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村构建与发展模式转变

合集下载

关于民族文化生态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_向云发

关于民族文化生态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_向云发

收稿日期:2007-12-10作者简介:向云发(1981-),男,湖南永顺人,讲师,硕士,从事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8年第1期(总第102期)民族经济关于民族文化生态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向云发(丽水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丽水323000)摘 要:文化可以说就是适应生境的一套生存机制、体系和生活方式,从而获得了共享的、实践的、流动的等特点;文化与生态的辩证关系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就地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伴随着旅游产业化,民族文化生态村实际上开始了在社区文化断裂与连续的张力中再建构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演化成不仅从属民族结构或更大地域空间构架且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形态,成为重新整合农村社区生态、文化与经济等各类资源的全面协调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模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生态村;文化;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农村社区中图分类号:F 12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8)01-0070-06全球性生态恶化和全球性文化同质化带来保护呼声日盛,这种现代性的后果,造成了人类对现代性及其西方文明模式的反思,多样性于是成了这种反思的理念工具,即将文化多样性置于与生物多样性同等并列的地位,并提出/文化生态0的概念,由此带来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学以及人类生态学等学科的出现与繁荣。

生态的概念已经暗含了多要素共生的人文要义,同时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作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民族文化生态村0应运而生。

一、民族文化生态村的文化生态学基础/文化0一词取自5易传6中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0和汉代刘向的/文治教化0之义。

英文中的/文化0(cultur e)从其拉丁词源上的栽培、耕种、培养(to cultur e)之义,到17世纪被普遍隐喻为人类的培养和发展。

可以看出,中西方对文化的理解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培养和发展,都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表达,是人的存在方式[1]30。

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环境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

生态问题的加剧更加凸显了农村生态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为此,本方案旨在推进生态村建设,提升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

二、实施原则1.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文化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生态村进行差异化规划,做到因地制宜。

2. 公众参与,民主决策。

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参与生态村建设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享有民主权利,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3. 重在实效,精益求精。

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实际效果为核心,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力求高效、优质、创新,让农民用实践检验工作成果。

4. 资源共享,多方合作。

生态村建设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还需要形成多方面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客观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三、实施目标1.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依据生态建设标准,培育优良生态环境,草木葱茏、水清岸绿、空气清新,让农民拥有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2. 提升服务设施水平。

打造现代化生活设施,完善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农民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加强民主管理,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通过人为介入和规范村庄治理,进一步加大驱动农民发展必要性的力度,争取更多支持政策的支持与参与。

四、实施内容1. 生态环境建设(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积极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实现生物多样化;(2)强化农业与生态的有机联系,引导农民识别生态资源并利用;(3)进行大面积的河湖水体清理,着力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态保护区,重点保护农村物种。

2. 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污水处理和集中供水系统建设;(2)改善道路运输条件,标准化建设公路;(3)促进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4)加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实现生活垃圾“零”污染。

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探析

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探析

海南文明生态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探析内容提要:文明生态村建设是顺应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最早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

本文在回顾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基本历程和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用的基础上,剖析了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三大现实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明生态村;协调发展;政策选择中图分类号:f1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062-04人类文明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型,即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

特别是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走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与发展成为新阶段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个农村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好农村的生态文明成为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自2000年lo月正式提出建设“文明生态村”至今,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本历程和成效(一)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缘起2000年8月,时任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委秘书长周文彰带队前往辽宁参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工作座谈会”,与会各省市的经验交流使海南深受鼓舞。

会后,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结合海南实际,决定创建“文明生态村”。

同年10月,省委宣传部又组织考察团前往“全球生态500家”之一的浙江奉化滕头村考察,更加坚定了建设“文明生态村”的信念,随即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组织在儋州市和海口市琼山区(原琼山市)进行创建文明生态村试点,开启了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

(二)第一波大发展第一波大发展是指,2001年1月文明生态村建设被确立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之一和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之后,到2009年12月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之前。

生态村——生态居住模式概述

生态村——生态居住模式概述
人 , 麦学 者 R br Gla 丹 oet i n在理论 研究 与 组织 推 广方 m
的根本反 思 。每一 种文化 都与一 种精 确 的空 间组织体
系有关 , 种 空 间 总 的来 说 又是 对 文 化 的一 种 反 映。 这
关 于生 态村 的思考 , 实 上必 须 由对 社 会 组 织 的严格 事 讨 论 开始 , 而定下 对结 构 的理 解 。 从
环境下 , 生态 村运 动应运 而生 。 早在 2 0世 纪下 半 叶 , 一些有 识 之士针 对工业社 会


