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近现代科技人物专题
甲子回忆
丘必胜:(1959~1996年在情报所工作):在情报所工作了近四十年,有几点很深的体会:一是在工作上不要受所学专业的束缚,在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不对口时,要做到干一行学一行,做一行爱一行;二是我们做科技情报工作,专业知识不需要非常精通,但知识面一定要广,凡是工作需要的新知识就要主动去学习,这样才能做好相关领域的情报研究;三是要想办法不断学习、提高和掌握好一门外语,作为自己了解国外最新资讯的工具,从而适应情报工作的需要。
张竞干(1960~1990年在情报所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让情报所的同志在情报工作中能够快速查阅日文资料,所里通过举办速成班的方式教大家学日语。
因为我小学和中学时学过日语,所以我就担任授课老师。
为此,我专门编写了日语速成教材。
通过培训学习,所里好多同志很快就能查阅日文文献了。
除了在所内办培训班,情报所还应其他科研院所的要求开办了对外培训班,如广东省纺织研究所,我们就是在他们所里办班。
我们还为广州市科委的科技管理干部办过班,让科技管理工作者能够通过掌握一门外语了解国外科技的最新动向。
对我们所举办外语培训班的事,当时的报纸做过广泛报道,有力提升了情报所的社会影响力。
后来,地方情报所中实力最强的上海市科技情报所也请我们所去给他们培训,这让我们感到了无比自豪。
蒋郁成(1962~1993年在情报所工作):上世纪60年代,我们国家很穷,又遭到敌对国家的封锁。
企业想做什么都很困难,因为你连可以参考的资料都没有,因此,情报所订购和收藏的一些国外专利和特种文献(用微缩胶卷拍下来进行保存)对企业的设计人员来说非常珍贵。
当时全甲子回忆情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老一辈情报人的孜孜以求与努力付出,它是情报所几代人薪火相传、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智慧结晶。
编者按:60年代情报所人员参加科技情报训练班学习80年代情报所的日语培训教材甲子回忆18专题甲子荣耀 筑梦前行——广东科技情报事业创立暨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创建六十周年纪念国推行“轻骑式”图书馆服务,就是骑一辆单车,就可以把文献资料“入厂下乡”送到用户手上。
专题44 9组优秀代表人物素材整理(下)+中考模拟作文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实用作文金句+精选范文
010潘从明:用精益求精创造贵金属冶炼传奇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
他在贵金属提纯工艺领域钻研20多年,不仅开创了全新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还填补了国内外复杂铑铱物料综合利用技术空白,大大简化了贵金属提纯工序,使贵金属纯度达到99.99%。
在位于西北腹地的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车间里,潘从明每天都要抽查技术数据和指标。
他的团队发明的颜色判断法,可有针对性地去除杂质,减少工序和不必要的贵金属流失,已在全国被广泛应用。
技校铸造专业毕业的潘从明,面对全新的贵金属提纯岗位,自学啃下120多本专业书籍,学习笔记摞起来超过一米高。
他完成各类创新项目228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5项。
潘从明:作为党员应该成长在岗位、奉献在岗位,遇到急险难重的任务应该冲在最前面。
越难的技术,党员应该带头去掌握这门技术。
作文角度提示:工匠精神,科技发展,攻坚克难011路生梅:为群众扎根黄土高原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她从北京来到陕北老区,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曾经缺医少药的患者解除病痛,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退休后依然坚持免费义诊,用无言的奉献书写了人间大爱。
路生梅: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党指向哪就打到哪。
路生梅背着医疗箱,进村入户,足迹遍布佳县24个乡镇。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
“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声,许多病人慕名远道而来。
期间,路生梅多次被选派到北京、西安进修,一次次面对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她却一次次选择留在佳县。
同事说起路生梅,都是由衷地敬佩。
路生梅:什么是党员?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去,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我干,越有危险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党员挺身而出。
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作文角度提示:医者仁心,悲悯情怀,职业精神,基层磨练012旦增顿珠:用工匠精神推动高原工业绿色发展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广东物理人物历史事迹
广东物理人物历史事迹
1.邹伯奇(1819年8月5日-1869年),广东南海县大沥镇泌冲人,幼名汝昌,
字一鹗,又字特夫、征君。
中国清代物理学家、学者、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邹伯奇17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光学。
到了1844年制成照相机,邹伯奇也因
而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
他还制造过望远镜、显微镜、七政仪等,同时又是近代墨学研究第一人。
2.吴大猷(1907.9.29-2000.
