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子岩》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箱子岩》的文学背景及作者鲁迅的创作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及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箱子岩》的主题、分析重点语句。

2.教学难点:鲁迅的创作手法及文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材:《箱子岩》2.多媒体设备3.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箱子岩》的背景。

2.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听说过鲁迅吗?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词、难句。

三、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2.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

四、小组讨论a.《箱子岩》的主题是什么?b.文章中鲁迅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c.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五、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及鲁迅的创作意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对《箱子岩》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二、课文深入解析1.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感受鲁迅的文学魅力。

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让学生理解鲁迅的深刻寓意。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章中的场景,体验鲁迅笔下的箱子岩。

2.分享扮演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及情感。

四、课后作业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你们对《箱子岩》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文章的主题、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2.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课文阅读教师提问:“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句子让你们感到困惑?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箱子岩》教案设计

《箱子岩》教案设计

《箱子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对应章节为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中的《箱子岩》。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自然之美,以及在这种美中蕴含的哲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箱子岩的自然景观特色。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自然之美和哲思。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分析其特色。

a. 学生自主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b.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阅读理解题目,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绘方法,写一段关于身边自然景观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自然景观特色作者情感态度2. 阅读理解方法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描绘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课文中的描绘方法,写一篇关于你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短文。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自然景观是家乡的河流。

它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

夏日里,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让人陶醉。

河边的石头光滑如玉,小鱼在水中穿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课堂练习中,部分学生描绘手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箱子岩》,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解析,深入理解作者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以及从中引发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生字词,教师巡回指导。

3. 课文解析(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重点词语。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讲解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与拓展(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描绘手法观察大自然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描绘箱子岩的手法,结合实际,写一篇观察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箱子岩》,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与体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作品,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箱子岩》学习教案

《箱子岩》学习教案

《箱子岩》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箱子岩》。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探讨以及文章写作技巧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学会运用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与分析,写作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内容的理解,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章内容、生字词、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2. 主要内容:生字词文章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主题思想。

选取一篇文章,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 答案:文章主要内容:描绘箱子岩的自然景观,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文章主题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

创作文章:根据所学写作技巧,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亲身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箱子岩》,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分析、主题探讨等内容。

具体章节:第四单元第15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写作方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阅读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强调字音、字形、字义。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箱子岩》2. 板书内容:①生字词②课文结构③写作方法④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2)概括课文大意。

(3)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结合实际写一篇短文。

2. 答案:(1)略(2)课文描述了箱子岩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2. 课文结构的分析3. 写作方法的探讨4. 作业设计一、生字词的学习1. 强调字音、字形、字义。

对于易错的字音、字形,教师需反复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2. 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关于《箱子岩》教案

关于《箱子岩》教案

关于《箱子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箱子岩》,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学会通过景物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与分析:(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关系。

(3)结合课文内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分析文中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

(2)讲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2. 主要内容:(1)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2)人与自然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中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 答案:(1)句子分析示例:略。

(2)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示例: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关系。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其他关于人与自然的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与分析。

3. 作业设计。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教案:《箱子岩》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第二课《箱子岩》。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这个美丽山岩的喜爱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呈现箱子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自己置身于这美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内容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箱子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生字词学习: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学习。

5. 观察与想象: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置身于箱子岩之中,感受作者描绘的美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黑板上板书课题《箱子岩》,旁边标注作者及课文出处,下方列出本课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箱子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如参观附近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箱子岩》教案到此结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情景引入”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情景引入”环节中,教师通过展示PPT,呈现箱子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自己置身于这美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

2024年箱子岩教案[课时讲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箱子岩》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第二节《摩擦力》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着重探讨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的区别及其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及计算方法。

2. 学会运用摩擦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箱子岩模型、摩擦力演示仪、多媒体设备。

学具:计算器、直尺、圆规、纸张、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在运动中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引导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摩擦力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4.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应用2. 内容:(1)摩擦力概念(2)摩擦力分类(3)摩擦力计算方法(4)摩擦力在箱子岩运动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给定箱子岩的质量、摩擦系数和斜面角度,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应用题:设计一个实际场景,描述摩擦力在其中的作用。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F=mgμsinθ(2)应用题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2. 拓展延伸:(1)研究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讨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关于《箱子岩》教案

关于《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朗读、默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箱子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箱子岩的地理位置、特点等。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2.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

