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常用虚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以下是文言文词典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常见的实词:
1. 安:怎么(安能)
2. 薄:迫近,接近(薄暮)
3. 策:记录(策之不以其道)
4. 从:跟随(从先人还家)
5. 殆:大概(吾殆已忘矣!)
6. 伐:夸耀(毋夸耀)
7. 方:才,刚刚(方欲行)
8. 负:背(负者歌于途)
9. 更:再(更若役)
10. 苟:如果(苟无饥渴)
常见的虚词:
1. 焉:语气词,无义(不复出焉)
2. 之:他,她,它(吾妻之美我者)
3. 然:样子(欣然起行)
4. 于:在,对于,被,给,向(舜发于畎亩之中)
5. 以:因为,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则:却(于予与何诛)
7. 乃:才,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 其:他,她,它(其真无马邪)
9. 且:将,将要(吾今且赴府)
10. 虽:虽然(虽我之死)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由于文言文词汇众多,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

通过多读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九(于)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九(于)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4)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 客孟尝君》)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 等。
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4)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取于 人:被他人学习效仿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于: 可译为”到”、”至”.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 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 义。
例如: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 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例如: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胜于人: 超过他人。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九(于)
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 有时也可不译。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见放。

(《屈原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⑤音节助词,可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虚词实词知识点总结

虚词实词知识点总结

虚词实词知识点总结一、虚词的概念虚词是指在句法功能上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作用的词类。

在句子中,虚词起着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起到衔接句子成分、构成句子语法等作用。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在中文中,虚词是非常重要的,要正确使用虚词,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意思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介词介词是一类虚词,它是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词,比如方位、时间、原因等。

在中文中,例如“在、上、下、前、后、中、外”等都是介词。

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词组、分句、句子等成分的词,是句子成分的连接词。

在中文中,比如“和、与、而、或、但、然、乃”等都是连词。

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横线、衔接等作用,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助词助词是指在语法上辅助实词或虚词,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的词类,例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中文中,助词的种类非常多,例如“的、地、得、了、着”等。

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衔接、修饰、连接等作用,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话语者的语气或情感的词,例如表示感叹、疑问、肯定等。

在中文中,例如“呀、啊、吗、吧、嘛”等都是语气词。

它们在句子中起着修饰、调整语气等作用,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实词的概念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代表具体事物的词语,是语言交流中最基本的词语,是非常重要的词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实词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承载句子的意义和信息。

七、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事物的词语,是实词中最常见的一类。

在中文中,名词的种类非常多,包括“人名、地名、时间名、动物名、植物名、物品名”等。

名词在句子中通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是句子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八、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变化的词语,是实词中最重要的一类。

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

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

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⑴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

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

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

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③燕王欲结于君。

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

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

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

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

(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⑻被。

例:①君幸于赵王。

②受制于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受。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向。

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义项指后一个于。

)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

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⑴在这时。

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

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

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

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

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

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高职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

高职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

高职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例句: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

《马说》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出师表》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虚词(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1)时间副词(6)指代性的副词“请允许我做”。

如:“请京,使居之。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要注意辨别。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以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其实其为介词。

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6.叹词(二)考纲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例析:“而”1.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汇编(学生版)李春贵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规定的10个文言虚词:之(354个)其(109个)者(118个)所(64个)以(138个)于(100个)而(156个)乃(21个)则(50个)焉(12个)本材料收集整理了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要求》中规定的16篇古诗文中出现的包含以上10个文言虚词的所有例句。

之(354个)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既而悔之.。

(《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公问之.,对曰(《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郑伯克段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公从之.(《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燕昭王求士》)()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燕昭王求士》)()()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燕昭王求士》)()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燕昭王求士》)()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燕昭王求士》)()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昭王求士》)()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燕昭王求士》)()()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燕昭王求士》)()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虚词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并举例说明

虚词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并举例说明

虚词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并举例说明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的词语,其本身意义不具体,但在句法上起到重要的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种类繁多,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

下面将对虚词的各类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1. 介词:介词是一类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虚词。

它通常出现在名词、代词或动词的前面,用来说明其与其他成分的关系。

例如,'在'、'对于'、'通过'等都是常见的介词。

比如:- 我在家里等你。

-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些疑惑。

- 通过努力,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2. 连词:连词是一类用来连接各种成分的虚词。

它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等。

例如,'和'、'或'、'但是'等都是常见的连词。

比如:- 我喜欢读书和写作。

- 他可以去旅游,或者在家休息。

- 她很聪明,但是有点内向。

3. 助词:助词是一类用来表示语法关系或起到修饰作用的虚词。

它通常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句子的后面,与前面的词或短语搭配使用。

例如,'了'、'的'、'地'等都是常见的助词。

比如:- 我吃完了饭。

- 这是一个漂亮的花园。

- 他快速地跑了过来。

4. 副词:副词是一类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概念。

例如,'很'、'非常'、'随便'等都是常见的副词。

比如:- 这个电影很有趣。

- 她非常漂亮。

- 请随便坐。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和准确。

它们在句法结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了解和正确使用虚词是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要求。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肯定的虚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肯定的虚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肯定的虚词有哪些表示肯定的文言虚词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们可以帮助表达肯定的态度或意义。

下面,将对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归类,介绍表示肯定的虚词,并对其使用进行详细解释。

