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一)学习前两句。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掌握临安邸建筑的空间布局和修建特点。
3.通过对临安邸的观察与反思,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二. 教学内容1.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3.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4.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三. 教学重点1.掌握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
2.了解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
3.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四. 教学方法1.项目导向学习法2.案例学习法3.分组研究法4.思维导图法5.视频教学法第一步:导入1.教师通过大屏幕或PPT展示景区的图片,展开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围绕景区的自由话题讨论。
2.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慢慢将话题引向正题,引出今日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讲解1.通过PPT或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以及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
2.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法,引导学生对临安邸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其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3.通过案例学习法,展示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步:研究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对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进行研究和讨论。
2.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临安邸的建筑特色进行梳理和总结。
3.教师通过分组研究法,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共同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第四步:总结1.教师通过总结,梳理、归纳今日学习的重点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展示,展示他们对临安邸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步:检验1.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反馈。
2.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今日学习的掌握程度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
1.版权开放的文献、照片及图片等素材资源2.宣传片、短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七. 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评,并及时反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古诗与教学设计古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展开教学设计,并提供适合的格式来书写。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提升语文素养。
课时一:导入与预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习,与《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相关的知识。
2. 彩蛋任务:学生自主阅读《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字,体会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并思考与大自然相关的形容词和动词。
课时二:诗歌品味与背诵(30分钟)1. 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关注语调、节奏和抑扬顿挫。
2. 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结合诗句情境进行诗歌演绎,加强语感的培养。
3. 学生学习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逐句模仿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
课时三:理解与赏析(30分钟)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与描写。
2.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分析,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找出诗歌的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理解古诗的内涵,并用简短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课时四:创作与拓展(35分钟)1. 学生逐句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感知古人的情感和情怀。
2. 学生以《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为蓝本,自由创作与诗歌相关的段落,表达对大自然美的感悟。
3.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的欣赏和评价。
课时五:诗歌呈现与总结(20分钟)1. 学生按诗歌章节的顺序,逐首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将其与原诗进行对比、参照,讨论创作体现出的美感和差异。
3.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在古诗学习中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和欣赏《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还能够培养语感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抓住重点诗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通过类比阅读,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抓住重点诗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通过类比阅读,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杭州西湖图片)知道这是哪儿吗?能用诗句来说说西湖的美吗?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
它的题目是——2.板题:题临安邸(1)强调“邸”的写法(2)理解题意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指名读诗,找出描写西湖景美的句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读句子,结合图片,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指导美美地朗读。
过渡:这么美的景色,真是令人陶醉啊!而被陶醉的除了我们,还有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4.指名回答。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过渡:“汴州”在哪儿?作者为什么说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呢?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1.了解“汴州”(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生赏图,谈谈感受。
出示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曾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过渡:如今的汴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背景资料补充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背景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3.洞察百姓的生活(1)那些达官贵人们乐得一日是一日,可是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
百姓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来看一看。
(2)阅读链接: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学生读诗,说一说哪个字触动了你?(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词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首诗分别是杜甫的《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题临安邸》。
本节课主要围绕第三首诗《题临安邸》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但对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难点:理解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对比阅读法:通过对比阅读三首诗,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历史背景等资料。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他们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三首诗《题临安邸》,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三首诗《题临安邸》,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a.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熏”1个生字,会写“熏、杭”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背诵古诗。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熏”1个生字,会写“熏、杭”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本单元是围绕单元主题——爱国情怀展开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请同学们齐诵。
师:这是陆游的临终绝笔,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盼望的是哪一天?(“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那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么王师他们都干什么去了呢?今天我们将在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字:熏范书,放回文中再读诗(自由读、指名)。
作者介绍。
诗题:师: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诗题:题临安邸。
借助注释帮助你理解,说说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南宋都城临安的旅店墙壁上的诗。
)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题壁诗,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生背)由于古代印刷能力有限,这样写在墙面上的诗歌,大大的提高了诗歌的阅读量,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是一种非常好的“发表”方式。
