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合集下载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神宗统治时期,封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大规模地实施变法。

作为守旧派的中坚力量,司马光上书指出“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为此,司马光还曾与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争论不休。

当时,神宗变法的意志还很坚定,司马光却总是给他泼冷水,结果触怒了龙颜。

随后,司马光主动请求调离京城,到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

早在神宗的父亲英宗在位时,司马光就开始编撰《资治通鉴》,当时这本传世巨著还叫《通志》。

后来,英宗看到了《通志》的前八卷,对司马光大加赞赏,专门为司马光设立了书局,向他提供人力和资金帮助,支持他继续往下写。

神宗登基以后,将此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因为他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不仅如此,神宗还亲自为此书作序。

司马光到洛阳任职时,将整个书局都一起带到了洛阳,并在洛阳继续编撰《资治通鉴》。

司马光祖籍山西,他的父亲司马池为人宽厚,为官清正廉明,官拜四品,还曾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

司马池在河南光州担任光山县令时,他的夫人为他诞下一子。

司马池非常高兴,遂以当地的地名为儿子命名,叫儿子做司马光。

司马光自幼喜欢读书,时常读到废寝忘食。

他小小年纪就对历史十分感兴趣,生平最喜欢的书就是《左氏春秋》。

司马池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司马光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严格教导,让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当时更使得他享誉京城内外。

清代名臣陈宏谋曾称赞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司马光从小就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同样源自父亲的教导。

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回想要剥核桃,但他自己并不会剥,便叫一名女佣帮自己剥。

剥好之后,他骗姐姐说,核桃是他自己剥的。

父亲知道真相后,斥责他说:“小小年纪就敢这样说谎骗人!”司马光终生铭记这件事,从此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谎话。

后来有一次,司马光吩咐管家将家中的一匹马卖掉。

这匹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会犯病,但在其余的季节却完全看不出来。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摘要:《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的研究还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司马光本人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

《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史学;价值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谈到他写《资治通鉴》的意图,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他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

于是,他在被贬洛阳之前就开始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

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的游历,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为他后期编纂规模宏大的《资治通鉴》打下了堅实的基础。

早在宋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

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规模宏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

司马光在他的《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

《史记》与《资治通鉴》写史风格异同

《史记》与《资治通鉴》写史风格异同

《史记》与《资治通鉴》写史风格异同1 司马迁与司马光司马迁前145年-?西汉《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光 1019-1086 北宋《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

2 《史记》与《资治通鉴》概况史记: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3000多年。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1362年。

3 《史记》与《资治通鉴》主要内容与目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史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地理、律法、民族、科技等为了传承和发扬儒家道统资治通鉴:政治和军事,经济方面略有涉及,文化等方面可以说就是一笔带过为政治服务,为皇帝治理天下提供参考《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一、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1083)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 (今陕西省西安市)。

第二年退居洛阳,花费15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

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全书共294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

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

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

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即位,就是宋哲宗。

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

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

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

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

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

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

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

“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史记和资治通鉴

史记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

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原名《太史公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古文二则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简介素材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古文二则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简介素材 语文版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实,北宋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

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1068—1077)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其他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和《稽古录》。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的通史。

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1362年的历史。

参加编写的还有史学家刘、刘恕、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由司马光整理、删削、润色而成。

《资治通鉴》体例严整,网罗宏富,文笔简洁流畅,博约得宜,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