3.4),笔名洪道、学立,广东高要人,出生于广
州府番禺县,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39年获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奖金,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83年11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
长。
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两项研究为后来
的工作开辟了道路,一项是关于重原子f态的计算,另一项是闭壳层电子
激发态的计算。
吴大猷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
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3.马大猷(1915.3.1—2012.7.17),男,汉族,广东汕头潮阳人,生于北京,
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
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
马大猷毕生致力于声学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两项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创立了声学中的简正波理论,并将其发展
到实用阶段,在建筑声学和电磁理论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出微穿孔板理
论并应用于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领域,在气流噪声研究中取得独创性成果。
陈瑞炳做绿水青山的践行者
陈瑞炳:做绿水青山的践行者文/冯海波[编者按]从技术员到林业科研主力,再到林业高级工程师,他把一生中最美的青春献给了所热爱的林业事业。
他在林业技术、良种的推广和选育种工作,珍稀植物的科学研究、保护与推广,红树林的培育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研究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绩。
他通过学习业务和理论知识,使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他就是阳江林业科研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陈瑞炳。
物保护管理站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曾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全国林业先进个人、广东省党代表、广东省农村科技服务团专家、广东省优秀科技青年、阳江市优秀党员、阳江市优秀驻村干部及阳江市第三、四、五批市管拔尖人才等多个荣誉称号。
陈瑞炳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3专题榜样的力量——2019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纪实最美科技工作者致力于林业科技耕耘陈瑞炳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在广东省阳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林科所)从事科研试验与林木良种选育推广工作,从事林业科研工作23年来,一直负责林业科研工作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开展林业新技术的研究、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在国家级、省级各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在学术交流活动宣读论文共18篇,成果“国外松营造林技术与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马占相思栽培与试验研究”获得广东省农业推广一等奖;还获得广东省农业推广三等奖2项、阳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阳江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等多项荣誉。
此外,陈瑞炳作为科研项目总负责人,主持完成的“阳江地区红树林湿地调查与研究”获得2016年度阳江市委市政府决策重点一等课题。
2017年和英国、荷兰等联合开展国家交流科研课题“阳江市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试验研究”和“阳江市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研究评价”,对红树林的研究更加深入,受到国际和国内知名专家一致好评。
珠乡部份专家、学者录(之一)
珠乡部份专家、学者录(之一)王弋陈纬业导弹专家陈家礼陈家礼,生于1937年12月,1955年在北海中学读高一时入党。
57年高中毕业于北海中学,6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有翼导弹设计专业。
现任航空航天工业型号总设计师,是高级工程师。
他于1984年和86年,曾分别荣获航空航天工业部014中心的三等功和一等功,1988年.又获航空航天工业部科研成果一等奖。
他曾参与我国“六五”、“七五”航空发展规划的制订,曾在宇航学会引爆系统专业会议上宣读过论文。
他于1986年写有《PL—5乙空空导弹战术使用说明书》等专著。
曾领导设计PL一5乙空空导弹工作。
这种导弹已经批准投入批量生产,成为我国海军、空军主要机种的配套武器。
结构工程专家韩大建韩大建,生于1940年3月,五十年代中期在北海中学念书,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专业,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建工系任建工系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
民盟成员。
1980至84年,她曾到美国进修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衔。
近年来,每年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至两次,国内学术会议一至两次,每次均宣读论文。
1983至87年,她曾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1985年,她编著的《海洋平台结构中的管构件》(270页)一书,曾在英国出版。
1988年,她编著的《结构工程的塑性力学》(607页)一书,曾在美国出版。
妇科专家岑瑶华岑瑶华,1930年3月出生,建国时毕业于北海中学,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妇产科专业。
现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三医院工作,她是中华医学会全国计划生育学会的会员,辽宁省计划生育学会主任委员,省计划生育中、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省政协常委。
1986年,她晋升为妇科的研究员(教授)。
