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2》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2》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2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2)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48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2学期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2005年开课单位: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中文系学生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研究古代文学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对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民族新文化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建安文学(4学时)(1)了解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2)掌握曹操、曹植、曹丕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3)理解“建安七子”及蔡琰的创作概貌;(4)了解建安的时代特征。

重点:曹植诗歌风格及其艺术成就。

难点: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

2、正始文学(2学时)(1)了解竹林七贤的概况;(2)了解阮籍和嵇康的生平和思想;(3)掌握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4)理解嵇康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阮籍《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难点:魏晋政治与文学之关系。

3、两晋文学(2学时)(1)了解左思和刘琨的主要作品及其艺术风格;(2)理解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三张”、“二陆”、“两潘”、“一左”;(3)了解玄言诗的基本情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进一步了解各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其流派,了解各时期文学嬗变的基本概况,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学史发展线索。

二、课程基本要求联系作品,掌握文学史各个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发展、演变的情况,宏观地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规律。

根据文学史的发展各种规律,联系各个时期的文论、诗论、戏曲论、小说论等,适当扩大作品的阅读面,加深对名家名作的理解。

在学完总课程后,能对各段文学史线索作口头、笔头的论述。

学生掌握情况通过作业(五次)和闭卷考试进行测查。

四、大纲内容一、先秦文学(一)概说(二)原始口头文学1 原始诗歌2 神话传说(三)《诗经》1《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2《诗经》的思想内容3《诗经》的艺术成就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楚辞》1《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2 伟大的楚辞作家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3《离骚》 4《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5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宋玉(五)历史散文1 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左传》 3《国语》 4《战国策》(六)诸子散文1 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论语》《墨子》与《孟子》 3《庄子》 4《韩非子》(七)先秦寓言1 先秦寓言的产生和发展2 先秦寓言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二、秦汉文学(一)概说(二)汉赋1 赋的起源和特点2 汉赋的发展3 西汉赋作家4 东汉赋作家(三)秦汉散文1 政论散文2 记事散文3 抒情议理散文(四)司马迁与史传文学1 史传文学的产生2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 3《史记》的思想内容 4《史记》的文学成就 5 班固与《汉书》(五)汉代诗歌1 汉代乐府民歌 2《孔雀东南飞》 3 文人五言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概说(二)魏晋南北朝诗歌1 建安诗歌2 正始至永嘉诗歌3 南北朝诗歌4 南北朝民歌(三)陶渊明1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2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3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四)魏晋南北朝赋1 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2 魏晋赋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赋作家与代表作品(五)魏晋南北朝散文1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2 魏晋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六)魏晋南北朝小说1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渊源和发展2 志怪小说3 志人小说(七)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 2《典论论文》《文赋》与《诗品》 3《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四、隋唐五代文学(一)概说(二)隋及初唐诗歌1 隋及初唐诗人 2“四杰”与沈佺期、宋之问 3 陈子昂(三)盛唐诗歌1 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2 高适、岑参和边塞诗派(四)李白1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2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杜甫1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中唐诗歌1 中唐前期诗人2 韩愈、孟郊诗派3 刘禹锡和柳宗元4 李贺(七)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 新乐府运动2 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八)晚唐诗歌1 杜牧2 李商隐3 晚唐其他诗人(九)唐代散文1 唐代古文运动2 韩愈3 柳宗元4 晚唐散文(十)唐代小说1 传奇小说的产生与发展2 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3 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4 唐代变文(十一)唐五代词1 词的产生与发展2 晚唐词3 五代词五、宋辽金文学(一)概说(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1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2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3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三)北宋词1 北宋前期词人2 柳永3 北宋中后期词人(四)北宋诗1 宋初诗人2 梅尧臣与苏舜钦3 欧阳修与王安石4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五)苏轼1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2 苏轼的词3 苏轼的诗4 苏轼的散文5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六)南宋词1 李清照2 南宋前期词人3 南宋中后期词人(七)辛弃疾1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2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3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八)南宋诗1 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2 四灵派与江湖派诗人3 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词人(九)陆游1 陆游的生平与思想2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3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4 陆游的散文(十)宋代散文1 北宋散文2 欧阳修散文3 王安石散文4 南宋散文(十一)宋代“话本”小说1 “说话”的兴起与“话本”2 “话本”的思想内容3 “话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十二)辽金文学1 辽金文学概况2 元好问3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六、元代文学(一)概说(二)元代杂剧的发展1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裁特点2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3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三)关汉卿1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2 《窦娥冤》3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4 关汉卿的散曲(四)王实甫1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2 西厢故事的演变3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五)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1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2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六)南戏1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2 “荆”“刘”“拜”“杀”3 高明《琵琶记》(七)散曲1 散曲的兴起与发展2 马致远与前期散曲作家3 张可久与后期散曲作家(八)元代诗文1 元代诗歌2 元代散文七、明代文学(一)概说(二)《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2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3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三)《水浒传》1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四)《西游记》1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2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3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五)《金瓶梅》及其明代其他长篇小说1 《金瓶梅》2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3 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六)明代短篇小说1 冯梦龙和“三言”2 “二拍”及其他3 文言短篇小说(七)明代戏剧1 明代杂剧2 明代传奇(八)汤显祖1 汤显祖生平思想与创作2 《牡丹亭》(九)明代诗歌1 明初诗歌2 明中叶诗歌3 明末诗歌4 明代的词和散曲5 明代民歌(十)明代散文1 明初散文2 明中叶散文3 明末散文八、清代文学(一)概说(二)《聊斋志异》和清代其他短篇小说1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2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3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4 其他短篇小说(三)《儒林外史》和清代其他长篇小说1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2《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4 其他长篇小说(四)《红楼梦》1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成书 2《红楼梦》的思想内容3《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4《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清代戏曲1 清代戏曲的发展2 李玉与《清忠谱》3 李渔与《风筝误》(六)《长生殿》与《桃花扇》1 洪昇的生平与创作2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3 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4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七)清代诗词1 清初诗歌2 清中叶诗歌 3清代词(八)清代散文1 清初散文2 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九、近代文学(一)概说(二)近代诗歌1 近代诗歌的发展2 龚自珍3 魏源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诗人4 黄遵宪与改良派诗人5 秋瑾与革命派诗人6 柳亚子与南社诗人(三)近代散文1 近代散文的发展2 梁启超与新文体作家(四)近代小说1 近代小说的发展2 李伯元与吴趼人3 《老残游记》及其他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