师:我在小时候读这首诗,总觉得它带有一种轻柔、恬淡的气息,所以格外喜欢它。
而且它描绘的地点也很美,在哪里?(杭州)是啊,杭州是个好地方,被称为人间天堂。
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欧阳修说,何人赏解西湖好,佳景无时。
那么在这首诗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令你看到了怎样的杭州、听到了怎样的杭州,触摸到了怎样的杭州呢?(再读,回答)生:从山外青山楼外楼,看什么样的景色?(山外还有山:绿(读出青翠)层层叠叠、隐隐约约(读出朦胧);多么秀丽的景色(读出秀丽)!楼外还有楼:亭台楼阁,鳞次栉比。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题临安邸》。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记忆其意思。
3.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3. 通过拓展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树立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记忆其意思。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批判态度。
2.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愤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创设情境,引发共鸣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精选的西湖美景图片或短视频,每一幅画面都展现西湖的恬静与韵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这样的视觉盛宴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展示过程中,适时穿插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历史背景画面。
例如,可以提到当时的南宋王朝、中原的沦陷以及统治者们的寻欢作乐,这些背景信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打下基础。
2. 提问互动,引导思考播放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了吗?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林升为何要写下《题临安邸》这首诗呢?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
3. 引出课题,明确目标在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充满历史韵味和民族情感的诗歌——《题临安邸》。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了解作者林升的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中通过描绘临安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理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难点:感悟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诗中的深远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临安这个美丽的城市,为学习《题临安邸》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让学生 multiple reading,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临安美景。
3. 理解诗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忧虑之情。
4. 感悟诗情让学生谈论自己从诗中感受到的情感,引导他们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5. 背诵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古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七、作业设计1. 抄写《题临安邸》并背诵。
2.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诗中意境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了《题临安邸》的意境美和诗人的忧虑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通过合作探讨,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作业设计上,既有抄写和背诵,又有谈论自己对诗中意境和诗人情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
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 教学流程: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
(出示《题安林邸》范读)(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受作者林升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描绘了临安城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腐败的忧虑。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板书、朗读、背诵等教学方法较为熟悉,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4.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临安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诗人林升的背景,为学生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停顿、语气等,使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南宋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提问学生对南宋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例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描绘了临安城繁华的景象,同时也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的不满。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指的是那些达官贵人;“醉”字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沉迷和麻木;“直把杭州作汴州”则是对统治者忘记国耻、苟且偷安的强烈谴责。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五)朗读感悟1、学生带着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强调要读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3、分组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
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爱国?(七)课堂小结1、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题临安邸》等古诗,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2. 语言运用:通过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交流和创作。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1. 介绍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1. 结合古诗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古诗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体会古诗的情感:通过阅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不足,具体包括:
(1)意境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通过文字描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2)语言的赏析:学生可能对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的运用不够敏感,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讲解,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3. 思维品质:通过对古诗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古诗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创造美,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5. 文化传承: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质教案
(封面)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质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学们还记得吗?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遗在哪里?王师又在何处?简介南宋的历史。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那么这些王师到了江南之后,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3、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指导熏、邸的书写)指名读诗歌,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品读想象感悟诗情1、品读“暖风熏得游人醉”。
(1)“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2)沉醉在什么里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他们该不该沉醉其中呢?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补充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理念】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
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
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生活的愤慨。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以及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社会现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繁华景象图片或视频,如西湖美景、热闹的街市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景象,你们觉得当时的南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南宋的社会状况。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题临安邸》,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再集体朗读。
(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邸”“休”“熏”“直”等字词的含义。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西湖边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山”“楼”“歌舞”“暖风”等,体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让学生思考:“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指的是谁?诗人为什么这样说?(3)引导学生分析:“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体会情感(1)结合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情况,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题临安邸》优秀教学设计两篇
