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与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了解掌握的。
作为一名研究生,肩负着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重任,我们除了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融洽的结合起来,那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从而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使我们所擅长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主义的大舞台上发挥作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从16世纪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19世纪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虽然在20世纪前半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发展到多个国家。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得到深刻教训,在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还需做更深入的探索。
在今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本次会议的主题,因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正是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除了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外,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进一步了解:1、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数以私人占有形式直接的矛盾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姐姐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3、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并在夺取政权后,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构,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4、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体会一学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行将结束,我深感收获颇丰。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到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现状;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何指导社会主义政党建立政权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和平时期如何引领经济建设;从世界各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苏联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蒙受重大损失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些知识像是成分丰富的养料被我不断的融汇,贯通和汲取。
而在这其中,最让我为之受用的莫过于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远重大意义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这里我愿意将我对这一理论体系的所学所获做一总结和汇报。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书记的这个新概括、新论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要作出这个概括,这个理论体系有什么特点,这个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什么关系,这个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内在关系,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成了人民群众极为关注和迫切理解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予以科学解释和准确回答。
正如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新的概括,可以说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期待。
一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先后创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可以说,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命题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熟,到了我们对这个理论体系概括总结的时候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读书笔记.
今天,我阅读了冯国芳老师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经过学习,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趋于科学化和理性化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有助于为以后人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指明方向。
有助于为以后人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指明方向。
首先,社会主义一词,广义上被用于指一种追求社会平等的社会政治思想、理论、学说。
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许多各种各样以社会主义命名的社会政治思想、理论流派。
“社会主义”这个词从拉丁文socialis(即“社会的”、“共同的”、“善于交际的”等演变而来,原意指以大众的幸福为目标、以合作作为基础、同当时经济学家主张的个人主义制度对立的人类事务的集体管理制度。
后来,巴黎的一些革命团体使用“共产主义”一词为自己命名,希望消灭财产的不平等,实现财产公有制。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
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以后,资产阶级经常利用“社会主义”来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
不过,在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
从此以后,作为思潮的名称,“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
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
关于社会主义,有多种说法,比如市场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但是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定义都只侧重于社会主义的某一现象的描述。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应当具备三种属性: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所有阶段具备的东西。
科学社会主义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评价和学习体会通过本学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颇多。
我之前学习的政治理论课程,并没有像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那么系统化和专业化。
现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认真学习,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趋于科学化和理性化,个人认识事物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我自身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下内容是我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以及对这门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对课程相关认识和对任课老师的评价。
首先,是对课程的相关认识。
根据这门课的课名,我们可以发现这门课的学习包括两个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的应用与转化。
因此学好这门课,不仅是要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会勤于思考,还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门课不是一门单一的理论性学科,而是通过各个学科的交叉构建而成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这门学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一个立体的社会主义,并且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性质、本质、内容、要求、发展阶段等具体内容,也让我们意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理念已经融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我们通过对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使我们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并且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努力做到将理论知识转化到社会实践中去。
其次,是对任课老师的评价。
在课程开始时,老师首先结合相关史料实例和理论知识,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他讲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主题转换,并且结合实际给我们介绍了当前社会最新的发展动向,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我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在经历低谷和挫折之后终于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
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我们才能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我们才能在心理上自觉接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课程学习体会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课程学习体会“异化”这个词古已有之,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哲学上的意义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人们在异化的世界中,总是在陌生化周围的人和世界,就是把周围所有的人都对立起来,让人们在最不可思议的关系下发生冲突。
而马克思却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提出了“异化”理论,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理论和认识意义,使我们意识到这种异化的世界观是确实存在的。
马克思在《184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劳动,和我们平时所提的劳动的内涵有所区别,应该是指在机械化大生产情况下的、缺乏工人自主能动创作性的劳动。
“所以,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这句话说明真正的劳动,是出自内心的,有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内在的劳动。
那么外在劳动的异化是怎样的呢?马克思这样解释到“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的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是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强制。
”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工人的劳动并非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出自内心的劳动。
我们说真正劳动或是创造,是一种内体验的外化形式,当劳动这样一种外化的形式不再出自工人的内体验,那么“异化”就随之产生了,而这种异化的代价,正是工人的自我牺牲以及自我折磨。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世界。
这里的劳动是指人本质的、内在的、具有创造性的内涵概念的劳动。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要说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工人本质的呢?我想这正如宗教的异化对人的影响一样。
