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子岩》教案

合集下载

《箱子岩》教案_1

《箱子岩》教案_1

《箱子岩》教案【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4、探讨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国西南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湘西,那里有著名的吊脚楼、河街码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一位20岁的小伙子离开这里,到北京闯天下,但对故乡魂牵梦萦,十几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这位小伙子就是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沈先生的足迹,走进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走进沈先生。

二、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箱子岩》教案设计

《箱子岩》教案设计

《箱子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对应章节为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中的《箱子岩》。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自然之美,以及在这种美中蕴含的哲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箱子岩的自然景观特色。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自然之美和哲思。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分析其特色。

a. 学生自主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b.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阅读理解题目,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绘方法,写一段关于身边自然景观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自然景观特色作者情感态度2. 阅读理解方法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描绘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课文中的描绘方法,写一篇关于你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短文。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自然景观是家乡的河流。

它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

夏日里,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让人陶醉。

河边的石头光滑如玉,小鱼在水中穿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课堂练习中,部分学生描绘手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箱子岩》,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解析,深入理解作者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以及从中引发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生字词,教师巡回指导。

3. 课文解析(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重点词语。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讲解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与拓展(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描绘手法观察大自然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描绘箱子岩的手法,结合实际,写一篇观察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箱子岩》,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与体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作品,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箱子岩》,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分析、主题探讨等内容。

具体章节:第四单元第15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写作方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阅读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强调字音、字形、字义。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箱子岩》2. 板书内容:①生字词②课文结构③写作方法④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2)概括课文大意。

(3)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结合实际写一篇短文。

2. 答案:(1)略(2)课文描述了箱子岩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2. 课文结构的分析3. 写作方法的探讨4. 作业设计一、生字词的学习1. 强调字音、字形、字义。

对于易错的字音、字形,教师需反复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2. 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通过对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游记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箱子岩,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十五章《箱子岩》的阅读与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的艺术特色分析,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箱子岩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

3. 讲解课文:(1)生字词解析: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

(3)艺术特色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箱子岩的认识。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试举一例说明其艺术特色。

2. 答案:(1)箱子岩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观,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2)例如,课文中的“石级曲折,古木参天,清泉石上流”一句,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展现了箱子岩的优美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否得到解决。

2. 拓展延伸:(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事迹,进一步理解他的作品。

(2)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比较其艺术风格。

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详细内容为第一至三章。

通过阅读理解与赏析,学生将深入理解作者沈从文的创作背景、文学特色以及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沈从文及其代表作《箱子岩》的相关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探讨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2. 教学重点:掌握沈从文的文学特色,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2. 讲解:详细讲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史。

3. 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为例,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进行课堂互动。

6. 赏析:对比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2. 作者:沈从文3. 章节内容:第一章至第三章4. 人物形象:X、X、X5. 现实与理想:冲突与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关键信息。

(2)探讨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阐述自己的观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深入理解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材的章节,特别是对《箱子岩》这样的文学作品,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写景状物》中的《箱子岩》。

课文详细描绘了箱子岩的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民间文化的传承。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组,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领悟并欣赏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所表现出的自然美和民间文化。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语言特色、描绘手法。

难点:理解并欣赏作者如何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美和民间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进而引入课文。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组,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讲解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例句,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民间传说,探讨其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引子、描绘、传说、结尾2. 描绘手法:比喻、拟人等3.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绘手法,写一段关于你所熟悉的一处自然景色的描绘。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

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湖边的柳树轻舞着绿丝绦,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这里的美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描绘手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以加深对自然美的感知。

b. 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了解并传承民间传说。

c. 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精品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精品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精品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高中语文教材语文版必修2中《箱子岩》一文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创作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生字词,理解文章基本内容;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思想,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 通过对文章创作手法分析,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主题思想挖掘,创作手法鉴赏。

