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分析
2015年央行贷款基准利率表
2015年央行贷款基准利率表一、2015年央行贷款基准利率概述1. 2015年央行贷款基准利率是指我国人民银行依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以及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确定的用于商业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时的利率基准。
2. 2015年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包括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存量贷款基准利率两种形式。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外报价的利率,而存量贷款基准利率则是央行针对不同期限的贷款分别确定的利率基准。
3. 2015年,我国人民银行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需要,为实体经济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
二、2015年央行贷款基准利率表1. 2015年3月,我国人民银行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降息操作,具体利率调整如下:(1)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年期LPR从6.55%下调至5.70%,五年期以上LPR从7.05%下调至6.55%。
(2)存量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6.60%下调至5.85%,五年期以上存款基准利率从7.10%下调至6.60%。
2. 2015年6月,我国人民银行再次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降息操作,具体利率调整如下:(1)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年期LPR从5.70%下调至4.85%,五年期以上LPR从6.55%下调至6.00%。
(2)存量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5.85%下调至5.10%,五年期以上存款基准利率从6.60%下调至6.15%。
3. 2015年9月,我国人民银行第三次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降息操作,具体利率调整如下:(1)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年期LPR从4.85%下调至4.35%,五年期以上LPR从6.00%下调至5.60%。
(2)存量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5.10%下调至4.60%,五年期以上存款基准利率从6.15%下调至5.85%。
三、2015年央行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和意义1. 2015年央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多次降息操作,使得实体经济获得了更加低成本的融资支持,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金融统计新制度通知
关于2015年统计数据报送的补充说明24家主要金融机构,各地人民银行:2015年统计制度文已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15年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2014】393号,印发日期:2014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统计口径的通知》(银发【2015】14号,印发日期:2015年1月14日)。
现根据大家反馈的问题就数据报送做以下补充说明:1.报数时间调整:月报一、二批次结转数和1月份数据同时修订,提交修订申请截止时间为2015年2月27日12:00,报送截止日期修改为2015年2月28日。
其他报数时间严格按照制度文执行,具体报送日历见数据集中系统公告中“金融统计数据采集时间安排表”。
2.增加部分表单报送结转数:除制度文中提到的需要报送结转数的表单,以下表单也需要报送结转数:中长期贷款按实际投向(A1464,A2464);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农合行)专项统计(A3322)。
3.委托贷款专项统计表(A3411)在月报一批结转报送。
4.为做好存贷比统计监测,增设月报附报各项存款、各项贷款与相关调整项等统计指标。
月报附报各项存款、各项贷款均需按照新口径报送(见银发[2015]14号);统计机构范围:报送县及以上分支机构数据,其中调整项建议由总行统一报送;报送内容:境内汇总数据(不含境外分支机构数据)。
小额贷款公司不需报送。
5.人民银行金融统计监测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16日晚将按新制度完成调整,17日起大家即可使用,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6.请各地人民银行注意,因助学贷款(表单:A1461)、下岗失业人员贷款专项统计(表单:A1462)、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统计表(表单:A3321)从2015年开始均调整为季报一批报送。
系统将于16号下午对这三个表单合法性等调整到位,如果截止到16号下午17:00前尚未报送12月31日季报的金融机构报送12月31日季报时,系统合法性将会显示少报,请各地人行系统管理员进行维护(即加中止日期)通过;但是务必注意,3月份报送季报一批结转数据时这三个表单照常报送,请各地人行系统管理员进行维护,防止漏报。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金融统计新制度通知
关于2015年统计数据报送的补充说明24家主要金融机构,各地人民银行:2015年统计制度文已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15年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2014】393号,印发日期:2014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统计口径的通知》(银发【2015】14号,印发日期:2015年1月14日)。
现根据大家反馈的问题就数据报送做以下补充说明:1.报数时间调整:月报一、二批次结转数和1月份数据同时修订,提交修订申请截止时间为2015年2月27日12:00,报送截止日期修改为2015年2月28日。
其他报数时间严格按照制度文执行,具体报送日历见数据集中系统公告中“金融统计数据采集时间安排表”。
2.增加部分表单报送结转数:除制度文中提到的需要报送结转数的表单,以下表单也需要报送结转数:中长期贷款按实际投向(A1464,A2464);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农合行)专项统计(A3322)。
3.委托贷款专项统计表(A3411)在月报一批结转报送。
4.为做好存贷比统计监测,增设月报附报各项存款、各项贷款与相关调整项等统计指标。
月报附报各项存款、各项贷款均需按照新口径报送(见银发[2015]14号);统计机构范围:报送县及以上分支机构数据,其中调整项建议由总行统一报送;报送内容:境内汇总数据(不含境外分支机构数据)。
小额贷款公司不需报送。
5.人民银行金融统计监测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16日晚将按新制度完成调整,17日起大家即可使用,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6.请各地人民银行注意,因助学贷款(表单:A1461)、下岗失业人员贷款专项统计(表单:A1462)、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统计表(表单:A3321)从2015年开始均调整为季报一批报送。
