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机制研究
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据 资源 观 ( R B V) 理论 , 企 业 竞 争 力 的 差 异 与 企 业 内部 资 源 和能 力 的构 成 关 联 紧密 _ 4 ] 。对 这 一 思想 进 行 延 伸 ,
则 HTVI C的 竞 争 优 势 取 决 于 集 群 拥 有 、 支 配 和 利 用 资 源 的能 力 。相 对 于 离 散 的企 业 , HTVI C 成 员 企 业 借 助 集 群优势对高技 术 资源 的利用 范 围大 很多 , 因 为 可 利
姜 晓 丽 , 高长元 , 张 睿
( 1 . 黑 龙 江 工程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 5 0 0 5 0 ; 2 . 哈 尔滨 理 工 大 学 管理 学 院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摘 要 : 首先从 资 源观视 角分 析 了高技 术 虚拟 产 业 集群 共 享性 资 源 对竞 争 力提 升 的 影响 以及共 享性 资 源 的 来源和 构成 , 结 合 高技 术虚 拟产 业 集群 的特 点 , 探 讨 了共 享性 资 源 的价 值创 造 机 理 , 运 用 博 弈 分析 方 法 分析 了集群成 员企 业间 的资 源共享 过程 , 从 而得 到 了促 进 成 员 间 资源共 享行 为 的条 件 , 最后, 提 出 了 高技
术 虚拟 产业 集群 资源共 享的激 励策略 。
关 键词 : 高技 术 产业 集群 ; 虚拟 产业 集群 ; 资源共 享
D OI : 1 0 . 6 0 4 9 / k j j b y d c . 2 0 1 2 0 3 0 8 2 4
中图分 类号 : F 2 6 3
文献标 识码 : A
第3 0 卷 第9 期 2 0 1 3 年5 月
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研究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b . 9NO 1 1 .0 2
M ay201 . 2
S in e& T c n l g r g e s n o iy ce c e h o o y P o r s dP l a c
高技 术 虚 拟 产 业集 群 知 识 溢 出效 应 研 究
面对全球化的活动空 间 , 现代 网络经 济环境 下 , 在
讯 设 备 等 “ 拟 ” 段 , 助 分 布 在 不 同 地 域 的 高 技 术 虚 手 帮
企业 能 够 通 过 除 面 对 面 交 流 以外 的 其 它 方 式 进 行 交 流 与 沟 通 。这 种 虚 拟 化 的交 流 手 段 丰 富 了企 业 间 的 沟 通
产 业 集 群 弱 化 。 但 对 资 金 的投 人 、 识 积 累 和 研 发 的 知
依 赖 程 度 却 相 对较 高 。
( ) 识 资 源 共 享 与 互 补 。 当代 高 技 术 企 业 的 创 3知
新 已 不 是 一 种 孤 立 行 为 , 创 新 的 每 一 步 都 需 要 得 到 在 外 部 知 识 源 的 支 持 。 由于 对 自然 资 源 、 流 等 因 素 的 物 依 赖 性 较 低 , 用 虚 拟 手 段 实 现 更 大 范 围 的 知 识 共 享 利
影响 因素 的分析 , 于凯尼 尔斯 空 间知识 溢 出模 型 , 建 了高技 术虚 拟 产 业 集群 知识 溢 出效 应模 型 , 合 基 构 结
高技 术 虚 拟 产 业 集 群 的 特 点 , 其 知 识 溢 出效 应 进 行 了深 入 研 究 。 对 关 键 词 : 技 术 虚 拟 产 业 集 群 ; 识 溢 出 ; 响 因 素 ; 识 溢 出 效 应 ; 识 溢 出模 型 高 知 影 知 知
论虚拟动漫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与发展对策
收 稿 E期 :2 1 t 0 1—0 5—2 3
基 金 项 目 :广 东 省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0 9 00 0 0 3 ; 育部 人 文 社会 科 学 研究 规划 基金 项 目( 0 J Z 3 ) 广 东 省 自然 科 20 B 3 8 3 1 ) 教 1Y A H18 ;
学 基 金 项 目 (0 5 02 0 00 0 0 ) 1 1 15 1 1 10 08
要 性
相对 于传 统 产业 集 群 , 虚拟 产 业 集 群 是传 统 产 业集 群 的的 动态演 化 与创 新 , 充 分 利 用 网 络平 台 它
快速形 成规 模经 济 和范 围经 济 , 以通过 设 立 虚拟 可 中 间组 织 , 大大 降低交 易费 用 , 因为集 群 内网络平 台 的大 量信 息 , 企业 间 合作积 累 的经验 与历史评 价 , 有 效地 弥补 了有 限理 性 、 息 不对 称 和 机会 主义 等 导 信