其实宗教本身带给人的从精神上的净化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从建立完善和谐的社会秩序角度来看,与其用国家机器使用暴力强硬的使人民服从统治,不如使人民从内心相信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和秩序带给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平静。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心得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心得经过这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趋于科学化和理性化,认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有助于为以后人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指明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世界上逐渐赢得了许可和认同,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增加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
面对新世纪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扬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挫折和挑战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谷。
科学社会主义遭遇了巨大的挫折,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形势的发展。
当今社会主义各国,面对挫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和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当今这样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正面临两大时代性、全球性的挑战:其一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这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努力发展实践,逐渐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这样才是对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挑战的最好回答。
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科学社会主义受到了质疑,为什么被科学社会主义断定为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能带头掀起以信息化为先导的、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而使资本主义更加发达?为什么奉行科学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等十几个国家都竞争不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发生巨变,并且倒退去发展资本主义?这些都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
另外一方面,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也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在资本主义世界,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为何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需要做出明确合理的回答。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2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在第一学期,我顺利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
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收获的。
在学习之前,我原以为这门课程会跟本科时那些政治基础课一样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不停的写,而学生只有在下面默默听,所以我一开始猜想自己学习这门课程会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
但是当我真正开始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后,才发现情况并不是像我所想的那样。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都非常的重视和台下学生的交流,这样极大的激发了我们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视频和图片的手段细致而生动的阐述了课程的要点,有的老师虽然课件不多但是整个授课过程就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和共同探讨下进行的,所以让我感觉非常的有吸引力,学习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通过这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我来说首先就是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
比较系统和正确的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后,我就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知道了社会主义学派的分类即大三家、中三家和小三家。
原来没有学习之前,我看待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时,就会感觉到是社会主义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失败,是资本主义的胜利,但是现在我了解到了,苏联和东欧原来所建设的那种制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斯大林模式或者叫做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失败不能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更不能看成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恰恰它的失败说明了不遵循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去建设国家注定不会成功。
这门课程的学习激发了我学习社会主义的热情,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借阅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这也是这门课程给我的帮助。
我详细阅读了两本外国著作一本是《马克思的复仇》,另一本是《来自上层的革命》,阅读再加上课堂的学习,让我对一直希望深入学习的苏东巨变有了一定的认识。
最后我想对这门课程提一些自己还不太成熟的想法供老师们参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评价和学习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评价和学习体会通过本学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颇多。
我之前学习的政治理论课程,并没有像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那么系统化和专业化。
现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认真学习,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趋于科学化和理性化,个人认识事物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我自身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下内容是我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以及对这门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对课程相关认识和对任课老师的评价。
首先,是对课程的相关认识。
根据这门课的课名,我们可以发现这门课的学习包括两个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的应用与转化。
因此学好这门课,不仅是要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会勤于思考,还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门课不是一门单一的理论性学科,而是通过各个学科的交叉构建而成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这门学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一个立体的社会主义,并且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性质、本质、内容、要求、发展阶段等具体内容,也让我们意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理念已经融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我们通过对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使我们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并且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努力做到将理论知识转化到社会实践中去。
其次,是对任课老师的评价。
在课程开始时,孙老师首先结合相关史料实例和理论知识,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他讲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主题转换,并且结合实际给我们介绍了当前社会最新的发展动向,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随后,每次课都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为我们带来一场场生动的讲座,其中包括王建明老师以《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题的讲座、丁宪浩老师以《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科学进步》为题的讲座、杨健老师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题的讲座、沈耀良老师以《生态文明与生态足迹》为题的讲座、丁海平老师以《防震减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的讲座、袁中金老师以《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研究》为题的讲座等等。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经过一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了解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当然学习的最深入的还是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使我对正确的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醒、全面、系统的认识,增强了社会主义的信念。
下面我想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谈谈我的感想,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社会主义由理论上升到实践的现实案例,苏联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首战告捷,给想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其他国家带来了希望,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苏联成立后,苏联人民在苏共的领导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共产主义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就是给苏联前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成绩的政治经济体制却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从而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并在一系列偶然的历史事件配合下,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
苏联的解体曾经一度给中国和其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沉重的打击,连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不禁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是否能在将来取代资本主义。
当然,事物总有两面性,苏联的解体给社会主义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教训和启示,使他国建设社会主义时可以少走不少的弯路。
