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5课 模拟考试(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1.(2017届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下学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
但人不易知,各人有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
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
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
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
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
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
自己才能参加进此队伍,随着向前。
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
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
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糸,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
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
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锋头。
那实在要不得!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之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
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
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
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
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
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
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
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o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
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
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
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
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
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
2018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
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
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
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2021年整理)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株斜柳温海宇①一株斜柳生在护村河旁,树干像船一样弯躺在水面上,它什么时候长在这里?又经历了怎样的际遇长成这般模样?实在是无从考究了。
袁村人不管这些,只是姑娘媳妇们喜欢蹲在其干上洗衣洗菜。
护村河的水是活水,常年流向下游的马家潭,马家潭是淮河的一个小支流.袁村只有八九户人家,村后是一大片茂密的竹园。
袁村杂树丛生,郁郁葱葱,从外观上看袁村乌黑一片,像上苍遗留在田野上一团水墨,透着古韵沧桑。
②斜柳的躯干有一抱粗,乌乌的树皮展示着它年岁的久远.春天来了,斜柳的枝条远远地泛着一抹浅黄,似有薄薄的寒烟笼罩着,春天的太阳格外的红,照在袁村就有了一种空灵明丽的色调。
紫气东来,斜柳的枝条在春意的督促下由浅黄变为嫩绿,都水灵灵地下垂着,似乎触及到刚刚寒冰融化的春水。
经过一个枯寂而漫长的寒冬,斜柳像刚睡醒的样子,焕发出恒久的活力,是最先长出绿叶的树木。
鸟儿们对这一抹久违的新绿也由衷的青睐,三三两两,穿梭其中,唧唧咋咋,呼朋引伴,为柳增色.《闲情偶记》说:“此树为纳弹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可见柳树这种诗意的特质果真名不虚传.③柳树是没有实际功用的,其弯弯曲曲的造型难成大用,质地亦欠佳,只怕连木匠也难以垂青它。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探究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快递业一年用胶带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缠满了胶带的纸箱,异味熏鼻的黑色塑料袋……快递包裹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风险。
国家邮政局20日发布《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按照平均每单快件使用1米长胶带计算,2015年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为169.85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我国快递包装年耗用量惊人。
据报告统计,2015年,我国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约207亿枚、编织袋约31亿条、塑料袋约82.68亿个、封套约31.05亿个、包装箱约99.22亿个、胶带约169.85亿米、内部缓冲物约29.77亿个。
国家邮政局预测,2016年我国将产生300亿个快递包裹,到2018年将达500亿个包裹。
快递行业每年使用大量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胶带,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2000万到3000万吨。
300亿个快递包裹最后落在了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负担。
针对所有可回收的包装品,耗材本身有没有标准化规范?“快递包装的相关标准明年有望出台。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标准处处长徐华荣回应说,快递包装标准的制定已经启动,将遵循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化利用三大目标。
考虑到快递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有毒有害的包装将推出强制性要求。
对于可降解等高标准的要求,将综合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调研报告指出,一个真正可降解的环保快递包装,成本大概上涨0.5元。
关键是谁来为绿色买单?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童文红坦言,今天中国的快递袋都不是完全可降解的,真正完全可降解的袋子因为成本高,产业发展不起来。
目前我国快递包装回收率小于20%。
这是因为包装使用的透明胶带不仅本身不可降解,客观上造成纸箱与塑料难以分离,提高了回收成本。
“快递服务的终点在民生,痛点在末端,切入点就在绿色。
”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局长江明发说,绿色不仅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包装,还体现在快递行业的绿色通行。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五)-含解析
