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文化
侗族的非遗项目
侗族的非遗项目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建筑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侗族非遗项目之一就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生活、劳动和娱乐中传唱的一种形式多样、歌曲篇幅长的民歌。
侗族大歌既能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能记录和传承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侗族大歌的演唱方式独特,常常是由一位主唱带领,周围的人群则合唱和跳舞。
这种形式不仅增添了乐曲的韵味,也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和交流感。
除了侗族大歌,侗族还有一种独特的舞蹈叫做“踩堂”。
踩堂是侗族婚礼仪式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其特点是男女青年相互追逐、交流感情的一种舞蹈形式。
在踩堂中,男女青年手拉手、肩并肩,围着一圈绕着堂屋跳舞,舞动着对方的手臂,表达着深深的情感。
这种舞蹈形式既展示了侗族人民的勇敢和热情,也传承了他们的爱情观和家庭观。
侗族的非遗项目还包括侗族木构建筑。
侗族木构建筑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特色的建筑形式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侗族木构建筑常常以坡屋顶为特点,屋顶上有独特的花纹和雕刻,给人一种古朴而优雅的感觉。
在侗族的传统村落中,侗寨是侗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场所,这些寨子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保存完好的传统特色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侗族的非遗项目还包括侗绣、侗族剪纸、侗族篾编等手工艺技艺。
侗绣是侗族妇女们传承了数百年的绣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
侗族剪纸则是侗族人民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常常用于装饰和庆祝活动。
侗族篾编是侗族人民用竹子编织出各种器具和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独特。
侗族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侗族的非遗项目,不仅是对侗族文化的尊重和弘扬,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珍视和传承。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分支,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冲击的影响,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文化衰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现状、困境原因以及传承途径,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促进三江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既是对三江侗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字数:208】1.2 研究意义三江侗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是该族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现状及困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江侗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价值,从而推动相关传统技艺、习俗等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概况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包括侗族竹编技艺、侗族牛角琴演奏、侗族银饰工艺等。
侗族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侗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篓、凉席、笆篱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和利用。
侗族牛角琴是一种由牛角制成的弦乐器,音色悠扬,深受侗族人民喜爱。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一支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的民族。
作为少数民族之一,三江侗族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和文化传统。
有关人士指出,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财富。
因此,对于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保护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如侗族织锦、侗族剪纸、侗族歌舞、侗族乐器制作等。
保护这些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对于传承和弘扬三江侗族文化的意义非常重大。
其中,重点是加强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的培训班,培养和传承年轻一代的技艺;同时,也应该积极推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严厉打击侵犯侗族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制作工艺的侵权行为。
二、加强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需要对年轻一代进行积极的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
为此,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和展览,在学校和社区进行文化教育,让年轻一代亲身体验并了解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
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技术手段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App、电视、音像等现代媒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政策倡导和鼓励政策倡导和鼓励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条件。
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提供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持,让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变得更加稳定和有保障。
总之,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三江侗族人的酒文化
来到三江进入侗族寨给我的第一印象,侗族人民淳朴好客,能哥歌善酒,酒文化别具一格,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而女子也不赖,特别是年轻靓丽,就看他们的“拦路酒”,呵呵,使不沾酒的客人望而却步。
“拦路酒”是侗族人最有特色的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
想进寨酒是不能免的。
午饭入座后新一轮喝酒大战在寨主和侗族美女热情接待下慢慢拉起,每一个客人被逐一劝酒,大家不能幸免,美女一人用双手拿着你两耳,另一个把一满杯酒倒尽的口中,胜任酒量的你会是一种享受,不然就。
这样敬酒我还是第一次遇到,是侗族的风俗习惯吧。
在这热烈气氛下终于敬完每一个客人。
接下来又是换酒“交杯”,能饮的可以邀请侗族美女和你共饮交杯酒,干杯---回敬---又干杯---又回敬........