重点: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2.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然后进行讲解;3. 文章内容分析:带领学生分段落阅读课文,分析每个段落要点,理解文章内容;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句子,共同探讨文章主题思想;5. 创作手法鉴赏: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如描写、对比、象征等,并进行例句讲解;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创作手法进行小练笔;7.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生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3. 主题思想:用简洁明语言概括;4. 创作手法:结合例句进行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箱子岩特点;(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作者创作手法理解;(3)运用所学创作手法,写一段描述性文字。

答案:(1)箱子岩特点:雄伟壮观、险峻奇特、历史沧桑;(2)作者创作手法:以小见大、对比鲜明、象征手法;(3)示例: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波光粼粼江面上,一只渔船摇曳着归航。

远处箱子岩,如同一座巍峨城堡,守护着这片古老土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创作灵感。

《箱子岩》学习教案

《箱子岩》学习教案

《箱子岩》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箱子岩》。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短语学习,句子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课后习题的解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以及句子结构。

2. 通过阅读,了解箱子岩的自然风貌、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句子结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

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课后习题的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课后习题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指导学生关注生词、短语,理解句子结构。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生词、短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习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箱子岩2. 生词、短语:悬崖、峭壁、气势磅礴、历史沧桑等。

3. 句子结构分析:主谓宾、定状补等。

4. 主题思想:自然景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爱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词、短语。

(2)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箱子岩的印象,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与箱子岩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箱子岩》。

文章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课文中对箱子岩的描绘。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解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如空间顺序、动态描写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让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自然景观,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描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某处自然景观”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例文略。

2. 作业要求:运用课堂所学写作技巧,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还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及目标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是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安排4.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箱子岩》的核心主题,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箱子岩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箱子岩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箱子岩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教案:箱子岩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篇文章《箱子岩》。

本文是沈从文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箱子岩》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重点:熟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对于自然风光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箱子岩》,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3. 文章分析:教师讲解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箱子岩的象征意义,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写一篇关于自然风光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箱子岩》2. 作者:沈从文3. 写作手法:象征、描绘、感悟4. 思想情感: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阅读《边城》中与自然风光相关的章节,写一篇读后感。

答案:读后感:《边城》中的自然风光描写深深地吸引了我。

作者沈从文通过对边远小城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书中,我看到了清澈的江水、翠绿的山峦、淳朴的民风,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

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箱子岩》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优质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优质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展开,详细内容包括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以及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提高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表达出的对自然、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3.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体会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词语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修辞手法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箱子岩》2. 主要内容:箱子岩的描绘、风土人情、作者所感3. 生字词、成语和典故:书写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箱子岩的认识,并结合课文分析,说明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 答案提示:从箱子岩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阐述作者对箱子岩的敬仰和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关于箱子岩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箱子岩》,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展开,详细内容涉及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民间传说的引入以及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2. 领悟作者通过描绘箱子岩,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组以及复杂句子结构;2.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意图,感悟历史变迁的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语音准确、语气恰当;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变迁的主题;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理解的例题,指导学生答题技巧;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促进学生互动交流;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箱子岩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生词、短语,历史变迁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词语:突兀、屹立、沧桑、传说;(2)根据课文内容,简述箱子岩的特点及民间传说;(3)谈谈你对课文主题“历史变迁”的理解。

2. 答案:(1)突兀:高耸的样子;屹立:高耸挺立;沧桑:历史变迁;传说:民间流传的故事;(2)箱子岩位于长江边,形状独特,民间传说丰富,寓意着历史变迁;(3)学生自由发挥,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变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但课堂时间有限,对部分难点内容未能深入讲解;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边城》等其他沈从文的著作,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关于《箱子岩》教案

关于《箱子岩》教案

关于《箱子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箱子岩》,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学会通过景物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与分析:(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关系。

(3)结合课文内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分析文中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

(2)讲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2. 主要内容:(1)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2)人与自然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中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 答案:(1)句子分析示例:略。

(2)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示例: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关系。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其他关于人与自然的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与分析。