综合模拟备用套题(五)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当代社会中,隐士固然已经消失,但是隐逸的精神,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之后,却换了另一种面孔,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
比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中间的犬儒主义倾向就颇有古代隐士的诸多影子。
②“犬儒主义”是从欧洲哲学中翻译过来的一个概念。
“犬儒”是音译,并不是说“像狗一样的儒士”,或者“狗一样生活的知识分子”,而是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是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与诚信都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③在很多古老的宗教中,都有自律、苦行的因素,而苏格拉底曾经把幸福解释成灵魂的幸福。
把个人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努力做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自主的人,这是犬儒主义者的人生理想。
请看,与隐士的“安贫乐道”精神何其相似。
不但如此,犬儒主义还对现有的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持挑战、蔑视与嘲笑的态度。
④在中国,批判道德价值与社会规范有着很悠久的传统。
《老子》也许是我们迄今能够见到的、讨论过这个问题的最古老的中国文献。
《老子》中充满了对当时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的责骂与批判。
如果借用德国经典哲学的术语,可以把《老子》称为“批判的犬儒主义”。
《老子》之后的《庄子》则不再把核心放在对道德与规范的批判上,而是用诗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抛弃这些累赘之后的幸福,可以把《庄子》叫做“绝对的犬儒主义”。
⑤尽管司马迁给庄子写了传,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庄子的生平与生活,因为子长自己也不甚了了。
从史料来看,最早把犬儒主义当作人生哲学进行实践的恐怕是汉魏之间的一些知识分子。
我们可以从孔融、嵇康的一些文字,以及对他们生平的介绍中,看到明显的犬儒主义倾向。
中国后来的隐士与具有隐士倾向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有些犬儒主义色彩。
越是大知识分子,越是有才情,有学问,这个倾向就越严重。
最明显的是宋朝的苏轼。
宋明以下,不崇拜东坡的知识分子太少了。
普通高校2018届高三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五)语文试卷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五)本试卷共10页。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
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05) 含答案
绝密 ★ 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 文 (五)本试卷共10页。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 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2018届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高三第四次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 “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
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图文转写)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一段新闻报道,请你站在不同人物身份的角度思考,归纳出一个观点,并写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
要求观点鲜明,表述简洁,语言连贯。
(1)如果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观点是_______________,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2)如果站在一位商人的角度,观点是_______________,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大学生个人消费过高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2)大学生已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怎样到大学里去寻找餐饮、服装、高科技电子产品等行业的巨大商机二、下面是线上扫地机器人价格区间销售情况示意图,请你把该图的主要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
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两个数字占一个方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2015年,2000元以上高端扫地机器人的销售比重最大。
②到2016年,价格在1000-1500元的中档扫地机器人销售量比重最大;2000元以上的占比下降。
③2015年到2016年,700-1500元的扫地机器人销量在同比增加,而其他价位的销量在同比减少。
三、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要,下面是“ofo 和摩拜单车月度和日均活跃用户对比”图表,请根据图表内容写出统计结论(不出现具体数据),不超过100 个字。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鉴赏评价)第05课 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间之旅林清玄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给李维一只金表,并对他说:“我在等着你。
”便自人群中消失,经过多方查访,李维找到该老妇的住处,老妇却已在他毕业典礼当晚逝世。
八年后(一九七九年),李维成为剧作家,有一天他前往一座老式的旅馆度假,在大厅里,他看到一张摄于一九一二年的女明星肖像。
李维查询之下,才知道这位六十年前如花似玉的美女,竟然是八年前送他金表的神秘老妇人。
为了实践八年前“我在等着你”的誓约,李维用自我的意志催眠,终于回到一九一二年与年轻时代的珍西摩儿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超越了六十年的时空,爱情随着时空的转换散发出震慑人的光芒。
结局是,李维无意间从衣袋中掏出一枚一九七九年的银币,时光即刻向前飞驰六十年,风流云散,一场以真爱来超越时空的悲剧终于落幕。
这一段故事是电影《似曾相识》、( Some where in Time)的本事,情节单纯动人,但是其中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爱情”与“时间”的问题,故事一开始几乎是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
“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这是千古以来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大疑问,可是在历史中却没有留下确切的解答。
我们每个人顺手拈来,几乎都可以找到超越时空之流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小仲马笔下的亚芒与玛格丽特,沈三白笔下的芸娘,歌德笔下的夏绿蒂,甚至民间传说里的白娘娘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说是熙熙攘攘,俯拾即是。
问题,这些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几乎展现了两种面目,一种是悲剧的面目,是迷人的,也是悲凄的;一种是想像的面目,是空幻的,也是绝俗的。
