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教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1.1 学习目标: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1.2 教学内容: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其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地图。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极地区的认识。
1.4 作业:学生绘制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第二章:两极地区的生态系统2.1 学习目标: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系统,认识其中的主要生物种类。
2.2 教学内容:讲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介绍主要生物种类。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观察图片,认识两极地区的主要生物种类。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
2.4 作业:学生绘制两极地区生态系统示意图,并列举其中的主要生物种类。
第三章: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3.1 学习目标:了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认识其在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讲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介绍其在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意义。
第四章: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4.1 学习目标:了解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认识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讲解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分析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
学生观察图表,了解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4 作业:学生绘制气候变化对两极地区影响的思维导图,并简要描述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第五章:保护两极地区的重要性5.1 学习目标:了解保护两极地区的重要性,认识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磁铁,知道磁铁具有两极:N极和S极。
2. 让学生了解磁铁的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 培养学生使用磁铁进行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磁铁具有两极:N极和S极。
2. 磁铁的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三、教学难点:1. 磁铁的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如何运用磁铁进行探究。
四、教学准备:1. 磁铁2. 铁钉3. 铁片4. 磁性材料5. 实验记录表格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磁铁,引导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和颜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磁铁的两极:教师引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引铁钉、铁片等物品,让学生观察磁铁与铁钉、铁片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磁铁的两极与铁钉、铁片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从而认识磁铁具有两极。
3. 验证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将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用磁铁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用磁铁去吸引铁钉、铁片等物品,观察磁铁与铁钉、铁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磁铁具有两极,磁铁的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6.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磁铁进行探究,观察磁铁的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磁铁两极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 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磁铁两极之间相互作用的掌握情况。
磁铁的两极优秀教学设计
磁铁的两极优秀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磁铁的两极优秀教学设计三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探究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和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2)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正确的科学态度;(2)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验和交流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磁铁两极间的相互作用教材分析:学生前课已初步认识了磁铁具有吸引铁一类物体的性质(即磁性)、磁铁有两个磁极、两端的磁性最强等知识。
本课继续指导学生探究磁铁的两极,认识磁铁指南北方向的性质和两极间的相互作用,学习实验中材料的选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等内容。
学情分析:1、四年级学生经历一年的科学课学习,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学习科学的方法;逐渐养成了对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习惯。
2、学生前面已经通过玩磁铁的观察实验探究,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磁性;知道了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对“磁性”、“磁极”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历和前面玩磁铁活动的学习,对磁铁能指方向和磁极间有相互作用已有所感知,本课时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猜测,再经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猜测的正确性。
教学设计思路:以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课堂探究学习的氛围,引发学生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以小组探究活动形式进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感性的认识磁铁指南北方向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到收集、整理、归纳出规律,为后面的教学和制作打下基础。
大班科学教案地球的两极
大班科学教案地球的两极大班科学教案地球的两极一、引入(100字)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有许多神奇的地方等待我们去探索和了解。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索地球的两极——北极和南极。
北极位于北半球,是地球的最北端,而南极则位于南半球,是地球的最南端。
虽然北极和南极在地理位置上相互对立,但它们都是地球上最不寻常的地区之一。
二、北极(300字)北极是地球的最北极地,它的自然环境非常特殊。
北极冰层浩大,它覆盖了大部分的北极洋,面积比中国还要大。
这里的气温极低,常年都是严寒的地带。
北极地区有丰富的冷水生物资源,例如北极熊、海豹、企鹅等。
北极是很多动物的家园,这些动物通过适应极地环境的特殊特征来生存。
在北极地区,由于冰川融化和海洋水位上升,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威胁。
北极熊等许多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
了解北极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三、南极(300字)南极位于南半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陆。
这里是一个气候极端且寒冷的地方,它的自然环境与北极有很大的不同。
南极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冰层之一,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融化的冰水形成了许多美丽的冰川。
南极的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有数百种鸟类、海豹、海象和鲸鱼等。
最著名的南极动物莫过于企鹅了,它们生活在海洋与陆地之间。
南极洲的食物链是相当独特的,一些动物以后来的浮游植物为食,而另一些动物则以这些浮游植物为食。
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同样重要。
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南极的冰川正在逐渐融化,这对南极动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南极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它,对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北极和南极的比较(400字)北极和南极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下是对这两个极地地区进行比较的一些重要因素:1. 地理位置:北极位于北半球,而南极则位于南半球。
2. 气候:北极和南极都是严寒的地区,但北极更为湿润,而南极则更为干燥。
3. 动植物:北极地区有北极熊、海象、海豹等动物,而南极则以企鹅、鲸鱼等鸟类为主。
《磁铁的两极》教案
《磁铁的两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磁铁有两极:N极和S极。
2. 让学生掌握磁铁的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磁铁两极的特性。
二、教学重点1. 磁铁的两极:N极和S极。
2. 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磁铁2. 铁钉3. 铁板4. 指南针5. 实验记录表格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b.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磁铁有多少个极吗?它们分别是什么?2. 讲解:a. 讲解磁铁的两极:N极和S极。
b. 讲解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 实验一:观察磁铁两极的特性a.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b.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磁铁两极的特性。
c. 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4. 实验二:验证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a.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b.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c. 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5. 总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磁铁的两极和相互作用规律。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感受。
6. 作业:a. 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磁铁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磁铁两极的特性。
