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吕荣博士

合集下载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作者简介:常照荣(1956-),男,河南人,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新型电池及材料研究,本文联系人;吕豪杰(1980-),男,河南人,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从事新型电池和材料研究;付小宁(1982-),女,河南人,新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助教,从事新能源材料研究;尹正中(1973-),男,河南人,河南新飞科隆电源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从事电池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671031)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常照荣1,吕豪杰1,付小宁2,尹正中3(11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21新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31河南新飞科隆电源有限公司,河南新乡 453000)摘要:以额定容量为1100mAh 的063465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池结构,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剂的配比,极板的面密度、压实密度等因素对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

制备的实验电池以15C 大电流放电,电压平台为315V ,循环220次(15C 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710%。

关键词:软包装; 锂离子电池; 高倍率放电中图分类号:TM91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79(2008)04-0231-03High rate discharge performance of soft package Li 2ion batteryCHAN G Zhao 2rong 1,L U Hao 2jie 1,FU Xiao 2ning 2,YIN Zheng 2zhong 3(11College of Chemist 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enan Norm al U 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China ;21College of Chemist 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Xinxiang College ,Xinxiang ,Henan 453003,China ;31Henan Xinf ei Kelong Elect ric Power Source Co 1,L td 1,Xinxiang ,Henan 453000,China )Abstract :063465type soft package Li 2ion battery with the nominal capacity of 1100mAh was used as research object 1Theinfluences of factors such as structure of the battery ,the ratio betwe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conductive agent ,binder ,the surface density and tape density of plate to the high rate discharge performance of Li 2ion battery were studied 1The prepared experimental battery had 315V voltage plateau at 15C large current discharge ,the capacity retention was 8710%after 220cycles (15C discharge )1K ey w ords :soft package ; Li 2ion battery ; high rate discharge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开路电压高及污染小等优点[1],已用于小电流放电的移动通讯、笔记本和数码相机等领域,但高倍率放电性能有待提高[2-4]。

中国人民大学_835普通化学_《普通化学原理》华彤文 模拟题二(2套)_考研专业课_点对点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_835普通化学_《普通化学原理》华彤文 模拟题二(2套)_考研专业课_点对点教育

学院:
反应式为 6.在 0.1 mol·L
-1
,负极发生
反应。 。
5、配合物价键理论认为,中心原子与配体间的结合力是 (增大、减小或不变) 。 7、冬天公路上撒盐以使冰融化,此时的 G 值符号为 8、在多电子原子中,轨道的能量是由
— 2-
HAc 溶液中加入少量 NaAc 固体后,HAc 解离度将______ ___,解离常数_________ , S 值符号为 决定的。
N 2 ( g ) 3H 2 ( g ) 2 NH 3 ( g ) 在标准态下能否自发进行以及自发进行时所允许的最高温度。 (8 分)
4、(5 分) 用 1.0 mol·L-1 HAc 和 0.5 mol·L-1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溶液的 pH 值。 已知 HAc 的 pKa = 4.75 。
特别说明: 点对点教育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均来自于历年考研考生和网友的热情提供,特提醒各位考生慎 重使用该资料,内容本身均与点对点网站无关,……! 让我们为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各位考研学子再接再厉!
点 对 点 教 育 考 研 1 对 1 辅 导 咨 询 网 址 ,QQ3147634,TEL400-6680-005
让我们为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各位考研学子再接再厉!
目录
第五模块 模拟试题......................................................................................................................... 3 中国人民大学普通化学原理 模拟试题(一) ..................................................................... 3 中国人民大学普通化学原理 模拟试题(二) ..................................................................... 6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