先秦文学史大纲第一讲绪论第一节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启建立夏朝,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

公元前十六世纪,汤建立商朝。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自商朝。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形态。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建立周朝。

中国社会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春秋时期,诸侯壮大,周天子权威衰落,由分封制度奠定的政治关系也遭到破坏。

史官以及史籍的载录成了此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

战国时期,周王室沦落为普通的小诸侯国,又被吞灭。

礼乐文化分崩瓦解。

士阶层迅速发展,百家争鸣。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百家争鸣也告一段落。

自周朝建立以来,楚国地处偏远,信巫重祀,具有很强的非理性特点,形成多重文化交融的特征。

第二节先秦作者的流变和文体的衍生巫师与巫文化:周代以前,巫师是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

用于占卜的甲骨文,有记事,也有韵语,本身就具有文学价值。

商周之交出现的《易》卦爻辞,也产生于巫官的占卜活动中。

巫术祭祀活动还产生了歌谣和神话。

史官与史官文化:大约从西周时开始,史官由颁朔告时、记录重大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开始记录社会事件。

到春秋时期,史官创造出基本的载录规范。

现存的《春秋》一书就是在鲁国史官载录的基础上删削编定的。

《左传》、《国语》等书的原始材料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贵族文化:贵族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早在西周时期,朝廷就建立了学宫制度,贵族子弟开始学习“ 六艺” 。

贵族士大夫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了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创造者。

史官的载录也越来越理性化。

士文化:春秋时代,官学之外,私学开始发展兴盛,士阶层逐渐壮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 礼贤下士” 之风大盛,比如齐国设稷下学宫。

策士们发展了游说技巧。

第三节先秦审美精神和文艺观念殷商:早期音乐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乐器也是礼器的一部分。

人们在春秋时期通过音乐所认识到的“ 和” ,对中国美学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大纲执笔人:刘运好胡传志王昊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

(2)在文学背景、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文学史的演变过程。

(3)注意寻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努力通古察今,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

(4)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

3、课程教学改革(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

(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正文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34学时)总绪论(4学时)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近代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