关键 词 : 拟产 业集 群 ; 漫产 业 集群 ; 虚 动 运行机 制 ; 发展 对策 中 图分 类号 :F 7 2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9— 5 6 2 1 )4— 0 3— 3 10 8 2 ( 0 1 0 0 3 0
1 虚 拟 动 漫 产 业 集 群 的 内 涵 及 其 重
况姗芸 , 周素芬。赖 步英。周 国林 , ,
( . 南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信 息 技 术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3 ;. 国对 外 贸 易 中 心 规划 发展 部 , 东 广 州 50 3 ; . 州 航 海 高 1华 广 1 6 l2 中 广 135 3 广 等专 科 学 校 信 息 与 通 信 工 程 学 院 , 东 广州 5 0 3 ;. 东 金 融 学 院 休 闲产 业 与 高端 服 务 业 研 究 中心 , 东 广 州 50 2 ) 广 13 0 4 广 广 150
虚拟产业集群合作博弈分析
开 了相关研究 。I a n认为集群合作行为逐渐被组织问的竞争 所取代 ] l 。 。R o b e r t 指 出产业 集群创新 网络会使 合作行 为更加复杂 。Q i n g描述 了共 享资 源、 共 同声誉 和 中 介机构 的参 与对集 群企 业创 新产 生积极 作用 ] 。A n .
拟产业集群合作进化时 , 应采用 多人博 弈思想 , 并 考虑多 个 博弈游戏共 同迭代。本 文以虚拟产业集群 合作 网络为基 础 , 考虑成员纯策略及混合 策略选 择 , 建立集群多人博弈合 作模 型, 并 对合作企业数量及 网络特征与成员采取策 略关 系等进 行仿真 , 阐释了虚拟产业 集群成 员合作 行为演 化机 理 , 类号 : F 2 6 9 . 2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5 9 8 1 ( 2 0 1 4 ) O 1 — 0 0 2 6— 0 4
引言
一
一
、
较为新 型的集群 研究较少 。虚 拟产业集 群是 一种 较为 松
随着市场竞争 日趋激烈 , 具有产业关联性 的企业聚集在
合 策略选择 问题 , 建立虚拟产业 集群合作博弈模型 , 并采 用仿 真方 法, 揭 示其合作 行为 演化规律。结 果表 明, 与 纯
策略 相比 , 混合策略 可以促进集群合作现 象发生 , 并且越 多成 员在一起合作 , 越 需要 采用混合 策略 。
关键 词 : 虚拟产业集群 ; 合作; 多人博弈; 仿真
被保 留。基于以上分析 , 建立虚拟 产业集 群合 作博 弈算 法 , 假设集群成员为 Ⅳ, 共 同参与 博弈 游戏 , 每个 游戏 随机抽 取
虚拟企业与产业集群协作发展的竞争优势
王 向 东 , 慧平 丁
( 北京 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10 4 ) 00 4
【 摘 要 】 文章从虚拟企业与产业集群协作竞争的可能性 出 , 发 从企 业的网络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分析
了虚 拟 企 业 与 产 业集 群 协 作 的 竞 争 力根 源 , 产 品 竞 争 、 应链 竞争 、 务 竞 争 、 场选 择 、 识 溢 出 、 从 供 服 市 知 竞合 博 弈 、 作 整合 协 七个 方面探讨 了协作发展 的竞争优势, 为虚拟企业和 产业集群研究提供 一些思路。
一
赖性 。
一
、
虚 拟企业 与产 业集群 协作 的可 能性
1 . 核心竞争力的发挥。产业集群 和虚拟企业都是为了发挥 产业 和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竞争力 , 通过市场整合形成各 自的综 合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使企业竞争力通过集聚获得了个 体企业 无法获得的整体功能 和系统功能 , 形成 区域核心竞争力 。虚拟 企业则通过伙伴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竞争的战略伙 伴关 系 , 最大 限度 地 培 育 和发 挥 各 自核 心 能 力 , 过 优 势 互 补 获 得 集 体 竞 争 通 优势 。 2外部 经济 效 应 。产 业 集群 区 内的 企 业 通 过空 间的 接 近 和 . 集 中, 发挥各 自优势和作用 , 形成规模经 济效应 , 这种效应通过 辐射和外溢作用会在与区外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 的地位。 而 虚拟企业则 通过联盟企业在 空间上 的分散化 , 加上企业功能的 有效结合和共 同作用 , 企业竞争优势分别在联盟内企业所在的