第39卷 第12期2007年12月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HARB I N I N STI T UTE OF TECHNOLOGYVol 139No 112Dec .2007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伍海辉1,2,高乃云1,万容芳1,乐林生2,吴今明3(1.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E 2mail:whh -2003@eyou .com;2.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上海200086;3.上海市水务局,上海200040)摘 要:为降低预氯化过程中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带来的饮用水不安全性,探讨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消毒副产物中的卤乙酸的效果并进行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当紫外光强为1048μW /c m 2,双氧水投加量为70mg/L ,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率为84158%,紫外光强为183μW /c m 2,双氧水投加量为141151mg/L,O 3累计投加量为5mg/L,UV /H 2O 2/O 3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为80137%,分析两种工艺的反应动力学规律,试验拟合反应速率k 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分别为:k =010002[H 2O 2]和k =010008[H 2O 2]015403.关键词:臭氧;光化学氧化;卤乙酸;动力学中图分类号:T U991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367-6234(2007)12-1974-05Effect and k i n eti cs of ha loaceti c ac i ds degrada ti on byadvanced ox i da ti on processesWU Hai 2hui 1,2,G AO Nai 2yun 1,WAN Rong 2fang 1,LE L in 2sheng 2,WU J in 2m ing3(1.State Key Laborat ory of Polluti on Contr ol and Res ource Reuse,T 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E 2mail:whh -2003@ey ou .co m;2.ShanghaiWater works Shibei Co .LT D,Shanghai 200086,China;3.ShanghaiWater Authority,Shanghai 200040,China )Abstract:Concerning reducti on of the carcinogenic risk in drinking water,which co me fr om the disinfecti on by -p r oducts p r oduced in p re -oxidati on by chorine p r ocess,the effect and kinetics of degradated hal oacetic acids by advanced oxidati on p r ocess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 move efficiencies of UV /H 2O 2could be up t o 84158%f or dichl or oacetic acid under the conditi on of UV light intensity as 1048μW /c m 2,dosage of H 2O 2as 70mg/L;in the conditi on of 183μW /c m 2UV light intensity,dosage of H 2O 2as 141151mg/L,and cu mulative dosage of O 3as 5mg/L,the re move efficiencies of UV /H 2O 2/O 3could achieve 80137%f or dichl or oacetic acid .Reacti on kinetics of the t w o p r ocesses were analyzed,and the fitted equati on model bet w een reacti on rate constant and dosage of H 2O 2was:k =010002[H 2O 2]and k =010008[H 2O 2]015403res pectively .Key words:O 3;phot oche m istry oxidati on;HAA s;kinetics收稿日期:2005-08-22.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863-2002AA601130);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资助项目(2003BA808A17).作者简介:伍海辉(1978—),男,博士;高乃云(1949—),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氯是饮用水处理中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和氧化剂之一.在原水预氯化或后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 M )反应生成三卤甲烷(T H M s )和卤乙酸(HAA s )等具有至癌风险的副产物,增加饮用水的不安全性[1].根据美国水厂协会(A WWA )研究基金会关于消毒副产物致癌风险报告数据显示[2],卤乙酸的致癌风险远高于三卤甲烷,所以近几年来,对卤乙酸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在以往的卤乙酸的研究中,多侧重于饮用水中卤乙酸的调查、常规工艺的去除及卤乙酸生成与有机物的相关特性研究,而对既已形成的卤乙酸去除研究相对很少,鉴于此,采用紫外、臭氧、双氧水及其组合工艺等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考察其效果并对其降解动力学进行分析.1 卤乙酸的分析方法卤乙酸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美国EP A的卤乙酸的测定方法[3]:微量萃取衍生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建立起来.取水样20mL,加入45mL的安培瓶中,然后依次加入115mL浓硫酸,12g无水硫酸钠,3mL 甲基叔丁基醚,30μL甲醇配置的300μg/L的内标物,然后迅速摇匀3m in,静止2m in,取上清液1mL至15mL小瓶中,加入2mL新配置好的10%硫酸酸化的甲醇,放置在50℃的水浴锅中脂化1h,取出冷却后加入5mL的10%硫酸钠溶液和1mL的甲基叔丁基醚,振摇2m in,静止2m in,取上清液进样,进样量1μL,卤乙酸气相色谱如图1所示.图1 卤乙酸气相色谱图 采用间歇流完全混合式反应器,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圆筒形反应器为不锈钢材料制成,反应器内配置5根装有石英套管紫外灯管,不同灯管开启时光强如表1所示.运行时采用水循环泵混合, UV/H2O2工艺反应器体积25L,UV/H2O2/O3反应器体积扩大为140L,通过水射器混合投加臭氧.图2 工艺流程图2 试验结果与讨论211 单独UV、H2O2、O3工艺去除二氯乙酸与三氯乙酸的效果分析用分析纯三氯乙酸(T CAA)和二氯乙酸(DC AA)配置试验用水,质量浓度分别约为700μg/L.3种单独工艺采用的工况如下:UV工艺,光强183μW/c m2;H2O2工艺:H2O2投加量为140mg/L,O3工艺:2h累计投加臭氧5mg/L.反应120m in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表1 开启不同数量灯管时的光强灯管开启数量/根光强/(μW・c m-2)118324113640484351048表2 不同工艺对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去除率 %工艺处理单元二氯乙酸三氯乙酸UV2116616127O3711710175H2O241609196 从表2中可知,臭氧和双氧水作为较强的氧化剂,其对三氯乙酸和二氯乙酸的去除率约为10%,UV对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去除略有上升,分别为21166%和16127%.这是因为卤乙酸分子中含有氯原子,使得碳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降低,化合物易接受电子,增加了其被氧化的难度,而采用紫外光辐照,卤乙酸上的碳氧双键产生能量跃迁,处于不稳定状态,易转变成其他物质[4],从而达到去除卤乙酸的目的.212 UV/H2O2工艺去除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效果分析21211 不同H2O2的投加量时UV/H2O2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效果的影响用分析纯的二氯乙酸配置试验用水,质量浓度分为1000μg/L左右,控制工艺条件如下:UV 光强为1048μW/c m2,双氧水投加量J分别为10mg/L,30mg/L,40mg/L,50mg/L,60mg/L, 70mg/L,结果见图3、4.图3 DCAA的去除率随H2O2投加量的变化 从图3中可知,随着H2O2投加量的增加,・5791・第12期伍海辉,等: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上升,但H 2O 2投加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大于40mg/L 时,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上升缓慢,试验结果表明,H 2O 2投加量为70mg/L,紫外光强度为1048μW /c m 2,反应3h 时,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可达到84158%.图4为在不同H 2O 2投加量的条件下DCAA 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从图4中可知,在120m in 内,DCAA 去除率上升较快,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去除率上升趋去平缓.H 2O 2在UV 光的照射下产生・OH,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电位(2180V ),高于O 3(2107V )和H 2O 2(117V ),因而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5],同时,・OH 与DCAA 炭原子上的氢发生脱氢反应,所以,其对DCAA 的去除率大于单独O 3和H 2O 2工艺.图4 H 2O 2不同投加量时DCAA 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212.2 不同H 2O 2的投加量时UV /H 2O 2工艺对三氯乙酸去除效果的影响用分析纯的三氯乙酸配置试验用水,质量浓度分为1000μg/L 左右,控制工艺条件如下:UV光强为1048μW /c m 2,双氧水投加量J 分别为10mg/L,30mg/L,40mg/L,50mg/L,60mg/L,70mg/L,结果见图5、6.图5 TCAA 的去除率随H 2O 2投加量的变化 从图5中可知,随着H 2O 2投加剂量的增加,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缓慢上升,同时从图6中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UV /H 2O 2工艺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呈直线逐渐上升趋势.当H 2O 2投加量在70mg/L,紫外光强为1048μW /c m 2,反应3h 后,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仅为42127%.与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率相比,对三氯乙酸总的去除率并不高,根据理论分析可以初步认为,UV /H 2O 2对三氯乙酸的降解主要是通过紫外光源对其辐照使得三氯乙酸的碳氧双键断开而得到去除[6],同时,H 2O 2在水解条件下离解出H +,发生质子化反应,有利于三氯乙酸的碳氧双键断开,从而使得H 2O 2投加量增加,对三氯乙酸去除率又有一定的增加,但由于三氯乙酸的第一个碳原子上均为有3个氯取代基,阻碍了UV /H 2O 2系统产生的・OH 的脱氢反应,所以,该工艺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较低.图6 H 2O 2不同投加量时TCAA 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21213 不同光强条件下组合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效果的影响配置二氯乙酸质量浓度150μg/L 的试验用水,控制H 2O 2投加量50mg/L 不变,改变紫外光源强度,结果见图7.图7 不同光强时对二氯乙酸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从图7可知,随着紫外光强度的增加,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增加,但当光强超过640μW /c m 2时,去除效果增加不明显,在紫外光强1048μW /c m 2,H 2O 2投加量50mg/L,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为70129%,二氯乙酸质量浓度降到46160μg/L,主要是因为随着UV 光强的增加,UV /H 2O 2产生更多的・OH,使得脱氢反应加剧,从而提高UV /H 2O 2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6791・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9卷 21214 UV /H 2O 2工艺去除二氯乙酸动力学分析由于卤乙酸是弱酸性难降解类物质,总体上降解速度较慢[7].从图4中可知,在120m in 内,二氯乙酸的降解速度较快,在H 2O 2投加量50mg/L,紫外光强1048μW /c m 2时,120m in 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达到71%,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对二氯乙酸去除率趋于平衡.总体上体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按照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公式ln (C 0/C )=Kt,将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如图8和表3所示.图8 ln (C 0/C )与时间t 的关系表3 不同H 2O 2投加量时去除二氯乙酸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系数序号J /(mg ・L -1)线性方程k R2110ln (C A 0/C A )=010016t 010016019895230ln (C A 0/C A )=010046t 010046019836340ln (C A 0/C A )=010074t 010074019896450ln (C A 0/C A )=010093t 010093019692560ln (C A 0/C A )=010104t 010104019882670ln (C A 0/C A )=010115t010115019874 在一定紫外光强的条件下,UV /H 2O 2工艺对二氯乙酸的去除速率可以认为是双氧水投加量的函数,将不同H 2O 2的投加量与反应速率k 值进行拟合,见图9.图9 UV /H 2O 2工艺去除DC AA 的反应速率k 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模型曲线 从图9中可知,UV /H 2O 2联合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的反应速率与双氧水的投加量呈线性关系,所拟合的线性方程为y =010002x,即当紫外光强为1048μW /c m 2,UV /H 2O 2工艺降解二氯乙酸反应速率常数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方程为k =010002[H 2O 2].213 UV /H 2O 2/O 3工艺去除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采用UV /H 2O 2系统产生的・OH 能够去除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为进一步考察UV /H 2O 2/O 3对HHA s 的去除特征,采用UV /H 2O 2/O 3工艺处理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质量浓度分别为600μg/L 左右的水,臭氧2h 内累计加入5mg/L,光强为183μW /c m 2,改变H 2O 2投加量J,结果如图10所示.图10 H 2O 2不同投加量时二氯乙酸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从图10中可知,随着H 2O 2投加量的增加,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增加,当H 2O 2投加量达到141151mg/L 时,反应120m in,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达到80137%,UV /H 2O 2/O 3工艺主要是通过UV /O 3激发・OH,然后通过H 2O 2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去除有毒有害物质;从机理上分析,・OH 夺去α碳原子上氢,发生脱氢反应[6],使得二氯酸得到较好的去除,与UV /H 2O 2工艺相比,UV /H 2O 2/O 3产生的・OH 更多,所以,在紫外光强较低和二氯乙酸质量浓度较低的条件下,去除率仍然在80%以上.然而,如图11所示,由于氯作为得电子基团取代乙酸炭原子上的氢,使得三氯乙酸难于被脱氢氧化,同时,三氯乙酸又因为水中O 3的强氧化作用和UV 的辐照作用得到一定去除,在工艺处理过程中,由于紫外光强度较低,UV /H 2O 2/O 3工艺对三氯乙酸的去除率仅稳定在15%左右,不随双氧水投加量增加而改变.按照一级动力学方式拟合UV /H 2O 2/O 3工艺在双氧水不同投加量条件下处理二氯乙酸的动力学方程,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知,在紫外光强183μW /c m 2,累计投加臭氧质量浓度5mg/L 时,UV /H 2O 2/O 3工・7791・第12期伍海辉,等: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艺降解二氯乙酸反应速率k 值随着双氧水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表4中的数据进一步拟合k 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方程,见图12.图11 三氯乙酸分子式表4 不同H 2O 2投加量时去除二氯乙酸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系数序号J /(mg ・L-1)线性方程k R213154ln (C A 0/C A )=010018t 010018019836211179ln (C A 0/C A )=010025t 010025019421323159ln (C A 0/C A )=010040t 010040019774447117ln (C A 0/C A )=010074t 010074019912594134ln (C A 0/C A )=01094t 010*********141151ln (C A 0/C A )=010116t010116019868图12 UV /H 2O 2/O 3组合工艺去除DC AA 的反应速率k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模型曲线 从图12中可知,UV /H 2O 2/O 3联合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的反应速率与双氧水的投加量呈幂函数的关系,所拟合的方程为y =010008x 015403,即当紫外光强为183μW /c m 2,双氧水累计投加量5mg/L,UV /H 2O 2/O 3工艺降解二氯乙酸的反应速率与双氧水投加量的动力学方程为k =010008・[H 2O 2]015403.3 结 论1)采用UV /H 2O 2工艺降解卤乙酸时,在紫外光强1048μW /c m 2时,双氧水投加量70mg/L,反应3h,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达84158%,对三氯乙酸去除率为42127%;UV /H 2O 2工艺对三氯乙酸随双氧水投加量的增加去除率增加不明显.2)与UV /H 2O 2工艺相比,采用UV /H 2O 2/O 3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效果明显提高,在紫外光强为183μW /c m 2,双氧水投加量141151mg/L 时,反应2h,对二氯乙酸的去除率达到80137%,但UV /H 2O 2/O 3工艺对三氯乙酸去除效果不明显,仅在15%的去除率处维持平衡.3)UV /H 2O 2工艺与UV /H 2O 2/O 3工艺去除二氯乙酸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紫外光强度为1048μW /c m 2条件下,反应速率k 与双氧水投加量符合以下动力学方程:k =010002・[H 2O 2];UV /H 2O 2/O 3工艺去除二氯乙酸,在紫外光强度为183μW /c m 2,O 3累计投加量5mg/L 的条件下,反应速率k 与双氧水投加量符合以下动力学方程:k =010008[H 2O 2]015403.参考文献:[1]张晓健,李爽.消毒副产物总致癌风险的首要指标参数———卤乙酸[J ].给水排水,2000,26(8):1-6.[2]李建渠,李灵芝.饮用水中卤代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和影响因素的研究[J ].重庆环境科学,1998,20(3):55-57.[3]AWWA.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 m inati on of W aterand W aste water 19th Editi on[M ].1995.[4]L I F ONG O L L,BOWDE N D J,BR I M BLECOMBE P .Phot odegradati on of hal oacetic acids in water[J ].Che 2mos pher,2004,55:467-476.[5]李绍峰,王丽,黄君礼.UV /H 2O 2技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12):1686-1689.[6]MCRAE B M ,LAP ARA T M ,HOZ ALSKI R M.B i o 2degradati on of hal oacetic acids by bacterial enrich ment cultures[J ].Che mos phere,2004,55:915-925.[7]CHANG E E,L I N Y P,CH I A NG P C .Effect of br o 2m ide on the for mati on of THM s and HAA s[J ].Che mo 2s phere,2001,43:1029-1034.(编辑 刘 彤)・8791・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9卷 。

