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写《通鉴》

合集下载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說明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政治主張
尊經、排佛、斥道:例載南宋范鎮《神 滅論》、唐代韓愈《諫迎佛骨表》 重禮、崇儒、重視政治上綱紀名份
北宋承五代,以五代為正統,當時北有遼國, 以南朝為正統
重視正統思想
臣光曰評論:例抨擊歷代改革
刪商鞅及趙武靈王改革的部份內容
切合君主需求的內容
以政治為主:例:君主分類;經濟、文化、文學 等記載必與政治有關,其他一概不載 重視現實,國家盛衰,生民休戚 詳細描寫戰爭:例:戰國時的鄢陵之戰、漢末官 渡之戰、赤壁之戰、東晉淝水之戰…… 同意杜牧:「歷觀自古,樹立其國,滅亡其國, 未始不由兵也。」是針對北宋面對外患之問題 不記載符瑞、災異、神怪、荒誕之事 目的是減迷信,僅為君主治國參考
資治通鑑
體裁:第一部編年體 通史 斷限: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後周世宗顯德 六年-共1362年(三家 分晉至五代 成書:宋神宗元豐七 年
從下列範疇看這說法是否允當
撰述動機+對象 成書經過 編篡手法 觀點 內容 對後世影響及效用
撰述動機:供人主借長鑒 對象:帝王
當時正是北宋中期社會危機司馬光寫《通鑒附 論》、《進通鑒表》當中的政治見解可給君主作 為借鏡 批評蘇秦、張儀、漢元帝政改他借歷史抒發自己 反對變法的政見 君主日理萬機,無暇御覽群籍而且當世欠一部簡 明完整的通史,所以資治通鑑效《左傳》[刪削冗 長,舉撮機要],方便君主閱讀
有言司馬光資治通鑒乃帝王之 書,此言當否﹖試評述之。
作者
司馬光 ,生於宋真宗期間,死於宋哲宗期間。 他奉命編集<<歷代君臣事蹟>>其後神宗繼位, 司馬光上其書,神宗親之為作序,賜其書名為 [資治通鑑]其後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去 了洛陽,其間雖六任冗官,但編修的[書局]亦自 隨,達十五年之久。元豐七年[通鑑]成書,司馬 光進呈神宗,後更遷為資政學士。哲宗登位後, 由高太后聽政,詔司馬光入京主政,罷盡新黨, 未幾,病死,謚號[文正] 。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司马光自幼好读《左氏春秋》,喜欢编辑旧事以成编。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盖周、秦二朝,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满意,于是下令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将颖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并供给笔墨、缯帛、费用、餐点、果物等服务,要他继续写下去,并准许他借阅皇家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书。

于是司马光就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居家极其简陋,夏天闷热难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请匠人另辟一地下室,“常读书于其中”,“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每夜秉烛著书,生病时亦不休息。

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说:“先王曰,死生命也。

”就这样过了15年不问政事的著书岁月。

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治理”。

“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以史为镜)。

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赐给司马光。

这篇序后来保护《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

《资治通鉴》编修工作艰巨,先由助手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然后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加以增删,再由司马康检订文字。

首先,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有十七种,参考的野史,谱录,别集,碑志等杂史有三百多种,加上龙图阁等藏书,可以想见当时资料之丰富。

清人袁枚称:“李邺侯北伐之谋,保储之谏,辨建宁之冤,保李晟、马燧之功,新、旧两《书》俱不载入……微温公《通鉴》取李繁《家传》大为阐扬,则邺侯一代伟人,几乎黯然无色。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神宗统治时期,封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大规模地实施变法。

作为守旧派的中坚力量,司马光上书指出“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为此,司马光还曾与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争论不休。