b. 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磁铁进行实验,验证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磁铁除了有两极,还有其他特性吗?2. 讲解磁铁的其他特性:磁性强度、磁化方向等。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磁铁的两极、相互作用规律和其他特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磁铁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磁铁的磁性强度和磁化方向。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教案:《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内容:《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世界的形成背景;2.掌握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3.分析两极世界的影响与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两极世界的形成背景;2.掌握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分析两极世界的影响与意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两极世界的照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兴趣,并提出导入问题:“你有没有听过两极世界?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二步:知识讲解(25分钟)1.呈现并简要讲解两极世界的形成背景和原因,如二战后的冷战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等;2.介绍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包括冷战的持续与对抗、经济体系的崛起与分裂等;3.讲解两极世界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如东西方对峙与冲突的加剧、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30分钟)选择若干个案例,如柏林墙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等,通过分析这些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两极世界对世界的影响与意义。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20分钟)1.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回答导入问题,共同归纳总结两极世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2.分析两极世界对国际关系、政治格局以及全球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3.总结两极世界的意义和启示,如避免重蹈覆辙、实现多极世界的平衡等。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两极世界的形成与意义的论文,并在下节课前交。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知识讲解为主,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深化学生对两极世界的理解。
通过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学习。
初中地理两极教案
初中地理两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极地区的独特景观,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气候条件。
2. 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气候条件。
三、课堂讲解1.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
2. 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 讲解如何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关于两极地区的练习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经验。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两极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挑战两极教案、反思
挑战两极教案、反思《挑战“两极”》教案兴化市安丰初级中学李文高教学目标: 1.了解欧盟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2.知道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因素及主要表现3.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增强”以史为鉴“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欧盟形成的过程;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因素,以及日本快速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难点:新的力量中心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思考(约10分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世界并没有呈现人们所期望的和平景象,而是陷入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冷战”中。
(请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1)将学生分为男女两队——自主复习,加强记忆(约5分钟)2)分别请一名女同学和一名男同学总结冷战的基本知识点。
(指导学生从背景、开始的标志、冷战的表现、影响进行总结)3)教师总结: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从而使美苏间的“冷战”带有明显的军事对抗色彩,也标志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两极格局是不是稳固的?不是,它也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新课分析(约25分钟)阅读探究(一)1、设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先找出问题答案(带着问题阅读课本避免了盲目性)目标:了解欧盟的形成背景及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学生总结: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本课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1)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刚才的阅读,分析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及原因。
2)请学生介绍一下欧洲走向联合及欧盟建立的过程。
假如你是一名德国人,请你描述一下欧盟成立后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设置一定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3、教师归纳: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还需教师的系统总结,以帮学生完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1)通过《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的展示,体现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性,总结出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欧盟”:从“经济合作”——“加强政治合作”——“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南北两极活动教案不怕冷的动物(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南北两极活动教案不怕冷的动物(三篇)目录: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南北两极活动教案不怕冷的动物一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动物宝宝出生了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喜羊羊的镜子屋三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南北两极活动教案不怕冷的动物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知道南北两极的特殊生态环境,了解生活在南北两极的动物种类。
2、让幼儿知道企鹅与北极熊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们是不怕冷的动物。
活动准备:地球仪一个,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及企鹅生活在南极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一、让幼儿知道地球南北两极的特殊生态环境,了解生活在南北两极的动物种类。
1、出示地球仪:这个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
指着南北极让幼儿讨论:这是地球的什么地方?知道那儿的天气是什么样吗?这些地方有哪些动物生存?2、小结南北两极的生态环境,告诉幼儿企鹅生活在南极,北极熊生活在北极。
二、说说不怕冷的动物。
1、出示南北极的图片,请幼儿边看边说说南北极的气候。
2、说说图片中企鹅、北极熊长得什么样?它们在干什么?3、请幼儿思考:为什么企鹅、北极熊住在冰天雪地里却不怕冷?4、描述企鹅、北极熊的外形特征、生活方式,并解释它们不怕冷的原因,即身体的特殊构造。
5、请幼儿模仿北极熊走路。
三、游戏:企鹅、北极熊找家。
1、分别请男孩、女孩子扮演北极熊、企鹅,模仿它们这两种动物走路,并走到老师规定的“南极”、“北极”的家里。
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动物宝宝出生了二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胎生、卵生的概念,知道几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2. 愿意和同伴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
活动准备:1. 动物卡片,2. 了解一些动物繁殖方式的初浅知识,3.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活动过程:1. 出示挂图——这是谁? 小鸡宝宝是从哪里钻出来的? 这是谁?小狗妈妈在做什么/2. 引发幼儿讨论问题,了解动物有胎生和卵生两种繁殖方式——为什么小鸡是从蛋壳里钻出来的,而小狗却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呢?总结:原来动物有两种出示方式:有的动物是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的,这叫胎生,像小狗这样。
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地理两极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3. 掌握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3.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地图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2. 学习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2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理气候带和地理生态带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南极洲和北极地区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进行比较分析。
3. 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2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包括极寒气候、极夜、极昼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两极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