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历史经验。

宋代《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宋代《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宋代《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质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对《资治通鉴》称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充分运用了追叙、插 叙以及人物首出交代籍贯、世系等方 法,较好地把纪传、编年的优点荟萃 为一。自《资治通鉴》问世,被冷遇 了千余年的编年史体又军威重振,光 耀史坛。宋元明清以来,有一系列模 仿《资治通鉴》的优秀编年体著作。 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明薛应 旂《宋元资治通鉴》,毕沅《续资治通 鉴》,夏燮《明通鉴》等。 第四,文史相结合
宋英宗时期,司马光的宏愿得到了 实现。他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写成8卷, 称为《通志》,上奏给英宗,获得赏识 ,英宗命他继续编撰,改称为《历代君 臣事迹》。
英宗提供物质、资金支持,让司马 光自己选择助手和自由借阅皇家藏书。 司马光选用了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作 主要助手,由儿子司马康总任检阅文字 之责。刘氏等3人对史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是司马光志同道合的晚辈,负责搜集 资料。刘恕负责三国到隋,刘攽负责周 、秦、两汉,范祖禹负责唐、五代。
文史不分家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但 并非每部史学著作都文史兼备。《资治 通鉴》是集体编修的大书,最易发生结 构松散,文字风格各异的毛病。但事实 上没有发生这些毛病。
其原因是,司马光兼具才、学、识 三长,虽然丛目、长编由三个助手做, 但剪裁熔铸之功全由他自己动手。这样, 结构上珠贯绳联,浑然一体,文字上彻 始彻终,如出一炉,“非惟可观,而又 可诵”。《资治通鉴》特别善于描写战 争,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等都写得十分生动,独具匠心。其写作 手法是:
清代的考史专著,包括钱大昕《二 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赵翼《廿二史札记》等都受到《资治 通鉴》考史方法的影响。 第三,为编年体的典型
编年体出现得比纪传体早,有难以 克服的缺点:不便把人物、故事叙述得 完整集中,也不便把不同性质的史料区 分记录。

《司马光》《资治通鉴》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影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

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录《资治通鉴》11篇。

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

每读都获益匪浅。

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王夫之著《读通鉴论》《通鉴》成书不久,其体例后世仿效亦众,著名的有南宋金屐祥作《资治通鉴前编》、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秦缃业的《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此书是为续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作,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人和战之事。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文言文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文言文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文言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及第,以奉英不能治民辞去。

脱脱乃建言:“司马光文学器业,名重于世,实救时之良才,宜早为用。

”除知谏院。

于时范仲淹以言事去国,富弼为韩琦所沮,皆在光下。

光居谏官三年,言事七十余,所言皆可行。

初,仁宗时,议更茶法,曾公亮谓于边事未宁而聚敛,蔡襄以为然。

至是更青苗、免役、将官之法,光皆以为非便欲更改之。

而王安石主市易之议独坚不可夺。

光与安石在政事堂争论未决。

会保州民赵旭上书亦言市易之害,其辞与光略同。

安石怒其越次年进及轻躁强聒以为市易司请属事非执政所当与因请罢市易而指为光意会之明日安石见光议事堂留帖子云:“某与君讨论甚欢,保州越次固当有罚,然赵旭小人妄生事幸不加罪。

”光始悟安石卖直之计因与疏其前后奸状且与之绝。

安石既执政,神宗素慕光名召见延和殿对时吕惠卿同在政府而惠卿素忌光所有建明多反覆光一日在政府与惠卿辩数穷惠卿曰:“君言是则是矣能同我亦能异我”盖阴胁之也。

神宗欲用光,安石力言光外示朴野中怀矫诈不为公议所容。

帝曰:“为君则帝为臣则圣亦须遇有德主乃可致尔。

”安石退而谢过。

后同列有欲以所用非人咎安石者安石复以遇主为辩。

光闻之曰:“若安石诚为得君以行道于天下虽不为宰相亦不忧也。

”安石因进其所著《洪范传》,帝大爱其文留禁宫中十余日而还之命送史馆待制馆阁故同修起居注赵拼疏言安石《洪范传》留禁宫中当解职御史台亦以言应帝以安石难遽止命三省杂议遂寝。

光在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仁宗、英宗尤倚赖焉。

复役法之争起,光又以书抵韩琦云:“愿公思吾言。

”。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纂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书,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在中国历史学史上,《资治通鉴》是一部多方面的著作,它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同时也是成为了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的历史观是重视一个领袖的能力和贞观,但也强调人类的命运和自由的运作。

司马光认为,“史者,人之所以可以进德也。

”(《资治通鉴》序)这句话说明了他对历史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它不断地变化着,不断地产生新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到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同时,司马光的历史观也体现出他对于人性的伦理观念的重要性的认识。

司马光认为人类是有道德标准和约束力的动物,在他看来,政治和道德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所以领袖应该重视道德的引领作用,并且严格遵守道德标准,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强调的是客观性和全面性。