3. 作业设计。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教案:《箱子岩》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第二课《箱子岩》。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这个美丽山岩的喜爱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呈现箱子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自己置身于这美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内容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箱子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生字词学习: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学习。

5. 观察与想象: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置身于箱子岩之中,感受作者描绘的美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黑板上板书课题《箱子岩》,旁边标注作者及课文出处,下方列出本课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箱子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如参观附近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箱子岩》教案到此结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情景引入”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情景引入”环节中,教师通过展示PPT,呈现箱子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自己置身于这美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于《箱子岩》教案

关于《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朗读、默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箱子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箱子岩的地理位置、特点等。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2.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

3.朗读、默读、背诵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生背诵课文,巩固记忆。

4.表达训练教师给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语言描述箱子岩的美景。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拓展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为家乡的绿色发展献计献策。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3.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1.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箱子岩》学习教案

《箱子岩》学习教案

《箱子岩》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箱子岩》。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探讨以及文章写作技巧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学会运用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与分析,写作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内容的理解,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章内容、生字词、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2. 主要内容:生字词文章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主题思想。

选取一篇文章,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 答案:文章主要内容:描绘箱子岩的自然景观,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文章主题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

创作文章:根据所学写作技巧,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亲身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箱子岩》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第二节《摩擦力》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着重探讨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的区别及其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及计算方法。

2. 学会运用摩擦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箱子岩模型、摩擦力演示仪、多媒体设备。

学具:计算器、直尺、圆规、纸张、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在运动中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引导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摩擦力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4.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应用2. 内容:(1)摩擦力概念(2)摩擦力分类(3)摩擦力计算方法(4)摩擦力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给定箱子岩的质量、摩擦系数和斜面角度,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应用题:设计一个实际场景,描述摩擦力在其中的作用。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F=mgμsinθ(2)应用题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2. 拓展延伸:(1)研究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讨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箱子岩》的文学背景及作者鲁迅的创作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及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箱子岩》的主题、分析重点语句。

2.教学难点:鲁迅的创作手法及文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材:《箱子岩》2.多媒体设备3.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箱子岩》的背景。

2.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听说过鲁迅吗?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词、难句。

三、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2.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

四、小组讨论a.《箱子岩》的主题是什么?b.文章中鲁迅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c.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五、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及鲁迅的创作意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对《箱子岩》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二、课文深入解析1.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感受鲁迅的文学魅力。

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让学生理解鲁迅的深刻寓意。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章中的场景,体验鲁迅笔下的箱子岩。

2.分享扮演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及情感。

四、课后作业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对《箱子岩》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文章的主题、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2.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课文阅读教师提问:“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句子让你们感到困惑?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教案:《箱子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箱子岩》。

本课主要介绍了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箱子岩的地质特点;第三部分讲述了箱子岩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

难点:理解箱子岩的地质形成原因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形式展示箱子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箱子岩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箱子岩所在的位置。

(2)讲解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基本地质概念。

(3)分析箱子岩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5.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题,要求学生绘制箱子岩地理位置示意图,并简述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箱子岩:地理位置:……地质特点:……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绘制箱子岩地理位置示意图,并标注在地图上。

2. 简述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答案:1. 箱子岩地理位置示意图。

2. 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及其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梁振桂/著[摘要]对湘西历史、现实与未来所拥有的乡土悲悯感,是沈从文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及对故土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乡土悲悯感《箱子岩》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的一篇,写于1934年作者第一次回乡探视母病归来之后。

作品生动地记叙了作者15年间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感受,它以湘西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发展为中心,融汇作品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状态的联系中,从一个侧面去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

作品的人、事、景、物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作者浓浓的乡土悲悯感来展开,它沟通湘西的古今,关注边民的现实人生。

叙述平淡朴实,色彩宁静冷峻,却汇集着巨大的情感潮流。

作者的悲悯之一来自于故乡人民素朴人性的消失。

沈从文在小说《长河》的“题记”中对《湘行散记》的写作缘由曾作过概括的说明:有感于故乡在近二十年来“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所以拟将“过去”和“当前”加以对照,目的是通过此“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扭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与描绘。

