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微气候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热岛效应等微气候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城市气候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备受关注。
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改善城市微气候的热环境。
城市地表由于大量的混凝土、玻璃等建筑材料所覆盖,导致辐射热被吸收和储存,形成热岛现象。
而绿地系统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阴凉的庇荫效应以及水分的蒸发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地表温度,减缓热岛效应的形成。
研究表明,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覆盖下,绿色植被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带走了大量的热量,从而将城市地表温度降低了3至6摄氏度,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微气候的湿度起到了调节作用。
城市气候的湿度常常受到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导致城市干燥和不透气。
而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植被能够释放水分,提高城市的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湖泊、河流等水体也可以起到储水、调节气温的作用。
水体的蒸发作用能够降低城市的温度,改善城市的湿度。
再次,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微气候的风速起到了调节作用。
城市建筑密集,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的狭小空间限制了气流的流通,使得城市风速较低。
而城市绿地系统的场所开敞性和植被的摩擦阻力能够引导气流的流通,提高城市的风速。
研究发现,城市绿地系统通风利风的作用可以使得城市微气候中的有害物质迅速扩散,减少空气污染的程度。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物等污染物,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植物的叶片能够吸附和分解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土壤富含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吸附和分解大气中的颗粒物,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负荷。
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系统的存在可以明显降低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浓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并非全无局限。
城市的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绿地系统覆盖率和类型,造成了城市微气候的空间差异。
基于CiteSpace的微气候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CiteSpace 的微气候研究进展分析张俊(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25300)摘要:微气候是风景园林学科的热点研究内容,对微气候的研究方向做预测,有助于研究学者梳理思路,为微气候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近10年的微气候文献进行整理,以热点聚类和时区视图为参考对象,研究微气候未来发展热点,得出以下3个主要方向:更加多样性的地区微气候研究、新型微气候模拟软件的开发、城市环境的热舒适研究。
关键词:微气候;风景园林;CiteSpace ;研究热点以及行业技术发展与评论,搜索学科为建筑科学与工程、气象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林业、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以及植物保护,得到1021篇文献。
2.2文献数据统计2.2.1发表年度分析。
由图1可知,文献发表数量自2011年开始提升,这个时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与微气候研究开始结合的时间段。
由此也说明,除了检索出的关键词,在论文发表的时间段上,以微气候为搜索关键词,比以小气候为关键词更加贴合风景园林研究方向。
文献发表在2016年之后逐渐稳定,也说明微气候研究已经进入到细化研究阶段,趋势分析对今后学者研究1研究概述1.1研究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
研究微气候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微气候是小范围内的地区性气候,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较易定量化研究。
风景园林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三大学科之一,微气候的研究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的热点话题之一[1]。
它最早由城市规划学科在19世纪初通过城市形态建设和区域气候条件相结合展开研究,近年来,风景园林学者在微气候的大背景下开始对城市空间和更小尺度下微气候环境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CiteSpace 软件是对文献进行量化分析的重要工具,通过量化分析和解读文献内容,并以知识图谱的直观形式展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和结构关系。
CiteSpace 主要提供3种文献计量方法:①合作图谱,以研究某领域的作者、机构、国家间的社会关系来间接评价这三者的学术影响力;②共现图谱,以关键词为核心分析前沿、热点与热点演变;③共引图谱,以文献为核心分析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献和相互关系。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热环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和舒适度产生重要影响。
绿化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微气候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探讨绿化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植被通过遮挡太阳辐射、增加表面蒸发等方式,可有效降低地表和空气温度。
研究表明,绿化覆盖率与当地温度呈负相关关系,植被越丰富,空气温度越低。
在夏季高温时段,绿地的气温比非绿地低5-6℃,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宜人。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释放水分,使得周围空气湿度增加。
研究表明,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地高10-20%,有助于缓解炎热夏季的干燥感。
同时,湿度增加也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热舒适感。
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等地表特征会改变风向和风速。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可以引导风向、减少风速,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绿地中的植被还能有效地降低地表的温度变化幅度,减缓热压,改善人体对高温的感知。