3.朗读、默读、背诵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生背诵课文,巩固记忆。

4.表达训练教师给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语言描述箱子岩的美景。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拓展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为家乡的绿色发展献计献策。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3.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1.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通过对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游记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箱子岩,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十五章《箱子岩》的阅读与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的艺术特色分析,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箱子岩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

3. 讲解课文:(1)生字词解析: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

(3)艺术特色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箱子岩的认识。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试举一例说明其艺术特色。

2. 答案:(1)箱子岩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观,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2)例如,课文中的“石级曲折,古木参天,清泉石上流”一句,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展现了箱子岩的优美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否得到解决。

2. 拓展延伸:(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事迹,进一步理解他的作品。

(2)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比较其艺术风格。

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详细内容为第一至三章。

通过阅读理解与赏析,学生将深入理解作者沈从文的创作背景、文学特色以及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沈从文及其代表作《箱子岩》的相关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探讨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2. 教学重点:掌握沈从文的文学特色,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2. 讲解:详细讲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史。

3. 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为例,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进行课堂互动。

6. 赏析:对比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2. 作者:沈从文3. 章节内容:第一章至第三章4. 人物形象:X、X、X5. 现实与理想:冲突与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关键信息。

(2)探讨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阐述自己的观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深入理解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材的章节,特别是对《箱子岩》这样的文学作品,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写景状物》中的《箱子岩》。

课文详细描绘了箱子岩的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民间文化的传承。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组,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领悟并欣赏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所表现出的自然美和民间文化。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语言特色、描绘手法。

难点:理解并欣赏作者如何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美和民间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进而引入课文。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组,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讲解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例句,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民间传说,探讨其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引子、描绘、传说、结尾2. 描绘手法:比喻、拟人等3.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绘手法,写一段关于你所熟悉的一处自然景色的描绘。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

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湖边的柳树轻舞着绿丝绦,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这里的美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描绘手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以加深对自然美的感知。

b. 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了解并传承民间传说。

c. 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箱子岩》学习教案

《箱子岩》学习教案

《箱子岩》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箱子岩》。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短语学习,句子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课后习题的解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以及句子结构。

2. 通过阅读,了解箱子岩的自然风貌、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句子结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

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课后习题的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课后习题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指导学生关注生词、短语,理解句子结构。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生词、短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习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箱子岩2. 生词、短语:悬崖、峭壁、气势磅礴、历史沧桑等。

3. 句子结构分析:主谓宾、定状补等。

4. 主题思想:自然景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爱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词、短语。

(2)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箱子岩的印象,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与箱子岩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2024年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2024年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2024年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箱子岩》。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具体内容包括:箱子岩的地理位置、传说及自然景观;作者在箱子岩的探险经历;对箱子岩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箱子岩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在箱子岩的感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去欣赏和解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箱子岩的地理位置、传说及自然景观。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2)解读作者在箱子岩的感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去欣赏和解读课文。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分析其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自然景观,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地理位置传说自然景观2. 课文艺术特色景物描写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写方法,以“家乡的某处自然景观”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进行批改,给出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自然景观的诗歌、散文,进行欣赏。

(2)组织一次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4. 实践情景引入的运用。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教案:《箱子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箱子岩》。

本课主要介绍了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箱子岩的地质特点;第三部分讲述了箱子岩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

难点:理解箱子岩的地质形成原因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形式展示箱子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箱子岩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箱子岩所在的位置。

(2)讲解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基本地质概念。

(3)分析箱子岩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5.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题,要求学生绘制箱子岩地理位置示意图,并简述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箱子岩:地理位置:……地质特点:……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绘制箱子岩地理位置示意图,并标注在地图上。

2. 简述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答案:1. 箱子岩地理位置示意图。

2. 箱子岩的地质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箱子岩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及其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箱子岩》。

文章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课文中对箱子岩的描绘。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解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如空间顺序、动态描写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让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自然景观,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描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某处自然景观”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例文略。

2. 作业要求:运用课堂所学写作技巧,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还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及目标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是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安排4.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箱子岩》的核心主题,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箱子岩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箱子岩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箱子岩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教案:箱子岩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篇文章《箱子岩》。

本文是沈从文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箱子岩》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重点:熟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对于自然风光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箱子岩》,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3. 文章分析:教师讲解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箱子岩的象征意义,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写一篇关于自然风光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箱子岩》2. 作者:沈从文3. 写作手法:象征、描绘、感悟4. 思想情感: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阅读《边城》中与自然风光相关的章节,写一篇读后感。

