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提示: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周易
战国策语言与周易价值
语言艺术的新突破《战国策》一书的语言艺术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其叙述多简洁明快、流利酣畅,论说则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其行文或曲折迂回、婉转含蓄,或单刀直入、准确犀利;其词汇之丰富、修辞之巧妙,更是前代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所不可企及的。
全书的语言文辞表现出生动形象、流畅通俗、铺张扬厉、飞扬奔放的艺术特色。
另外,善于运用各种寓言故事,也是《战国策》文学成就及艺术特色的一个主要表现。
《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遍见各策,数量较多、取材不拘、涉及面广,它们闪耀着文学的奇光异彩,富有经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
如“百发百中”、“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等,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
三价值和影响《战国策》作为战国时代集大成的历史散文著作,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发展史上,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
《战国策》一书的史学价值,在于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一些重大事件,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战国历史资料。
战国前期是魏国强大和魏齐争霸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如魏国霸业的形成、魏齐的争霸和互尊为王等,在《史记》中均语焉不详,主要是靠《战国策》保存了这些事件的梗概。
《战国策》一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思想内容虽被后儒所反对和抨击,但对它的文章的艺术造诣和语言的精工,却是赞叹不已的。
明代李梦阳在《空同子集》中评论《战国策》对后代影响时说:“《战国策》畔经离道之书也,然而天下传焉,后世述焉。
”他又总结四点不同的影响说:“录往者迹其事,考世者证其变,工文者模其辞,好谋者袭其智。
袭智者谲,模辞者巧,证变者会,迹事者该。
”《战国策》中的驰骋俪句和排比敷陈的文章风采和笔法,对汉代驰骋大赋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西汉初年辞赋家枚乘的《七发》在构思和布局方面,同被称为“策赋之流”的《庄辛谓楚襄王》何其相似。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史记》的影响最为突出。
据研究家统计《史记》采引《战国策》九十余处。
《史记》的“列传”体溯源于《战国策》.不但《刺客列传》与《战国策》关系极密切,而且在苏秦、张位、甘茂、甘罗、樗里疾、穰侯、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虞卿、范睢、蔡泽、乐毅、鲁仲连等传中,也有大段大段的文字是从《战国策》各篇中采摘下来的史料。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大全1.《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
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
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
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重点篇章:《采薇》3.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4.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著作,它们在语言艺术方面有一些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共同点:1.古代汉字文化的影响:由于都属于古代文献,这两部著作都受到了古代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使用了古代汉字的表达方法和词汇,使得语言更加古朴、典雅。
2.原始性的叙述风格:这两部著作都力求客观、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
它们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原始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发展。
差异:1.文风差异:《左传》的文风相对庄重、严肃,注重客观描述和政治思考,语言简练而直接。
而《战国策》的文风更加活泼、生动,用词更灵活且富有感染力。
2.修辞手法的运用:《左传》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修辞效果。
而《战国策》则更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描写细节和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使叙述更鲜活生动。
3.叙述的侧重点:《左传》主要关注政治斗争和君臣关系,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因此,其语言更多地用于论述和陈述,强调客观性和客观评价。
而《战国策》侧重于战争和政治故事,更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更富有战略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虽然《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历史著作,但在语言艺术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左传》注重客观性和政治思考,采用简洁、直接的叙述风格和修辞手法。
而《战国策》更注重活泼、生动的描写,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这些差异使得两部著作在文学表达上各具特色,丰富了先秦时期文献遗产的多样性。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一、引言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部重要的史书,它们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本文将对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的叙事艺术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学表达上的异同点。
二、春秋左转国语的叙事艺术1. 史实与虚构的结合春秋左转国语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叙述。
其中,既包含真实的历史事实,也穿插了一些虚构的情节和对话,以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例如,左丘明在叙述齐桓公称霸的故事时,通过对话展现了齐桓公的智慧和谋略,以及他与晋国的较量。
2. 多角度的叙述春秋左转国语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和观察,展示了历史事件的多面性。
不同人物的立场和观点被充分呈现,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思考性。