以某城市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绿化的作用。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乔木、灌木和花卉等植被,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体系。
在夏季高温时段,公园内的温度比市区低3-5℃,湿度增加10-20%,风速减缓20-30%。
这表明绿化在改善城市热环境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微气候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降低空气温度、调节湿度、减缓风速等手段,绿化对室外热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合理规划和配置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热舒适度。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重视绿化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方案,以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湿热地区的气候条件变得更加复杂和恶劣。
建筑组团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室外热环境受到绿化体系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
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评价及改善对策研究
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评价及改善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活在城市中。
然而,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
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评价和改善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是一个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评价是通过分析小区内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来评估其对居民的舒适度和健康的影响。
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改善微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评价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的方法可以使用传感器和遥感技术。
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环境因素的变化,并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发送到中央数据库进行分析。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图像和空中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大范围的数据,用于评估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状况。
评价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的指标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日照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传感器或遥感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
例如,温度可以通过布设传感器来测量,并使用热红外遥感技术获取整个小区的温度分布情况。
评价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后,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改善对策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首先,可以通过植被绿化来改善城市居住小区的微气候。
植被能够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和减少风速。
因此,在小区内增加绿地、种植树木、设置花坛等都可以有效改善微气候。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物上设置绿色屋顶和墙面,以提供额外的防暑降温效果。
其次,优化建筑布局和建筑设计也是改善微气候的重要措施。
建筑物的朝向和布局将直接影响阳光的照射和通风情况。
在设计阶段,应注意将建筑物布局合理设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风。
此外,还可以采用隔热和隔音材料来改善建筑物的热舒适性。
第三,合理利用水资源也是改善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的重要策略。
使用喷雾系统和人工湖泊来增加湿度,同时减少酷热天气下的水资源消耗。
此外,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雨水供植物浇水,减少城市排水问题。
最后,教育居民关于微气候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是提高城市居住小区微气候的关键。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对于首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如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短缺、绿地空间减少等。
因此,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推动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1. 空气质量改善与挑战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等,使得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空气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秋冬季节的雾霾天气频发。
2.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北京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市政府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压力。
然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仍需持续努力。
3. 绿地空间减少与保护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北京的绿地空间逐渐减少。
市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绿化工程,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来增加城市的绿地空间。
然而,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扩大绿地空间,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绿化建设研究1. 绿化策略与实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绿化策略,如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城市森林等。