ta A g m r o r l gl ea n等。 ot 认为 : i o t i Prr e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殊领域 中, 相互联 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形式 。产业集 群通常包括下 游产业 的公司 、 互补 产品的生产商 、 专业化 基础 结构 的供应者 和提 供培训 、 教育 、 信息 、 研究 、 技术支持 的其他 机 构 ,甚 至 还 包 括 商会 和 涵盖 集 群 成 员 的其 他 集 体 组 织 (ot ,9 8) P r ri9 。在笔者看来 , e 其实所有这些名词描述的都是同 种现象 , 即产业的空问集聚 , 只不过 由于 各个领域的学 者研 究 目的 不 同 , 选 取 的 角 度 有 差 异 , 谓 上 带 有 一 定 的 学 科 依 所 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与声誉机制研究
[ 键 词】高技 术 产 业 集 群 ; 网络 治 理机 制 ;信 任 文 化 ;声 关
誉 机 制
[ 图分 类 号 】F 6 . 中 0 29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1 7 — 4 l 2 0 0 — 0 2 0 6 3 0 6 ( 0 8)8 0 4 — 5 ※ 本 文受 中南 财经 政法大 学振 兴工程 科研基 金( 0 0 0 71 8 9470 0 ) 及国 务 院 国 有 资产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2 0 0 7年 重 点课 题 《 有 国 企 业 人 力 资本 激 励 与 约 束 机 制 》 RC S AC2 0 — 资助 。 ( /AS 0 7 5)
信 任 是 网络 型 组 织 的基 本 运行 机 制 ,基 于 信 任 与 相 互 认 同 的 长 期 关 系
系 统 , 路 径 依 赖 的 历 史 分 析 方 法 可 以 对 这 种 演 进 过 程 提 供 基 本 的 洞 察 力 ;第 四 ,规 范 维 度 , 所 有 产 业 集 群 都 是 由 旨在 确 定 每 个 成 员 的 义 务 与 责 任 的 一 套 规 则 所 定 义 的 , 这 些 规 则 划 定 了 集 体 活 动 的领 域 ,并确 保 与 网络 的 外部 环 境 相 比 ,网 络组 织 受 到 始 终 如 一 的 规 制 l 3 J 。
就 是 正 式 或 非 正 式 的 组 织 和 个 体 通 过 经 济 合 约 的
一
、
引 言
联 结 与 社 会 关 系 的 嵌 人 所 构 成 的 以 企 业 间 的 制 度
安 排 为 核 心 的 参 与 者 间 的 关 系 安 排 。 它 以 组 织 间
高技 术 产 业 集 群是 由地 理 邻 近 的许 多相 互 关 联 公 司 以 及 各 类 机 构 为 解 决 共 同 问 题 通 过 持 续 互 动 而 形 成 的 区 域 经 济 共 同 体 ,是 一 种 典 型 的 区 域 经 济 网 络 组 织 。 Ha a so k n s n与 S e oa ( 9 5 以 n h t 19 ) 及 W ec n i i sn ( 0 0 认 为 , 产 业 网 络 lh a d W l n o k 20) 有 三 大 要 素 构 成 :行 动 者 、行 动 和 资 源 。 自上 世
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0 7 0 9, 7 8 32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17 0 5 7 02 8) 作者简介 : 姜晓丽 (9 2 )女 , 1 8 一 , 黑龙 江大 庆人 , 黑龙江工 程学院讲师 ,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 院博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高技 术产业集群 ; 高长元 (9 0 )黑龙 江鸡西人 , 16一 ,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研究方 向 : 高技术 产业集群 , 决策支持
21 0 1年 5月
社 会 科 学家
S CI L O A S C皿 NTI T s
M a ,0 1 y2 1
( 5 , 第 期 总第 1 9 ) 6期
【 经济新视 野 】 源自( ., n rl o19 No5Ge ea . ) N 6
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姜 晓丽 ,高长元
中图分类号 :4 2 F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0 )5 0 5 - 4 10—202 1 0—05 0 1
1引言 .
