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素现实人性基础上的伦理观

合集下载

罗素:婚姻与道德

罗素:婚姻与道德

罗素:婚姻与道德第十九章性与个人的幸福在这一章内,我想把以前各章所说的性与性道德影响个人的快乐和幸福这一件事简要地重提一下。

关于这件事,我们不仅仅指人生中性的活动时期,也不仅仅指真正的性关系,儿童时期、青年时期、甚至老年时期,都要受到性的影响。

影响的方法很多,视情形不同而有好坏之分。

习俗上的道德最初所做的工作,是要使儿童的脑海里印入许多的禁忌。

小孩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有大人看见的地方,不许用手摸身体上的某些部分。

当他想大小便的时候,他应该低声地说出,大小便时,不要让人看见。

因此,人们身体的某些部分和人们的某些举动,在小孩看来,就具有特殊的性质,而不容易了解;结果,他们对那些事情产生一种神秘的心理和特别的兴趣。

对于有些知识上的问题,如婴孩是从哪里来的,小孩子只得暗中思索,因为大人给他们的解答不是有意躲闪,就是明明是假的。

我知道好多男子(他们的年龄组不算老),当他们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被父母看见用手摸身体上的某些部分,就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教训:“我宁愿看见你死,也不愿看见你做出这种事情。

”然而这种教训在此后一生中所发生的道德影响,每每不是习俗上的道德家所希望的,说来真是可惜。

现在,恐吓的手段,不见得不常使用。

从前他们喜欢拿闭割来吓孩子,这种情况或许现在比较少一点,但是现在要是拿疯癫来吓儿童,人们还是觉得很正当的。

要是告诉儿童,除非他自己以为他会疯癫,他并不会有那种危险,这在美国纽约州是不合法的。

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使大多数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于性的事情就起了一种很深的罪恶和恐惧的意识。

这种把性与罪恶和恐惧相连的心理,深深地印入他们心中,以至于差不多或者完全地成为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了。

我希望能够作一个统计的调查,看看那些自信已经解脱了那类童话的束缚的人们,在雷雨大作的时想,是否同在任何别的时候一样地容易犯通好的罪。

我相信他们中有90%,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会以为,假如他们那时要是一样地犯了的话,肯定要遭雷打的。

罗素:论人性

罗素:论人性

罗素:论人性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毫无疑问对食物的渴望曾经是而且仍然是很多大的政治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存在差异,那就是人类有欲望,而且可以说是无穷无尽、永远无法充分满足的欲望,这些欲望使得他们即便到了天国也无法安静。

蟒蛇在一顿饱餐之后就去睡,直到需要另外一顿时才醒来。

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则不会如此。

阿拉伯人曾一度节俭地过着以几颗枣为生的生活,后来夺取了东罗马帝国的大量财富,住在无法想象的豪华宫殿中,他们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

饥饿已经不再是一个动机,因为他们稍一点头示意,希腊奴隶就会给他们奉上精美食品。

但是其它的欲望仍然促使他们十分活跃,尤其是四种欲望,我们称之为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和权力欲。

占有欲——渴望拥有尽可能多的财产权利。

这是一种动机,我想,这种动机来源于恐惧和对生活必需品的渴望的结合。

我曾经善待来自爱沙尼亚的两个小女孩,她们是从一场饥饿的饥荒中死里逃生的。

她们住在我家里,当然有足够多的食物。

但她们却一有空就跑到邻近的农场偷土豆并囤积起来。

洛克菲勒在年幼的时候生活十分贫苦,成年后仍以类似的方式生活着。

与此类似,阿拉伯酋长坐在他们丝质的拜占庭长沙发椅上仍忘不掉沙漠,他们所囤积的财富远远超过任何可能的身体需要。

无论怎样对占有欲进行心理分析,没有人可以否认它是一种极为强大的动机——尤其是在有权有势的人们之中。

因为,如我前面所说,占有欲是一种无限的动机。

不管你已拥有多么多,你仍将渴望占有更多。

完全的满足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虽然占有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动力来源,但在人们解决了饥饿问题之后,它却无论如何不再是最强烈动机。

竞争欲是一个更为强大的动机。

在伊斯兰教历史上,很多个王朝都一再惨遭不幸,这是因为国王的多位妻子的儿子们彼此不和而引发内战,造成全面毁灭。

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

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

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罗素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和人类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

一、伦理哲学上的价值罗素在伦理哲学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他对善恶道德价值的认识和态度。

对于罗素来说,对于善恶道德价值的认识应该基于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基于传统的习俗、道德规则或者信仰。

因此,罗素不赞成宗教或者传统的道德观念,而主张理性和逻辑思考在决定善恶道德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罗素也在自然主义伦理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理性自我利益”概念,即人应该通过合理的自我选择、追求真正的自我利益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罗素对伦理学的思考强调了对思想和理性的重视,对于人们现代生活和令人迷惑的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提供了积极的哲学思考方向。

