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合集下载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实现四个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实现四个转变

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 国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调动社会各主体积极 性的改革开放政策措施,经济连续30多年保持高
速增长。2.投资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初期,资本是最重 要的生产要素,发展理论与实践都表明,落后国家要迅 速起飞,一个较高比例的资本积累必不可少。
中国在起飞过程中,的确也是依靠投资和资本积累驱动 经济增长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中国资本形成率一直维 持在30%-40%之间,平均达到37%,远高
于高收入国家同期资本形成率(20%-25%),也高于中低 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同期资本形成率(20%-36%)。 2001年—2009年,资本
积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48%以上。3.沿海 先行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奉行的是区域平衡 发展战略,即把大量投资项目投向经济落后
的中西部地区,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则投资较少,以此 来实现经济平衡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根据区 位优势,实施沿海先行发展战略,目的界第一大贸易国。 鼓励出口的同时还大力引进外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引资国之一,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约占中国进出
口总额的一半左右。中国实施的这些发展战略被证明是 成功的,其主要标志是:其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总 量经济规模迅速赶上发达国家,人均GDP也跨入
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其 二,经济结构快速转变,农业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部 门和城市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其三,
。如何转变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应着重于四个方面:第 一,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向增长与公平并重发展战略转变。 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在收入水平低下时是正确的,
因为在温饱问题还未解决的情况下,奢谈分配公平没有 意义,必须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但在经济高速增长30 年之后,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普遍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的成就,然而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了取得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以前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向坏境友好型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往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限制,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里,“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渗透到社会的各基本要素中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都表现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特征。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型,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这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能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一)、提高全国人民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坏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坏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甚至很多个人和企业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跟自己无关。

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没有给普通大众普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导致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另外环保法实施过于宽松。

例如:环保法规定“对于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前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前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前提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转变,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转变衡量标准与考核标准、转变科研创新体制、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职能等,若无这些相应的转变,就很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及时走出传统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劳动力的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中的一切成就和问题都与此有关。

然而现在看来,经济发展中的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资源环境代价太高、GDP大而不强、内需严重不足、一些关键性产业如大飞机制造缺少竞争力或竞争力下滑等问题,也缘于此。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及时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其一,传统比较优势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发挥关键作用的生产要素是不一样的。

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中提出比较优势原理,那时的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比较粗糙、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的是分工以及决定分工的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

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于是我们看到,那些缺少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激情和创造力,使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发达,创造了新材料、新能源,经济反倒比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得好。

我们还看到,有更多的贸易发生在自然条件相当或要素禀赋没有多大差异的发达国家之间。

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里,在进行了多国、多地区的比较后,以大量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一般型的、初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通常会被创新流程所取代。

生产自动化将使人工无用武之地,而新材料更将取代传统资源的优势。

此外,创新通常也有降低成本的效果,它所形成的高级生产要素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如果对这种变化缺少清醒认识,继续陶醉于传统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力
努力把研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 25%以上,把科技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 60%以上,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把我国发明专利数量和科技论文的引用率提高 到世界前5位.
– 重视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应当加快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 发展格局.2008年和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产 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是41.8%和42.6%,尽管比重 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世界平均64%的水平,甚 至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
–经济增长需求结构的转变: 经济增长需求结构的转变: 经济增长需求结构的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 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特别是依靠最终消费拉动转变.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转变: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转变: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特别是第三产业带动转变.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力在"加快" 力在"加快"上下功夫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点 –加快转变的引擎: 加快转变的引擎: 加快转变的引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擎是加快转变生活方式. 转变物欲横流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生活与消费 模式,确立现代生活与消费方式.
–经济增长依靠力量的转变: 经济增长依靠力量的转变: 经济增长依靠力量的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 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 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力在"加快" 力在"加快"上下功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区别于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使用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也是经济学常用的概念。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或外延型的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或内涵型的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关键是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但不论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在于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新概念,目前还不像经济增长方式那样有公认的规范的定义。

但就提出这个概念的要求看,它应当比经济增长方式涉及面更广,含义更深刻。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包括降低消耗、改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

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

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为目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的原则。

我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6-29 22:59满意回答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路子.它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经济增长方式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早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党和国家工怍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要求各项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甓路子。