是为解决虚拟组织 的资源共享 而发展起来 的信息技 术, 能够为虚拟联盟 的运作提供持续稳定 的支持。分
随着 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 网络 布性 和异构性是高技术 虚拟产业集群资源 的主要特 O S O e r i 通信技术 的高速发展 , 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环境 和资源 点 ,从资源平 台的实现技术上讲 , G A ( pnG d ei c tte ve A he u b 整合的战略空间更加趋于全球化 ,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 Sr cs r ic r)是基于 We 服务技术和网格技 的通信技术 , 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分散在不 同区域的甚 术 的体 系结构 ,具有 平 台和 语 言 的无关 性 ,符合 TI 5 1 。基于网格技术的高技术虚拟 至全球 的高技术资源 , 这一 目标对高技术企业 的运 营 H VC的特点和需求[ 它使 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传统的以地理集中为主要特 产业集群资源整合平 台具有开放性和可拓展性。 点 的高技术 产业集群 已无 法满足这种 新 的需求 , 得群 内高技术企业 能够在原有 的资源共享模式基础 因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产业集群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关行业的企业集聚形成的一个氛围繁荣、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系统。
其发展模式和路径是指如何实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蓬勃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模式和路径:1.空间集聚模式:基于地理空间的集聚模式是最常见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下,相关产业的企业选择在地理上临近的地区建厂或设立办公场所,以便实现效益的规模化和资源的共享。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方便地实现物流和供应链的整合,并且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竞争,推动产业的创新和进步。
2.价值链集成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并非仅仅局限于同一个产业内的企业,而是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价值链的集成,实现各个产业之间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整个集群的效益和竞争力。
3.创新驱动模式:创新驱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侧重于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来推动整个集群的发展。
这种模式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通常都致力于研发和创新,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4.产业政策支持路径: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手段来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规划,为产业集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5.人才培养路径: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持,因此人才培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通过建立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和学术研究机会,可以吸引和培养一流的人才为产业集群提供支持和动力。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政府的关键引导和规划,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产业集群尽快形成。
2.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和市场。
因此,创新和研发应该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确保创新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市场竞争力。
谈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谈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
那么,产业集群的优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笔者认为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竞争优势。
一、成本优势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企业布局集中,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高度细化、配合密切的分工协作体系,以社会分工的优势弥补中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缺陷,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假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成本降低主要来自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劳动分工、交易成本、范围经济、劳动力有效供给和企业进入与退出成本。
(一)城市集聚经济。
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二)外部规模经济。
同行业的企业间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建立共同销售中心,如浙江“领带城”是我国最大的领带零售、批发市场,降低了集群内企业成品的运输、库存成本,使平均成本明显降低,从而有利于价格竞争。
(三)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
在产业集群内部,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相应地,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盛行,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这不仅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更大的生存机会,还使他们实现规模生产,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四)交易成本降低,形成外部范围经济。
通过专业化分工,不仅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利用空间接近大大降低了每次交易的费用。
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还节省了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网络结构形成外部范围经济,克服了单个大企业等级制组织的弊病。
产业集群竞争
产业集群竞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一种高度集成、相互依赖的产业群体。
通过集群,企业可以共享资源、促进创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竞争日益激烈。
本文将就产业集群竞争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提升集群竞争力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产业集群竞争的特点1.密集的产业布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一般都在相近的地理区域内集中布局,形成密集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2.协同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不再是孤立的竞争主体,而是通过合作与协同,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3.竞争与合作并存: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有广泛的合作。
竞争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合作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4.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的竞争不仅仅是价格和规模的竞争,更多是在知识和技术层面上的竞争。
因此,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更容易形成竞争优势。
5.融合创新:产业集群为不同企业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不同企业之间的融合创新使集群更具竞争力。
二、影响产业集群竞争的因素1.政府支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导向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通过提供资金、减税减费等方式,为产业集群的竞争提供有力支持。
2.人才培养:优秀的人才是产业集群竞争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竞争离不开技术创新,只有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4.供应链配套:供应链的有效配套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具备完善的供应链,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品牌建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建设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只有打造出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企业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1.加强合作: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同利用和利益的最大化。