他认为史是公正的,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历史,这也是历史学追求真实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他看来,无论是国家的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历史评价,这也是历史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资治通鉴》的编写历时二十多年,总共收录了四十四个中国历史时期的事件和折跌,包括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这部书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并且经常被历代朝廷用于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书。

总的来说,司马光的历史观是以道德和伦理为核心的,他在《资治通鉴》中强调的是历史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在中国历史学史上,《资治通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它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而且它的编纂也树立了历史学研究的标准。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对历史的认识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对历史的认识

司马光,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其所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通史之一,被誉为“史学宝库”,影响深远。

通过对司马光及他所著作的评估,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历史,深刻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智慧。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及这对历史的认识。

1. 司马光对历史的认识司马光作为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是极为深刻和独到的。

他在《资治通鉴》中强调了“纪事本末”,着重于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指出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言行和政治决策,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司马光对历史的认识强调了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他的这一观点在我国古代史学著作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认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史学宝库之一。

该书广泛搜罗汇编了自秦朝至五代的历史资料,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纪事本末”为原则,全面客观地记载了各种历史事件,力求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通过《资治通鉴》,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原因,从而更好地运用历史规律指导现实。

3.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对我的启发司马光及其著作《资治通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通过对他的研究和阅读《资治通鉴》,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了解到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和警示。

司马光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历史眼光,书写了这部史学经典,使我深刻理解到历史对人类的重要性,历史不仅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更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的重要途径。

看完整文章»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贡献对我国历史及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著的《资治通鉴》被誉为“史学宝库”,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通史之一,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认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司马光对历史的认识是极为深刻和独到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言文

《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言文

《司马光》《资治通鉴》文言文【一】司马光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和学识。

成年后,他投身政治舞台,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子中允、知制诰等职位,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资治通鉴》的创作背景和目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跨越1363年的历史。

司马光耗费15年心血完成这部巨著,其创作背景主要是针对当时史书繁杂、真伪难辨的问题,力求为后世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历史画卷。

【三】《资治通鉴》的内容概述《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事件。

书中不仅对历史人物的生平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还对他们的品德、才能进行了评价,寓教于史,旨在为后世提供一部富有启示性的历史读物。

【四】《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及其影响《资治通鉴》在我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史书。

自问世以来,该书一直备受推崇,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史学家、政治家都从中受益匪浅,如明朝的弘治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等。

【五】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资治通鉴》的智慧虽然《资治通鉴》记载的是古代历史,但其蕴含的智慧对现代生活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汲取智慧:1.借鉴历史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了解历代兴衰、政治成败,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提供参考。

2.学习古人的品德和精神。

如司马光般忠诚、正直、勤奋的品质,以及书中诸多历史人物的崇高品质,都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榜样。

3.汲取历史智慧,丰富人生阅历。

阅读《资治通鉴》,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学会明智决策。

通过学习《资治通鉴》,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大势,培养战略眼光,提高自己的明智决策能力。

《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言文

《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言文

《司马光》《资治通鉴》文言文摘要:一、引言- 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阐述文言文的重要性和特点二、司马光的背景与成就- 介绍司马光的生平- 简述司马光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三、《资治通鉴》的内容与价值- 概述《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 分析《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四、文言文的魅力与挑战- 阐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讨论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和意义五、结论- 总结《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重要性- 强调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正文:《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巨著,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

该书以文言文写成,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围绕《资治通鉴》和司马光,探讨文言文的重要性和特点。

司马光(1019-1086 年),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历任北宋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为官清廉,治学严谨。

司马光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 年到公元959 年,跨越1363 年的历史。

这部书不仅详实记录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资治通鉴》采用文言文写成,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具有简练、优美的特点。

它以汉字为基础,通过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巧妙运用,能够简洁而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文言文的学习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差异,许多人在阅读文言文时会遇到困难。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重视文言文的学习。

首先,文言文是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著作。

其次,文言文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阅读优美的文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总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文言文巨著,不仅反映了司马光卓越的史学成就,还展现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礼制思想

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礼制思想

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礼制思想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目的是为了供人主备要,因此,他除了在史论中表述历史史观,也参杂了个人的政治思想与建言。