罗素在数学哲学上,提出了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现了其基础问题存在的矛盾,加深了人们对于数学基础的理解。

罗素提出的“集合论危机”,可以说是现代数学哲学研究的起点。

罗素的贡献在于他率先关注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数学符号、逻辑和信息论的发展中,数学哲学的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三、认识论上的价值罗素作为分析哲学的重鼎之一,对于认识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认为认识的基础在于经验,然而,经验本身并不能解释知识的来源。

他提出辩证实在主义,即认识既是基于经验,又需要逻辑证明的理论,通过这种方法对于知识的定义更加清晰和确切,也为逻辑和知识的其它方面提供了更深的知识结构基础。

四、史学价值罗素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史学价值也不可忽略。

他主编的《哲学史》见解独特、思路清晰,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部著作以其客观的描述和对于历史思考的深度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大图,为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哲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综上所述,罗素的哲学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价值。

他对于伦理学、数学哲学、认识论和史学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20世纪哲学的发展和哲学思考的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罗素与尼采对伦理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道德与心理观点

罗素与尼采对伦理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道德与心理观点

罗素与尼采对伦理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道德与心理观点伦理学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道德行为、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等问题。

在近现代哲学中,罗素和尼采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对伦理学的辩论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探讨罗素和尼采在伦理学领域的观点和辩论。

一、罗素的伦理观点罗素是一位逻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受到经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影响。

在伦理学上,罗素主张一种基于理性和约束的道德观。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当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可以理性地构建出来,并且具有普适性和不可变性。

罗素认为道德行为的标准应当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他主张人们应当尽量避免伤害他人,促进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罗素认为,伦理学的目标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不仅仅是个人好处的最大化。

二、尼采的伦理观点与罗素不同,尼采是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批判了传统的伦理观,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观。

尼采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一种奴隶道德,对人类的自由和个性发展构成了束缚。

因此,尼采主张一种超越传统的伦理学,鼓励人们追求个体的超脱和自我实现。

根据尼采的观点,道德并不存在绝对的准则或价值,而是主观的、流变的,取决于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和动态。

尼采批判了传统伦理学的价值观,并提出了一种超越人类的超人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三、罗素与尼采的辩论在伦理观点上,罗素和尼采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罗素强调普遍的道德准则和对他人的关爱,他认为道德应当具有普适性和不可变性。

而尼采则主张个体的超脱和自我实现,他批判了传统伦理学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尽管存在差异,但罗素和尼采对伦理学的辩论促进了对道德的深入思考和思想的发展。

他们的观点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洞察力,对于理解和解决伦理学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四、近现代哲学中的道德与心理观点罗素和尼采的伦理观点代表了近现代哲学中众多道德与心理观点之一。

伦理学在现代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涌现出多种多样的道德观点和理论。

罗素性教育观述论-精品文档资料

罗素性教育观述论-精品文档资料

罗素性教育观述论伯特兰·罗素(Russell,B)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还是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许多著作涉及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家庭教育、性教育、教育与幸福的关系,等等。

他的某些思想,有些到了今天才真正彰显出价值。

本文着重论述他对性教育的看法。

一、罗素论现代社会中的性出身贵族世家的罗素一生经历了封建贵族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迈入历史舞台的变更,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有过许多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行动。

他对人类知识的多领域、跨学科的思考,使他的思想在某种宏大的结构下显得有条不紊,在多学科视野中能细致入微,鞭辟入里。

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社会中的“性”问题:中世纪,婚姻是性的合法途径,婚姻之外实行禁欲主义。

在法国大革命后,普遍的观念是“婚姻应该是浪漫爱情的结果”[1]。

他从社会学的角度指出,虽然浪漫的爱情应该是形成婚姻的基础,但是,使婚姻维持幸福并完成它的社会目的的爱情,并不是浪漫的,而是更亲密、更富亲情和现实性的。

罗素认为现代社会性道德的状况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是避孕药剂的发明,第二个原因是妇女的解放。

妇女解放使女人在政治、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权利,进一步使男女平等成为一种现代社会普遍的观点。

但是,这种观念的背后,“性道德对于妇女尤为紧要的同时,却没有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男子”。

[2]男女双重性道德标准成为现代社会性问题的祸根。

一些男性婚前、婚后都没有保持性贞操,却对妇女持婚前性贞操观和婚后性贞操观。

社会进步让男女都可能受到同等的教育,男女平等的观念使性观念的改变成为一种必然和不可逆转的潮流。

罗素认为,社会进步使人类无法再回到旧道德中,如果要恢复旧道德,就要对女子施行单独教育,使她们愚昧、迷信、无知,并对所有性有关的信息执行审查制度。

这在现代社会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罗素不主张回到过去,而主张应该建立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性道德。

罗素事实观评述

罗素事实观评述

罗素事实观评述罗素以前的一些评论家们在对事实进行评价时,不是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而是站在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立场上,片面地夸大精神作用,歪曲历史事实。