本课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234学时。

第一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二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三学期90学时,周学时5。

二、课程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48学时)概述(1学时)(一)社会历史概况传说中的古代社会。

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 中国古代文学史属汉语言文学系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至近代文学。

(2)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等,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课程,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1、本课程分中国文学史(一)[包括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五代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二)[包括宋辽金元明清近代文学]两段进行教学。

分别在大学本科第五、第六学期开设。

2、各段教学周数、周学时、总学时简表:三、教材及参考书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3、《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4、《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5、《中国文学史》,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6、《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7、《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8、《中国分体文学史》,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四、课程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20课时)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这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⑴选用教材A、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B、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一版⑵参考教材:A、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二、教学目的、任务中国古代文学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是讲授上古到近代的文学。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和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历史阶段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文学史发展规律的系统讲授,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并获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各阶段作家创作的主要成就,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互相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撰写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

三、教学改革设想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文字文本与图像音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课外辅导相结合。

教师讲课要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突出重点难点而不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要求学生认真通读教材;课前抽几分钟解答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法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视各学期学生考试科目多少而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拟定,原则上交叉进行,均为百分制。

先秦文学绪论(2课时)一、先秦的社会概况二、先秦的文学概况第一章上古文学(3课时)【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是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_2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_2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⑴选用教材A、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B、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一版⑵参考教材:A、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二、教学目的、任务中国古代文学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是讲授上古到近代的文学。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和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历史阶段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文学史发展规律的系统讲授,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并获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各阶段作家创作的主要成就,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互相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撰写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

三、教学改革设想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文字文本与图像音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课外辅导相结合。

教师讲课要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突出重点难点而不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要求学生认真通读教材;课前抽几分钟解答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法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视各学期学生考试科目多少而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拟定,原则上交叉进行,均为百分制。

先秦文学绪论(2课时)一、先秦的社会概况二、先秦的文学概况第一章上古文学(3课时)【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是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Ⅱ【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2. 了解魏晋南北朝复杂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二、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思想学说一、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二、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四、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2.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3.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4.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基本内容: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特征,奴隶社会的开始、完成及其兴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初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文字的形成是先秦文化发展的分界线,口头文学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文字形成和文学因素的飞跃发展,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文学或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春秋后期及战国时代的文学迅速发展:一、蔚为大观的散文及其两大走向;二、诗歌以新的面貌遽然兴起。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先秦时期文学的散文及诗歌基本要求:1、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总体把握先秦时期文学发展规律。

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艺术的起源和上古劳动歌谣基本内容:1、文学艺术的起源2、上古劳动歌谣教学重点:文学艺术的起源于劳动,口头文学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文字形成和文学因素的飞跃发展;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文学或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基本要求:了解文学艺术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口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认识文字的形成和文学因素的飞跃发展状况。

第二章中国古代神话基本内容:1、神话的起源2、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3、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重点:远古的神话,远古的神话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远古神话的内容;散失严重,广泛深远的影响。

基本要求:了解神话的起源以及它保存哪些文献中,阅读上古著名的神话故事,分析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诗经》基本内容:1、《诗经》概貌2、《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3、古老的民族史诗4、政治讽刺诗5、祭祀诗和宴饮诗6、《诗经》的艺术成就7、《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教学重点:一部最古老的大型诗歌选集。

《诗经》的句法、词汇、韵例和重章迭句;《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地域和历史跨度;结集的时间。

采诗说、删诗说;四家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我国奴隶社会从走向鼎盛到趋于衰亡的种种情景;两周王朝的兴衰;人民大众的苦难;恋爱婚姻的生活;自主自属的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得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得、传统得学科,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她课程得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得任务: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得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得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得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得、符合基本学术规范得、文字流畅得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得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与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得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得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得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与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得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得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得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得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得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得其她工作岗位得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得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得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第一学年先秦两汉魏南北朝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文学三个历史阶段得社会特征及文学成就先秦文学发端于原始歌谣与神话,主体就是诗歌与散文.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第一节原始歌谣要点:艺术起源劳动,产生以二拍节奏为主得原始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

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

第一学年先秦两汉魏南北朝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文学三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特征及文学成就先秦文学发端于原始歌谣和神话,主体是诗歌和散文。

