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到平板上用,用手指搓捏呈大小不等的圆锥形的艾炷(小者麦粒大、中者半截枣核大、大者半截橄榄大),直接或间接地置于腧穴部位或患处,点燃后进行烧灼熏烤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类】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每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灸头顶、背腰部,后胸腹、四肢。
(2)施灸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对施灸的反应。
(3)施灸后,若皮肤局部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
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并以无菌纱布包敷。
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瘢痕灸者,在其灸疮化脓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适当休息,并保持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也可用无菌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
(5)使用温针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艾条灸、艾炷灸的施灸过程中,同样要防止艾火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施灸用过的艾条熄灭后,必须装入小口玻璃瓶内,注意安全,防止艾火复燃,发生火灾。
2、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气体,使之造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局部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瘀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适的体位,使之舒适持久。
尽量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谷歌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腹部均不宜拔罐。
(2)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并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拔罐时,动作要快、稳、准,起罐时切勿强拉。
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疱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中医护理学重点
1.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精业:3.正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护法。
4.反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从护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办法。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力的护法,治疗通泄症状的办法。
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疗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疗寒的症状的表现方法。
6.平补类药物:指既没有寒之偏性,也没有热之偏性,其性质较为平和的一类药物。
7.相须:指两类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相反:指两类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9.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属阴虚。
10.自汗:日间经常汗出不知,动则尤甚,属气虚阳虚,卫阳不固所致。
11.得气: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2.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13.冷敷法:是用冷的物体放置在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起到散热、降温、止血、止痛及防止肿胀等作用的一种方法。
14.熏洗法:是以中药性味功能和脏腑经络学说理论为依据,选用一定的方药,经过不同加热方法,利用中草药的热力或蒸气作用于皮肤、肉理,达到开泄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协调脏腑功能等作用。
15.冰敷法: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达到降温散热、止血止痛、消除肿胀等目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6、汤药煎煮法中特殊煎煮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磨汁、冲服、泡服。
中医护理学复习重点
1、《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黄帝内经》始于战国而形成于西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辩证施护、防护结合。
4、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5、既病防变,是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6、一般来说,凡是明亮的、温暖的、上升的、运动的、外在的、无形的事物都属于阳;晦黯的、寒冷的、下降的、静止的、内在的、有形的都属于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上部的、外部的、背部的,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将人体下部的、内部的、腹部的、内守的、形体的,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作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8、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概括生理功能;3)阐释病理变化;4)指导疾病诊断;5)确立护治原则: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疾病护治的基本原则;6)指导养生保健。
9、五行的基本特征:1)木的特性:升发、生长、条达、舒畅。
2)火的特性:温热、上升、升腾、光明。
3)土的特性:受纳、承载、生化。
4)金的特性:肃杀、收敛、潜降、沉降、清洁。
5)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10、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疾病护治基本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1、五脏包括:1)心。
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2)肺。
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3)脾。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4)肝。
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藏血。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一、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中医护理的概念、目的、原则和内容。
2.中医护理与中医学的关系,以及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比较。
3.中医护理的病因学、病理学和病机学,尤其是与体质、气血、脏腑等相关的理论。
二、中医护理方法与技术1.中医护理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2.中医护理的治疗方法,如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等。
3.中医护理的保健方法,如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
三、中医护理常见病护理1.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护理要点。
2.常见病护理的基本护理方法,如体温测量、饮食护理、床位护理等。
3.常见病护理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
四、中医护理内外儿妇科疾病护理1.内科疾病护理,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护理要点。
2.外科疾病护理,如创伤、烧伤、手术后等的护理要点。
3.儿科疾病护理,如小儿感冒、腹泻、疫苗接种等的护理要点。
4.妇科疾病护理,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护理要点。
五、中医护理常见慢性病护理1.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护理要点。
2.慢性病护理的饮食、运动、心理护理等具体方法。
六、中医护理特殊人群护理1.孕妇、产妇、婴幼儿的护理要点。
2.老年人、失能人群的护理要点。
3.残疾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的护理要点。
七、中医护理相关法律与伦理1.中医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医师法、护士法等。
2.中医护理的伦理原则与规范。
以上是中医护理学的主要考点整理,通过对这些考点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升中医护理水平,为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1.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4.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的过程。