例如:卢梭认为,只有那些受宗教观念支配的人才能够真正享有自由,卢梭把社会经济关系混同于道德关系,因此完全否定了法国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革命。

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也就是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是私有财产。

[1]又如:黑格尔把道德概念看成社会发展的内部规律,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向着最合理的方向前进”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善,没有绝对的恶。

他既反对宗教信仰,也反对无神论。

黑格尔把人看做是一种精神存在物,这种看法明显具有唯心主义特征。

同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把意识、人性、本质、属性等一类的词汇视为科学真理的定义,把意识与生俱来,无需解释、质疑,任何意志活动都可以使意识得到改造。

这显然也是唯心主义和非历史主义的表现。

[2]他们把马克思的学说中包含的“真理”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客观真理性。

这种认识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根源于他们对历史规律和唯物主义原则的割裂。

实际上,这些思想家并未能正确处理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有意无意中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这样的历史主义必然走向极端,由此产生了一种以事实为依据的历史主义,即以逻辑的推理和证明为依据的历史主义。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笔者认为,罗素提出的“历史事实原则”是当代人对于事实原则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对于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

“历史事实原则”强调要把个人的意见从历史事实中区分出来,避免用人类的意见去代替或取消历史事实。

罗素曾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历史上的观点当作事实的观点,也不能把相互矛盾的事实观点当作事实来接受,而应当把它们作为人们说明和阐明历史的材料。

从“历史事实原则”出发,罗素从根本上反对那种抹杀主观因素和影响的纯客观主义的历史主义观点,他认为历史事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因而,历史事实也是多元的。

论罗素现实人性基础上的伦理观_吕朝龑

论罗素现实人性基础上的伦理观_吕朝龑
[ 3] ( P339)

性之所以如此 , 罗素认为主要来源于人的两种 潜能, / 一种是独立的潜能 , 它的目标是取得或 保有不可为人所分享的私人财富 , 这一潜能追 求的核心是所有权。另一种是创造潜能 , 或者 说是建设性的潜能, 它的目标是创造新的财富 , 或利用这些财富的方法 , 而这种财富是人类共 [ 3] ( P249) 有的, 不为某个人所独占 0。 很明显 , 前一 种潜能很可能给人带来许多 / 缺点 0, 如人的财 富占有欲、 争 强好胜欲、 自我表现欲 和权力欲 等 , 而后一种潜能却有可 能给人带来许多 / 优 点 0, 如创造、 建设、 博爱、 友善、 宽厚等。当然 , 不论前一种人性 , 还是后一种人性, 它们都是人 身上存在的一种事实 , 尽管它们有自己明显的 / 优点 0与 / 缺点 0的表现趋向 , 但这仅仅是一种 可能性 , 而不是一种必然性, 所以, 这种 / 优点 0 与 / 缺点 0也仅仅是在可能意义上来说的, 并不 必然就表现为 / 优点 0或 / 缺点 0。 2 . 对任何一种人性事实 , 既不乐观, 也不悲 观。既然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是包含人性优点和 缺点的集合体, 那么, 对人们身上出现的优点 , 我们是不是非常乐观呢? 对人们身上出现的缺 点 , 我们是不是非常悲观呢 ? 在罗素看来 , 任何 一种人性, 不 论是优点还是 缺点, 它 们都是事 实 , 在一般意义上它既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 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幸。例如, 就自由、 成功 而言, 我们一般都认为它们是良好的人性倾向 , 但罗素警告我们不要这样盲目乐观, 他说: / 至 于自由 , 它首先在本质上是消极的: 它斥责一切 对于自由的可以避免的干涉, 而没有给人一个
所以 ,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 我们不能凭空虚构 人性多么善良 , 也不能蔑视人性多么不好, 而是 实事求是地从现实人性的优缺点出发 , 并智慧 地引导它们创造人生的美好生活。 3 . 只要引导得当 , 我们可以把任何一种人 性事实引向美好的人生。罗素是一个人道主义 者, 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 尽管他认为人性既有 优点 , 也有缺点, 但总体而言 , 人仍然是万物之 灵, 人性所包含的任何一种事实都是人自身存 在的依据 , 只要它存在, 我们就要从这种事实出 发, 把它引向美好的人生 , 而不是执意弘扬哪些 或压制哪些人性因素。所以, 罗素就断言 : / 我 们相信本能应该受到引导而不是压制。 0

罗素道德教育

罗素道德教育

罗素道德教育
罗素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幸福是道德的最终旨归,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社会改造和培养健康的心理来增进人类的幸福。

在《罗素道德哲学》中,罗素认为人的道德非常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幸福上。

他从希腊古城邦出发,呼吁现代社会更需要个性、自由、内心的善以及对真理的追求。

他认为,爱和科学知识对于追求幸福都是必要的,但爱在某种意义上更为必要,因为爱能引导明智之士去寻求知识,以便为自己和所爱之人谋求幸福。

罗素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很看重个人的利益、自由和幸福,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快乐。