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

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

袁行霈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大纲目录总绪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五章东汉辞赋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七章东汉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风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八章散文的文体与文风改革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晚唐诗歌第十一章李商隐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宋初文学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四章苏轼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第二章关汉卿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八章元代散曲第九章元代诗文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第七章汤显祖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第十一章晚明诗文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

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

第一学年先秦两汉魏南北朝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文学三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特征及文学成就先秦文学发端于原始歌谣和神话,主体是诗歌和散文。

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第一节原始歌谣要点:艺术起源劳动,产生以二拍节奏为主的原始诗歌。

形态诗、乐、舞三位一体;内容多与巫术活动有关。

以卜辞及《周易》卦爻辞为主要形式。

第二节古代神话要点:神话的概念;神话流传的口头形态;我国神话的保存与流传;我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问题,演变的三个方向;我国现存神话的主要内容与所表现的先民精神世界;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素材、精神、创作原则)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二章《诗经》第一节结集与流传要点:释名;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收集与编订(采诗、献诗、删诗说);构成与分类(诗之“六义”);作品产生的年代与地域;作者;研究与流传(毛诗与毛诗大序、小序;“四家诗”、“今文”与“古文”诗)第二节思想内容要点:《诗经》与先民的生活划分类型: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阐明内容特点与在《诗经》中的主要分布特点。

第三节艺术成就和影响要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章法、句法、字法、用韵、使用,《诗经》与音乐第四节地位要点:《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反映现实、干预政治);表现手法对后代文体形成的影响;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关睢》* 、《芣苡》、《氓》、《蒹葭》*、《伯兮》、《邶风·谷风》、《氓》《黍离》、《君子于役》、《静女》、《蓼莪》*、《无衣》、《七月》、《东山》、《采薇》* 、《何草不黄》、《緜》、《生民》、《伐檀》、《硕鼠》、第三章历史散文第一节概况要点: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史官设置,历史记载的出现,私人著述的发展);基本发展过程;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编年史书《春秋》、记言历史散文集《国语》的体例、内容、语言风格及其地位等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无逸》、《召公谏弭谤》第二节《左传》要点:书名、作者及成书年代;体例、记事起迄及主要内容;与《春秋》的关系及“春秋三传”;突出的民本思想倾向;叙事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第三节《战国策》要点:性质、书名及主要内容;编定、体例和卷数;纵横家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第四节历史影响要点:奠定了史传文学传统(微言大义,寓褒贬于记事,秉笔直书,形象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开创了不同的史书体例);古小说的源头之一;语言技巧与艺术风格的典范第四章诸子散文第一节概况要点:繁荣的背景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文化下移与士的崛起,诸侯相争与养士用士,处士横议与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与发展过程:早期语录体的《论语》和《老子》,战国中期的《墨子》、《庄子》,后期的《荀子》、《韩非子》,末期的《吕氏春秋》和李斯;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老子》:老子生平、成书时间,此书主要观点、文风,散文史影响《墨子》:墨子生平,此书主要观点、文风,散文史影响《吕氏春秋》和李斯:此书主要思想特征、文风,李斯的文学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公输》、《察今》、《谏逐客书》第二节《论语》与《孟子》要点:孔子生平与思想,《论语》的作者、编定、体例、篇数、内容与流传,艺术特点孟子生平与思想,《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文章形式,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子路从而后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第三节《庄子》要点:庄子生平与思想,《庄子》的作者、篇数和内外篇区分;艺术成就与文学史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逍遥游》、《养生主》第四节《荀子》《韩非子》要点:荀子生平和思想,《荀子》的书名、作者、编定和篇数,艺术特点,《赋篇》和《成相》的文学史地位韩非子生平和思想,《荀子》的作者和篇数,艺术特点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荀子·劝学篇》、《韩非子·说难》第五节诸子散文的影响要点:儒、道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儒、道的文艺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基石。

