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热点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微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知识整合】一、“夷夏观念”1.概念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1)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
二、晚清外交体制的近代化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
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
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
另外,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①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
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
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为1861年设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等)。
③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
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在选拔官吏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事务 , 不再负责对俄交涉 , 其在清政府机构 中的地位也 的设立又有重要意义。首先 , 总理衙 门的设立 , 标志着
随之 下 降 。 总理衙 门设 立前 , 清 朝主 要 的外 交 事务 由礼 清王 朝 的对外 态度 发生 了重大 变化 ; 其次 , 总 理衙 门的 部负 责 , 包 括 东渐 而来 的西 方殖 民国家 事务 , 以及从 东 设立 , 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 的局面 , 使中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 ,西方 国家驻华使节普遍表示 时予 以册 封 , “ 藩 属 国” 则 定期 派员 朝见 中 国皇帝 , 奉 表 欢迎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国各种侵略势力 的逐 称臣, 进贡方物。 这种传统的宗藩外交体制最大的特点 渐深人 , 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2 0 世纪初 , 清 是在对外关系中首要维护天朝体制,其次是要坚持以
局; 最后 , 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 自己 外邦各族只有 自视为藩邦属 国才有资格同中国交往 。 的国情 , 确定了中国的国旗 、 国歌 , 使 中国不再 以王朝 中国作为上国, 有责任保证“ 藩属国” 的安全和稳定 , 但
而是 以 国家 的面 目出现 在 国际舞 台 。 对“ 藩 属 国” 的 内部 事 务一 般不 干 预 , 只是 在 新 君 即位
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之上 ,一直以天朝上 国自 腐 败无 能 ,经济 上 财政拮 据 ,军备 废 弛 的律看 作藩 属 国 , 缺乏 平等 露 。 在西 方殖 民势力 的强 攻之 下 , 清 朝统 治者不 得不 派
的外交 、 通商关系。新航路开辟以后 , 西方 国家曾多次 遣钦差大臣与之议和 , 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 来到中国, 想与中国建立对等 的外交关系 , 但这种情况 制被打破。资本主义 国家对清政府 由地方官员办理对 交往 , 而 没有 中央 级 的外交 机构 的状 况极 为不 直到鸦片战争前也没有任何的改变。清代 以前的中国 外交 涉 、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1900—1901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了丧
近代
侵略与 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反抗
1931年9月18日,日本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发动了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 国的团结与合作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返回栏目导航
续表
阶段与特征
史实
影响(或意义)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
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 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
一切合法权利
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 20世纪70年代: 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登上国际大舞台 公报》
美国围绕台湾、人权、西藏等问题百般刁难中国,其中台湾问题是中美 关系的焦点。中美关系出现一波三折的特点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返回栏目导航
四、中日关系
阶段 特征
史实及影响(或意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中国战败,双方签订了《马 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返回栏目导航
续表
阶段 特征
史实及影响(或意义)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近代
侵略与 反抗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专题复习近代现代中国外交 最新
近代现代中国外交第一:历届政府的外交:1840-1912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
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
笔者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广州十三行
• 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朝贡外交是中国 处理对外事务的主要方式。 对于西方人不为朝贡只为通 商的交往清政府极为反感, 但是为了体现“天朝”对 “蛮夷”的“加恩体恤”而 仅开广州一口通商,相关的 涉外事务由地方行会组织广 州十三行来管理,而非中央 一级的外事机构和官员。
• 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使中国接触到了西方的外交方式和西方的礼法, 中国被迫加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为适应这些变化,中 国开始改变对外交往的方式并推进外事机关的演变。
内部外交机关的转型
五口
通商大臣
抚夷局
总理衙门
外务部
• 外事机关的演变
• “五口通商大臣”
• 鸦片战争以后, 广州十三行专营外贸的特权被取消, 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等五 口相继开放。 • 为了应付头绪纷繁的通商交涉事宜, 1842年10月, 清廷任命曾代表中国与英方议订《南京 条约》的耆英为两江总督, 兼筹一切通商交涉事宜, 通商大臣之设由此发韧,史称“ 五口 通商大臣” 。 • “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条约中规定的五个开放口岸的对外事务, 是一个兼有外交 权力的职务。但是,在清朝边务体制里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没有直接指挥各口的权利,因 此五口通商大臣虽然为钦差却无权对各口已有各省督抚发号施令,通商大臣与各省督抚之 间互相并不合作。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 “五口通商大臣”反映出这一时期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 但是又说明清政府的不甘于失败, 内心里“ 蛮夷”观念没有改变,着力将与外国打交道的范围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 “鸦片战争的炮声终未使中国社会从昏睡中惊醒, 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通商大臣的设立, 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只不过是对咄咄进逼的西方人采取的一种“ 羁糜” 手段。于是, 在 遥距京师的广州, 奉命“ 驭夷” 的钦差五口通商大臣很快与试图建立新的中外交往关系 的西方人陷人了外交僵局。”--袁燮铭
步步高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主干知识排查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 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 京条约》。
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内容索引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考点三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 热点追踪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针对练1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 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解析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 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 ①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③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④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 行不悖。 (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 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③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专题42近现代中国的外交.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专题42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专题42近、现代中国的外交1.近代中国的屈辱抗争外交:近代中国的外交以屈辱为主,为了民族大义,也有几次抗争。