5.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6.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7.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8.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9.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0.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1.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中医护理学讲解重点
中医护理学讲解重点
1.中医学发展简史:四大经典的成书年代、作者及历史意义。
2.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3.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5.藏象、脏腑的概念,脏象学说研究的内容。
6.五脏、六腑的概念、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形体组织之间的关系。
7.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8.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9.病因的概念,六淫、六气的概念,六淫致病的特征,六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0.疫疠、七情、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11.神的概念,望神的内容。
12.“五色主病”的主要内容。
13.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属,舌色、苔色与主证之间的关系。
正常舌象。
14.问寒热、问汗、问二便、问饮食的临床意义。
15.切诊的概念,脉诊的概念及部位。
16.八纲的定义,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主要内容。
17.“未病先防”的措施和“既病防变”的内容。
18.治疗与护理原则。
正治与反治的内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19.八法的概念。
20.养生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21.中药性能的概念,四气、五味的概念及作用。
22.中药的服药方法,中药汤剂煎煮法,给药规律;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23.腧穴的概念、分类及作用。
得气的概念。
24.常用刺灸方法。
25.晕针的预防措施。
1。
中医护理学考试重点
藏象:是指居于体内的脏腑,其功能变化都有征象表现于外。
神: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开窍:在中医里指开通人体孔窍,内脏和五官九窍之间的特定联系。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证:是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正气: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胃气:脾胃对饮食的消化功能。
天癸:人发育到青春期产生的一种具有生育功能的精微物质。
六腑:指位于胸腔中形态中空的,具有传、化、物器官,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的总称。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六个脏器的合称。
这些脏器形态多中空似腑,功能又多能贮藏精气而似脏。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藏象学说认为,在五脏系统中,心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各个脏腑之间不是孤立的,每一脏腑之间都有着特定的洛属关系。
其中,脏起着主导种决定作用。
人体的五脏与形体诸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使人体构成一个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五脏与人体的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和五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
人体的五脏与自然季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心气通于夏,肝气通于春。
何为五脏。
它与五行之间有何联系?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其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
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其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脾在五行中属土,为阴中的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旺于四时。
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气升清气。
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肾于五行中属水,为阴中之阴,通于冬气,其主要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中医护理学重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
2.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护3.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辩证@辩症@辩病。
4.阴阳属性的特征@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7.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8.@陪护精气@调理气机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9.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11.经络系统由@经络和@脉络组成。
12.阳脉之海是@督脉,阴脉之海是@任脉。
13.十二经脉的循环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头走手;@足三阴经从头走足;@足三阳经从足走胸(腹)。
14.十二经脉的交接:@阴经阳经多在四肢@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阴经与阴经多在胸部。
15.任、督、冲三脉起源于@胞中,同处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16.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17.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房劳三方面。
18.六淫转化为六气的条件@气候变化异常,超越了一定限度@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
19.湿性黏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症状多缠绵难愈@分泌排泄物多黏滞不爽。
20.疫疬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疫气不同@发病各异。
21.影响气机发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2.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和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虚水泛为痰”之说。
23.淤血所致疼痛的特点@刺痛@疼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
24.实主要指@气亢盛,正气未衰;虚主要指@正气不足,邪气也不明显。
25.决定病症虚实变化的病机是@正邪盛衰。
26.气滞主要常见于胃、肝、脾、肺。
27.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舌和@薄白苔。
28.寸口脉诊法的具体部位在@腕后桡动脉。
29.正常脉象称@“平脉”或者@“常脉”30正常脉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缓和有力@节律均匀。
中医护理学知识要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要点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概念。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代表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如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五行理论指物质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组成,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通过它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
2.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的核心原则是“扶正祛邪”,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体内的气血畅通,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此外,中医护理还重视“因人而异”,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中医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的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等。