社 会 结 构 和 空 间体 系
的弊病 就开 始提 出类 似生 态 村 的居住 模 式 , 合作 住 如
关 于生态 村 的话 题包 含着对 社会 结构和 空间组织
屋(O os g 、 C- ui ) 永续耕作定居点 (e au uest — h n pr ch r el m t e m ns 等 。2 et)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们 开 始 关 注 其 可 人 持续内涵 , 邻里型社区、 生态节能技术 、 循环利用水 资 源等 方面 的研 究 相 继 出 现 。作 为 生 态 村 运 动 的发 起
生态村 的社 会组 织 方 面 的本 质 含 义 : 于 整 个社 会 。 属 虽然 不 同的生态村 中管 理 的具 体操 作 不 尽相 同 , 是 但
这种基 于无 秩序模 式 、 有一 定 平 均 主义 的特征 在 本 具 课 题 的调查 中确是 普遍存 在 的 。 不 同于西方 民主 国家 , 生态 村 中的决 定 并不 是 通 过投 票得来 的 。这 种方 式虽然 可 以使 决定符 合多数 人
中图分类号 : U4 .1 T 2 1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10 -39 2 1 ) 1 0 00 0 84 3 (0 0 0 - 5 - 0 4

公需课测试及答案2

公需课测试及答案2

,在每小题列出地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地,错选或未选均不得分.)、城市低碳消费地关键是人们地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三者之间地协调与配合. (分)分. 经济基础. 消费环境. 消费行为. 消费金额正确答案:、以下不属于多年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实践中所概括出地三种规划模式地是:(). (分)分. “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横向复合规划模式. “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生态村”多级耦合纵向规划模式. “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动态发展规划模式. “生态农村——生态城市”上下二级从属规划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正确答案:、广东省共有()个地级以上市. (分)分. . . .正确答案:、下列关于环境主体功能分区说法错误地是:(). (分)分. 主体功能区区划仅仅是一种初始性划定. 主体功能区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地制定,应遵循确保发展权公平地原则. 可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持续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要实施基于主体功能区地“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地环境政策,主动引导各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全省环境与发展地协调发展正确答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分.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十八大正确答案:、生态文明又称(). (分)分. 原始文明. 健康文明. 绿色文明. 白色文明正确答案:、()是建立国家生态环境质量保障行动中长期规划,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地需求. (分)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改善环境质量. 保持生态平衡 . 强化风险防控. 应对全球变化正确答案:、()尤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不只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地一项基本工作,更是改变国家发展布局地约束性指导,是实现以生态环境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战略转变地最主要举措. (分)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主体功能区划. 编制发展规划 . 转变发展布局. 合理开发海洋正确答案:、实现消费方式地生态化,应采取地消费观念是:(). (分)分. 铺张浪费. 一次性消费. 绿色消费. 享乐主义正确答案:、()报告中指出:城市生态规划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地人类活动地最优环境,诱发人地创造精神和生命力,提供高地物质和文化水平. (分)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五十七集. 党地十八大. “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五十六集. 党地十七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正确答案: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共分,在每小题列出地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地,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低碳饮食,就是对碳水化合物地消耗量进行严格限制,同时稳步提高()和()地摄入量. (分)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糖分. 蛋白质. 维生素. 水分正确答案:、环境承载地特性包括:(). (分)分. 客观性. 可变性. 区域性. 时间性正确答案:、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地措施是(). (分)分. 实施农村“以奖促治”政策. 鼓励农村“城市化”进程.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正确答案:、优化国土布局包括:(). (分)分. 编制发展规划. 规划主体功能区. 转变发展布局 . 合理开发海洋正确答案:、通过建立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对危险废物采取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分)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 清洁化正确答案:三、是非题(本大题共小题,共分)、在循环使用资源中必须同时考虑能源消耗地合理性. (分)分是否正确答案:是、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地“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地. (分)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是否正确答案:是、广东省在固体废物管理、流域跨行政区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与管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等方面都走在了国家环境法制建设与管理地前面. (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分是否正确答案:是、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要先从系统运行过程中提取具有标识性、可量化地指标来构建. (分)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是否正确答案:、“阴阳五行说”以整体观、联系观和动态观来观察和解释世界. (分)分是否正确答案:是。

生态村案例

生态村案例

生态村案例【1】生态村,是指在农村地区推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居住等新型发展模式的村庄。

【2】为了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乡村,生态村建设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重视和推广。

