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来共同学习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

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第一个问题想说一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个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变。我们国家到2009年GDP已经到33.53万亿元,大概相当于4.91万亿美元,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日本是5.1万亿美元,所以差的不多,但是我们人均只有3700美元,在世界100位左右。因为世界各国的情况有一些变化,所以中国经济发展成绩巨大,但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家都在说,这些年中国经济起飞了,关于经济起飞,国际经济学上有一个共同的讲法,就是人均GD持续超过10年增长3%以上,就是经济起飞。那么美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用了43年的时间,它的目标是追赶英国,超过西欧,变成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它到1913年。日本是在战后50年到73年,大概用了23年的时间。那么它的经济也是持续增长了23年,赶超西欧,逼近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我们改革开放78年到现在,30年的时间,虽然我们从人均GDP从300美元到了3000多美元,但是我们现在还只是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因为我们人口的总量还非常大。除了经济增长以外,中国在过去30年里面,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城市化进展非常快。解放初的时候,中国只有12%的人住在城市里,也就是说88%是农民,属于典型的农业国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我们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20%,应该讲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以后就是三年自然灾害大起大落,这个接着以后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完全停滞了城市化。相反,城里的知识青年、中学毕业生都上山下乡了,所以城里头人不增加,基本就是维持在18%左右。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恢复发展,然后到80年代的平稳发展,到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的加速发展,加速发展就是每年城市化率是1.5%,1.5是什么概念呢?如果13亿人口,1.5就是有1900万农民进城,作为城市居民,但是这个是城镇,不是都到大城市。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一句话,21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事情是两件,一个就是高技术的产业化和突破,这个主要是指生命科学新能源等等,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这是改变整个人类生存方式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是非常艰苦的,如果我们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叫瑷珲——腾冲线,在瑷珲——腾冲线以东占国土面积只有42%,但是现在的人口是84%,以后可能还要向这边集中。因为中国的内蒙的大批的戈壁、荒漠、青藏高原,川息的山区和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这些都是属于人的生存条件比较困难的地方。中国工程院曾经帮国家做过一个城市化的课题,预测是到2020年城市人口8.4亿,农村人口6.3亿,大概有3亿农民要进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大概3800万。那么中国的城市化的完成,我们认为到2020年就初步完成了。因为中国不可能像欧洲那样,城市化率到90%以上,不到10%的人住在农村里。因为中国的农田非常的分散,都是丘陵,我的老家是浙江,叫做七山二水一分田,到处是丘陵是山,像四川就是一个盆地,很多山中间有一些平原叫做坝子,就是说能够耕的地都是小片小片的,所以不可能用大规模的机械化来进行,所以就需要的人力是比较多的。中国的经济建设的成就还明显的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其中铁路,我们现在是世界总长度居世界第二,但是运营量远远超过其他的国家。公路,其中特别是高速公路,世界第二,就是65000公里,到今年预计可以达到7万公里,那就是世界第一了。民航的航线,每年飞多少百万公里以及货运量多少百万吨,也都是达到了世界第二。这个里面,我想特别说一下,就是我们桥梁的建设。中国工程院的召开过一次国际桥梁会议。真是令人吃惊,过去15年当中,我们造了15万座桥,也就是每年造一万座桥,这个不是小石桥,也不是木桥,这个桥都是要100米以上我们称它为桥,这样的长度和数量世界第一。所以与会的外国的这些工程科技专家,都是瞠目结舌,认为中国的事情不可思议。就拿我们长江在宜宾以上,长江的主航道,主流上面,已经建设了超过67座大桥。当时毛主席,曾经非常豪情壮志的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是武汉长江大桥在建设。我想他老人家是一个革命家,浪漫主义的诗人。我想他恐怕想象不到,中国会在30年里面造六十几座长江大桥。而且当年造的桥是用苏联的钢材,用苏联的高标号水泥,总工程师和指挥都有苏联专家做顾问,现在我们的桥梁是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而且所有的材料,包括水泥钢材,钢缆,全部都是国产。那么最近又建设了几座很宏伟的跨海大桥,包括舟山群岛的跨海大桥,单孔的长度跨海是世界第一的。但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讲,我们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现在和资源环境