1986年,她的“复方长效女用避孕条远期安全性研究”,荣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科技进步二等奖。
她的“宫内节育器定位刻度软探针试制及临床应用1035例分析”,又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姚景龙勇于担当的科研新秀
最美科技工作者专题榜样的力量——2019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纪实姚景龙:勇于担当的科研新秀文/冯海波[编者按]主要从事海洋环境动力与生态效应研究,多次参加南海和印度洋科学考察航行,与国内外学者合作,获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
在2019年斯里兰卡“4 . 21”恐袭爆炸事件中,他担任斯里兰卡前方安全应急小组负责人,坚定地在现场指挥和部署具体工作,敢于担当,救护伤者,稳定相关人员情绪,配合有关部门工作,表现突出,展现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品质。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副主任——姚景龙。
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以下简称中-斯中心)副主任,南海海洋研究所斯里兰卡实验站党支部书记。
作为主要骨干参与中-斯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承担了国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6项,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秘书、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和海洋科学考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姚景龙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6致力海洋科考研究,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姚景龙多次参与海洋科考,获取并分析了大量海洋观测数据,通过积极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他通过分析近20年的大量海洋环境观测数据,提取验证南海南部锋面,分析了锋面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指出季风驱动的环流季节变化和斜压性是南海锋面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佐证了印度洋偶极子和南海南部冬季逆风流的相关理论。
同时,他与团队通过多个环境影响因子与叶绿素浓度的偏相关分析,发现在印度洋寡营养海区的叶绿素浓度与风速、气溶胶厚度有一定相关,证明了季风携带的营养物质对印度洋上层海洋叶绿素浓度的显著生态效应,丰富了相关的生态动力学理论依据。
此外,他长期参与观测工作和数据处理,为合作者揭示印度洋赤道潜流间歇性特征、中尺度涡与上升流能量传递特征、中层流季节性变化特征等大量学术成果提供了科技支撑。
化学之光 薪火相传——记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刘晓暄
化学之光薪火相传——记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刘晓暄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11期在古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
地神塞布的儿子奥西里斯天赋神力,曾一度为埃及法老。
他教会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后来却被弟弟塞特谋杀。
奥西里斯的儿子长大后打败了塞特,并找到了父亲的尸体做成了干尸——“木乃伊”。
在神的帮助下,奥西里斯复活了。
“木乃伊的制作过程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光固化制品。
”广东省光固化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刘晓暄说道。
神话虽为虚幻,但木乃伊却是真实存在的。
而其制作理念就是近十年来才兴起的光固化行业。
夏日炎炎的7月,记者有幸来到了广东工业大学,聆听刘晓暄教授讲述世界光固化行业的发展史。
几十年与光化学结缘的历程,这位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学者,不仅收获了一串串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更加收获了科研与人生道路上众多的良师益友。
在这条“光芒万丈”的光化学之路上,秉承着前人的思想美德,他将自己燃成了一团火,为无数后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一束光,终身追求1957年春,刘晓暄出生于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吉林长春。
这座被誉为“北国春城”的城市,为刘晓暄的学生时代渲染了几分盎然的春意。
然而,这段自由的求学时光也只持续到了高中时期。
“高中毕业后我就下乡做了知青,好在后来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学。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一直勤学不辍的刘晓暄也在恢复高考第一年便考上了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高分子专业。
得来不易的求学机会,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倍加珍惜,上到校长、老师,下到每一位学子,对知识的渴求之情空前高涨。
“一直记得教我们有机化学的任友达教授,非常兢兢业业,讲课也非常好。
2012年毕业30周年,我回大连的时候还去见过老先生。
”刘晓暄回忆。
这一时期,他不仅丰富了学识,对高分子材料有了一定了解,还收获了一大批良师益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就是其中特殊的一位师长。
中国微波奠基者——访中科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林为干
中国微波奠基者——访中科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林为干柳姿2003年的春天,一封来自太平洋彼岸的信函飞到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林为干教授手中: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在5月18日春季毕业典礼上,将授给林为干教授最高学术荣誉——文学博士。
他们已经为林为干先生准备好了博士袍,并邀请他做微波专题报告。
林为干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这个崇高荣誉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林先生幽默地告诉我,1950年获得美国哲学博士,是靠他自己奋斗争取得来的。
50多年后的今天,获得美国文学博士,是别人送来的荣誉。