系统将于16号下午对这三个表单合法性等调整到位,如果截止到16号下午17:00前尚未报送12月31日季报的金融机构报送12月31日季报时,系统合法性将会显示少报,请各地人行系统管理员进行维护(即加中止日期)通过;但是务必注意,3月份报送季报一批结转数据时这三个表单照常报送,请各地人行系统管理员进行维护,防止漏报。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之一,其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大,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这些风险不仅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相关问题,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探讨信贷风险控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
具体而言,本文将从信贷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和处置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水平,保障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稳定,进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银行信贷业务的不断扩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贷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信贷投放速度加快。
然而,在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部分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风险评估不足、信贷审批不严格等,导致信贷风险不断累积。
不良贷款率上升。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部分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下降,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监管,但不良贷款问题仍然存在,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压力。
信贷结构不合理。
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跟风现象,导致信贷结构不合理。
例如,过度依赖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高风险行业,忽视了对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等领域的支持。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与成因分析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刺激政策,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得到空前扩张,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外部社会环境仍需改善,相应的信贷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影响到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与成因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念与现状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受各种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信贷资产或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gdp 增长率从2007的13%下降到2012年的7.8%。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的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刺激政策迅速出台,银行信贷开始出现快速增长,新增信贷规模已从此前年均3万多亿元的常态激增至7万亿元以上。
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到2012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仍达到8.5万亿元。
随着银行业信贷的大规模扩张,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资产规模迅速增长。
2007年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到了2011年末,这一数值达到62.99万亿元。
2007年末,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52万亿元,至2012年末,总资产规模飙升至130万亿。
在信贷政策的刺激下,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强劲复苏,但随着各银行信贷资产的急剧扩张,信贷风险问题也进一步放大。
1.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压力增大。
受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外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去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的局面开始改变,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
据统计,201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4929亿元,季度环比增加14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从数据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贷款率得到改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信贷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2年信贷投放规模的大幅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贷款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结课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贷款风险分析摘要: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部分,其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将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分析尚处在起步阶段,在理论上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正纷纷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控制手段与我国本土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因此,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贷风险无疑是银行经营中最重要的风险。