3.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春秋左转国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简短的对话和描写,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左丘明在叙述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时,用“齐桓公如同一匹烈马,管仲则是能驾驭这匹烈马的马夫”来形容两人的关系。
4. 故事的主题和寓意春秋左转国语的叙事艺术注重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作者传达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例如,左丘明在叙述吕尚和齐宣公的故事时,通过对吕尚的赞美和对齐宣公的批评,表达了对贤能的崇尚和对昏庸无道的批判。
三、战国策的叙事艺术1. 国家政治的叙述战国策以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关系为主要叙事内容。
它通过对各国国君、大臣和将领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描写,展示了战国时期国家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例如,战国策中描写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和赵国的外交策略,以及魏国和楚国的争霸之战。
2. 策略与智谋的展示战国策注重展示各国政治家和将领的智谋和策略。
通过对话和描写,展示了他们在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的智慧和谋略。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
春秋左传与战国策的叙事艺术比较一、背景介绍《春秋左传》和《战国策》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历史记载作品。
它们分别代表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叙事艺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春秋左传》的特点1. 叙事风格简洁明快《春秋左传》以简洁明快的文字风格展示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作者鲁哀公的大臣左丘明通过记录鲁国历史事件,以及对事件原因和结果的解释,将复杂的政治纷争浓缩成简洁而生动的文字。
2. 着重描绘人物形象《春秋左传》注重描绘各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
3. 强调道德观念《春秋左传》明确强调了君臣之道、贵贱之分、礼义之道等道德观念。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人物行为的评价,传达了一种以德治国和尊重礼法的价值观。
三、《战国策》的特点1. 叙事形式多样《战国策》以多种不同的叙事形式呈现,包括演讲、对话、议论、记叙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战国策》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突出政治思想《战国策》注重揭示当时诸侯国内外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通过对政治思想和政治家言行的记录,探讨各种不同政治观点和主张。
3. 注重实用性《战国策》更加注重实用性,强调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它关注军事战略、外交手段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可供当时统治者参考借鉴的经验教训。
四、两者叙事艺术比较1. 叙事风格差异《春秋左传》以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为特点,突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而《战国策》则更加注重多样的叙事形式,以及政治思想和实用性的呈现。
2. 叙述角度差异《春秋左传》以左丘明的视角来叙述历史事件,突出了鲁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而《战国策》则以作者的视角来记录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更加全面地展示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局势。
3. 强调内容差异《春秋左传》强调道德观念和德治原则,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传达一种尊重礼法、追求德行的价值观;而《战国策》则注重政治思想、实用经验等方面,更加关注当时政治局势和统治者应对问题的手段。
重点提示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
精选PPT课件
19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 教诲之语。“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其思想观 念驳杂不纯,但基本体现儒家思想倾向。
从文学角度看,《国语》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 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展现了其时政治变化的轮廓。不少篇章深刻揭露了 统治者的凶残和穷著极欲,提示了广大民众处境的悲惨,为后代提供了 鲜明的历史画卷,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周语》、《鲁语》颇重文辞 ,较为曲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管 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 语》文笔别具一格,精采动人。
首先左传由于编年记亊体例的限制一般只是在记亊过程中用一些较为生动的细节的片断和精练的文字渲染刻划人物而战国策则往往通过更为完整曲折的情节和铺张扬厉的说辞来有意识地塑造形象因此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较乊左传更丰满多姿
先秦叙事散文
重点提示:
《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
《周易》、《尚书》参考书:
《战国策》宋鲍彪注,元昊师逆补注,通畅好读,但自作主张改动 原文及次序不可取。
《战国策选注》 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 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精选PPT课件
4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 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 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 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 散文兴盛的原因有: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原创实用版】目录1.春秋左传和国语的叙事艺术概述2.战国策的叙事艺术概述3.比较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的叙事艺术特点4.结论:三者叙事艺术的影响和价值正文一、春秋左传和国语的叙事艺术概述《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儒家经典《春秋》的补充和解释。