【3】下面我们以某地的一个成功案例为例,来了解一下生态村的特点和建设过程。

【4】该生态村位于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山区,山水相依、风景如画。

【5】在过去,村庄的居民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6】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该村庄开始转变发展思路,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

【7】首先,村庄对土地进行了整理和规划,将部分土地用于种植传统农作物,利用剩余土地发展果树和金禾苗木。

【8】这种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达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目标。

【9】其次,生态村引入了生态旅游项目,利用山区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

【10】游客可以在村庄进行农田体验、品尝农家饭菜、参观传统手工艺等。

【11】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该村庄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强了村庄和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12】最后,生态村还将传统的民居进行改造,开展生态居住项目。

【13】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供应方式,通过建筑及设施的改进,减少了空调和电力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4】通过上述措施,该生态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5】村庄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居民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提升。

【16】该生态村也成为周边地区的示范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投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7】综上所述,生态村的建设对于发展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18】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拓展生态旅游等方式,生态村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9】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村建设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更多地区实施生态村项目,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公需科目考试答案

公需科目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城市低碳消费的关键是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5分)5分A. 经济基础B. 消费环境C. 消费行为D. 消费金额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2、在广东省主体功能分区资源环境压力分析中属于“过度开发导致超承载力的环境压力”的分区是()。

(5分)5分A. 优化开发区B. 重点开发区C. 限制开发区D. 禁止开发区本题解答:正确答案:A3、2009年,深圳市、珠海市、韶关市、中山市成为()。

(5分)5分A. 全国生态文明城市B.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模范城市C.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D. 生态文明之城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4、下列关于环境主体功能分区说法错误的是:()。

(5分)0分A. 主体功能区区划仅仅是一种初始性划定B. 主体功能区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应遵循确保发展权公平的原则C. 可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持续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D. 要实施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环境政策,主动引导各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全省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发展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5、生态文明又称()。

(5分)5分A. 原始文明B. 健康文明C. 绿色文明D. 白色文明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6、由于我国超常规发展了几十年,()正在形成。

(5分)5分A. 污染地质纪系B. 有害地质纪系C. 废物地质纪系D. 人为地质纪系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7、()尤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不只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更是改变国家发展布局的约束性指导,是实现以生态环境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战略转变的最主要举措。

(5分)0分A. 主体功能区划B. 编制发展规划C. 转变发展布局D. 合理开发海洋本题解答:正确答案:B8、()是建立国家生态环境质量保障行动中长期规划,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需求。

(5分)5分A. 改善环境质量B. 保持生态平衡C. 强化风险防控D. 应对全球变化本题解答:正确答案:A!9、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应采取的消费观念是:()。

2023年最新生态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2023年最新生态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2023年最新生态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实施方案2023年最新生态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所有人都非常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村建设方案已经得到了各方的重视和支持,已经成为了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一、生态村建设1. 绿色建筑每座建筑都要在设计和施工时,严格遵守绿色环保的原则,选用低能耗、环保的建筑材料,采用节能技术,实现高标准的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使整个村庄成为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地方。

2. 智能化管理在村庄建设中,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村庄的智能管理,对环境、住户等方面进行监管。

各项流程都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管理和控制,提高效率,降低浪费。

3. 循环经济在村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废弃物资回收制度,将每种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进行资源利用,建立再生资源的产业链,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二、环境保护1. 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方面,制定专门的规划,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保护当地植被和土地资源。

2. 洁净空气做好空气质量管控工作,采用新能源替代燃油,减少污染物排放。

建造生态森林和绿化带,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提高空气质量。

3. 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将出水进行循环利用,建立废水提前处理和回收利用系统,采用植物污水处理和地下雨水收集技术,保护水源。

4. 垃圾分类和回收在村庄中建立废弃品回收制度,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率。

综上所述,生态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案的实施,重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将绿色产业链贯穿整个村庄,保障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 生态农业在生态村建设规划中,推广生态农业,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无农药的种植方法,保护土地资源和农产品的质量。

在生态村规划中,应建设景观农业,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同时,建立生态示范户,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形成生态经济模式。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及其特征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及其特征

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及其特征内容摘要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使生态环境渐趋恶化。

自然资本论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以自然资本为出发点的新的产业革命。

基于对可持续住区模式的探索,生态村(Eco-village)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蓬勃兴起。

“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征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地开发利用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到未知的未来。