诸子散文的体式、内容与后代文体,创作经验、艺术风格对中国散文的影响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屈原与楚辞要点:屈原生平、经历与行踪,屈原的作品及其真伪,屈原作品产生的年代楚辞与《楚辞》,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北方文化与楚辞第二节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要点:《离骚》、《九歌》与《九章》解题及基本内容,创作背景与年代等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政治倾向,峻洁的人格精神,大胆的怀疑态度第三节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要点:纯洁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非现实主义精神,浓郁的悲剧色彩与抒情性,独特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性的诗体与精美的语言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离骚》*、《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九歌·山鬼》*、《九章·涉江》第四节宋玉与《九辩》要点:屈原以外其它先秦楚辞作家的基本情况,宋玉的生平与作品,《九辩》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九辩》(节选)、《风赋》、《对楚王问》第五节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要点:屈原的精神与作品影响到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到汉赋形成,以及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性(浪漫传统,香草美人的比拟方法等)第二编汉代文学概说概述汉代的政治、思想文化与文学概况第一章汉代论说文第一节概说要点:汉代论说都是应用文,哲理文与政论文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论说文要点:贾谊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过秦论》与《治安策》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晁错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论贵粟疏》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贾、晁比较东方朔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答客难》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及其影响刘向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谏营昌陵疏》的主要内容与语言特征,对后代奏议文的影响扬雄生平、思想及主要著作,散文门类与影响,创作的模拟性及其故作艰深,《解嘲》其他有特点的西汉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杨恽《报孙会宗书》、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过秦论》、《论贵粟疏》第三节王充与东汉论说文要点:王充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生平、思想,《论衡》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色特征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与李固《遗黄琼书》王符与《潜夫论》,仲长统与《昌言》东汉后期论说文的一般特征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论死》、《遗黄琼书》第二章汉代辞赋第一节概说要点:“辞”与“赋”的文体分合,辞赋的文体功能,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家第二节枚乘、司马相如与散体大赋要点:枚乘生平、思想,《七发》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七”体司马相如生平与思想,《子虚》与《上林》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曲终奏雅”与“劝百讽一”,田猎赋;司马相如的其他赋体散文《难蜀父老文》、《喻巴蜀檄》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七发》、《上林赋》第三节扬雄、班固、张衡与散体大赋要点:扬雄生平、思想,主要赋作《甘泉》、《羽猎》、《长杨》等的主要内容,创作的模拟性,晚年对辞赋的认识,赋史地位班固生平、思想,《两都赋》的内容与思想倾向,班固与司马相如、扬雄的“讽喻”观的区别张衡生平、思想,《二京赋》的内容与思想倾向,对都市生活的表现第四节抒情小赋要点:张衡《归田赋》的思想内容与时代风气及文人思想的变化,赋史地位赵壹与《刺世疾邪赋》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归田赋》、《刺世疾邪赋》,《甘泉赋》、《两都赋》、《二京赋》的片断介绍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要点:家世与家学,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学术氛围与司马迁思想人格的形成,司马迁的经历(劳动、游历、遗嘱、为太史令、宫刑、发愤著书),《史记》的体例与规模,《报任少卿书》第二节《史记》的思想成就要点:写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含义,《史记》的主要思想,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史才”、“史学”、“史识”与“史德”第三节《史记》的文学成就要点:汉代最杰出的史学与文学著作,写人艺术、抒情性与语言成就第四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要点:《史记》对后代散文、传记文学、小说、戏剧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报任少卿书》、《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章《汉书》与东汉其他叙事文第一节班固的生平要点:时代、家世与生平,班彪的奠基工作,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思想“纬六经,缀道纲”,《汉书》的规模、体例,班昭、马续对《汉书》的续补第二节《汉书》的思想内容要点:资料与体例的丰富与精密,进步与局限的思想表现第三节《汉书》的艺术成就要点:叙事炼与语言简炼规范,艺术性较《史记》为弱,史学地