人世间的爱情是不是这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假设人间有“美满”与“破碎”两种情爱,显然,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鉴赏评价)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这些节日久经沧桑传延至今,不仅有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而且蕴藏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的值得弘扬的优秀民族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②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
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
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
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的。
③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等。
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度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
④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
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
⑤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
⑥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
“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午后书房林文月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
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
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留白。
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
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
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
把这两首谢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
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
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
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
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
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以细啜为调剂。
再度回到书桌前。
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
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
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选用句式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201711281172
第05课模拟考试一、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游乐公园不同时段的表演,是有意引导游客流动的。
午餐时间的表演是为了减轻公园餐馆的压力;傍晚时间的表演则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目的——鼓励参观者留下来吃晚餐。
表面上不同时间的表演有不同的目的,但这背后,却有一个统一的潜在目标,即。
A. 尽可能地减少各游览点的排队人数B. 吸引更多的人来看现场表演,以增加利润C. 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餐馆的作用D. 尽可能多地招徕顾客,希望他们再次来公园游览【答案】C二、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庄子的话真是生动!他说:“大块载我以行,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
”那真是最漂亮的一种“消失”!A“息”字用得真是“现代”!那不是抛弃生活算计之后的“获释”么?B“息”字用得是“现代”的。
那是抛弃生活算计之后的“获释”。
C“息”字用得真是“现代”!那岂不就是抛弃生活算计之后的“获释”?D“息”字用得“现代”。
那怎不是抛弃生活算计之后的“获释”?【答案】C【解析】根据文段的首尾两句可看出,整个文段感情色彩鲜明。
这里考的其实是感叹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
故选C项。
三、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近年常常吟味司空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十个字烘托出飘零的感喟和老境的凄清。
②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_______________ 。
③这些年有耳聪目明的时候,但更多的却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自以为清醒实际是迷茫,④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
红的、粉的,黄的,甚至黑的,紫的,当各种色彩的花一起涌现在你眼前的时候,_______________。
A.诗评家赞誉它为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一片蓝的是那墙;一片白的是那窗龙种和跳骚是不分的,真理与谬误是不辨的每个人都赞叹造物的神奇B.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是诗评家曾对它的赞誉那墙是一片蓝,;那窗是一片白,龙种和跳骚分清过么?真理与谬误辨明过么每个人不是都在赞叹造物的神奇么C.诗评家把它赞誉为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一片蓝的那是墙;一片白的那是窗不分龙种和跳骚,不辨真理与谬误造物真神奇,没有一个人不想不这样赞叹D.它曾被诗评家赞誉为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龙种和跳骚不分,真理与谬误不辨没有一个人不赞叹造物的神奇【答案】D四、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大型游乐公园里,现场表演是刻意用来引导人群流动的。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5课 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4分)沙那罕提琴〔美〕保罗·琼斯在我的一生中,麦克舅舅的那把小提琴一直被视为“传家之宝”,是这个家的象征。
我还记得麦克舅舅第一次让我亲睹小提琴的情形。
他轻轻打开陈旧的黑盒子,在华丽耀眼的绿色天鹅绒里,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
“现在,你可以说真正看过一把名琴了,这可是一把沙那罕,顶尖的乐器。
”他极其庄重地说,并让我从琴面“f”形音孔中看里面褪色的标志——史塔拉第瓦里斯注。
追根溯源,这把名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最后由我外公传给了麦克舅舅。
我的父亲是一位糕饼师傅,与总喜欢把事情往最坏处想的母亲不同,他向来乐观。
在亚撒斯大街开店是父亲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
店铺的前面是糕饼店,后面辟为冰淇淋店,将装潢大理石台面。
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但是,万一房子被抵押了,”母亲呜咽着说,“我们会流落街头,变成乞丐啊!查理。
”“我想稍微说几句。
”舅舅说。