答案:读后感:《边城》中的自然风光描写深深地吸引了我。

作者沈从文通过对边远小城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书中,我看到了清澈的江水、翠绿的山峦、淳朴的民风,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

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箱子岩》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优质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优质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展开,详细内容包括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以及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提高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表达出的对自然、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3.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体会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词语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修辞手法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箱子岩》2. 主要内容:箱子岩的描绘、风土人情、作者所感3. 生字词、成语和典故:书写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箱子岩的认识,并结合课文分析,说明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 答案提示:从箱子岩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阐述作者对箱子岩的敬仰和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关于箱子岩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箱子岩》,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展开,详细内容涉及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民间传说的引入以及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2. 领悟作者通过描绘箱子岩,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组以及复杂句子结构;2.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意图,感悟历史变迁的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语音准确、语气恰当;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变迁的主题;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理解的例题,指导学生答题技巧;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促进学生互动交流;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箱子岩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生词、短语,历史变迁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词语:突兀、屹立、沧桑、传说;(2)根据课文内容,简述箱子岩的特点及民间传说;(3)谈谈你对课文主题“历史变迁”的理解。

2. 答案:(1)突兀:高耸的样子;屹立:高耸挺立;沧桑:历史变迁;传说:民间流传的故事;(2)箱子岩位于长江边,形状独特,民间传说丰富,寓意着历史变迁;(3)学生自由发挥,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变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但课堂时间有限,对部分难点内容未能深入讲解;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边城》等其他沈从文的著作,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略论沈从文散文《箱子岩》的人事现象易惠霞(湖南商学院基础部,湖南长沙410205)摘要: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

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涵。

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

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箱子岩一《湘行散记》代表了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它以叙事、写人、记闻为主,描写了常德沿沅江水溯流而上延绵千里的水流及各支流的乡村景物、人事。

这些散文贯穿着与其小说一致的创作追求,即对各种生命形式的捕捉,并以小知识分子和湘西下层人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把握。

其作品为人们打开了一幅幅神秘空幽的山水画,也毫不遮掩地暴露出画面中的沧桑与黑暗。

《箱子岩》便是辰河流域的一道这样的风景。

《箱子岩》记叙了沈从文相隔15年前后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

沈从文运用写人叙事的方法,通过平凡的划龙舟竞赛,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历史和未来,从纵向与横向,点面结合地刻画出故土故人的生活形象,其中有为之悲哀的集体群象———湘西村民,有为之愤恨的“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跛脚什长,也提到了寄予幻想的英雄人物———贺龙。

也许提到哀其不幸,恨其不争,我们就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精神。

但我们也知道沈从文曾经否认其笔下的下层人民雄强与犷悍等品质与当时改造国民性思想之间的共通之处。

他说:“我是试用不同方法学习用笔,并不有什么一定的主张。

我因为底子差,自以为得踏踏实实的学习30年……。

”当然这是一种谦虚或者是一种拘谨的说法,文学创作不一定非有明确主张,但独特的感受是一定有的。

中国历来的作家一般同时是政治家,而沈从文一生远离政治,其结果导致作家终生精神上孤独落寞,甚而至于在其40多岁就被迫停止文学创作。

但作为一个无党派作家,他对于生命,对于民族的生存方式有其独立的思考,在他笔下有的是真善美,有的是对高昂着的生命力的呼唤。

作为一个民主主义者,他也许不知用什么方法可以改造他的同乡村民,使其将划龙舟的狂热转移到一份新的生活竞争中,但是对于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人生,他始终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失为一位可爱可敬的作家。

在这里笔者并非要讨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只是认为倘若沈从文政治上的朦胧性已为大家断言,那么笔者以为其道德的鲜明性是与之并存的。

作家的道德是基于他对人性的认识及由人性派生的义利取舍,因此对于种种让他产生奇异乡情的脸子,作家分别表示了悲哀、愤恨和期望。

在《箱子岩》中,作家并不是一味寻求15年前的那条辰河———那不过是刻舟求剑的梦幻而已,而是他从中已敏锐地觉察到家乡人民的麻木和堕性,并深切地呼唤重新来一股劲儿去改变现状,创造新的历史。