一、“然”1. “然”作为副词,表示肯定或接受前面的观点或情况。

例如:“吾尝研之矣,虽不能至,心乃恕焉,然则已矣。

”二、“可”1. “可”作为副词,表示同意、承认或肯定前面的观点或说法。

2. “可”作为形容词,表示合适、可以或足以。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

”三、“必”1. “必”作为副词,表示必然、必定的意思。

2. “必”作为助动词,表示主语将会发生的必然动作或结果。

例如:“吾道一以明德,一以养生。

唯德行,是以获得寿考,是以获得寿考必也。

”四、“尔、也、矣”1. “尔”作为代词,表示指示或确认。

2. “也”作为副词,表示承认、肯定,或加强语气。

3. “矣”作为助词,表示语气的肯定或确实。

例如:“豫让尔汝也,下而无告者,故以书以示之也。

”五、“乃、其、故、则、终、焉”1. “乃”表示推断、确定。

2. “其”表示指示、确认。

3. “故”表示因果或原因。

4. “则”表示依据或条件。

5. “终”表示最终、肯定。

6. “焉”表示指代或肯定。

例如:“曰求之者,善也;逐之者,恶也。

求之者,终有所至焉。

”六、“不可、不敢、无可、未之或、虽……而、皆、所以、安得、胡、奚、焉、来也”1. “不可”表示不可以、不应该。

2. “不敢”表示不敢背离、不敢违背。

3. “无可”表示没有可乘之机或不可捉摸。

4. “未之或”表示可能、或许。

5. “虽……而”表示尽管……却。

6. “皆”表示全都、无一例外。

7. “所以”表示事情的原因或目的。

8. “安得”表示无法得到、无可奈何。

9. “胡”表示哪里、何处。

10. “奚”表示何、为什么。

11. “焉”表示位置、状态或方向。

12. “来也”表示事情的必然性或存在的证明。

例如:“四知焉,言不易行。

常用虚词及其解释共23页

常用虚词及其解释共23页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常用虚词及其解释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பைடு நூலகம்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现代汉语6大虚词-PPT课件

现代汉语6大虚词-PPT课件
7
介词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8源自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如: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 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 如果句子中有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 句子中没有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 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5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
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
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
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
“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
于是,我和小张商量了一下。 注意:如果是连词,X和Y的位置互换而意义不 变;否则即不是连词。(大部分为介词)
11
说出下列句子中“和”“跟”“同”的 词性。 1.解放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学校和医院。 2.他的母亲和他的老师是对他影响最大 的人。 3.小张没跟小李一起来。 4.王经理同小张谈过一次话。 5.中国与埃及都有悠久的文化。 6.等我跟朋友协商一下再告诉你吧。
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
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
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6
二、介词: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 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词。

以课文为例讲解18个虚词

以课文为例讲解18个虚词

以课文为例讲解18个虚词【所】1、结构助词。

⑴用于动词之前,跟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事物、处所等,相当于“……的人(事物、地方)”。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跟前边的“为”合用,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名词。

地方;处所。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为】1、介词。

用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一起修饰后面的动词(谓语)。

⑴引进动作行为的受益者,相当于“替;给”。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⑵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对象,相当于“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⑶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相当于“为了;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⑷wéi,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常与“所”合用,相当于“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wéi,助词。

常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wéi,动词。

⑴当作;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⑵变成;成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⑶表示某些动作行为,相当于“给予;治理;演奏;创作”等动词。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焉】1、代词。

⑴用于及物动词后边,相当于“之”,代人、事物、处所等,相当于“他;它;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⑵用于不及物动词后边,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疑问代词。

用于动词或介词前,表示询问事物、原因、处所等,或表示反问,相当于“什么;哪里;怎么”。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六(焉)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六(焉)
例如: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 也。(《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如:
(1)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2)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
(3)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
例如:
(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 事。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
(三)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幺”等。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六(焉)
(一)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 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
例如: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二)指示代词
例如: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四)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
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一(之)“之”(一)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

例如:(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

(《庄子。

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5)公赐之食,食舍肉。

(《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

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

例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

秋水》我之谓:谓我。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 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二)连词(结构助词)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

例如:(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於国也》)(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谏逐客书》)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

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

例如:(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

充当全句的主语。

)(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

(《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

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

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

充当"似"的宾语。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

充当"知"的宾语。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

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

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

(《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

)(三)动词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

如: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

(《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达薛地)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二(其)“其”(一)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

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

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

例如:(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庄子。

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张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

(《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例如:(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2)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二)语气词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1.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可能"等。

例如:(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答李翊书》)(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

(《冯谖客孟尝君》)(3)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2.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

例如:(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3.表反问语气。

可译作"岂"、"难道"、"哪里"等。

例如: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答李翊书》)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4.强调语气,可译为"究竟".例如:(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张中丞传后叙》)(三)连词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或"……还是……"等。

例如: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三(者)“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

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

例如:(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冯谖客孟尝君》)与数量词组合:表示数量的种类。

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

例如:(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此三者,吾遗恨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谏逐客书》)(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谏逐客书》)与时间词组合: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

例如:(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季氏将伐颛臾》)(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答李翊书》)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谏逐客书》)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

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

秋水》)(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李将军列传》)(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张中丞传后叙》)(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前赤壁赋》)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

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庄子。

秋水》)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冯谖客孟尝君》)大学语文虚词解释四(所)“所”(一)代词"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

与"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

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

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