它以叙事为主,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而《国语》则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事件和人物事迹。
这两部作品的叙事艺术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为后世历史文献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战国策的叙事艺术概述《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政治文献,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策略、外交谋略和军事战术等。
它以记叙各国政治事件为主,同时也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风采和智慧。
这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政治文献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三、比较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的叙事艺术特点1.春秋左传的叙事艺术特点:《春秋左传》以记叙历史事件为主,注重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历史意义的阐述。
它的叙事手法严谨,文字简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国语的叙事艺术特点:《国语》以国别体为结构,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人物事迹和政治事件。
它的叙事手法较为平实,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为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战国策的叙事艺术特点:《战国策》以记叙政治事件为主,注重展现士人的智慧和才能。
它的叙事手法多样,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四、结论:三者叙事艺术的影响和价值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各具特点,不仅为后世历史文献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论语)
2、【汉语文字】言归于好 【出处】《左传·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 好。”奉教撤兵,~。(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 【汉语拼音】yán guī yú hǎo 【词语解释】言:句首助词,无义;归于:回到;好:和好。指彼此 重新和好。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组织等之间 近义词: 破镜重圆、重修盟好 反义词:话不投机
作者
பைடு நூலகம்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 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 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 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 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 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 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 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 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 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 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隐蔽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 周宣王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人。猃 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 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献, 并在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唐朝的著 名的房陵青峰区宝堂寺,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 点将台、湖北有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宣王时,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周宣王 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率军反攻到太原而返,驻 防今平遥城一带。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 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 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 曾作《诗经· 大雅· 烝民》、《大雅· 江汉》等。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摘要:一、引言- 介绍春秋左传和战国策的背景及叙事艺术的重要性- 说明文章比较的目的和结构二、春秋左传的叙事艺术1.春秋左传的编年体结构2.左传的叙述风格与语言特点3.春秋左传的人物塑造与情节安排三、战国策的叙事艺术1.战国策的策论体结构2.战国策的叙述风格与语言特点3.战国策的人物塑造与情节安排四、春秋左传与战国策叙事艺术的比较1.结构形式的差异2.叙述风格与语言特点的异同3.人物塑造与情节安排的对比五、结论- 总结春秋左传与战国策叙事艺术的特点及优劣- 展望两者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引言春秋左传和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两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著作。
两者在叙事艺术方面各具特色,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春秋左传和战国策的叙事艺术,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和影响。
二、春秋左传的叙事艺术1.春秋左传的编年体结构春秋左传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进行叙述。
全书按年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纷争与合作。
2.左传的叙述风格与语言特点春秋左传的叙述风格以史家的客观、真实为主,同时兼具文学的生动与形象。
语言方面,左传善用史诗歌赋等文学手法,使叙述更加丰富多彩。
3.春秋左传的人物塑造与情节安排春秋左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作者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绘,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政治斗争、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风貌。