他认为,幸福的秘诀在于使自己的兴趣尽可能广泛,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做出友善的反应,而不是敌视。

罗素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他的观点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幸福追求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罗素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罗素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罗素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韩红柳 07级经济1班 2007404121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本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

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

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对真理的求索中,罗素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

但他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

从青年时代起,他一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

他的哲学观点多变,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

罗素的哲学思想涉及各个方面,关于美好人生,罗素认为爱和知识是必须的。

在某种程度上爱更为重要。

爱将激励我们去寻求知识,从而更清楚地知道如何使我们所爱的人获益。

但是如果没有知识,我们可能相信道听途说,好心做了坏事。

爱和知识是统一的,同时最完美的爱是欢喜和美好愿望不可分割的统一。

没有美好愿望的欢喜可能是残酷的和自私的;而没有欢喜的美好愿望又可能会是冷漠和高傲。

爱能使人的欲望变得协调,而非冲突。

关于欲望,罗素认为人的欲望有四大种:贪婪、竞争、虚荣、权力。

贪婪是一种巨大的动机,总希望有尽可能多的财富或财富的控制权。

如果说贪婪是渴求比原有的多得多,而竞争则是比别人的多得多。

如果竟争比贪婪更为强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那么这个世界将成为最不幸的地方。

虚荣是一种有巨大潜力的动机,它是人们内心深处一种最重要的欲望,它的表现形式多样。

权力欲近似于虚荣,但有所不同,满足虚荣心的是荣誉。

拥有权力的人可以管制仅有荣誉的人,而仅有荣誉的人却不能管制有权力的人。

在权力欲的驱使下,人更热衷于施加痛苦而不是使人快乐。

人生的追求罗素

人生的追求罗素

人生的追求罗素罗素的人生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被誉为数理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触及了众多领域,其中包括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类的追求。

本文将以罗素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人生的追求。

一、人生的意义罗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个体必须为自己创造出来的。

他反对宗教对于生命意义的解释,认为人们应该依靠理性和科学来寻找答案。

罗素提出一种积极的个人伦理观,即个人目标的实现能够产生合理价值。

他主张人们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利益和集体福祉。

他认为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

二、追求知识与真理罗素认为,人们的追求应该从追求知识和真理开始。

他坚信通过学习和思考,人们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他鼓励人们怀抱质疑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

罗素反对迷信和盲从,他鼓励人们理性思考,审慎判断。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追求知识与真理,是人生的一种持续的追求。

无论在学术研究、个人成长还是社会进步中,都需要我们坚持追求知识与真理,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

三、追求个人成就在人生的追求中,个人成就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个人成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和地位,也包括我们对人生的探索、对自己能力的完善以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罗素认为,个人成就的实现需要个人充分发展潜能,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并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强调,在追求个人成就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选择。

个人成就的追求不仅仅是个体的需要,也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个人的努力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四、追求幸福与满足罗素认为,人生的追求最终都指向幸福与满足。

他认为幸福不是外界的物质条件所能带来的,而是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和人际关系的良好。

在追求幸福与满足的过程中,罗素主张理性的思考和自我反省。

他认为,通过思考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找到真正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

不幸与幸福——罗素的幸福观伦理对现代人的启迪

不幸与幸福——罗素的幸福观伦理对现代人的启迪

不幸与幸福——罗素的幸福观伦理对现代人的启迪[摘要]罗素的幸福观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罗素在深入分析世间造成各种不幸的因素后,提出幸福的源泉所在。

他从个人伦理的角度出发,指出人们的不幸大多是由于错误的伦理、心理和生活习惯造成的,其中自我沉溺、忧郁、竞争等是主要因素。

而幸福源泉主要来自爱和知识,其中包括亲情、爱情、工作、情趣等等。

通过对罗素幸福观的心理和伦理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获得幸福的方法有节制、外向、注重统一性等。

[关键词]罗素;不幸;幸福;启迪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充满了对人类幸福的关切,他意识到人类生活中有使人幸福的力量及使人痛苦的力量,所以,他通过经验观察、对人性的深入反思和深刻的哲学分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幸福观。

罗素的幸福观主要涉及的是伦理学。

但是,他的幸福观绝不是仅仅理论化的元伦理,而更多的是规范伦理和实践伦理。

所以,他的幸福观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不仅西方人受到他的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人也可以从他的幸福观中受到启迪。

一、导致不幸福的因素罗素的伦理学涉及个人伦理和社会伦理,但罗素的幸福观主要涉及的是个人伦理。

罗素发现,现代人的不幸主要有两个根源:社会制度和个人心理。

对于如何改变社会以增进幸福,罗素主要通过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加以阐述,而不是在幸福观层面论述,所以,本文的重点不在此。