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绿量,也改善了城市的微气候。
2. 绿化工程建设与成效北京市政府实施的绿化工程,如公园绿地、生态走廊等,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这些工程的实施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公众参与与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是城市绿化建设的关键。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讲座等,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市民参与绿化建设。
此外,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市民直接参与到绿化建设中来。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北京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城市园林绿化如何助力城市微气候改善
城市园林绿化如何助力城市微气候改善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微气候的改善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微气候是指城市内部由于建筑物、道路、植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局部气候环境,它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微气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城市园林绿化能够调节气温。
在炎热的夏季,城市中的混凝土、沥青等建筑材料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将热量储存起来,导致城市气温升高,形成“热岛效应”。
而树木和草地等植被则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从根部吸收并输送到叶片,然后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空气中。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
研究表明,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每增加 10%,气温就可以降低约 08 摄氏度。
此外,树木的树冠还能够为建筑物和道路提供遮荫,减少阳光直射,进一步降低温度。
在寒冷的冬季,树木和草地可以起到一定的挡风作用,减缓冷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减轻寒冷的程度。
其次,城市园林绿化有助于增加空气湿度。
在干燥的季节,城市中的空气湿度往往较低,这会给人们的呼吸道和皮肤带来不适。
植被的蒸腾作用不仅能够降低温度,还能够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提高空气湿度。
特别是在靠近水域的绿地,如公园中的湖泊、河流周边的绿化区域,其对空气湿度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高湿度的空气有助于减少灰尘的飞扬,净化空气质量,同时也能够缓解干燥引起的疾病,如呼吸道疾病和皮肤过敏等。
再者,城市园林绿化能够改善城市的通风状况。
合理的绿化布局可以引导气流的流动,促进空气的交换和流通。
例如,沿着城市道路和河道种植的树木和绿化带,可以形成风道,将新鲜的空气引入城市内部,排出污浊的空气。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空间的设置可以打破建筑物的封闭感,减少风的阻力,增强通风效果。
良好的通风不仅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还能够降低建筑物内部的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从而节约能源。
城市微气候及其对建筑能耗影响研究
城市微气候及其对建筑能耗影响研究城市微气候及其对建筑能耗影响研究一、引言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积的扩大、建筑密度的增加以及大量的热源与能源的释放,导致了城市内部出现明显的微气候现象。
城市微气候指的是城市区域中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由于建筑、道路和绿地配置的不同,导致温度、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要素出现剧烈变化的现象。
城市微气候的形成与发展对建筑能耗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微气候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城市微气候对建筑能耗的影响1. 温度效应城市中密集的建筑影响了空气的对流和传播,使得热量在城市内部难以散发出去,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
高温条件下,建筑物内部需要大量的能源来维持舒适温度,因此增加了建筑能耗。
2. 风速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和道路的布局影响了风的流通,使得城市内部的风速较低。
在炎热季节,缺乏自然风的穿插,建筑物需要更多地依靠机械通风和空调来降低温度,从而增大了能源的消耗。
3. 湿度效应城市中大量的混凝土和建筑物表面积的增加,使得城市蒸发速率减小,湿度增加。
高湿度的环境容易引起人体不适,因此建筑物需要增加湿度调节设备,增加了能耗。
4. 光照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的布局和高密度建筑,影响了阳光的直射和散射,导致城市内部光照不均匀。
建筑物为了满足照明需求,需要增加人工照明的使用,增大了能源消耗。
三、解决城市微气候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的措施1. 绿化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植被,增加城市内部的绿化覆盖率,能够降低城市的温度,减缓热岛效应的发展。
同时,植被能够促进蒸发,调节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2. 建筑设计优化在设计建筑时考虑合理的建筑外形、遮阳结构以及材料的选择,减少建筑的热量吸收和散发,降低建筑物内部的温度。
同时,选择保温材料和适当的通风系统,能够减少建筑物的能耗。
3. 智能化控制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对建筑内部的照明、空调和通风进行监测和控制,实现精细化的能源管理。
通过合理的调度和节能措施,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微气候效应模拟研究——以福州市西湖公园为例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5期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微气候效应模拟研究——以福州市西湖公园为例黄钰麟1,黄 楠1,傅伟聪1,陈晶茹1,董嘉莹2[1.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福州 350002;2.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建筑学院,克莱姆森 29631]摘要:本研究以福州市西湖公园为例,采用ENVI-met数值模拟法对城市公园常见的六种绿地空间类型进行微气候模拟,从夏、冬两季不同绿地空间类型的微气候调节能力差异和绿地空间特征对微气候表征因子空间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微气候环境的优化策略,为小尺度绿地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微气候;数值模拟;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8.39Study on Simulation of the Microclimate Effect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 A Case of West Lake Park in FuzhouHuang Yulin1, Huang Nan1,Fu Weicong1, Chen Jingru1,Dong Jiaying2(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2.