情节安排上,左传注重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战国策的叙事艺术1.战国策的策论体结构战国策以战国时期各国策士的言论和事迹为主要内容,采用策论体的形式进行叙述。
全书分为策、论、说、辞等部分,展现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智慧与风采。
2.战国策的叙述风格与语言特点战国策的叙述风格以策士们的辩论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点。
语言方面,战国策善用寓言、成语、典故等,使叙述更加生动有趣。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所突出,更在叙事艺术上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对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进行全面评估,并基于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撰写一篇文章,以便全面理解这两部作品在叙事艺术上的比较。
二、对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的评估1. 春秋左转国语春秋左转国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其叙事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春秋左转国语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语言流畅优美,情节清晰明了,能够引发读者极大的共鸣。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贯穿其中,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春秋左转国语通过对各种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 战国策战国策则是一部关于战国时期各国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的文学作品,其叙事艺术表现在:战国策的叙述更加注重策略和智谋的展示,作品中充满了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的激烈场面,给人以紧张刺激感。
战国策对于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展现出当时战国时期的真实面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点,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对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的比较1. 比较语言表达春秋左转国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更注重情感和道德的表达,而战国策则更加注重政治、军事和智谋的表达,语言更加犀利,更具战争时期的气息。
2. 比较叙事结构春秋左转国语以寓言故事和典故为主要叙事手法,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启发人们的智慧和道德。
而战国策则更注重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的叙述,着重展现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和军事形势。
3. 比较人物形象春秋左转国语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普遍,多以道德品质等方面为特点,让人感受到一种人情味。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谋士等特点,其形象更加突出。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各有特色,虽然在叙事艺术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古代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古文观止中的古代文学流派与代表作
古文观止中的古代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古文观止是明代文学家毛晋所编选的一部古代文学选集,以其选材精当、文采优美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从古文观止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古代文学流派和作品,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一、经籍类1.《左传》《左传》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也是古文观止中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评论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阐述能力。
2.《史记》《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宏大的历史纪实著作,亦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瑰宝。
它以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叙述中国历史为目的,其中的“本纪”、“表”、“书”等篇章形式独特,对后世的历史著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散文类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探讨了道德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问题,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
2.《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由墨子及其门徒所著。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对社会伦理面临问题的反思,以其严肃的探讨和逻辑严谨而为人称道。
三、诗词类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集合了先秦时代的各地各家的诗作。
它以风格独特、表达深入的诗歌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情感。
2.《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古文观止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性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官宦家族的兴衰沉浮,被誉为我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四、笔记类1.《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南朝时期的吴兴王萧统所著的一本农业专著,被认为是古代农学的奠基之作。
它以实用性较强的笔记形式记载了种植、养殖、水利、栽培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朱子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创作的一本家庭教育笔记,内容主要是生活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原则等。