苏联倒下了,但中国痛定思痛之后,毅然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苏联的失败使中国意识到社会主义并不是只有单一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的国情相联系才能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只有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以民为本的思想就成为重中之重,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才能打牢社会的根基,使之更好地为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服务。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5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5篇)第一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陈沉会计专业MG1000400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也深刻体会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挫折,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二十苏联高度集权的失败,在全球化浪潮下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新探索,使得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得到不断的加深。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因为,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更加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理论科学,了解了怎么样巩固发展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政权建设为中心,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从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怎样的世界环境,科学社会主义经过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发展当中的挫折和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伟大的飞跃,它告诉了人们社会主义可以在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起来,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其合理性,促使了前期的发展,但是在和平时期表现出了它的不足,扭曲和修正了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有的部分甚至是严重的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如果不进行具体的体制改造,长久下去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我国在吸收苏联的经验教训的时候,一边吸收好的部分,一边对不好的部分进行改造,完成了1956年的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础。
三、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十分重视理论的建设和完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不断地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等一系列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些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这学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实践,我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这次的课程中还有实践环节,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增长了我们的理论水平更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但社会主义是一门要一辈子学习的科学,现在仅对这学期的学习所获做个总结。
第一节中杨老师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用开展革命斗争的途径推翻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4、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结合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条件。
5、无产阶级专政是必由之路。
6、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必然途径。
7、进行共产主义制度是最终目的。
通过这次课的学习,让我对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充满信心。
第二节中杨老师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主题转换。
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运用实践,其发展主题是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
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直到现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广泛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由革命实践为主转为建设实践,改革实践迅速发展阶段,发展主题逐渐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冲突和对抗中发展自身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其三个主题转换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
通过这次课的学习使我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节由孙红军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主要包括四个问题:1、几个相关概念。
包括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权利,什么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标志、改革与政治改革政治体制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进行了讲述,尤其是文化方面,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的学习及课下的阅读,我对文化软实力这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了解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
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文化软实力现状即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
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团结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孕育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把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
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国今天的文化事业才会取得好的发展前景,它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心得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理论体系。
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意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备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存在着阶级斗争,要不断增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坚决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专政手段,对资产阶级进行镇压,保卫社会主义的成果。
这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种权力的过渡形式,保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必须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的形态,是实现全人类自由、平等、幸福的社会制度。
这告诉我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永不停歇地奋斗。
总之,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让我对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意义,告诉我们要不断坚持阶级斗争,加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的成果;要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我会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会张金山 103122339 控制工程这学期开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我有机会好好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现在这个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我有很多感触,下面就是我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其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前提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是永恒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却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却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他们的合理内核,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作用。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这一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人类社会主义规律提供了宝贵资料。
其中包括规律的思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并取代旧事物。
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提出积极的舆论和天才的预测,其中包括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满足人类需要)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或手段(建立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未来社会的劳动和分配问题;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管理问题;消灭三大差别。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些理论为前提而产生的。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15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大一上学期末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经验分享
大一上学期末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经验分享回顾大一上学期的学习生活,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在这段时间里,我积极参与了各种实践活动,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
首先,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是我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中的一大收获。
在学期初,学校组织了一次为贫困地区孩子捐赠物资的志愿活动。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担任了志愿者的角色。
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我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笑容灿烂的面孔,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这次志愿活动不仅让我学会了关爱他人,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文关怀。
其次,参加实践锻炼是我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中的另一大收获。
在学期中,学校组织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报名参加并于寒假期间前往西部地区的乡村进行支教工作。
在那里,我和当地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亲身感受到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
通过支教活动,我明白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在于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行动,一种责任和担当。