”作者在《箱子岩》中极力描绘和解剖的,正是“原有的素朴”在近代社会变动中的黑暗堕落。

为了更好地从一个广阔的时间空间里表现箱子岩历史的演变,作品采用对比手法,把箱子岩15年前后不同的变化加以比照。

对15年前的箱子岩概况,作品有一段描写当地居民端阳节龙舟竞渡:“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

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

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

……两岸皆有人看看船,大声呐喊助兴。

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这是一幅风俗画描写,文字朴实,自然晓畅。

它真实地描绘了15年前湘西古老朴实、热闹欢乐的娱乐场面,从中焕发着湘西人的旺盛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天性,是湘西古朴神秘的牧歌情调生活和湘西人民淳朴、诚实、和平、正直的品德的写照。

在作者看来,人类社会和大自然都应该是美的,“目睹山川美秀如此,…爱‟与…不忍‟会使人不敢堕落,不能堕落”,①能看到自然美,就可能诱发生存、奋斗的希望。

所以,作者在描摹自然人生时,着力表现的是“生的强大”,“美的永恒”,对赛龙船的气氛渲染,能勾起人们的遐思和向往,也能使人们在痛苦单调贫穷悲哀的命运中投射上一束热烈温暖的阳光,而透发出优美健康、自然和谐的韵律。

然而,15年后的箱子岩,那醉人的场面早已变成了:“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

……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

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里去了。

……到搁龙船处看了一下,旧船已不知坏了还是早被水冲去了,只见有四只新船搁在石梁上,船头还贴有鸡血同鸡毛,一望就明白是今年方下水的。

”凄凉境况尚且不说,就是人们也只是“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

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撸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

”这里,文字平淡,但透过平淡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作者的无限感慨,正如作者所说的:“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略了。

”②虽然,作者把“人与自然的契合”③视为美的一种生命形式,并醉心于这种美的创造和求得它的永存,故乡一直是他向往的精神家园,他怀恋故乡人民的真实淳朴,也深深体味到故乡人民为求生而作的一切努力。

然而,现代社会的变化却使湘西的“农村社会所保存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性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④精神家园的失落使得仅有的一线理想毁灭,不能不引起作者沉痛的感慨。

因此,全文弥漫着忧伤哀思的氛围,爱与恨交潜其中。

地方民族的悲剧命运固然激起沈从文的悲戚哀伤,但在他眼里,最令人悲痛的,恰恰是使湘西社会陷入目前“堕落”的因子。

它是作者交织在情感中的悲悯之二。

这因子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的表现一是满清政府采取的民族歧视、掠夺与同化,是湘西人民苦难的根源,作品对此作了真实沉痛的叙述。

“辛亥革命前夕,在这苗蛮杂处的一个边镇上,向土民最后一次大规模施行杀戮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北方清朝的宗室!”这是满朝统治者最后一次对苗民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自清朝开始,苗民一直被视为“蛮族”,长期以来内地派往这里的统治者为防苗民叛乱,采取的一直是歧视、征服、压迫、屠杀、同化的手段,湘西人民成了历代社会变动的牺牲品。

“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的种种限制支配。

”民族的耻辱与丧失人性的杀戮把湘西变成了“骸骨盈郊,青遍野,黄昏月冷,白日烟消”的惨象。

除历代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之外,“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而造成的“穷困和懒惰”⑤也是湘西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鸦片既是社会堕落的表现,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它的泛滥是作者多次谈及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是被沈从文作为国民党政治腐败的例证提出的。

因为鸦片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制定法律禁止,又可以杀头,又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

”这种“有出息的生意”必然产生一群政治上的投机者和“腐蚀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品中的跛脚什长就是一个实例。

他堕落为卖鸦片玩女人,寄生于社会腐朽机体,“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意”,靠贩卖鸦片在社会上“吃喝玩乐走好运”。