其中,中药疗法是最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之一,通过中药的服用、外敷或泡浴等方式,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针灸疗法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针,调节气血运行,以及刺激人体的自愈能力。
按摩疗法主要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方式,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康复。
饮食疗法是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4.中医护理的应用领域:中医护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等。
此外,中医护理还可以用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区别: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中医护理以中医理论和中医方法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护理,强调平衡和协调。
西医护理以西医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注重实证和科学性,强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不同的护理方法在不同的病情和患者需求下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中医理论和中医经验为基础,通过中医方法进行护理,旨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人体的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
中医护理学复习重点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指肾对精有闭藏、贮存的功能
2)主水: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3)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调节呼吸的功能
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阴
处理:轻度弯曲,可以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针的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
8.列举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的体表定位,主治及操作方法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近第2掌骨中点的桡侧缘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
证:又称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五行:五,指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即金木水火土。行,指运动变化。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
2)滞针:指在行针或者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滞涩,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揉按,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捻回。
3)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4.脾主运化的内涵是什么
指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中医护理学是针对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实践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中医护理的原理和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和健康维护。
以下是对《中医护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理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提倡“标本兼治”,认为人体健康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有关。
2.中医护理的核心观念:中医护理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通过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以抵抗疾病的侵袭。
中医认为人体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营卫平衡等内部调节机制来维持健康。
因此,中医护理的重点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正气。
3.中医护理的方法:中医护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物调理、饮食调养、按摩疗法、针灸疗法、气功调养和精神疗法等。
药物调理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使用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饮食调养是中医推崇的健康养生方法,在饮食上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疾病情况来调节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
按摩疗法包括推拿、拨罐、拔火罐等,可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和调节气血的运行。
针灸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调养是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精神疗法强调积极面对疾病,树立乐观的心态,增强患者自我康复的信心。
4.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中医护理学在预防、康复和保健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疾病预防方面,中医护理注重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康复方面,中医护理通过针灸、推拿和药物调理等手段,促进病人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在保健方面,中医护理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调养、按摩保健、气功调养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中医护理的特点:中医护理注重个体的整体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身心和社会需求。
中医护理重视疾病的防治一体,强调预防优于治疗,注重根本原因的治疗。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共18卷,162篇,20余万字,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基础。
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国第一部临证医学专著,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和辨证论治原则。
4、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病因以火为多,治法强调“降火”为主。
张子和“攻下派”:病因以邪气为主,主张汗、吐、下泻以祛邪。
李东恒“补脾派”:“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张“补脾”为治病之要。
朱丹溪“滋阴派”:“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主张以滋阴为主。
5、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6、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包括机体自身的统一性、人与外环境(自然、社会)的统一。
7、辨证施护:按照辩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
1)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病机及邪正盛衰等情况出辨症候。
2)施护—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治疗, 护理原则和方法(采取护理措施)。
8、症:症状。
疾病表现于外的单个现象。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辨证的依据。
证:证候。
疾病处于某一阶段时的病理概括。
即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
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诸方面,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各症状所反映的病理机制的概括,是辨证所得出的结论。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
举例:病—感冒: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由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证—辨证:外感风寒、风热、暑湿、气虚感冒症:下面一组当中的一个。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汉、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吐痰清稀、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风寒)、部位(肺卫)、性质(表实证)以及邪正盛衰(皆盛)治疗: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中医护理学重点-防治与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学重点-防治与护理原则1、脾虚不适合用下法。