” [1]它以生态设计、社会民主和文化融合为最主要标志,已逐渐发展成为可持续的人类生活模式之一。

引言从2400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摩尔爵士(Sir Thomas Moore)的“乌托邦”,从19世纪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到20世纪80年代的“生态球2号”(Biosphere II)试验,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

当传统聚落自发的生态意识默默转变为人类早期的生态萌芽,当工业时代反自然的生态沉沦逐渐转变为当代可持续思考的生态觉醒后,人类聚居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将随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人类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使得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可能在今天成为可能,生态村在全球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未来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村的理论背景1、“自然资本论”——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自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大地提高了,物质文明水平迅猛发展。

然而,人类社会也付出了严酷的代价。

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严重地依赖于人造资本的增长,并以严重地损害自然资本为结果。

西方世界开拓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是以“征服自然”为指导思想的,它的目标是满足富裕的人们过舒适生活的需要,它的方法是为所欲为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肆意地掠夺,它的后果是人与自然陷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口激增、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实际上已经使人类社会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歧途。

建设生态村工作总结最新参考范本

建设生态村工作总结最新参考范本

建设生态村工作总结最新参考范本(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建设生态村工作总结最新参考范本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短缺、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么有关建设生态村工作总结怎么写?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建设生态村工作总结最新参考范本,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建设生态村工作总结最新参考范本1三岔河镇新口村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处,与湖北团山接邻,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劲,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淳朴。

生态村资料

生态村资料

生态村生态村这个概念已经不再陌生,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不断增加,生态村的建设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生态村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村庄,它更多地是一种关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什么是生态村?生态村是指在农村地区建设的一种注重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村庄。

生态村要求在村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致力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生态村的建设还包括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改善,旨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村的特点1.生态环境友好:生态村建设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资源利用合理:生态村在资源利用上注重平衡和节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避免浪费,减少能源消耗。

3.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村不仅仅是追求环境保护,同时也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4.文化传承:生态村建设也要注重传承当地文化,维护传统习俗,促进文化多样性。

生态村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生态村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村的建设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地球的破坏,有利于气候变化的缓解。

其次,生态村可以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生态村建设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

生态村建设的挑战在生态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要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

其次,生态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生态村的示范作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村庄建设模式,生态村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生态村的建设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动力。

结语生态村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理念和方式。

只有在注重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希望未来生态村的建设能够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浅谈海口市琼山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模式

浅谈海口市琼山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模式

琼 山区位 于海 口市东 南 部 ,是 海 口市 国家 历 史 轴 ,建设 百 里 ‘生 态 环境 优美 、生态 经 济 繁 荣 、生 态
文化 名城 核心 区 ,2003年 海 口行 政 区划 调 整 后 为海 文 化丰 富 、乡村 旅游 发展 ’的 文 明生态 村 长 廊 ”的创
口市 辖县 级 区 ,是 明代 思 想 家 、经 济 学 家 、大 学 士丘 建 工作 思路 ,始终 坚持共 建与 自建相结 合 、以群众 参
Hale Waihona Puke 口,764个 自然 村 ,农 村 土 地 面 积 占全 市 的 二 分 之 创建 工作 与 建 设 海 南 国 际 旅 游 岛 相 结 合 、以 发 展
一 。 从 2006年到 2010年 ,五年 间琼 山 区农 业 经 济 “乡村 游 ”为主 的“四个 结合 、四个 为主 ”的创建 工作 迅 猛发 展 ,农 业产 业结 构不 断优 化 ,形 成瓜 菜 、香 蕉 、 方法 ,全 力推进 文 明生态村 建设 ,使 全 区创建 工作呈
收 稿 日期 :2011—11—30
项就 实现利 润 50万元 ,大 幅提升 了农 民收入 。
作 者 简 介 :吴 建 东 ,专 职 副 主 委 ;郭 潘 ,秘 书 长 。
吴 建 东 等 :浅 谈海 El市 琼 山 区生 态 文 明村 建设 的 模 式
13
2 琼 山区 文 明 生 态 村 创 建 的 基 本 作 法 及 其 主 要经 验
后 ,许多村 庄 的村容 村貌 仍然存 在着 脏乱 差现 象 ,乡 已有龙 鳞 、加 乐湖 、田心 、岭 门等 4个 村 庄 对 外接 待
风 民风落 后 的局 面没有 得到根 本 的改观 。针对 这种 游 客 ,经营 文 明生 态村 建 设驶 入 发 展快 车 道 ,“合 作