①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xxx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xxx。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也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化的开始。
《辛丑条约》规定:划定xxx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②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xxx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五条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房价一战结束后,房价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房价与会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房价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xxx的特权。
房价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失败,房价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军阀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为了调整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主权的要求,中国xxx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
经过会外谈判,中日签订了《解决xxx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收回xxx的主权和其它权利,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xxx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也是在这次会谈中,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1924年冬,孙xxx发表反帝反封建的北上宣言,得到xxx和人民的支持。
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兴起。
房价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历史问题注释)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1、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目的,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望厦条约》签订过程中,美国特使顾盛正是以进京为要挟(这违反所谓朝贡体制),换取了清廷对包括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利权的让步。
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斤斤计较认为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因为公使驻京是对清朝体制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产生了危机意识。
在受到鸦片战争刺激后,一批爱国开明之士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
可惜的是,《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在中国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3、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此时期清朝在西方武力威胁下先后实行被动开放和主动引进。
对外意识的主流也从华夷意识转变为以西方为学习与交涉对象的洋务意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彻底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天朝迷梦,承认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此必须重新认识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
中国近现代外交专题剖析
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妥协外交 三、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四、蒋介石政府对外卖国外交政策
五、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屈辱的外交: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
《南京条约》的概况、内容(4个)、影响。 影响: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英法等国 影响:两半社会加深。
(3)甲午战争:中日
《马关条约》的概况、内容。 影响:两半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与列强 《辛丑条约》的概况、内容。 影响:两半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 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四个时期 )
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以前
缺乏主权观念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40至50年代
放弃对抗
“改订新约运动”
国共 对峙
“不抵抗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 原因
抗战
自卫抵抗
时期
消极抗日
解放战争 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时间 外交成就
历史意义
1 1949 与苏等到10多国 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新中
年 建交
国得到了国际承认。
2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 巩固中苏友谊,保障中国国防安全,
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是对外政策根本立足点
二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中美关系
1、概述: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 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 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2、阶段: ①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两次鸦战; ② “门户开放”,共同侵华:甲午战争;华盛顿会 议 ③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战争; ④扶蒋反共,控制中国:解放战争; ⑤遏制中国,全面对抗:抗美援朝; ⑥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小球转动打球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摘要:近代中国在外力的逼迫下打破了“夷夏之防”,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慢慢地融入了世界,形成了新的国家关系,成功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文章从外交机构的演变、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晚清外交机构近代化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直到鸦片战争才迫于世界形势作出变革。
一、外交机构的演变1、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政府,没有国家概念,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之上,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将所有与之交往的国家一律看作藩属国,缺乏平等的外交、通商关系。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曾多次来到中国,想与中国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但这种情况直到鸦片战争前也没有任何的改变。
清代以前的中国由于没有和外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的需求,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基本上由礼部负责。
2、清王朝雄踞满洲时,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设立了“蒙古衙门”,后来改为“理藩院”[1]。
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
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
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理藩院的部分外交职能并入总理衙门,理藩院只负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事务,不再负责对俄交涉,其在清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总理衙门设立前,清朝主要的外交事务由礼部负责,包括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
3、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一.知识归纳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高中历史教案: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高中历史教案: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1. 简介
本节课主要介绍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中国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的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2.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背景
•描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如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等。
•讲述五四运动对中国外交观念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3. 重要事件与个人
3.1 辛亥革命