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苏武传》第四节东汉其他叙事文要点:《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规模、体例及其主要内容;《吴越春秋》的小说特征;蔡邕的生平、学术及碑铭创作;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封禅仪记》第五章汉代诗歌第一节汉乐府民歌要点:乐府概念的双重内涵,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汉乐府对建安诗歌及其以后诗歌的影响,《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及艺术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东门行》、《十五从军征》、《有所思》、《上邪》、《孤儿行》第二节汉代的楚歌与文人五言诗要点:汉代楚歌、四言诗的作者与作品;文人五言诗的开端,在东汉形成气候,有班固、张衡、秦嘉等作者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内容、艺术与诗史地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垓下歌》、《大风歌》、《四愁诗》、《上山采靡芜》、《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庭中有奇树》*、《孟冬寒气至》*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要点:大动乱的时代,思想解放与学术气氛极为活跃的时期,古代文学极富创造性的时期;文学意识的自觉与文学创作的自由,诗歌领域:在五言诗方面,有建安文学(三曹七子)、正始文学(阮、嵇)、太康文学(二陆、左思等)、晋宋田园诗(陶渊明)、山水诗(大小谢);鲍照对七言诗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齐永明新体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梁陈宫体诗风靡一时;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兴盛散文领域:散文的多样化,骈体文与散体文共生;抒情小赋的形成,向骈化与律化两面发展小说领域初具规模,有志怪与轶事两类文论与批评: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以及永明声律论等,进入文学理论发展与文学批评繁荣的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时代与建安风骨要点: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文人思想的解放,复杂多样的人生体验;曹氏父子对文学的倡导和组织,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三曹七子;建安风骨第二节曹操曹丕要点:曹操生平和思想,汉末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诗歌体式特征,主要内容,艺术特征;散文的艺术特征与影响曹丕生平与思想,诗歌题材、风格特征,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其一)*、《步出夏门行》(其二)、《燕歌行》、《杂诗》(其二)第三节曹植要点:曹植生平与思想,人生及创作分期,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建安之杰”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七哀》*、《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洛神赋》、《美女篇》、《吁嗟篇》第四节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要点:“建安七子”——孔融生平与创作,主要成就在文,辞锐气盛,文风豪壮王粲生平与创作,诗文兼擅,“七子之冠冕”陈、阮以书檄著称;刘桢诗名甚高,徐幹以赋见称,应氏特色不明显蔡琰的诗歌诸葛亮的散文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孔融《论盛孝章书》、王粲《七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蔡琰《悲愤诗》、诸葛亮《出师表》、刘桢《赠从弟》第二章正始诗歌和西晋文学第一节阮、嵇与正始文学要点:正始时期曹魏与司马氏集团激烈斗争的背景,社会黑暗,政治恐怖,玄学兴起“竹林七贤”阮籍生平与思想,《咏怀》八十二首的内容、艺术特色与风格;阮文风格嵇康生平与思想,诗文兼擅,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入军》、《思旧赋》第二节左思与太康文学要点:文学的形式化、士族化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潘岳、陆机潘岳生平,工诗善文,诗多组诗,善为哀诔陆机生平,诗名甚高,重模拟;骈体文的奠基人左思生平与思想,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咏史》组诗,“左思风力”;辞赋亦有盛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潘岳《悼亡》、陆机《赴洛道中作》、《咏史》(郁郁涧底松)(吾希段干木)、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要点:家世背景,人生的三个时期,融合儒、释、道的思想特征第二节陶诗的思想成就要点:诗体长于五言,以咏怀与田园诗为主咏怀主要表现诗人不同时期的人生理想,田园诗主要表现田园风光之美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等陶诗的消极思想:饮酒行乐、随顺自然、躲避矛盾第三节陶诗的艺术风格要点:平淡自然,亲切淳真;浑融完整,意境高远;语言精工而本色陶诗风格有多样性:平淡自然,慷慨豪放第四节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要点:内容、艺术一反流俗,语言省净,文风淡泊第五节影响要点:思想情操方面——恬淡退隐,固穷守节,人品峻洁,精神高尚诗歌创作方面——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派的祖师,对田园诗的题材开掘、美学旨趣与风格都有奠基的作用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其二*、《杂诗》其二、《归去来兮辞》*第四章南朝诗文第一节概说要点:南朝历代君主重视文学艺术,南朝文人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主要反映自己的生活情趣与思想感情,诗歌创作注重形式美,风格多样,极为繁荣,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第二节谢灵运与山水诗要点:山水诗与玄言诗的关系,宋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谢灵运河生平与思想,开山水诗派,山水诗创作特色,及对扭转玄言诗风、振起永明新体诗及后世山水诗创作的影响颜延之的创作