它对于可以教育弟子和培养家庭成员的贤良品质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北京中考名著阅读复习《论语》《诗经》《战国策》《左传》《孟子》
1、春秋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很讲究劝谏的艺术。
如《左传》一书中记载的曹刿,在长勺之战前,面见鲁庄公,几番对话,一再启发,终于使鲁庄公认识到①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又如《②》一书中记载的邹忌,用③设喻,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最终使齐国兴盛起来。
①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战国策③自身生活中的小事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①时期的诗歌305篇,故也称" ②"。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蒹葭》属"风"、"雅"、"颂"中的" ③"。
①春秋②诗三百③风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①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采用了起兴的表现方法,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以雎鸠起兴,引出淑女和君子;又如《蒹葭》中" ②",就是用③起兴,引出④。
①儒家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③蒹葭④伊人4、《论语》是①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在和弟子的言谈中多次提及有关②的问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格言莫过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儒家②修身做人5、《论语》是①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②”《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比如关于学习态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于学习方法的③等。
①儒家②四书五经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儒家经典《孟子》相传①所作。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左传》的思想内容(1)重视民势和民心向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民力量不断显现的结果,它迫使统治者在考虑施政方略时不得不考虑民心民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性。
(2)歌颂正义、歌颂爱国,如对郑子产、弦高、楚申包胥,齐晏婴等人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言行是充分肯定的。
(3)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秽行。
(4)记述了许多战争,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5)局限:首先,维护旧礼制、宣扬血缘宗法制度的倾向很突出,对当时一些革新措施颇为不满。
其次,《左传》对妖鬼、神怪、占卜、津津乐道。
《左传》的文学成就(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
《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等。
(4) 善于写人。
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
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
《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如《晋公子重耳之亡》。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国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
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
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
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
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
《左传》、《国语》易例于《周易》之文本意义
《左传》、《国语》易例于《周易》之文本意义《左传》、《国语》所载易例,《四库总目》所谓“太卜遗法”,不惟特显其神验,且于其间《周易》之形成或者接受过程亦可特见出。
就《左》、《国》所见,掌易者不惟卜人而已,而常常是史官,以至其他人员。
宗周礼乐讲求制度,《周礼》条陈井然,职官如卜、史等各有分别。
但是王朝一级明确的分工到了诸侯国,卜、祝、史的职责往往由史兼掌。
而其他人员懂得《易》笙或类似篮法并施行之,在功能、思维上或与卜史相当,可将《左》、《国》掌易之人通谓为卜史。
不过尚需注意的是,掌易者实际身份的差异于不经意间又恰恰体现了《易》之接受情况。
在此需要先分别予以考察,将诸掌易者统计如表一,知有卜、筮五人,史多人,医一人,其他多人。
一归诸史一类的多人中除名字本身已经表明身份的八人以外,又以董因、辛廖、蔡墨三人皆为史官。
案《左传•昭十五年》董氏世督晋典,闻名者如董狐,即孔子以为“古之良史,书法不隐”的那位,则董因名虽非“卜”、“史”,其身确为史官。
又晋之太史出于辛廖,辛甲为周太史,则推断辛廖也是史官。
唯蔡墨身份较为可疑,其例当魏献子之问。
魏献子主政晋国,与赵较为同时代人,则蔡墨乃晋人。
而《昭二十九年》见“蔡史墨”当赵轶之问。
然而二例各仅一见。
杜注谓“蔡史墨即蔡墨”,则蔡墨乃史。
又晋有史墨,于《左传》之中凡四见。
《昭三十一年》当赵简子间,《昭三十二年》一自言、一当赵简子问,以至《哀九年》阳虎(赵鞍)例亦见史墨参予赵较之卜。
案《昭二十五年》赵简子即赵鞍,则此“蔡史墨”当即“史墨”。
若然,则《昭二十九年》当魏献子问之“蔡墨”当与“史墨”为同一人,杜预、孔颖达等人即作如是观。
孙治让谓“卜筑官通谓之史”。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谓“卜辞中卜、史、祝三者权分尚混合,而卜史预测风雨休咎,又为王占梦,其事皆巫事而皆掌之于史。
”即卜、筮、史一般可通视为史,前文亦谓史兼掌诸职。
而《论语》谓“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是医者乃巫,卜、祝、史亦巫,如此可将前三者归为一类人,也就是作为巫的分支掌握占筮之人,这一类人共出现十七人次,且谓之“卜史”,应当是最早掌握《易》筮或者类似的笙法的,也是《易》旅或者类似筮法的最早传播者。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文学常识
四方”击筑流泪。 ❖ 项羽:少年时就是一位良将,力拔山兮气盖世,后来成
为西楚霸王。 ❖ 垓下之战前她说“实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引,谁知
之者、
得记录。由于社会风气得变化,春秋时期从 容辞令得行人,演变而为剧谈雄辩得说士。 不少文章,观察敏锐,,见解深刻,方式巧妙,语 言机敏,一直被认为就是古典散文中得典范。
❖ 1、灵活机智得进言方式:
❖ (1)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投其所好,避其所忌,由近及 远,因小见大。
❖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赵策一》) “邹忌讽齐 王纳谏”(《齐策一》)
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三年》