•解释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实现政治统一、铸就新民主主义基石的事件。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外交局势产生的重要影响,如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国家尊严等。
3.2 南京条约
•教授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描述其内容和对中国外交带来的冲击。
•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对近代以来中西方关系的影响,如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削弱。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外交
•讲述二战后中国赢得抗战胜利,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重要事件。
•探讨中国在冷战中的角色与地位,其中包括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等。
3.4 邓小平时代的开放政策
•分析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如吸引外资、与其他国家建立经济合作等。
•引导学生思考邓小平时代的开放政策是否意味着“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
4.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
•探讨近年来中国外交追求多元化、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等趋势。
•鼓励学生分析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扮演的角色,并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上是一个初步构想,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和补充。
略论清代外交机构近代化
略论清代外交机构近代化
清代外交机构可谓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举足轻重的一枝,在清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外交机构,发挥着宣传外交和把握外交策略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清代外交的发展。
清朝以来,政府陆续发布的《外务使制令》和《大清敕书》,对于宣传外交和把握外交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期间,两相官职被提出,其中一个是外务使,另一个是归属外地的见习官员,外务使和见习官员在各自政治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把外交内容更新到实际活动中去。
对外交部门来说,发展近代化可以说是清代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实行现代化的外交机构、现代化的外交手段以及全面发展国际间的友谊和交流,成为外交发展的重要内容,给清代外交带来了新的延伸,从而开展外交友谊和交流,使清朝的外交发展不断改善。
另外,清代外交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机构,为外交工作提供新颖的角色。
比如户部、中央礼部、御史台等机构,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可以在有关事宜中发挥作用。
广播台、电台等部门也是清朝外交机构的组成部分,他们负责收发外交信息,并且为清朝外交工作提供服务。
在清代,外交交流和外交机构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今天的视野下,清代外交机构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中的发展先驱,为未来外交司法部门奠定了崭新的基础,可以说,清代外交机构初步开拓了中国外交现代化的脚步,推动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发展。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学案:近代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学案:近代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概述本文档旨在为2023届高三学生准备历史学案,主题为"近代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
该学案将重点介绍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与变革,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外交政策的理解。
目标- 了解近代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 掌握关键历史事件和外交政策- 分析近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内容大纲1. 近代中国外交的背景- 清朝封建体制的弊端- 西方列强入侵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2. 割地让利与中国的外交失利-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3. 责任外交与近代化尝试- 戊戌变法与废除科举制度- 戊戌变法失败与康梁外交- 戊戌变法失败与慈禧太后的4. 新政与外交的转型-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袁世凯与外交独立自主政策- 五四运动与《五四宣言》5. 外交的挑战与政策调整- 中日战争与《九一八事变》- 抗日战争与联合国的成立- 中共与国共合作与在国际社会的接纳6. 近代中国外交的影响与意义- 影响国家政权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 形成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利益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研究方法和活动建议- 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教材和辅导书籍- 参与讨论和辩论,提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与同学合作进行小组研究,共同完成项目或展示- 多听取老师的讲解,及时解决疑问和深入研究总结通过学习本学案,学生将获得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全面认识,深入分析历史事件与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影响,加深对近代中国外交发展的理解和意义。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多方位思维能力。
略论清代外交机构近代化
略论清代外交机构近代化摘要:晚清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到转换为外务部的发展阶段。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虽是清政府在列强威逼之下的无奈之举,但它却有力地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晚清外交机构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权力由分散不断集中统一,日益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制度趋同,这种艰难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民族矛盾加深的情况下对外交认识的深化,增强了清政府独立办外交的能力和信心。
关键词: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机构;近代化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局面宣告结束,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随着清政府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中外交涉的日益频繁,传统的外交体制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以1861年1月总理衙门的设立为起点,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帷幕。
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中外交涉逐渐向规范化迈进了一步。
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对其进行一系列吐故纳新的改革。
至此,清代外交机构已正式和国际惯例接轨。
外务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的、专业化的外交机构。
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化的外交制度基本上确立了下来。
本文试图通过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这40年间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探讨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
礼部成立于1631年,其内部组织结构基本上沿袭明代,负责管理对外礼仪,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管理范围很广。
理藩院成立于1638年,为清朝首创,主管清代时期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也办理与外国通商、外交事务。
但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因此理藩院也不是专门的外交机构,管理对外事务只是其部分职责或兼职。
而且,长期以来清政府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期的清朝对外关系完全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因此作为兼管外交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也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藩属之国”、接待“贡使”的机构。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 述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13分) 答案 不同: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 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 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 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
语华