他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在《资治通鉴》史论中,屡屡强调礼教治国的必然性。

他极力阐发礼制的统御性与规范性,无非是以国治久安为目的导向,使得礼制的主张,在《资治通鉴》中,充满了鲜明的政治色彩。

《资治通鉴》为我国编年史巨着,所载上自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之末,计1362年兴衰史事,详备可法之善与可戒之恶,以为人主取法。

司马光曰:“臣今所述,止述国家之兴衰,着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其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反诸正也。

”(《资治通鉴‧魏纪》)清楚地说明了着书意旨。

司马光纂修通鉴,目的本是为了献帝观阅,又自陈修史乃为“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其失,以为劝戒”,故必于论赞中借史事寄寓劝戒之旨。

司马光长期出入儒学,以儒家眼光褒贬史事,乃至贯注儒家传统礼教思想于史书评论中,在所难免。

我们可从218则论评中,窥测司马光的礼制思想,以及其如何藉礼制拨乱反诸正。

司马光对礼制的定位《资治通鉴》常以礼为论赞的铺垫,对于礼的内容与影响力多所阐释。

司马光于通鉴首发之论,即指出礼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资治通鉴‧周纪》)司马光认为天子的职责中,首要维护礼制。

礼制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礼制是国家的纲纪,其内涵要由地位的确立来充实,而所谓身分地位的区别,指的就是君臣上下的尊卑关系。

(2019部编版)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2019部编版)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

7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胆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音乐、律历、天文、术数无所不通,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

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着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司马光通过编纂史着,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

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排列丛目;然后,编写长编;最后,删改定稿。

一、二两步,在主编司马光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

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格的选材。

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

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

长编长达6500多卷,3000多万字。

第二,精心的考异。

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

任何史家着史都要对史料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着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有哪些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有哪些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有哪些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
1、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2、作者不同:《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3、写作年代不同:《史记》是西汉写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写的。

4、著作内容不同:《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

5、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不属于。

6、《史记》是私人修史,《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

相同点
都是正史;都是后人修撰描述前代历史的史书;文学价值:这两部书都文笔生动,语言简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内容:都是通史,内容却都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都是第一部通史;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对后世修史的影响都非常大,是珍贵的史料。

《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2019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4《司马光》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相关阅读 新人教版

2019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4《司马光》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相关阅读 新人教版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

7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胆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音乐、律历、天文、术数无所不通,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

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司马光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

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排列丛目;然后,编写长编;最后,删改定稿。

一、二两步,在主编司马光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

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格的选材。

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

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

长编长达6500多卷,3000多万字。

第二,精心的考异。

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

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

司马光的少年时代及其巨著《资治通鉴》〔209〕

司马光的少年时代及其巨著《资治通鉴》〔209〕

司马光的少年时代及其巨著《资治通鉴》〔209〕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2、圆木警枕;3、砸瓮救友;4、栈道刺蟒;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1、元·脱脱等《宋史·司马池传、司马光传》;2、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等。

司马光画像二、杰出历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北宋杰出史学家,又是政治家、文学家。

在历史上,他忠孝节义,谦恭温良,是继孔孟之后,被奉为儒家的圣人。

司马光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富裕之族,自幼时,他就受到良好的家教,严格的师教,学业精进,品德高尚。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进士登科,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贬任西京御使台,领国家专编《通志》书局、及其整套人马,在洛阳建20亩独乐园,置读书堂,藏书万卷,又得神宗赐书2400卷,不问政事,埋头编撰15年,加上前4年写《周纪、秦纪》,前后历时19年,完成了《通志》的编撰工作。

元丰7年〔1084年〕,司马光66岁了,他步履蹒跚,恭献上《通志》书稿,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书名《资治通鉴》。

司马光独乐园图《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协编刘放、刘恕、范祖禹等,校对司马康。

全书16纪, 294卷,300多万言,记事上起周威烈王32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6年〔959年〕,按时间顺序记载16个朝代的、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元丰8年,神宗病逝,其子9岁哲宗继位,其母金太后主政,任司马光为宰相,废除王安石新法。