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现九五"和2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资源配置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造成粗放经营的主要原因,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必须转变经济体制,要通过企业改革,产权改革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构造台理的微观基础,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加速市场化进程,建立利于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机制,是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不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2.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但是,决不能把技术进步与产品技术,工艺技术这些狭义的技术概念完全划等号.目前,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投资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首先要处理好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问题.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或扩建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必要的新建项目,包括引进项目,也要尽量提高技术起点,注意经济规模同时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通30过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减少浪费,使效益明显提高要把研究开发建到企业中占.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促使企业把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当作商业话动看待.并使之与经济分析,市场营销管理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落到实处.技术引进要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光引进不创新不行.要通过技术引进形成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永远跨不出技术追赶陷阱,摆脱不=广引进一一落后——再引进的局面归根结底,要使企业具有主动追求效率和主动刨新的动力.3.经济结构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并充满活力,就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重要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兼并破产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兼并破产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减人增效机制4.宏观调控与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由企业来实现,4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合理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体系,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主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佩节经济运行和保持总量平衡,通过财政手段,金融政策,技术进步政策和投资倾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要注重市场建没和行业管理,保证市场效率和公平引导企业走公平竞争的路子,形成市场对企业的刚性约束.要尽快建立台理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变要尽快解决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等不平等竞争问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主体.只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真正具有技术进步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激励机制,经济增长方式才能转变。

(发展战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战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战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我们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我们要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基础。

我们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们要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而现在,我们要更加注重发挥消费的需求拉动作用,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链水平,增强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再次,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使科技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同时,我们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我们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发展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我们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合作,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全国范围内共同富裕。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落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理念、结构、科技、区域协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内容中,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正处于走向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要使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方向已达成共识,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哪些阻碍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推进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历史的关节点《南风窗》: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迎来了第12 个五年规划,各界都对“十二五”寄予厚望,认为“十二五”将是改革的再出发,是很多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推进时机,您认为呢?迟福林: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与趋势看,至少应当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是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经济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做大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的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变,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向富民强国,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将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将为我国今后30 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构筑坚定的体制制度基础。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个总的判断是:“十二五”是中国发展方式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也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十二五”改革有“三条主线,”即: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公共需求变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

《南风窗》:这三条主线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后继乏力,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同时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这应该也是您提到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难点所在。

如果说第一次转型相对容易把握,即以经济总量为导向,那么第二次转型如何把握呢?迟福林:第二次转型应该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

经济总量导向是在普遍贫穷情况下的选择,只要经济总量上去了,贫困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基础。

但是,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百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便会出现很多总量导向解决不了的问题。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对策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对策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

传统的发展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必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那么,该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我们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产业升级。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需要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我们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采取更加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我们需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智力支持。

同时,我们还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需求。

四、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动先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扶助和帮助,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总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广阔而深入的系统工程。

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加强投入和支持,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新的支撑系统。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加快全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又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谋求发展”的工作思路,立足全旗实际,采取多种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生态化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旗经济呈现出持续向好、运行健康、增长较快的良好态势。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农业在全旗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极大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仅有的一些工业项目也是被列入关停取缔行列的“两高一资”企业,与其创造的经济价值相比,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更为严重。

因此,依托当地的资源、人力、区位优势,建设工业园区,走工业强旗之路成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土右旗环保局作为一级环保部门,首先从园区的整体规划入手,在园区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链条的延伸、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园区整体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开展规划。

结合土右旗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将园区细化为光伏产业园区、冶金机电电力园区、食品加工园区等相关产业园区。

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将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并着力打造7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土右旗地处黄河中上游,依托着自身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鄂尔多斯市每年1000万吨过境煤炭的有利区位优势,提出重点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并已逐步形成了“煤—电—金属硅—多晶硅—太阳能电站”、“煤—洗选—煤化工(肥醇联产)”、“煤-电-粉煤灰-脱硫石膏-粉煤灰制砖”等一个个循环经济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率先在全市9个工业园区中开展园区规划环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园区的产业定位、产业布局、环境容量及园区建成后的环境影响等进行预测和分析。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转移性因素,又有国内因素。

既有发展观念、经济体制因素,也有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经济管理等因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

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

首先,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引导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导向作用。

其次,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中的杠杆作用。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

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就是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结构、收入结构、人口结构,影响着城市功能、环境质量、生活品质。

抓住经济结构问题,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就真正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进城镇化。

2、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

3、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们要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

4、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促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互相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

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1、要突出“一个重点、两个关键”一个重点:即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才。
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环保治理
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和修 复工程,加强对环境污 染的治理和监管,推动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发展清洁能源
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 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 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 排放。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良性互动。
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 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治理,加 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技术交 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THANK YOU.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03
创新政策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创新等措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微观政策
企业改革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等措施,激发企业活 力和创造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措施,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 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高 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 应新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 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促进经济增长
推动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
0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与挑战
取得的成效
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转型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 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 变。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

一是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加快“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主体税种建设,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重视工业项目向重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方面转移。

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进一步提高资源税费和扩大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方式。

三是改革出口退税机制,降低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今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力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引爆点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

要积极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品,要加强政府的成本监管。

二是改革资源管理体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的激励机制。

三是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促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

