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2

合集下载

《明朝的统治》课件 2022年部编版历史 (2)

《明朝的统治》课件 2022年部编版历史 (2)

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
2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
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4.明朝时的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 股文。人们称明朝科举为( D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文字狱 C.焚书坑儒 D.八股取士 5.明朝时期经济发展,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有( D )
1.以下帝王中,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
是( D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忽必烈 D.朱元璋
2.(2016·江苏南京模拟)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
参见明太祖,应去( A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3.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 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D )
知识点1 朱元璋强化皇权 【例1】(2016·江苏泰州)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 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分析能力。改制后与改制前相比最明显的变化 是缺少了丞相,而废除丞相是在明太祖时期。故答案是D。 答案:__D__
知识点2 八股取士 【例2】(2016·陕西模拟)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 都是为了( ) A.压制知识分子 B.推崇儒家经典 C.完善法律体系 D.加强思想控制 解析:秦朝“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都是加强思想统一的表 现,用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答案:__D__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 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 ,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新科进士”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就是明太祖;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5、思想上: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三、明朝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着名;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交往:郑和下西洋冲突:戚继光抗抗倭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2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泉州灵山圣墓内的郑和行香碑上,记载了郑和第五次航行前来此处行香的史实;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2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明朝的科技名着1、李时珍:药物学着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宋应星:科技巨着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徐光启:农业着作农政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二、明朝的着名建筑1、明长城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作用:明代的长成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看到的长成城主要是明长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比较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一万多华里,秦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建的意义: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2、北京城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1、明朝的小说A、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B、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C、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2、明代戏剧最着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明朝后期的腐败政治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2、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建立政权,国号大顺,以作号召;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1368年-1644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改国号为清;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败;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一、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清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2、1684年康熙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3、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②隋唐时,称台湾为流求,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③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④清朝时,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雍正帝时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常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4、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唐朝:与吐蕃是友好关系接受唐朝的册封;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②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宣政院管理西藏;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三.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1、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2、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之为回部;3、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4、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两通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②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③清朝: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方法:①抗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镇压分裂势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府;④确立册封制度:清朝确立了对历代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商业: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3、人口的增长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情况:康熙时人口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政治上: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无实权,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的表现;2、大兴文字狱兴盛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目的:为加强君主专制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补充: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3、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表现: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二、对上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表现:①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④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1、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认识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细节提示:“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而不是绝对禁止;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例子: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②唐朝时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③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流;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 ,又名石头记;前80回曹雪芹定稿创造,后40回由高鹗整理续写;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二、昆曲和京剧1、昆曲昆曲的代表作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清朝前发展到顶峰,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2、京剧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宰—相《明专实权录》卷五十九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改革地方官制
掌民政和财政
掌军务 掌司法
一家独大
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出机构;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 领之,中央分权于地方。
一分为三,权力分散
互相牵制,互不统属,直接由朝廷指 挥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地方:(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 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 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他们 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 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 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金诤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不许阐述个人见解,成为加强皇权,钳制思 想的有力武器,大多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浅析明代封藩制度》
改革地方官制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改革中央官制
中央:(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 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 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朱元璋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
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 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 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 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 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1)内容: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2)目的: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3)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4)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 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 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 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 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管理】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2 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权。

(2)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

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 科举考试的变化命题范围: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答题格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基础过关】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如图是胡军在某电视剧中的剧照,他在剧中演绎了一位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

他演绎的这位传奇人物是()A.李世民B.朱元璋C.赵匡胤D.忽必烈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上文中的我朝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3.为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下列最有价值的文物是()A.司母戊鼎B.甲骨文C.锦衣卫印D.大相国寺4.下图是某人画的一幅明朝书生张富贵进京赶考的漫画,漫画中的张富贵背的书籍应该有()A.《论语》B.《齐民要术》C.《四书集注》D.《唐诗三百首》5.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A.废除行中书省 B.设立锦衣卫C.提升六部职权 D.实行八股取士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6.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明朝的统治》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

《明朝的统治》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考试。

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

太过集中的专权,不仅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更让社会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过程;明太祖和明成祖先后采取的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阻滞科学文化的发展危害;并要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教学目标: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3.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4.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表现。

5.理解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思想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朝代更迭表。

关于明清两朝你会想到哪些人物?是从放牛娃、云游和尚、乞丐,一路飙歌逆袭成为皇帝的朱元璋,还是文武双全、迁都北京、开创天子守边、永乐盛世的皇帝朱棣,亦或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在内忧外患中苦苦支撑,最终吊死煤山的明末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