2、汗法又称为解表法。
3、治病求本是指: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4、邪实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适用于:单纯祛邪。
5、外感病中的往来热之少阳证适用于和法。
6、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的病证的治法是:汗法。
7、通因通用属于反治法。
8、外感热病,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用于清法。
9、未病先防的准确准义是:在发病前做好预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10、同病异治法不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11、误食毒物病人适用于吐法。
12、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是:补法。
13、和法不属于祛邪。
14、扶正的正确含义不包括: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
15、临床运用标本治则时须遵循的原则不包括补益法。
16、和法不适应于邪已入里而阴阳热盛者。
17、虚证出现虚象的治法是:补法。
18、真热假寒证的治疗药物是:寒性药。
19、因病不属于三因制宜。
20、润下不属于清热法治疗作用。
21、三因制宜是指:因地、因时、因人。
22、损其偏盛的方法是:寒因寒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23、哪些证适合用温法:中诊断虚寒;阳衰阴盛;寒凝经脉;亡阳欲脱。
24、属于反治法的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5、属于逆治法的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6、运用标本治则应遵循的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
27、清热法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脏腑热。
28、治护原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相因制宜。
29、未病先防必须从哪些方面入手:增加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30、吐法主要适用于:误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腕不化;痰涎壅盛,阻塞气道。
31、正治:是指在疾病临床表现的性质和其本质相一致时,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则,又称“逆治法”。
32、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33、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开泄腠理,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中医护理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证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5、阴阳6、阴阳对立制约7、阴阳互根8、阴阳消长9、阴阳转化10、重阴必阳、重阳必阴11、热极生寒、寒极生热12、阳胜则热、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14、阳虚则寒、阴虚则热15、阳病治阴、阴病治阳16、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17、阴中求阳、阳中求阴18、五行19、五行相生20、五行相克21、五行制化22、相乘23、相侮24、母子相及25、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6、滋水涵木法27、培土生金法28、抑木扶土法29、佐金平木法30、藏象31、心主血脉32、心主神志33、心华在面34、肺主通调水道35、肺为水之上源36、肺朝百脉37、肺为娇脏38、肺主治节39、脾主运化40、脾主统血41、脾主升清42、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43、肝主疏泄44、肝主藏血45、肝体阴用阳46、狭义之精47、肾主水液48、肾主纳气49、肾为先天之本50、天癸51、中精(清)之腑52、水谷之海53、上焦如雾54、中焦如沤55、下焦如渎56、奇恒之腑57、水火既济58、肝肾同源(乙癸同源)59、精血同源60、脏腑相合(表里关系)61、气机62、元气63、宗气64、营气65、卫气66、津液67、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68、津血同源69、血汗同源7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71、经络72、十二经别73、十二筋经74、十二皮部75、别络76、头为诸阳之会77、奇经八脉78、阳脉之海79、阴脉之海80、十二经脉之海81、任主胞胎82、一源而三歧83、循经取穴84、六气85、风为百病之长86、伤寒、中寒87、温燥、凉燥88、疫疠89、七情90、痰饮91、有形之痰饮92、无形之痰饮93、瘀血9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95、食复96、劳复97、邪正盛衰98、虚实错杂99、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100、阴阳格拒101、阴盛格阳,阳盛格阴102、阴阳互损103、阴阳亡失104、内生五邪105、治未病106、治病求本107、急则治标108、缓则治本109、标本兼治110、正治(逆治)111、反治(从治)112、寒者热之113、热者寒之114、虚则补之115、实则泻之116、热因热用117、寒因寒用118、塞因塞用119、通因通用120、因时制宜121、因地制宜122、因人制宜123、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问答题1、中医学有哪些基本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的2、什么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试举例说明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如何根据阴阳学说确定治疗原则5、如何运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6、如何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确定治疗原则?请举例说明7、为什么要把内脏划分为脏与腑两类?请联系《内经》原文解释8、如何理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9、如何认识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10、如何理解肺主气的生理功能11、如何认识肺主行水的功能12、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13、如何认识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14、如何认识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15、如何理解脾主升清16、消化功能障碍,为什么可以从肝论治(要求从生理、病理方面分析)17、肝主疏泄与情志活动关系如何?试作具体分析18、如何认识肝的藏血功能19、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20、试述肾精的来源及其生理功能21、试述肾主水的生理功能22、如何认识“肾主纳气”的功能23、试述胃的生理功能24、简述影响女子胞生理功能的主要因素25、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如何26、气的主要功能有哪些?请联系病理变化进行叙述27、试述元气的生成、分布于功能特点28、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29、试比较营气和卫气的异同30、血液的运行主要与哪些内脏的功能活动有关31、津液的代谢主要与哪些内脏的功能活动有关?津液失常的主要病理表现是什么32、气与血的关系怎样?请结合病理进行叙述33、气与津液的关系怎样?请结合病理进行叙述34、如何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35、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式怎么样的36、试述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37、试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8、试述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9、试述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0、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1、试述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2、试述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3、试述七情治病的特点44、痰饮治病特点有哪些45、试述瘀血形成的原因46、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有哪些47、邪正斗争与发病的关系是怎样的?请具体说明48、试述邪正盛衰与证候虚实的关系49、常见的病位传变有哪些50、如何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51、试述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52、何谓标、本?如何运用治标与治本的治疗原则53、何谓正治、反治?如何运用正治与反治的治则54、何谓因人、因地、因时治宜?试举例说明。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在中医护理学中起到指导护理实践的作用。
2.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望诊患者的面色、舌苔等,闻诊患者的气味,问诊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切诊患者的脉搏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3.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患者的证型。