专题二:管理研究设计

专题二:管理研究设计

自己是否为该主题提供了更新颖的视角?
自己的研究主题是否与提供给你的研究想法清晰相
关? 研究主题的发现是否具有对称性? 研究主题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研究者提出科学问题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 包括: 1. 好奇 2. 创新 3. 积累 4. 敏感 5. 批判和怀疑精神 6. 吃苦 耐劳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位和变量筛选”的过程。
(三)确定研究主题 进一步明确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从而寻找出研究主题。
吕亚荣 yaronglu@
2016/1/5
好的研究主题的特征
(1)能力:是否可行 自己是否真正对研究主题感兴趣?
自己是否具备或是否能在研究期间提高你能以驾驭研究

吕亚荣 yaronglu@
2016/1/5
(4)德尔菲法
①向团队中的每个人介绍研究想法;
②在介绍结束后,鼓励团队中的每个人进行更恰当




的阐述和寻求更多恰当的信息; ③要求团队中的每个人,包括研究想法的提出者, 在这个已描述的想法的基础上独立提出三个具体的 研究想法; ④以未编辑和未归集的方式收集研究想法,并将它 们发给团队中的每个人; ⑤将上述2-4部的过程进行第二次循环; ⑥直到获得一致的意见,后续的循环才停止。
吕亚荣 yaronglu@
2016/1/5
(二)确定研究的侧重点
设计研究初期要不断地“聚焦”,缩小研究范围。如何





“聚焦”?一般利用划分类别、特性、研究内容等,进行 研究重点的确定。 管理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例如: 人的行为、个人需求、个人绩效和激励的关联;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如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关系、谈 判对手关系; 企业与企业间竞争、合作和交易行为的研究; 社会产品研发、生产、分配的过程或传播过程,以及此过 程的管理机制等。

报告人简介

报告人简介

报告人简介
吕铭方自2002年1月起任英国物理学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及编辑总监,IOP Fellow (FInstP)。

从2007年1月起,并任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中国区总编。

主要负责IOP与中国物理学和科技界的合作与交流,IOP与中国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联络工作以及中国作者向IOP投稿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及其编审工作,帮助中国物理学期刊通过与IOP合作走向国际,以及促进IOP期刊业务在中国的发展,等。

此前,吕铭方于1995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9年-2001年分别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和瑞典Kiruna空间物理研究院做博士后。

其研究领域包括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核聚变研究,低温等离子体应用,以及空间物理研究和欧洲空间局(ESA)“火星快车”飞船项目中性原子探测器研究等。

1998年9月任日本大学原子能研究所等离子体实验室客员教授。

此外,其访问和合作研究单位还包括美国、加拿大、波兰、捷克、德国等的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

2002年之前发表主要研究论文30余篇,包括J Phys D, Phys Rev E, 等。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张建平教授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张建平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张建平教授张建平教授1.学历和学位1981.9–1985.7山东大学光学系,理学学士。

1987.9–1990.9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系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工学硕士。

1990.10–1992.1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

2.科研经历1985.8–1987.8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航天部701所),助理工程师。

1992.12–1995.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95.4–2001.3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理学部化学系,博士后。

2001.4–2006.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5.04–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凝聚态科技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

2006.03–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物理化学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3.主要学术兼职2001.12–2005.12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06–2008中国科学院物质科学基地分子科学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06–2008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10–现在《物理化学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4.10–现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光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6.03–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6.11–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理工分会副主席。

教授课程(1)《仪器分析实验》,本科生课程;(2)《光化学与光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3)《化学综合》,博士研究生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生物、化学等复杂体系分子动态结构研究。

研究兴趣包括(1)生物和化学体系中的电荷转移和能量传递动力学;(2)天然抗氧化剂自由基反应机理;(3)激光光谱学新方法。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1)《太阳能制氢的化学和生物转化新途径探索研究》;科技部“973”项目(2)《清开灵组分配伍抗脑缺血多层次药理机理及复杂网络系统评价》;科技部支撑项目(3)《类胡萝卜素和多酚类抗氧化剂的结构活性关系和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4)《光合作用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超快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5)《光合作用体系能量传递和电荷转移的光谱学和分子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主要科研成果建立了国际一流时间分辨光谱大型技术平台;发现细胞色素Cytb6f中超快传能过程、核心复合物LH1-RC结构变化对传能的影响;揭示了类胡萝卜素、异黄酮自由基反应机理,发现二者在脂/水界面的协同抗氧化剂效应;揭示了铕配合物单重态光敏化机制,并发现双光子敏化特性;在发光纳米结构和高分子、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等方面获重要成果。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于安池副教授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于安池副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于安池副教授于安池副教授于安池副教授专业:物理化学电子邮件:a.yu@电话:62514601教育背景:山东大学理学学士(1994年)北京大学理学博士(1999年)工作经历:美国Colorado大学Boulder分校化学与生物学系博士后(1999年8月至2002年10月)美国Northeastern大学物理系博士后(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5年11月迄今)教授课程:本科生《物理化学实验I》、研究生《分子光谱》研究兴趣:主要是利用超快激光光谱技术来探讨复杂生物反应或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本质。

目前包括以下方面:(1)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或电子转移体系的超快过程研究;(2)模拟生物体系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研究;(3)有机功能分子的激发态性质及其溶剂化过程研究等。

代表性论文:1.ShuweiYuan,YingZhang,RongLuandAnchiYu*,“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betweencouma rindyesandN,N-dimethylanilineinimidazoliumbasedroomtemperatureionicliquids:Effectofthecatio n'salkylchainlengthonthebimolecular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process”,J.Photochem.Photobiol .A:Chem.,2013,DOI:http://10.1016/j.jphotochem.2013.03.013.2.ZHONGRangBo,LURong&YUA nChi*,“Rebind ingkineticsofdissociatedaminoacidligandandcarbonmonoxidetoferrousmicroperoxid ase-11inaqueoussolution”,Sci.ChinaChem.,2013,56,230-237.3.RongLu,RuixueZhu,RangboZhong andAnchiYu*,"Locationsofmethanolinmethanol-containingAOTreversemicellesrevealedbyphotop hysicsofIR125",J.Photochem.Photobiol.A:Chem.,2013,252,116-123.4.RongLu,WeiWang,ShuweiY uan,andAnchiYu*,“AnionEffectontheFemtosecondOHD-RIKESandRamanSpectroscopyofImidazo liumBasedRoomTemperatureIonicLiquids”,Chem.Lett.,2013,42,63-65.5.RongLu,WeiWang,Qinfa ngSun,Anc hiYu*,“Spectroscopicinvestigationonintermolecularandintramolecularmotionsofconcen tratedaqueousKSCNsolution”,Chem.Phys.,2012,407,46-52.6.DapengZhang,HujunShen,GuohuiLi, BailinZhao,AnchiYu,QiangZhao,andHailinWang*,"SpecificandSensitiveFluorescenceAnisotropyS ensingofGuanine-QuadruplexStructuresviaa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Mechanism",Anal.Che m.,2012,84,8088-8094.7.QinfangSun,RongLu,andAnchiY u*,“Fluorescencequenchingoftwoconjug atedpolyelectrolytesbynaturalaminoacidsandhemeproteins”,Chem.Lett.,2012,41,148-150.8.Qinfan gSun,RongLu,andAnchiYu*,“StructuralHeterogeneityintheCollisionComplexbetweenOrganicDyes andTryptophaninAqueousSolution”,J.Phys.Chem.B,2012,116,660-666.9.RuixueZhu,RongLu,and AnchiYu*,“PhotophysicsandlocationsofIR125andC152inAOTreversemicelles”,Phys.Ch em.Chem. Phys.,2011,13,20844-20854.10.LURong,WANGWei&YUAnChi*,“Cationandanionsubstitutioneff ectsontheultrafastdynamicsofinterionicinteractioninimidazoliumbasedionicliquids”,Sci.ChinaChe m.,2011,54,1491-1497.11.XunLi,RuixueZhu,AnchiYu*,andXinShengZhao*,“Ultra fastPhotoinduc edElectronTransferbetweenTetramethylrhodamineandGuanosineinAqueousSolution”,J.Phys.Chem .B,2011,115,6265-6271.12.RuixueZhu,XunLi,XinShengZhao*,andAnchiY u*,“PhotophysicalPrope rtiesofAtto655DyeinthePresenceofGuanosineandTryptophaninAqueousSoluti on”,J.Phys.Chem.B,2 011,115,5001-5007.13.ZHURuixue,LURong,YUAnchi*,“AggregationBehaviorsofTricarbocyanin eDyeinwaterandinAOTReverseMicelles”,Chin.J.Chem.,2011,29,405-410.14.W ANGWei,LURong, YUAn-Chi*,“Lowfrequencyspectrumofionicliquid[bmim][PF6]studiedbyfemtos econdopticallyhet erodyne-detectedopticalKerreffectspectroscopyandlowfrequencyRamanspectroscopy”(inChinese),ActaPhys.–Chim.Sin.,2010,26,964-970.15.LITao,LURong,YUAn-Chi*,“Recombinationprocessbe tweenmyoglobinandNOstudiedbytime-resolvedRamanspectroscopy”(inCh inese),ActaPhys.–Chim. Sin.,2010,26,18-22.。

浅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浅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摘要从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出发,提炼课程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发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有机统一。