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Clemson University,Clemson,SC 29631,USA)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Fuzhou West Lake Park as an example and uses ENVI-met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o simulate the microclimate of six common green space types in urban parks, and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climate regulation capacity of different green space types in summer and winter, and the influence of green spac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croclimate characterization factor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icroclimate environment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necessary data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mall-scale green space. Key words: urban park; green space; microclimate; numerical simulation; optimizing strategy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生态环境的恶化 [1],高温热浪[2]、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给公众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城市宜居环境的建设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基于ENVI-met的城市绿地微气候模拟研究进展
的影响要素ꎬ 冬季热舒适的主要提升手段是注重
保温ꎬ 特别是树木在冬季处于落叶期时ꎬ 如何通
过植被搭配减少强风对热舒适度的干扰是该季节
的主要研究问题
[16]
ꎮ
城市绿地中合理的绿量控制和植物配置能有
植物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过程ꎬ 并通过树冠和根
模拟的绿量和植物配置对微气候的影响可概括为
以下 3 个方面:
1) 绿化覆盖率ꎮ 绿化覆盖率是从二维的视角
材料的反射率和树冠遮荫形成的阴影ꎬ 以此对辐
系分布情况表现不同的植物特征ꎬ 从而被应用于
射强度进行干涉ꎮ 部分学者也探讨了冬季热舒适
各类绿地微气候的模拟观 测 [23] ꎮ 基 于 ENVI ̄met
对人体热舒适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夏季
射平衡”
[15]
t 可调整场地中景观
2) 改善人体热舒适度ꎮ 室外热舒适指数是综
的主要评价指标ꎬ 涉及的气象因子有空气温度、
空气湿度、 风速和辐射温度 [13] ꎬ 可通过调节以上
指数进而改善人体热舒适度ꎮ 模型中可直接进行
的发展和逐步改进ꎬ ENVI ̄met 模拟输出的数据精
计 算 的 热 舒 适 指 数 有 PMV ( Predicted Mean
Keywords: urban green spaceꎬ microclimateꎬ thermal comfort evaluationꎬ ENVI ̄met model
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
市提供了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ꎬ 其中ꎬ 气候
调节功能通过影响城市热环境可以改善居民在室
境 [24] ꎬ 探究合理的绿化覆盖率对微气候调节有较
城的居民区降温策略ꎬ 发现树冠覆盖与降温效应
树冠空间结构对微气候影响的模拟
树冠空间结构对微气候影响的模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内部的温度和湿度等微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
研究表明,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温度比周边绿地高3-5°C,湿度也明显降低,这对城市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城市绿地在微气候形成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树冠空间结构的研究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1.树冠空间结构树冠空间结构是指一棵树的分支、树叶和枝干等部分在空间中的分布和形态,它是树作为一个生物体的基本体系。
其对微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遮阳作用研究表明,遮阳效应是城市绿地中最重要的微气候调节作用之一。
树冠可提供丰富的阴影,通过减少太阳直射光线的照射,降低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
同时,树枝和叶子的反射、散射作用还能抑制太阳辐射的吸收和热传递。
3.水分蒸散作用树冠和树叶通过蒸腾作用将雨水吸收,引导水分渗透,促进水环境的循环。
另外,蒸腾作用还能带走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提高环境的湿度。
4.风防作用城市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往往会受到各类冷暖气流的影响。
树冠和树枝构成了一道自然的屏障,能够减缓风速,降低风速对地面的影响,起到稳定与调节微风效应的作用。
5.空气净化树叶表面可通过吸附、化学反应等机制对大气中的气体和颗粒物进行捕集、分解,有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
结论树冠空间结构对微气候有其自身的作用机制,但是需要视情况而定。
比如在冬季,由于树木没有叶子,其遮阳效应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城市规划与绿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布局树木,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微气候的调节作用。
广场和草坪夏季微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研究
共绿地 , 发挥 的生态效 益 如何 , 否满 足广 大使用 者 的 能 需求 , 这是值得研究 的 。现通过对 城市公 园 内有无遮 荫 条件下 的广场和草坪 的温湿度 及风速进 行定量化研 究 ,
探讨不 同遮荫条件下 , 广场和草 坪的降温增 湿效应及其 对人体舒适度 的影响 , 以期 为 营造 舒适 的户外 环境提 供
基 金 项 目: 十 一 五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重 点 资 助 项 目 “
(0 6 』 0 B 9 。 2 0 7 O ) B 、
试 验选择在夏季 高温及对 市 民工作 与生 活影 响较 大的白天进 行。在 每个测试地点 , 地面 1 5m处 分别 距 . 用光温湿度 记录仪 和便携 式风速仪 测定温湿 度及风速 ,
速进行 同步测定。结果表 明 : 荫条件和 下垫 面性质都会 影响微 气候 , 遮 但遮 荫条件对微 气候 的影
响 大 于 下 垫 面 性质 的 影 响 。 全 天 除 1 :O时 以 外 , 立 地 条 件 下 的 温度 排 序 为 : 遮 荫 广 场 > 8O 4种 无