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建议

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建议

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建议【摘要】我国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是科学规划,精心布置、高瞻远瞩,求实创新、强化意识,推进建设、突出重点,强基固本、区域一体,构建体系、生态移民,输出劳力、大力扶持,奋发图强、创新思路,生态旅游、提升服务,提高质量、发展产业,文明生态、以人为本,生态村屯、文化生态,民主生态、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创新管理,长效机制等。

【关键词】生态与扶贫建设开发建议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严峻形势,不仅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安全,也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是的,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是改变落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汇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方方面面。

而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共识。

因此,在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建设好文明生态村,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

要明确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即生态承载功能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和谐社会建设明显进步;要遵循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变化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一是生态至上、绿色发展,区域一体、优势发展的原则;二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原则;三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三是“五个统一”: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统一,改革动力与精神动力相统一,试验性与示范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二、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这就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适度开发、发展生态经济、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力度和重视生态文化等策略,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国外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经验与启示

国外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经验与启示

国外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经验与启示赵 坤,何晓瑶(河套学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摘要]通过剖析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得出中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发展启示,为学者研究中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问题奠定研究基础,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研究,同时为确定中国农牧交错带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地域农业空间格局优化方向及发展定位提供路径建议。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经验与启示[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B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将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富裕社会迈进的“后小康”时代。

这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将进入全面推进实施的新阶段,对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宜居水平、治理现代化以及城乡关系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求中国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建设,因此亟需关注中国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1 发达国家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总结1.1 法国农牧交错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居世界领先水平,是欧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

土地资源充足、生产条件优良是法国农业的根本特点,为法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滨海地区,降雨分布较均匀,雨量较大,温差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理想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区,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

该地区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程度。

同时,政府在法国农业机械化及规模化发展进程中提供了有利政策,促使法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其发展经验如下。

1.1.1 制度政策层面。

(1)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法国提出了“理性农业”的思想和发展标准,认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应只注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还应当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消费者需求的利益。

生态村发展及其生态整体设计

生态村发展及其生态整体设计

21 0 0年 6月
J n 2 1 u. 00
【 筑 文化】 建
生 态 村 发展 及 其 生态 整 体 设 计


蔚 , 杰威 罗
307) 0 0 2
( 天津 大学 , 津 天
摘 要 : 态 村 ( c v l e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可 持 续 社 区模 式 在 2 世 纪末 期 在 欧美 发 达 国 家 蓬 勃 兴 起 。介 绍 生 E o ia ) lg O
路 。 ]一
收 稿 日期 :0 9 1 —3 20— 2 0
作者简介 : 张
蔚 (91 , , 北蔚县人 , 18 一) 男 河 天津 大学 建 筑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国 柏 林 工 业 大 学 建 筑 系 联 合 培 养 博 士 生 。 究 方 向 德 研

为 国外 生 态村 发 展 和 案 例 研 究 , 城镇 绿 色住 宅 产 业 研 究 与 开 发 。 小
学 报(会科 ) 社 学版
c . S c i c dt n aS e i J Xi n U nv o c . & Te h ( o il c n eE i o ) . i. fAr h a
Vo . 9 NO 2 I2 .
( a j ie st ,Tini 3 0 7 ,C ia Tini Unv riy n a in 0 0 2 hn )
Ab t a t s r c :Ec — il ge v e ii g up pr s r usy i s e n de e o d na i ns fom a e 2 t o v la s ha e be n rsn o pe o l n we t r v l pe to r l t 0 h c nt r s a ne m o e us ana l o e u y a w d lofs t i b e c mm u t .The a tc e d s rb s t e ba kg ou niy r i l e c i e h c r nd,t e c c p— h on e

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情况汇报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情况汇报街头镇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情况街头镇辖77个行政村,1.8万户,5.6万人,总面积238平方公里。

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县强民富、山清水秀”新五莲的总体目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基础,以净化、绿化、美化村镇建设、综合整治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先后组织开展了“以镇带村、镇村共建”、“迎水运、净家园、树新风、塑形象”等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村容村貌镇容镇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

一、坚持科学规划,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新格局我们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城镇规划与农村规划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统筹考虑、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新格局。

一是高标准规划。

为了确保文明生态村镇规划的科学性,聘请省市规划专家,本着高点定位、适度超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对小城镇进行了新一轮规划设计,确立了“依路就势、东拓南展”的发展思路,对前街头村、后街头村等5个村纳入城镇同步规划,其它村街在创建中逐步制定并完善规划。