基于演化博弈的虚拟集群企业入群决策分析
假设一 :企业在未加入虚拟集群前是
分散 的或仅仅局部联系 ( 处于某一地理集 群之 中 ) ,为研究方便 , 我们选择两个不同 的地理集群—— 集群 A和集群 B 。
内 容 摘 要 :本 文 利 用 演 化 博 弈 理 论 分
析 了 企 业 加 入 虚 拟 产 业 集 群 的 动 机 和
北京
◆
1( 7 2 (1 1 经济学院
长春
10 1 ) 30 1
中 图分 类 号 :F 6 . 文 献标 识 码 :A 0 15
投 资收 益率 是 否高 于社 会 平均投 资 收益
企业入群决 策的演化博弈模型
( )模 型 基 本 假 设 一
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这种外 部经济给集 聚企 业带来了技术外溢和共享的中间投资 品等利益。韦伯 认为 ,如 果企 业从 产业集 聚 中得到的好处大于它们 因从分散布局地
其博弈 的结构。 假设五 每一个企业有两种策略选择
加入 虚拟集群 ;不加入 虚拟集群 。博弈策 略的具体表示 为:集群 A内的企业 的可选 择策略 为X 和 X ,其中 X表 示加入 虚拟集 。 , 群 、X 表示不加入虚拟集群。集群 B内的
率 。刘阳 、王前 ( 0 9) 为企业 的入群 20 认 行 为取 决于企业 加入集群 后所 获得创新优
决 策 行 为 。 综 合 考 虑 了影 响 企 业 入 群 的 多种 因素 , 构 建 了 企 业 入 群 决 策 行 为 的 演 化 博 弈 模 型 ,使 用 微 分 方 程 稳 定性 理 论 求 出 了该 博 弈 模 型 的稳 定 均 衡 解 ,并 画 出演 化 博 弈 的 相 图 进 行 分 析 , 在 分 析 的 基 础 上提 出 了 企 业 加 入 虚拟 集群的激励原 则。 关键 词 :虚 拟 集 群 入 群 演 化 博 弈
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试卷85分
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试卷85分1、产业集群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共享设施等,可以增强外部效应。
正确错误2、产业集群各行为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和基于统一分工的协同创新机制为产业技术突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正确错误3、无论是既有产业集群的升级,还是全新产业集群的打造,必须克服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构造“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的产业集群模式。
正确错误4、产业集群参与者,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扩散为产业升级提供源泉。
正确错误5、在部分省份和地区,如浙江、江苏、天津、山东、陕西等,专门出台了一些规范产业集群发展的文件和规定。
正确错误6、2009年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实现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以及“二次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
正确错误7、应坚持把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改造,作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
正确错误8、产业集群的接近性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温床。
正确错误9、从20世纪初,一些国家在研究虚拟产业集群,当时主要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网上组织产业集群。
正确错误10、2000年,古镇以引进创新、信息集成再创新为主,在企业技术中心和照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基础上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高等院校合作,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正确错误11、在中央部门层面上,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出台了国内第一份针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政策《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正确错误12、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正确错误13、中国的产业集群区域分布主要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
正确错误14、基于产业深化发展的产业升级,产业集群的自由化创新模式成为其重要组织形式。
正确错误15、中国的产业集群最明显的特征是低成本。
正确错误16、中国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范围()。
宽泛狭窄单一多样17、在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和区域规划中,()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现代营销上旬刊2024.0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时代到来,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其利用数字化电子技术,为企业提供各类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大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相较之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使更多企业得到金融服务。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新发展阶段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成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数字普惠金融、产业协同集聚及区域经济相关理论概述(一)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发展前景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广泛覆盖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为其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这种服务形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电子化技术的优势,以更便捷、更高效、更普惠的方式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其借助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数字化渠道,突破物理地域限制,触及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区域和群体。
同时通过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在线支付、转账、理财等快速高效的金融服务,还能实现服务对象在线实名认证、电子签名、风险评估等,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有效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综上,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覆盖面广、服务效率高、安全性强等特点。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并开始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如P2P 网络借贷、数字货币、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为社会大众、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和融资渠道。
随之而来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以此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发展前景广阔。
但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存在各种问题。
在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偏远地区和乡村区域由于信息网络覆盖低、信息技术掌握较差、金融知识欠缺,金融服务很难覆盖到。
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机制研究
( 尔滨 理 工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龙 江 哈 尔滨 1 0 4 ) 哈 黑 5 0 0
摘 要: 高技 术 虚 拟 产 业 集 群 是 虚 拟 产 业 集 群 在 高 技 术 领 域 的 一 种 管 理 模 式 , 是 高技 术 产 业 持 续 发 展 和 它
区域 创 新 资 源 整 合 的 有 效 途 径 。 在 界 定 高技 术 虚 拟 产 业 集 群 知 识 溢 出 内 涵 的 基 础 上 , 析 其 知 识 溢 出主 分 体 、 识 溢 出 途 径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 过 对 不 同 高 技 术 虚 拟 产 业 集 群 组 织 模 式 下 知 识 溢 出 的 研 究 , 高技 术 知 通 为
第2 卷 第6 8 期
2 1 3 0l年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b128N O. 6 . O M a . r2Ol l
Sce e& Te h l gyPr g e sa lc inc c no o o r s ndPo iy
高 技 术 虚 拟 产 业 集 群 知 识 溢 出机 制 研 究
1 HT I V C知 识 溢 出 内 涵
马 歇 尔 较 早 关 注 知 识 溢 出 ( o e g pl v r Kn wld e S io e ) l 现象 , 他认 为 在 产 业 区 中 弥 漫 着 一 种 创 新 氛 围 。庇 古 对 其 作 了 清 楚 的 阐述 , 认 为 在 一 方 为 另 一 方 提 供 某 他