罗素的幸福观主要关注的是使人幸福与否的个人伦理。

另外,罗素所讨论的不幸的人群不是那些处于极度悲惨境遇的人,而是享有足够温饱的人。

他们的不幸不是由于经济问题,而大多是由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错误的生活习惯。

对于这几方面,罗素主要从心理方面加以分析。

(一)自我沉溺罗素认为,过度的自我沉溺是不幸福的罪魁祸首,其中又可分为:罪人,自恋狂和自大狂。

所谓“罪人”是指一个人总是陷入罪的意识中不能自拔,总是对自己感到不满。

对罗素含混性哲学观点的再审视

对罗素含混性哲学观点的再审视

对罗素含混性哲学观点的再审视罗素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思想,对哲学、数学、科学、政治等领域都有独具匠心的见解。

其哲学观点多样,但其中最为知名的或许是他所主张的“含混性”的哲学观点。

这一观点指出,世界本质上是含混、不确定和相对的,而不是确定、确定和绝对的。

本文旨在对罗素的含混性哲学观点进行再审视,探讨其思想内涵、理论背景以及在当今世界中的意义。

罗素的含混性哲学观点源于他对哲学定位的思考。

他认为,本质上人们探索哲学领域是为了解决世界的基础问题,即人类对于现实的理解和解释。

然而,这种基础问题往往是无法准确解答的,因为它们与我们的概念和语言紧密相关,而这些概念和语言往往又具有含混的和相对的属性。

例如,我们无法准确描述美感、喜欢、悲伤等情绪,因为这些概念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难以进行精确的定义和描述。

因此,罗素主张建立一种更加适合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哲学形态,其本质就是含混性哲学。

从哲学体系层面来看,罗素所主张的含混性哲学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二是人类认知活动具有局限性和条件性;三是哲学思考具有慎重和审慎的性质。

其次,罗素认为人类认知活动具有局限性和条件性。

他主张认知活动的本质是构建模型或者是打算,其目的是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然而,这个构建或打算的过程本身具有局限性和条件性。

罗素认为,认知的过程受到我们自身知识和经验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人类整个认知过程还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感官、情绪、文化等等。

这种局限性不仅限制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认知过程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最后,罗素认为哲学思考具有慎重和审慎的性质。

他认为哲学是一种双重问题的解决工作,即在问题解答成立的前提上,要对问题本身进行反思和质疑。

罗素认为,这种哲学思考不仅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需要有随时修正和完善的思维。

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伯特兰·罗素作为20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婚姻与道德》中,罗素提出了一系列反对基督教婚姻伦理思想的新概念,并作为时代的先锋,支持女性主义、婚姻自由。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第一章,罗素阐述了基督教时代到现代工业社会婚姻、家庭、性道德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在罗素看来,基督教的负面思想一直毒害着现代文明的人的思想,人们对婚姻持有的圣婚、不离婚思想是错误的,对爱情不能成为婚姻的动机也进行了批判,对于性被认为是可憎的、猥琐的思想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罗素支持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一旦涉及到子女的婚姻就应该慎重对待离婚这件事。

他在《婚姻与道德》这本书中分析了爱情、婚姻与幸福的关系。

他提出何为婚姻以及婚姻幸福的条件,爱情是婚姻的动力,在生儿育女的家庭离婚的可行性和困难性。

在前卫自由思想的激励下,罗素主张性解放和性自由,并赋予婚外恋等现象以理化。

第二章,罗素的婚恋思想指导着他一生的婚恋之路,四次婚姻,无数次的婚外情,使得罗素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浪漫,丰富。

在罗素去世之后,各界研究罗素的学者和专家通过对他曾经的妻子和情人们的回忆录,来更深的了解他的婚姻伦理思想。

当然,他的行为和思想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反对声和抗议声,亲朋好友的怨声载道,社会舆论的恶性攻击,其他学者的反对都对罗素的工作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但是罗素能抵抗住来自各方的压力,更没有减退对于生活高涨的热情。

同时利用他贵族家庭的特权与各方好友、学者的支持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婚姻道德思想。

第三章,虽然人们对罗素后来褒贬不一,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罗素的前卫思想确实先锋式的改革了传统贵族家庭人员在社会中的影响,他的很多思想比如支持裸替,节制生育等也成为当今时代人们追求的一种新时尚,新潮流。

他提出的性解放、婚姻革命以及试婚制、优生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很大的流行。

浅谈罗素关于道德准则的理解

浅谈罗素关于道德准则的理解

浅谈罗素关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学院:少年班学院学号:PB12000715 姓名:刘博摘要: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世纪智者”。

其一生作品多样且影响巨大,几乎涉猎各个领域,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本文浅谈罗素的道德哲学,来引发关于道德准则的思考。

关键字:道德准则美好人生欲望行为改良正文:提起罗素,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哲学家,事实上,罗素的哲学著作不过占其总著作的三分之一,但其对人类的道德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们认为称其为哲学家是最合适的。

罗素认为,其所处时代的道德是功利主义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则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迷信是道德准则的起源。