当时,神宗变法的意志还很坚定,司马光却总是给他泼冷水,结果触怒了龙颜。

随后,司马光主动请求调离京城,到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

早在神宗的父亲英宗在位时,司马光就开始编撰《资治通鉴》,当时这本传世巨著还叫《通志》。

后来,英宗看到了《通志》的前八卷,对司马光大加赞赏,专门为司马光设立了书局,向他提供人力和资金帮助,支持他继续往下写。

神宗登基以后,将此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因为他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不仅如此,神宗还亲自为此书作序。

司马光到洛阳任职时,将整个书局都一起带到了洛阳,并在洛阳继续编撰《资治通鉴》。

司马光祖籍山西,他的父亲司马池为人宽厚,为官清正廉明,官拜四品,还曾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

司马池在河南光州担任光山县令时,他的夫人为他诞下一子。

司马池非常高兴,遂以当地的地名为儿子命名,叫儿子做司马光。

司马光自幼喜欢读书,时常读到废寝忘食。

他小小年纪就对历史十分感兴趣,生平最喜欢的书就是《左氏春秋》。

司马池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司马光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严格教导,让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当时更使得他享誉京城内外。

清代名臣陈宏谋曾称赞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司马光从小就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同样源自父亲的教导。

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回想要剥核桃,但他自己并不会剥,便叫一名女佣帮自己剥。

剥好之后,他骗姐姐说,核桃是他自己剥的。

父亲知道真相后,斥责他说:“小小年纪就敢这样说谎骗人!”司马光终生铭记这件事,从此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谎话。

后来有一次,司马光吩咐管家将家中的一匹马卖掉。

这匹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会犯病,但在其余的季节却完全看不出来。

作文-历史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作文-历史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历史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即位,就是宋哲宗。

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

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

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人。

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

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

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

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

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

“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

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

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

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

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

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1. 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中最重要的一部,被誉为“史家之宝、文秘之绝、详录发辨、参参而论之”,作为一部通史,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该书由司马光所著,是北宋至南宋期间的一部重要史书,完成于公元1084年。

2. 作者背景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子长,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身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一个士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勤奋。

司马光曾任官至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对于当时的政治和历史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

作为长期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学者,司马光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编纂《资治通鉴》,对历代君臣、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描述,使得该书成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通史之作。

3. 《资治通鉴》的目的和特点目的《资治通鉴》的目的是记录历史、分析事理、叙述道德,既立足于实际,又超越时空。

它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追求事实真相,对历史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精致的分析,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且有深度的历史画卷。

特点•系统全面:《资治通鉴》从周代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的末年,按照时间顺序逐年叙述中国历史,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这种系统性使得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客观公正:作者司马光以善于探究真相和求实问是的精神态度,拼凑了珍贵的史料和先人留下的史书,力求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尽可能还原历史事实,使读者可以获得一个较为客观的历史观。

•思想深邃:《资治通鉴》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对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

司马光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清晰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和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食粮。

•警示作用:《资治通鉴》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解析,更是对今天和未来的警示。

通过对历代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人物命运的呈现,司马光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及译⽂资治通鉴全⽂及译⽂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及译⽂,欢迎阅读! 【原⽂】【原⽂】 周威烈王⼆⼗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将以瑶为后。

智果⽈:"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者五,其不逮者⼀也。

美髯长⼤则贤,射御⾜⼒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以不仁⾏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

赵简⼦之⼦,长⽈伯鲁,幼⽈⽆恤。

将置后,不知所⽴。

乃书训戒之辞于⼆简,以授⼆⼦⽈:"谨识之"。

三年⽽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奏之。

于是简⼦以⽆恤为贤,⽴以为后。

简⼦使尹铎为晋阳。

请⽈:"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 【注解】 [1]别族:从智⽒宗族分出,另⽴族姓。

[2]茧丝:指敛取⼈民的财物像抽丝⼀样,不抽尽就不停⽌。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样。

【翻译】 【翻译】 周威烈王⼆⼗三年(公元前403年) 当初,智宣⼦准备⽴智瑶为继承⼈。

族⼈智果说:"不如⽴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别⼈贤能的地⽅有五点,却有⼀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材⾼⼤,是⼀贤;擅长射箭,驾车有⼒,是⼆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善辩,⽂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