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第三节鲍照与七言诗要点:鲍照生平与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诗歌艺术特色与诗史地位,为七言诗的发展与繁荣有重大贡献,其边塞诗对唐代五绝形成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寫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第四节谢脁和新体诗要点:新体诗的概念,新体诗是从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代表作家是谢脁、沈约谢脁生平,多写山水诗,表现亦官亦隐情怀,齐梁“首杰”,艺术特色与诗风沈约的诗歌理论与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第五节萧氏父子与宫体诗要点:宫体诗概念,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陵、江总,萧纲的文学主张及其宫体创作徐庾体,《玉台新咏》江总的艳诗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咏美人昼眠》、《关山月》、《闺怨篇》第六节梁陈其他诗人要点:江淹生平,诗善模拟,风格幽丽精工吴均诗长于写景,善托物寄情何逊以山水诗成就最高,有小谢风致;阴铿诗风诗于何逊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陶徵君田园》、《咏宝剑》、《咏柳》等第七节南朝的骈文和散文要点: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丽情密藻、对仗工事、用典日繁骈体文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鲍照、颜延之、谢惠连、孔稚珪、丘迟、陶弘景、吴均、徐陵的骈体文萧统与《昭明文选》萧纲、萧绎的抒情小赋南朝的散文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芜城赋》、《月赋》、《北山移文》、《别赋》、《答谢中书书》、《与陈伯之书》、《与宋元思书》第八节南朝乐府民歌要点: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及社会土壤,分类:吴声歌曲、神弦歌、西曲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风格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子夜歌》(其一)*、《子夜四时歌》(春风动春心)(春林花多媚)、《那呵滩》(闻欢下扬州)、《西洲曲》第五章北朝诗文第一节概说要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魏孝文帝的改革与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斗争与融合北朝崇儒尊经的学术思想北朝文坛略前重后,诗文成就最高,兼有质朴绮丽的风格,代表作家:由南入北的王褒、庾信,实现南北诗风的初步融合北朝散文朴实流畅,对南朝骈文亦有借鉴北朝诗文对唐代文学有很大影响第二节温子升邢邵魏收要点:“北地三才”温子升为北魏文人之首,诗词富音协,文清新婉丽,风格均近南朝邢邵诗仿齐梁,不失北音;文尚骈俪魏收诗近宫体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春日临池》、《七夕》、《喜雨》第三节庾信王褒要点:庾信生平与思想,前期在南朝,出入宫禁,为重要的宫体诗人;后期滞留北方,高官厚禄,怀有故国之思与羁旅之情前后期诗的内容与风格迥展异,又是骈文、辞赋大家,称“四六宗匠”,文学史地位: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王褒生平,前后期诗风变化,边塞诗对唐文学的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拟咏怀》(榆关断音信)、《重别周尚书二首》、《哀江南赋序》、《小园赋》;《渡河北》、《关山月》、《出塞》第四节颜之推郦道元杨衒之要点:颜之推与《颜氏家训》,文章以散体为主,骈散相间郦道元生平,《水经》与《水经注》,以散句为主,骈散相间,对后世游记文学有深远影响杨衒之生平,《洛阳伽蓝记》的内容与性质,寺塔记;文章以散句为主,骈俪之风较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水经注·江水》、《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第五节北朝乐府民歌要点: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时期;题材、艺术与风格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木兰诗》*、《敕勒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古代小说溯源要点:古小说概念;神话、史传文学与小说起源;小说兴盛的原因,志怪与轶事第二节《搜神记》与志怪小说要点:志怪与神鬼信仰干宝生平,《搜神记》主旨“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与创作水平王嘉《拾遗记》、张华《博物志》、葛洪《神仙传》、吴均《续齐谐记》文学影响:后世小说发展的艺术借鉴,小说、戏曲题材,对鬼狐一派小说有直接影响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韩凭夫妇》、《宋定伯捉鬼》第三节《世说新语》与轶事小说要点:轶事小说发展与史传文学、清谈及品评人物的风气刘义庆生平,《世说新语》的编撰与体例、内容及其语言风格《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的先驱,为小说、戏曲提供了素材葛洪《西京杂记》、郭澄之《郭子》、邯郸淳《笑林》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刘伶病酒》、《王子猷居山阴》、《王蓝田性急》第二学年唐宋文学年课时:90学分:5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概说要点: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经济、政治、思想、艺术状况唐代文学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各自内容、形式特征,诗歌、散文的主要艺术成就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第一节隋代文学要点:隋文学是六朝文风向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隋文帝反对六朝华艳文风,李谔对六朝文风的批判,代表作家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炀帝时的宫体诗风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人日思归》、《送别》第二节唐初宫廷诗人要点:唐太宗对文学的提倡与对文人的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