事实上,道德准则充斥于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它们打交道。

道德方面的品质是很广泛的,辛勤劳作,恪守本业……都是道德方面的品质。

社会中的人若能坚守部分,社会定会比现行的更美好。

谈到道德就不得不谈到人生,而美好的人生是由爱所唤起的,并为知识所引导。

爱是一个含有多种情感的字眼,我们的爱总是游移于纯粹的欢喜和纯粹的仁慈之间;知识百年感不是指道德的知识,而是指科学的知识以及特定事实的知识。

对于美好的人生而言,爱与知识都是必要的。

但在某种程度上,爱更为重要,因为爱可以引导明智之士寻求知识。

但若没有知识,爱也会显得乏力。

例如对于艾滋病来说,我们对患者施以爱,不歧视他们,给他们温暖,这是爱。

但是如果不能找到根治艾滋病的方法,我们的爱便会乏力,这也便是知识的重要性。

完美的爱以及科学的知识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比在一个缺少爱与知识的环境中有更多的愿望可以得到满足。

站在一个批判者的立场,罗素对其所处时代的道德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迷信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这让贫富之间差距增大,穷人更穷,地位更低,富人更富,地位更高。

最初的某种行为被认为是神不喜欢的,于是通过法律进行禁止,因为神的愤怒可以加于整个社会,而不是犯罪者本人,于是罪的概念产生了,也让法律的执行变得更有说服力。

高尚的生活罗素读后感

高尚的生活罗素读后感

高尚的生活罗素读后感
今天读了一本书。

主人公在书中阐述了这样的人生现实。

XX说不快乐的原因有两种。

一部分来于外在的社会环境,如各种社会竞争、工作压力、还有各种人际关系、生存压力等。

另一部分根源于内在的个人心理,主要是源于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和个人生活习惯。

通常而言,个人要改变社会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但可以改善个人心理因素。

具体说来,罗素认为影响人们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有:自我沉酒、竞争、厌烦情绪、嫉妒、犯罪感、受虐狂、舆论。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相信不需要详细解释,我们就明白。

而且,对于我们正处于某种工作岗位的人来说,是更加深有体会。

甚至,我们中间的绝大部分都被其中的几个甚至所有的原因所困扰,给自己的内心积聚了太多的不快乐。

那么应该怎么样让自己变的快乐起来呢?我针对这些原因,主要是困扰我的内心给我带来的几个原因,结合自己的个性和具体情况。

爱人爱己,心怀友善一个人不能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也不能自私地只乞求别人的付出。

一个能正确爱护自己,心中有爱同时又能大胆地付出自己爱的人,是健康的人。

他因为这样的付出与回报,内心充满了快乐。

能爱自己,不放弃生命中的分分秒秒。

因为能爱他人,便会与人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别人也能这样对待他。

罗素名句赏析:富含逻辑的理性哲理,冷静的人生思考,值得收藏

罗素名句赏析:富含逻辑的理性哲理,冷静的人生思考,值得收藏

罗素名句赏析:富含逻辑的理性哲理,冷静的人生思考,值得收藏罗素不仅是哲学家,而且还是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他的哲学观点也受到他的逻辑思维的影响,被称为“分析哲学”。

他的观点强调“人类行为的理性化”,这对理解他说的话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是一个理性思维的人。

罗素同时是一位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他与爱因斯坦一起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对无核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罗素还访问过中国,并且著有一本关于中国的著作《中国问题》。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有些时候,讲道理未必有用。

如果讲道理有用那么你只需要有理就行了,事实证明,你要有实力别人才能听你讲道理。

战争不一定要讲道理,但是能决定最后谁听谁讲道理。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嫉妒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感,由此而产生不快。

人们只会去横向比较跟自己处在同一水平的人,或者身边的人,同行等。

如果别人嫉妒你,那么你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要去在乎,装作不知道,等你比他们地位高时他们自然不会去嫉妒你了。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这句话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问题,因为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是人们的共识。

罗素能这么说并不奇怪,因为他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人,这句话的逻辑在于“获得乐趣”是有意义的。

你不必强调他说的浪费时间,他告诉你如果你想要去寻找乐趣,那就去吧,不要觉得因此浪费了时间,因为寻找乐趣跟努力工作都是有价值的。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

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这是一句运用反证法来说明问题的名言。

罗素输个逻辑学家,他通过反证来说明,对相反意见发怒一定是因为你自己对自己的观点没有足够的理由。

伦理学的人性基础

伦理学的人性基础

伦理学的人性基础伦理学是离不开人性问题的,人性理论是伦理学的前提和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性理论预制伦理学的理论建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伦理学;人性理论也范导伦理学返归价值科学和人学主题,使伦理学成为真正的伦理学。

第一,人性理论预制伦理学的理论建构,规定着伦理学的未来逻辑进程。

众所周知,伦理学是关于人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做的实践哲学,一种特殊的人学。

作为人学,它理所当然地要以人性理论为前提。

也就是说,伦理学探讨的是道德人性或道德生活中的人的本性。

在伦理学史上,自从古希腊时期普罗太戈拉作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断,最先写下人学开端篇,经苏格拉底从伦理学中凸显人的问题以来,许多伦理学家都非常钟情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并根据他们的结论建构起不同的伦理学。