问题贷款的概念覆盖了所有存在信用风险的贷款业务。
信贷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对问题贷款的有效预防与控制.因此本文通过对风险管理课学习的应用,围绕风险管理过程的五个阶段(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结合各种图书、网络资源和官方数据,对信贷—-问题贷款进行分析和综述.关键字:商业银行问题贷款信贷风险管理正文一.问题贷款(风险规划)问题贷款指偿还有困难的贷款,借款人已经不能或无法完全履约,或存在不能履约的可能性。
问题贷款的概念覆盖了所有存在信用风险的贷款业务。
信贷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对问题贷款的有效预防与控制。
1。
1问题贷款的界定我国商业银行推行国际通用的五级分类法。
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其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具体定义如下:·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约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关注类:借款人目前尚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
但存在可能对偿还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经无法保证其足额偿还本息;·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会要造成一定损失;·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2015年中信银行年报详解
2015年中信银行年报详解一、关于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体现的是的赚钱能力,是银行各种利息收入、手续费、价差等收入的总和,是银行报表的核心数据之一。
由于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银行的很多财务数据会因为管理层的判断不同而进行调整,现在各银行也都在强调转型重视轻资产发展,所以营业收入可能比净利润、总资产等数据更重要,其实这个数据也更可靠。
2015年年报显示,中信银行营业收入1451亿元,同比增长16.37%。
其中一季度330亿元,二季度370亿元,三季度374亿元,四季度377亿元。
四季度单季度同比增长17.21%,环比增长0.8%。
点评:在下行周期这个数据的取得很不容易,各季度营收稳健增加,同比16%的营收虽比不上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但这个数据在整体银行业中还是中上游的。
二、关于核心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是银行核心数据之一,是银行自有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例,是银行持续经营的基本保障,前些年很多银行不断融资也主要是为了满足金融危机后巴三协议和我国监管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
2015年年报显示,中信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12%,高于8.5%的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为11.87%,中信银行权重法下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增速为17.90%,除掉烟草总公司的定向增发119亿,核心资本同比增速的15.79%。
点评:中信银行的核心资本同比增速只有15.79%,而加权资产总额增速超过这个值211个基点,这说明中信银行还在靠资本垒规模,内生性增长的路还很长,这还是在2015年没有分红的情况,这一点其实有点糟糕,要是没有定增,这个核心资本充足率是会下降的。
三、关于拨备前利润。
拨备前利润就是没有未扣除风险准备金之前的利润,是税前利润和资产减值损失之和,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比较多,大概理解为放到拨备里面的资金再加上坏账核销的资金就可以。
目前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和下行周期,不良贷款不断暴露,各家银行由于受风险控制水平、管理层诉求等因素的影响,在资产减值损失这一块差别很大,单独提出拨备前利润从一个方面可以了解一家银行的赚钱能力。
2015年度中国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
2015年度中国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摘要2015年,债券市场增量和规模快速扩大,全年发行规模达22,3万亿元,同比增长87.5%,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达到21.0万亿元。
全市场托管总量达47.9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达43.9万亿,成交量同比大幅增长,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累计成交608.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
全年债券收益率曲线大幅下移,信用类债券融资规模大幅增加。
债券市场对内放松管制与对外开放并行,机制与产品创新不断,市场基础设施间差异化竞争有序进行,形成改善服务、提高市场效率的良性发展格局。
同时信用违约事件增加,主体和券种范围都有所扩大。
一、债券一级市场基本情况(一)债券市场发行量2015年全国债券市场发行量大增。
全国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共计22.3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87.5%。
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达到21.0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总发行规模的95. 04%,同比增长81.3%。
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可转债、分离式可转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共计1144只,发行量10981.72亿元,同比增长186.16%。
上海清算所累计发行登记债券10716只,总计11.17万亿元,同比增加101.39%(二)债券市场托管量2015年,全国债券市场托管量总计47.9万亿元,同比增长33.48%。
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为43.9万亿元,同比增长32.30%,占市场总托管量的91.65%。
上海清算所截止年末的托管量为10.33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85.60%。
(三)一级市场品种结构2015年发行量占比较大的债券品种有:同业存单、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银行债和超短期融资券。
同业存单累计发行5.30万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490.22%。
地方政府债发行量为3.84万亿元,较去年发行量同比增长858.77%。
政策性银行债共计发行2.58万亿,同比增加12.23%,规模占比较去年下降。