饭后大家还留恋这美好的时刻,不想离去。
继续欣赏侗族寨的美人与美景。
侗族传统婚恋习俗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为例
一、侗寨传统建筑装饰图像的种 类
侗寨传统建筑装饰图像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和金属 工艺五类。木雕是侗族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装饰形式,包括门窗、梁柱、天花板 等部分的雕刻。这些雕刻主题丰富,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具有独特的 民族特色。
石雕和砖雕主要应用在鼓楼和桥梁等大型建筑上,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彩 绘则是在墙壁、窗户、檐口等处进行绘画,内容多为侗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金属工艺则是以侗族传统银饰为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侗族育儿习俗的历史与文化 背景
在侗族传统文化中,生育和育儿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事件。侗族人民认 为,孩子的出生是家族和神灵的恩赐,而育儿则是家庭和社会未来的希望。因此, 侗族育儿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侗族育儿习俗的内容及其实 践
1、怀孕期习俗:在具盘村,孕妇在怀孕期间被视为特殊群体,受到家庭和 社会的特别照顾。家人会为孕妇安排特殊的饮食,并为她祈祷平安和健康。此外, 孕妇还被赋予一些特殊的权利和特权,如可以优先使用村里的公共资源等。
侗族传统婚恋习俗研究以广西三江 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为例
目录
01 一、侗族婚恋习俗的 背景
02
二、侗族婚恋习俗的 过程
03
论
05 参考内容
侗族,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传统婚恋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侗族的婚恋习俗多是在男女有恋爱基础后,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这种习 俗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内为婚。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这些传 统婚恋习俗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独峒乡,侗族的婚恋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相识:青年男女在农闲或赶场路上,三五成群地约会于山坡上对情歌, 倾吐爱慕之情。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 既展现了他们的才情,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生活知识_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侗族简介:一、年节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
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
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
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
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
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侗家有赶社的习惯。
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
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
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
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
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
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
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
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
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一、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
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
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
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
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
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
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侗族的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侗族的风俗习惯解读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礼禁忌:1)忌同姓结婚。
2)五行相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
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
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亲。
5)忌寅年婚嫁。
6)忌接亲时碰见孕妇、丧事。
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
8)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
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实。
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
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
01
侗族人有自己的侗族年,侗 年始于农历十月到十二月之间, 每年都会在这期间举办一场盛 大的“千人舞会”,庆祝他们 的丰收。这个节日叫“多耶 节”,多耶是唱歌跳舞的意思, 而当地最出名的舞蹈叫做“多 耶舞”,从名字看就知道是舞 蹈为主题的节日。
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耶节,使侗族传统的习 俗得到较好的沿续,织布技 艺、木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 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柳州三江侗族
多耶节
前言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 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善良、勤劳、 节俭、谦和智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民族。
目录/Directory
01
节庆由来
02
节庆活动内容
03
侗族民俗特色
表演
01
节庆由来
01
多耶起源于劳动,此地先民为了生存繁衍,在生产生活中逐 渐形成的舞蹈,多耶舞以抬石头砌墙,挖洞穴,锯木头盖房子, 狩猎等等这些劳作为基础逐渐形成舞蹈。此地侗族人能歌善舞, 从四五岁就开始练歌跳舞,侗族的歌舞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03
《坐妹》表演 时间地点:每晚20:00 侗乡鸟巢 《坐妹》表演大家肯定听说过,演出精美,民族气氛浓郁,能 去现场看肯定很精彩。
03
据说,这可是广西乃至全国 最成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 民族传统节庆品牌之一 连外国人都喜欢来!
谢谢观看!
Liu Zhou
03
(1)活动主题:多耶传侗情,网红助脱贫。 (2)活动时间:2020年11月6日晚上20:00。 (3)活动地点:三江县多耶广场。 (4)活动内容:15个乡镇网红介绍乡村美 景及旅游扶贫商品,特色才艺展示,旅游 扶贫集市展销。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非物质遗产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需要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带头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三江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财政投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相关机构和人员积极参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二、培育传承人才和志愿者队伍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一批传承人和专业人才。
因此,地方政府可以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培养传承人才和专业人才,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三、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社会宣传和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文化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向社会传达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高社会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推广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可以将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地方政府可以建设相关旅游设施和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广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
五、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科研和创新活动可以为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加强科研和创新力度,探索三江侗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以便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文化遗产。
总之,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政府、专家、传承人、志愿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为目标,为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江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侗族就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得一员,据历史考证,形成于唐宋时期。
迄今已有1300多年得历史,侗族在这一千多年得发展中,通过民族自身得实践、创造与提高与来自汉等兄弟民族文化得交流、感染、融合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得侗族文化。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与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得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得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
此外湖北省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侗族有自己得语言,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得拼音文字。
有自己得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得箫与笛就是中国传统得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得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得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得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得“骆越”(“百越”中得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得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得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与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得苦酒与腌制多年得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得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民族传统文化作文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民族传统文化作文哎呀呀,三江侗族自治县可真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呀!哈哈!