二是精心布局,分步实施。

在创建工作中,按照生态文明村创建标准,对全镇村街实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扶持坡子村、迟家庄村、代吉子村等村作为样板村,形成特色,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扩大覆盖面,推动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同时,各村选准切入点,全面启动,15个村重点突破,做到一起实施、一起展开、一起提升创建水平。

三是坚持因村制宜,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创建。

通过层层召开会议,组织村干部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利用村宣传栏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创建氛围,今年以来,共印发放《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简报》、《街头镇开展环境卫生“三清”通知》等宣传单张1.5万份,出墙报6期。

生态村庄规划_徐州市邳州县铁富镇艾山西村生态村实例分析

生态村庄规划_徐州市邳州县铁富镇艾山西村生态村实例分析

生态村庄规划
——徐州市邳州县铁富镇艾山西村生态村实例分析
Layout of Ecological Villages: Analysis of Examples of Ecological Villages in Aishang West Village, Tiefu Town, Pizhou County, and Xuzhou City
生态村的概念最早由丹麦学者 Robert Gilman 中提出:“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的活动结 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色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 开发利用资源及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②”。1991 年成立的丹麦生态村组织对生态村的概念定义如 下,“生态村是在城市及村庄环境中可持续的居住 地,它重视及恢复自然与人类生活中四种组成物质 的循环系统—土壤、水、火和空气—的保护, 它们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③”,提出建设生态 村的目的是使人们相互之间并与自然界协调地生活 在一起, 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样板。
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村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 从生态学的角度为科学合理、可持续地保护和利用 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提供依据,将对生态村的社会 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我们将艾山西村按照主要 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现状、社会发展需要和 保护与恢复生态功能等要求划分为 3 个居住组团、 1 个公建中心、1 个老年公寓组团及 1 个旅游组团 等若干生态功能区(图 3)。各功能区以住宅单体围 成的小院落模式为基本构成单元,住宅单体围绕公 共庭院展开,并按照一定的生长肌理复制。在生态 村的规划中,村落的重生和再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建筑群逐渐生长的过程。在规划中应用“生长空
三、 生态技术与手段的应用 规划遵循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原则建设
节能省地型住宅,兼顾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 原则。 根据该村主导产业为一产的实际情况,住宅 建设类型将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

文明生态村建设标准

文明生态村建设标准

文明生态村建设标准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传统的农村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成为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生活环境。

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标准。

1. 生态环境保护。

文明生态村建设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

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保护耕地和水源地。

同时,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

文明生态村建设需要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

要建立健全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确保农民生活便利和安全。

同时,要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在农村的应用,提升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3. 农民生活水平提升。

文明生态村建设要关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要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

4. 农村经济发展。

文明生态村建设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5.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文明生态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要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加强村民自治,促进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结语。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

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构建最美乡村健康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构建最美乡村健康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构建最美乡村健康发展模式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构建最美乡村健康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乡村振兴的健康发展,并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一、乡村振兴与健康发展的关系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而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乡村的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乡村的健康发展包括了生态健康、经济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的发展。

二、构建乡村振兴健康发展的模式(1)生态健康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保护和恢复乡村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借鉴欧洲的生态村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生态健康的发展。

(2)经济健康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乡村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良好的农产品品牌和农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乡村的经济健康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展乡村电商和乡村金融,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3)社会健康发展模式重视社会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

我们可以加大对教育、医疗和人才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实现社会健康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健康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乡村振兴健康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充分发挥乡村自身的优势,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健康发展模式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它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总结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构建最美乡村健康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健康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让中国的乡村更加美丽和健康。

以留民营生态村为例谈新农村建设

以留民营生态村为例谈新农村建设

以留民营生态村为例谈新农村建设摘要:文章在分析目前国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留民营生态村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生态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模式,并提出发展生态村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对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发展问题的当务之急。

1生态村概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解决农村地区如何改变落后面貌及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以农村为依托,通过农村自身体系的发展,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而生态村模式正是农村自身体系发展的一种模式。

生态村是在生态农业基础上建立的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小范围复合生态系统。

建设生态村要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指导,以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为目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

北京留民营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留民营生态村发展模式分析2.1留民营基本概况留民营是全国生态第一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个典范。

该村位于北京市的东南郊大兴县境内,距北京市区25公里,土地面积2120亩,耕地1650亩。

2000年全村总收入2.8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收入1.1亿元占39%;旅游业和第三产业收入0.9亿元占32.5%;农业产业总收入0.8亿元仅占28.5%;二三产业收入占主导地位。