《题临安邸》优秀教学设计两篇《题临安邸》优秀教学设计【1】教材解析: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赤子情怀”,《题临安邸》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的第二首诗,这首诗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墙壁上题写的。
当时南宋统治者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诗的第一句,描绘出杭州的美好景致: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
第二句质问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你们在西湖边上所过的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到什么时候才会停?第三第四句更加尖锐地揭露权贵们已被暖洋洋的风吹得昏沉沉、晕乎乎,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早把先朝故都、中原山河、国家耻辱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2、指导学生朗读;3、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本诗的生字;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1、自学生字;2、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社会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培养。
二、解诗题1、出示诗题师: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一首古诗,这是题目。
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一个生字,你在预习的时候是怎样学习这个生字的?(指名讲解) 师:要想知道题目的意思,你还必须得弄清那个字的意思?(题)你们能根据预习说出题目的意思吗?那么题目该怎么读?(齐读诗题) 师: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那咱们就进入诗中去了解吧!【设计意图:】预习情况的反馈,抓住诗题这个诗眼,译诗题,读诗题,诗题质疑。
自然轻松地进入诗文。
2、介绍诗人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诗人三、读诗句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要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师:诗中藏着本课的另外三个生字。
你发现了吗?谁愿意做一个“小老师”为大家讲讲。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题临安邸鄂教版
二、学情பைடு நூலகம்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阅读和鉴赏能力,对古汉语词汇和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具备学习《题临安邸》这首古诗的知识储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自主朗读、翻译诗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创作实践,激发创新
鼓励学生模仿《题临安邸》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创作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6.比较阅读,拓展视野
引导学生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题临安邸》的理解和认识。
7.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阅读和创作。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4.结合诗句,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如“邸”、“千里莺啼绿映红”等,帮助学生掌握古汉语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针对诗句进行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阐述本组对诗句的解读,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诗的内涵。
4.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讨论《题临安邸》的诗意,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句的理解,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题临安邸》着重写出南宋朝廷、权贵们不务正业,整天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奢侈生活用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辛辣地讽刺中蕴含着对南宋朝廷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3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4.全班齐读首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1)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2)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
(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3)朗读古诗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1当这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2《题临安邸》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1.2《题临安邸》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古诗《题临安邸》的意境和主题。
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题临安邸》。
3.能够自主创作一首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小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题临安邸》的意境和主题。
2.正确朗读古诗《题临安邸》。
难点:1.理解古诗《题临安邸》中的较生僻词汇。
2.自主创作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小诗。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师生共读古诗《题临安邸》,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主题,进行思想碰撞。
3.学生个别朗读古诗,纠正发音。
第二课时1.学生自主创作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小诗,可以是对古诗的延续或者感悟。
2.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小诗,进行欣赏和点评。
3.教师对学生的小诗进行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创作能力。
第三课时1.学生针对古诗《题临安邸》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2.整合学生创作的小诗,制作成诗集,展示给全班同学和老师。
3.整理学生对古诗《题临安邸》的感悟和思考,形成读后感,展示给全班。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古诗《题临安邸》的意境和主题,还可以培养自主创作和朗读能力,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创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1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学生为五年级学生,年龄大约11-12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题临安邸》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并不熟悉。
•学生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擅长朗诵,有的擅长分析,需要综合发展。
1.2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单元第2节《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北宋诗人黄庭坚的《题临安邸》这首诗。
1.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题临安邸》的作者、背景和主题,掌握主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了解《题临安邸》的内涵和背景。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难点•对于黄庭坚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理解。
•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个性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环节•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受一下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引出《题临安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3.2 讲解与讨论•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古诗做铺垫。
•解读《题临安邸》的文学内涵,分析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手法。
3.3 欣赏与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题临安邸》,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初衷。
3.4 创作与表达•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些关于临安的描述,体会黄庭坚的创作灵感。
•学生可以选择朗诵自己创作的古诗,展示个性表达。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4.1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符合预期。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4.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评价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
(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
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不一样。
“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
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
(课件出示)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出示课件)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出示全诗课件)
五、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
说些什么?
(1)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2)交流。
六、感情读诗、背诗(配乐)
板书: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