那里有好多好多特别的民族传统文化呢。
嘿呀,我特别喜欢他们的建筑,那些木楼好漂亮呀,高高的,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呢。
还有他们的歌舞,哎呀,跳起来可好看啦!大家一起手牵手,围成圈,跳着欢快的舞步,嘿嘿,那场面可热闹啦。
侗族的服饰也特别好看,花花绿绿的,上面还有好多漂亮的装饰呢。
哎呀,我要是能穿上一件,那该多有意思呀。
他们还有特别的节日呢,在节日里,大家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吃好吃的。
嘿呀,可开心啦。
还有他们的音乐,那声音可好听啦,用那些奇怪的乐器演奏出来,哎呀,真的太神奇啦。
我真想去三江侗族自治县好好玩一玩呀,去体验一下那里的民族传统文化,哈哈,那肯定特别有趣!嘿嘿。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的风俗习惯1、饮食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
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2、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3、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柳州三江侗天宫心得
柳州三江侗天宫心得
柳州三江侗天宫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它融合了侗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氛围与环境:柳州三江侗天宫位于壮丽的三江风景区内,周围被青山环绕,河水潺潺。
一踏入这片神圣的土地,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庄严与神秘。
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让人心旷神怡。
建筑与设计:侗天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侗族的传统与现代元素。
宫殿式的建筑高耸入云,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闪耀着阳光。
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文化与历史:柳州三江侗天宫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侗族的历史、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宫内陈设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侗族悠久的文化遗产。
演艺表演和民俗活动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侗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祈福与宗教体验:侗天宫是侗族人们祈求平安和幸福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祈福仪式,亲身感受到侗族宗教的力量和独特的仪式感。
烟雾缭绕、香烛飘溢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祝福。
自然风光:除了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柳州三江侗天宫还坐落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
站在侗天宫的高处,你可以俯瞰三江交汇处的壮丽景色,江水如镜,山峦起伏,美不胜收。
这里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绝佳的拍摄点。
三江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员,据历史考证,形成于唐宋时期。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侗族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通过民族自身的实践、创造和提高和来自汉等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感染、融合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
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三江风俗普通话三分钟
三江风俗普通话三分钟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有1000余年历史;文化以侗族文化为核心——全县36万人口中,侗族人口占了57%。
获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并不让人意外,因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农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生机勃勃;农民画获得青睐也在意料当中,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近年来,根据各乡镇民族文化活动特点,三江侗族自治县在梅林、林溪、同乐、独峒、良口等乡分别建立了“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刺绣”“侗族农民画”“侗戏”“侗款”六大传承基地,并把专业开进中小学,极大激发了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丰富了农民朋友的业余生活。
与此同时,具有广泛农民群众基础、充满少数民族特色的农民画、侗族大歌、侗族刺绣、“百家宴”等文化活动,也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载体。
如三江同乐苗族乡同乐村的侗族刺绣民间艺人杨甜,去年做刺绣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在同乐乡,还有500多名农村妇女通过刺绣,走上致富道路。
林溪乡冠小屯“侗族百家宴传承点”已实现了全民化,148户人家户均两人以上从事旅馆、餐饮、旅游商品经营。
自2002年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在县城先后建起三江鼓楼以及世界最长风雨桥——三江风雨桥、世界最大单体木构建筑——侗乡鸟巢、民族风情街月亮街等,努力打造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侗族文化旅游休闲中心。
如今,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大歌节、和里“三王宫”庙会、富禄“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蜚声海内外,而每年举办的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更是成为一次侗族文化的盛宴。
2011年多耶节期间,三江侗族自治县共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达4100万元。
中国侗族多耶节也先后获得了中国十大品牌节庆、十大最具民族特色节庆等殊荣。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独具一格,民居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等名胜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特别是民族风情,我县准备在县城河东建一座民族风情园,把民族节日才有的节目引到风情园里,让游客随时来都能参与和领略民族风情。
侗族多耶舞的文化
侗族多耶舞的文化
侗族多耶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多耶,是中国侗族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寓意祝福、好运、平安、健康、长寿。
多耶舞,是侗族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之一。
多耶,侗语音译,“多”为含有“唱”“舞”等意义的多义词。
“耶”为侗族民歌中集体边唱边舞的品种,“多耶”即“唱耶歌”,又称“踩歌堂”。
多耶是“月也”(即寨与寨之间集体访问作客)的主要项目之一。
唱时年轻人男女分队,列成圆圈,女队手牵手,男队手攀肩,边唱边摇晃而舞。
女队先唱三支,男队还三支,步女队歌韵歌意。
每三支一套,对唱一、二十套,最后唱结尾歌而结束。
祭萨(侗寨女保护神)时,以及鼓楼、风雨桥等建筑物建成时,也以多耶祝祷或祝贺。