明朝究竟是怎样一个朝代,它是怎样建立的,推行过哪些政策,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农民起义教师出示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答案参考: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朱元璋
1344年17岁
1352年25岁 1356年29岁
章 1361年34岁 1364年37岁 1368年41岁
父母长兄死于疾疫。出家 为僧,游方乞讨 投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 占领集庆(今南京),受龙 凤大宋政权官爵,任江南行省平
被封为吴国公 自立为吴王 称帝,建立明朝
一、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像
时间: 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 (南京)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想一想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明朝疆域图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国家初建,
皇 帝
政局不稳,
怎 么
人心浮动,

我当如何巩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全面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理解八股取士 的消极影响。 3.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篇章
从乞丐走向皇帝
新课探究
一、明朝的 建立
1.分析元末农 民起义爆发的 原因。
元朝末年,政 治十分腐败, 各级官吏竭力 搜刮民财,导 致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
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 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 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可是他始终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朱元 璋感到事情蹊跷,调查后发现胡惟庸家 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 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胡 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 了三万馀人。
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
职能:监视臣民。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
二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建立;
2.理解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
3.掌握营造与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与描写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
2.探寻营造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1.闻香识女人,闻声知明朝;
2.引出明朝建立的政治背景。

2. 讲授(35分钟)
2.1 明朝的建立与历史背景
1.商周断代工程;
2.元朝的灭亡;
3.建立明朝。

2.2 明朝的治理
1.官制;
2.选贤任能;
3.区划制度。

2.3 明朝的政治制度
1.君主制;
2.科举制;
3.军队组织。

2.4 明朝的文化制度与营造
1.文化发展;
2.营造发展。

3. 活动(35分钟)
1.观看视频和图片;
2.讨论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
3.分组探究营造和文化的发展;
4.总结讨论。

4. 结束(5分钟)
1.评价活动;
2.布置课外任务。

四、课后反思
本堂课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建立,理解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掌握营造与文化的发展。

在活动中,让学生分组探究营造和文化的发展,讨论对于活动的展开起到了积极作用,让学生加深了对于明朝政治制度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明朝的统治》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明朝的统治》一、说教材《明朝的统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的内容。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增强是明朝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个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增强君权的措施。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实行综合分析、比照史实的水平、表演水平;能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实行纵向比照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增强专制统治。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增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增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达。

四、说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同时鉴于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尾声阶段所以本课的学习实行前后联系、比照、总结。

学生实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情境引入,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诗歌:“天为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半不敢长伸腿,深恐江山一脚穿。

”让同学们在优美的乐曲中诵读古诗,感悟诗中传达出的气魄,引出作者朱元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由小组长检查,并交流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自主体验,交流感悟本节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增强君权的措施首先,引导同学读课文第一段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经过,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

然后,通过讲述故事《火烧庆功楼》,让同学讨论朱元璋此举的目的是什么?他和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有和异同?他之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并读课文后小组探究。

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共同总结知识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把归纳好的要点写在黑板上,接着,带着学生对每一项措施实行分析、理解,指出每一项措施的作用。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共45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共45张PPT)

都司 (军政)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 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 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 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 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8
32 38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 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 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 圣门高第,可知道“三 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清)徐大椿
472(件)
19
4﹪
朝代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正式确立
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思维,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的“人才”成为皇帝
的顺从者,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 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年代 汉代 时期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明清 时期
世界主要 中国 科技发明 45(件)
45(件) 67(件)
占百 分比 62﹪
71 ﹪ 57 ﹪
制瓷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 畅销海内外 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 晋商、徽商等商帮
课堂小结
除行省,设三司,中央直属。 废丞相,撤中书,权分六部。 设厂卫,察官民,特务密布。 八股文,禁锢人,培养奴仆。 强君权,固统治,经济发展。
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材料二: 清初学者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 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第一篇内容标准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知道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课时】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学生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师引导:在众多农民起义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元璋。

生阅读课本66页相关史事。

2.明朝的建立学生归纳明朝建立的史实。

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生阅读课本67页《明朝疆域图(1433年)》,了解明朝疆域辽阔。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方面:全面改革官制【合作探究】出示材料“胡惟庸案”问题:丞相制度创于何时?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朱元璋改革行政机构的措施有哪些?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1.生阅读课本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堂笔记一、明朝的统治1.1、朱元璋在明朝初年的发展及特点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如中央化的行政改革、土地制度、科举制度、赋税制度等,促进了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