最后,参与学生组织是我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中的另一大得益。
在大一上学期,我主动加入了学校的社会实践协会,并在每周的例会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活动方案。
通过参与学生组织,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在组织的培训和活动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更明白了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态度。
总之,通过大一上学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经验,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参加实践锻炼以及参与学生组织,我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也提升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发扬社会主义实践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感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感想一、主要内容概括和研究分析1.内容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内容脉络十分清晰,全书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我们的党——最终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发展下去”为逻辑主线,读罢全书,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和学习,使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文就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几个问题点,如“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所带来的影响”这三个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谈谈我对它们的一些看法与认识。
2.研究分析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首先,得先解释下“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
它广义上是用于指一种追求社会平等的社会政治思想、理论以及学说。
即消灭一切关于资产阶级实现社会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
而现实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诞生,其实说起来经历了一个漫长阶段的。
资料记载早在西方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就已经广为流传了开来。
直至我国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以后,马克思就在1842年10月15日所写的汇报《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一文中,引用恩格斯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才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了它新的科学含义。
把社会主义作为我国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从此以后,“社会主义”一词作为革命风潮的新名称,开始广泛被运用;在我看来,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的国家,在其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中,必须具备一样东西,这就是在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逐渐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政治上,必需要由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来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思想上,拥护马克思和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
上述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从根本上解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社会主义产生时是以学术思想的抽象形式出现的,如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最后再建立相关的社会主义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心得与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与体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么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了,如果说刚开始学习这么课程还有不重视的心理的话,在学习完之后则是彻底认识到了学习这么课的意义。
本科的时候,我们便已修过从思想道德到法律,从“马列主义”到“毛邓三”,未有深刻体会的我们,常常统称其为政治课。
现在想来,有机会学习革命先辈的思想认识远比多读一本专业书籍重要的多,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些思想内涵,才可称的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吧。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上,老师为我们请来本校著名的导师为我们开设各种课题,与时俱进,让我们可以在听取各位名师讲解的同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课程设计从各个视角,请了各院系的导师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话题分别进行讲解,其中包括王建明教授的《发展理论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万正晓教授的《‘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丁宪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李新教授的《节能减排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丁海平教授的《防灾减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与我们专业息息相关的《生态城市规划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上课之初,我曾经纳闷为何如此多的学科都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关了呢?或者说,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耍大旗的玩意儿,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然而在听完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的讲座后,我终于明白,无论是我们城市规划学,还是土木工程学,又或环境科学、市政科学,其实都是社会学的小分支,社会是包含万象的学科,只有和谐的发展社会,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才有望进展,人类的生产生活质量才能提升,人类文明才得以源远流长。
在老师向我们介绍完绪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主题转换后,由孙红军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新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使我印象尤为深刻。
在老师放映的课件上,首先给我们看了两本书,《历史的终结》和《specters of Marx》。
这两本书所要表达的内涵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和在场性真的受到了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找到自己当代出场路径?针对这个问题,孙老师首先讲解的是所谓的新全球化时代,以及新旧全球化时代的差异:1.产业经济基础差异,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只是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整个全球化的存在基础发生变革。
(完整word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与实践》课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与实践》课学习心得体会本学期,我学习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课程,值此期末之际,对本学期的课程学习情况作一简单总结。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一灌输方式的授课形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若干主题,例如:中国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
再将全班分成八小组,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汇报。
这样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
首先让我体会最为深刻的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学习,使我体验了中国伟大的经济改革,从建国前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
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是国际市场中的各国企业争相抢夺的主要市场,中国的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自然我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弊病,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一步开放,但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结合当时国内国外具体形势来看待其中的问题,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磕绊也应得到理解,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走完全程。
虽然表面上看我国的经济情况似乎一片大好,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高度的关注,更要针对具体问题仔细研究提出有利改善的建设性方案,建设性应大于批评性,与其对政府工作、社会行为的种种缺陷指指点点发泄不满,不如集中智慧与能量多做实事,为问题的解决多找突破的途径。
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但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崛起中的通病,或者说是一些较普遍性的经济特征,比如地方经济保护主义、半开放型生产方式、无节制的浪费资源、出口产品多是低端产品、出口结构偏低偏轻、产品的自主研发与自主创新偏少,虽然我国在与其它国家的出口贸易中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但我们难以说我国在国际贸易总额占据优势,更不能说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足够强劲,这些巨大的贸易顺差一是由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一分一分积累而来,二是其中主要份额不是由我国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体会和建议经过一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了解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当然学习的最深入的还是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使我对正确的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醒、全面、系统的认识,增强了社会主义的信念。
下面我想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谈谈我的感想,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社会主义由理论上升到实践的现实案例,苏联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首战告捷,给想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其他国家带来了希望,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苏联成立后,苏联人民在苏共的领导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共产主义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就是给苏联前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成绩的政治经济体制却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从而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并在一系列偶然的历史事件配合下,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