如果他运⽤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不仁之⼼去⼒⾏,谁能受得了呢?如果⽴智瑶为后,智⽒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

赵国⼤夫赵简⼦的⼤⼉⼦叫伯鲁,⼩⼉⼦叫⽆恤。

赵简⼦不知道⽴哪⼀个为继承⼈会更好,于是他把⽇常训诫之⾔刻写在两块⽵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并嘱咐道:"⽤⼼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叫来两个⼉⼦,询问他们⽵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名著,你读过吗?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名著,你读过吗?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名著,
你读过吗?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名著,以史为鉴、治乱相因的观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由司马光撰写,编纂期间历时19年(1084年至1103年)。

该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编年纪实,总结统计了中国历史的起伏变化,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资治通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详实而精确地记录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的历史事件,共计294卷。

该书按照年代顺序编写,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它文字简洁明了,逻辑严谨,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是一部成书时间较早的史书,搜集整理的历史资料包含了大量官方记载和相关史书的内容。

虽然《资治通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倾向和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但在研究历史背景和了解历史人物上仍具有重要价值。

读者在阅读时需要辨别事实和观点,并能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估。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以其严密的历史记载和深度的历史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见解。

它不仅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更以其独特的观点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1】《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

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

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

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

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

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

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

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

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家都来看看吧!资治通鉴读后感【2】最近读了司马光先生写的《资治通鉴》一书,同时也读了柏杨先生的“曰”,深深被这两位跨越时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动。

司马光先生在现代史学评论中是个偏反面的人物,因为他阻挠革新。

这个中学里就教过的,大家对待他的看法类似于对待曾国藩。

但是,在我读了《资治通鉴》过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马光先生的殷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皇帝),相对公平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态度(对待历史的错误)。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是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所著的《资治通鉴》堪称中国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它历时二十年,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60年,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记录和总结,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这部史书:写作背景、史书特点、对后世影响以及其价值。

一、写作背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前言中提到:“大局已震,清和复来,天人感应。

”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没有战争的干扰,可以求稳治理。

司马光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反思过去的历史,描绘未来的发展。

此外,他曾经历过黄河泛滥事件和宣和政变的洗礼,对当时的政治现状非常清楚。

二、史书特点《资治通鉴》的特点在于其全面、严谨和简洁。

全面体现在它几乎涵盖了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严谨则表现在其详细的史料考证和精细的文字表述,当时的正史、野史都有所采用,证据来源明确;简洁则意味着它在表述时无论语言还是文字都尽量简练明了,避免使用花言巧语或复杂语言结构。

三、对后世影响与价值《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通史之一,不仅在其创作时期就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且在其之后依然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它对中国历史学、史学研究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资治通鉴》对后世创作的史书有很大的影响,它成为后世通史的模板和标准化范本,在内容结构、叙事风格、史料考证、文字表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其次,《资治通鉴》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历史研究,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还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深刻的分析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关历史认识和理论观点,为后世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辅助材料。

最后,《资治通鉴》对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研究,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典型评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典型评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典型评价引言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独到的观点,对各种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

这些评价不仅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客观洞察力,更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评价为主线,深入探讨司马光在这一方面的典型观点和看法。

典型评价一:诚信正直“其诚信正直,守己安人,富贵不骄,贫贱不移礼;横陈至公,忠节以海。

”车胤,南朝宋时期的宰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其评价道:司马光通过这样的评价赞扬了车胤的品德和为政之道。

他认为车胤是一个坚定遵守诚信和正直原则的人,无论在富贵还是贫贱之境,他都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

同时,司马光也肯定了车胤横陈至公的品质,他能够为公众利益考虑,忠诚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典型评价二:智勇双全“智勇双全,颇有谋算,英断果决。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他的评价是:这个评价凸显了赵匡胤集智慧、勇气和果断于一身的独特品质。