关键词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he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linical Pharmacotherapy //LIU Yu,LYU Quanzhen,ZHONG Hua,WANG Yan,JIANG Yuanying,YAN L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Clinical Pharmacotherapy,the basic ideas of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which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give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so that students can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view and master scientific methodology while master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It is hoped to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otherapy;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rxist;materialist dialectics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全方位结合,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的思想教育功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客观的思维方式,使课堂更好地成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1-4]。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林隽教授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林隽教授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林隽教授林隽教授专业:物理化学电子邮件:jlin@或jlin@联系电话:62514133 教育背景: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学士(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硕士(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2000年)工作经历:1988-1996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师;2000-2002美国Clemson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00-2002年);2002-2004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创新署项目经理;2005-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授课程:化学与人类、分析化学实验及有关物理化学专业课程主要研究领域:1.光催化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2.非均相催化技术在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3.各种纳米无机结构材料和催化剂的合成,表征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可见光引入金属-金属间电荷转移的新型光催化剂设计与研究”(2010-2012;No:20973199)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钙钛矿型氧化物固溶体SrTi1-xMO3-d的可见光响应和可见光催化氧化有机物行为”(2007-2009;No:26073145)3.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光催化材料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2007CB613300)近期代表性论文:1.Hai-YingJiang,KunCheng,andJunLin*,“CrystallinemetallicAunanoparticle-loadeda-Bi2O3microrodsforimprovedphotocatal ysis”.Phys.Chem.Chem.Phys.,2012,14,12114-12121.2.CuicuiZhang,andJunLin*,“Visible-lightInducedOxo-BridgedZrIV-O-CeIIIRedoxCentreinTetragonalZrO2-CeO2So lidSolutionforDegradationofOrganicPollutants”.Phys.Chem.Chem.Phys.,2011,13,389 6-3905.3.XiaoyanSun,andJunLin*,“SynergeticEffectsofThermalandPhoto-CatalysisinPurificationofDyeWateroverSrTi1 -xMnxO3SolidSolutions”J.Phys.Chem.C,2009,113,4970-4975.4.Tai-HuaXie,XiaoyanSun,andJunLin*,“EnhancedPhotocatalyticDegradationofRhBDrivenbyVisible-LightInducedMMCTofTi(IV )-O-Fe(II)FormedinFe-DopedSrTiO3”J.Phys.Chem.C,2008,112,9753-9759.5.Tai-HuaXie,andJunLin*,OriginofPhotocatalytic DeactivationofTiO2FilmCoatedonCeramicSubstrate,J.Phys.Chem.C,2007,111,9968-9974 .6.JieLin,JunLin*,andYongfaZhu*,“ControlledSynthesisoftheZnWO4NanostructureandEffectsonthePhotocatalyticPerfor mance”Inorg.Chem.,2007,46,8372-8378.7.JinpoLi,XiZhang,ZhihuiAi,FalongJia,LizhiZhang*,andJunLin*,“EfficientVisibleLightDegradationofRhodamineBbyaPhoto-ElectrochemicalProcessBa sedonaBi2WO6NanoplateFilmElectrode”,J.Phys.Chem.C,2007,111,6832-6836.8.JunLin, YiLin,PingLiu,MohammedJ.Meziani,LawrenceF.Allard,andYa-PingSun*,“Hot-FluidAnnealingforCrystallineTitaniumDioxideNanoparticlesinStableSuspensio n”,J.Am.Chem.Soc.,2002,124,11514-11518.。

吕晓波杰出华人学者

吕晓波杰出华人学者

吕晓波杰出华人学者吕晓波是一位杰出的华人学者,他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世界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他的教育背景、学术成就、荣誉和影响力等方面介绍他的生平事迹。

一、教育背景吕晓波于1951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早年在上海接受教育,于1971年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学习。

1978年获得复旦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81年获得研究生硕士学位。

1984年,吕晓波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华盛顿大学任教,成为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二、学术成就吕晓波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非常卓越,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信息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与丹尼·格林贝格(Daniel Gottesman)合作提出了著名的量子纠错码,为量子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在量子信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在吕晓波的指导下,他的学生和后继者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包括伯克利大学的阮鑫暄(Xinwen Ruan)和莱斯大学的张长贵(Changgui Zhang)等。

三、荣誉和影响力吕晓波是众多学术组织的会员和荣誉成员,担任过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曾获得过美国物理学会费曼奖章、国际数学物理学会巴舍林奖章等众多学术荣誉称号。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吕晓波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在华人社区和全球学术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是美国华人学者协会创始会员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兼职教授,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堪称华人学者的代表之一。

四、总结吕晓波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应用和产业创新。

同时,他作为华人学者的身份,也为全球华人社区树立了标杆。

我们希望,更多像吕晓波这样的华人学者能够走向世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于澍燕教授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于澍燕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于澍燕教授于澍燕教授电话(传真):86-10-62516614电子邮件:yusy@1962年出生于湖南。

兰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1983年)和硕士(1991年);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理学博士(1994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实习员(1983至1988年);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后研究(1994至1997年)及副研究员(1996年);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和名古屋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1997至1999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A&MUniversity)化学系研究助理(1999至2000年);香港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2001至2002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1年),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至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责任教授(2004年12月至今)。

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曾获得2003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卢嘉锡优秀导师奖”。

应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太平洋化学会议2010”国际组委会委员。

2009年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东京大学访问教授(JSPSfellow)。

最近取得的重要成果分别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一流化学期刊上,分别被美国《科学》杂志以“编辑的选择”进行了评述和被选为德国《应用化学》期刊的封面并被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进行了专题报道。

教授课程无机化学,自组装化学,分子材料学研究兴趣1.分子智能材料的新颖设计与合成(包括:分子传感器、分子纳米微容器、分子机器与分子器件等);2.自组装化学与仿生;3.超分子手性;4.配位化学。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基金,中国人民大学责任教授研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等。

1.构筑手性发光金属有机自组装材料的手性超分子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功能有机配体新颖设计与有机金属超分子导向组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超分子合成及物理化学性能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责任教授启动基金)。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徐立进教授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徐立进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徐立进教授徐立进教授姓名:徐立进学历:博士办公室:理工楼302电话:010-6251-1528电子邮箱:xulj@学习经历:曲阜师范大学(1989);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1995);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1998)工作经历:1998.11-2000.11TheUniversityofLiverpool博士后2001.1-2001.11LoughboroughUniversity博士后2001.12–2005.8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2005.8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化学(1)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2)过渡金属催化的杂原子化合物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3)以DNA生物大分子为模版的化学研究科研项目:(1)中国人民大学“引进人才启动基金。

(2005年-)(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年-2011年)。

(3)国家科技部973重大研究项目,“DNA纳米机器的基础研究”,(2007年-2011年)。

主要代表性论文目录1.Xu,Lijin*;Liu,Dongsheng*.FunctionalevolutionontheassembledDNAtemplate.Chemica lSocietyReviews(2010),39,150-155.(hotpaper)2.Feng,Lichun;Sun,YaweeiSun,Tang,Wei jun;Xu,Lijin*;Lam,KimHung;Zhou,Zhongyuan;Chan,AlbertS.C.HighlyEfficientChemosel ectiveConstrucitonof2,2-dimethyl-6-substituted-4-piperidoneviaMulti-componentTa ndemMannichReactioninIonicLiquids.GreenChemistry(2010),12inpress.3.Chen,Ping;Su n,Yawei;Liu,Huajie;Xu,Lijin*;Fan,Qinghua;Liu,Dongsheng*.ApHresponsivedendron-DN A-proteinhybridsupramolecularsystem.SoftMatter(2010),6,2143-2145.4.Tang,Weijun; Tan,Jing;Xu,Lijin*;Lam,KimHung;Fan,Qinghua,Chan,Albert,S.C.Highlyenantioselecti vehydrogenationofquinolineandpyridinederivativeswithiridium-(P-Phos)catalyst.Ad vancedSynthesis&Catalysis(2010),352,1055-1062.5.Liu,Mingcui;Hyder,Zeynab;Sun,Ya wei;Tang,Weijun;Xu,Lijin*;Xiao,Jianliang.Efficientsynthesisofalkylarylketones&k anic&Biomole cularChemistry(2010),8,2012-2015.6.Tang,Weijun;Xu,Lijin*;Fan,Qinghua*;Wang,Jun; Fan,Baomin;Zhou,Zhongyuan;Lam,Kimhung;Chan,AlbertS.C*.Asymmetrichydrogenationof quinoxalineswithdiphosphiniteligands:apracticalsynthesisofenantioenriched,subst itutedtetrahydroquinoxaline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2009),48,913 5–9138.7.Cheng,Enjun;Xing,Yongzheng;Chen,Ping;Yang,Yang;Sun,Yawei;Zhou,Dejian;Xu, Lijin;Fan,Qinghua;Liu,Dongsheng*.ApH-triggered,fast-respondingDNAhydrogel.Angew 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2009),48,7660–m,KimHung*;Gambari,Roberto;Yuen,MarcusChunWah;Kan,ChiWai;Chan,Penni;Xu ,Lijin;Tang,Weijun;Chui,ChungHin;Cheng,GregoryYinMing;Wong,RaymondSiuMing;Lau,F ungYi,Tong,CindySzeWai;Chan,AndrewKitWah;Lai,PaulBoSan;Kok,StantonHonLung;Cheng ,ChorHing;Chan,AlbertSunChi;Tang,JohnnyCheukOn.Thepreparationof2,6-disubstitute dpyridinylphosphineoxidesasnovelanti-canceragents.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L etters(2009),19,2266-2269.9.Zhou,Haifeng;LiZhiwei;Wang,Zhijian,Wang,Tianli;XuLi jin;He,Yanmei;Fan,Qinghua,PanJie;Gu,Lianquan;ChanAlbertS.C.Hydrogenationofquino linesusingarecyclablephosphine-freechiralcationicrutheniumcatalyst:enhancementofcatalyststabilityandselectivityinanionicliquid.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 dition(2008),47,8464–8467.10.Li,Zhiwei;Wang,Tianli;He,Yanmei;Wang,Zhijian;Fan,Qinghua*;Pan,Jie;Xu,Li jin*.Air-stableandphosphine-freeiridiumcatalystsforhighlyenantioselectivehydrog anicLetters(2008),10,5265-5268.11.XuDan;Liu,Zh ihua,Tang,Weijun;Mo,Jun;XuLijin*.Palladium-catalyzedhighlyregioselectiveHeckrea ctionofarylnonaflateswithelectron-richolefins.ChineseChemicalLetters(2008),19,1 017-1020.12.XuDan;Liu,Zhihua;Tang,Weijun;XuLijin*;ZeynabHyder;XiaoJianliang*.Pa lladium-catalyzedRegiocontrolledInternalHeteroarylationofElectron-richOlefinswi thHeteroarylHalides.TetrahedronLetters(2008),49,6104-6107.13.Liu,Zhihua;Xu,Dan; Tang,Weijun;XuLijin*;JunMo,XiaoJianliang.AgeneralmethodforregioselectiveHeckary lationofelectron-richN-acyl-N-vinylaminewitharylhalides.TetrahedronLetters(2008 ),49,2756-2760.。