正是被令人回味的无数往事所激励,造就了林先生一个丰满的灵魂: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灵魂。
他是我国电磁理论科学和微波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电子科技大学的一级教授,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批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的人。
国内外学者都称他是中国的微波之父(这个称呼最早出自其导师Whinnery之口,见IEEE历史中心,1993年)。
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是林为干先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存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
他常常告诫学生的话——“你们要做一辈子研究生”,也成为他终身实践的诺言。
可以说,林先生是中国最勤奋的学者之一,到了耄耋之年仍然每天笔耕不辍。
平均每年有两篇以上的论文发表在美国或加拿大学术期刊上。
上百篇的科学论文大多数都发表在国外学术杂志上,炳耀着他事业的领空。
他说这些文章之所以没有在国内发表的原因是在国内很难找到这些论文的审稿人。
在微波基础研究领域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林先生,主要科技成就为“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
他如数家珍地告诉笔者,他的博士论文《一腔多膜微波滤波器》,1951年8月发表在美国《应用物理》杂志上的第一页;他的论文《大功率微波滤波器》,1979年发表在美国《电磁波与应用》学报上的第一页;他的论文《不均匀介质波导理论》,1981年发表在美国《应用物理》杂志上的第一页;他的《镜像理论》,1995年12月发表在美国《静电》学报上的第一页……1999年8月的《电磁波及应用》学报第一页上刊出了他的关于新型五边形的大功率波导理论与实验,冲破波导只能是四边形以下的禁区。
志存救济 精诚大医——记广东省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
合校, 当时的肿 瘤研 究所 条 件 简 陋、
得 的成 绩 证 明了他 当初 的选择 是正 确
一
位 医 生曾经 这 样 感 慨 :“ 院 医
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员待 遇 低 、 研 经 费不 足 。然 而就 的。回国后 , 科 以前 看病 , 因为 他一直 致 力于建 设肿 瘤防 的变化可 谓翻 天覆地 ,
高瞻远 瞩。 是 在 这种 艰 难 的 境地 中, 中山 医科 大 治 中心 与广东省 鼻咽癌 诊 治研 究重 点
曾益新 ( ) 右 领取 2 1 年度广东省突出贡献 奖 01
学 发起 了鼓励 海 外人才 回国的基 金行 实验室。如何 突破 简陋的条件 , 如何改
向鼻 咽癌发起进 攻
病, 同时与病 毒 感 染 、 喜食 咸 鱼等 环
境 因素关 联 度大 。但是 , 如果 病情 发 现早 , 治疗效 果就好 , 早期 患者 的 5 年
生存率可达9 %。 0
曾益新主要从事恶性肿瘤 发病机
理和 生物 治疗研 究 , 带领 研究 团 队 他
针对 鼻咽 癌 防治 的关键 问题 , 开展 了
现鼻 咽癌的人群预防 ; 分离鉴定 了鼻 咽 定 方案 的就 是 曾益新 。这套 方 案特 色 命 越 来越 多, 对于 医改 , 对于 医院 , 对 癌肿瘤 干细胞 , 有利于阐明其对于鼻 咽 鲜 明 , 更加 务实。 对患者 看病 贵的 问 于科研 , 针 他还有许 多梦想与实践要 去完 癌发 生发展 的作用 , 并研发干预 方法策 题 , 方案提议健全 医保体 系; 对大 医 成 。 的寡言与沉稳似乎在酝 酿着更有 针 他 略, 防治鼻咽癌复发转移。 院人满 为患 、 医院门可 罗雀 的情况 , 小 创 新力的研究 工作 。回国1 年 , 5 他用行 曾益 新在 多年研 究 中产生 的系列 方案提 议提 高基层 医疗 机构 的 医疗服 动力说话 , 用思 考做指 引, 用事 实证明 成 果获 国家发明专利 授权4 , 国家 务水平 , 项 获 分流 患者 ; 对于 医疗人才发 展 他 当初回国的选择 。 瞄
李焯芬
李焯芬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议,加强香港院士联盟与珠三角的孵化机制。香港有人才、项目和技术,却 受限于产业链不完整,成果必须到广东进行产业化落地 。
人物评价
李焯芬擅长水电、核电、大坝安全等重大工程安全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与工程界贡献卓著,成就斐然,得 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影响巨大 。(中山大学评)
李焯芬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国际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谢谢观看
李焯芬长期从事水电、核电建设技术工作,包括前期勘探、可行性研究、设计论证及专题研究(例如大坝安 全评估、核电站抗震设计、核废料处理等) 。
人物经历
李焯芬(5张)1945年5月4日,李焯芬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 1965年—1968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68年—1970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70年—1972年,就读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72年—1974年,担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 1974年—1987年,担任加拿大西安大略省电岩石工程部核废料处理部主任。 1987年—1989年,担任加拿大西安大略水电水利工程部、大坝安全委员会主任。 1989年—1993年,担任加拿大西安大略水电土木建筑部主任。 1994年—1995年,担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 1995年,担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座讲授。 1998年—2000年,担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根据2022年6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网站显示,李焯芬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涉及到土木学、岩石力学、环境 岩土工程、岩土灾害防治、基础工程和计算力学等。编写了加拿大政府能源部的《矿山边坡手册》中的边坡稳定 性分析、评估与设计部分,在北美业界得到采用;编写了加拿大政府能源部的《高地应力地区隧道设计施工手 册》,并应用到大型核电站设计之中,解决了时效变形引起的结构问题。先后主持了多个大型核电站的岩土工程 勘察、地震风险评估及抗震设计;主持过68个水电站的大坝安全性评估,解决了老坝抗震、抗滑等一系列技术难 题,发展了相应的技术分析软件;主持过多项大型输电项目的岩土工程问题研究,进行了大型输电塔塔基抗拔及 水平加载试验研究,发展了一套设计规范;主持完成了香港地区地震风险评估、香港青马大桥抗震设计、完成了 香港地区滑坡风险分析评估图,已用于香港的土地开发和滑坡防治等工程任务。
何晓顺器官移植的领军人