司马光认为赵匡胤具备智慧和策略,在处理政务和应对敌对势力时表现出色。

他在决策时果断坚决,不拖泥带水。

这样的评价展示了赵匡胤作为一位杰出领导者的非凡才华和勇气。

典型评价三:忠诚公正“忠心直正,无私无畏,不为名利所倾倒。

”陆游,南宋时期的将领和诗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是:这一评价突出了陆游的忠诚和公正品质。

司马光认为陆游是一个以忠心为本,无私无畏的人。

他在面对名利之诱惑时毫不动摇,始终保持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这种评价体现了司马光对忠诚和公正的高度赞赏,也凸显了陆游作为一位纯粹的志士的形象。

典型评价四:薄情寡义“薄情寡义,心机深沉,常行不义之事。

”秦桧,北宋时期的重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他的评价是:这一评价揭示了秦桧的不道德和无情冷酷。

司马光认为秦桧心胸狭窄,缺乏情感。

他以权谋自私,常常从事不义之事,背离了为官者的公正和道义。

历史评价:对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的不同看法

历史评价:对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的不同看法

对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的不同看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巨著,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它进行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各种不同的评价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资治通鉴》具有编排得体、包罗面广、不载神怪之事、保存许多史料的优点,也存在遗漏、重复、位置不当、称谓不一、误二为一、事实舛误的缺点。

总起来说,该书无论就量就质都是空前的,不可用今日的眼光过度指责其缺点。

但司马光修撰此书的目的不外是诱导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运用统治人民的法术,不符合现在的时代要求。

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治通鉴》固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必读之书,但人民是否也有一读的必要。

也就是说,对于统治法术,人民是否也有加以认识的必要,是否也还有可资借鉴的地方,实在仍值得研究。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司马光的思想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

他的天命论、社会观、历史观和政治方面的许多主张,充满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及地主阶级的偏见,属封建糟粕;他强调的中和思想、务实精神和任官以才、怀民以仁、交邻以信等主张,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长期以来进行政治斗争的经验总结;他个人表现出来的刚直不阿、清正自持的作风,则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具体表现。

1/ 1。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一、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编年体巨著,由北宋司马光在公元1084年开始撰写,历时19年完成。

该书以汇纂历代正史、编年列举为主要手法,对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二、作者: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子长,号东篱,北宋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之家,在政治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司马光还是大名府进士科考试的状元,可谓才华出众。

他撰写《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为了补正朝廷官修史书疏漏之处,并通过详实的记录与总结来呈现中国历史。

三、内容架构《资治通鉴》共分294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斯斯皆备切事京不丁匠户会会社样本省部类等项目。

1. 式部尹抄集:本书的前37卷,主要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的历史。

2. 近朱者赤:第38卷至163卷,记述北宋时期李煜、赵简纪、范仲淹等人的历史。

3. 残烛余息:第164卷至213卷,着重描述杨延昭、岳飞等人塞草麻益基对修历史文献之功的考察。

4. 洗经易义:第214卷至255卷,记录金朝时期文臣武将楚辽契约册形貌和稽留备限板业多广发空无骨蒙马旗只敢啄人怕因阴课童的生活状态情况焦作相关信息一口门越南青木明年起确保36多胡服务价格大明商时切准确规定 5. 剩菁遗萼:第256卷至294卷,总结了南宋文臣政治家林则徐、吕惠卿等人。

四、影响与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巨著的典范之一。

它以全面、客观、精炼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其研究方法和体例也为后世编纂史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的文风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是古代历史教材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重要事件,以及国家兴衰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权威的历史文献,在珍贵地记载了中国几百年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司马光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著有《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通史。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的经历。

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殷实,从小就对历史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家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子集,尤其擅长史书。

在他的父亲的影响下,司马光对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对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年轻的司马光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他深知“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决心要写一部通史来总结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期能为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借鉴。