无遮荫草坪>遮荫广场> 遮荫草坪 ; 相对 湿度排序为 : 荫草 坪> 遮荫 广场> 无遮 荫草坪> 无遮 遮 荫广场 , 无遮 荫的广场和草坪 与遮 荫的 广场和草坪 温度及相 对湿度 差异均 达到 了显著 水平。除 1 :0时外 , 4O 风速排序 为 : 无遮 荫广 场>无遮 荫草坪> 遮荫广 场> 遮 荫草坪。遮 荫条 件下 的广场
和草坪降温增湿效果明显 , 风速 变化 幅度较 小且 整体 趋 势较 为 平缓 , 节城 市微 气候 的功 能显 调
著 , 体感觉舒适 的时间较 长。在 炎热 的夏季 , 人 遮荫广场和遮 荫草坪可成 为人 们户外 活动的较佳
城市公园绿地对城市微气候调节的影响及其优化设计
城市公园绿地对城市微气候调节的影响及其优化设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微气候调节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议题。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元素,对城市微气候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园绿地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1. 城市公园绿地对城市微气候调节的影响城市公园绿地通过多种途径对城市微气候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
首先,城市公园绿地具有降温效应。
充足的植被覆盖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热量向城市空气的传导,从而降低周边地区的温度。
植物蒸腾作用能够带走部分热量,并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改善了空气质量,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
其次,城市公园绿地对降雨的调节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绿地能够吸收并储存雨水,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防止城市内涝。
绿地内的植物、土壤和湖泊等水体能够吸收和净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改善水质,保护城市水资源。
另外,城市公园绿地还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减少城市中的空气污染物含量。
此外,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也能够吸附和分解一些有害气体,如甲醛等,净化环境。
2. 城市公园绿地调节效果的优化设计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调节作用,需要进行优化设计。
首先,绿地的规划布局要合理。
在城市规划中,应将公园绿地均匀地布局在城市不同区域,充分覆盖城市的各个部分。
同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提供多样化的植被结构,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其次,绿地的功能要多样化。
除了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外,绿地还应积极承担起降温、净化空气和调节降雨等任务。
因此,设计者需要考虑到绿地的构建方式、植被选择、水体设置等多方面因素,使绿地具备多功能性。
此外,绿地的管理和维护也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绿地管理制度,增加投入,提高绿地的维护水平,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和绿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养成爱护绿地的习惯,共同维护城市绿地的美好环境。
城市绿地与建筑设计中的微气候研究
城市绿地与建筑设计中的微气候研究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利用。
城市绿地不仅能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对城市的气候和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在建筑设计中,对微气候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地与建筑设计中的微气候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何通过有效的设计来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城市绿地不仅仅是城市的“绿肺”,还可以对城市的气候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城市绿地能够调节城市的温度。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和水分,通过蒸散作用来降低周围的温度。
同时,树冠也能在夏季提供阴凉,减轻城市表面温度的上升。
其次,城市绿地能够净化城市空气。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起到净化和增氧的作用。
此外,植物还能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从而改善空气质量。
最后,城市绿地还能减轻城市中的水体蒸发量,并提供一定的防洪能力。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消耗土壤水分,降低地表温度和水分蒸发,减缓城市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
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将城市绿地与微气候研究相结合,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呢?首先,建筑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的布局和位置。
不同植物的热效应和环境适应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保证其能够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生存和发展。
此外,合理布置绿地可以形成空气流动的通道,帮助城市中的空气循环,减轻高温、污染等问题。
其次,建筑设计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建筑外立面和屋顶绿化来改善建筑的微气候。
外立面绿化可以起到隔热、降温、保湿和防雨等作用,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和提高室内舒适度。
而屋顶绿化则可有效降低建筑的热岛效应,减少热能的吸收和辐射,从而降低室内温度,并保护屋顶结构不受高温的损害。
建筑设计师还可以通过绿墙和屋顶花园等手段来增加建筑的绿化率,提高城市的景观品质。
此外,建筑设计中还需要注意合理的布局和立面朝向。
通过合理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空气流通,降低建筑的能耗,提高舒适性。
风景园林视野下我国微气候研究概述与进展
风景园林视野下我国微气候研究概述与进展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微气候作为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微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微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微气候研究进行概述与进展分析。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microclimate,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people's attention. Especially in today's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urban microclimat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icroclimat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and progress analysis of microclimate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本文将介绍微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影响的研究
