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建设和环保保护十二五规划

合集下载

重庆浩泰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生物柴油建设项目7

重庆浩泰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生物柴油建设项目7

前言重庆浩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泰能源”)成立于 2013 年3 月,公司注册地重庆市合川区,注册资本2 亿人民币,占地400 亩,是专门从事生物柴油及相关绿色再生能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型能源企业。

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储量仅为全球2%。

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对能源的需求量长期持续高速增长,除煤炭供应能够自给外,石油和天然气供给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进口依存度一年比一年大。

面对全球石油资源紧张、国内石油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从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弥补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引导节约能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增长保护的双重任务,为了保护环境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能源发展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必要的选择,因此,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生物能源是我国第三大能源,仅次于煤和石油,在全部能源消耗中约占15%,是唯一可运输和储存的可再生能源,既可作为燃料用于发电,又能转化为“生物液体燃料”如生物柴油等。

生物能源转化为生物柴油,其主要原料来自植物油脂、动物油脂、植物油精练后的下脚料(转化的酸化油、潲水油(地沟油)及各种油炸食品后剩余的废弃动植物油脂等)。

柴油是国家战略物质,广泛用于工程机械、锅炉、工业窑炉、船舶、军舰、农用机械、交通、动力等设备的柴油机燃料。

2012年国内对柴油的年需求量达到1.7 亿吨,为此,国家每年要花大量的资金进口柴油和原油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具有开发的战略性意义。

重庆浩泰能源有限公司拟投资13亿人民币,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生物柴油技术,于合川渭沱工业园区建设40万吨/年生物柴油建设项目,根据2013年5月备案的情况,40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拟分两期建设,一期20万吨/年,二期20万吨/年,重庆浩泰能源有限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局部调整,现定分三期实施完成,其中一期投资8.6 亿元,建设形成10万吨/年生物柴油的生产规模;二期扩建10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规模;三期扩建20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规模,达到40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同时副产浓甘油等副产品。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类的存亡,所以我们更加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下面一起来看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的相关范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20XX年是“十二五”环保工作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推行新《环保法》的严管之年,也是“十三五”各项工作的谋划之年。

环保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xx决定》作出的到2020年进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总目标,以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全面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持续提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达到100%,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全市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全市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区域环境持续保持安全稳定。

具体任务是:一、认真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围绕20XX年全市深化改革工作任务,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工作新路子。

一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政策体系。

推进《xx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立法,确保条例今年6月底前通过市政府审议,8月底前进入市人大常委会一审程序。

持续开展低碳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等工作研究,形成有效约束开发行为,促进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

二是建立生态红线管控制度。

编制完成《xx市环境功能区划》,力争今年6月底前通过市政府审议后报省政府审批实施,明确环境功能6大分区差别化环境目标和管控措施。

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开发管理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加强《xx市环境功能区划》与城市总规、国土空间利用规划衔接融合,编制完成《xx市市域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优化环境空间开发布局。

三是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前期研究。

结合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机制,开展生态补偿前期研究,积极探索综合补偿与分类补偿相结合,转移支付、横向补偿和市场交易互为补充的生态补偿制度。

四是推进社会、企业多元化参与环境治理。

环保工作约束指标多总投资高达3.4万亿——环境保护部负责人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环保工作约束指标多总投资高达3.4万亿——环境保护部负责人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氧 、细颗粒物 (M2 5 P .)的监测 ,加强颗粒物 、挥发性 有机物、有毒废气控制 ,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
完 善 联 合执 法 检 查 ,明显 减 少酸 雨 、灰 霾 和光 化 学烟 雾
现象。
调控城市机动车保有总量等都是亮点。
这 位 负 责 人 说 ,针 对 突 发 污 染 事 件高 发 态 势 ,首 次 将 “ 强 重 点领 域 环 境 风 险 防控 ,维 加 护 环 境 安 全 ” 列 为 重 要 的规 划 任 务 ,把核 与辐
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土地开发利用
这位负责人介绍, “ 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主要 目
标是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城乡饮用水水源 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且水 质大幅提高 ,重金属污染
得 到 有效 控 制 ,持 久性 有 机 污染 物 、危 险 化学 品 、危险
“ 十二五 ”规划》 ( 以下简称 规划 ),提
- I述 策 读 _ 评l解 I 政
口 重富m T 旨『 zA 1 l
环保 工作约束指标 多 总投资高达34 _万亿
环境保护部 负责人解读 国家环境保护 “ 十二 五"规划
历 时三 年 编制 的规 划 备 受关 注 ,记者 就 此采 访 了环 境 保
护部规划财务司有关负责人。 国 务 院 近 日 印 发 的 《国 家 环 境 保 护
约 15 .Z亿 。 重 点 工 程 投 入 以 企业 和 地 方 各 级 人 民政 府
实 际完成的主要 污染物减排量要 在3 % 0 0 -4 %
以上
规 划 确 定 了 7 主 要 指标 ,即 化 学需 氧 量 、 氨 项
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等 4个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制指标和 2 项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 、 1 项大气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