超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2.30万亿元,同比增加109. 57%,发行规模占比较去年略微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分析--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分析--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第3章建设银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3.1建设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历程汽车行业是建设银行的传统重要客户行业之一。
建设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开办于1998年,是自然人提供的用于购买汽车的贷款。
到1999年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3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2%,高于个行业平均水平,在建行诸多贷款行业中多年处于前15为的水平。
是建设银行信贷资产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133亿的汽车贷款全年为建行增加营业收入11.3亿元,构成了建行重要的收入来源。
但是其中不良贷款余额未3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3%,由此也不难看出,当年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市场的不景气状况也在建行呈现出来。
2000-2005年,建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算是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典型的阶段,即初期平稳增长阶段,中期急速增长极端、和后期持续萎缩阶段,如图3.1中就可以看出。
图3.1数据出处:根据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商业银行开展汽车金融服务专项研究》整理得出2000年12月到2002年3月,这期间,建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处于一个平稳增长的阶段,总额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很小。
汽车销售市场出现“井喷”的行情出现在2002年6月到2003年12月之间,随之,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市场也变得“风光无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大量暴露,不良贷款的比率增加,银行纷纷退出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率开始大规模的持续下降。
建设银行的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也迎来了一个寒冷的冬天,2004年开始,建设银行的汽车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一直呈现下滑的趋势,到了2005年12月,总额下降到了146.5亿元,仅仅只占建行同期个人信贷的3.24%。
我们将这时建行的个人消费信贷量放在同行业中比较可以看出(如表3.1)。
在2003年底,贷款总额达到峰值以后,全部金融机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都在急速下降,从1594亿元下降到1107亿元,三年内平均降幅达到-19.90%。
2015年《公司信贷》全真模拟(三)
《银行业专业实务》(公司信贷)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一、判断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对下列各题的描述作出判断。
正确请选A,错误请选B。
1.【题干】各商业银行应该按照金融监管的要求,自觉遵守金融法规,在参与市场运作过程中,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秩序。
【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A【解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考点】2.【题干】公司信贷客户市场细分的方法中,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可划分为新兴产业和夕阳产业。
【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B【解析】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可划分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
【考点】3.【题干】—个企事业单位可以选择一家银行的多个营业机构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
【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B【解析】一般企事业单位只能选择一家银行的一个营业机构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主要用于办理日常的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
【考点】4.【题干】与固定资产扩张相关的借款需求,其关键信息主要来源于公司管理层。
【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A【解析】与固定资产扩张相关的借款需求,其关键信息主要来源于公司管理层。
管理层可以推迟固定资产扩张的时间,直到固定资产生产能力受限,或者利好机会出现以及融资成本降低时再进行投资。
银行必须与公司管理层进行详细的讨论,了解公司的资本投资计划,进而评估固定资产扩张是否可以成为合理的借款【考点】5.【题干】当消费者购买来自另一行业的替代产品或者服务的“品牌转换成本”越低,替代品对这个行业未来利润的威胁就越大,行业风险也就越大。
【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A【解析】替代品的潜在威胁对行业的销售和利润的影响也在波特五力分析法里有所反映。
替代品对需求和价格的影响越强,风险就越高。
当新兴技术创造出替代品后,来自于其他行业中的替代品的竞争不仅仅会影响价格,还会影响到消费者偏好。
当消费者购买来自另一行业的替代产品或者服务的“品牌转换成本”越低,替代品对这个行业未来利润的威胁就越大,行业风险也就越大。
2015年至2023年贷款利率曲线
2015年至2023年贷款利率曲线一、引言自2015年以来,我国贷款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贷款利率的调整。
本文将对2015年至2023年的贷款利率曲线进行梳理,分析其中的变动趋势、影响因素,并对未来贷款利率曲线进行预测。
二、2015年至2023年贷款利率曲线概述1.利率变动趋势从2015年至2023年,我国贷款利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2015年央行降息五次,贷款基准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2016年再次降息四次,贷款基准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2017年至2018年,贷款利率保持稳定;2019年至2023年,随着市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逐步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0.6个百分点。