2.2特色建设①围绕沼气,建立循环型产业链。

留民营建有一个村级总沼气站,是一个大型高温厌氧发酵沼气工程,为村中所有农户和单位提供燃气能源。

该工程始建于1991年,分两期完工,是联合国援建项目,工程总池容量300立方米,全年生产沼气30万立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村构建与发展模式转变—以河北衡水滨湖新区为例【摘要】当前衡水滨湖新区生态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然而随着进一步规划与开发,生态村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也面临新的挑战。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国外成熟生态村构建及发展模式,寻求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利用湿地优势,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有效路径,探讨我国生态村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关键词】生态村生态发展衡水市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的持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等情况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的农村生态社会建设将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资源约束的矛盾,缓解农业环境的压力,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自身素质,增强中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和改善生态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生态社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①衡水湖湿地是极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国家重要湿地、华北单体最大的淡水湖泊,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华北大地的绿明珠等诸多佳誉。

在衡水市政府扶持政策的指导下,以2012年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为契机,以魏屯乡为代表的衡水湖滨湖生态村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他们以湿地景观、特色产业、乡土文化等为依托,创建出了一条颇具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衡水湖湿地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潜力,可利用于农业、加工业、工业、旅游业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湿地开发、生态村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一直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也确实在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不能系统地综合开发利用湿地资源,难以在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的切入点。

本调查报告着眼于对衡水湖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即“以一种与维持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并不相悖的方式造福于人类的持续利用”,遵循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借鉴与衡水湖滨湖生态村相类似的日本成熟生态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整合湿地资源,使衡水湖湿地能给近代人产生最大的持续性利益,同时又维持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求与愿望,最终达到构建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村”的目的。

衡水湖湿地资源概况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华北平原南部,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于2000年7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3年6月,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海拔在18~25m左右,东西平均宽约22.28㎞,南北长18.81㎞,总面积为268.34㎞2。

衡水湖属于内陆淡水湖泊,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由水域、滩涂、草甸、沼泽、林地等多种自然生境组成天然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极其理想的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之一,是一颗镶嵌在华北平原上的璀璨明珠。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上一处拥有着悠久自然、人文历史的代表性湿地,集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是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任务、以珍稀鸟类资源为特色的调蓄型、城郊型自然保护区。

经过调查和资料统计,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内目前发现植物有75科239属382种。

其中,陆生植物共有60科210属347种、水生植物15科25属35种、浮游植物77属201种。

保护区内目前发现共有鸟类17目52科142属299种、鱼类7目13科32属34种、浮游动物6门10纲46科83属116种、两爬类动物22种,包括爬行动物2目5科10属15种和两栖动物2目4科4属7种。

在保护区的生物中最为突出的是栖息在此的鸟类,其中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金雕、白鹤、大鸨、白肩雕等7种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苍鹰、凤头蜂鹰等46种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

在衡水湖保护区内栖息的鸟类中共有42种被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占协定中81种鸟类的51.9%,有145种鸟类被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占协定中227种鸟类的63.9%。

②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属于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湿地,在历史上曾经是黄河、漳河以及滹沱河的故道,土壤肥沃、水系纵横、烟波浩渺,曾经孕育了极其灿烂的农耕文明。

京杭大运河从衡水湖经过,孕育了灿烂的古冀州文明。

在保护区范围内有古河道遗址、古地质遗址洪水灾难遗迹等独特的历史痕迹,也有水域景观、芦苇荡景观淡水沼泽生境景观等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景观,尤其使衡水湖湿地区别于一般湿地的是其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衡水湖地区长达5000年的悠久地方文明史,留下了冀州八景、古冀州文化遗址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

目前生态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滨湖新区的发展主要定位于“水韵田园,生态湖城”,成立滨湖新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衡水湖保护与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此过程中,对于衡水湖湿地的保护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衡水湖本身的生态保护治理工作效果显著。

然而就生态村的发展而言,经济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并不明确,村庄原有的生存模式并没有因湿地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可循环生态经济资源,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可循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经济发展模式陈旧单一。

湿地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有经济价值、用途广泛的种类繁多。

如芦苇等纤维类植物可做造纸和编制的材料,中药类植物和野生油料植物以及芳香油植物、野生纤维植物、甚至沼泽中储藏的泥炭均能为能源、建材、化工、农业和医疗等部门提供生产原料。

然而这类资源在衡水湖生态村中被开发程度非常低,大多数生态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农业污染物超量排放,危害滨湖环境。

滨湖新区自成立以来,陆续对湖区及其周边的413家污染企业及商业门店、小作坊等进行了搬迁,并拆除了沿湖60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原址全部进行了生态景观绿化。