跛脚什长是现代文明改造的结晶,人性的素朴与正直在他身上荡然无存。

社会巨大压力的挤压,促成了农村社会精神上的溃烂,乡村灵魂的腐蚀和变异。

作者对此不免感慨万千,哀伤之情难以言表。

压迫、掠夺、同化和鸦片,仅仅是造成湘西苦难与堕落的外在社会根源,而标志着湘西地方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结晶的道德形态与生命活力的,乃是“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即带着几乎千年不易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与现代社会的演变脱节,是造成湘西在现代竞争中导致地方民族衰亡的根本原因。

沈从文在极力表现“人与自然的契合”,把龙舟竞渡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作为一种美的生命形式的象征,但现实并不使人乐观:“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负担,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

”千百年来,湘西下层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生,因精神蒙昧而安于现状的人生悲凉,都使沈从文“引起无言的哀戚”。

⑥虽然沈从文对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乡人民有着深情的爱,但他并不希望故乡人民在与“自然融合”中“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自生自灭,更不希望历史重新返回湘西的过去。

相反,他希望“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办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昼寒交替,看日月升降”,却能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即而“行将消灭旧的一切”。

他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保持那种千年不变的“常”,恰恰是一种巨大的危险。

因此,他希望湘西人民“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生活下去,将自己的生命活力,转移到社会“新的竞争”中去,“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

”但是,如何去改造、转移这种局面?于沈从文,“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

这也是他的忧患悲悯所在。

因为现实黑暗使他“一面想起这个眼前身边无剪裁的人生,一面想起另外一些人所抱的崇高理想,以及理想在事实中遭遇的限制,挫折,毁灭,不免痛苦起来。

”⑦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作者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痛苦:“我于是渐渐失去了原来与自然对面时应得的谧静。

”⑧于是,一方面,他认为“转觉隐遁之可羞,振作之必要。

”⑨而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历史是多么古怪的事情”,对许多的历史现象无法解释。

作品最后以跛脚什长治生硬性痈疽的事例作类比,认为改造历史只得像“旧式治疗”生硬性痈疽一样,用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

”沈从文把改造社会的期望寄托在社会的政治改良上,他不同意中国的进步非得采取法国大革命或历史上大流血的方式,认为人类的光明可以从另一方式得到,关键在于“治愚”或“开发头脑”,,采取“人性”疗法,“理性”教育人民,“用爱与合作代替夺权,来解释…政治‟二字的含义,真正的进步与幸福,在这种憧憬中,才会重新来到人间。

”10所谓“爱与合作”就是沈从文一直怀恋的已经失去的民族性的长处——素朴的人性美。

他希望通过“开明的贤人政治,正人君子政治,专家政治”11的社会理想把素朴的人性美召唤回来,他认为这种“人性”疗法是克服民族性弱点、救求国家民族危机的一幅良药。

有了它,就可以治疗像跛脚什长这样一些“溃烂”的“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只是一种天真浪漫不切实际的幻想。

人类的希望究竟在哪里?于沈从文,仍然是一种谜,一种思索,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全文应用对比手法重在突出箱子岩15年间人、事、景、物前后不同的变化,紧扣湘西社会人生的特点及作者对湘西社会人生独具敏感的准确把握,写出湘西的真实来,使读者能通过平实的文字和作者一道去认识、去思索湘西的历史、现实和将来,并从中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思想。

同时,作者浓重的乡土悲悯感与社会古今的历史感交相融汇,又使作品产生着强烈独特的审美情趣。

注释:①③⑨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散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②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④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⑤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⑥沈从文:《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⑦沈从文:《白魇》,《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⑧沈从文:《黑魇》,《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0沈从文:《定和是个音乐迷》,《大公报·文艺》,1964年8月20日。

11沈从文:《苗民问题》,《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作者简介]梁振桂,女,1965年生,广西民族学院预科部讲师。

南宁,邮编:53000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