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

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

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

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

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

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方案

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方案

“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方案”一晃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时候的激情与挑战。

那时候,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那时候的规划方案。

1.明确发展目标2.优化产业结构(1)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如纺织、钢铁、化工等。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推进科技创新(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2)加强能源建设,保障能源安全。

(3)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5.深化改革开放(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能。

(2)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税收体系。

(3)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6.保障和改善民生(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民素质。

(2)加强医疗卫生保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7.促进绿色发展(1)加大环保投入,治理环境污染。

(2)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回顾那段时光,我们不禁为我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

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十二五’规划的辉煌成果!注意事项:1.避免单一发展模式,要兼顾区域协调发展。

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策略。

2.关注潜在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

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冲击,要提前做好预案。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行,到2015年结束。

其目的在于指导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在经济、社会、环境、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制定实施计划,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全面和持续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继续实现“两个转变”,即要从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成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包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经济增长布局等。

十二五规划还提出要通过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来推动经济发展。

在社会方面,十二五规划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其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全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政府还将继续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社会。

此外,十二五规划还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全民文化素质提高。

在环境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

其中,重点是深化环保制度改革,加强环境监管,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十二五规划还将加大投入,支持环保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和示范工作,强化生态保护功能,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备受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等。

在教育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全民受教育的目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注重教育质量和效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政府将加大投入,改善和完善教育设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培训和选拔,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在科技方面,十二五规划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高端技术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总而言之,十二五规划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阶段,是新时代中国梦的落脚点。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11.01•【文号】环发[2011]129号•【施行日期】2011.1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环发[2011]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为指导和推进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环境保护部“十二五”规划总体安排中关于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相关要求,我部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二○一一年十一月一日附件:“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目录一、“十一五”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基本情况(一)环境保护法规建设1、主要进展2、存在问题(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1、主要进展2、存在问题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主要目标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一)环境保护法规建设1、做好《环境保护法》修订2、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3、推动环保行政法规进程4、加快环保部门规章步伐5、积极参与其他领域立法6、大力支持地方环保立法7、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8、开展环境立法后评估9、探索环境司法保障机制10、创新环境立法模式(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1、推动现有税制“绿色化”2、完善环保收费制度3、改革环境价格政策4、深化环境金融服务5、健全绿色贸易政策6、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7、构建生态补偿机制8、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环保政策9、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10、推进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二)加大经费保障(三)建设人才队伍(四)强化培训宣传(五)扩大公众参与为指导和推进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环境保护部“十二五”规划总体安排中关于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左右。

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区域差距缩小到2:1左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个重庆”基本建成。

“宜居重庆”,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成为西部最宜居城市之一。

“畅通重庆”,铁路营运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新增近1000公里,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森林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绿地增量提质,林业综合效益明显。

“平安重庆”,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

“健康重庆”,市民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民生十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继续保持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实现更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有力,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5%。

以内,人口素质全面提升。

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初步形成,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更趋和谐稳定。

———内陆开放高地建成。

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境外投资300亿美元,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

———综合改革重大突破。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户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建立起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0.05.11•【字号】•【施行日期】2000.05.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二000年五月十一日)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确保三峡工程库区和整个长江流域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完成江泽民总书记交办的四件大事,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完成中央赋予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历史使命,实现巴渝大地山川秀美,现就加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如下决定: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工程库区,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完成江泽民总书记交办重庆的四件大事之一。

近10年来,特别是近3年启动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但是,由于历史、人口、资源、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生态环境仍很脆弱,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破坏较大,自然灾害频繁,人地矛盾突出,环境质量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得到遏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迫。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坚定信心,严格要求,密切协作,持续奋斗,举全市之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攻坚战。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31•【字号】川办发[2011]95号•【施行日期】201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1]95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资源环境面临空前压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我省“十二五”期间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规划背景四川地处长江及黄河上游,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气候地域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等几种气候类型。

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川江河段长1030公里,支流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

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为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

四川既是全国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维护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生书态安全,促进四川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就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省着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农业、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川西北防沙治沙和城乡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环境监管能力大幅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重点任务。

首先是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

通过严格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排放,推进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减排工作。

对于工业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在农业方面,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要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其次是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

加大对重点流域,如长江、黄河、珠江等的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

对于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要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空气质量。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工作。

再者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环境监管方面,要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目标十二五是从2024年到2024年的五年规划期间。