20专题榜样的力量——2019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纪实最美科技工作者何晓顺:器官移植的领军人文/冯海波传统器官移植技术主要包括器官获取、保存及植入3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器官要处于“无供应流血”状态或长达数十个小时,极大地影响了器官移植的质量。
为了克服器官移植过程中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何晓顺带领团队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术,并在临床肝移植中实现常规应用。
学科领域内的著名刊物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认为该项技术将促使器官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在器官移植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何晓顺也因此获评为“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此外,何晓顺还创新性地实施了简化式多器官移植技术体系,创立了我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技术支撑体系,为提高我国器官移植医疗水平,推动我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编者按]何晓顺何晓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东院院长,器官移植科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从事器官移植临床与科研工作31年,在无缺血器官移植、多器官移植及器官捐献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原创性成果。
目前发表学术论文540篇,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 论文共85篇,总影响因子(IF)为 376.9分,被引用次数达3084次;相关科研成果被纳入10项国际临床指南或共识;担任《中国器官捐献指南》等10部专著的主编、副主编,获国际国内专利13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广州市科学技术“市长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中山大学“芙兰奖”和国际移植领域奖项等共16项,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粤百杰”等称号。
何晓顺医德高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
作为器官移植科的学术带头人,他牵头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移植示范中心、器官移植国际合作基地等学术平台,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移植规模与种类居国内前列,并将研究成果推广至国内49家三甲医院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为推动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历史性转型及提升我国器官移植的国际形象作出了突出贡献。
徐丰彩_中国_宏远_牌加湿机的缔造者
根据上述状况, 2001 年广东宏远集 团 电 器 工 业 公 司 与 清 华 大 学 、美 国 麻 省 理 工学院联合研发成功超高压微雾加湿机。 其原理是采用高压陶瓷柱塞泵把自来水 的压强升压到 75- 150 公斤, 然后通过高 压管路送到被加湿的空间, 再经过高压螺 旋喷嘴雾化, 使雾粒直径达到 10 微米以 下后, 喷入被加湿的空间, 此雾粒吸收空 间空气中的潜热二次气化后变成分子状 态, 达到加湿和降温的目的。此种超高压 微雾加湿机采用了全数字自动控制和显 示技术, 分连续和间歇喷雾两种工作状 态, 具有自动跟踪空间湿度的功能。能耗 极小, 每小时加湿量达到 1200 公斤时, 功耗只有 3.7kw 。已在全国纺织 500 强和 印刷 500 强的多家企业中使用。此产品 已于 2004 年 4 月获得了国家专利, 专利 号为: ZL03224322.7。
机 遇 从 来 只 是 青 睐 有 准 备 的 人 。尽 管 只有二十天的期限, 但自己研发还是可行 的。
市 场 的 需 求 就 是 战 斗 的 命 令 。徐 丰 彩 这位在我国国防事业中做出过卓越贡献 的汉子, 回公司后立即连夜召集研发团队 研究制定设计大纲, 果断提出研制国内外 从没有过的、每台加湿量达到每小时 50 公斤以上的超大型超声波加湿机。同时, 设 计 要 贯 彻 节 能 、 环 保 、 全 自 动 控 制 、稳 定、可靠, 运行成本低、便于操作和维护的 理念。经过 4 小时的充分分析和研究决 定: 将研发团队分成原理、结构、原器件性 能、检测设备及情报信息 5 个分队。每个
宋健平奔赴在抗疟最前线
专题榜样的力量——2019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纪实最美科技工作者宋健平:奔赴在抗疟最前线文/冯海波宋健平,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尤其是热带病临床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青蒿素防治疟疾、全球疟疾防治策略研究和治疗糖尿病中药开发,是我国青蒿素复方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团队主要成员。
宋健平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在《自然·遗传》《柳叶刀·传染病》《临床传染病》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先后主持和参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也曾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在短短40年间,我国将疟疾病例从数万例降至零,还将抗疟经验和技术带到其他国家,为全球的抗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宋健平教授作为我国抗疟工作中的重要一员,带领团队在疟疾流行的科摩罗实施青蒿素复方快速清除疟疾项目,治疗效果得到了科摩罗联盟副总统兼卫生部长福阿德.穆哈吉的盛赞。
据悉,该项目为科摩罗直接或间接节省了1100万美元的财政支出,同时也为当地民众建造起了一道抗击疟疾的防线。
[编者按]宋健平无惧艰险 力求进展宋健平15岁时就以优异成绩考上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不久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医生。
然而,掌握更多医学知识、造福人类的理想让他选择继续深造,也由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抗疟疾征程。
2001年,宋健平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工作。
2003年7月,作为临床研究负责人,宋健平在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4个国家7个医院组织进行第四代青蒿素复方-青蒿素哌喹片的临床试验。