中 图 分 类 号 : 0 G3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0 1 0 —0 50 1 0 —3 8 2 1 ) 60 5 —5
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战略探讨朱美光博士【摘要】本文对我国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通过深入考虑我国高新区发展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提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高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内生化”和以主导产业为主,促进产业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等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顺应国际竞争新形势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潮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提升区域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
园区内部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了大批现代企业家,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最具创新能力的亮点。
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以及历史局限性影响,出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趋同、互相渗透、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竞争现象。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次创业”方面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高新区发展初期,由于依靠政府支持和政策优惠,大都是走“以地引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式外延发展道路。
依靠土地、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倾销”来推动产业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程度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高新区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率低且呈现下降趋势,导致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竞争规模而忽视了竞争水平,在政绩冲动驱动下,形成低水平重复和盲目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招商引资过程中,重视即期效应而忽视远期效应,形成非经济吸收力(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企业追逐优惠政策而“流动”,使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空洞化”;第三,过度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模扩张,导致土地的奢侈使用,降低了土地使用效应,造成了无谓的空间扩张。
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与机制产业集群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行业中,由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群体,通过共同合作、竞争和积累实现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现象。
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路径:1.创新路径: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要依靠创新,即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并赢得竞争优势。
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可以通过企业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合作研发等形式实现。
2.培育路径:产业集群的发展还需要通过培育新的企业和机构来扩大集群规模和影响力。
这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企业、鼓励本地创业等方式来实现,同时培育新的企业还需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3.协同路径: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是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
合作可以针对其中一具体项目,如联合开发、共同营销等;也可以是长期共同合作,形成供应链、价值链等合作网络。
通过协同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风险共担、知识共享等效应。
4.国际化路径: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还需考虑国际化。
国际化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产品出口、海外投资、跨国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推动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机制:1.空间密集效应:产业集群的企业与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空间布局,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交通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效率。
同时,空间上的密集也可以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源进入。
2.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存在较高的技术交流和协同创新,技术溢出效应也就随之产生。
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共享技术和知识,促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市场规模效应: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度高,能够形成相对较大的市场规模,从而实现采购、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
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虚拟组织的特点就是敏捷性,然而正是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得其只能是一个临时的组织,当机会来临时,虚拟组织不能被很快地建立,其成员机会主义问题突出。
本文试图通过对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探索一种适合虚拟组织长期稳定发展的道路。
标签: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诚信机制一、虚拟组织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组织,正在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深刻影响。
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国乃至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
以此种形式,能够快速获取处于全球各处的资源,为我所用,从而缩“从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
不仅如此,灵活的“虚拟组织”,可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
目前,欧美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引进了虚拟组织模式,竭力实施敏捷制造等实践活动。
但是虚拟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契约混合体,伙伴的独立性、分散性与合作的动态性使得协作的难度大,由此带来系统内部运作的高风险。
同时虚拟组织中的信任、沟通与跨组织文化问题也成为了虚拟企业的发展障碍,阻碍了这种新型组织方式的发展。
二、虚拟组织集群化管理模式虚拟组织的性质决定了虚拟组织是一个临时的、动态的组织,而其成员本身的经营是长期的、持续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使企业连续的形成虚拟组织成为新的难题,由此引出了集群化管理模式。
1.集群化管理能够提高虚拟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集群化管理,虚拟组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组织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
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
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
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2.集群化管理能够保持虚拟组织的相对稳定性。
虚拟组织具有临时性、敏捷性的特点,这是虚拟组织无与伦比的优势所在。
国际产业协作的机制与路径探讨
国际产业协作的机制与路径探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协作日益成为国家之间促进合作、实现共赢的重要方式。
尤其是在当前疫情背景下,各国需要更紧密地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本文将从机制和路径两个角度,探讨国际产业协作的发展和创新。
一、机制探讨1. 自贸区自贸区是国际产业协作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自贸区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中欧班列的开通,为中国和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物流支持。