多耶属于侗族大型集体舞蹈,起源于劳动,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形式。
多耶节于每年的9月30日至10月6日(有时在12月下旬)举行,多耶主要流传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老堡乡、丹洲镇、良口乡、洋溪乡、富禄镇、梅林乡、同乐乡、八江镇、林溪镇、独峒镇、古宜镇、斗江镇等13个乡镇和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族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文化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员,据历史考证,形成于唐宋时期。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侗族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通过民族自身的实践、创造和提高和来自汉等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感染、融合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
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
“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节庆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
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
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侗家斗牛节的来历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住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兴斗牛的。
后来记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个叫爱牛的老者兴起斗牛活动后,从此,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都要举行斗牛节。
传说,爱牛老者住在牛王寨。
他从会走路的时候起,就跟着牛屁股转,对牛感情很深。
后来,他以放牛为生。
一晃眼,已经年过四十。
不知道养了多少头牛,但没有一条是他满意的。
他决心走村串寨买一条好牛。
也不知他走过多少村,串过多少户,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们只记得他回到家的那年,两鬓已经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坏他一眼就可以辨别出来。
从牛眼到牛鼻,从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优劣。
你若同他摆牛的事情,他三天三夜也摆不完。
他来到一个叫做沟洞的地方,发现了一条宝牛,高兴极了。
“嘎老,你这牛卖不卖?”他这样问养牛的人。
养牛的老者早听说爱牛老者是个认牛的能手。
“他既然想买,我这头牛一定不差。
”养牛老者心里这样想。
的确,养牛老者这头牛的来历是不平凡的。
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
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踪了。
养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
后来顺着牛的蹄印,找到沟洞,才把牛找到。
牛主人见沟洞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在这儿定居下来。
这以后,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孙……养牛老者一家三兄弟。
如今也有一寨人了。
自从他祖宗跟牛祖宗来到沟洞,他家喂猪猪长得肥,养鸭鸭不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是人发千口,粮发万担。
由于这牛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养牛老者有意把牛价抬得高高的。
谁知爱牛老者一声不响就把牛买下了。
爱牛老者刚把牛牵出门,有个好心人劝他道:“嘎老,你买亏了!”“你晓得个屁!”爱牛老者捋捋胡子,像得胜似的,笑眯眯地对那个人说:“这是条保家牛,得了它,火旺家发,是个无价之宝嘞!”“何以见得?”那人不解地问。
“你看,它额凸,角翅,腰直(俗称三翅)。
腿粗,蹄甲坚硬;那蹄壳的花纹织成五个大字;天下我为王。
”因为这是已经到手的货,爱牛老者毫无顾忌地夸者。
那个人看了看,果然有那么几个大字,连忙点头称赞。
爱牛老者见那人如痴如醉,又神秘地说:“还有哩!你看,它右耳内还有一根卷须。
这是根龙须,最能打架。
”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红长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从牛头扯到牛尾巴上去。
爱牛老者高高兴兴地赶着保家牛往家走。
保家牛翻过着牛场,走过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
爱牛老者虽然身骨报硬朗,走起路来能跟小伙子比,可他哪里赶得上力大无比的保家牛?一转眼,保家牛昂头甩尾,挣脱了他手中的索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
当他气喘吁吁赶到犀牛潭边时,突然有一头犀牛跃出水面。
它喷着鼻,甩着尾,走上岸来与保家牛角斗。
保家牛见犀牛个儿虽然比自己长大,角却没有自己的长,而且又是独角,就用蹄抓了两下地皮,瞪着红通通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过去。
保家牛与犀牛在岸上斗了好一会,就转入水中去了。
它们在水中继续角斗,激起千层浊浪,掀起万朵银花,把个犀牛潭的水搅浑了,把个红彤彤的太阳斗暗了。
它们几沉几浮,左抵右触,斗了三天三夜。
难分输赢。
看的人越来越多,扶老携幼,提米带肉,热闹极了。
大家看得高兴,爱牛老者却心事重重。
他正在考虑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来。
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即用牵子套牛脚杆。
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来两根大粗索,听他一声号令,许多水性好的小伙子使潜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
两头牛正斗得难分难解,都没有注意后面来人。
犀牛虽然希奇,但爱牛老者并没有要它。
他叫大伙把它宰杀了。
让众乡亲欢欢喜喜地饱餐了一顿。
这一天,正是夏历九月初九。
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为了纪念保家牛斗犀牛的胜利,每年夏历九月九日,爱牛老者都领着乡亲们来到犀牛潭边放牛打架,欢庆丰收。
这就是斗牛节的来历。
侗族----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饮食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
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
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
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
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禁忌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
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
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
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
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侗族----宗教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
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
相信灵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
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