中医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证型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4.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
中医认为“未病先防”,因此注重养生的重要性。
5.中医护理中的穴位理论:穴位是中医认为人体经络中的特殊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6.中医草药:中医草药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中医护理中常常使用中药来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
中药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来确定。
7.中医护理中的保健技术:中医护理包括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保健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消除疲劳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8.中医护理中的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护士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理患者的饮食,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9.中医护理中的心理疏导:中医强调人的身心统一,认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中医护士会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压力,促进康复。
10.中医护理中的疼痛管理:中医有丰富的方法来管理疼痛,包括针灸、按摩、中药等。
中医护士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总的来说,《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涉及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辨证施治、养生、穴位理论、中医草药、保健技术、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疼痛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中医护士能够更好地进行护理实践,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1、前半夜属于阴中之阴2、后半夜属于阴中之阳3、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4、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5、心主血脉,主藏神。
6、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
7、三焦中“中焦”包括脾胃。
8、脾在液为涎。
9、肾藏精是指藏先天和后天之精10、情志与五行配属,怒属于肝、喜属于心、思属于脾、悲属于肺、恐属于肾。
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顺应自然12、望舌的顺序正确的是舌尖—舌中—舌边—舌根13、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肝。
14、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有两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15、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6、.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17、六淫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18、病因包括:六淫、七情、劳逸、烫伤、饮食等19、先天之本是肾,后天之本是脾。
20、一天24小时阴阳变化图,以及早晨和晚上需要勤加衣服的原因早上阳气还没有升起来所以需要衣服保暖。
晚上阴气胜,阳气逐渐减弱,一切寒冷的都属于阴,所以晚上会感觉凉。
21、五行图及五行中各个元素相生相克的关系。
(10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
辨证就是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斗争等情况作出判断,并给出恰当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23、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24、心在五行属火,肺五行属金。
25、八纲辨证中,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中医护理学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护理工作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以及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下面将就中医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基础是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护理工作需要根据中医的理论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对于中医护理学非常重要。
2.中医诊断:中医护理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来判断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辨证分析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通过扪诊、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来进行。
3.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学强调个体化护理,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强调调整阴阳平衡、调节气血津液、通络活血等原则,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促进康复。
4.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学中有很多特殊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增强气血等来起到调理作用,适用于一些疾病的护理。
5.中医护理常用方剂:中医护理在治疗中常常使用中药方剂来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中医护理人员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进行调理。
6.中医康复护理:中医护理学强调病后康复,包括生活行为、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方面。
中医康复护理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养生保健,增强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7.中医养生护理:中医护理学除了治疗疾病,还注重预防和保健,即养生护理。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调适,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总的来说,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基于中医理论和技术的护理学科,它强调辨证论治、个体化护理、调整阴阳平衡等原则。
中医护理学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疾病的治疗,也适用于康复和养生保健。
通过掌握中医护理学的知识,护士和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阴阳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机体以阳气虚弱为主要矛盾的病机,属于虚寒证。
阴偏衰,即阴虚,机体以引起虚弱为主要矛盾的病机,属于虚热证。
阴阳亡失 是指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机状体。
望诊:望神,有神,无神,少神,假神表现
望色,赤色,两颧潮红娇嫩,为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脾:主要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肝:主要生理功能 主疏泄,藏血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肾:主要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主纳气
藏精:指肾对精气有封藏的生理功能,不使精气无故流失,为精气在体内发挥其生理功 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主纳气:指肾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有助于肺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生理功能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气的来源主要有先天之精气、自然界的清气、水谷精气
肾为生气之源。肾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乃元气之根。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血肿 护理:1.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2.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子面积较大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瘀血吸收 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天后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预防:1.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 2.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