中国人民大学835-普通化学原理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835-普通化学原理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835-普通化学原理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835-普通化学原理课程介绍《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共16章,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和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元素周期律等基本化学原理。

《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第2版1995年曾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已重印10次。

2002年又被选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着继承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第3版的修订体现出下述原则:(1)深入浅出——化学热力学、物质结构等基本原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但又涉及较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如何深入浅出地表述是作者们潜心研究之处;(2)承前启后一既关注中学基础,又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有些内容用小字或页下注排印,兼顾叙述的系统性和要求层次的区别,希望读者由此悟出“学然后知不足”;(3)注重实验与史实——引入必要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参照历史发展过程介绍一些概念的产生和演变,使读者能初步领会人类认识自然的相对性和局限性,以利于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按照课程设置的改革,第3版新增加了元素化学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两章。

希望读者能从化学原理的角度,了解元素的基本知识,并立足于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领悟化学学科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学术学位:学科门类政治、外语、专一(数学)、专二、总分01哲学50509090330↓02经济学5555909036003法学50↓50↓909035004教育学5050180330↓05文学5555909035006历史学5050180335↑07理学4545909030008工学4545909030009医学5050180↑30012管理学50↓50↓9090350↓13艺术学45459090330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政治、外语、专一、专二、总分备注02经济类专业学位(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50509090340035101法律(非法学)50509090340↓035102法律(法学)505090903300352社会工作505090903300453汉语国际教育50509090315↓0552新闻与传播55559090355↓0651文物与博物馆4545180↑3200852软件工程454580803000951农村与区域发展505090903001251工商管理100↓50170↓未通过提前面试同教育部A类分数线通过提前面试1252公共管理115↑50180↑1253会计12060225↑全日制120↑50205↑非全日制1255图书情报12055↓195↓1351艺术40↓40↓9090325↑注:1、各学院可根据生源情况上调复试基本要求。

高校研究生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以相图与材料热力学课程为例

高校研究生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以相图与材料热力学课程为例

[收稿时间]2019-04-23[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双语课程建设项目“相图与材料热力学”(YKC20181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UF18016)。

[作者简介]卢照(1986-),男,广西河池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相图、相图热力学计算研究。

姚青荣(1975-),男,广西桂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相图、稀土功能材料。

戎茂华(1986-),女,广西桂林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相图热力学。

王江(1980-),男,云南丽江人,博士,教授,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相图、相图热力学计算及磁性材料。

[摘要]该文结合“双一流”国际化教学培养目标和研究生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材料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开设相图与材料热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了这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了策略。

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积极推行学生主题报告的教学形式,形成特色鲜明、比较完善的双语教学内容体系和风格。

[关键词]双语教学;相图与材料热力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4-0176-032020年4University Education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能用外语进行科学研究和人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因此,积极推进研究生课程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近5年,我国各类高校在材料类研究生的相关课程建设中积极开展了双语教学,并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

本文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对相图与材料热力学研究生课程开展双语(本文指中英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使其双语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形成特色鲜明的双语教学风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中国省市财政预算偏离的规律与成因