那时的柬埔寨刚刚结束内战,国内环境较为艰险,宋健平及其团队不仅要翻山越岭,走过泥泞颠簸的山路,还要冒着误踩地雷的风险,然而,为了得到更加充分的临床数据,从而为青蒿素复方治疗疟疾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推动新进展,他们丝毫不退缩。
广东省老科协30年来成果辉煌
广东省老科协30年来成果辉煌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在广东省老科协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中,理事长叶宏林在报告中指出,30年来,广东省老科协在省委、省政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建言献策、决策咨询、服务经济、服务“三农”和自身建设等方面均有建树,取得佳绩和宝贵经验,很好地发挥了协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和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总页数】1页(P62-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5
【相关文献】
1.30位“功勋”专家共话老科协辉煌30年 [J],
2.改革创新成果辉煌——建国六十年来苏州农业的发展与变化 [J], 黄锡
3.一年来基因研究成果辉煌遗传学正在改变人的观念 [J], 陶家祥
4.关于开展2019年中国老科协奖及中国老科协30周年奖励工作的通知 [J],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5.七十载跨越式发展投资建设成果辉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张家口市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J], 郑元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祖籍广东的院士
祖籍广东的院士一,江门五邑地区(28名)新会郭景坤广东新会人。
材料科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梁思礼广东新会人。
导弹控制专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陈国达广东新会人。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本立广东新会人。
光谱化学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佑启广东新会人。
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成广东新会人。
建筑学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薛社普广东新会人。
细胞生物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陈焕镛广东新会人。
植物学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椿萱广东新会人。
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高速碰撞力学专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广东新会人。
内科心血管病专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志强广东新会人。
普通外科学专家。
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钊猷广东新会人。
肿瘤外科专家。
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台山朱经武广东台山人。
美国物理学家。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蔡睿贤广东台山人。
工程热物理学家。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余国琮广东台山人。
化学工程专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邝宇平广东台山人。
理论物理学家。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玉如广东台山人。
女。
神经生物学家。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为干广东台山人。
微波理论学家。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黄乃正广东台山人。
有机化学家。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新滋广东台山人。
有机化学家。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翠芬广东台山人。
女。
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绍珍广东台山人。
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甫,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 人。在 他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和治国方案的 《资政新篇》中,经济上,他提倡对邮政通 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设想与规划,提倡采用有 效的近代通信技术和交通工具;主张发展交 通运输事业,制造火轮车、火船、汽船,以 坚固轻捷为妙,修筑道路,兴办邮政;鼓励 民间开矿、办企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化教育上,主张开办学馆,学习西方科学 知识,凡轮船、火车、钟表等等“正正堂堂 之技”,必须学习。 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现代化
蓝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主 和科学!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他在维新变法时期提出派遣留学生,开办
新式学堂,以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于是便 公开提出废 除科举的变法主张。梁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创办,标志 着科技教育在中国体制化的真正开端,极大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另外,他还认为:“西人之为学也,有一学即有一会,故有农学会, 矿学会,化学会,有电学会,有声学会……”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会对 科技发展的作用。因此便在当时流行的《时务报》上发表系统全面 介绍学会的专门性文章《论学会》。在他积极的倡导和宣传之下, 学会观念深入人心,一时间学会林立,如雨后春笋,成为中国近代 科技团体的最初发端,在开风气、广民智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中起 了重要的作用。