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1234567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 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 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 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 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 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 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1234567
2.(2019·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30)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
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
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
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B.清政府重视维护国家主权 D.列强暂时放缓了对华侵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对外交涉事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清政府设立专门外交机
构,体现出外交的近代化,但是根据“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
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看,设立统一的专门外交机构是权宜之计,事实上,这
体现出清政府是在被动地适应外交,C项正确。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解析 从材料清政府不接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
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可知是清政府对于外国使节不能行跪拜礼而耿耿于
怀,故选C项。
1234567
3.(2019·广东百校联考,28)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
1234567
成祖朱棣说:“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
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一”与“和”,
是“华夷”秩序最本质的东西。这个“一”,就是要“大一统”,“一统华夷”。“和”
的内容有三,即: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中
1234567
二、非选择题
7.(2019·济宁市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
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
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明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 进行控诉,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故B项错误; 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故C项错误; 据材料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项正确。
热点微专题
微专题4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知识整合
一、“夷夏观念” 1.概念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 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 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 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 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 为1861年设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 北洋洋务等)。 ③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 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 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 外使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 交官的培养,在选拔官吏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 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 效率。
1234567
4.(2019·佛山顺德区二模,28)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 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 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
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解析 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由材料“清政府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1864年翻译出版国际法教科书,1873年,清 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可知 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外交思想的发展而非传统外交观念,故C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的是外交事务而非崇洋媚外,故D项错误。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测评,28)在缔结《北京条约》之时,清廷“设抚夷局”
掌对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 等于咸丰十年底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并表示“俟
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反映出
A.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清廷被动地适应近代外交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解析 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政策 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项。
1234567
6.(2019·唐山高三期末,28)1871年,李鸿章在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
用万国公法知识来批判日本这一做法,以维护清朝的“利权”。1874年,李鸿章又
1234567
5.(2019·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3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
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
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
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 (1)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 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 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 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123456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华夷”秩序的 基本内涵,分析导致该追求的因素。(12分) 答案 基本内涵: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主导)下,构建和平秩 序;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 因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完备,国力相对强大;农耕文明领先;儒家思想占 据主导地位,文化繁荣。
(2)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逼迫下,清政府允许各国在 北京设常驻公使馆。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 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对促进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密切华侨 与祖国的关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二、晚清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 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 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 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 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 (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 ①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 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1901年,《辛丑条约》 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维护清朝的“利权”。这表明
√A.近代外交意识对中国产生影响
B.“中体西用”思想出现重大突破
C.中国近代的外交体制已经形成
D.封疆大吏的主权意识开始增强
解析 材料反映出李鸿章利用“万国公法”来维护清朝的“利权”,这说明清政府 的官员已受到了近代外交意识的影响,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中体西用”,排除B项; 利用万国公法并不能表明“近代外交体制”形成,排除C项; 林则徐禁烟运动时就已表明其主权意识,D项“开始”的有关表述不正确,排除该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