中国省市财政预算偏离的规律与成因

财政金融㊀㊀[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收入体系建设 (16JJD790058)㊀㊀[作者简介]吕冰洋(1973-㊀),男,山东荣成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㊁经济增长㊂①总额控制作为公共预算重要职能和目的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各级政府的支出冲动和财政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导致收支预算规模膨胀,另一方面财政可持续性要求约束财政收支总额以保持合理赤字水平㊂要实现总额控制,仅控制预算一端并不能保障合理的预算结果,因为即使是设计规范㊁严密的预算程序也难以适应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预期外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马骏和赵早早,2011)[38];仅控制决算一端则可能由于支出刚性㊁缺乏法定计划导致预算结果不断膨胀㊂中国省市财政预算偏离的规律与成因吕冰洋㊀李㊀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㊀㊀[摘㊀要]㊀首次构建了1994-2017年31省和2008-2017年252个地级市的预算偏离指标,然后分析省市财政预算偏离的一般规律,并实证检验预算偏离的影响因素㊂研究发现:省级预算偏离处于较长时期的 超收 和 超支 态势,且支出偏离普遍高于收入偏离㊂不同地区收入偏离相差不大,而支出偏离差异明显㊂市级预算偏离的特征基本一致㊂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收支偏离的重要因素,财政因素中财政分权㊁宏观税负以及转移支付占比对收支偏离产生了差异性影响,制度因素中新‘预算法“实施显著降低了收支偏离程度㊂[关键词]㊀预算偏离;财政管理;预算监督[DOI 编码]㊀10.13962/ki.37-1486/f.2020.04.009[中图分类号]F810.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3410(2020)04-0092-14一㊁引言与文献综述国家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能力(Schick,1990)[1]㊂预算能力指代国家汲取和使用财政资源的能力,表现在包括总额控制㊁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在内的公共预算基本职能和目标能否实现㊂其中,总额控制涉及从政府预算到决算的完整过程,是 每个预算体系的基本目的 (Schick,1998)[2],旨在对预算和决算进行 强制性的公开比较 (Saliterer 等,2017)[3]㊂①换句话说,决算执行的结果应尽量与预算编制保持一致,预决算产生偏差会对政府行为产生程度不同的冲击,进而会影响公共事务的提供㊂因而,政府预决算偏差是国家预算能力大小的外在表现㊂由于中西方政治制度和预算体系的差异,国外学者侧重于预测偏差研究(尤其是收入预测),认为收入预测偏差源于 非故意错误 和 政治操纵 (Larkey 和Smith,1989)[4],前者包括预测方法不准确和数据不足(Armstrong,1983)[5]㊁经济周期难以预期(Rodgers 和Joyce,㊃29㊃财政金融1996[6];Couture 和Imbeau,2009[7];Buettner 和Kauder,2010[8];Boyd 等,2011[9]),后者包括党派周期(Ohlsson 和Vredin,1996[10];Paleologou,2005[11])㊁选举周期(Gentry,1989[12];Paleolo-gou,2005[11])的影响,此外还有预算规则和财政法律等因素(Rubin,1987[13];Frankel 和Schre-ger,2013[14])㊂相比之下,关于支出预算偏差(Junita 等,2018)[15]㊁执行环节中的预算调整(Dougherty 等,2003[16];Anessi -Pessina 等,2012[17];Erlina 等,2018[18])等方面的研究较少㊂与国外集中在偏差预测方面相比,国内学者研究角度更加多样㊂在高培勇(2008)[19]呼吁关注预决算偏离度之后,学界从预算编制㊁执行㊁监督㊁财政制度和经济影响等方面入手,相关的成因研究不断涌现(马骏和侯一麟,2004[20];谭志武,2006[21];马蔡琛等,2008[22]㊁2009[23]㊁2015[24];王秀芝,2009[25];马岭,2010[26];刘叔申,2010[27];林慕华和马骏,2012[28];孙玉栋和吴哲方,2012[29];赵海利和彭军,2013[30];周振超和刘元贺,2013[31];任喜荣,2013[32];王华春和刘清杰,2015[33];许聪,2018[34])㊂陈志刚和吕冰洋(2019)[35]将我国政府预决算差称为 预算偏离 ,并将成因总结为预算管理本身㊁财政管理体制㊁外部监督和偶然因素四个方面㊂①本文认为,国内文献存在两点不足㊂一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层面对预算偏离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性研究,深入到省市层面预算偏离成因的实证研究非常稀少;二是由于统计口径问题,文献对预算偏离客观规律的把握尚有不足之处㊂其主要原因均是缺乏省市层面预算偏离的完整数据,准确刻画预算偏离还有一定距离㊂实证方面,仅赵海利和吴明明(2014)[36]㊁冯辉和沈肇章(2015)[37]㊁王华春和刘清杰(2015)[33]使用‘中国财政年鉴“计算的省级(即省层面)预算偏离指标展开了分析工作,但使用年鉴计算的预算偏离指标并不完整且没有深入到地市一级㊂而且研究预算偏离客观规律的文献仅有一篇㊂陈志刚和吕冰洋(2019)[35]使用预算调整数和决算数计算1994-2017年省级预算收支偏离指标,研究发现全省层面预算偏离呈现 超收㊁少支 特征,且偏离主要是由市县层面贡献的㊂本文认为,使用‘中国财政年鉴“收录的预算调整数计算的偏离指标,囊括了预算调整以后的所有偏差,测算的其实是预算调整后的窄口径预算偏离,也就是最终预算的 完成度 指标㊂②而完整的预算偏离应使用年初预算数和最终决算数计算以包含预算调整前产生的偏差㊂因为根据新‘预算法“,年初预算数是在预算编制环节产生㊁在预算审查和批准环节由同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数字,而预算调整数是在年中(往往是六至九月)的预算调整环节经由同级地方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㊂因此,使用年初预算数和最终决算数计算的预算偏离,更能够刻画地方政府完整财政年度内预算和决算行为㊂③本文测算了中国全省层面和全市层面(以下简称省级㊁市级)的一般公共预算偏离状况,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预算偏离的成因㊂相比于既有研究,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完善了省市预算偏离数据测算的基础性工作㊂就我们所掌握的文献看,本文首次测算完整意义上的省市预算偏离的状况,相比于全国层面分析,样本更丰富㊁偏离刻画更完整㊂第二,本文测算的结果有助于理解省以下财政体制问题,并为我国预算体系改革提供参㊃39㊃①②③本文也使用该说法,称政府预决算偏差为预算偏离㊂这正是国内文献对省层面 超收 少支 现象描述的依据之一㊂事实上,分税制以来我国财政收支增速在多数年份超过了经济增长率,表明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已留有余地,因此应允许一定程度的偏差㊂财政金融考㊂预算过程不仅是一门 技术 ,而且是关系到政府权力分配的政治过程㊂这种政治过程的结果是公共预算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㊁内容和政策导向,而预算偏离反映的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㊁省与市县政府之间的 讨价还价 和策略互动㊂省市政府预算与决算的偏离是地方政府间权力和责任分配结果的直接体现,本文的测算结果能够帮助理解省以下财政体制问题㊂‘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直指上年 部分项目预算执行与预算相比变动较大,预算执行不够严肃 ,并要求本年度 强化预算约束,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事项 ,本文研究有助于发现预算偏离成因,为加强预算管理提供参考㊂接下来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阐述省市预算偏离的事实规律;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检验省级和市级预算偏离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结论㊂二、省市预算偏离的一般规律(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财政收入预算偏离和支出预算偏离(以下简称收入偏离和支出偏离)的计算办法为:收入偏离=收入决算数-收入预算数收入预算数(1)支出偏离=支出决算数-支出预算数支出预算数(2)财政预算和决算有几种测算口径,见表1:(1)年初预算数㊂它是省市财政厅年初在地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上报告并经过审查和批准的当年预算数;(2)年中预算调整数㊂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预算要报地方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①;(3)决算快报数㊂它由省市财政厅次年年初在地方两会上报告;(4)最终决算数㊂它是省市结算对账后的定稿数,公布时间较晚㊂从数据比较看,年初预算数和预算调整数相差很大,决算快报数和最终决算数基本一致㊂㊀表1财政预算和决算的测算口径比较名称数据产生时间节点省级数据来源市级数据来源比较年初预算数每年年初地方两会报告(个别省在某些年份收入预算口径不一致需剔除)年中预算调整数一般是每年六至九月份中国财政年鉴-两者差异很大决算快报数次年年初地方两会报告最终决算数次年年中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以年鉴数为准,但由于统计口径存在部分不一致的情况,需用决算快报数校准)两者基本一致,略有差异㊀注:地方两会报告指 决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 ;市级年中预算调整数主要来自经过审查批准后公布的 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 ,但相关文件比较分散且可得性较差,故未列示数据来源㊂㊃49㊃①新‘预算法“第67条规定, 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地方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预算调整:(一)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二)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三)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四)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㊂财政金融考虑到预算调整数已经是每年财政运行半年以上后的数据,它不能准确反映年初政府所做的全年财政安排,应该用年初预算数而非预算调整数代表财政预算,这是目前一些研究所容易忽视的问题㊂最终决算数与决算快报数尽管差异不大,但它是经过严格财政核算后的数据,应该用最终决算数代表财政决算㊂因此,本文用最终决算数与年初预算数比较测算预算偏离㊂本文测算的省级预算偏离样本为1994-2017年31省(自治区㊁直辖市)㊂由于计量单位㊁小数位保留等原因,省份样本中预决算相差的绝对值小于0.01亿元的视为没有发生偏离㊂天津市2000-2006年的收入年初预算数口径为全市财政收入总预算,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关于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的规定,包含了上缴中央财政的部分,导致统计口径不一致,因此剔除了这部分收入偏离样本㊂同时,文章也剔除了北京市1994年和1995年的样本㊂①本文测算的市级预算偏离样本为2008-2017年252个地级市(不包括直辖市以及直辖市下辖区县)㊂②由于报告可得性原因和报告口径有差异的影响,我们收集整理到的地级市数量不足343个,并且部分地级市在某些年份存在观察值缺失的情况㊂数据处理方面,预决算相差的绝对值小于0.01亿元的样本同样视为没有发生偏离㊂对于最终决算数,‘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有34个样本的收入偏离数据和7个样本的支出偏离数据与地方两会报告中的决算快报数有较大差异㊂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样本在年鉴中记录的是囊括了上缴收入部分的财政总收入口径,因此我们参照地方两会报告和各市财政厅披露情况进行了调整㊂(二)省级预算偏离的一般规律1.收入偏离与支出偏离比较根据本文测算,1994-2017年省级收入偏离和支出偏离的平均值分别为9.3%和28.6%㊂图1展示了1994-2017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偏离平均值的变化情况㊂从中可见,较长时期内预算偏离都处于 超收 和 超支 态势㊂平均来看,收入偏离历年均小于20%(1994年除外),2014年后甚至降至5%以下,支出偏离多数年份低于40%,2014年以后降至20%以下㊂仅1994年支出偏离略高于收入偏离,此后支出偏离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收入偏离㊂由此我们得出预算偏离的规律1㊂规律1:省级预算偏离处于较长时期的 超收 和 超支 态势,且支出偏离普遍高于收入偏离㊂2.