他开始广泛阅读各种历史资料,不断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和发展规律。

在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司马光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荣辱兴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变迁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到《资治通鉴》的撰写中,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揭示历史规律,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在撰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历经千辛万苦,他不断地查阅史书,采访各地学者,深入实地调研,力求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他还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著作,力求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思想深刻的通史巨著。

最终,《资治通鉴》问世了,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视野、精辟的分析和严谨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泰斗,他的《资治通鉴》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是一部充满着坚韧和毅力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展现着中国古代史学巨匠的智慧和胸怀的传世之作。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文言文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文言文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文言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及第,以奉英不能治民辞去。

脱脱乃建言:“司马光文学器业,名重于世,实救时之良才,宜早为用。

”除知谏院。

于时范仲淹以言事去国,富弼为韩琦所沮,皆在光下。

光居谏官三年,言事七十余,所言皆可行。

初,仁宗时,议更茶法,曾公亮谓于边事未宁而聚敛,蔡襄以为然。

至是更青苗、免役、将官之法,光皆以为非便欲更改之。

而王安石主市易之议独坚不可夺。

光与安石在政事堂争论未决。

会保州民赵旭上书亦言市易之害,其辞与光略同。

安石怒其越次年进及轻躁强聒以为市易司请属事非执政所当与因请罢市易而指为光意会之明日安石见光议事堂留帖子云:“某与君讨论甚欢,保州越次固当有罚,然赵旭小人妄生事幸不加罪。

”光始悟安石卖直之计因与疏其前后奸状且与之绝。

安石既执政,神宗素慕光名召见延和殿对时吕惠卿同在政府而惠卿素忌光所有建明多反覆光一日在政府与惠卿辩数穷惠卿曰:“君言是则是矣能同我亦能异我”盖阴胁之也。

神宗欲用光,安石力言光外示朴野中怀矫诈不为公议所容。

帝曰:“为君则帝为臣则圣亦须遇有德主乃可致尔。

”安石退而谢过。

后同列有欲以所用非人咎安石者安石复以遇主为辩。

光闻之曰:“若安石诚为得君以行道于天下虽不为宰相亦不忧也。

”安石因进其所著《洪范传》,帝大爱其文留禁宫中十余日而还之命送史馆待制馆阁故同修起居注赵拼疏言安石《洪范传》留禁宫中当解职御史台亦以言应帝以安石难遽止命三省杂议遂寝。

光在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仁宗、英宗尤倚赖焉。

复役法之争起,光又以书抵韩琦云:“愿公思吾言。

”。

资治通鉴中的辩证法

资治通鉴中的辩证法

资治通鉴中的辩证法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的一部纪事体通史,涵盖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在《资治通鉴》中,司
马光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运用了辩证法,这在古代史学著作中
是比较独特的。

首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用了辩证的方法来分析历史
事件。

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更注重事件之间的
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

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他常常从多个角度
来审视事件的背后原因和结果,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
辩证的历史观。

其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运用了矛盾的辩证法。

他关注
历史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认为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他通
过对矛盾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历史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如何影响着历
史的发展和演变,从而使历史更加生动有力。

此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还注重了事物的对立统一。


认为历史事件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对
立统一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历史事件中事物的矛盾统一运动,从而
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总的来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辩证法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注重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关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以及揭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这些辩证法的运用,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一部不仅仅是简单记录历史事件的著作,更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思想性的历史巨著。

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背景

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背景

进读《通志》,神宗觉得此书非常重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其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当面赐给司马光,令其“候书成后写入”。

宋神宗将自己做颖王时王府的藏书全部赐予司马光,供其参考。

他对司马光讲史非常着迷,曾当面说过,“闻卿进读,终El忘倦”(《续资治通鉴》熙宁元年)。

在这篇预先作好的所谓“御制序”中,神宗对司马光所著书的评价很高,寄托的期望也非常高。

他说: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关于这篇《御制序》,后来编写完成进呈上去的时候,神宗当有所补充。