同时,自贸区的建设也促进了贸易数字化、信息流畅、资金流动、人员流动等的便利化发展,使协作的程度更深入。
2. 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国际产业合作园区是以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为目标,通过集聚、创新、协同、共享等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区域。
中国设立的深圳、上海、天津、广州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入驻,实现了跨国企业的合作和开发。
这些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国际产业间的交往和合作。
3. 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是产业协作的新模式。
通过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互换、风险分担、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有机融合。
丰田、本田、日立等知名企业就是典型的产业联盟代表。
企业可以利用联盟提供的资源和经验,开发出更具创新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
二、路径探讨1. 深化经贸合作经贸合作是国际产业协作的基础。
各国可以通过“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等方式,加强经贸往来和投资,同时巩固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
例如,中国积极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助力全球发展的普遍性和可持续性。
2. 推行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促进产业协作的桥梁。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必须加强标准制定和合作,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例如,食品安全、智能制造、环保等领域的标准统一,可促进跨国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补性发展。
2021电子机械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2021电子机械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少不了论文拥有一个新颖的题目,论文题目足够有吸引力能够顺利答辩评审老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电子机械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机械毕业论文题目1、自主导航农业机械避障路径规划2、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研究3、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与控制4、三自由度机械臂式升降平台运动学建模及仿真5、基于并联交错的起重机械节能装置设计研究6、CNN和RNN融合法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7、机械剪切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研究进展8、机械压力机滚滑复合导轨结构设计研究9、机械压力机曲轴、轴瓦温升自动控制设计技术10、基于无线传感的机械冲压机振动监测分析11、基于GNSS的农业机械定位与姿态获取系统12、一种冗余机械臂多目标轨迹优化方法13、基于湍流模型的高速螺旋槽机械密封稳态性能研究14、基于多楔现象的微孔端面机械密封泄漏率分析及孔形设计15、牵引变电站直流断路器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16、方钢管混凝土柱卡扣机械连接试验及有限元分析17、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18、机械法与机械-酶消化法制备大鼠膈肌组织单细胞悬液的比较19、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20、腐蚀减薄对X80钢管机械损伤凹陷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影响21、基于驻极体材料的机械天线式低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22、基于"J型锁芯"的机械锁芯结构创新分析23、浅析我国烟草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4、液滴分析仪的机械结构设计25、化工机械密封件损伤数值模拟及维修对策探讨26、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反相热机械疲劳行为27、浅谈机械数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28、数控机械加工进刀工艺优化措施分析29、基于STM32六自由度机械臂发展前景30、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31、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综述32、RFID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探究33、试论船舶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34、探讨港口流动机械预防性维护保养35、关于端盖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要点分析36、关于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研究37、现代机械制造及加工技术分析38、论机械设计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9、基于机械设计制造中零件毛坯选择的研究与应用40、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影响因素探析41、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探讨42、机械设备的环保性能分析43、探究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44、机械制造过程的绿色制造技术应用研究45、浅析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46、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分析47、浅析机械设备焊接制作中注意事项与探讨48、浅谈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发展现状49、浅谈信息化教学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策略50、基于OBE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改革研究51、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52、鲜芦笋干机械烘干的应用研究53、液压同步控制回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54、果园施肥机械研究现状与展望55、化工机械设备诊断分析探讨56、氧化锆球体表面机械球磨涂覆钛涂层工艺研究57、探析建筑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检测技术58、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59、机械设计加工中的材料选择问题分析60、无线遥控在多中段竖井提升系统井口机械控制中的应用优秀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机电一体化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研究2、变频技术在锅炉机电一体化节能系统中应用3、煤矿高效掘进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4、电气自动化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讨5、产品设计与腐蚀防护的程序与内容6、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应用分析7、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8、水利水电工程的图形信息模型研究9、矿山地面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研究10、浅析电气控制与PLC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11、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及优化对策12、我国真空包装机械未来的发展趋势13、煤矿皮带运输变频器电气节能技术的分析14、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5、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17、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案优化研究18、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19、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应用20、农机机械设计优化方案探究21、区域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建设22、环保过滤剂自动化包装系统设计23、元动作装配单元的故障维修决策24、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与趋势分析25、试析机电一体化中的接口问题26、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27、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在温室加温中的应用28、关于在机电领域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的研究29、浅析生物制药公司物流成本核算30、锡矿高效采矿设备的故障排除与维护管理31、铸钢用水玻璃型砂创新技术与装备32、空客飞行模拟机引进关键环节与技术研究33、汽车座椅保持架滚珠自动装配系统设