预算偏离的阶段性变化第一,收入偏离的阶段性变化㊂由图1可知:(1)1994-1999年快速下降㊂这可能得益于1994年‘预算法“的出台,第一次实现了预算立法并对预算的编制㊁审批㊁执行和监督做出了规定,同期进行的分税制改革明晰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也可能有助于缩小预算偏离;(2)2000-2011年呈波动上升趋势㊂这期间多数年份收入偏离的各省平均值达到10%以上,其重㊃59㊃①②1994年北京市 王宝森案件 涉及隐瞒财政收入㊁转移财政资金等,导致1994年和1995年收支预算偏离均超过50%㊂本文也整理了2007年以前市级预算偏离数据,但受限于预算公开的城市数量过少,样本缺失严重(每年均不足100个样本,2005年以前甚至不足40个样本),纳入这部分样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判断偏差,因此本文仅分析2008-2017年地级市预算偏离的一般规律㊂财政金融图1㊀1994-2017年省级预算偏离的平均值要原因是政府间税收分配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预算法“暴露出法律不完善和人大监督不足等的直接影响;(3)2012-2017年呈现逐年下降态势,2016年甚至达到-0.8%㊂其中影响因素有三:财政收入计划的刚性弱化㊁2014年新‘预算法“的实施和经济形势的下滑㊂第二,支出偏离的阶段性变化㊂由图1可知:(1)1994-1997年逐年下降,原因可能同收入预算偏离;(2)1998-2011年保持较高水平,原因可能在于1998年后以增支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以及高速增长期政府对财政支出扩张的需求增加;(3)2012-2017年快速下降,原因可能同收入预算偏离一致㊂由此我们得出预算偏离的规律2㊂规律2:省级收支偏离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 三阶段 特征㊂3.预算偏离的区域差异图2展示了各省1994-2017年预算偏离的平均值,并按照支出偏离平均值进行了排序㊂从中可见,仅天津市支出偏离的平均值低于收入偏离,其他省份支出偏离均在5%-70%之间㊂5省支出偏离小于10%,22省在10%-50%之间,陕西㊁黑龙江㊁宁夏和青海4省 超支 幅度平均达到50%以上㊂因此,支出偏离的省级差异非常明显㊂相比而言,收入预算偏离除了西藏外,省际差异不大,平均值在3%-15%范围内㊂偏离程度较低的省份为海南和内蒙古,均小于5%㊂而多数 超收 在5%-10%之间,仅西藏㊁宁夏等9省高于10%㊂由此我们得出预算偏离的规律3㊂规律3:各省支出偏离差异比较大,而收入偏离差异不明显㊂图3描绘东部和中西部地区1994-2017年预算偏离的变化情况㊂时间态势上,中西部地区收入偏离在2003年以前与东部地区差异不大,自2003年起略高于东部地区,支出偏离则在整个年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㊂我们猜测预算偏离的区域差异可能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㊂由此我们得出预算偏离的规律4㊂规律4:中西部地区不论是收入偏离还是支出偏离,都高于东部地区㊂㊃69㊃财政金融图2㊀各省1994-2017年预算偏离平均值图3㊀分地区1994-2017年预算偏离平均值(三)市级预算偏离的一般规律下面分析2008-2017年市级预算偏离的一般规律,并与省级同时期的结果对比㊂根据本文测算结果,2008-2017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 超收 比例平均为3.5%, 超支 比例平均为42.1%(见图4)㊂由此我们得出预算偏离的规律5㊂规律5:市级预算偏离呈 超收 和 超支 状态,且支出偏离显著高于收入偏离㊂通过对比图1和图4在2008-2017年收支偏离的变化情况,发现市级收入偏离历年均位于省级收入偏离的下方,支出偏离则位于省级上方㊂而相同时期省级收入偏离平均值为7%,支出偏离为24.5%,市级则分别对应3.5%和42.1%㊂这意味着 超收 比例更大的是省政府, 超支 比例更多的是市政府㊂我们猜测, 财权上收㊁事权下放 的纵向权力配置可能不只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反复博弈的结果,在省政府与市政府间也存在着省政府为了加强调控能力而推进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可能导致基层政府面临财政困难㊂㊃79㊃财政金融图4㊀2008-2017年市级预算偏离的平均值由此我们得出预算偏离的规律6㊂规律6:市级收入偏离程度低于省级收入偏离,支出偏离程度高于省级支出偏离㊂本节通过数据描述来总结预算偏离的规律,从中可看出,预算偏离的成因是很复杂的,这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才观察出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小㊂三、省级预算偏离的成因分析(一)影响预算偏离的一般性因素结合此前描述性结果,我们将省级预算偏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经济因素㊁财政因素和制度因素,通过构建1994-2017年31省经济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三类因素对预算偏离的影响㊂一是经济因素㊂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反映的是对未来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促使地方政府在预算偏离环节偏向更保守和稳健的政策,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决算数超过了本就低估的预算数,进而产生预算偏离㊂因此,我们采用经济增长率㊁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来衡量经济因素㊂经济增速加快,表明经济体不确定性增加,显然会改变政府收支计划(例如政府收入预测一定程度上根据预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而非实际经济增长率)㊂人口密度反映了区域内公共物品和服务需求,城镇化率反映了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城市化进程,这些因素会对政府预算的执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㊂二是财政因素㊂相比经济因素,财政因素对地方政府预算偏离的影响可能更为直接㊂本文使用财政分权㊁宏观税负㊁财政支出比率和转移支付占比衡量财政因素㊂具体来讲,财政分权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指标,反映省和市县的权力分配情况㊂省以下财政收入(支出)分权采用市县财政收入(支出)加总占全省财政收入(支出)的比重表示㊂分权代表省与市县政府财权范围的变化,可能对省市政府预决算的控制产生影响,导致预算偏离㊂而宏观税负和财政支出比率分别采用国地税口径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表示,反映税收和政府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程度,这对预决算偏差产生直接影响㊂转移支付占比的计算办法是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加总除以财政支出㊂地方政府的财力有相当部分来自于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转移支付会增加财政支出决算数,进而加大了支出偏离程度㊂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对转移支付的依赖会影响其收入预算的制㊃89㊃财政金融定和执行,可能使得收入偏离程度提高㊂①三是制度因素㊂新‘预算法“的实施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可能是影响预算偏离的重要制度㊂新‘预算法“旨在 建立健全全面规范㊁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在政府预算编制㊁审查㊁调整㊁执行和公开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调整和完善㊂可以预期,新‘预算法“的修订有利于预算偏离的降低㊂而省直管县改革,是赋予辖区内部分县级政府财政自主权和其他社会经济权限,在财政体制等方面由省政府直接管理,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省政府的权力范围,不同政府层级利益的调整可能对预算偏离产生影响㊂为此,我们采用哑变量形式度量新‘预算法“实施的指标,即实施后为所有年份设置为1,以前年份为0;采用强度指标度量省直管县改革,考虑到省直管县数量为0导致指标无法衡量的情况,计算办法为辖区内财政直管县的个数加1再取对数㊂(二)计量模型设定与分析计量模型如下:budgetdev i,t =cons +αˑeconomics i,t +βˑfiscal i,t +γˑinsti i,t +μi +νt +εi,t (3)其中,下标t 代表时间㊁i 代表地区㊂被解释变量budgetdev i,t 表示预算偏离程度,包括收入偏离和支出偏离㊂解释变量economics i,t 表示经济因素,fiscal i,t 表示财政因素,insti i,t 表示制度因素㊂因此,α㊁β和γ分别表示这三类因素对预算偏离的影响程度㊂cons 为常数项,μi 地区固定效应,νt 是时间固定效应,εi,t 是误差项㊂经济增长率㊁人口密度㊁城镇化㊁财政支出比率指标摘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宏观税负指标来自国研网数据库,财政分权㊁转移支付指标来自‘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年鉴“㊁地方两会报告,省直管县改革指标由笔者整理计算得出㊂描述性统计见表2㊂㊀表2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省级)变量观察值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预算偏离收入偏离6190.0930.119-0.3460.805支出偏离6010.2860.232-0.166 1.277经济因素经济增长率6190.1090.027-0.030.205人口密度,对数615 6.0360.921 3.5098.249城镇化率6140.4450.1710.0680.896财政因素省以下收入分权5830.770.1290.4090.991省以下支出分权5900.7450.1080.3750.935宏观税负6190.1530.0880.0120.557财政支出比率6190.2080.1740.049 1.379转移支付占比6070.3530.2240.007 1.016制度因素新预算法实施6190.1890.39201省直管县改革,对数619 1.104 1.6090 4.406㊀注:经济增长率等指标仅汇报收入偏离或支出偏离有赋值时的统计情况,支出偏离观察值小于收入偏离的原因是个别省份只报告了收入预算数㊂表3前3列为收入偏离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㊂第1列仅考虑经济因素对收入偏离的影㊃99㊃①现阶段,收入偏离对支出偏离的影响仍然是一个争论㊂一方面,收入偏离增大导致政府可用的财政资源增加,支出偏离也会增大㊂另一方面,收入偏离越大,表明对财政资源的需求预测越不准确,意味着在制定支出预算时就削减了部分支出项目,而收入超收部分与这些特定的支出项目并非一一对应,因此可能不会对支出偏离产生直接影响㊂财政金融响,第2列在第1列的基础上增加财政因素,第3列相应增加了制度因素㊂第3列估计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率对收入偏离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在控制时间固定效应㊁地区固定效应和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提高收入偏离1.297个百分点㊂估计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基本符合此前的分析㊂在年初,政府收支计划往往是根据当年预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实际增长率的提高意味着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原有计划,进而造成预算偏离的增加㊂(2)城镇化进程导致收入偏离程度增加,在5%水平下显著㊂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地区集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既能够短期内推动经济增长,也能够对长期宏观经济的供需两端产生重要影响,造成经济波动㊂这加大了地方政府执行原有预算计划的难度,导致预算偏离程度加大㊂(3)财政因素中,仅宏观税负对预算偏离有显著正向影响㊂显然,提高宏观税负能够充实地方政府财力,收入决算数增加导致分子有变大的趋势,使得偏离程度增大㊂(4)制度因素中,新‘预算法“的实施具有显著降低收入偏离的作用,这与图1收入偏离在2014年以后明显下降相切合,符合本文预期㊂而省直管县改革收入偏离的影响较小,仅在10%水平下显著㊂(5)人口密度㊁省以下收入分权㊁转移支付占比对的估计系数接近为0㊂㊀表3预算偏离的影响因素(省级)模型序号收入偏离支出偏离(1)(2)(3)(4)(5)(6)经济增长率1.160∗∗∗ 1.247∗∗∗ 1.297∗∗∗ 1.653∗∗∗ 1.738∗∗∗ 1.639∗∗∗(0.281)(0.205)(0.198)(0.481)(0.497)(0.473)人口密度,对数0.043-0.032-0.0090.306∗∗0.739∗∗∗0.701∗∗∗(0.054)(0.047)(0.049)(0.146)(0.121)(0.121)城镇化率0.0230.100∗∗0.089∗∗0.0930.219∗∗0.238∗∗(0.067)(0.045)(0.040)(0.088)(0.092)(0.099)省以下收入分权-0.163-0.164(0.103)(0.099)省以下支出分权-1.089∗∗∗-1.067∗∗∗(0.192)(0.194)宏观税负0.263∗0.267∗(0.136)(0.137)财政支出比率-0.233-0.217(0.406)(0.390)转移支付占比0.0190.0130.938∗∗∗0.952∗∗∗(0.055)(0.052)(0.165)(0.162)新预算法实施-0.257∗∗∗-0.251∗(0.041)(0.124)省直管县改革0.006∗-0.010(0.003)(0.013)常数项-0.1200.3780.239-1.774∗∗-3.812∗∗∗-3.596∗∗∗(0.305)(0.293)(0.306)(0.862)(0.820)(0.816)时间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地区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观察值613577577621590590R20.4650.5750.5790.3770.5550.558㊀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㊁∗∗㊁∗∗∗分别代表在10%㊁5%和1%水平下显著㊂㊃001㊃。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杜文斌特聘研究员