2.影响因素贷款利率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状况等。
在2015年至2023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较小,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贷款利率下行。
此外,金融市场改革和融资渠道的拓宽也为贷款利率的下降提供了条件。
三、各年份贷款利率具体情况本文不再详细阐述各年份贷款利率的具体情况,仅列举2015年至2023年的利率变动。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四、我国贷款利率政策调整及影响1.政策调整在2015年至2023年期间,央行通过降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不断优化贷款政策。
例如,2019年8月,央行公布新发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将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使贷款利率更加灵活。
2.影响分析贷款利率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和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降低贷款利率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可获得性,刺激投资需求;同时,降低贷款利率有利于购房者负担,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五、未来贷款利率曲线预测1.预测依据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贷款利率将继续保持下行趋势。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需要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行业特征分析
0.95 0.83 0.71 0.51 0.37 0.24 0.22
1.57 0.81 0.72 0.66 0.29 0.24 0.22
— —
(三)从不良贷款体量上看,制造、批发零售两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超过 80% 将 6 家公布分行业数据的上市银行分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进行加总后发现, 银行不良资产主 要集中在制造和批发零售 2 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不良贷款占到近半壁江山,但从结构变化上 来看,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可见,银行从 13 年已开始有意识的调整压缩制造业 不良资产; 另一方面, 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在 2014 年突然上升了近 10 个百分点, 2015 年上升趋势继续,可见银行对批发零售业风险爆发有点措手不及。从房地产和建筑行业来看, 目前这两个板块的不良资产占比合计不到 6%,且今年比重呈下降趋势,由此看来,银行对地 产建筑行业的风险控制显然有所准备, 一方面银行直接授信的客户大多是实力及抗风险能力较 强的地产建筑企业, 另一方面银行通过转嫁的方式将大部分有瑕疵以及实力较弱客户的风险转 移给了担保机构,使其在地产建筑行业风险大量爆发时,似乎做到了独善其身。另外一个值得 关注的板块是采矿业,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采矿业不良贷款占比在 2013 年仅有 0.5%,之后 便成倍上升,至今年 6 月已超过交通物流和房地产行业成为不良余额占比第三大行业。
1050.8 840.54 73.34 — 83.57 24.38 36.19 90.11 1.8 1.03 2.37 2.82 11.85 19
46.9% 37.6% 3.28% 3.73% 1.09% 1.62% 4.03% 0.08% 0.05% 0.11% 0.13% 0.53% 0.85%
2023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
2023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会引言: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贷业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制度正式实施,通过对贷款资产进行五级分类,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风险。
2023年,我作为一名银行行业从业者,亲身经历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制度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应用。
通过这些经历,我对五级分类制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五级分类体现了对风险的全面管理五级分类制度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贷款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级别,充分反映了不同借款人的风险状况。
这种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信贷风险,保障自身的资产安全。
在经济低迷期,商业银行往往容易受到信贷违约风险的冲击。
通过五级分类制度,我们能更早地识别出潜在的信贷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缓释。
例如,对于处于关注或次级分类的贷款资产,我们可以提高拨备覆盖率,加强对借款人的监控,降低风险暴露。
二、五级分类促进了信贷审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五级分类制度的实施,促使银行在贷款审批环节更加重视信息披露和核实的工作。
只有更准确地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才能判断贷款是否符合风险承受能力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在我所在的银行,凭借五级分类制度,我们大大提高了对贷款申请的审慎性。
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我们注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评估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能更好地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贷风险。
这种审慎的审批态度,为银行避免了一些潜在的不良贷款,维护了银行的声誉和可持续经营能力。
三、五级分类对信贷管理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五级分类制度为信贷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参考。
每一级别都有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拨备要求,这使得信贷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和科学。
在我所在的银行,我们通过制定详细的信贷管理手册,将五级分类制度的要求转化成实际操作指引。
商业银行贷款投向集中度及其影响分析
35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18年第10期 总第428期金融观察商业银行贷款投向集中度及其影响分析□ 程宏巍 蔡清亮摘要:商业银行是社会再生产资金融通的纽带,在社会发展中充当着媒介。