苏联的解体曾经一度给中国和其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沉重的打击,连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不禁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是否能在将来取代资本主义。
当然,事物总有两面性,苏联的解体给社会主义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教训和启示,使他国建设社会主义时可以少走不少的弯路。
苏联倒下了,但中国痛定思痛之后,毅然扛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苏联的失败使中国意识到社会主义并不是只有单一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的国情相联系才能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只有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以民为本的思想就成为重中之重,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才能打牢社会的根基,使之更好地为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服务。
而以民为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最好融合,中国自古就有得民心者的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苏联就是因为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才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抛弃,以至于在苏联解体时竟然没有受到很大的阻力,就从共产主义和平过渡到了资本主义,这恐怕是西方的敌对势力做梦都不敢想象的。
总之,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更加感觉到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负担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千斤重担。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体会通过短短四次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也深刻体会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虽然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巨大挫折,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在全球化浪潮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新探索,以及在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得到记忆不得加深。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因为,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
它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理论科学。
他主要包括在资本主义世界怎样以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掌握政权为中心,全面开展改变资本主义的斗争,从个方面积累社会主义因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怎样以巩固并发展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政权为支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社会从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中,怎样以工人阶级政权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为支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并指导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泽洋处理好社会主义世界内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世界同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关系等。
科学社会主义经过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是在19世纪40—90年代,社会主义有空想变成科学。
第二次飞跃就是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其代表事件是社会主义俄国(苏联)的建立。
第三次飞跃正在实现的过程之中。
半个多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社会主义者逐步认识到了模式的偏颇和弊端,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尽管大多数国家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越南等国的改革却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通过《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苏联的建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它使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起来。
列宁根据俄国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俄国从前是一个军事封建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和小生产,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彻底消灭封建主义遗毒;不能急于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更不能急于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
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和面临国内、国外的巨大压力,苏联共产党难以从容不破独立探索其发展道路,后来由于斯大林思想的片面性,把苏联在特殊时期的一些做法一般化、绝对化,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模式当成标准模式,再加上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把苏联模式强加于战后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国家。
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其合理性,它促使了在前期的发展。
但是在和平时期,就会表现出他的缺陷和不足。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有其严重的弊端的,渗透了俄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军事封建主义因素。
是被扭曲和修正了的马克思主义,其一些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严重背离的。
如果不进行具体体制的改造,进行重大而全面的改革,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法持续长久地体现出来。
长久下去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会被人民抛弃的。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和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扰和破坏,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不够科学,没有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2 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和失败,是高度集中和高度专权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
因为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和失败的同时,社会主义中国以及越南等国通过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建设腿上了新的高潮。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以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病加上各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深刻,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活力不断缺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陷入低谷。
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在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都处在低潮的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十分重视理论的建设和完善。
中国有着来自长期革命实践的理论指导。
中国革命和建设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实事求是,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总结成功的经验,纠正错误不断进行理论建设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度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产物。
他们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也作出了决定,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这些问题和情况,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同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树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关键是能否发展生产力,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只有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才会拥护党的领导。
在新时期,强调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保持了党的生机与活力,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浓于水的关系。
第三、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吸收世界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容并蓄,大幅度的集合古今中外成功的经验和理论来发展自己,从而实现了中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中国成功发展,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还可以这样发展的。
同时,中国坚持稳步的改革路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保证。
在党的领导下,淌着石头过河,最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应对的策略,保证了我们的经济改革没有出现大的波折。
现在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中国模式”,“东方巨龙”“G2”等词汇,这些表明了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世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可。
中国的成功建设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变革指引了一条光辉道路。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人都在学习和反思中国社会主义成功和存在的原因,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分裂的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利益来说没有半点好处。
中国的毛泽东思想,日本人在学习,美国人在学习,拉丁美洲国家在学习,世界在学习。
以上是我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一些认识和收获。
同时我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我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的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其次、我感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课时安排的太少,还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和经验没能充分的得到讲解。
第三、希望老师能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影视资料更生动地对一些史实就行展示。
总之、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我更加感觉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中国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千斤重担。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