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1-2)导学案
新街镇中心小学导学案张丽华
合作
探究
交流
展示
(15)分
【探究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通读顺。
独学:
自己默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合作学:
同桌互读纠音。
展示:
1、注音。
弗()陷()吾()鬻()
2、读课文给大家听听。注意停顿。
【探究二】
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独学:
自己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新街镇中心小学导学案
班级
六年级
组名
组内
编号
姓名
课题
寓言二则(1)
科目
语文
导学人
张丽华
学习
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我能用自己的话来讲寓言故事。
2、我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理解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我能通过小组的合作表演,进一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重、难点
重点:我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理解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难点:我能通过小组的合作表演,进一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导学
(3)分
预习检测:
《韩非子》是_____末期韩国_____集大成者_____的著作。这部书现存_____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合作
探究
交流
朗读楚人的话,想一想说一说楚人是怎样夸他的矛和盾的?
2、大家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讲一讲这个故事。
3、文中的另一个人怎么说的?楚人被另一个人这么一问,有什么反应?为什么?
展示:
检测
拓展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2《寓言二则》导学案设计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2《寓言二则》导学
案设
计
12 寓(y ù)言二则(z é)
导学案设计
识记生字。
4. 出示词卡,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羊圈
钻进叼走街坊后悔从此
5. 检测课文朗读情况。
形,从而初步理解题目
的意思。
(2) 把形声字归类,利
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
字。
左形右声:钻、
叼、坊、悔。
“叼”,
口字旁表示叼东西要用
“口”,声旁“刁”提
示读音。
外形内声:
圈。
“圈”,国字框像
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声
旁“卷” 提示读音。
上
形下声:“寓”。
“寓”的“宀”表义,
“禺” 表声。
4. 自由读,开火车读,
齐读。
5. 分自然段读课文,要
求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
其他同学要做到:
认真倾听,检查读得是
否正确。
强调“圈”是多
音字,“街坊”
的“坊” 在本词
中读轻声。
3. 在学习“羊
圈”时,可以引
导学生看课文插
图来理解词语的
意思。
4. 让学生通过
多种方式的朗
读,加深对生字
的记忆。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导学案设计.docx
《寓言二则》导学案课题《寓言二则》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张海莉小组评价:组长审批时间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
2.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3•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屮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学案导案一、目标导航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出示目标(根据学生自学情况):1•学习《掩耳盗铃》,认读相关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懂得自作聪明得人是愚蠢的道理。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检查学案完成情况教师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二、自学探究读书要求: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小组长组织好合作交流学习,好记录,推荐发言人。
师说明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参与其屮二、父流展示自学探究完成读书耍求。
教师引入主题,教师组织学牛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四、精讲点拨1.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肯为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提到手碰到铃铛会有什么现象呢?3.那他为什么还用手去碰铃铛?他是怎样想的?4、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理解盗铃人的心理,并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5、学生交流、讨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课文。
五、达标测试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导学过程教学环节学案导案一、目标导航复习旧知《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耍有真才实学才行。
《寓言二则》导学案
《寓言二则》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班级:姓名:等级:
【课前预习案】
1、给下列的注音
捂()皆()屏()颦()挈()
2、填空
(1)庄子:名(),()时期哲学家,()的创始人之一。
(2)墨子:名(),()时期()家,()家,()学派的创始人。
3、解释下面的字
颦:颦:亦:
【课内探究案】
1、西施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美丽?丑人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丑?
2、知道楚王喜爱细腰后,大臣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3、《楚王好细腰》一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课后训练案】
1、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1)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2)彼之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2、读了《东施效颦》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美?用“东施效颦”说一句话。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课寓言二则导学案
第二课寓言二则第一课时《自相矛盾》一、学习目标1. 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 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二、学习过程(一) 知识准备1.听写上课词语。
同桌互评。
(二) 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寓言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都是把古代文言文故事改写成白话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文言文的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三) 自主学习1. 认读生字。
自读课文。
2. 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字义。
盾:矛:鬻:誉:之: 曰:吾:莫:陷:其:3. 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 展示交流1. 把自己理解了的在小组中讲一讲,不懂得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 看那个同学说得明白听得认真,组长根据检查情况给每个组员评定星级。
(五) 合作探究1. 那个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弗能应也”?2. 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吗?3. 用现代话把故事内容写出来。
(六) 检查合作学习情况1. 小组代表用现代话说说故事的内容。
2. 集体交流探究题目。
3. 教师根据情况给小组评定星级。
(七) 课堂练习1.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
2. 背诵课文。
三、小结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的矛。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
四、达标拓展1. 本文的作者是谁?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和成就?课下搜集资料了,留待下一节课交流。
2. 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画蛇添足》一、学习目标1. 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 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二、学习过程(一) 知识准备1.听写上课词语。
同桌互评。
《寓言二则》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
【质疑探究】
1.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滥竽充数
★探究一:讨论:齐宣王死后,南郭为什么要逃走?
★探究二: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事,你会怎么劝他呢?