3、 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残暴荒淫得本性。 例:《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4、 表彰了对国家有贡献得历史人物: 齐桓公、晋文公、管仲、郑子产、烛之武(退
秦师)、鲁仲连(义不帝秦)、铉高(犒师)、知罃… …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春秋》原文18000多字,语言极为精练。现存 16000多字。
●《春秋》三传: 《左传》鲁·左丘明 《公羊传》齐·公羊高 《谷梁传》鲁·谷梁赤
三传异同: 《公羊传》《谷梁传》用今文(隶书)撰写,解释
《春秋》之微言大义;《左传》用古文(篆书)撰写, 增补不明史实。
对孔子所修《春秋》得不同解读,在汉代形成历 史上有名得“今古文之争”。
❖ 春秋时期从容不迫得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 为议论纵横得游说之辞。最值得注意得就是 铺陈、排比与夸饰得熟练运用。
❖ 3、《战国策》游说之辞,还有一大特色—— 明畅通俗。
《史记》
《史记》
❖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不过,《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既有讲权术谋诈,图个人功名利禄的朝秦暮楚之徒,也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之士( 《赵策三》)。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策四》)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书中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叙录》)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阶层,尤其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促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
如书中用力极深,描写得极成功的人物苏秦,其事迹言论有不少就是虚构的。
至于在具体描写中,虚构的手法更为普遍,也更进一步。
如《秦策一》写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夜室独语,有谁知道,显然是作者根据传闻虚拟而成。
而《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看见徐公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不仅表现了邹忌内心的活动,而且涉及心理活动的过程,接近人物的心理描写,显系出于作者的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和成书的时代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著。唐以后,许多人怀疑此说,现代有人提出是战国时的人 所作。 《左传》与《春秋》虽有联系,但主要不是注释,而是以《春秋 》为提纲,综合国史、传说和轶闻逸事,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时期 304年间各诸候国内部和各国之间错纵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 动。范围大体上局限于统治集团内部。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散文的萌芽: 1、甲骨卜辞 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发现刻有文字的兽 骨,龟壳,这便是甲骨文的发现。据考古鉴定,甲骨文属殷商文化。 已发现约3500多字,能识者约2000。 甲骨文是灼龟甲占卜的记录。
2、《周易》的卦爻辞 《周易》是用蓍草的茎占卜的一部记录卦辞的书。(单卦八,取 自自然界的八种物质现象:天(乾)、地(坤),为父母,生风雷水 火山泽(巽震坎离艮兑),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八卦重叠组 合,成64卦,每卦6爻成384爻,每爻有爻辞,说明本爻在本卦中的性 质,每卦有说明本卦性质的总的卦辞,卦爻辞简单而晦涩难懂,蓍人 可以灵活解释,这为后来的神签提供了根据。不过卦爻辞在叙述卦体 吉凶时,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先秦叙事散文
重点提示: 重点提示:
《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 左传》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
周易》 尚书》参考书: 《周易》、《尚书》参考书:
《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正义》 周易古经今注》 《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中华书局
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孔安国伪传,孔颖达正义 尚书今古文注疏》 《尚书今古文注疏》(见皇极经解)(汇集今古文,供研究用) 清孙星衍
本篇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奇士”形象, 在具体表现手法上有以下特点: ①典型生动而又迂回曲折的情节。 ②抑扬顿挫的文笔,烘云托月的手法。
触龙说赵太后
本篇通过触龙说服赵太后派长安君为质于齐的故事,指出要真正 爱护子女。就必须使之有功于国,靠自己的能力走向社会,而无劳之 奉,无功之位定不会长久的道理。触龙对赵太后所说的话虽只针对赵 国的现实,但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到今天也还有 一定的借鉴价值。
《战国策》参考书: 战国策》参考书:
《战国策》东汉高诱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由于过去文学观念不同, 战国策》 魏晋隋唐没有整理战国策的记载,北宋时,战国策已缺11篇,高注20 卷缺12卷,曾巩细心搜求民间藏本,编成33篇,即今本。) 《战国策》宋鲍彪注,元昊师逆补注,通畅好读,但自作主张改动 战国策》 原文及次序不可取。 《战国策选注》 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 战国策选注》 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 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 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 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 散文兴盛的原因有:
除《左传》外,给《春秋》作传的还有两部书,一部是齐人公 羊高所作,叫《春秋公羊传》;另一部是鲁谷梁赤所作,叫《春秋 谷梁传》。这两部书不同于《左传》的共同特点是叙事较少,而主 要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但多失之穿凿附会,故其史学价值和 文学价值均不及《左传》。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 教诲之语。“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其思想观 念驳杂不纯,但基本体现儒家思想倾向。 从文学角度看,《国语》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 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展现了其时政治变化的轮廓。不少篇章深刻揭露了 统治者的凶残和穷著极欲,提示了广大民众处境的悲惨,为后代提供了 鲜明的历史画卷,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周语》、《鲁语》颇重文辞 ,较为曲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管 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 语》文笔别具一格,精采动人。