4. 探索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30分钟)讲解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包括极地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极地区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总结所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拓展学生的眼界,介绍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措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两极地区的综合报告,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地理两极地区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 地理气候带- 地理生态带-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极寒气候- 极夜- 极昼- 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问题- 极地动植物-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理两极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以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主要涵盖了“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历史事件。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苏联对外扩张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崛起等内容。
本章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时间跨度长,重要性程度高,对于学生了解国际关系发展历程,理解世界格局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理解苏联对外扩张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崛起等内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不同政治体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思考世界格局变迁的原因和趋势。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国际关系发展的探究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苏联对外扩张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崛起。
难点: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分析苏联对外扩张的动因和后果。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合作完成阅读任务,讨论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图表分析法:通过制作图表,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事件发展脉络。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引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学习历史事件1.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苏联对外扩张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崛起等事件。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政治体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分析苏联对外扩张的原因和后果。
Step 3:图表制作与分析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制作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对立和苏联对外扩张的历史事件图表,帮助理清事件发展脉络。
Step 4:合作学习与展示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展示图表分析结果和讨论结论,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
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
(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
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
(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科目历史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师陈文明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分歧,美苏两国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相互对峙,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战后初期美苏两个大国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而引起的一系列交锋,其交锋以“冷战”为主要形式,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知识点较多。
本课与前后内容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在世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且教材信息量比较大,资料丰富、图文并茂。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知道“冷战”的概念和美苏“冷战”的重要史实;2、简述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3、辨证地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原始文字材料、图片和纪录片等视频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理解认识、感悟历史;学会用表格的形式归纳、罗列知识点;2、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促进,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与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了解和分析,知道美苏冷战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2、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激发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力量。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高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并且高中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难点冷战出现的背景和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五、教学资源实验(演示)教具多媒体六、教法和学法教法: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案: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 培养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图导图练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极地区的特点。
3. 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1. 图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
2. 地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
3. 资料: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 让学生结合资料,总结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四、读图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两极地区的地图,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2. 引导学生利用经纬网,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两极地区环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强调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世界地理两极地区教案范文
世界地理学上的两极地区是指位于地球两极地带的区域,南极洲和北极地区。
它们之间远隔万里,地理特点各具特色。
在教授地理学时,两极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形成、接触世界和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本文将对世界地理两极地区教案进行一个优秀范例的分享。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行为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主要目的有:1.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物理地理特征,如气候、地貌、自然资源等。
2.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文化、历史、经济等。
3.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并积极探讨对环境的保护。
4. 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视教学目标而定的,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具体内容包括:1. 先讲课程的地理基本概念,以及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2. 以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讲授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例如气候、地貌、生态特征等。
3. 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并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
4.讲解两极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例如历史、文化、经济等。
5. 通过小组与讨论方法,让学生就两极地区的保护策略进行互动探讨,尝试寻找合适的保护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1. 采用案例式的讲解方式,卡片式课堂讨论和配合PPT等多种教学形式。
2. 课堂上组织小组互动讲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给学生自己找到更多相关资源。
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实验设备、课件及其他配套资料。
例如,可配备显微镜、空气净化器等相关设备,设计电子课件,提供网上学习资料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本教案的关键环节。
评价学生的基本标准有:1. 学生对两极地区的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能自主探究相关情况?2.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小组互动讲授和讨论?是否能够多出意见,尝试与其他学生合作产生更多思维火花?3. 学生是否能够做出积极的贡献,对不同阶段的教学设计有积极的反馈?本教案虽没有很复杂的操作步骤或演示示范,但其根本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手段,全方位评价学生表现,而不只是单纯地讲述知识还能更深入讨论课程内容,锤炼学生创新能力。
二年级下册美术 5、颜色的两极 教案
二年级下册美术 5、颜色的两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颜色的两极:冷色和热色。
2. 能够区分并运用冷色和热色进行绘画创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课件:包括有关冷色和热色的图片和资料。
- 绘画工具和材料:颜料、画笔、纸张等。
2. 学生准备:
- 学生准备颜料、画笔、纸张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展示冷色和热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颜色的好奇和兴趣。
- 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冷色?什么是热色?