王安石悲愤抑郁,第二年便饮恨而逝;而仅百日,司马光也撒手人世,享年68岁,获赠太师,谥号文正。

毫无疑义,司马光是一位历史名人,而他和许多名人一样,在少年时代,也有着很多生动有趣,启迪后人的精彩故事。

《资治通鉴》三、父母贤良,家教有方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家庭富有,可他没沉缅于物欲,是一位胸怀大志,专心读书,锐意进取的人。

文言文司马光点评

文言文司马光点评

文言文司马光点评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任翰林学士、宰相等职务,是北宋初期政治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他的文言文作品以《资治通鉴》最为著名,这是一部纪传体的历史编年体著作,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对司马光及他的文言文作品的简要点评:
1.《资治通鉴》:
内容丰富:《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备的通史之一。

它以纪传体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内容包罗万象,详实全面。

史学贡献:这部作品在史学上的贡献是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历史图景。

司马光的编纂方法注重因果关系,强调历史的经验教训,具有较强的启示性。

清晰简练:司马光的文风清晰简练,用词准确,语言流畅,使得这部庞大的著作相对易读。

2.史学观点:
重视历史责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强调历史责任,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言行所决定的。

他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常注重道德品质和治理能力。

反对奢侈与腐化:在他的历史观中,他对北宋时期官员的奢侈腐化持批判态度,主张廉洁治政,强调政治清明。

4.文言文风格:
典雅精练:司马光的文言文风格典雅精练,语言优美。

他的文风深受当时文学理论的影响,追求表达简练而有力。

史学家的语言:他作为一位史学家,在《资治通鉴》中使用的文言文更趋向于规范的历史书写风格,注重客观、清晰的表达。

司马光的文学贡献和史学观点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通过《资治通鉴》不仅编纂了一部丰富的历史巨著,也对后来的历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不记灾异,不为尊者讳
《春秋》不到两万字,记灾异有88 条,解经者大加附会,把自然界的灾异 看作上天对人世的警告,历代正史也往 往记录灾异。而《资治通鉴》则大反其 道,对灾异或削而不写,或写而不联系 人世,对范缜《神灭论》、韩愈《谏迎 佛骨表》却存录原文,这在很大程度上 起到了破除迷信的学习内容
一、司马光生平
二、 《资治通鉴》
(一)《资治通鉴》的编撰经过
(二)《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 (三)《资治通鉴》体例、价值和缺点 (四)《资治通鉴》的注本
一、司马光生平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 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生于宋 真宗天禧三年( 1019 年),卒于哲宗元 祐元年( 1086 年)。他出身于官僚家庭 ,年少时就表现出过人之处,有司马光 砸缸的故事。他20岁就考中进士。
以对史实的分析评论为例,司马 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和对西夏用兵。因 此在书中往往借助对一些历史事件的 评论,隐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关于注本: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是对《资治通鉴》最 重要的注释(在训释文字的音义方面,胡注的工 作量大而有独到之处,音注闻名,以此代称)。 胡三省,字身之,今浙江省宁海县人,1230-1302 年在世,和文天祥、陆秀夫同时中进士,宋亡后 不仕。他花了 30 年时间注释《资治通鉴》,宋末 元初之时,因兵乱遗失三次,其后重撰,终于在 公元1285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资 治通鉴释文辨误》12卷。
党锢之祸
贾彪曰:“吾不西行,大祸不解。”乃入雒阳, 说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魏郡霍谞等,使讼之。 武上疏曰:“陛下即位以来,未闻善政,常侍、 黄门,竞行谲诈,妄爵(授爵位)非人。伏寻西京, 佞臣执政,终丧天下。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 覆车之轨。臣恐二世之难,必将复及,赵高之 变,不朝则夕。近者奸臣牢修造设党议,遂收 前司隶校尉李膺等逮考,连及数百人。旷年拘 录,事无效验。臣惟膺等建忠抗节,志经(经营 治理)王室,此诚陛下稷、契、伊、吕之佐;而 虚为奸臣贼子之所诬枉,天下寒心,海
1300多年的历史断限,只有《史记》可与