在我国主要融资渠道为间接融资的状况下,信贷资产仍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主要组成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及信贷投放方向不仅影响着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盈利,而且合理的信贷投向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调节不同部门之间的资金分配,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本文从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对商业银行自身以及对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基于当前的信贷特征,提出一些能够既能规范信贷投放,实现商业银行盈利增长,又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可行意见。
一、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特点据人民银行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底下降0.8个百分点;同比增加13.5万亿元,同比多增8782亿元。
这表明,金融机构对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减。
而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贷款投向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
从用途看,2017年末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固定资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余额增长皆高于上年末,说明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支持的,并且企业用于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依然强劲。
二是小微企业货款平稳增长。
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评估及信贷一直持谨慎态度,因此小企业贷款处于平稳增长。
三是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加速增长。
服务业作为经济第三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近年来国民经济保持发展的主要依托。
对服务业的信贷持续支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四是农村贷款增长加快。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解决农村地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中,因此对农村贷款的增加是必然的。
五是房地产贷款增速继续回落。
房地产价格持续升高,因此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支持有必要减缓,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
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
目前市场上对银行业不良率的估算分歧很大,201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专门章节研究中国的“在险债务”(debt at risk )问题。
根据IMF 的估算,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在险债务占比14.1%,进而推导商业银行的公司贷款中潜在风险贷款的比例为15.5%,对应潜在风险贷款规模1.3万亿美元(合8.2万亿元人民币)。
IMF 进一步假设这部分潜在风险贷款的损失率为60%,对应损失贷款规模7560亿美元(合4.9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我国GDP 的7%。
这一估算结果激起广泛反响,被部分专业人士解释为我国银行业“真实”不良贷款的下限,有的研究报告据此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至少高达15%-20%,这与官方统计口径公布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相差实在太大。
那么,中国的银行业的资产质量究竟如何?银行潜在不良率有多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IMF 的研究对于判断我国企业部门的债务风险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的研究团队所作的重复性检验发现IMF 的分析方法有明显的逻辑错误:第一,IMF 所采用的财务数据经过处理,将投资净收益在EBITDA 中扣除,导致在险债务比率计算结果偏高;第二,IMF 报告将企业债务与银行贷款混淆,须知贷款只是企业债务中的一个高等级的构成部分(通常含有抵押担保); 第三,IMF 忽视了不良贷款体现在债务人(企业)和债权人(银行)财务报表上的差异,银行作为债权人通过核销转让处置不良贷款之后,这部分不良贷款已经离表;但企业作为债务人所欠的银行贷款依然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第四,从不同国家的数据看,在险债务比率与银行不良率之间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详见丁安华2016年9月22日研报《在险债务与不良贷款》)。
2023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风险管理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3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风险管理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单选题(共30题)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为应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资产的_______而持有的资本,其规模取决于自身的_______和风险管理策略。
()A.预期损失;实际风险水平B.非预期损失;实际风险水平C.灾难性损失;预期风险水平D.非预期损失;预期风险水平【答案】 B2、下列属于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的是()。
A.基本指标法B.风险中性定价模型C.高级计量法D.VaR模型【答案】 D3、土地登记资料按照要求保管在()。
A.档案库B.人民政府机关C.所在地的土地登记机关D.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答案】 C4、若借款人甲、乙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分别为0.02%和0.04%,则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定义的二者的违约概率分别为()。
A.0.02%,0.04%B.0.03%,0.03%C.0.02%,0.03%D.0.03%,0.04%【答案】 D5、下列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描述,最不恰当的是()。