二乡土情结一直是作家内心无法抗拒的永恒诱惑,那片生他、育他的沃土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

作为“乡下人”,作家常常深深地回望这片悠悠故土,回望这故土上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的蓬勃旺盛和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泰然。

辰河是作家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辰河给了沈从文第二次生命。

作家记忆中的辰河永远美丽如画:百米高的石壁被夕阳烘炙为五彩屏障,夹江高矗,河中三只朱红色的龙船如箭般穿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船上的青年桨手和两岸的助兴者与锣鼓声和鞭炮声,熔成一团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火。

即便是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那一片紫雾笼罩的温柔暮色里,且闻有小孩的哭声,妇人们的叫唤声,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

这幅人物交织的热烈画面描绘得有声有色,透露出作家对故土不尽的眷恋和赞叹,赞叹这拥有悠久的先楚文化的沃土,赞叹这沃土上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赞叹这些生命惊人的忍受力。

多少年来湘西人民经历了种种不幸,遭受了无数苦难,但是这个永不堕落,永不衰老的民族忍辱负重,以超人的生命力把命运的一切肆虐方式化为正常生命的一种基本形态,从而在他们自己的天空里支撑起一片长青的绿荫。

在这片绿荫里,他们与古代遗迹同存,生活在一个不论时空不论贫富的独立天地。

他们不悲不喜,不抗争也不逃避,泰然面对随时降临的灾难,以不变应万变,安分地过着小日子,既无豪言壮语,也无铺张扬厉,如同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了一切的变与不变。

那份超常的从容,仿佛发乎天籁与生俱来,让人惊讶、让人感动。

究其源,这从容即是原始的生命热力,它来自于本土文化特有的传统,来自于长期受压迫的历史,来自于生存高于一切的人生信念。

因之对比城市人的“缺乏生命力”、“懒惰”、“拘谨”、“小气”,湘西乡民的勃勃野气、勤奋、豪爽和朴实就成为作家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净土。

对于阔别家乡多年的沈从文,这始终是他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家园所在。

但是对于这家园的回望不等于简单的怀旧思乡之愁绪,也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亲和。

作为一位从都市归来的探亲者,作家自觉地意识到未经教化的原始生命的非理性化,并已觉察到这种非理性导致了民族的堕落及衰败的必然性。

1934年的返乡之行扎扎实实毁坏了沈从文生命记忆中的精神家园,15年后的辰河已今非昔比:不是夕阳烘灸的五彩斑斓的峭壁,而是藤叶萎落瘦削斑驳的岩壁;不是来去如飞的彩船,而是搁在岸上贴有鸡血同鸡毛的渔船;不是那些鼓声中身缠红布的青年桨手,而是寒风里几个缩颈敛手的老渔婆。

这些触目惊心的严峻的现实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现代文明”的侵袭使得昔日世外桃园般的湘西世界正处在风雨飘摇、濒临崩溃之中,作家心目中的净土也将荡然无存。

这似是突如其来的变故,猛然搅动了作家平静的内心世界。

作家割不断的乡土情结和神圣的责任感迫使他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湘西人民深深地忧虑着。

这是一份怎样的无法释怀的担忧!一方面,家乡人民与生俱来的忍辱负重和发乎天籁的超常从容是那么使人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家乡人民原始的未经教化的麻木堕性是那么令人悲哀。

这些乡民像古代悬棺一样,不知今夕何夕,犹如其它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他们不以所受之辱为苦,不以所得之荣为幸,当然也就更不会意识到原始生命的无为会阻碍历史的发展前进,会导致整个民族的衰败灭亡,还有什么比这种麻木与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更令人伤感?对于这沉睡已久的古老故土,生于斯长于斯的沈从文惟有以悲愤悼之,以哀恨思之。

然而时代毕竟是积极前进的,它的伟大就在于能淘汰一切负面力量,千年不变的盲目保守和顺从终究要被历史遗弃。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作家所哀的就是这种亘古不变而导致的民族的落后与衰败,所痛的却是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古朴的人文精神的丧失。

“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20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做人时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长河>题记》),这正是“现代文明”伴随而至的人性堕落。