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杜文斌特聘研究员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杜文斌特聘研究员杜文斌特聘研究员杜文斌,男,1980年6月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

200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2007年浙江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师从方肇伦院士(1934—2007)和方群教授;2007.9~2011年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为RustemF.Ismagilov。

2011年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

E-mail:wenbin(AT)Voice/FAX:+86-010-********主要研究兴趣1.微纳器件设计、制备和集成,微纳尺度流体驱动和操控规律 2.基于微纳流控芯片平台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3.芯片实验室及其在临床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代表性论文(SelectedPublications)1.R.R.Pompano,W.S.Liu,W.B.Du,R.F.Ismagilov*,Microfluidics usingspatially-definedarraysofdropletsinone,two,andthreedimensions,AnnualReview ofAnalyticalChemistry,2011,4,59-812.H.J.Kim,W.B.Du,R.F.Ismagilov*,Complexfuncti onbydesignusingspatiallypre-structuredsyntheticmicrobialcommunities:degradation ofpentachlorophenolinthepresenceofHg(II),IntegrativeBiology,2011,3,26-333.L.Li, W.B.Du*,R.F.Ismagilov*,Multi-parameterScreeningonSlipChipusedfornanoliterProtei nCrystallizationcombiningFreeInterfaceDiffusionandMicrobatch,JournaloftheAmeric anChemicalSociety,2010,132,112-1194.L.Li,W.B.Du,R.F.Ismagilov*,User-loadedSlipC hipforequipment-freemultiplexednanoliter-scaleexperiments,JournaloftheAmericanC hemicalSociety,2010,132,106-1115.F.Shen,W.B.Du,J.E.Kreutz,A.Fok,R.F.Ismagilov*, bOnaChip,2010,10,2666-26726.F.Shen,W.B.Du,E.Davydova,M. Karymov,J.Pandey,andR.F.Ismagilov*,NanolitermultiplexPCRarraysonaSlipChip.Analy ticalChemistry,2010,82,4606-46127.W.S.Liu,D.L.Chen,W.B.Du,K.P.Nichols,R.F.Ismag ilov*,SlipChipforImmunoassaysinNanoliterVolumes,AnalyticalChemistry,2010,82,327 6-32828.J.E.Kreutz,A.Shukhaev,W.B.Du,S.Druskin,O.Daugulis,R.F.Ismagilov*,Evolut ionofcatalystsdirectedbygeneticalgorithmsinaplug-basedmicrofluidicdevicetestedw ithoxidationofmethanebyoxygen,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2010,132,3128 -31329.W.B.Du,L.Li,K.P.Nichols,R.F.Ismagilov*,SlipChip,LabOnaChip,2009,2286-229 210.W.S.Liu,H.J.Kim,E.M.Lucchetta,W.B.Du,andR.F.Ismagilov*,Isolation,incubation ,andparallelfunctionaltestingandidentificationbyFISHofraremicrobialsingle-copyc ellsfrommulti-speciesmixturesusingthecombinationofchemistrodeandstochasticconfi nement,LabOnaChip,2009,9,2153-216211.D.L.Chen+,W.B.Du+(Co-firstAuthor),Y.Liu+,W .S.Liu+,A.Kuznetsov,F.E.Mendez,L.H.Philipson,R.F.Ismagilov*,Thechemistrode:Adro plet-basedmicrofluidicdeviceforstimulationandrecordingwithhightemporal,spatial, andchemicalresolutio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 sofAmerica,2008,105,16843-1684812.W.B.Du,M.Sun,S.Q.Gu,Z.Ying,Q.Fang*,Automatedm icrofluidicscreeningassayplatformbasedonDropLab,AnalyticalChemistry,2010,82,994 1–994713.W.B.Du,Q.Fang*,Z.L.Fang,Microfluidicsequentialinjectionanalysisinashortc apillary,AnalyticalChemistry,2006,78,6404-641014.W.B.Du,Q.Fang*,Q.H.He,Z.L.Fang ,High-throughputnanolitersampleintroductionmicrofluidicchip-basedflowinjectiona nalysissystemwithgravity-drivenflows,AnalyticalChemistry,2005,77,1330-133715.W.B.Du,Q.Fang*,Z.L.Fang,Amicrofluidicchipforabsorbancemeasurementswithlongopticalpath-lengthbasedonaliquid-corewaveguidetechnique,ChemicalJournalofChineseUniver sities,2004,25,610-613。

卢金荣有机化学

卢金荣有机化学

卢金荣有机化学1.引言1.1 概述卢金荣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致力于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他的努力和突破,许多有机合成反应得到了改进和发展,为有机化学领域的进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卢金荣的学术背景和贡献进行概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卢金荣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以及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

然后,我们将回顾他在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包括他提出的新颖反应和策略。

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许多有机化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思路。

卢金荣的研究成果不仅涉及有机合成方法学领域,还在天然产物化学和药物研发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工作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也为新药物的合成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的一些有机合成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复杂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为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卢金荣的学术成就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对他的有机化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多的认识。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者们和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会对卢金荣有机化学研究进行概述,介绍他在该领域的学术背景和贡献,并为读者提供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正文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卢金荣的学术背景和贡献。

首先,会介绍他的学术背景,包括他的教育背景以及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经历。

接着,会重点列举和讨论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实验方法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部分:结论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卢金荣的贡献,强调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还将展望卢金荣有机化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当前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潜在的研究方向,以及卢金荣的成果对未来有机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深入地介绍卢金荣的有机化学研究,并对其贡献和影响进行全面评述。

市场营销解决的是什么?——访中国人民大学吕一林教授

市场营销解决的是什么?——访中国人民大学吕一林教授

市场营销解决的是什么?——访中国人民大学吕一林教授安渔【期刊名称】《现代营销》【年(卷),期】2006(000)007【摘要】认识吕教授是在一年前,那时候《营销学苑》创刊不久,编辑部的人四处寻求“外援”,北京,上海,南京的高校都跑遍了,吕教授就是在“跑高校”的过程中认识的。

吕教授一方面教书育人,一方面还撰书研究,国内不少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使用的都是吕教授编撰的教材。

吕教授也是老三届,1968年9月赴内蒙古插队。

后回北京,在西城汽车配件厂当工人。

上山下乡,回城当工人,然后参加高考。

1979年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1982年7月毕业,获经济学学士。

紧接着师从唐功烈教授攻读经济学硕士,1985年7月从人大贸易经济系毕业,获经济学硕士。

1985年—1988年,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讲师。

1988年12月至今,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工商管理学院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1992年起)。

1995年6月至1996年9月获福特基金资助,由国家公派英国华盛顿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余。

1995年—2000年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

吕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市场营销和商业经济。

2006年5月的一个飘雨的日子,记者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在北京采访了吕一林教授。

【总页数】4页(P42-45)【作者】安渔【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3.50【相关文献】1.解决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三大矛盾”的有效途径——访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J], 姜梅;宜康2.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五管齐下”——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 [J], 郑现莉3.改变经营模式,信昌推“一站式”解决方案——访信昌集团总经理特别助理吕恒煜 [J],4.三农问题要解决城市化未必是出路——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J],5.改变经营模式,信昌推“一站式”解决方案——访信昌集团总经理特别助理吕恒煜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H 值对共沉淀反应制备LiNi0.8Co0.1Mn0.1O2 的影响

pH 值对共沉淀反应制备LiNi0.8Co0.1Mn0.1O2 的影响

适用于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EV )和固定式储能设备的阴极材料需要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高的电池安全性,这些都是确保锂离子电池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1]。

由于这个原因,富Ni层状结构(LiNi 1-2x Co x Mn x O 2,x <0.2)被认为是用于EV 系统的最有前途的阴极材料之一,其中镍基氧化物LiNi 0.8Co 0.1Mn 0.1O 2(NCM811)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系统高能量密度的最佳候选者。

然而,制约其大规模生产的pH 值对共沉淀反应制备LiNi 0.8Co 0.1Mn 0.1O 2的影响赵永男1,2,石常鹏1,2,吴平3,高海燕1,2(1.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先进纤维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2.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387;3.灌云天骄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222200)Effect of pH value on preparation of LiNi 0.8Co 0.1Mn 0.1O 2by coprecipitation reactionZHAO Yong-nan 1,2,SHI Chang-peng 1,2,WU Ping 3,GAO Hai-yan 1,2(1.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Fiber and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Tiangong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China ;2.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gong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China ;3.Guanyun Tianjiao Technology Co.,Ltd.,Lianyungang 222200,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key parameter of pH value on the materials袁and simplify the formation pro鄄cess of the precursor,the present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abrication of LiNi 0.8Co 0.1Mn 0.1O 2by adjusting the pH value through direct co-precipitation method.The sample obtained at pH 11.5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XRD袁SEM袁tap density,particle size and EIS.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Ni 0.8Co 0.1Mn 0.1O 2forms with high quality layered structure and spherical morphology at pH 11.5.The elemental analysis gives the composition is close to 8颐1颐1.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also reveal the higher capacity of the sample is obtained at pH is 11.5.The sample delivers an initial capacity of 222.8mA 窑h/g over 2.7-4.5V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0.2C.The discharge capac鄄ity sustained at 86.4%after 100charge -discharge cycles.All samples obtained at higher or lower pH exhibitstarting discharge capacity lower than 200mA 窑h/g.Key words :high nickel layered ternary oxide ;coprecipitation reaction ;specific capacity ;pH value ;lithium ion battery摘要:为了探究关键工艺参数pH 值对材料的影响,并简化前驱体反应生成过程,实验采用直接共沉淀方法,在共沉淀反应中调节多组不同的pH 值来制备LiNi 0.8Co 0.1Mn 0.1O 2,并借助XRD 、SEM 、振实密度、粒径、EIS 等测试手段,对pH =11.5下制备的样品进行详细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化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吕荣博士
吕荣博士教育背景: 1992.9--1996.7河南师范大学学士1996.9--1999.7吉林大学硕士1999.9--2003.7中科院化学所博士2004.3--2006.3日本国家物质材料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兴趣: 1.化学和材料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现象 2.超快激光光谱和动力学 3.固体材料中的电子,声子的超快研究 4.有序功能材料中的相干振动的研究 5.界面和表面的非线性光学研究代表性论文: 1.RongLu,WeiGan,Bao-huaWu,HuaChen,andHong-feiWang* “VibrationalPolarizationSpectroscopyofCHStretchingModesofMethyleneGroupattheVa pour/LiquidInterfaceswithSumFrequencyGeneration”J.Phys.Chem.B108,7297-7306,2004 2.RongLu,WeiGan,Bao-huaWu,ZhenZhang,YuanGuo,andHong-feiWang*
“C-HStretchingVibrationsofMethyl,MethyleneandMethineGroupsattheVapor/Alcohol(n =1~8)Interfaces”J.Phys.Chem.B109,2914118,2005 3.HuaChen,WeiGan,RongLu,YuanGuo,andHong-feiWang*,“DeterminationofStructureandEnergeticsforGibbsSurfaceAdsorptionLayersofBinaryL iquidMixture1.Methanol+Water”J.Phys.Chem.B109,8053-8063,2005 4.Hong-FeiWang*,WeiGan,RongLu,andYiRao,Bao-HuaWu, “QuantitativespectralandorientationalanalysisinsurfaceSumFrequencyGenerationVi brationalSpectroscopy(SFG-VS)”Internationalreviewofphysicalchemistry24,191-256,2005
5.LuRongGanWeiWangHongfei*“Onenovelmethodofaccuratedeterminationofinterfacialgrouporientationalangle.”Chin.Sci.Bull.48,8,2003
6.RongLu,K.Ishioka,O.V.Misochko,M.Hase,M.Kitajima*“Amplitudebeatingofcoherentphononingraphiteunderhighintensityphoto-excitation”SurfaceScience593,116-121,2005
7.RongLu,M.Hase*,M.Kitajima,Sh.Nakashima,andSh.Sugai
“Femtosecondpump-probestudyofcoherentsoftphononinPb1-xGexTeferroelectrics”J.Luminescence119,378-382,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