A.风险文化贯穿于商业银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不能通过短期突击达到目的B.风险文化应当随着内外部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正C.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规章制度并实施绩效考核,逐渐培养良好的风险文化D.风险文化建设应当主要交由风险管理部门来完成【答案】 D6、(2018年真题)()是商业银行监管的首要环节,是保障银行机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基础。
A.监督检查B.市场准入C.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D.信息披露【答案】 B7、账户管理属于()。
A.柜面业务B.法人信贷业务C.个人信贷业务D.资金交易业务【答案】 A8、我国某商业银行2015年新增贷款15万亿元,对应创造15万亿元存款。
如果准备金率是20%,银行将有()万亿元的超额备付金因此被转成法定准备金。
A.1B.1.5C.3D.6【答案】 C9、预期损失率的计算公式是()。
A.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B.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贷款资产总额×100%C.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风险资产总额×100%D.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总额×100%【答案】 A1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标准是不低于()。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简述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论述近年来,信贷集中问题成为我国信贷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机构收缩、信贷管理权限上收、贷款投向趋于集中等方面。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和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结果,体现了商业银行按市场原则优化配置信贷资金、追求最大利润的经营思想。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信贷集中又给我国的经济金融改革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信贷集中并采取有效策略避免信贷资金过度集中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 (一)信贷权限的集中 贷款权和审批权的集中。
商业银行建立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大规模上收贷款管理权限,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省行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
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在机构重组中加快步伐撤并网点,造成信贷权限的集中。
这样就出现了资金向分行集中,基层行仅仅吸收存款的现象。
(二)信贷投向行业的集中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面逐步缩小,新增贷款集中于少数行业的趋势明显增强。
其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投向垄断行业,比如电力、电信、烟草、交通、钢铁等部门。
(三)信贷客户的集中 从贷款的所有制性质及规模来看,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国有控股企业。
而对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各家商业银行则大多采取提高门槛的态度。
在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GDP超过了50%,但仅得到金融资源的30%;而创造GDP不足50%的国有大型企业却占用了70%的金融资源。
(四)信贷区域的集中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收缩基层机构网点,发展支持的重点正逐步向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由于经营资金的集中,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调度上出现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集中趋势。
(五)贷款期限的集中短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不断提高。
2000年,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占当年贷款余额的28.11%,而2005年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当年贷款余额的44.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年 贷款比重 28.27% 12.08% 14.52% 10.89% 7.98% 4.56% 4.61% 0.27% 0.80% 0.43% 0.75% 5.06% 9.38% 0.27% 0.03% 0.03% 0.05% 0.02%
2014 年 贷款比重 26.23% 11.43% 14.80% 11.37% 7.97% 4.70% 4.70% 0.19% 0.81% 0.53% 1.50% 5.09% 10.26% 0.27% 0.03% 0.04% 0.05% 0.04% 353076
一、银行信贷投向结构分析
(一)从信贷资产结构看, 信贷政策与银行基本保持一致 截至 2015 年上半年, 我国 16 加上市银行贷款余额共 37.27 万亿元, 比去年末增长 5.56%。 其中贷款余额投向排名前 5 位的行业分别为: 制造业 25.69%,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 14.96%, 房地产 11.48%,批发和零售业 11.03%,租赁和商务服务 10.68%;贷款余额投向排名后 5 位的 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0.2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0.0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0.0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04%,卫生和社会工作 0.03%。