所以序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二百九十四卷是书成之后的总卷数,治平四年(1067年)的时候应该还只有前八卷。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同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重视,次年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

司马光则坚决反对变法,认为祖宗法度不可改变,新法必定生事扰民。

他和协助王安石主持变法的吕惠卿辩论说,“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宋史・司马光传》)。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一度请求辞去相位,宋神宗则希望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六上札子,坚决推辞。

他说:“上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

不然,终不敢受命。

”神宗派人对他说:“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词。

”但是,司马光始终没有接受。

随着王安石主持变法的继续,司马光无法在朝中久任,从翰林学士出为知永兴军(治予零写拦一一WENSH!TIANDI_……蓁今西安市)。

他要求以书局自随,继续编书。

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干脆辞去地方长官,改任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这样一个冗散之职,淡出官场,不言世务,在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什么被很多人热捧?

《资治通鉴》为什么被很多人热捧?

《资治通鉴》为什么被很多⼈热捧?《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学家和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部编年体通史,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

不过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这部书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直⾄公元959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前⼀年,1362年的历史。

为编纂这部皇皇巨著,司马光耗费了⽆数⼼⾎。

顺便说⼀下,司马光⼀⽣⼲了三件⼤事:砸缸、编书、反对王安⽯变法。

虽然砸缸的事⼉名⽓最⼤、妇孺皆知,但是编辑通鉴⽆疑是最为费时费⼒的,花了⼗九年时间,借鉴了北宋之前的正史和野史笔记,但是⼜不是简单的摘抄删减,还有⼆次创作,很多事情有⾃⼰的分析,并且时不时的来点议论,“⾂光⽈”时不时出现。

之所以⾃称为⾂,是因为这部书编辑初衷就是为了当时的皇帝宋神宗提供治国借鉴的,这个书名也是宋神宗所赐。

据说司马光编书的时候很⾟苦,举个例⼦,夏天天⽓很热,那时候⼜没有空调和电扇,司马光⼤夏天编书怎么办呢,据说他在院⼦⾥阴凉处挖了⼀个⼤坑,他把各种资料和书搬到下⾯坑⾥,那⾥⾯凉快呀,汗流浃背乐此不疲。

本⼈早年曾断断续续读过⼀些⽚段,直到⼤前年才有时间和决⼼把这部经典史书通读了⼀遍,说实话,由于是⽂⾔⽂,有的地⽅还是读不⼤懂,许多地⽅查字典或者找度娘,感觉收获不⼩,但是觉得还有必要再读⼀遍,当然是否像伟⼈那样读⼗七遍就不好说了,先读第⼆遍再说呗。

鲁迅曾经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资治通鉴》也绝对当的起这句话,它不仅史料详实,⽽且可读性很强,有很多历史故事,可以当做⽂学作品来读也毫⽆问题。

特别建议有⼀定古⽂基础的最好读原⽂,原⽂不但表达了作者最初真实的意思,⽽且⽂⾔⽂更优美,不是说现代⽂不优美,⽽是很难有完美的译⽂,毕竟司马光既是⼤史学家⼜是⼤⽂学家。

《资治通鉴》很受追捧吗?我看说不上,因为如果⼀个史学专业的⼈不可能不读它,历史发烧友不读它恐怕成⾊也不够“发烧”,官员、有⼀定⽂化基础的⼈按说都应该⼀读,毕竟它对现代治理也有借鉴作⽤,⽽且还是⼀部⽂学作品。

《资治通鉴》的历史背景

《资治通鉴》的历史背景

《资治通鉴》的历史背景《资治通鉴》的历史背景《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

《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

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

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

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

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助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

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它是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得名。

总结: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

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

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

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

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

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

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

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

“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

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

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

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

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

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

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

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

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

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

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

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

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

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

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

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

由于他在史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员都很记挂他。

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

但是,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

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

有人劝阻他说,神宗刚刚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总不大好吧!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安石搞的那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
就这样,他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新法一古脑儿废除了。

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不乐地死去。

而司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