计34、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液仿真研究35、基于新常态视角下的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36、石油机电事故影响因素与技术管理要点略述37、基于铝屏蔽的铁磁性构件缺陷脉冲涡流检测研究38、数控加工中心的可靠性分析与增长研究39、数控机床机械加工效率的改进方法研究40、浅析熔铸设备与机电一体化41、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析42、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43、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改革策略44、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质量及控制策略研究45、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措施的若干研究46、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及电动机调试技术分析47、智能家居电话控制系统的设计48、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建设与改革49、PLC技术在变电站电容器控制中的应用分析50、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应用51、工程机械施工中的机电一体化52、基于CIM与XML技术的变电站监控信息数据研究与解析53、风力发电液力机械传动装置的特性及设计研究54、旱田移栽机机械手自动喂苗系统55、基于磁隔离的新型漏水监测终端结构设计56、基于创新角度下的机械制造工艺研究57、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研究58、一种可旋转智能储物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59、基于多种传感器智能控制的风扇60、《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差别化教学模式研究汽车电子技术论文题目1、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机制研究2、SOPCPlus协同设计架构及在AMT中的应用研究3、基于技术创新扩散视角的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空间分布研究4、新一代汽车电子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5、基于FPGA的车载电子系统设计6、汽车电子行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企业策略研究7、汽车电子软件设计中周期分配和总线访问配置算法研究8、基于AUTOSAR标准的系统配置工具9、面向汽车电子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基本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10、基于“VR”的现代汽车电子系统故障诊断仿真实训系统开发11、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灯控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2、基于AUTOSAR标准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平台分析和设计13、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汽车电子技术进化研究14、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的服务营销研究15、汽车发动机曲轴凸轮轴信号模拟系统16、基于SAEJ1939的客车通信协议设计与应用17、汽车电子机械制动(EMB)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18、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CAN总线通信研究19、基于专利分析的吉林省汽车电子产业技术预测研究20、汽车复杂电控系统混杂通信网络的设计21、PH信息技术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22、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23、电子元器件分销发展战略研究24、汽车综合信息显示系统的研究25、基于Internet的汽车电子远程诊断技术研究26、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27、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28、车载信息显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29、具有自诊断功能的车身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30、基于AUTOSAR的汽车电子设备驱动及抽象的设计与实现31、面向汽车电子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可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32、面向汽车电子基础软件的配置技术研究与实现33、基于模型的汽车电子通信开发平台研究与实现34、基于RTW的AMT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研究35、面向汽车电子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分析36、汽车电子驻车制动(EPB)控制系统的研制37、构建针对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平台38、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SCP分析39、汽车电子零部件1米法辐射骚扰测试方法的研究40、汽车计算平台中的线控节气门系统结构分析与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机制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地理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high-tech virtual industry cluster,HTVIC)应运而生。
HTVIC可以打破地理限制,将全球范围的与高技术相关的各种资源进行高效而快速地整合,为高技术企业提供无限的合作与竞争空间。
然而由于HTVIC的“高技术”和“虚拟性”特性,其成员的合作与竞争活动更加复杂,因此,亟需研究与设计一套符合HTVIC成员合作与竞争活动特征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对保证集群成员合作与竞争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高技术产业集群、虚拟产业集群、合作与竞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HTVIC的涵义,综合分析HTVIC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活动的特征,结合Value Net理论与演化博弈论的方法研究HTVIC成员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HTVIC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机制的总体架构。
从HTVIC成员间合作活动的影响因素出发,设计了由信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构成的HTVIC成员间合作机制总体框架。
首先,在分析HTVIC信任源、信任特征的基础上,研究HTVIC信任对合作的影响,提出了信任保障策略。
其次,在界定HTVIC共享性资源的涵义,综合分析集群共享性资源来源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由共享性资源地图、资源共享协议和共享性资源上传与下载组成的HTVIC资源共享策略。
最后,基于Holon建模技术,建立了Holon协调模型。
在界定HTVIC成员间竞争机制的涵义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HTVIC成员间竞争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由垄断控制机制与恶性竞争控制机制构成的HTVIC成员间竞争机制。
首先,在对HTVIC垄断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垄断的影响因素,基于CA理论建立垄断控制模型,分析垄断对竞争的影响,进而提出HTVIC成员间垄断控制策略。
其次,在对HTVIC恶性竞争的起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Lotka-Volterra理论建立HTVIC恶性竞争控制模型,进而提出HTVIC 成员间恶性竞争控制策略。
基于SECI理论,构建了HTVIC合作竞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模型,分析合作竞争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Lotka-Volterra理论,建立HTVIC 合作与竞争对集群品牌演化的影响模型,分析合作与竞争的集群品牌效应。
为了使设计的HTVIC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机制在HTVIC中可以更大的发挥效能,
从HTVIC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活动的需求出发,应用ASP语言和MSSQL SERVER开发HTVIC合作与竞争信息系统。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汽车电子虚拟产业集群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成员的信誉机制、资源共享、协调机制等合作活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例验证汽车电子虚拟产业集群垄断和恶性竞争控制机制,进一步对合作与竞争产生的技术创新和品牌效应进行了分析,验证了HTVIC成员间合作与竞争机制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本文对HTVIC成员间合作机制与竞争机制的内容、效应与计算机信息辅助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以及对汽车电子虚拟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可为政府和管理部门制定产业集群政策以及加快HTVIC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