一是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加快“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主体税种建设,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重视工业项目向重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方面转移。

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进一步提高资源税费和扩大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方式。

三是改革出口退税机制,降低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要深化行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完善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和问责制度。

二要完善宏观管理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强化政府的信息服务职能,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及途径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1.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

这就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

2.比较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

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而提出的。

目前,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特征

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特征

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特征一、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挑战。

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时代特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社会发展特征,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新时代下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科技创新驱动在新时代,科技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潜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1.科技创新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企业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创新性的服务。

这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了整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3.科技创新推动了创新创业的繁荣。

新时代下,中国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科技创新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和资源,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

创新创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二)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1.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中国加大了对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的浪费,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2.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利用。

中国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排放,也提升了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

3.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孙小兰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办的“《中国经济观察》论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点及对策”,近日在中央党校举行。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在论坛上致辞。

参加会议有首都和地方 100多位专家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点及对策”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突出转变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杨秋宝教授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突出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的实质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在什么地方,难在它是一场革命。

一是从目标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彻底变革。

二是从领域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直接讲的是经济发展,经济建设领域的变革,但是它要延伸到社会发展领域、政治发展领域、文化发展领域。

三是从作用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性质等发生深刻的变化。

四是从影响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都会发生极为广泛的影响。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转变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点的各种看法,实际工作中难在哪里?难在三个“不”:一是不愿意转,二是不会转,三是不长转。

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搞一点转变,危机过去了,形势好了觉得走原来的路子比较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中突出的表现为我们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

这种路径依赖具体的表现为四个方面:利益固化效应、示范学习效应、系统协调效应、成本风险效应。

再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容的实质,是要从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彻底地过渡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内容的实质表现为六个转变。

一是从突出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方式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适度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转增长、转速度;二是从外需带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转需求;三是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发展方式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转结构;四是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转支撑;五是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转资源;六是从政府直接承担推进发展职能的经济发展方式向政府为发展提供全面服务职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转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战略性任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为凸显。

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合理路径,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内涵讨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首先必须准确理解“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内涵。

目前对此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加以厘清。

——经济发展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

很多人对此不加区分,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总量的增加(GDP是其中重要的衡量指标),而经济发展则强调整体经济的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物质财富与社会民生福祉的提升。

因此,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内容,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

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

如果将“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甚至庸俗化为“GDP增长是硬道理”,一味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而不顾及环境、资源、公平、安全等经济伦理和社会公义的平稳中正,那就不是有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拉美化”发展模式就是前车之鉴。

——经济结构不能片面理解为供给结构。

经济结构包括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但是很多人在使用经济结构一词时,往往将其片面理解为供给结构,主要关注产品结构、行业结构等,这明显有失偏颇。

局限于供给的层面来研究经济结构问题,很难得出准确、完整的结论。

实际上,一定时期的需求结构决定供给结构,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需求结构的升级是经济结构变迁的内生驱动力。

很多矛盾表面上看是供给结构的问题,但根源却出在需求结构上,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应同时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着手,否则,容易出现“按下葫芦又起瓢”的现象,表面上看解决了供给结构的矛盾,但却引发新的需求和供给失衡。

目前中国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业供应不足。

服务业的缺失,限制了人们通过寻求服务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实现路径。

——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发展历史阶段,更不能揠苗助长。

中国国情差异巨大,农耕村落、小型城镇、中小城市、大型城市、国际化都市并存,整体消费状态、实际需求内容,跨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梯次结构特点。

可以说,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某一行业、某一类产品颠覆性淘汰的现象其实极其罕见,主要还是成本竞争驱动下的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梯次升级。

因此,反映到经济结构上,必须要认识到这个国情,选择最合适的结构和最合理的调整路径。

转变发展方式问题是一个社会模式问题,而不是个体(企业)行为,但调整结构却是由个体行为集合而成的结果。

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范畴。

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逻辑起点。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迈上了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很多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如果不妥善处理,将导致经济发展动能的急剧衰减。

笔者以为,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

目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资源环境问题。

工业化进程及其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在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耗费过高,除了矿石、煤、石油等各类经济资源外,像土地、水、空气等生活资源也耗损严重。

中国GDP占全世界6%左右,但是石油消耗占到世界年消耗量8%以上,钢材消耗占30%以上,碳排放大致占到25%以上,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描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倒U型”关系,这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实证数据的印证。

库兹涅茨曲线如果能说明问题,那么应该说目前中国也许已进入生态环境的承受顶点,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已经是不能不考虑的紧迫问题。

实际上,库兹涅茨曲线还只是个理想状态。

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专家称之为生态阈值(Eco-threshold),如果放任污染加剧导致超出生态阈值范围,那么生态破坏将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笔者认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库兹涅茨曲线右侧的下降(即环境污染下降)是不可能实现的。