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平衡。

在经济增长方面,十二五计划设定了以下目标:1.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翻一番。

2.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

3.稳定物价水平,保持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

4.推动创新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

在社会发展方面,十二五计划设定了以下目标:1.扩大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

2.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健康保障。

3.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民生福祉水平。

4.加强农村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5.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在工业和环保方面,十二五计划设定了以下目标:1.加强工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提高。

2.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在十二五计划期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经济增长率保持稳定,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

同时,就业和教育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十三五是从2024年到2024年的五年规划期间。

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增长方面,十三五计划设定了以下目标:1.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5%左右,实现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

2.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3.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4.深化开放,推动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发展方面,十三五计划设定了以下目标:1.进一步扩大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2.提高教育和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

3.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

4.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决民生问题。

5.加强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在工业和环保方面,十三五计划设定了以下目标:1.加快工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详细)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26•【字号】渝办发[2011]370号•【施行日期】2011.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1〕37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解决城乡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科学编制本规划,以促进“十二五”期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十一五”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绩显著。

全市50%以上的财税收入、60%以上的经济贡献率、70%以上技术创新和7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80%以上的就业岗位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1.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连续8年保持17.0%以上的增速,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的批复-渝府[2006]162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的批复-渝府[2006]162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的批复
正文: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的批复
(渝府〔2006〕162号)
市环保局:
你局《关于审批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的请示》(渝环文〔2006〕82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生态功能区划》)。

二、《生态功能区划》是我市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决策的科学依据,对于科学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等具有重要作用。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将其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研究和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同时,要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内容,研究当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三、市环保局要加强对《生态功能区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措施到位,取得实效。

四、《生态功能区划》由市环保局发布并组织实施。

五、《生态功能区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若需变动,要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六年八月九日
——结束——。

十二五政策

十二五政策

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最高纲领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在阐述党的治国纲领的政治报告中正式出现。

生态文明从性质上来讲是一种环境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尤其是执政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形态。

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那是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结果。

为什么这种发展模式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发展理念中缺少生态文明的要素,这是我们国家治理中的一个深刻教训。

因此,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从治国理念的高度上否定过去那种缺乏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走一条新的文明发展的道路。

“十二五”环保规划作为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的第一个五年环保规划,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其最高纲领而贯穿于始终,是理所当然的。

如何在“十二五”环保规划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应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的要求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度之中,使各级决策者具备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现代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把这种意识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具体行为之中。

具体而言,要在“十二五”环保规划中提出进一步改革干部考核任用体系,强化环境保护问责制度。

在环境保护领域切实落实中央《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在考核任用体系中大幅度增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指标,用具有约束力或影响力的制度体系来保证生态文明思想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切实体现。

总之,要通过“十二五”环保规划,把建设生态文明贯彻到各级党政领导者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之中。

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核心思想周生贤部长提出并使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是指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纳入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提高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全面和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它的基本定位是: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按照上述定位,《纲要》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现在,如何评价“十二五”规划《纲要》呢?它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蓝图和行动路线呢?我们如何分析和认识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有哪些重大的发展趋势?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它有哪些继承之处,又有哪些创新之处?与“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相比,有哪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创举?如何体现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有哪些突出的亮点?笔者从总体布局、主要特征、创新之处等角度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作一简要评价。

最后还将《纲要》与1月25日刚刚发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国情咨文作一比较,中国远比美国在决策机制上更加制度化,更加科学化,更加民主化,充分显示了中国独有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旁叫院凸 示赫 攀啤?/P>可以说,《纲要》是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划,因发展而支撑和强化了社会主义因素,因社会主义因素而获得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发展。

无论是从历史比较看,还是从国际比较看,它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旨在“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凸显,这正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

五大特征: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继承中创新,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主题,始终贯穿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的主题、主线是整个规划的灵魂,纲举目张,《纲要》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政策导向、主要任务等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始终贯穿着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新局面,如何开创,靠什么开创;也回答了怎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靠什么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一、工作回顾及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污染物总量减排和“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环保“四大行动”为抓手,以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建设迅猛推进,环境质量大为改观,“十一五”规划11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规划任务全面完成。

污染减排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迅速转变。

我市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一批总量减排重大工程,“十一五”期间关停40万千瓦小火电、700万吨小水泥、350万吨小钢材、550万吨小煤窑等落后产能,环保搬迁113户重污染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技术革新,引进了一批低污染、高产出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新型低碳制造业转型,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降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与2005年相比,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82%和14.05%,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5.60%和77.28%。