A.拿着B.做事A.坐下B.座位
(5)反归(6)市罢
A.反面B.返回A.集市B.城市
★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彩笔勾划要认字,借助已有方法记忆生字。
3.对不懂的词语或者句子做出?标记,通过自查工具书、同学讨论、询问老师等方法解决。
4.自主学习,20分钟。
课前预习案(第1课时)
【自主学习】
(一)自学·小结·夯实基础
1.教材助读: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他不但具备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的地方,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利
3.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二)我的疑惑
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单元 12 寓言二则(导学案)-2022春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5单元 12 寓言二则(导学案)导言本文是针对2022年春季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5单元“寓言二则”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学习目标1.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能够通过寓言故事传递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信息;2.理解“喻”和“意”的概念,能够通过喻意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3.能够自己编写简单的寓言故事,表达自己对一些重要课题的看法和思考。
二、学习重点1.熟练掌握《小麻雀和小拖拉机》和《大象的怨言》两篇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喻意;2.深入理解寓言作品中“喻”和“意”的相互关联,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三、学习内容1. 探究寓言的基本特征在了解寓言的内容之前,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特征。
请同学们在读完下面的内容之后,简要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点是什么?•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1.1 寓言的概念寓言是一种通过虚构故事的形式传达道德、文化等信息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活现象加以隐喻或比拟,从而阐述某种现象的道理或启示,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感悟。
1.2 寓言的特点(1)以虚构的故事为载体,具有丰富的艺术性;(2)以暗喻、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节和事件;(3)具有明显的道德、风俗、文化等因素;(4)意义深刻、寓教于乐、韵味无穷。
1.3 寓言故事的目的寓言故事的写作目的是清晰、深刻地反映某种道德、风尚、文化或现实社会问题,通过人物、事件和生活场景等来说明故事深层次的信息。
2. 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本单元共有两则寓言故事《小麻雀和小拖拉机》和《大象的怨言》,这两个故事通过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大象,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并从中汲取道德和文化的启示。
同学们可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以下问题:•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义?•故事中传递的道理是什么,你从中有何启示?2.1 《小麻雀和小拖拉机》小麻雀和小拖拉机是两个不同的生命,它们在人类的日益发展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寓言二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懂得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2、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情导入1、寓言故事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还记得哪些?(生回答)2、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板书并齐读课题),随机认识生字“寓、则”。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板书)3、理解课题:经过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补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课前你们都做过哪些预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的方法)3、学生汇报:读字组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说出反义词或近义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等4、生字、词大家预习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读文后汇报)过渡:那么养羊人为什么丢羊,又为什么补羊圈呢,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三、再读感悟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丢羊。
2、指名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养羊人为什么丢羊?生汇报:因为羊圈破了一个窟窿(指导读窟窿)邻居劝他,他不听(追问邻居怎么样劝的,读出劝告的语气;养羊人是怎样说的,心里会怎样想)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3、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回答: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去掉“赶快”好不好,体会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结果怎样?用“从此”造句。
想象如果此时邻居经过这里,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教学必备]《寓言二则》导学案
课题:寓言二则课时:第一课时(第一篇)主备人:研备:八年级备课组学习目标:1.我能准确读写本课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并灵活运用。
2.我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课题:寓言二则课时:第二课时(第二篇)主备人:研备:八年级备课组学习目标:1.我能准确读写本课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并灵活运用。
2.我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中学汉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导学案
年班姓名:日期:20**年月日课题:寓言二则课时:第三课时(综合课)主备人:研备: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我能体会人物的形象特征。
2.我能参照课文,尝试编写寓言故事。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寓言二则导学式教案
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交流
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
听一遍录音
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试讲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评价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启发引导
自由读
讨论交流
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交流
(可先同桌讨论)
作业设置
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剧本,课后再排练表演
教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反
思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提醒:加表情
五、回归目标,总结反思
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反思一下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而不能自欺欺人。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处事方法,不能太教条了,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学习重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语言所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寓意。
学习难点
理解语言所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寓意。
大杨树中学小学五年级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题
21寓言二则
课型
新授
第1-2课时
141班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语言所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寓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教师点拨、评价,学生按要求小组学习(展示、评价)。
情感态度
★学了《滥竽充数》《郑人买履》后,你想到了哪些成语?请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寓言故事?请把它们整理成一本小册子,然后用学习本课的方法,练习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好一一听之(hǎohào)宁信度,无自信也(níngnìng)
吾忘持度(wúwù)
★比一比,再组词。
监( ) 乃( ) 享( ) 去( )
滥( ) 仍( ) 郭( ) 罢( )
★给带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解释。
(1)为王吹竽( ) (2)使人吹竽( )
A.为了B.替、给A.派遣B.让
(3)而忘操之( ) (4)置之其坐( )
学习准备
学生预习,搜集资料。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创设情境
质疑定向
(6)
反馈:
打分、评比、纠错
自学探究
合作交流
(10)
★读拼音,写汉字。
lànyúguō
( )充数 南( )处士
nǎiyuēbà
已得履,( ):“吾忘持度!”市( ),遂不得履。
★给带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勾标出。
郑人买履(lǚlǔ) 自度其足(dùduó)
A.拿着B.做事A.坐下B.座位
(5)反归 (6)市罢
A.反面B.返回A.集市B.城市
★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
交流展示
深化感悟
(18)
学生小组展示
教师及时点拨、评价
总结巩固
拓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读课文,说出你的理解。
1.南郭处士为什么逃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有南郭处士、郑人这样的人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