《箱子岩》中的跛脚什长自然是这种堕落的典型代表。

这位动荡局势的投机者,原本是打鱼人的儿子,因同共产党打仗蹶了一只脚,于是得了伤兵抚恤费回到家乡。

他打着伤兵的招牌,以什长的名义作起鸦片生意而发起国难财来。

作家运用各种描写手段和插叙勾勒出了一个满口粗言秽语、满身油气和铜臭的兵油子形象———跛脚什长。

如果说他贩卖的鸦片极大地摧毁了乡村居民的身体,那么他的铜臭与油气则严重腐蚀了乡村居民的灵魂。

然而对于年青的跛脚什长,作家的心态并不那么单一,换言之并非全盘否定,其中有鄙夷厌恶,也有惋惜遗憾,有痛心疾首,也有恨其不争。

笔者认为,沈从文1934年的返乡之行很大程度上丢掉了他的湘西牧歌和梦幻的美感,但是那份结集着快乐与忧患的浓浓乡愁始终弥漫在作家心头,在这里没有阶级性质,只有人性和义利取舍。

跛脚什长并不属上层阶级,他作为一个渔民的儿子,一个15年前在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蹦的儿童,仍然是湘西民族的一份子。

他与所有湘西人民一样生活在未经教化的原始土地上,同样承受着一切异己的力量,被拉去打仗而致残,也不管是打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同样是在命运的重压下丧失了人的生命的主体性,且同样有着令人惊讶的生命力,同样只为生存而生存。

但不同的是“这小子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吃喝玩乐发财走好运”,因此而受到他的同乡们恭维。

跛脚什长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是原始的混沌生命面临“文明”所体现的茫然失措。

他们一方面无法抛弃千年不易的保守性,另一方面又无奈于被历史遗弃的危险性,因而诞生了跛脚什长似的“现代文明”与原始文化的综合体,未变的是惰性麻木,已变的是惟利惟实。

其实,跛脚什长也不过是偶然得到一次发财走运的机会。

倘若他没有去打仗,在战争中两腿没有致残,那么这个年青汉子也许如其他乡民一样,只能羡慕他人的发财;倘若他在战争中阵亡,那么他也不过是如同某种生命物质一样只能自生自灭罢了。

作家这种人生无常的忧患,体现在跛脚什长身上时,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对他钟爱的那个湘西社会即将灭亡的理性的悲愤。

这悲愤源自于跛脚什长对“现代文明”的趋利主义,源自于农村朴素人情美的丧失,源自于民族精神的沦落,源自于作家精神家园的迷失。

但作家的目的始终是在这些混沌的人生形态中发掘其中蕴藏的精神宝藏,而非仅仅暴露社会变动的沧桑落后。

也许湘西土匪不乏梁山好汉,也许跛脚什长只是一个可以用药治好的痈疽,也许作家无法摆脱本土文化对自己骨肉的渗透,也许作为局外人我们真的无法懂得这个民族、无法懂得沈从文。

但是我们一定能看出作家淡泊如水中复杂的情感激流:是对跛脚什长兵油子习性的厌恶鄙夷,也是对他作为战争牺牲品的惋惜遗憾;是对他腐蚀乡民的痛心疾首,也是对他作为渔民后代的失望愤恨。

同时我们也一定能悟出作家思想的倾向性,即在本土文化的朴素人情美和所谓“现代文明”的趋利主义之间,作家仍作出了一如既往的选择。

三沈从文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朦胧的忧虑,作家的隐忧来自于作家对湘西社会演变和现实人生思辩的历史观照。

这就是沈从文谈及的“乡土悲悯感”,正是这种悲悯使得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寄寓了难以言传的忧虑感。

作家眼中的故乡辰河固然美丽如画,但作为湘西的辰河更多的是神秘、古典、空幽:那夕阳下的五彩屏障、朱红线条的龙船、头腰皆缠红布的青年桨手、紫雾笼罩的河面,尤其是那百米高石罅隙间无数巨大横梁上搁着的暗红色古代悬棺,给人一种幽然不尽的历史感———悲壮、凝重、苍凉———几千年来无数人和物都目睹了辰河流域的一切来来往往和生生死死。

如果说紫色意味着美丽的忧郁伤感,红色就是沉重的沧桑和悲壮的象征。

从这份忧郁沧桑中我们看到了跛脚什长和湘西乡民命运的必然性和悲剧性,毕竟作家的忧患和悲悯是植根于少数民族长期被压迫的命运。

我们理解了作家的隐忧的历史感,就不难理解作家对跛脚什长的恨其不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