2. 正文(30分钟):
- 介绍冷色和热色的特点和代表的颜色。
- 通过展示绘画作品,让学生观察、感受并区分冷色和热色的
效果。
- 引导学生运用冷色和热色进行绘画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
力和创造力。
3. 练与实践(15分钟):
- 学生进行个人绘画创作,要求他们运用冷色和热色进行表现。
-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 总结(5分钟):
-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其他同学观赏并互相给予肯定
和建议。
- 引导学生总结冷色和热色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际绘画实践,让他们了解和运用
冷色和热色进行创作。
教师的指导引导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较高,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绘画范例和实践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探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历史教案
探究两极世界的形成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两极世界的形成历史和其背后的原因。
2、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两极世界的形成历史与原因。
2、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
2、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结合课堂演讲。
四、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点,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为什么会有两个极?2、讲授:教师通过讲述古代人们对于北极和南极的认识,以及近代探险家的发现,逐步向学生展开两极世界的形成历史。
从极地气候、地理环境、能源资源等角度,分析两个极的巨大差异,并为两极之间形成严重差距提供了原因。
3、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分配小组,让他们分别选择两个国家,并通过对比分析一些数据(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来分析两极世界的现实情况。
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对分析结果进行简短的演讲。
4、总结:教师总结两极世界的形成历史和原因,并从历史意识和思维的角度,告诉学生如何从历史教材和历史事件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如何更好的应用历史知识。
五、教学评估:1、对单个学生或小组进行评估并考虑其演讲质量、分组讨论的质量以及对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深度。
2、可以考虑作为教师主持的小组的评估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小组的分析结果、演讲内容、小组讨论的质量等角度对其影响和贡献进行评估。
3、教师可以考虑组织一个小测验,以测试学生对于两极世界的形成历史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对其他的极地气候和地理条件进行深入研究。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两极世界之间巨大的差距,有何措施可以实现两极之间的平衡发展。
3、鼓励学生多读历史书籍和材料,并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七、教学资源:现代地理学博物馆藏品、北极和南极探险家的书籍和记录、历史教材和课外材料读物。
通过此教案,相信学生们能深入地了解两极世界的形成历史和原因,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更加自信和成功。
幼儿游戏两极反转教案设计
幼儿游戏两极反转教案设计标题:幼儿游戏两极反转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两极反转”的概念。
2. 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1. 游戏介绍: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幼儿体验“两极反转”的概念。
2. 游戏规则: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领导者”和一名“跟随者”。
领导者的任务是指挥跟随者进行动作,而跟随者需要尽量与领导者的动作相反。
教学步骤:1. 导入:与幼儿讨论他们对“两极反转”的理解,引导他们思考相关的例子和场景。
2. 游戏介绍:向幼儿解释游戏规则和目标,强调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3. 分组:将幼儿分成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名领导者和一名跟随者。
4. 游戏实施:让每个小组进行游戏,观察他们的表现并提供适时的指导和鼓励。
5. 反思讨论:游戏结束后,与幼儿一起回顾游戏过程,让他们分享他们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总结:总结游戏的目标和体验,强调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的合作和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游戏道具:如彩色纸、小球等,用于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2. 游戏示范视频:可以向幼儿展示一些示范视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游戏规则和目标。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是否理解游戏规则、是否能够与领导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等。
2. 讨论反思:与幼儿一起回顾游戏过程,让他们分享游戏中的收获和困难,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进。
教学延伸:1. 扩展游戏:可以尝试其他类型的两极反转游戏,如颠倒指令游戏或领导者与跟随者角色互换的游戏。
2. 进一步讨论:与幼儿一起探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极反转”情况,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情况。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幼儿将能够在游戏中体验“两极反转”的概念,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沟通来解决问题。
这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合作和沟通技巧。
幼儿游戏两极反转教案中班
幼儿游戏两极反转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幼儿游戏两极反转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游戏中的规则和目标,培养他们的游戏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逻辑和判断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促进幼儿的社交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游戏材料:彩色纸、彩笔、玩具、游戏道具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内或室外游戏区域,确保安全和舒适。