(二)从贷款结构变化趋势看,银行信贷政策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一致 从我国 16 家上市银行的贷款结构变化情况看,近两年在银行贷款余额中比重逐年下降的 行业有:制造业(累计下降 2.58 个百分点) ,批发和零售业(累计下降 1.05 个百分点) ,电、 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累计下降 0.05 个百分点) 。近两年在银行贷款余额中比重逐年上升 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累计上升 0.44 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累计上升 0.59 个 百分点) ,建筑业(累计上升 0.24 个百分点) ,采矿业(累计上升 0.34 个百分点) ,金融业(累 计上升 0.79 个百分点) ,租赁和商务服务(累计上升 1.3 个百分点) 。 仅从数据变化情况分析:首先,银行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电热燃气三个行业的信贷 投放呈现逐步收紧趋势, 这与目前我国制造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是相符的, 也与国家对制造业调结构、促转型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导向高度一致。银行作为国家政策 调控的重要传导媒介,会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逐步抛弃制造业中的低端落后企业,转而支持国 家政策鼓励发展的新型、高附加值的企业。其次,房地产、建筑、采矿被看作是目前风险较大 的行业类别,但三个行业的银行贷款余额近两年均累计上升 20%以上,贷款余额比重也在逐年 上升。根据当前银行信贷政策,此三类行业都是银行限制退出类行业,何以贷款余额和贷款比 重不降反升,建筑行业还可以解释为受益于近几年的投资拉动,房地产和采矿很大程度上可能 是银行前期行情较好的时候对此类行业的贷款投放过多,当行业下行时无法及时退出,导致存 量贷款越滚越大分析
核心观点:
制造、仓储和物流、房地产、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得到银行的信贷资金支 持较多,其贷款余额比重均超过了 10%,是银行贷款投向前五大行业。 对制造、房地产、批发和零售等行业的支持较多,与银行的授信偏好较为一致,但对仓 储和物流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的规模较小,业务潜力有待挖掘。 制造、批发零售行业在银行信贷结构中的比重近两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整体经济下行匹 配;建筑行业虽为银行限制类行业,受益于投资拉动呈走高趋势;反观房地产、采矿两个 行业在银行信贷结构中的比重近两年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与市场实际背离,判断为存 量规模较大,无法退出导致“滚雪球”现象。 在 余额中占比超过 10%的四类行业中,综合和工民建的余额及比重增大,制造业和商贸的 余额及比重减少,这种变化趋势与银行的信贷投向变化情况较为一致。 带来的启示:(1)投向须紧跟国家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2) 资产结构须与各行业生存状况 匹配;(3) 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导向的行业可提前布局;(4)可对银行信贷支持比重较大但 支持较少的行业挖潜。
表 1:我国上市银行近两年贷款结构变化情况 行 制造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房地产业 电、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 建筑业 采矿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住宿和餐饮业 农、林、牧、渔 金融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租赁和商务服务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 文化、体育和娱乐 合计 业
二、银行现阶段信贷政策带来的启示
(一)信贷投向须紧跟国家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 银行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传导媒介, 其信贷投向变化与国家宏观经济及行业政策导向 保持高度一致,其信贷政策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高层的意志。作为信贷机构,在优化信贷政 策及结构时,须密切关注银行信贷政策导向,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说,要紧跟国家宏观经济及 行业政策导向。从长期来说,只有国家和银行持续支持的行业,才能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地得到 国家政策及银行资金支持,保持较好的经营延续性,也是 长期的合作伙伴。 (二)资产结构须与各行业生存状况匹配,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导向的行业可提前布局 近两年, 制造业在银行贷款余额中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可见银行对制造的信贷投放正 处在逐步调整中,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低附加值和落后产能将逐步被银行所抛弃,如炼铁、 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 铅蓄电池、稀土等(具体可关注工信部公布产能落后行业名单) 。与此同时,符合国家政策支 持导向的行业将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如信息电网油气等重要网络、生态环保、清洁
能源、粮食水利、交通运输、健康养老服务、能源矿产资源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 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细分行业(包括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 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电动)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行业(具体可关 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重大工程包) 。 对于房地产、建筑、采矿等目前具有较大风险但又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行业,在调 整优化结构时,要分情况区别对待,可对其中实力较强、经营较为稳定的企业提供持续支持。 因为此类行业的稳定运行不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也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银 行迫于政府压力以及自身存量贷款较多等原因,不可能对此类行业进行大规模抽贷,对于 而 言,此类行业由于政府的干涉而具有较大的博弈筹码。因此, 可选择此类行业较为优质的客 户提供支持,保持适度规模,为 收益来源提供一定保障。 (三)可对银行信贷支持比重较大但 支持较少的行业挖潜 在银行信贷支持比重较大的行业中, 对制造、工民建、商贸等行业的支持比重较大,但 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电、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等行业的支持规模 相对较小 (可能部分行业划分在 的综合类行业中) ,但此类行业在银行信贷结构中一直占有较 大比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租赁、商务服务等行业在银行信贷余额中的比重甚至还 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因此, 可选择此类符合银行信贷投放偏好但 支持较少的行业进行重点挖 潜和营销,为 调结构背景下的余额增长寻求业务来源。
变化
— — —
2015 年 6 月 贷款比重 变化 25.69% 11.03% 14.96% 11.48% 7.94% 4.80% 4.95% 0.22% 0.79% 0.51% 1.54% 4.98% 10.68% 0.26% — 0.03% — 0.04% — 0.05% —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