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影响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水泥建筑覆盖了原本的绿地,城市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气温升高。
城市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影响了城市的气候环境。
因此,研究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的影响,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的影响机制城市植被覆盖率的下降会引起气温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蒸发散发和热量消耗减少:城市植被能够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并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潜热,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而当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时,蒸发散发和热量消耗减少,导致周围环境的气温上升。
2. 辐射反射和吸收:城市植被具有很强的反射和吸收辐射的能力,能够减少太阳辐射的直接作用,降低地表温度。
而城市的水泥道路和建筑物则会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3. 空气净化和湿润度提升:城市植被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净化大气环境。
同时,植被的蒸发作用也可以增加空气的湿润度,降低干燥感,使城市环境更加舒适。
二、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城市植被覆盖率对气温的影响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数据,以下是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指标:1. 遥感数据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城市植被分布情况,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植被覆盖率、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EVI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增强型植被指数)等指标的分析,来研究植被覆盖率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 气象观测数据:通过气象站点的气温观测数据,可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和季节变化,进而探究城市植被覆盖率与气温的关联性。
3. 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气候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城市植被覆盖率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调整植被覆盖率或其他地表参数,评估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微气候调节与城市热岛效应
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途径,普及微 气候调节与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知识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社会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微气候调节和城市热岛 效应的治理工作,形成社会共同参与 的良好氛围。
THANKS
城市设计
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如设置绿化 带、建设下沉式绿地等,可以改善 微气候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02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定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气温高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现 象。
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中建筑物密集、植被覆盖率低 、地面硬化等因素导致的。
城市热岛效应在夜晚尤为明显,因为城市中的人工热源 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使得城市温度高于周围地区。
05
案例研究
成功案例一:某城市的微气候调节实践
总结词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详细描述
该城市注重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利用植被进行自然降温。同时,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从源头上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此外,还通过城市通风廊道等设计,促进空气流通,进一步改善城市微气候。
城市中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减少了蒸腾作用和植被对太阳辐射的遮挡,使得 地表温度升高。
城市中地面硬化(如水泥地面)减少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加了地 面的吸热能力,从而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03
微气候调节与城市热岛效 应的关系
微气候调节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1
微气候调节通过改变城市地表温度、空气湿度、 风速等参数,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未来微气候调节技术的发展趋势
03
智能化控制
高效能源利用
多尺度协同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 现微气候调节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提高调 节效率和准确性。
城市休闲街区的室外微气候环境分析
城市休闲街区的室外微气候环境分析城市休闲街区的室外微气候环境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休闲街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城市中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室外微气候环境在城市休闲街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室外微气候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等多个因素,对人们在街区中的舒适度与健康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城市休闲街区的室外微气候环境进行分析。