3. 辅助工具:幼儿绘本、图片、教具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创设愉快的游戏氛围,与幼儿互动交流,询问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2. 引导幼儿思考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游戏中的目标和奖励。
主体活动:1. 游戏规则认知:a. 与幼儿一起玩一个简单的游戏,例如“找宝藏”。
b. 在彩色纸上画出一个宝藏图案,并隐藏在教室或室外游戏区域。
c. 解释游戏规则:幼儿需要按照老师的指示找到宝藏,找到后会有小礼物作为奖励。
d. 引导幼儿讨论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如何遵守规则等。
2. 游戏技能培养:a. 选择一个需要运动技能的游戏,例如“跳绳比赛”。
b. 为幼儿提供跳绳和示范,解释游戏规则:幼儿需要跳过绳子,看谁能跳得最多。
c. 引导幼儿讨论游戏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策略,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
3. 团队合作培养:a. 选择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例如“拔河比赛”。
b. 将幼儿分成两队,解释游戏规则:每队的成员要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拔过中间线。
c. 引导幼儿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与队友沟通和协作。
4.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a. 提供一个需要解决问题的游戏,例如“拼图比赛”。
b. 将拼图分成多个部分,每个幼儿得到一个部分,解释游戏规则:幼儿需要合作解决拼图,谁先完成拼图谁获胜。
c. 引导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
结束活动:1. 总结游戏中的规则和目标,与幼儿一起回顾游戏的乐趣和收获。
2.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经验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极和北极地区》教学设计一课时
时间: 年月日
姓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四)南极洲(纬度最高、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绝大部分,及其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的最北部和诸多岛屿。
南极圈以南的南极大陆和周围的海洋合称南极地区。
两极地区都是地球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异常寒冷,终年冰天雪地。
北极地区的主体是北冰洋,南极地区的主体是南极大陆。
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20万平方千米,90%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的大陆。
1. 熟练标注南极洲周围的海洋:
(1)根据大陆轮廓判断:南极洲轮廓似“蝌蚪”,头部沿印度洋,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为太平洋、大西洋。
(2)看经度位置判断:印度洋300E~1200E 太平洋1200E~900W
大西洋300W~200W
2. 海拔最高的洲:
海拔:2350米,冰层厚2000多米。
全部融化,全球海面将上升60~70米。
冰川类型:属大陆冰川,呈盾形,厚度大,体积占世界总体积的90%。
大陆冰川向沿海伸出巨大的冰舌,进入海面时就形成在海洋飘浮的冰山,有20多万座,给海上航行带来
威胁。
有些科学家提出将冰山拖到某些缺水的国家附近海域,以解决其供水合农业灌溉问
题的设想。
3. 南极洲气候特点:(属典型的冰原气候)
酷寒——纬度高;海拔高;冰面的强反射;西风漂流形成的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
干燥——处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属于极地少雨带,是全球降水最少的地方。
但由于气
温低,蒸发微弱,仍较湿润。
烈风——吹极地东风,最大风速可达为100米/秒,被称为“风极”
4. 资源:
(1)固体淡水:冰川体积占世界90%
(2)矿产资源: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和煤矿。
(但开采困难,运输不便,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开发)
(3)海洋生物资源:磷虾(人类潜在的蛋白质来源)、鲸鱼(20多种)
5. 南极考察的意义:
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等首次到达南极点。
20世纪以来,有18个国家在
南极设立了科学考察站。
1959年12月,《南极条约》签订。
中国1983年正式加入这个条约。
条约规定:南极洲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洲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
1985年2月,中国考察队在南极半岛尖端附近的乔治王岛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
(在南极圈以北,靠近阿根廷,600W处。
)
1989年2月,中国又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在南极圈以内,750E处。
)
2004年在北极圈内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立黄河站。
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在科学和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
6. 其他大洲的矿产和生物资源正在逐步减少,南极洲的资源及其开发将日益显示出极大的重要性。
7. 有利于各有关学科的发展。
如对南极古地理和地质学的研究,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8. 南极洲是南半球各大洲的中间基地,弄清楚其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4、填表,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
5、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并加以比较。
9、引导探究:
(1)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
(2).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
为什么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
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4)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
北极:北极熊。
)
(5).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站在
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
(6)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科学考察的宝地)
(7)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长城站在西经60º,南纬60º附近。
中山站在东经70º,南纬70º附近。
)(8)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
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本课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