关于《春秋》的作者,《左传》等书中有孔子修《春秋》 的话,孟子更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据《史记·孔 子世家》所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卒于鲁哀 公十六年(前479)。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西狩获麟”, 传说孔子“绝笔于获麟”(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则《春秋》 成书当在孔子卒前二年。但《论语》中没提到过《春秋》,故杨 伯峻不信此说,他认为《春秋》是鲁国原史。 《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 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 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 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
思考研讨题: 思考研讨题:
通过阅读作品,试比较《左传》、《国语》和 通过阅读作品,试比较《左传》 国语》 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 《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 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特点,标志着史 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 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
二、战国策选讲
冯谖客孟尝君 第一段,写冯谖初到孟尝君门下时,以“客无好”、“客无能”及 三次弹铗作歌的奇特的言行考验孟尝君“爱士”的诚意,表现了他异 乎常客的风采和不虚夸,不苟合的性格。 第二段,写冯谖为孟尝君收债而矫命焚券,市义复命的过程,表现 了他的敢作敢当的魄力,干练的办事才能,卓越的见识以及他对人民 力量的认识。 第三段,写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地位而进行的游说活动,表现了他 的超人的才智。
左传》参考书: 《左传》参考书:
《春秋左传集解》(十三经注疏本)(晋杜预参考汉魏间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春秋左传集解》 许淑、郑众、王肃等家今文观点,作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最权威 之古注,在全部十三经注疏中也是较好的旧注本)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旧注疏证》 清刘文淇及其子刘毓 ,孙刘寿 ,次 春秋左传旧注疏证》 孙贵 (刘师培之父)三代四人陆续编撰,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先列旧注,次及本人疏证,博采众书,材料极富,为深入研究左 传之重要参考书。
又如《晋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 范氏富’ 盍已乎?
为系援焉。’他日董祁塑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 为系援焉。 他日董祁塑范献子, 不吾敬也’ 彷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 彷于庭之槐。叔向过之。 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 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讽刺世态, 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讽刺世态, 讽刺世态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
二、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将当时发生的认为值得永久记载的事 件直接刻写在模具中,连同铜器一起铸就的文字叫铜器铭文。著名而较 完整的铜器铭文有《毛公鼎》等,其性质、篇幅与《尚书》已相当接近。
三、《尚书》 尚书》 (1)《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时 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史官之设始于殷,“左史纪言,右史记事。”《尚书》大体是 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 汇编。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全文通过厉王弭谤和召公谏弭谤,揭露了厉王的倒行逆施和残酷 暴虐;透露出史家重民反暴的思想倾向。 艺术上有两大特色。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如召公的谏词连类取 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 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用比喻表达了召公进步的政治 见解。二是语言简劲。如第一段叙述西周末年民不堪命,国人怨谤的 二是语言简劲。 黑暗政治状况和厉王的残暴愚蠢及结尾的厉王拒谏,“三年乃流王于 彘”,惜墨如金,辞约意丰。(背诵)
四、《春秋》 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记载了上起鲁隐 公元年(前722),中经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 哀共十二君,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 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 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晋语》 晋语》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 以戈逐子犯,
(事业成功),吾含舅氏之肉,其知厌(满足)乎!’舅犯走且对曰 事业成功),吾含舅氏之肉,其知厌 满足) ),吾含舅氏之肉 :‘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能)有成,公 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 有成, 子无(发语词)亦晋(所有)之柔嘉(脆嫩,美味),是以甘食。偃 子无(发语词)亦晋(所有)之柔嘉(脆嫩,美味),是以甘食。 ),是以甘食 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 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 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 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 “不虚美,不隐恶, 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 春秋》笔法” 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 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 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