之相比。仅以时间来看,《史记》比《通鉴》所 记时间长,不过《史记》相当多的时间是传说时 代。《通鉴》则不然,皆依据大量确凿可靠材料 写成,首尾一贯。从这一意义来说,《资治通鉴》 所记可靠的历史断限并不比《史记》短。 《资治通鉴》的记事详尽,文字有三百万左 右,比“前四史”字数总和还多。《资治通鉴》 选材标准严格:“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其余材料则坚决删 掉。
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守旧派 官僚纷纷表示反对,司马光作为守旧 派领袖,以判西京御史台的名义(判 ,出任地方官),退居洛阳十五年, 一心编著《资治通鉴》。宋神宗死后 ,哲宗继位,哲宗支持守旧派,迎司 马光回朝任宰相,但不久光即去世。
二、《资治通鉴》 (一)《资治通鉴》的编撰经过 司马光年轻时就爱好史学,很早就 想以编年体形式撰写一部通史,目的是 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 宋英宗时期,司马光的宏愿得到了 实现。他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写成8卷, 称为《通志》,上奏给英宗,获得赏识 ,英宗命他继续编撰,改称为《历代君 臣事迹》。
党锢之祸
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陈蕃复 上书极谏,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征召)非 其人,策(策书)免之。 时党人狱所染逮者,皆天下名贤,度辽将 军皇甫规,自以西州豪桀,耻不得与,乃自上 言:“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 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 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 陈蕃既免,朝臣震栗,莫敢复为党人言者。
党锢之祸
此等犹将十世宥也,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 乎!”不肯平署。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 寺狱,其辞所连及,太仆颍川杜密、御史中丞 陈翔及陈寔、范滂之徒二百馀人。或逃遁不获, 皆悬金购募(广泛征求),使者四出相望。陈寔曰: “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自往请囚。范滂 至狱,狱吏谓曰:“凡坐系者,皆祭皋陶。” 滂曰:“皋陶,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 帝,如
《资治通鉴》的成就和影响非常大。 就体例而言: 首先,采用《左传》的形式,按照年、时、 月、日的次序记事,年、月以数字顺序,日以干 支,时写春、夏、秋、冬,时间不甚分明者,则 概括地叙述在年终或月末。 其次,常用追叙或附叙之笔以减少史实的分 散割裂性。 再次,叙述史实之外,有分析、有评论。其 评论之语,引自他人者皆著其名,如本人之语则 用“臣光曰”。
党锢之祸
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 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于是中外承风 (承袭风气),竞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 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宛有富贾张汎者,与后宫有亲,又善雕镂玩 好之物,颇以赂遗中官(宦官),以此得显位,用 (凭借)势纵横。岑晊与贼曹史张牧劝成瑨收捕汎 等,既而遇赦;瑨竟诛之,并收其宗族宾客, 杀二百馀人,后乃奏闻。小黄门晋阳赵津,贪
就价值而言,《资治通鉴》的学术价 值,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罗宏富、体大思精 司马光和三个助手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史 学家,除了根据正史外,采集稗官野史、百 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杂史,引书 多达222种。“兼收并蓄,不遗巨细”,“简 牍盈积,浩如烟海”。据说手稿堆满了两间 房屋,说《资治通鉴》“体大思精”也是当 之无愧的。
《资治通鉴》不为尊者讳,直写最 高统治者丑行,反映了许多阴暗面。如 《晋纪》中写贾后的放荡,《唐纪》中 写唐玄宗晚年的奢靡,都无所掩饰。 但《资治通鉴》也存在缺点,最大 缺点是司马光保守的政治主张。在整个 史实取舍原则以及对于一些史实的分析 评论等方面,都打上了保守的烙印。
以史实取舍为例,商鞅变法和赵 武灵王胡服骑射两件事中,主张改革 的言论很多,有几处重要的都被删去。
党锢之祸
初,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 及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 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 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讥二家 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 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 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功曹,南阳太 守成瑨以岑晊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 之褒善纠违(纠正、举报邪恶之事),肃清朝府。 滂尤刚劲,疾恶如仇。