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只琴盒,“我从报上读到过,这种牌子的小提琴可以卖到五千块钱。
把它拿去卖了吧,查理。
”“哦!麦克!”母亲很吃惊。
“我不能这么做,麦克。
”父亲说。
“如果你急着用钱,”舅舅对父亲说,“可以在艾瑞特关门之前送去给他。
”他把琴盒交给犹豫的父亲,“反正我也老了,不能再去动它了。
”他的双手在微微地颤抖,可他的声调却异常平静。
于是,父亲就挟着那把提琴出去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挟着那只提琴盒。
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艾瑞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嘛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准确、鲜明、生动)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绝对的逻辑化语言和相对的诗化语言,反映了语言使用和理解中的两个极端。
① ,把它看成一个闭环系统,有确定的词义、句法和结构,以及使用的规则,不能任意违背,语言走向严密化;后者强调语言的个体性、动态性,把它从静态的网络体系中解放出来,②,认为说话和写作需要选择词语,创造新词,必然要突破语言系统中原有的界线、规则和结构,③ 。
【答案】①前者强调语言的共同性、稳态性(“共同性”答成“共性” “同一性”,“稳态性”答成“稳定性” “规定性”“静态性”也可给分)②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③语言走向了诗化【解析】题所给文段分析绝对的逻辑化语言和相对的诗化语言的区别,先是总述,然后分谜。
①处上文说'「语言使用和理解中的两个极端,下文分号后为“后者强调语言的个体性、动态性",据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前者强调语言的共同性、稳态性胖°②址结合上文虫从静态的网络体系中解放出来",可推知此处可填护看成是一个幵放系统”之类的内容。
③处所在句子是对离诗化语言"的总结,结合上文館选择词语』刨造新词』……突破原有的界练规则和结构”,可推断出此处应壇筒言走向了诗化”一类的内呈二、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孟德斯鸠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
为什么?因为①—,所显示的是制度的恶劣,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
我想补充说:对一个人的不义,____ ② _____ 。
为什么?因为对一个人的不义,所显示的是人格的卑劣,这不只是在侮辱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侮辱所有人的尊严,这个尊严是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
所以,看见不公,③;看见不义,我们要当心小人。
【答案】①对一个人(个体)的不公②就是对所有人的侮辱③我们要警惕制度【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前面内容和“制度的恶劣”可知,此处应该是对一个人的不公;第②处结合后面的内容“因为对一个人的不义……而是在侮辱所有人的尊严”可知,对一个人不义,就是对所有人的侮辱;第③处是对后面“我们要当心小人”的仿写,看见不公,我们要警惕制度。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采春乔忠延①冬季日短夜长。
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
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
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
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
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②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
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
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
伸出手,手冻得疼。
走几步路,脚冻得疼。
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
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
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
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③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
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
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
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
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④忽一日,地皮软了。
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
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奓开了黄翅翅。
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
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
⑤好啊,春来了!⑥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
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
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
二月二,龙抬头。
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
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
2018届高三高考语文模拟测试5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5(2018.1.12)满分:90 时间:9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
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
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
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
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
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
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
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
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
这些称为制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5课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D【答案】8.AE【解析】B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该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说法的错误。
D项错误在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说法,文本是说“(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答案】9.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这是一道主观题,答题时,一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二要将文本的相关信息全部筛选出来,以便完整归纳概括;三要注意题干中“简要”二字,不能啰唆;四要注意最好分条概括,所分条数有时还应结合分值考虑。