切诊:脉诊部位为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辩证的过程既是诊断的过程,八纲辨证是各种辩证法的总纲。脏腑辨证是其他各种辩证的基础。各种辩证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钢。(1)真热假寒:又称阳盛格阴。由于内 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2)真寒假热:又称阴盛 格阳,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注意事项:1.治疗室内要经常保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2.针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解除各种顾虑。
3.做好针具的检查工作,对有弯曲、锈蚀、带钩、断裂的针应剔出不用。
4.严格无菌操作,针刺前应对针具,患者皮肤,术者手指进行消毒
弯针 护理:1.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推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体位改变引起的弯针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是使局部肌肉放松,切忌强行拔针 预防:1.手法指力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要舒适,指导患者勿随意更换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
断针 护理:1.发现断针,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 2.若针身尚有部分露在皮肤外面,可用手指或镊子将残针拔出,若断端微露出皮肤表面,可用两指垂直按压针孔两旁,使残针露出后,用镊子取出 3.若残端完全陷入肌肉,应立即通知医生,需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1.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凡不合格者,均应弃去 2.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一般留1/4) 3.行针手法要正确,发生滞针及弯针时,要及时处理,以防断针
滞针 护理:1.对拒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 2.对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 3、在滞针腧穴附近再次1~2针,以宜散气血,待痉挛缓解后再起针 4.因行针不当,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解,即可消除滞针 5.延长留针时间 预防:1.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2.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应与提插法配合,可避免肌纤维缠绕
5.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强刺激
6.患者的胸、背部不宜直刺或深刺,以免损伤心肺。
7.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局部不宜针刺
8.对尿潴留患者在针刺小腹腧穴时,应掌握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避免误伤膀胱。
成人穴位按摩手法:推法,拿法,按法,搓法,捏法
拔罐法 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
拔罐方法:火罐法:1.闪火法2.投火法3.贴棉法 水罐法 负压吸引法
拔罐法的应用:留罐,走罐,闪罐,针罐
拔罐法的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的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快、准、稳,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冬季拔罐过程中注意保暖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2.运化气血,濡养周身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阐释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诊断 3.指导临床治疗(针灸选穴,一般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健强壮穴)
五味 五气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酸 风 春 肝 胆 目 筋 怒
苦 暑 夏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甘 湿 长夏 脾 胃 口 肉 思
辛 燥 秋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咸 寒 冬 肾 膀胱 耳 骨 恐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疾病护治基本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五脏:肝心脾肺肾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虚实夹杂:在患者身上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
亡阴证 是指阴液大量耗损而欲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亡阳证 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针刺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捏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
署为阳邪,其性升散。暑多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湿性重浊:四 肢酸楚,关节酸痛,痛处固定,活动不利,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湿性黏滞;湿 性趋下,易袭阴位,病变以下肢多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为夏季的主气,四季皆可见。火为阳邪,其性上炎,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扰乱心 肺,以生疮痈疔疖。
9.留针时应记录针数、,出针时再核对,以防遗漏
10.针具用后,集中处理
11.嘱患者针刺后勿马上洗澡,以防感染
针刺意外的护理:1.晕针 护理: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让患者平卧,头放低,松开衣领及裤带,注意保暖。 3.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 4.重者在上述处理后的基础上,可遵医嘱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也可艾灸百会。 预防:1.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体弱者,应先作解释,消除其对针刺的顾虑 2.选择舒适的卧位,选穴宜少,手法以轻 3.对饥饿、疲劳、大可这、先嘱其进食,充分休息、适当进水后再行针。 4.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及早发现晕针先兆。
辩证施护的程序和原则
收集辩证资料
分析判断病症
编制护理计划
实施护理措施
客观评价记录
进行健康宣教
原则 1.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调整阴阳
扶正去邪
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
三因制宜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痰饮:其中质稠的为痰,质稀的为饮
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 是指人体中的阴与阳的某一方出现了偏胜的一种病机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阳偏盛,机体以阳邪偏胜为主要矛盾的病机,属于实热证。阳胜的主要原因,多由感 受温热阳邪
阴偏胜,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以阴邪偏胜为主要矛盾的病机,属于实寒证。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心: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藏神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发是废弃向上、向外的运动、肃降是肺气向下、向内 的运动);通调水道(宣降运动对体外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朝百 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吐故纳新,将富有清气 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具有善动、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风邪善行而数变:风邪致 病,发病迅速、变化较快、病位游走不定。风性主动,常出现动摇不定的特点。风为 百病之长:常为其他邪气的先导,寒热燥湿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跟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指在一个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争斗、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数量、比例总是处于不断消减与增长的变化之中。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