但是,以往的伦理学家们尽管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其中也不乏真理性的颗粒,但从总体上看,他们关于人性的看法是不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把人放在社会生活实践和交往关系中去考察,而完成这一具有革命意义工作的是马克思、恩格斯。

他们把“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当作伦理学当然的出发点,认为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从而实现了伦理学史上空前的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看来,人的存在既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

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个个体的存在物。

人存在的个体性是由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机体所决定的,这种个体性使人与人相区别。

作为个体的存在物,人总是从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这一自明的前提出发,去从事活动。

另一方面,任何人又都是一个社会的存在物。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

”人就把这种存在的二重性内在地具于一身。

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了人性的二重性。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形成的自然基础,也是人的自然本性;“社会的存在”说明人的社会本性,因为这种人从事实际活动,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即物质条件的制约,并且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罗素:中华民族建立在一个更合乎人性、更文明的人生观基础之上

罗素:中华民族建立在一个更合乎人性、更文明的人生观基础之上

罗素:中华民族建立在一个更合乎人性、更文明的人生观基础之上罗素这位出生英国贵族家庭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在1920年,访问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此后写成《中国问题》一书,做为一个西方的学者和中国有着背道而驰的文化背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中华文华内在所具有的东西深深的吸引。

他说:“公元前6世纪的老子和孔子就已经具有了我们所认为的现代中国人的特性。

那些把一切都归因于经济的人们,很难用经济原因去解释古代中国人与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之间的不同点。

也许一国的特性主要取决于这一特性形成期间偶尔出现的重要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摩西、达摩和孔子。

罗素说到中国来,原是为了教学,但是在中国呆得时间越长,在向中国人教学方面就想得越少,而在向他们学习方面就想得越多。

可能是中西方化的不同让才让罗素有了这种体验吧。

西方人发展了科学,从科学那里获得了权力,同时还获得了一种自视为神的信息,面对不懂科学的种族,西方人仿佛是掌握了生死大权的仲裁人。

罗素说:“白种人来中国的动机有三个:打仗、赚钱、以及使中国人皈依我们的宗教”。

作为一个英国人能如此一针见血的指出自己民族的阴暗之处,罗素的人生格局确实很大。

西方世界的一切进步都是源于他们内心的不满足,所谓进步无非就是无休止的变动和从战斗中获取变动所需的一切。

而中国人是非常爱好和平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新丰折臂翁》,诗中讲了一个为了八十多岁的老人为了逃兵役而自断手臂的事。

罗素说找不出哪个国家的人爱好和平到写诗来赞美一个逃兵。

中国人的和平主义根植于他们善于沉思的态度,也根植于他们不愿改变一切的事实中。

罗素说中国人在生活上,追求合理,他们不崇拜强人,也不喜欢直白的热情。

虽然罗素说自己无法欣赏孔子的优点,孔子著作只着重礼仪的细微末节,他最关切的事情是教人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行事。

然而孔子和其他时代、其他种族的大师们加一比较就必须承认孔子的长处,即使这些长处是很消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 理 存 在 的 意 义 就 在 于 营 造 人 文 关 怀 的 氛
摆 脱 从 抽 象 思 辨 意 义 上 来 论 述 人 性 的窠 臼 , 他
围, 彰显 人 文 关 怀 的底 蕴 , 现 人 文 关 怀 的 精 体 神 , 而形成 良好 的人格 , 构和谐 的社 会 。这 从 建
就 决 定 了 伦 理 必 须 以 人 为 核 心 , 现 实 的 人 性 从 出发 寻找 它 的文 化 底 蕴 , 建 它 的 理 论 体 系 。 构 任 何 脱 离 现实 人性 的 伦 理要 么 是 空洞 的说 教 , 要 么 是 对 人 性 的 扭 曲 。 现 代 西 方 哲 学 大 师 和 文 化 巨 匠 罗 素 就 摈 弃 了 以往 人 们 对 伦 理 道 德 的 抽 象 思辨 , 伦理牢 牢建立 在 现实人 性 的基础 上 , 把
们 的一 个共 同特征 就是撇 开具 体 的现实生 活来 谈 人性 问题 。尽 管 罗 素受 孔 德 的 影 响 , 一 个 是
实 证 主 义 者 , 宣 称 : 我 们 永 远 都 无 法 证 明 在 他 “ 我 们 自 身 之 外 和 我 们 经 验 之 外 的 事 物 存
在 。 … ” 但 坚持 这一 实证 主义原 则 的确有 利 ”
[ 稿 日期 ]00—1 收 21 0—2 9 [ 者简介 ] 作 吕朝 龚( 9 5) 男 , 士 , 教 授 , 16 , 硕 副 主要 从 事 哲 学和 伦 理 学研 究 。