一、街区尺度下的温度分析在城市休闲街区中,温度是最常见且最容易被察觉的气候因素之一。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车辆,这些都会对街区内的温度产生影响。
例如,高密度建筑群集中会产生热岛效应,使街区温度显著上升。
此外,街区中的植被覆盖和水体也会对温度起到调节作用。
绿植与水体能够吸收并散发热量,减缓温度上升的速度。
因此,在设计城市休闲街区时,应注重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和合理规划水体,以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
二、湿度与空气质量分析湿度是室外微气候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高湿度会导致人们出汗困难、呼吸困难等问题,降低人们在街区中的舒适度。
而城市中的交通、工业活动和建筑物排放的尾气、烟尘等物质会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
因此,街区中的绿植、水体以及空气净化设施都能起到调节空气湿度和提高空气质量的作用。
三、风速与通风分析风速在城市休闲街区中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适宜的风速能够提供凉爽的感觉,增加人们在街区中的乐趣。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高层建筑导致了风速变化的不均匀。
为了提高街区的通风能力,可以在规划时考虑建筑物间的通风通道,并采用合适的街道宽度和景观布置来优化风流。
四、辐射与阴阳分析阳光辐射是城市休闲街区中一个重要的气候因素。
阳光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街区中的气温和舒适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于强烈的阳光辐射会导致街区过热,而缺乏阳光则会使街区显得阴暗潮湿。
因此,在设计街区时,需要做出阴阳合理的布局,合理安排建筑物的高度和朝向,以保证阳光的利用和遮挡,提供舒适的阳光照明。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气候适应性划分的干旱地区绿地和湿润地区绿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气候适应性划分的干旱地区绿地和湿润地区绿地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合理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于城市绿化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根据气候适应性为基准,将城市绿地划分为干旱地区绿地和湿润地区绿地,并探讨各自的特点和分类标准。
1. 干旱地区绿地分类标准干旱地区的城市绿地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和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因此在绿地分类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1 植被覆盖程度由于水资源稀缺,干旱地区绿地的植被覆盖程度应该相对较低,以降低水的消耗。
一般来说,可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多肉植物、耐旱树种等作为绿地植被。
1.2 水资源利用干旱地区绿地需要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采取节水措施。
例如,可以建设集雨设施,通过收集雨水来满足绿地的灌溉需求。
1.3 防风固沙功能由于干旱地区容易产生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绿地的防风固沙功能非常重要。
因此,在干旱地区的绿地规划中,应考虑种植一些具有较强固沙能力的树种,以减轻沙尘暴的影响。
2. 湿润地区绿地分类标准湿润地区的城市绿地面临着充足的水资源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因此在绿地分类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2.1 植被类型湿润地区绿地的植被类型应以乔木、灌木等类型为主。
这些植被对于保持土壤湿度、提供阴凉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2 水体设置湿润地区绿地的设计可以考虑设置合适的水体,如人工湖、喷泉等。
这些水体不仅可以提供美观的景观效果,还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周围的微气候。
2.3 生态廊道建设湿润地区绿地的规划可以考虑建设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生态节点,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传播。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气候适应性划分的干旱地区绿地和湿润地区绿地在绿地设计和规划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绿地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绿地类型和分类标准,可以有效提高绿地的适应性和功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城市微气候观测与模拟研究
城市微气候观测与模拟研究摘要:近年来,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逐渐增多,城市微气候问题不断突显,异常的城市气象给人们居住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对于城市微气候的分析研究已成为气象环境和城市发展等领域的关注重点。
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成果,介绍了城市微气候观测与模拟研究的几种方法,总结其优势与不足,以便今后研究应用。
关键词:城市微气候,研究方法,模型模拟1 引言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暴雨洪涝、雾霾、“城市热岛”、暖冬等异常城市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城市大气和环境问题明显。
城市发展所造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下垫面结构变化以及人为活动、工业生产等因素很大程度上会促使环境恶化,致使城市内温度、湿度、降水、环流等气候环境发生改变,因而形成与周围大气候不同的局地气候—城市微气候。
局部区域的异常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城市生存环境、危害居民身体健康,还会对大气环流甚至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影响,因此,研究城市微气候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国内外城市微气候研究成果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2 城市微气候观测方法2.1 站点观测法城郊气象数据对比法在早期城市气候研究中最为普遍,该方法以地方气象台站、地面流动站等长期实测资料为基础来研究城市气候的分布及变化情况。
通常选取周边合适站点对研究因子进行观测分析,例如,程胜龙利用兰州市70年来的气温记录定量研究了城市化对兰州气温的影响并揭示出城市化对城市气温变化的影响[1]。
蔺银鼎利用植物群落斑块周边温度和湿度观测数据,研究发现了城市绿地对其周边环境温湿度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丰富了城市小气候环流理论[2]。
站点观测法是一种静态监测法,受气象观测站数量及位置限制,在观测空间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多用于研究城市微气候中的某一影响因素。
2.2 移动观测法除气象站观测数据外,还可通过短期实布点或设计特殊路线的观测方法来获取城市气候的动态变化信息,通常有探空气球、风廓线仪、车载仪器观测和航空遥测法等。