此举有效减少了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衡水湖水质由局部劣Ⅴ类提高到了Ⅲ类,然而农业污染物排放却一直威胁着湿地生态系统,威胁动植物的生存。

滨湖村庄每年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除部分被吸收利用外,大部分变成了污染源。

生态旅游不生态。

“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确立以及2012年成功举办的环湖马拉松大赛,使湿地保护区吸引了相当的关注,引来游人如织,使自然生态受到了影响。

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

在湿地保护区内,游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此外,生态村内各种农家乐在为游人提供食住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以及白色污染,这些污染物往往得不到及时和妥善的处理,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最终给生态村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邻国生态村发展的经验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生态村庄。

日本生态村的发展模式并不等同于欧美生态村的新建或者扩建,而是对现有村庄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将其建成生态村,正是这一点最适合为我国生态村发展所参考。

日本对于农业的定位倾向于多功能化,比如传统文化的维系、环境的保护以及居住环境的改进等。

日本学者Kazuhiro Takeuchi提出,日本建立生态村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乡村环境,其理想的生态村模型的目标是:健康的自然环境、低输入和可持续的物质循环,通过城市和乡村的互动达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③日本生态村的典型模式,根据城市和乡村关系密切程度分为城市边缘型、典型乡村型和偏远山区型。

城市边缘型强调城乡居民的直接交流。

④例如农户将土地租给市民耕种,农田的修复在与市民的参与,而农户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益;典型乡村型注重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利用温泉作为室内升温和降温的资源,农田的轮耕,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防护林的建立等。

典型乡村型还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⑤例如,防护林和路边绿化成为动物活动的生态走廊,湿地和岸边防护林成为野生动物重要的生境;偏远山区型注重居住功能。

以山区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吸引城市居民到此居住。

发达的信息网络,使居住者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可以使居住者达到长期居住的目的。

德岛县上胜町是全日本乃至全世界少有的地区活性型农工商联合运营模范地。

该地区成功战胜了昭和56年(1981年)寒潮所引起的主要产业的枯竭等前所未有的危机,围绕以叶子(食品装饰叶)为中心的全新地区资源开展地区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经在全町发展起农工商联合运营的产业结构。

叶子产业指的是食品装饰叶,即销售能为日本料理增添美丽色彩的应季叶子、花、野菜等的农业交易。

装饰叶产业发展的背后是上胜町政府给予的技术性指导和支持,政府企业每天搜集各种市场信息并在网上公布,“彩农户”通过配给的简易操控触屏电脑即可获知当日各种产品的交易价格,选择出售自己的产品,并由此决定自己的种植计划。

该产业与城市经济联系密切,附加值高,而且宜于高龄人员从事,是符合上胜町自身条件的特色产业。

目前,上胜町的其他农业产品主要有日本柑橘、大棚蔬菜,茶叶等,并形成专门销售本地生产的各种农产品的“一休茶屋”,以及一系列的“一休产业”。

上胜町还是著名的垃圾分类模范镇,当地政府于2003年9月提出“垃圾零排放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即在2020年实现上胜町垃圾零排放,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

上胜町将垃圾处理工作重点置于对垃圾的循环利用上,旨在建立以抑制垃圾产生为第一要义的“循环型社会”。

当地居民自觉将垃圾清洗后分34类投放回收,2003年废物回收率达到77%,为全日本废物回收率的首位。

2006年4月由小学生创建的小商店(くるくるショップ)专门出售各种由废弃物制作成的工艺品。

目前,类似的组织已在日本各地形成规模,为全日本的环境保护和垃圾回收提供了样本。

政策方面,日本制定了严格的命令型农业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⑥在对农业污染控制过程中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这些法规的可操作性以及细致量化是其一大特色。

其所制定的《可持续农业法》,明确规定了必须将农林水产所规定的农药和化肥作为农业生产中必须使用的堆肥或其他有机的生产资料。

并专门制定了三大类12项技术用于支持其可持续农业发展生产方式。

正是通过这种细致化的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使得其农业土壤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此外,日本公众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日本的中小学课程中均开设了相应的环境保护课程,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环保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说上胜町将生态村建设发展到了极致,将生态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整合到了真正融为一体的程度,这一开发和发展模式为我国生态村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

发展绿色农业,创建特色滨湖生态村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建立系统的可持续性的社会样板是建立生态村的目的所在。

具体到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滨生态村的发展,就必须以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发展经济多元化为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