哈 尔 滨 学 院学 报
21 0 1年
“ ” 一 般 “ ” 是 代 表 “ 三 …‘ 四 ” 王 人 。 人 只 张 李 “
活具有 非 常重要 的启发 意 义 。

他 打 了一个 比喻 : 只小 鸡 自春 天 从 蛋壳 中孵 一 化 出来 起 , 日定 时受 主人 喂养 , 每 经过数 百天 的 重 复使 它产 生 定 时进 食 的必 然 信念 , 但在 一个
圣 诞 节 的 早 晨 , 出 乎 意 料 地 被 主 人 抓 住 脖 子 它
积极 的建设 的原 则 。 ∞ 川 H 除非 一个 人受 过 ” “ ‘ 教育 , 得获 取成 功 以后 如何 对付 它 , 懂 否则 , 成
功 的 获 得 必 然 会 使 他 成 为 厌 烦 的 牺 牲
五” 等等 的 “ 辑符 号 ” 已。所 以 , 逻 而 我们 所 谈
的 人 性 必 然 是 现 实 中 的 人 性 , 具 体 生 活 中 的 是
性 只要 引导 得 当 , 可 以把 任 何 一 种人 性 事 实 引 向 美好 的人 生。 他 要 求 人 们 对待 现 实人 性 的 基 本 态 度 就
是尊重 、 满足 和 宽容 。他 倡 导 的基 本 伦 理观 是 : 的一 切 伦 理 生 活 都 应 该 有人 性 参 数 ; 顺 应 自然 人 性 , 人 应
积 极 造 就 美好 的 人 生 : 既要 防 止 以 往 人 们 所 认 为 的 “ ” 东西 破 坏 人 们 的 幸 福 , 好 的 又要 寻 找 以往 人 们 认 为“ 不好 ” 东西 带 给 人 们 幸 福 的 可 能 。 的 [ 关键 词 】 素 ; 实人 性 ; 理 观 罗 现 伦 [ 图分 类号 ] 5 1 5 中 B 6 .4 [ 献标识码 】 文 A
活 的生 活 内容 , 着 温 馨 而 强劲 的人 本 主义 倾 有
没有逻 辑 上 的 错 误 。 … ” ’ 以 , 反 对 谈 ” 所 他
能够 纵 贯古 今 的抽象 人 性 和所 谓 的共 同人性 。
向 。这对 我们今 天 如 何看 待 人 性 、 弘扬 人 本 主 义精神 、 建和谐 社会 、 构 创造 文 明幸福 的人类 生
论 罗 素 现 实 人 性 基 础 上 的 伦 理 观
吕朝 龚
( 东学院 政 法 经管 系, 肃 庆阳 7 5 0 ) 陇 甘 400
【 摘 要 】 代 西 方 哲 学 大 师 和 文 化 巨 匠 罗素 把 伦 理 牢 牢 建 立 在 现 实人 性 的 基 础 上 , 为 现 实 的 人 现 认
于 他 比较 彻 底 地 回到 现 实 中 来 看 待 人 性 问 题 ,
他 说 : 世界 是 由 我 自己、 的 思 想 、 情 和感 “ 我 感
觉 组 成 的 , 余 一 切 都 属 玄 想 — — 这 种 假 设 并 其
使 他 的 伦 理透 射 出生 动 的人 的气 息 , 现 出鲜 表
人 性 。 正 是 从 这 一 结 论 出 发 , 素 对 人 性 问 题 罗 给 出 了 自己 的 回答 。 1 现 实 的 人 性 既 有 “ 点 ” 也 有 “ 点 ” . 优 , 缺 。
第 3 2卷
第 5期
哈 尔 滨 学 院学 报
J URNAL O O F HARB N UN VE I Y I I RS T
V0 . 2 N0 5 13 .
Ma 01 y2 1
2 1年 5月 01
[ 文章 编 号 ]0 4 - 8 6 2 1 )5 OO 一 O 10 - 55 (0 1 0 一 0 1 5
从 苏 格拉 底 的“ 识 你 自己” 文 艺 复 兴 认 到
时期 的“ 赋人 权 ” 再 到 近 现 代 诸学 派 的 “ 天 , 意
志 论 ” “ 命 之 流 论 ” “ 意 识 论 ” , 管 他 、生 、潜 等 尽
们 把哲 学 的 中心 都变成 了人 , 而 , 们还 没有 然 他
结论 : 我们 的 经 验 中只 有 个 别 人 , 有 一 般 在 没

对 现 实 人性 的 回答
宰掉后 , 为 节 日的美 餐 吃掉 了。这 个 比喻 的 作 意思 就是说 , 这个 世界上 , 在 根本 不存 在永恒不 变 的东西 , 自然 也不 存在 亘古 不 变 的必 然人性 。
因 此 , 谈 人 的 问 题 时 , 自然 就 会 得 出 这 样 的 在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