此题可根据材料内容按居民和政府两方面分条。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梦成功”的凯库勒张金平弗里德利希·凯库勒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一些十分有趣的故事。
1829年,凯库勒出生在德国达姆斯塔德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尽管有些顽皮,但是十分聪明。
中学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四门外语。
凯库勒在读中学时,对建筑学就很有研究,并展露才华。
他别出心裁设计的三幢楼房的图纸,被他故乡的建筑部门所采用。
这三幢楼房建成之后,其构造之精妙,让当时一些有名的建筑师也为之叹服。
16岁的凯库勒,从此之后声名大噪,被誉为“少年建筑师”。
凯库勒在建筑学上的成功,使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坚信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建筑学专家,并希望他在建筑领域有更大的作为。
18岁的凯库勒也按照这个想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森大学。
这是德国当时最为著名的一所大学,校园美丽、学风淳朴,更值得骄傲的是,这所大学还拥有一批知名度极高的教授,而且,允许学生可以不受专业的限制选择他们喜爱的教授。
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会因为某些偶然的际遇,使前行的航船改变方向。
自从凯库勒怀着仰慕的情感听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讲座后,他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几年以后,凯库勒终于进入了著名的李比希实验室,当了李比希的实习生,这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
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通过和国际上著名化学家们广泛交往和自己的深入研究,在化学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他首先确定了碳原子的四价,提出了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这一重要假说。
对苯的结构,他在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排列十分紧凑,它可以与其他碳原子相连形成芳香族化合物。
他早已测定清楚:苯分子是由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结合而成,但是它们又是如何结合的呢?凯库勒百思不得其解。
他一边苦心思考着,一边在纸上不断地画着,试着写出几十种苯的分子式,却又都一一被否决了。
“到底苯的分子结构应当是什么样的呢?”凯库勒脑海里始终在这样追问自己。
1865年圣诞节后的一天,他试着把苯分子式写成弯弯曲曲的蛇形,但还是不行!他反复思考,累极了。
他半躺在安乐椅上,壁炉暖烘烘的,让他感到惬意舒适,慢慢地就朦朦胧胧地入睡了……“啊,那是什么?”凯库勒好像看到了六个碳原子连在一起,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蛇,而且那条蛇已经蠕动起来了。
突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条怪蛇被激怒,竟狠狠地一口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然后就不动了。
凯库勒又仔细一看,“啊,不对呀,这不是一条蛇形成的环,这是一枚六边形的宝石戒指!”凯库勒拾起这枚戒指,想拿起来仔细看看,不小心,“当啷”一声,戒指掉在了地上。
凯库勒哆嗦一下,睁开朦胧双眼,原来是南柯一梦。
梦中醒来,一切如常,但他在梦中看到的变成环形蛇的苯分子排列顺序还依稀记得。
凯库勒匆匆地在纸上写下了梦中看到的环形结构,著名的苯分子式就这样被发现了。
对于凯库勒长期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最后“一梦成功”,科学史上还有许多其他说法。
有的说,他是在马车上做的梦,梦见的不是蛇,是六个人跳环形舞;有的说,他是梦见六只猴子,彼此拉住尾巴,形成一个环;还有的说,他梦见了美丽的伯爵夫人,他看到她戴着一枚用白银打造成的双龙六边形戒指,等等。
总之,无论怎么说,凯库勒确实是在梦中发现了苯分子的结构。
7.下列不厲于凯库勒投身到化学研究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A. 凯库勒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而且十分聪明,中学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四门外语。
B. 所考入的古森大学允许学生可以不受专业限制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教授。
C. 凯库勒有机会听到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讲座后,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 后来得以进入李比洽实验室,当了李比希的实习生,从此凯库勒走向了化学研究领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凯库勒在读中学时熟练地掌握了四门外语,这一现象告诉我们,聪明的孩子即使有些顽皮,也能够创造优秀的成绩。
B. 凯库勒在读中学时,就设计出三幢楼房的图纸,并以构造之精妙,让当时一些有名的建筑师为之叹服,从而被建筑部门采用。
C. 凯库勒之所以能够接触到李比希教授,并成为其学生,吉森大学允许学生可以不受专业的限制选择他们喜爱的教授是一个重要因素。
D. 凯库勒想象力丰富,并能够和国际上著名化学家们广泛交往,从而确定了碳原子的四价,提出了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的重要假说。
E. 对于凯库勒的“一梦成功”,科学史上虽然有许多其他说法,但无论哪种说法,都不能改变凯库勒是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的结构的事实。
9.对于凯库勒的“一梦成功”,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中信息,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7.A【解析】A项,“受到良好教育”和“中学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四门外语”与其投身化学研究无必然联系。
“聪明”也不是直接原因。
【答案】8.CE【答案】9.所谓“一梦成功”,表现的是科学的偶然性,而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也有着必然的因素。
凯库勒之所以能够在梦中获得对科学的感悟,是因为他整天在思考这一问题,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一个人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当知识的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出现质的变化,给人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教授的“赤子之心”肃穆庄严,凄楚沉重。
没有花圈簇拥的场景,也没有白菊黑纱的仪式,灵前唯书有他的生前所言:“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死生亦大矣北京长青园公墓的一块碑上刻着众多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名字,“赵家和”就是这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当中的一个。
2009年,当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并伴随脊椎和脑部的转移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有了打算:将毕生积蓄拿出来专款专用,捐资助学而非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