詹天佑广东南海人,有“中国铁路之父”“中
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事迹:1905年,詹天佑担任 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总工程师,这条路穿山越 岭,全长200多公里,工程之艰巨为它处所未有。面对 方面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 花几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他镇定 地回答道:“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 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在 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 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 我坚持我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 和民族责任心。于是,他亲自勘察,选定路线。终于 京张铁路于1909年竣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总费用 只有外国承包商索价的五分之一。 辛亥革命后,詹天 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一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 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 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 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 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 璧束身,以为范例。” 1919年,第一次欧战结束, 詹天佑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远东铁路国际会议,冒着严 寒赶赴会议,与企图霸占我国北满中东铁路的日方代 表论战,取得了我国保护中东铁路的权利国科技史的内容写进学 术史之中,标志着科学史地位的初步确立。 2.他对中国 近代科技史进行了分期。 3.他从多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 科技为何落后的原因,以他自己对科学的深刻理解,通过东 西方文化的比较(从而较早开辟了中国科学文化比较研究的 先河),认识到了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体制以及传统文化的 精神气质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从而较早明确地认识到科学发 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而这却是三十年后诞生的科学社会学 的研究内容。
京张铁路
舍,在铁路战线上与列强斗争不息的事迹、和他 身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高度融合的 品质,将和后人为他树立的铜像一起,永远给我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
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院长。事迹:2003年, 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在 SARS(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 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 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 切合作,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 予“抗非英雄”称号。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关 键时刻,钟南山临危不乱,显示出科学家的严 谨治学态度与高度责任感。 历史不会忘记为防治非典无私无畏、勇于奉献 的医务人员,也不会忘记钟南山——这位中国 医疗界的杰出代表,站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最前 沿的科学家。 此外,钟南山还创立了可供流行病学调查的 “简易组胺气道反应性测定法” 牵头建立了适 合中国人的哮喘治疗方案与指南。 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 学与基础医学有机融合”的临床学科重点实验 室创新模式。2007年底国内首家呼吸领域国家 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填补了广东省属、 市属科研机构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了 杰出贡献。
冯如广东恩平人近代科技巨匠“中国飞机之父”
事迹:1909年9月冯如驾驶中国第一家飞机首次试飞的成功, 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并被美国《旧金山考察家报》、 《旧金山呼声报》等英文日报,分别以《在航空领域,中国 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中国人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空中飞行》 为题,报导了他制造飞机及试飞成功的经过,大大地鼓舞了 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1910年冯如在美国又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并 且驾驶着他新设计的飞机参赛,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 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 超过了西方,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1912年2月冯如指导举行中国第一次航空飞行演飞,这是中 外国对冯如事 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自己的飞机进行的飞行演习。 冯如成为提出自力更生发展本国航空事业的第一人。 “壮 迹的报道 国体,挽利权”是冯如的代表性思想。面对灾难深重、倍受 欺凌的祖国,他誓言“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 死”。他以自己的航空实践和奋斗历史启示人们:要发展祖 国航空事业,“壮国体,挽利权”就须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 历史事实完全证明了冯如的航空救国思想和实践的正确性, 他为我们展示了航空救国应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