——贫富差距问题。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其重要内核是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居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长却仅7%左右,且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贫富差距状况已接近经济社会发展可容忍的底线。

世界银行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为 0.47,虽然有的专家对这个数据还存有争议,但是基尼系数不断攀升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占比仅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

贫富差距逐步扩大,不仅带来整体消费和经济需求结构的失衡,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而且容易由此带来各种社会矛盾的滋生、积聚和叠加,使得经济增长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安全成本问题。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安全生产事故,其实是经济快速发展与必要管理成本之间的矛盾所致。

虽然说安全成本是经济快速增长无法回避的代价,但是安全成本太高,对于经济发展显然是个不可持续的负面因素。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的严厉整治和高压态势下,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煤炭安全等重点领域趋于好转,但是从整体来看情况还不容乐观。

——劳动力成本问题。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是非常显著的。

从农村源源不断转移过来的低成本劳动力,使得中国很快在国际分工中确立了比较优势,实现出口快速增长,并奠定“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是,随着人口红利效应的逐渐衰减,低成本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不可能长期持续,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征兆。

更值得担忧的是,长期的劳动力低成本状况与城市财富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由此带来经济社会诸多矛盾的积累,也招致道义上的质疑和批评。

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基本达到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折的“刘易斯拐点”。

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实证研究,但从趋势来看必须高度关注,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问题。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还很低,只有46.6%,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研究表明,城镇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致可拉动经济增长约1.5 个百分点。

中央明确将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这是非常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战略定位。

但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扭曲的现象。

重速度不重视质量的高速城镇化,不仅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造成大量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经过一段高速城镇化进程之后,适度放慢城镇化速度,同时加强城镇服务业发展,把城镇化的过程转型为城市服务业逐步发展兴旺的过程,从而调整和消化一些社会矛盾是必要的战略考量。

——经济发展速度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以9.8%的速度增长。

长期高速发展解决了旧体制和旧的发展方式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但同时也积累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需要调整发展方式,对既有经济结构作“休养生息”的调整。

可行的变革路径面对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见危于未萌、弭患于无形,行动越早越主动。

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经济结构需要调整,这已成为政学商各界的共识,但是如何实现这个转变和调整却是语焉不详。

笔者认为,基于当前国情,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化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也决定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市场路径。

经济结构调整是市场自然淘汰的过程,竞争是动力,应坚持市场化的原则,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市场存在的问题,不能依赖行政推动。

调整结构依靠企业的市场选择,因此,企业才是结构调整的主体。

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是目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其本质是抵制住非理性的、不可持续的经济行为,如带来污染、高耗能、明显技术落后、组织生产的方式违背道德共识等经济活动和行为,从而设定社会经济生活的边界。

它涉及政策、法律、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乃至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有形之手”来推动。

因此,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应是各级政府。

关键是要下定决心,毫不通融,在所不惜,“市场调结构,行政转方式”,双管齐下。

其一,运用行政力量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其要点包括:——破除GDP优先观念,适度放慢发展速度,守住能源和生态环保的底线。

在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上突出“3E”发展模式,即将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目标、环境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坚决砍掉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划出红线,不允许的事情坚决不能干,即便牺牲掉一部分GDP增长也在所不惜。

着力改变长期以来环保执法薄弱状况,从运动式的“环保风暴”转向常态化、制度化的管理。

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在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引入“绿色GDP”概念,落实责任制,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在节能和环保领域不尽职、不作为的现象。

同时,通过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推动和深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如着力打造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体系,加快探索推进资源税改革,研究建立环境税体系。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公平正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关注焦点应该从“让一部分先富起来”转向“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PPG,Pro-Poor Growth)。

“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的概念,是上世纪末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当前的中国也开始面临这一严峻的课题。

具体在分配政策方面,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在一次分配中,要改变向资本要素过度倾斜的状况,提升劳动力要素分配的比例,矫正资本收益和劳动者收益的失衡。

一次分配诚然是以效率为主,但是不能无视公平。

在二次分配中,要通过税收倾斜、财政转移等机制,强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调节贫富差距,特别要避免出现贫困的“代际转移”。

这方面政府必须要承担起责任,真正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控制安全成本,突出对劳动者生命价值的尊重。

安全生产事故具有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控制安全成本方面难以起到有效作用,必须通过政府的主动干预予以矫正。

目前更需要重视研究和完善安全成本的衡量尺度和补偿标准。

例如,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工资(或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为基数乘以一定年限确定事故赔偿金,计算结果往往明显偏低,大大低于国外的赔偿标准。

合理提高安全事故赔偿标准,既是对劳动者人身价值的尊重,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