生态建设迅猛推进,景观生态焕然一新。

我市以“森林重庆”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苗木基地和长江两岸绿化工程建设,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同时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全市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1577万亩,天然林管护3582万亩,完成三峡水库库周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8.82万公顷,库周绿化屏障建设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1.6%提高到36.8%,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5.97平方米增加到10.57平方米,主城区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其余区县(自治县)创建成国家级园林县城2个、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区)21个。

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32.8平方公里,建成58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比例达10.8%。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雏形基本形成,全市生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环保工作跃上台阶,环境质量大为改观。

我市环境保护机制体制日趋完善,齐抓共管格局逐步建立,政策法规标准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提速,环保能力大幅提升,绿色创建广泛开展,统筹城乡环保试点深入推进,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大发展,城乡环境质量大为改观。

我市在全国率先完成所有现役2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58座,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50座,新建排污管网4000余公里。

与2005年相比,城市污水处理率从30%提高到83%,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59%提高到94%,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全国前列水平。

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库区水质保持稳定,长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在II类水质以内,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3年为100%,主要次级河流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断面比例从64.9%提高到84.7%;2010年主城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到311天,比2005年增加45天,二氧化硫浓度连续两年达标;在城市大开发、大建设背景下,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道路交通噪声稳中略有下降,功能区噪声明显改善。

实现了让重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夜更静的目标。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迎来重大机遇。

从国家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未来10年内“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的明确要求,为重庆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保障;党中央对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将资源环境保障战略确立为重庆发展的四大战略任务之一,为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从我市自身来看,“五个重庆”建设与“三大创建”将助推全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上新台阶,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生态环保工作体制机制,提升环保能力,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推进重庆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为探索重庆生态环保新道路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但是,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结构调整难度大,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重。

我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形势呈现“总体改善,局部遏制,形势严峻,任重道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迅猛,污染减排难度加大。

我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等导致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大,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高于全国或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初步统计我市单位GDP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天津、上海的1.1、1.9、1.4、1.6倍,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72倍、1.14倍、1.64倍和1.93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持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将持续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居高不下,加之“十二五”期间总量减排因子增加到4项,总量减排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据预测,到2015年,全市GDP将达1.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达7500亿元,城镇人口将突破1800万人,城镇化率将达62.0%,全市将新增火电机组890万千瓦,火电总装机容量将增加1.3倍,新增水泥产能1400万吨,新增钢铁产能450万吨,能源消费总量将突破1亿吨标煤。

若维持现有污染防治水平,到2015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新增排放量分别约为18.0万吨、12.6万吨、12.4万吨和1.3万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生态建设与恢复任务繁重,保障生态安全压力加大。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人类活动干扰等原因,我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比例分别达48.6%和11%,是全国八大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最突出的生态脆弱区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仅34%左右,与国家要求“用20年左右时间,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的目标还差11个百分点,其生态屏障核心区范围内森林覆盖率仅为22.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且生态群落趋于单一,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不强,加上库区人口密度高,资源开发强度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十二五”时期,交通、水利、能源、矿山开采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将开工建设,将可能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三峡水库水位在145―175米运行产生大面积消落带,将导致水体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安全。

多年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工业化进程中累积形成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及持久性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运输、中转、贮存环节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等问题将逐渐显现,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保障压力增大。

人民群众对环保要求日益提高,改善环境民生压力加大。

我市环境保护依然面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置等基础设施欠账多、环境监管能力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城乡环境保护水平差异较大等一系列问题,环境质量现状与人民群众对享有良好环境质量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质量全面改善面临诸多挑战,保障和改善环境民生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为: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来看,主城区处于建设高峰期,将导致尘污染防治任务重,受周边电厂污染物远距离输送影响,二氧化硫浓度稳定达标形势严峻,机动车尾气污染也将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逐渐凸显;从水环境质量改善来看,国家对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但库区点源、流动源污染防治存在薄弱环节,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工作滞后,部分次级河流水质达标形势不容乐观,库区支流回水区“水华”现象有发生规模扩大、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向上游扩展的趋势,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较大,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从声环境质量改善来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如不加以合理规划、加强噪声污染控制,交通干道沿线的噪声水平将呈上升趋势,噪声扰民现象将更为突出。

与此同时,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油烟、异味、下水道、电磁辐射、餐厨垃圾、电子废物、污泥、垃圾渗滤液、灰霾等新老环境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可能更加凸显。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线,立足重庆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探索重庆生态环保新道路,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有机结合,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重庆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环保为民。

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拥有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树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规划环评,真正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工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统筹兼顾,城乡共推。

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城市环境改善要提速,农村环境改善要同步,实现全市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抓住“三大创建”,率先突破,同时依据各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容量、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差异,因地制宜,分区域合理确定“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明确各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主导作用,明确职责,落实目标和任务,通过机制创新,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力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