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临安邸》(语文A版)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像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南宋的资料,岳飞的《满江红》。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解读诗题。

1.检查背诵关于爱国的诗句2.出示诗题《题临安邸》教师引导读诗题,提问: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诗题吗? 生: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正确地读一读诗题吧!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诗)能正确、流利地读吗?请自由练习一下吧!(生自由练习读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暖”、“醉”、“汴”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古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

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一下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指点学法)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生: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不知何才能罢休,暖洋洋地风把游人吹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师:你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诗,已经不错了。

我们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的韵味来吧!(生读诗)师:读出了诗味,但不怎么像林升在吟诗。

我们还是来接着看这首诗吧!刚才易雯同学说“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醉了”,这里的游人真的就是游山玩水的南宋人民吗?(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

三、潜心研读,体验诗情。

师: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京城汴州,俘虏了徽宋、钦宋两皇帝,中原国土全都被金人所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一)学习前两句。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范文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范文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设计理念】此诗我以主题教学的形式构建,以诗意语文为基点,穿越时空,梦回宋朝,立足于这个特殊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与当下时事结合,激情碰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由名画和名诗导入,感受北宋沦丧前后的鲜明对比,激发情感的强烈冲突。

1、出示《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图。

师导: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

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在5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也各有特色,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

)师问: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就画面内容来谈一谈)街道怎样,人们生活怎样?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展到文章以外的学习中,给古诗的学习增加了趣味性,最后可以听歌曲,也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有了愉悦性。

6.教学评价设计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题临安邸》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

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整合铺垫情感和意象的基础。

二、比照参读、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本案从内容上比照,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反之,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

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何其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何其让人悲愤。

这种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

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自文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古诗与教学设计古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展开教学设计,并提供适合的格式来书写。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提升语文素养。

课时一:导入与预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习,与《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相关的知识。

2. 彩蛋任务:学生自主阅读《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字,体会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并思考与大自然相关的形容词和动词。

课时二:诗歌品味与背诵(30分钟)1. 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关注语调、节奏和抑扬顿挫。

2. 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结合诗句情境进行诗歌演绎,加强语感的培养。

3. 学生学习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逐句模仿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

课时三:理解与赏析(30分钟)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与描写。

2.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分析,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找出诗歌的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理解古诗的内涵,并用简短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课时四:创作与拓展(35分钟)1. 学生逐句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感知古人的情感和情怀。

2. 学生以《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为蓝本,自由创作与诗歌相关的段落,表达对大自然美的感悟。

3.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的欣赏和评价。

课时五:诗歌呈现与总结(20分钟)1. 学生按诗歌章节的顺序,逐首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将其与原诗进行对比、参照,讨论创作体现出的美感和差异。

3.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在古诗学习中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和欣赏《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还能够培养语感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题临安邸>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讽刺等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南宋时期临安城繁华景象的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南宋历史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林升的生平事迹。

(2)详细讲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现实情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朗读节奏。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等词句。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对比和讽刺手法,如临安城的繁华与北方失地的荒凉形成对比,“游人”的醉生梦死与国家的危亡形成对比等。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怎样的意义。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设计理念】此诗我以主题教学的形式构建,以诗意语文为基点,穿越时空,梦回宋朝,立足于这个特殊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与当下时事结合,激情碰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由名画和名诗导入,感受北宋沦丧前后的鲜明对比,激发情感的强烈冲突。

1、出示《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图。

师导: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

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在5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也各有特色,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

)师问: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就画面内容来谈一谈)街道怎样,人们生活怎样?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简介:本课设计,紧扣住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带着学生读中理解、感悟情感、熟读成诵。

遵循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在朗读与表达中让学生“言”“意”得以生长。

同时基于学生学情,引入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让学生通过资料、通过诵读走近诗人的时代生活,走进诗人的内心,进而体会情感。

课文简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紧扣“爱国情怀”单元主题,由《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分别为宋朝和清朝不同年代的诗作,但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课要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其中“杭、恃、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祭、熏”笔画较多,“哀、乃”容易与“衰、及”混淆,书写时容易多笔少画,要注意辨析。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题临安邸》是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此诗是诗人在镇江应道士所邀为祭风神、雷神而作,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

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一开始会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注释、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1. 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南宋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提问学生对南宋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例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描绘了临安城繁华的景象,同时也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的不满。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指的是那些达官贵人;“醉”字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沉迷和麻木;“直把杭州作汴州”则是对统治者忘记国耻、苟且偷安的强烈谴责。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五)朗读感悟1、学生带着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强调要读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3、分组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

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爱国?(七)课堂小结1、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示儿》、《题临安邸》教案

《示儿》、《题临安邸》教案

《示儿》、《题临安邸》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示儿》诗解析:作者:陆游背景:陆游晚年写给儿子的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期望。

主题:忠诚、责任、家庭教育文学特点:简洁明了,情感深沉2.2 《题临安邸》诗解析:作者:林升背景:林升在临安任职期间,题写于邸宅墙壁上的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主题:忠诚、正义、政治批判文学特点:激昂愤慨,寓意深刻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诗歌,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教师来解决生词和背景知识的问题。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文学特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课堂讲解,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讲解重点包括诗人的背景、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文学特点等。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如对诗歌的理解和背景知识的掌握。

4.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09教育网优选】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案

【309教育网优选】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案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墙壁上题写的。

当时南宋统治者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

3、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师: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一首古诗,这是题目。

