述了郑伯请求烛之武出使秦,烛之武如何用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晋国也撤兵而使郑安宁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
又如《曹刿论战》,虽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叙述仍是脉络连贯,条理井然,事件也环环相扣,情节也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战前的背景、布局、力量的对比、人心的背向及战后的反应等方面来反映战争,使读者能更好地感悟出战争胜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文中详写论,略写战,目的在于突出人心的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左传》每一篇文章都是层次分明,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但表达方式上以叙为主,文学色彩味不够浓。
《战国策》比起《左传》来,叙事明快,铺陈贴切。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展开全文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左转》和《战国策》说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蒋寅、张宏生有同题论文《<</SPAN>左传>与<</SPAN>战国策>中说辞的比较研究》。
蒋文认为:⑴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⑵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则杜撰寓言,间杂鄙俚;⑶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⑷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张文则认为,《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第120、128页)。
[1] 我们在此基础上讨论二者的不同。
㈠陈说方式的不同《左传》以情理服人,《战国策》以声势逼人。
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但礼乐仍然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据劳孝舆《春秋词话》统计,《左》中行人辞令共引用《诗经》七十五则,如《左传·昭公元年》“楚令尹享赵孟”一段,叔向引用《诗经》“赫赫周公,褒姒灭之”来阐明强大却不符合道义就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这些大量广泛的引用形成了《左》的陈说方式上的特点,行人们大量引用诗经等经典,借用其中的道德伦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用情理服人,达到行人的外交目的。
而《战》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许多策士们更是出自民间,《诗》所代表的西周时期的礼乐离他们越来越远,因此《战》的说辞体现出多用排比,声势逼人的特点,如苏秦在游说魏王时说:“今窃闻大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这段说辞可谓句句夸大,气势滂泼,通过夸耀魏国的强大,来体现魏王事秦想法的愚蠢,从而达到六国连横的目的。
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
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2010-11-10 18:04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最佳答案①《战国策》的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这与《左传》以儒家为主的思想显然不同。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左传》重在塑造仁厚纯正的政治家形象,而《战国策》则为那些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立传。
③在风格上,《战国策》的文风驰骋纵横,驰说云涌,充分表现了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而《左传》是曲折的历史记事或委婉的外交辞令,风格委婉曲折。
左传与战国策的语法不同之同《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史记》与《战国策》是秦汉时期历史散文中的两部重要着作,《史记》更是其中里程碑式的代表。
从时间上看,虽然《战国策》成书时间较《史记》为晚,但因其中各篇成文要早于《史记》,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因此司马迁着述《史记》时对《战国策》中多篇亦是颇多借鉴。
《战国策》主要侧重于说理记言《,史记》侧重于记人和叙事,二者各有侧重,从叙事手法上来看区别较为明显。
本文将从两部着作的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部书的异同。
一、从叙事技巧看《史记》相较于《战国策》的创新《战国策》的一个特色是其量的对话记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特点几乎可以说是单调乏味的,也限制了其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
《战国策》中各篇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描写与《史记》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展现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的描述来实现的,这些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直接的语言交流,大都是策士的辩论性语言,对于心理变化和活动的观察和描写比较少,通过这些辩论行语言,可以窥探出各个人物的思想和对某一件事情的观点态度,而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就难以通过这些辩论性的语言予以展现。
人物形象如果单纯的依靠语言来支撑,就会显得空洞和单调,人物的完整性格也难以得到全面的描述。
比如吕不韦见异人一节,异人通篇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偶,完全按照吕不韦的安排行事,就像看到一个人却始终看不清楚面目。
作者为了突出描写吕不韦的策谋,完全忽略了对异人的描写或者觉得没有必要。
《史记》中的人物相对的要丰满许多。
《史记》在叙事手法上的另一个成就是于记叙中寓议论。
刘熙载说道:叙事不合参入断语。
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
即是夸赞司马迁善于在史实记载中参入个人的评论。
《史记》的议论在于每一卷末的赞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史公曰,其中有赞叹、有感慨、有同情,表达作者观点和思想。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左传》和《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们分别记录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一、成书时间和背景不同《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依据鲁国的史料,同时参考其他诸侯国的史料编写而成。
而《战国策》则是一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其中不少篇章由当时著名的策士、游说之辞整理而成。
二、内容及风格不同《左传》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其记述风格以叙事为主,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同时兼有评论和注释。
其叙事方式多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左传》还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相比之下,《战国策》则更注重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其记述风格以策士的游说之辞为主,充满了辩论和说服的色彩。
这些策士们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谋略来游说各国君主,劝其采纳他们的建议,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战国策》更加强调说理和逻辑推理,其文风也更加华丽、雄辩。
三、史学价值和影响不同《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它不仅提供了春秋时期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还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此外,《左传》还对古代中国的史学理论、叙事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作之一。
而《战国策》则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提供了战国时期大量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展现策士们的游说之辞和谋略思维,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变革。
此外,《战国策》中的不少篇章还涉及到当时的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四、文学价值不同《左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左传》《战国策》《史记》的语言及其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左传》《战国策》《史记》的语言及其它作为高中生,对《左传》《战国策》《史记》并不陌生。
因为学过的《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就选自《战国策》;《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就选自《史记》。
通过学习,大家对上述三部传世经典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读读此文,对拓展视野,加深认识,形成知识系统,大有裨益。
1.《左传》和“春秋三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属“春秋三传”之一。
“春秋三传”中的“春秋”,是历史的意思。
在我国商、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后来才增加冬夏而成四季,所以人们就用春秋指一年。
历史是一年一年地记载的,所以引申为历史。
古时帝王身边设有史官,分左史、右史。
右史负责记载帝王的言论。
左史负责记录帝王的行动,大事记在“策”里,小事记在“简”中。
历史就是根据这些简策编写的。
现存的《春秋》也是根据这些简策而编成的鲁国编年史。
《春秋》像大事记一样,写得十分简约,说是通过一字一词来表示褒贬的,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但是,对读者来说,那是不容易领会的。
于是就出现了解说《春秋》的书:一部是《左传》,一部是《公羊传》,一部是《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传”即解说的意思。
《谷梁传》的作者系鲁人谷梁俶,《公羊传》的作者系齐人公羊高。
这两部书主要是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是一种理论性的说明,文学价值较差。
《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太史左丘明。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不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到了汉朝刘歆才把它按年份散附在《春秋》经文之后,成了《春秋左氏传》,变为解说《春秋》的书。
《左传》以鲁史为线索,以鲁国十二个国君的谥号为次序,起自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详细地记叙了春秋二百五十多年间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法令、外交、文化、历法、天文、风俗等情况。
这是一部典范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