因此,司马迁进行了改革。虽然 《史记》的问世是古代史籍体例的一次 革命,但纪传体自然也有其不足:同一 件事情会反复出现;不按时间顺序记载 的时候,会不利于从时间上把握历史的 发展。《资治通鉴》又是一次改革,将 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很好地结合在一 起。
《资治通鉴》充分运用了追叙、 插叙以及人物首出交代籍贯、世系等 方法,较好地把纪传、编年的优点荟 萃为一。自《资治通鉴》问世,被冷 遇了千余年的编年史体又军威重振, 光耀史坛。宋元明清以来,有一系列 模仿《资治通鉴》的优秀编年体著作。
(二)《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
全书包括 3 个部分,即正文 294 卷;《目录 》30卷,是《资治通鉴》的提纲;《考异》30卷 ,是辩证各种史事的不同记载。原来都是单行本 ,胡三省把三部分合在一块。《资治通鉴》是一 部通史,上起周威烈王 23 年(公元前 403 年), 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一共 1362 年 的历史,以朝代为纪,共分十六纪(十六个朝代 )没有列《蜀纪》、《吴纪》、《后魏纪》、《 北齐纪》、《北周纪》及《十国纪》,说明了正 统的历史观。
人物为纲的特点,成为综合的体裁,较之编年体
优点多,因而逐渐取得正史的地位。而编年体则 退居于正史的辅助地位。自唐代以官修正史定为 制度后,以编年体著书者已寥寥无几。司马光写 成《资治通鉴》一书,是第一部以时间为中心的
通史著作。《资治通鉴》写成后,不仅恢复了编
年体史籍体裁在历史上的地位,而且促进了其他 史籍体裁的发展
(三)《资治通鉴》体例、价值 和缺点
编年体史籍成熟于战国时期,以 《左传》为代表,是中国产生最早的一 种史籍体裁。其优点为叙述史事发生的 次序分明,从时间上给人以完整的历史 概念。但由于同一时间发生的史实不止 一件,既须一一叙述,史实发展的连续 性就势必要被割裂开来。
较为晚起的纪传体同时具有以时间、事类和
第二,考史方法佳
著史必须考证,传说左丘明怕弟子人人异端,各安 其意,失其真,作《左传》为考史之祖。裴松之注《三 国志》,详引诸事交互之文,折衷定夺,被称为“其例 最善”。但“修史之家,未有自撰一书,明所以去取之 故者,有之实自光始”(“自撰一书”指《考异》,今 已散于《资治通鉴》各条之下)《考异》是第一部考史 专著。司马光自我评价为人做事“视地而后敢行,顿足 然后敢立”,做学问谨慎踏实,无征不信。司马光对史 料的搜集相当详备,无论正史、杂史、诸子、小说、谱 录、墓志、碑刻、行状等等,一视同仁;考辨精到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明薛应 旂《宋元资治通鉴》,毕沅《续资治通 鉴》,夏燮《明通鉴》等。 第四,文史相结合 文史不分家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但 并非每部史学著作都文史兼备。《资治 通鉴》是集体编修的大书,最易发生结 构松散,文字风格各异的毛病。但事实 上没有发生这些毛病。
其原因是,司马光兼具才、学、识 三长,虽然丛目、长编由三个助手做, 但剪裁熔铸之功全由他自己动手。这样, 结构上珠贯绳联,浑然一体,文字上彻 始彻终,如出一炉,“非惟可观,而又 可诵”。《资治通鉴》特别善于描写战 争,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等都写得十分生动,独具匠心。
党锢之祸
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嘱)资, 资用为吏;滂寝(停止)而不召。资迁怒,捶书 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 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 不怨之。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 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 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馀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 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褒扬敬重)。
党锢之祸
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太原太守平原刘质使郡 吏王允讨捕,亦于赦后杀之。于是中常侍侯览 使张泛妻上书讼冤,宦者因缘谮诉瑨、质。帝 大怒,征瑨、质,皆下狱。有司承旨,奏瑨、 质罪当弃市。 符节令汝南蔡衍、议郎刘瑜表救成瑨、刘 质,言甚切厉(恳切严厉),亦坐免官。瑨、质竟 死狱中。瑨、质素刚直,有经术,知名当时, 故天下惜之。岑晊、张牧逃窜获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