比如,通过气球悬挂温度传感器来观测不同高度的城市温度,分析出城市热岛效应的立体分布特征;根据运动车辆上气温传感器所采集的温度数据,分析城市里气温分布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地微气候研究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
如何营造出优质美观的生存环境,是人们面临的新的课题。
想要在园林设计中考虑到小气候的运用,就要充分了解小气候的时空变异规律,通过对城市不同绿地环境小气候的时空变异规律的分析,进行更科学的园林设计。
这不仅满足了人们审美需求,更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净化。
关键词:园林设计,绿地环境,小气候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
如何营造出优质美观的生存环境,是人们面临的新的课题。
想要在园林设计中考虑到小气候的运用,就要充分了解小气候的时空变异规律,通过对城市不同绿地环境小气候的时空变异规律的分析,进行更科学的园林设计。
这不仅满足了人们审美需求,更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净化。
本文选取南宁市为研究地,通过对不同绿地类型热季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异的观测研究,将城市不同地区的植被情况对小气候不同的影响作为参考,应用于园林设计中。
研究小气候的目的是要弄清小气候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了解地区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地区大小和绿化等与小气候的关系,以便在改进、扩建和兴建城市时趋利避害,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1研究地与研究方法
1.1城市绿地类型及其小生境划分
将南宁市内的24个绿化样地按城市景观与功能区划分为文教区、花园住宅区、商业街区及交通干道等4种绿地类型,并按绿地遮荫水平划分。
(1)文教区与花园住宅区绿地分林荫、林隙、林缘和近旁对照裸地或草地4种生境;
(2)商业街区绿地分街道树荫和近旁路口裸地2种生境;
(3)交通干道为七带六板式大道,其绿地分绿带1、绿带2、绿带3和近旁裸地或草地4种生境。
1.2观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从2011年7月10日至9月21日,在24个绿化样地的不同小生境处,用dhm2通风干湿表、zds-10型照度计、dem6三杯式螺转风速风向仪进行了25 d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风速与风向测量。
测量时间为8:00~18:00,高度1.5 m;光照和风速的读数值每次连续记录5组随机读数值。
绿地生态效应测算包括:(1)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风速等因子的效应值,是指绿地及其生境与对照裸地的降温效率,增湿效率,遮光效率,风速减速率,由于湿度用相对湿度,为百分数,其效应值则
直接是与对照裸地相减所得。
(2)体感舒适度,是指城市绿地的温度、湿度、风速的综合权重得分值,计算式如下:
体感舒适度:
et=-(37-ta)(1.76+1.4v0.75)(0.68-0.0014rh)(1.76+1.4v0.75 )+1-0.0029ta(100-rh)
式中et为体感舒适度,ta(℃)为空气温度; rh(%)为空气相对湿度;v(m/s)为风速,并定义et于21.0~27.0为很舒适,27~29.5为舒适,29.5~31.5为微热不舒适,31.5~34为炎热不舒适,>34为极不舒适。
2结果与分析
2.1文教区绿地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晴好天气时,绿地不同小生境的温度是林荫<林隙<林缘<裸地或
草地(图1)。
绿地不同生境温度与同步观测站温度对比时明显较低,温差达
0.3~3.1℃,这说明文教区绿地总体而言较观测站温度低,体现了绿地在炎热天气下的降温效应。
绿地的温度与湿度间呈此高彼低的日变化趋势,即从早晨到中午时随着太阳高度角增大,温度开始上升
及至最大,而湿度则开始下降及至最小,中午到晚上时则相反(图2)。
光照强度与温度有大体相同的微空间变化规律,但之间差异更明显,如在林荫下有时仅0.5~10 klx,而在草地或裸地可能有50~100 klx,林隙、林缘、草地和裸地的光照强度彼此间有一定交错(图3)。
风速从单个同步观测时间上看,时间变化起伏较大,空间规律性
则不强,但日平均值还是呈现与温度变化相同的空间变化特征(图4)。
当观测日为晴间多云或有阵雨时,绿地各生境间的温度与湿度变化差异较上述晴好天气减弱;当观测日在雨天及阴天时,气象因
子空间变化差异不明显。
不过风速变化在非晴好天气时起伏较大。
从晴好天气观测到的温湿度时间趋势看,在8:00~14:00,温度的
增长与湿度的下降曲线呈对数形式,而在阴天时温度与湿度变化曲线呈逻辑斯蒂指数形式;湿度在雨天时变化很小。
2.2花园住宅区绿地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晴天,花园住宅区绿地气象因子在时间与空间上变化规律性与上述教学区绿地有着类似的林荫温度<林隙温度<林缘温度<裸地温度的变化趋势,湿度及光照强度和风速亦如教学区绿地分析,只是数
量上有所区别。
但对在晴有阵雨时观测的花园住宅区绿地各生境间、绿地与绿地的林荫间及其与观测站间的4种生态气象因子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受楼层位置及住宅区水池或湖面等景观小品及近旁水系山林的影响,温度和风速的微空间变化差异性不明显,而湿度
与光照强度则有着明显的微空间差异变化。
在稳定的阴天观测时,住宅区绿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与风速也有微空间上的差异变化。
2.3商业街区绿地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商业街区绿地是成熟行道树,在晴好天气对两街道观测,一街道
树荫温度日均值30.5℃,湿度41.7%,另一街道树荫温度30.0℃,湿度50 %;而裸地温度为30.7℃,湿度为46 %,其间观测的建筑物遮荫处温度29.5℃,温度51 %;方差分析表明这些生境间有明显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与风速的差异变化,且时间上起伏较大。
在晴有阵雨观测时,当有雨时段,各生境没有温湿度的差异,但转晴后各生境还是有明显的温湿度差异,与裸地在该时段对比,温差在0.6~2.6℃,
而阵雨时,温差为0.2~0.6℃,有时街道树荫还比裸地温度高
0.4~0.6℃;光照强度在该种天气情况下变化也很明显,尤其是晴雨转变时段,变化特别骤急。
在雨天观测时,各生境间没有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与风速的变化差异,时间上变化也不是很明显。
2.4交通干道绿地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交通干道绿地为七带六板式,在晴好天气下,由外向内对绿带1、绿带2、绿带3、裸地进行观测。
结果表明,与裸地比较,绿带1降温0.7~1.8℃,绿带2降温0.1~1.1℃,绿带3虽降温0.3℃,但有时较裸地温度还高0.6℃。
湿度日均值在绿带1为66%,绿带2为62.6 %,绿带3为63.4%,裸地58.6%。
光照强度日均值绿带1为5.5 klux,绿带2为8.5 klx,绿带3为23.0 klx,裸地日均值40.1 klx,因此,绿地气象因子空间差异性明显,绿地植被具有的较好小气候效益。
风速方面,由于是一个微小尺度的观测,各生境变化偶然性较大,就我们所获得数据难于得出带规律的变化趋势,但观测中林内静风出现频率很大,而草地与裸地出现静风的情况较少。
3 结论
研究多角度揭示了城市不同绿地生境小气候生态因子受复杂的
即时气候变化、植被布局结构、遮荫水平和强烈人为活动干扰的影响,存在显著微时空差异及其降温、增湿、遮光、挡风等生态效应的复杂变化,城市植被对城市小气候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
大小与植被类型、结构层次,面积大小、生长状况等因素有关。
所以,可以将城市不同地区的植被情况对小气候不同的影响作为参
考,应用于园林设计中。
4 参考文献
[1] 刘立军. 城市绿地改善小气候的功能和程度研究[j]. 科技资讯. 2009(29)
[2] 黄炜岸. 关于园林工程中地形微处理的几点见解[j]. 广东建材.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