的矛盾是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生态总体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同志们请注意,不是说生态环境改善的速度还不够满意,是总体恶化的趋势,就是生态环境现在还在恶化,不是说在改善,这个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就是还没有到拐点上。环境治理的任务相当重。所以在今年年初,新年伊始,中央就召开了高级的党政干部会议。

我想只讲三个事情来看看我们中国的环境问题,一个就是水,1996年的时候,当时也形势最严峻,当时劣五类的水达到了36%,所谓的劣五类,不但人畜不能饮用,不能用来生活用,洗衣服都不能用以外,连浇地都不行,如果你浇了地,长出来的庄稼就是有公害的食物。那么到了2007年,这部分减少到26%,经过治理以后,但是还有四分之一,就是说我们江河湖泊的水有四分之一是根本不能用的。那么一类到三类的是可以作为饮用水源的水,现在大概40%多一点,就是不到一半。其他是31%,所谓的其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经过各种处理以后,勉强能够达到人畜饮用的标准。另外我们40%的国土受到酸雨的侵蚀,其中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一直到武汉、长沙、株洲和四川的成渝地区,这些工业发达的地方,都被酸雨控制。也就是降的雨的酸度都在5.6以下,那是很严重的。但是大家看,很奇怪的,像陕北、陕西,还有甘肃、内蒙,辽宁的西部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好像酸雨还比较好,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沙尘暴,沙尘暴的粒子是碱性的,所以有沙尘暴的地方,有围城的地方,它下雨的时候,酸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变成碳酸、硫酸,被碱性的沙粒综合了,所以比较严重的还是南方的这些地方。另外资源的制约,我详细的就不说了,我们比如说石油56%进口,铁矿是65%进口,三氧化二铝也是80%-90%进口,铜矿100%进口,但是我们最难进口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淡水,水,我们是不能进口的。我们现在中国人均的一年的淡水的拥有量是1840立方米,那么国际上认为缺水国家的警戒线是1700立方米,所以非常接近国际警戒线。那么这个1840立方米还是南多北少,春夏多、秋冬少,所以这个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缺水非常严重。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会上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讲话。他说国际金融危机,与其说是对我们外向型、出口经济的制约和挑战,不如说是对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挑战。美国的波特教授,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参加世界竞争,国际竞争,大概有四个阶段递增,第一个阶段叫做要素驱动的阶段,也就是土地便宜,劳动力便宜,或者说你有石油,你有铁矿,你有原材料,这些生产要素比较便宜,你靠开发这些要素,利用这些要素来发展经济。

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的阶段,也就是说因为你前面导致这些出口原料,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的产品,挣了一些钱以后,搞城镇化、修路,修桥梁,因为基本建设投资里面,50%-60%是转入GDP的。那么第三阶段就要创新驱动了,如果你老是停留在这两个阶段,经济是上不去的。当然第四阶段是发展国家,它财富驱动,它靠第三产业,靠金融来驱动。因此,我们现在正处在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这两个交错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提倡要通过创新,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产业升级换代来提高。

二、经济高速发展使我国面临减排二氧化碳的严峻形势

第二个我想说一说经济高速发展是我国面临减排二氧化碳的严峻的形势。这个在国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政治压力,在最近100年来全球持续升温,我们如果看一看,过去150年的升温曲线,大概是现在散的这一条,这150年,从1860年到现在,大概是这个,这个升温的斜率大概是15度左右,如果我们看看最近的100年,就是从1900年到2002年,这一条它角度大概就变成30度左右,缓缓上升。如果再看一看最近50年,就是从1960年到2010年,那么这个角度就是45度以上了。最近20年,从80年到现在,黄的在闪的这一条,升温速度是过去的2倍,那么应该说,这个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有关系,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气候变化本身存在着自然的周期性,这个是在南极钻下,地底下,冰心下面钻出来的,冰盖下面钻出来的,距今40万年的土壤的样品,分析里面碳含量和分析里面当时相对应的温度的情况,看到它是有周期波动的。其中红线是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二氧化碳和温度的变化吻合的非常好,那么昨天新闻联播说,专门又播了一次,再一次证实了这个科学工作的断论是正确的。所以人类的活动是有干扰,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