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一个生字,你在预习的时候是怎样学习这个生字的?(指名讲解“邸”。

)师:要想知道题目的意思,你还必须得弄清哪个字的意思?(题)你们能根据预习说出题目的意思吗?那么题目该怎么读?(齐读诗题。

)师: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那咱们就进入诗中去了解吧!2、介绍诗人。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诗人林升。

二、品读感悟,走进诗文: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师: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回答。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第【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

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 教学流程: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

(出示《题安林邸》范读)(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题临安邸》。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记忆其意思。

3.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3. 通过拓展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树立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记忆其意思。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批判态度。

2.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愤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创设情境,引发共鸣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精选的西湖美景图片或短视频,每一幅画面都展现西湖的恬静与韵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这样的视觉盛宴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展示过程中,适时穿插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历史背景画面。

例如,可以提到当时的南宋王朝、中原的沦陷以及统治者们的寻欢作乐,这些背景信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打下基础。

2. 提问互动,引导思考播放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了吗?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林升为何要写下《题临安邸》这首诗呢?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

3. 引出课题,明确目标在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充满历史韵味和民族情感的诗歌——《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帮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对比等,并能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讽刺、对比手法的运用。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南宋时期的历史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出课题《题临安邸》。

提问学生对南宋历史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林升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讲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让学生明白诗人写作此诗的缘由。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中“休”的含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中“熏”“醉”的意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体会情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让学生明白诗人通过对临安城繁华景象的描写和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6、分析写作手法(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讽刺、对比手法。

如“山外青山楼外楼”与“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对比,“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的双关含义等。

(2)让学生体会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增强对诗歌艺术魅力的感受。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

(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

(学生齐读)2、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做批准。

(自学)?3、检查诵读情况,师生交流难理解的字词。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你读懂了哪一句?(交流、补充、完整说诗意)5、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可是要读出感情这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

谁先来介绍作者林升。

6、了解时代背景,生别说,师出示课件。

师详细介绍,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谈谈看法。

(2)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的版图,师小结:北宋到南宋时国土减小了一半,可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看到此情此景,难怪作者忍不住要质问:(生齐读前两句)(3)想到北方的国土还没有收复,诗人不禁想问问这些南宋的统治者们——(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4)想到北方的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不禁想问问这些酒囊饭袋——(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5)在那些南宋的统治者们当中,你最想指着谁的鼻子问一问?(反复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6)7、这些统治阶级的权贵们在西湖边听歌赏舞,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醉生梦死的状态)诗人有没有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后两句)哪两个字让我们的体会更为深刻?(学生谈对这两个字的体会)(小结:从熏和醉体会到他们日日寻欢,夜夜作乐,终日纸醉金迷,陶醉在声色犬马之乐中,忘却了国仇家恨。

最可恶的是他们竟然把临时避难的陪都杭州当作故都汴州了。

)(1)出示图片:清明上河图。

看一看昔日的东京汴州是什么样的。

(繁华)可现在呢?出示金兵烧杀抢掠的图片,两相对比谈感受。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题临安邸》着重写出南宋朝廷、权贵们不务正业,整天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奢侈生活用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辛辣地讽刺中蕴含着对南宋朝廷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3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4.全班齐读首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1)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2)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

(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3)朗读古诗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1当这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理念】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

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

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熏”1个生字,会写“熏、杭”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背诵古诗。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熏”1个生字,会写“熏、杭”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本单元是围绕单元主题——爱国情怀展开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请同学们齐诵。

师:这是陆游的临终绝笔,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盼望的是哪一天?(“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那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么王师他们都干什么去了呢?今天我们将在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字:熏范书,放回文中再读诗(自由读、指名)。

作者介绍。

诗题:师: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诗题:题临安邸。

借助注释帮助你理解,说说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南宋都城临安的旅店墙壁上的诗。

)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题壁诗,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生背)由于古代印刷能力有限,这样写在墙面上的诗歌,大大的提高了诗歌的阅读量,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是一种非常好的“发表”方式。

师:我在小时候读这首诗,总觉得它带有一种轻柔、恬淡的气息,所以格外喜欢它。

而且它描绘的地点也很美,在哪里?(杭州)是啊,杭州是个好地方,被称为人间天堂。

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欧阳修说,何人赏解西湖好,佳景无时。

那么在这首诗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令你看到了怎样的杭州、听到了怎样的杭州,触摸到了怎样的杭州呢?(再读,回答)生:从山外青山楼外楼,看什么样的景色?(山外还有山:绿(读出青翠)层层叠叠、隐隐约约(读出朦胧);多么秀丽的景色(读出秀丽)!楼外还有楼:亭台楼阁,鳞次栉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墙壁上题写的。

当时南宋统治者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
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

3、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
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
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师: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一首古诗,这是题目。

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一个生字,你在预习的时候是怎样学习这个生字的?(指名讲解“邸”。


师:要想知道题目的意思,你还必须得弄清哪个字的意思?(题)你们能根据预习说出题目的意思吗?那么题目该怎么读?(齐读诗题。


师: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那咱们就进入诗中去了解吧!
2、介绍诗人。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诗人林升。

二、品读感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师: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回答。

)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师: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师: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4、师: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不一样。

“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
5、读“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下面我们
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

(课件出示。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意思。

师: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师: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

)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

)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出示课件。


4、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师: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出示全诗课件。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1)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2)交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题临安邸》。

2、把生字书写美观。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