1.2、朱元璋的中央化政策朱元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丞相”“首辅”等地方权力机构,创设了吏、刑、工、兵、礼、户、外、太常、大理、司法等部门,实行“三司、六部”制度,并设立东厂、西厂等机构,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1.3、明朝土地制度明朝实行九等田制,规定先授田于乡绅、士子、豪绅、富商等,其余百姓再分田。

同时,朱元璋反对“均输”、“均入”和“万户侯”的制度,保护农民的利益。

1.4、科举制度明朝实行科举制度,禁止世袭官职和买官卖官,从而吸收了大量贫苦士子到官场上任职,使科举制度成为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为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5、税收制度明朝统治者采用一种称为均输法的税收制度,即“以民力所能负重而征税”的原则,不仅使百姓的负担减轻,而且增加了朝廷财政的支出。

二、明朝的文化与科技明朝时期,文化、科技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画家、科学家等。

2.1、明朝的文学艺术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家、诗人、散文家、剧作家、书画家等,如杨慎、张岱、汤显祖、文征明、唐寅、陈洪绶等等。

2.2、明朝的科技发展明朝时期,科技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新颖的发明和创造,如瓷器、海上丝路的开通、气象观测、大航海等。

三、明朝的经济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实行的诸多政策和措施的推行,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1 、明朝的农业经济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实行的土地制度中所规定的“九等田制”,使得百姓得到了应有的权益,从而增加了土地的耕种面积;又规定“均输法”的税收,使得农民的负担减轻,因此,农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3.2、明朝的手工业经济明朝时期,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兴起,瓷器的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纺织和造纸等工艺,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代十国、宋元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明朝复杂历史现象方面仍存在困难,如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2.难点: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的历史。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版图、明朝皇帝肖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宋元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突出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共2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共21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为了生存,他当过放牧娃、和尚、乞丐。元朝末 年,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顺势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 他的命运也在这一刻发生了改变。由于作战勇猛,足智多谋,他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 识,并逐渐进入郭子兴领导集体的核心。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红巾军的实际主帅。 他采纳徽州老儒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此举为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 众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文臣武将聚集在朱元璋周围,朱元璋的势力也不断壮大, 并逐步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安然朝中坐, —《稗史汇编》 却知天下事。
历史与现实:
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 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 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侵犯了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加强君权.维护中央集权; 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 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
拓展归纳
雏 形
隋文帝
正式形成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完善
僵化
分科考试
唐太宗 殿试、武举 明清 武则天 八股取士 唐玄宗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范围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 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 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 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 ,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 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八股取士对我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材料一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45(件) 中国 28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梳理与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梳理与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链接: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谁?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材料: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2、目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对比一下:明朝机构设置小故事大道理:洪武年间,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太祖笑道:“说得对,没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说明:特务机构都由皇帝直接指挥。

4、特点及影响:特点:(1)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2)大权独揽实现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6张PPT)

玉米
红薯(甘薯)
马铃薯(土豆)
向日葵
番茄(西红柿)
花生 辣椒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 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 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 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 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 商帮,如晋商、徽商。
明代青花扁壶
课堂小结
布政司 八股取士
知识分子
地方
废行中书省
按察司 都司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科举制的发展史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 为最重要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宋朝发展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68、69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同步练习》基础梳理 “科举考试的变化”,思考明朝科举制有什么发展?有什么影响?
皇 帝
群臣
厂卫特务机构
人民
中 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
明朝经济的发 展
农业、手工业、 商业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
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A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D
3、济南城区有一条街名叫按察司街,从历史角度推断这条 街获此名最早是在
1、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明朝严格规 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 答题标准:考生对题目的
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 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 随意发挥。
2、答题格式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 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 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 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 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 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 称为“八股文”。 (图为考场和看榜图)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介绍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改革、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灭亡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的了解相对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历史人物、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明朝的深入了解,还需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完成。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改革、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改革、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史实的识记。

2.教学难点: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改革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明朝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明朝的建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改革、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史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重点内容

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重点内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导致农民起义。

2.明朝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3.元朝灭亡: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明朝强化皇权
1.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中央:①废丞相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③明成祖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度基本形成。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4.八股取士:①表现:考“四书”“五经”,以《四书集注》为标准,写八股文。

②负面影响:扼杀了人们的
创造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

第14课知识结构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