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具体事例浅谈高校“双困生”相关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具体事例浅谈高校“双困生”相关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作者:李伟元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10期
[摘要] “双困生”指在校大学生中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特殊群体,造成的系列问题不容小觑。本文通过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实例,提出应对“双困生”群体的教育工作加以关注,提供有效经济资助方式,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注重培养“双困生”的健康精神世界。
[关键词] 双困生人文关怀教育高校事例
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经济贫困大学生走入了大学校园。他们不仅承担着经济压力,还承受着来自家庭期望、社会舆论、就业前景等多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贫困”问题,成为渐受关注的“双困生”群体。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高于一般在校大学生,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的。
2009年7月12日,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黎某持刀抢劫校内中国银行的案例,引起了学生工作者的重视与反思。黎某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经济的压力和生活的窘迫为他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压力,学业的不顺利、就业的困难、来自家庭的过高期望更加重了他的内心负担,最终酿成悲剧。本文将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提出“双困生”群体的教育工作方案。
一、从具体案例看“双困生”群体形成原因及特点
案例1:小L,来自西部某省农村,父母务农,家庭经济特困。2003年考入北京一所重点高校,学费和生活费主要来自助学贷款和小L做家教的微薄收入。入学以后,由于学业压力繁重,与同学交流较少,加之课余做兼职的时间过多,影响了正常学习,第一年就有数门专业课不及格。经济的压力、学业的困难使本就较为内向的小L更加沉默寡言,对外面的世界封闭了自己的他只能在网络游戏里释放压力。班主任数次找他谈话都未能使他彻底戒掉网络,这也大大的影响了他的顺利毕业和找工作,未能正常按期毕业。此打击使小L觉得难以面对家人,几乎半年没有和家里联系,觉得无所适从。幸运的是,小L的班主任、辅导员没有放弃,在他们的多方面教育和帮助下,小L现在北京的一家私企打工,一边在学校参加科目补考,争取拿到毕业证。
案例2:小W,来自北方某省,父母双双下岗,家里有两个上大学的孩子,经济非常拮据。小W 以高分考进北京某名牌大学后,一直心高气傲,希望在学术上闯出出路,坚持不做各类兼职、不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与同学基本不交流,父母也非常希望他能“出人头地”。但小W的努力没有收到
预期的效果,成绩不够理想,没能考上研究生。这种打击使他逐渐消沉,并且影响了就业。目前,小W仍在北京租房学习,在父母微薄的资助下准备圆他的考研梦。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双困生”群体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
1.经济压力造成的多方面负担
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压力可能是最沉重也是最难以摆脱的包袱。虽然现在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日趋完善,各方面的助学金、助学贷款较为全面,但在就业压力和生活开销逐渐增大的今天,贫困生仍然对基本生活以外的开支无力解决,在学业和兼职的时间取舍中处于两难的位置。经济压力对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也造成了影响,体现为不愿参加群体活动,不能正确面对贫富差距,甚至有较为极端的言行出现。
2.心理压力造成的多方面问题
“双困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压力和周边环境压力两方面。对于贫困生而言,考上大学意味着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也承担了来自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期望,这使得他们往往对未来有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尤其体现在就业方面容易一味的以大城市工作或读研为首选目标,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就生活环境来说,大多数“双困生”心理较为敏感、脆弱,与同学、老师缺少沟通,缺乏人际交往和压力疏导渠道,不愿为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状况,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个别学生会采用网络游戏等方式将自己封闭在个人世界中。以上心理倾向都是对学生发展不利的,但常常掩藏在“双困生”看似平静的外表之下,不易受到学生工作者的关注。
二、“双困生”问题解决对策
1.减轻经济压力,增加有效资助方式
“双困生”最为迫在眉睫的是经济问题,因此,解决经济困难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已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免、缓”等一套较为完整的助学体系,对贫困生的资助较为到位。学生工作者在贫困生资助工作方面,既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又要做好助困的外延工作,不伤害贫困生的内心自尊。
除助学金外,学校可采取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为贫困生提供实习机会,不仅减轻了经济压力,还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就业蓄能,也减轻了贫困生对于资助的心理压力。
2.加强心理辅导,注重人文关怀
在对“双困生”的教育工作中,应重视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工作,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积极接触社会和集体,而不是将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学校可以针对贫困生应增加相应的心理咨询、心理课程辅导等,个体教育方式可以采用压力疏导、名人成功讲座、集体体育活动、组织志愿服务、拓展训练等,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活动,接受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乐观、自信的性格,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贫困生的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视,不仅要增加经济方面的资助,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指导和关怀,使贫困生摆脱心理压力的负担,走上正确的成长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邵旭平,李世佼.关于高校“双困生”问题的思考.中国水运,2007,(9).
[2]大学生抢劫者黎力的秘密,南方周末,2009.
[3]王文祥,储叶青.关于高校“双困生”问题的探讨.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
[4]王俊,罗俊.高校“双困生”心理冲突的缓解与矫治.孝感学院学报,2007,(1).